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端午的鴨蛋》教案設計(通用8篇)

《端午的鴨蛋》教案設計(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5W 次

《端午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後的文化意味和濃郁民俗風情,滲透着作者對故鄉的鄉土風情、民韻習俗的深深思戀之情。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了《端午的鴨蛋》教案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的鴨蛋》教案設計(通用8篇)

《端午的鴨蛋》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能力目標】:

1.學會蒐集資料,簡要講述見聞,有條理地發表見解。

2.學習誦讀富有生活情趣的語言。

【情感目標】: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品味平淡自然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傳統習俗蘊涵的情趣。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無窮趣味。

教法與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過節習俗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以“情趣”二字爲切入點,通過朗讀賞析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逐步從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歸納、最後上升到初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高度。

與教學過程相照應,教法可以採用導入──閱讀──拓展的步驟進行,在學法上可以按照歸納複述──搜索整合──誦讀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驟開展,通過對文本的感悟實現教學目的,達到教學難點、重點的突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首先向學生出示食物圖片,讓他們猜猜這些食品與哪些傳統節日有關。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家鄉的一些傳統節日的風味小吃。

意圖:此環節激發學生興趣,在遊戲之中引導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進行回顧,同時爲課文學習創設環境,培養學生歸納複述知識的能力。

2.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問題: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意圖:在於培養學生自主搜索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

意圖:問題一可以讓學生廣泛涉獵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分享課前查找的資料信息,對知識進行彙總歸納學習,從而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環節培養學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準確地描述作者的家鄉習俗,並能通過自己的知識對這一習俗進行補充闡述,完全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3.細讀課文,瞭解內容

問題:

(1)文章的主題是寫家鄉的端午節的鴨蛋,爲什麼開篇要用那麼大的篇幅來寫家鄉的端午節?

(2)文章是按照怎樣的結構順序來安排課文內容的?

(3)文章的結尾爲什麼要引用囊螢映雪的故事?是否離題太遠?

意圖:問題一可以使學生在瞭解作者通過介紹家鄉的端午風俗營造濃郁的鄉風鄉情,爲鴨蛋的的出現做鋪墊,對蒐集的內容進行分析整和。

問題二讓學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這一框架,着重引導學生分析第一段的總分結構,爲理解課文掌握課文做好積累。教師不宜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這一內容並不複雜,可由學生自主完成。

問題三可以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文本寫作風格,明確對文章主題的認識。這一問題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認識和看法,但對主題的探討可以進行引導,應落實到對傳統文化和民族風俗的追尋以及對故鄉鄉土風情的思念上。

4.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問題: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汪曾祺是語言風格的語句,反覆朗讀品味。

例如:

(1)“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就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爲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圖:讓學生學會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讓他們反覆朗讀,並抓住關鍵語句賞析。如“所食鴨蛋多矣”“曾經滄海難爲水”這幾處,或在平實的白話中穿插頗具特色古漢語,或大詞小用,給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處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的口氣朗讀。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確實是好”,“我實在瞧不上。”等幾處都較爲明顯地運用了江浙方言,顯得非常生動親切。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投影一段《衚衕文化》裏的文字,“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語言,特別是一個“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寫得活靈活現。從而讓學生真正領會汪曾祺的文章裏運用方言的妙處。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誦讀。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既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5.迴歸生活,分享體驗

問題: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學習後,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傳統習俗滲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鄉土情結。現在再跳出課本,進行拓展延伸,說說傳統節日中類似這樣頗具情趣的小事。

意圖:迴歸生活,在自己的身邊尋找被忽視的生活細節,在回憶品味中尋找傳統文化的印記,在討論交流中重溫民族文化的洗禮,加深對生活的感悟。本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各抒己見,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分享體驗,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6.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已經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衆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韓國方面對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視,1967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無形文化財產第13號,並擬於2005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學習本文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意圖:此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並能聯繫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使他們對中國傳統習俗、傳統文化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認識到重視傳統文化,珍惜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蝕,從而達到道德教育與審美薰陶的雙重教育目的。

7.課堂小結

8.作業

瞭解本地的民俗,寫一篇練筆。

《端午的鴨蛋》教案設計 篇2

1.體會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韻味和情致。

2.理解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過程與方法:

以賞析及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民族深厚文化的熱愛,從而品味的韻味和情致。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課文,理解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的情感,激發培養學生對故鄉的熱愛。

2、欣賞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的美學價值。

教學重點、難點:

1.加強朗讀,感受的情趣。

2.欣賞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的美學價值。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門楣(ei2)莧菜(xian4)籍貫(i2)硝藥(xia1)醃臘(an1)絡子(la4)大襟(in1)車胤(in4)

2.解釋下列詞語。

門楣:門框上的橫木。 籍貫:祖居或個人出生的地方。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傳說中指主管某個城的神。 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

曾經滄海難爲水:經歷過滄海,對別處的水就難以看上眼了。

與有榮焉:因而也感到榮幸。

囊螢映雪:囊螢和映雪分別指晉朝車胤和孫康利用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讀書的故事。

二、導人

五月初五端午節,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種風俗帶給人多少樂趣。單是一個小小的鹹鴨蛋,就有說不完的美妙之處。倘若沒有一種故鄉情結,沒有一顆超然自在的心,誰能從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許滋味?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對家鄉端午節風俗的描寫,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時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懷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鄉最有名的是鹹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寫孩子們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鴨蛋。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部分。

提問: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這與寫高郵鴨蛋有何聯繫?

學生複述端午節的風俗。

明確:

作者先介紹端午節的一般習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貼五毒④貼符⑤喝雄黃酒。

而後又詳細介紹了家鄉特有的風俗:“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進而引出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和“掛鴨蛋絡子”的習俗。

(二)學習第二部分。

學生朗讀第2、3自然段。

提問:家鄉高郵鴨蛋有何特點?作者着重寫了哪些內容?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家鄉最有名的是鹹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因此作者對此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開頭,作者採用連環承接的方式,說明家鄉盛產鹹鴨蛋。接着用“肅然起敬”和“特別標明”兩個短語,說明家鄉鹹鴨蛋的出名。

高郵鴨蛋多出雙黃鴨蛋,作者在這裏採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家鄉雙黃鴨蛋“多”。

“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後,裏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這裏用多重轉折方法說明家鄉雙黃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後作者採用多層轉折、層層鋪墊的手法,說明家鄉鴨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體點明高郵鹹蛋的口味特點,結合自己生活經歷表現作者獨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結

介紹高郵鴨蛋,寫得有聲有色,跌宕起伏,對家鄉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

聽寫詞語,學生互評。

二、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學生閱讀課文最後三段。

提問:這部分寫了什麼內容?你是如何理解課文結尾,作者寫到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這部分作者介紹了“掛鴨蛋絡子”的習俗,具體寫了做鴨蛋絡子的鴨蛋的挑選到孩子們的吃法,吃完後的用途等等。作者將現在的成人立場和在故鄉時的少年人的視角交織在一起,以童趣寫出了對家鄉的依戀和熱愛。

課文結尾,作者寫了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爲,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爲,由螢火蟲在鴨蛋殼裏閃閃發亮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正體現了汪曾祺閒適自由的風格。

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聯繫,不求統一答案。

三、朗讀課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語言魅力主要反覆朗讀才能體會得出。有些語段還應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語調、讀出韻味。通過朗讀,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問:朗讀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師生可以一同談談自己對某一語句的感受、體會。要使學生認識到。好的語言不一定是華美的詞藻和整齊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語句同樣有韻味有情致。語言生動、口語化,又從容舒緩,富有韻味,寫盡了作者對窮家鄉、名鴨蛋的感情,也使他筆下的故鄉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訓練

提問:說說你的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可以先讓學生介紹端午節的由來,接着說說自己家鄉過端午節的習俗,如:吃糉子、賽龍舟等。學生交流之後,可以就“端午節”這一話題,自選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師還可向學生推薦沈從文(端午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鼓勵學生關心、參與有益的民俗活動。

五、小結

《端午的鴨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成鴨蛋裏嚐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讀來從容閒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在隨意之中也體現了構思的嚴謹與和諧。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板書設計

端午的鴨蛋

說端午-------介紹端午的種種風俗

說鴨蛋-------寫家鄉鴨蛋的名聲、特點

端午的鴨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端午的鴨蛋》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在體味個人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體味文章中蘊含的情感及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2.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課前準備

1.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蒐集一些各地(或家鄉)有關端午風俗、傳說的資料或具體實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有關過節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1.以學生們熟悉的有關本地端午節的風俗、實物引入新課學習,並出示目標。(多媒體課件展示)

2.閱讀指導:

a.寫了什麼?

b.爲什麼寫?

c.怎樣寫的?

檢查預習

醃 門楣 莧菜 籍貫 城隍廟 囊螢映雪 肅然起敬

教師小結:

作者的語言功力非凡,注意從文中摘錄、積累精彩的語句。

整體感知

聽錄音範讀課文,學生思考問題:

1.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2.作者爲什麼對家鄉的鹹鴨蛋久久不能忘懷?

學生自主思考、明確,教師引導、小結。

以上題目意在指導學生從結構上、思想上整體把握文章。這是文章的主題內容,作者寫得趣味盎然,充滿生活情趣。請同學們想一想,議一議:作者津津樂道談論“鹹鴨蛋”,這樣做有意義嗎?

——領會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纔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散淡,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品讀賞析

1.默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愛的語句。

2.朗讀: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表情地朗讀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談談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範讀錄音,可以個別朗讀、齊讀)

3.教師引導學生小結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語言藝術風格:

a.口語色彩濃厚且帶有淡淡的幽默。

表現在好用短句,文中時常穿插樸素的大白話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備感親切。

b.古漢語的點綴。

樸素的現代口語與典雅的古漢語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藝術韻味。

c.善於運用語言“造型”。

作者有時只用一兩個字眼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神韻,活靈活現,繪聲繪色。

d.適當地運用方言。

文中個別地方有所體現,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語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幾個方面在這篇文章中都有傳神的表現。

體驗

讀了本文,聯繫自身,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介紹自己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有關過節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啓發),要求多運用自然恰當的口語。

師生互動,共同交流。

總結全文 (略)

佈置作業

1.完成字詞練習。

2.將“體驗”的內容寫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說真話,訴真情。

《端午的鴨蛋》教案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民間文化爲主題,所選的五篇課文繪聲繪色地介紹了民風民俗和民間藝人軼事學習這個單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從學校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

《端午的鴨蛋》是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屬於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後的文化意味和濃郁民俗風情,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樂趣,這篇文章從容閒適;文筆自然生動,語言平實有味,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情趣和底蘊

學情分析

初二的學生對寫人記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閱讀基礎,但是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和對主題理解的深度還有待教師進一步引導點撥。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目標:

1、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

2、品析精彩語句,學習自然傳神的表現手法(難點)。

3、學會感受平淡生活中蘊涵的樂趣,培養熱愛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學方法、學法

根據本課目標和文本特點,從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情景教學法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2、朗讀法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用心品味,收到到與文本與作者交流的效果,便於理解作者的情感。

學法指導:

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點批註的的學習方法充分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知道我國傳統的三大節日嗎?(端午、仲秋、春節)各地端午節的風俗不盡相同今天,我們跟隨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體驗江蘇高郵的端午節(這個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下面的教學做鋪墊)。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出示投影,簡介作者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通過投影“讀一讀,寫一寫”讓學生給生字注音,教師訂正字詞的讀音、釋義。

2、指名朗讀其他學生邊聽讀課文,邊勾畫圈點出重要語句,出示思考題:

(1)文章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作者爲什麼對家鄉的鹹鴨蛋久久不能忘懷?這裏可以加以追問,引導學生分析出第一段的總分結構,爲進一步理解課文做準備。

學生通過初步的閱讀思考,歸納出課文的內容:寫了家鄉端午的習俗;家鄉的鴨蛋,寫端午的鴨蛋表達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留戀熱愛之情

(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朗讀、思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標1、3)

我們在整體感知課文,把握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研讀賞析,這是講讀本文的難點,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深入品味語言

三、品讀賞析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有3點: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在課文中有體現請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體現這三個特點的語句,有感情的朗讀、並賞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①“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爲鮮明的地方特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的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爲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所食鴨蛋多矣”帶有文言性質,增強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實在瞧不上從側面突出家鄉鴨蛋的好。

③“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高郵鴨蛋於是出了名”一句一斷。

④“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對他鄉鴨蛋有不屑,對家鄉鴨蛋的自豪。

教師以複習提問的方式指導賞析語句的方法:123賞析語句的方法

1、分析句式特點或修辭手法及作用。

2、抓住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分析妙處

3、概括句子的含義

4、分析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根據作者語言的三特點進行

賞析

通過對語言的品讀賞析,歸納語言特點:

1、口語色彩濃厚:(好用短句,時時穿插樸素的白話)2古漢語點綴3善於運用語言“造型”4淡淡的幽默

通過賞析,進一步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和文章的意蘊

(這個環節主要完成目標

2、意在培養學生分析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賞析能力,學會閱讀欣賞)

四、拓展延伸

一說起故鄉,汪曾祺就想到了家鄉的鴨蛋,想到了兒時的童真童趣……那麼,讀了文章,你們會想到家鄉的哪種風俗,留給你怎樣的美好回憶?請模仿本文的情趣和語調,寫一段話,介紹家鄉的民俗(如過年發壓歲錢,中秋吃月餅,丟沙包等)

設置這個問題,可以培養學生從身邊平淡的生活和平凡事物中發現情趣,發現美,增強對生活的感悟五、課堂小結: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鴨蛋爲載體,承載着作者的童心童趣、對故鄉的緬懷和對民俗的追念用閒適自由的筆墨,表達了對家鄉的對生活的熱愛、讚美之情(這個環節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了系統、完整的印象)

五、佈置作業:

1、完成拓展延伸的寫作訓練,整理成300字以上

2、“韓國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遺這也說明我們傳統文化自我保護意識不夠,清談談你對保護傳統文化財富的認識

(這個作業的設置,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並能聯繫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

《端午的鴨蛋》教案設計 篇5

一、導入新課

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有許多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下面請同學們看三首古詩,猜猜看這些詩所描述的都是我國的哪一個傳統節日。

幻燈顯示1:看詩猜節日

二、簡介作者

幻燈顯示2:汪曾祺簡介(請一位同學朗讀)

三、師生合作讀課文

教師讀第一部分,請兩位同學續讀第二、三部分。

四、理清課文結構

1、提問: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哪些方面內容。請同學們用最簡潔的語言給課文的第一段,第二、三段和第四、五段分別擬一個小標題。(同桌互相討論)

幻燈顯示3:端午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2、在介紹家鄉端午的風俗時,作者主要介紹了哪幾種風俗?

幻燈顯示4: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3、其中詳細介紹的是哪幾種?爲什麼要詳細介紹?

……由對“十二紅”的介紹自然地過渡到下文寫“家鄉的鴨蛋”。行文揮灑自如,閒適中透着嚴謹。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獨具匠心。

五、精讀課文第二、三段,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1、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

幻燈顯示5: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喜歡的句子,你能從字裏行間品味出以上這些語言特色嗎?)

2、學生再讀課文第二、三兩段。

六、簡析課文第四、五段

家鄉的鴨蛋不止是名氣大,優點多,它同時也是構成家鄉端午風俗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曾給許多孩子帶來無限的樂趣。

提問:作者在寫“端午的鴨蛋”時主要寫了與鴨蛋有關的哪些趣事?

(掛“鴨蛋絡子”;挑鴨蛋——吃鴨蛋——玩蛋殼)

七、歸納本文主題

提問:從對端午風俗的回憶,對家鄉、端午的鴨蛋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熱愛,對家鄉的依戀,以及對充滿童趣的兒時生活的懷想。)

八、看新聞,談感受

下面請同學們看一則與我們的課文有關的新聞。這則新聞在去年曾引起中國人的極大關注。

幻燈顯示6:新聞

提問:讀了這則新聞後你有什麼感受?

九、教師總結;佈置作業

《端午的鴨蛋》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韻味和情致。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蘊涵的人生情趣和詩意之美。

3、注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

教學難點

學會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語句,以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情感。

教學方法:

自主、研討、探究。

教學時數:

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1、預習字詞,思考課後問題。

2、蒐集有關汪曾祺的資料。

老師:準備磁帶、幻燈片、生字詞卡或者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以學生熟悉的有關本地端午節的風俗引入新課學習。

2.介紹作者,讓同學們互相展示收集的有關汪曾祺的資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現當代作家。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蘊涵的人生情趣和詩意之美。

2.解決生字詞的音意:(出示生字詞卡片):

門楣 莧菜 籍貫 城隍廟 肅然起敬 囊螢映雪 莫名其妙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板書設計)

思路:端午節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主旨: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和留戀、對故鄉的熱愛、眷戀之情。

4.快速瀏覽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爲什麼要先寫端午節的風俗?

明確:

①第一段以“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開頭,介紹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等風俗;又列舉了“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這兩種較爲獨特的風俗。

②從文章思路來看,先談端午風俗很有必要。文題爲“端午的鴨蛋”,因此,首先必須先寫端午風俗,從各地均有的風俗寫到家鄉獨特的風俗,再寫到“十二紅”,寫到“鹹鴨蛋”,於是水到渠成地轉寫“端午的鴨蛋”;從寫作手法上,先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端午”的氣氛,就爲文章主體“鴨蛋”預設了一個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談家鄉端午的種種風俗,這正是他閒適自由的行文風格的體現。

5.男女生分讀第2、3自然段,思考:高郵鴨蛋有什麼特點?爲何引用袁枚的《醃蛋》、否定北京的鴨蛋?

明確:

①蛋白柔嫩、油多、黃是通紅的“雙黃蛋”(總:質細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的《醃蛋》提到袁枚,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氣,避免了行文的單調死板。而且袁枚對於鹹鴨蛋的見解,與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說到袁枚。說自己不喜歡袁枚,體現了作者率真的個性。同時也說明高郵鴨蛋歷史悠久,聞名全國。否定北京的鴨蛋留露出對家鄉由衷的喜愛之情。

6.默讀第4、5、6自然段,思考:爲什麼主要介紹“鴨蛋絡子”和孩子們吃鴨蛋的方法。

明確:行文活潑生動。充滿童趣,抒寫了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和留戀、對故鄉的熱愛、眷戀之情。

7.如何理解文章最後一段的爭議?

課文結尾,作者寫到了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爲,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爲,由螢火蟲在鴨蛋殼裏閃閃發亮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很隨意,正體現了汪曾祺散文閒適自由的風格。你看呢?

(明確:本題是一道發散性的問題。只要學生自圓其說就可以。認爲是贅筆者,主要是爲保證結構嚴謹,這對於中學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認爲“自然、隨意”者,實際上已經到對作者風格的品評了。)第二課時三、品位語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在課文中能看出來嗎?請你輕聲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但仔細一想,卻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嗎?淡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與秀氣之別。生活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

2.“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爲鮮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爲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這一“文白夾雜”句讓人忍俊不禁,爲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另外,汪曾祺獨特的語言風格在本文是如何體現的?

1.口語色彩濃厚。

首先表現在好用短句,有時一句一斷,大有生活中說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後再接着說的神態。例如:“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高郵鹹鴨蛋於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時時穿插十分樸素的“大白話”,這使文章生活氣息更爲濃厚:“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讓人倍感親切。

2.古漢語的點綴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郵鴨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爲別處所不及。”在這裏,典雅的文言詞語與極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熔書面語與口語於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3.善於運用語言“造型”。汪曾祺有時只用一兩個字眼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神韻。他寫吃鹹鴨蛋“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那種繪聲繪色,那種動感,以及快感,從一個“吱”字中得到了活靈活現的表現。

三、反思探究

1.高郵的鹹鴨蛋很聞名,爲何題目是“端午的鴨蛋”而不是“高郵的鴨蛋”?作者花了不少筆墨盛讚故鄉高郵的鴨蛋,但爲了突出端午節的故鄉風俗,同時,端午的鴨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時候,所以用了這個題目。

2.作者爲什麼對家鄉的鹹鴨蛋久久不能忘懷?明確:對家鄉鹹鴨蛋的難以忘懷,實際上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後,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輝。

3.作者如此津津樂道談論家鄉的“鹹鴨蛋”,有意義嗎?

其實,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並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纔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鹹鴨蛋裏嚐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散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要使學生認識到,好的語言不一定是華美的詞藻和整齊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語句同樣有韻味有情致。本文語言生動、口語化,又從容舒緩,富有韻味,寫盡了作者對窮家鄉、名鴨蛋的感情,也使他筆下的故鄉往事更有魅力。讀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鹹鴨蛋誰沒有吃過?可是有哪位同學就此寫過一篇文章的呢?可見,“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熱愛生活、體驗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細節是我們學習的重要問題。讓我們都來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蘊涵的人生情趣和詩意之美吧。

四、作業佈置:(任選一題)

1.假如你向大家推薦《端午的鴨蛋》,請寫一篇課文簡介;

2.假如你是課文中的小朋友,請介紹你記憶中的美好端午。

教學反思

通過此課的設計,自己對端午節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和認識。學生們興趣濃厚,課下蒐集材料十分認真,學完本課後,學生對我們中國的各種節日都知道了更多。我覺的他們更加熱愛生活了。

《端午的鴨蛋》教案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識記並積累生字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4、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

學習重、難點: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

一、課前延伸

資料助學:

1. 作者簡介: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nào)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2.關於端午節。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人認爲它源於紀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軍破楚。屈原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汨羅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3.請你搜集家鄉有關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傳說資料、詩詞等;想一想自己童年時代過節時最難忘的經歷或物件。

給加點的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 。

門méi( ) jí( )貫 xiāo( )藥 大jīn( )

車yìn ( ) yān( )漬 城huáng( )廟 手 wàn( )

náng( )螢映雪 門kǎn( ) jiáo( )石灰 系( )百索子

用酒和( ) 掉色( ) 莧( )菜 絡( )子

二、課內探究

(一)自主學習 整體感知

瀏覽課文,思考:

1.根據文章內容,將文章分成三部分,並給每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2.作者的家鄉端午有哪些風俗習慣?哪些詳寫,哪些略寫?

(二)合作探究 體味情趣

1.作者爲什麼對家鄉的鴨蛋久久不能忘記?(高郵鴨蛋有什麼突出的特點,請你概括鴨蛋的特點)

請以“這是------的鴨蛋,因爲--------(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爲句式進行闡述。(在教材上做好標記)

2.在二三兩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對家鄉的鹹蛋什麼感情?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

3. 四、五兩段你認爲最有趣有是什麼?

4.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結構上閒適自由之外,語言也有特色,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在課文中能看出來嗎?(請你輕聲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相應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5. 組內交流預習中的疑惑,並提出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三)精講點撥 領悟端午。

(四)拓展閱讀 體悟端午。

《端午的鴨蛋》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詞語,掌握“掩、門楣、莧菜、籍貫、城隍廟”等詞的讀音、字形。學習運用“肅然起敬、囊螢映雪”兩個成語

⑵ 瞭解作者和其散文“小敘事”的創作特點。

⑶ 瞭解各地端午習俗,瞭解作者家鄉獨特的端午習俗,理解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⑷ 感受作者散文閒適自由的創作風格。

2、能力目標:

⑴ 朗讀課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實現美讀課文。

⑵ 理清行文思路,整體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⑶ 揣測語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語言特色,學習本文自然傳神的表示手法,增強語感。

3、德育目標:

培養同學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

【教學重點】

1、指導朗讀,讀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勵同學用心體驗生活,品味生活。

3、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文章的結尾?是妙筆,還是贅筆?

【教學方法】

1、文獻法:

課前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包括端午節的來源、端午節習俗、端午節詩詞薈萃等,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

2、朗讀法:

本文獨特的語言魅力只有在反覆的朗讀中才幹體會得出。教師應指導同學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語氣、語調,讀出文章的風味來。好的朗讀是課堂教學勝利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讀中自會出現。

3、討論點撥法。

4、涵泳品味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佈置】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展播,聚焦端午,瞭解各地民俗民情,創設教學氛圍;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劃分文章結構,整體掌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在你的家鄉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同學交流)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在汪曾祺先生的家鄉江蘇高郵,端午節是怎麼過的。

二、資料展播,聚焦端午,瞭解各地民俗民情

多媒體播放各地端午風情畫。

同學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端午的資料(文字資料或圖片),以小組爲單位一起交流,然後各組推薦較有價值的資料全班交流,圖片由實物投影顯示,文字資料朗讀或投影顯示。

教師也可酌情提供一些相關資料,內容如下:

1、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女媧節、龍子節、龍船節、香包節、沐蘭節、白賞節、解棕節、糉包節,時在農曆五月初五,並有“小端陽”(五月初五)與“大端陽”(五月十五)之分。

2、端午節的起源:

普遍的說法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紀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說法也較盛行,這裏麪包括替父報仇雪恥的伍子胥、安貧守節的介子推、爲操練水軍而創設龍舟競渡的越王勾踐、威震西域的伏波將軍馬援、反對朱棣篡位的諫臣劉景、歲暮捉鬼的鐘馗、忠於愛情的蛇仙白娘子等。另有夏商周三代的蘭浴說。道教定農曆五月初五爲“地臘”,是日要香湯沐浴,驅逐瘴氣,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3、端午節的禮俗、食俗:

古人認爲五月是“惡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惡去毒的禮俗。後世端午節有許多習俗與食俗──諸如懸掛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頭和龍船花;祛除蠍子、毒蛇、壁虎、蛤蟆與蜈蚣等五毒;飲用雄黃酒、硃砂酒和菖蒲酒;小兒塗雄黃、佩香袋、掛藥包與系五彩絲、賜扇、沐浴蘭湯;熙遊避災;露天飲宴;賽龍舟;比武;吃鹹蛋和糉子;喝龜肉湯等。無不出自避兵鬼、驅魔癘、止病瘟、強身體之目的。

4、端午節各地不同風俗:

較流行的有龍舟競渡,也叫賽龍船,傳說是爲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他的活動還有插艾、貼符、掛圖等。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抽查同學預習情況。

(多媒體顯示)

⑴ 給加粗的字注音。

醃 門楣 莧菜 城隍廟

⑵ 辨析形似字。

籍:____________________

藉: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釋義並造句。

肅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囊螢映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選四位同學回答。

明確:⑴ yān,méi,xiàn,huánɡ;

⑵ 籍(jí,籍貫),藉(jí,狼藉;jiè,慰藉);

⑶ 肅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地表示敬意。囊螢映雪:分別指晉朝車胤和孫康利用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讀書的故事。

2、同學大聲讀 課文,要求儘可能讀出文章的風味、情趣。

3、全班推選兩位同學示範朗讀自身喜歡的段落,其餘同學評點。

4、教師範讀第2段,同學跟讀。

5、全班齊讀課文。

四、精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結構,整體掌握文意

1、提問:請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就文章的思路,談談自身的看法。

同學考慮,然後同桌之間交流看法,同學自由發言。

明確:課文第1段,說“端午”,介紹端午的種種風俗。第2、3段,說鴨蛋,寫家鄉鴨蛋的名聲、特色。第4段涉和端午的鴨蛋,着重寫端午的“鴨蛋絡子”。第5段寫吃鴨蛋、玩蛋殼。第6段是補筆。

文章的題目爲“端午的鴨蛋”,課文先從端午的風俗談起,從各地均有的風俗寫到家鄉獨有的風俗,再寫到“十二紅”,寫到“鹹鴨蛋”,然後介紹家鄉的鴨蛋──高郵鹹蛋,最後涉和正題,寫端午的鴨蛋。

教師根據同學分析板書:

端午風俗 家鄉鴨蛋 端午鴨蛋

2、提問: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作者爲什麼對家鄉的鹹鴨蛋久久不能忘懷?

同學仔細讀第1段,教師提醒同學注意“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還有一個風俗……”這些提示性的句子。

同學明確:作者家鄉的端午共有七種風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前五種較普遍,後兩種較獨特。

作者對家鄉的鴨蛋難以忘懷,這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而是人類的普遍心理。家鄉、童年永遠是一個人生命時空中的至愛。文章洋溢着作者對家鄉由衷的熱愛與自豪,流露出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與留戀。一個小小的鴨蛋凝聚着情趣、詩意和作者的滿腔深情。

五、安排作業

中秋節是我國的保守節日,請寫一段文字介紹你們家鄉中秋節有哪些保守習俗。模仿課文第一段的寫法,以“家鄉的中秋節,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爲開頭,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