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通用10篇)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7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通用10篇)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深入思考詩歌的深刻內涵;

2、體會詩歌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3、誦讀作品體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學重點:

1、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

2、體會詩歌中多重對比的藝術手法的運用。

教學建議:

《有的人》是爲紀念魯迅逝世十三週年而作。這首詩不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在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對比中,闡揚了某種人生哲理。詩歌融情於理,並採用了多重對比的方法,頗具意味。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詩歌的特點加以點撥,並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會。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預習指導:

1、閱讀巴金的作品:《憶魯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寫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讀臧克家的詩《有的人》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後,我國詩壇上最傑出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於抗日戰爭,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樣點燃了人們的愛國熱情;解放戰爭時期,他創作了大量政治諷刺詩,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新中國誕生後,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有的人》是他這類詩中的代表作。這首詩是爲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作,它的獨特之處,在於表現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

二、導讀

1、學生自由誦讀,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

2、教師配樂朗誦全詩(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明確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三、導學

1、這首詩的小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請大家快速默讀全詩,看一看詩中哪些句子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補充。

3、有感情朗讀。(注意愛憎情感的表達)

4、討論以下問題:

1)“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詩句中兩個“死”字、兩個“活”字的含義有何不同?

點撥:前一個“活”是指“肉體的生存”,後一個“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個“死”是指“精神死亡”,後一個“死”是指“生命結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使你聯想到了什麼?

點撥:“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使讀者聯想起魯迅“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話,感受到魯迅對人民的愛的執着。

3)“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什麼精神?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點撥:“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能喚起我們讀魯迅《野草題辭》時的激動。“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會使我們聯想起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詩句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詩中爲何要給我們刻畫另一類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麼?

6、這首詩是從哪幾方面將兩種人進行對比的?(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7、分組朗讀(一組同學讀每節詩的前兩行,另一組同學讀每節詩的後兩行),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8、討論:把這首詩的題目改爲《魯迅贊》或《紀念魯迅》好不好?爲什麼?

點撥:以《有的人》爲題更含蓄,更爲重要的是以《有的人》爲題,大大擴大的詩歌的思想內涵,使詩歌具有了更爲普遍的意義。

四、小結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完全取決於對人民的態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壓迫人民的人速朽。這種人生觀念在詩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魯迅逝世時,他就寫過這樣的詩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衆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

五、佈置作業:

背誦全詩並自制錄音帶,條件允許的話,儘可能採用配樂朗誦的形式。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臧克家的詩是醞於抒情之中的詩的哲學,是哲學的詩。聞一多曾下過一個精闢結論,“克家的詩,沒有一首不具有一種極頂真的生活的意義”。這“極頂真”正是來自詩人觀照生活本質,把握生活本質的哲理性結論。《有的人》是響遍祖國大地的名著力作。這首詩把人生偉大與醜惡論述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詩文又是那麼瀟瀟灑灑,句句都鐫刻在人們心間,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諦。

二、導讀

1、學生自由誦讀,形成整體印象。

2、教師範讀,要求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注意朗誦的節奏和愛憎情感。

3、同桌互讀,要求學生對同桌的朗讀進行簡單的評價。

三、導學

1、請同學注意這首詩的副標題,從詩中找到與其相照應的語句,並聯系魯迅的創作說明根據。

1)“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2)“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魯迅散文詩集《野草·題辭》)

小結:朱自清對臧克家有過這樣的評價:“他知道節省文字,運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說明。”在《有的人》中這一特色有相當的顯示。

2、《有的人》是爲紀念魯迅逝世十三週年而作。這首詩不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在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中,闡發了某種人生哲理。詩歌中的對比表現在哪些方面?

點撥:詩歌的對比着重表現爲兩個方面——一是兩種人迥然不同的表現,另一個是人民對這兩種人截然相反的態度。

3、自由誦讀,讀出詩歌的感情。

4、閱讀詩歌領會作者的用意是十分重要的,但這並不是我們學習詩歌的全部。閱讀詩歌,只有通過對語言的品味才能對作品有更爲深刻的體會。下面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讀,並從中找出你比較喜歡的語句,最好能說一說你欣賞它的理由。

(學生默讀後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1)問題預想1:“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點撥:死生乃是自然規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把它幻化爲意識形態。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於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裏情感的因素起着決定的作用。

2)問題預想2:“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點撥:詩句生動再現了某些人的醜惡嘴臉,在噪與靜的對比中使人物的精神躍然紙上。

3)問題預想3:“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點撥:詩句入木三分地刻畫出“有的人”的險惡而可笑的用心,極具諷刺意味。

4)問題預想4:“後三節”

點撥:“後三節”詩酣暢淋漓,在對比中體現人民的愛憎,這也是對人生價值最客觀的評價,閱讀這些詩句無異於一次靈魂的淨化。

小結:臧克家對他的詩歌的風格,作了十分精煉、準確的概括,即“嚴謹質樸,凝鍊含蓄,沉鬱頓挫。”對這個詩風的形成,克家十分珍視聞一多的影響,他說:“他(聞一多)的《死水》中的那些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操和‘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的極富感染力的詩篇是學習的榜樣。”“在他(聞一多)的指導下,我學習着怎樣想象,怎樣造句,怎樣去安放一個字。我不甘心於藝術上的平庸”,臧克家在詩歌創作中常常爲了一個字的推敲,一個人踱盡一個黃昏。

5、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情感及語言。

四、導練

閱讀臧克家的詩《三代》,並談談自己的體會。

三代

孩子

在土裏洗澡;

爸爸

在土裏流汗;

爺爺

在土裏葬埋。

1942年

簡析:臧克家的抒情短詩向來具有質樸、簡潔、冷峻、深刻的藝術特色,這首作於抗戰期間的小詩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全詩由三個排比句組成,共有二十一個字,沒有任何的修飾與形容。然而,詩人緊緊扣住了農民與土地的關係這個獨特的角度,揭示了一個無情的事實:今天“在土裏洗澡”的“孩子”,到了明天,就改“在土裏流汗”了,而那時,“爸爸”也早已年勞力衰,榨盡了身上的血汗,又將“在土裏葬埋”了。詩人感慨無限而又深藏不露,下筆簡潔質樸而又內涵深厚。

五、小結

閱讀臧克家的詩,往往被它的質樸、深刻、真誠,以及火一樣的激情所打動。正如有人在文章中所寫到的那樣:“您的爲人和您的詩一樣,像清澈見底的涓涓流水那樣清純,像春天和煦的陽光那樣明快,像林中美麗候鳥那樣爽朗,像一團火那樣灼熱、那樣別有風韻,像一幅古樸的油畫那樣質樸、真誠。”

六、臧克家經典作品推薦:《老馬》、《罪惡的黑手》

第三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可以引導學生朗讀魯迅先生的《自嘲》一詩,引人對魯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輝精神的評價,帶人新課時的學習。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1.聽朗讀帶,或者教師範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思考:這首詩的體裁是怎樣的?

明確: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詩。

3.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

4.請學生用圖示法將各個詩節之間的關係表示出來。

明確:圖示的方法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把握主要內容即可。

注意,詩的第一節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兩種態度,它們之間是並列關係;第五、六、七詩節分別與上面三個詩節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兩種不同結局。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生齊讀詩歌。

2.品讀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詩歌的首節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2)如果將詩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點出,在表達效果上會有什麼變化?

(3)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衝突。這首詩每一詩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對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請大家細讀課文,討論各詩節對比的角度各是什麼。

明確:第1詩節:兩種生死觀的對比。

第2——4詩節:兩種人對人民羣衆態度的對比。

第5—7詩節:兩種人不同結局的對比。

3.品讀詩歌語言,要求學生體會以下語句的修改的妙處。

這首詩在選人語文教材時,曾經臧克家修改,請大家看下面幾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頭,想“不朽”。

明確:這樣改不僅筆墨精練了,更重要的是改後愈加準確、形象、深刻。試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頭”,形象地表現了這些人妄圖“不朽”的癡心夢想。“不朽”加引號,更顯諷刺意味。修改後的“石頭”之後,以逗號點開,句末的“頭”(t6u)與“朽”(xǐu)押韻,使語句具有音樂美。

(2)原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倒。

改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垮。明確:“倒”和“垮”,兩個動詞在程度上有差別:“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進一層,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滿腔憤恨之情。此外,這樣一改,“垮”(kuǎ)與下句的“人民永遠紀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韻。

(3)原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紀念他

改句: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民永遠記住他。

明確:“當”與“作”,屬同義詞。這裏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從平仄角度考慮的。原句中的“當”(dāng)屬平聲,“當”字前後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聲,轉用一仄聲字“作”(zu),可使詩的語言更富抑揚頓挫之感。“紀念他”改作“記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顯著的不同。

4.可以引導學生細讀詩歌,對詩歌當中其他語言運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注意體會每節詩歌中的具體感情。

2.指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能夠讀出各節的真實感情。

朗讀示例:

有的人/活着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着。

3.在教學時注意,對學生把握不準的地方,可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或者變化語氣、語調來朗讀,使學生真正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感情。對於其他詩節,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體會朗讀,教師指名部分學生朗讀,以檢查效果。

六、學習遷移

請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文後的題目。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魯迅的死發出了販通電報,薈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10時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個澡,吞了兩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青年男女將要破裂似的心肺與緊握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事,這也不是沉鬱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着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裏被埋入淺土中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這篇散文《懷魯迅》是郁達夫的一篇紀念魯迅的散文,題材與《有的人》相似,表達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記敘,哪些是議論,它的議論與本詩的議論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三段和最後一段是記敘,其餘三段是議論。詩中的議論具體、生動、形象,而本文中的議論相比之下就顯得抽象。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瞭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採取多中對比朗讀的形式,讓學生熟讀成誦。

課前準備

課件:毛澤東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通過對本組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瞭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課件出示,老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學生朗誦):“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於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後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詩,注意讀流暢。

2、指導學生讀出節奏。

3、指名讀,師生評議。

4、齊讀,注意讀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達

1、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讀。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結合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對魯迅的瞭解以及課外收集的資料,談談理解和體會。(可以談難理解的詩句,可以說說詩句的深刻含義,也可以點評詩人的斟詞酌句藝術,還可以品評詩歌的表現手法)

3、集體交流學習心得,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4、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article/,朗讀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聯繫實際,總結反思

1、談談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收穫和感受。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像魯迅先生一樣爲人民服務的人,他們給了你怎樣的教育和啓迪?

五、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2、模仿本詩的格式寫作兩節小詩,寫作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類人。

3、根據本單元小課題研究情況,辦一期手抄報:“走近魯迅”。

教學後記:在教學中,我將死的意義拓展爲如何看待生死,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學習時,讓學生感受到爲人民利益而死的人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當這些孩子們平時熟知的語言和事例和課文聯繫起來的時候,他們的思維也活躍起來,這樣一篇離孩子們很遠的文章一下子走進了孩子們的生活。

語文即生活,尤其是這樣一篇經典的文章,如果不把它的根深植在生活的土地裏,它就會枯萎在學生的心靈裏。

板書設計:

20、有的人

有的人有的人

死(肉體)活(肉體)

活(精神)死(精神)

作牛馬騎頭上

記住摔垮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瞭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係,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覆誦讀。

2、通過讀,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3、把較難懂的內容(第三、第六、第七節)講清楚,講透徹。

教學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2、體會用詩講道理。

教學難點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着",卻如行屍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後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着,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指的是一生爲人民,甘願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3、爲什麼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爲什麼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爲了盪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課後題。

第3、4課時:理解對比的寫法,和本詩蘊含哲理。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節)(第2、3、4節)(第5、6、7節)

人生意義

(對比)(對比)(對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作家簡介

臧克家,生於1905年,是我國"五四"運動以來最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1949年全國解放後,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羣衆紀念魯迅的盛況,並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爲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於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三、解題

“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讚美的是以魯迅爲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繫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讚美爲主旋律的。這苜詩主要採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爲歌頌與讚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四、導入

人都有生和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階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偉大;有的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間題上,毛主席曾經指出:“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舉例說明)

《有的人》這首詩以形象、凝練、通俗的語言寫了對於生和死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的態度和表現,抒發了作者由此而發的感受,以此來紀念魯迅以及以魯迅爲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五、通讀課文

1、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理解課後題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說說這兩句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的不同含義。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着,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指的是一生爲人民,甘願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死”宇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的懷念之情,第二個"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活"宇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讚美。)

3、體會:“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啊,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申幹、自我吹噓的醜態,對反動派迸行有力的諷刺;對於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麼充分,把魯迅的形象寫得多麼崇高,多麼感人,多麼形象!")

4、體會: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認爲"刻入石頭"是萬全之法,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這裏的一個"爛"字,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願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活力、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擡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羣衆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5、體會:“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騎”、“摔”、“垮”字分別說明什麼?

(“騎”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而人民要推翻他們,打倒他們,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爲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6、理解課後題二:

爲什麼說“把名字刻人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又應當怎樣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末,於是並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爲了盪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刻入”和“爛”是譏諷、嘲笑,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鞭撻、討伐;“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爲人民奮鬥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六、課文分析

1、這首詩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三部分:第1節是第一部分;第2、3、4節是第二部分;第5、6、7節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爲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爲人民鞠躬盡瘁,死後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

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讚頌魯迅爲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2、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讚頌魯迅鞠躬盡瘁爲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3、教師提間:這首詩所以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人民羣衆中有廣泛的影響,在於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麼?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所唾棄;而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這首詩是爲紀念魯迅而作的,爲什麼以"有的人"爲題?

(因爲詩人是"藉着紀念魯迅這樣一個機會,用詩作爲出口,抒發心中的積憤"(臧克家語)。詩中不僅歌頌了偉大的戰士魯迅,而且熱情地讚頌了以魯迅爲代表的千千萬萬向着惡勢力衝鋒陷陣的革命戰士的崇高精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鬥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羣衆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爲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5、這首詩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爲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1小節中,前一個"活着"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後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着",不過是行屍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②對待人民羣衆態度的對比。

第2一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羣衆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爲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詩的後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羣衆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意思是願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着爲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羣衆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一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羣衆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詩的後兩句都寫人民羣衆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擡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羣衆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羣衆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6、課後題五:

毛澤東同志稱讚魯迅“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力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重的小草”,而這首詩卻說魯迅“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應該怎樣理解?

(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小草"與這首詩裏所說的"野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沒有堅定立場的騎牆派,後者指願與舊社會同歸於盡,一起被革命烈火燒掉,爲革命鬥爭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魯迅說,"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這黑暗的社會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七、教學小結

八、佈置作業

課後題六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做到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

2.通過對比朗讀,體會詩歌整體內容與形式上的對比、對應,並基本能背;

3.激發學生做服務於人民的人。

教學重點:

對比朗讀。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與形式上的對比、對應。

教學過程:

一、交流

說說你所瞭解的魯迅?

二、題解

1.題解:板書主標題,讓學生說副標題。

2.作者:結合連接語,出示作者語,指出讀文的感情基調(語調)。

三、通讀課文

1.自由朗讀一遍這首詩,有問題的請舉手。

2.出示第一節課件。

3.有感情地再讀一遍,注意停頓。

四、理解對比和對應

1.出示作者語“爲了加強、突出主題的意義,豐富這篇短詩的內容,通篇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詩歌是怎樣體現對比的表現手法的?(可以同桌交流)

(兩類不同的人的對比<板書>,每小節前半節和後半節的對比)

對比讀。

2.(一共有幾節)出示:可以分成幾個部分?這幾個部分之間有什麼關係?(可以同桌交流)

(板書:行爲——結果)

3.“怎樣的行爲就會有怎樣的結果。”

對應讀。

4.理解兩句詩:出示⑴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⑵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

五、出示:

背。“熟讀成誦,先有感情地再讀一遍這首詩,然後我們來背。”(齊背——個背)

板書:

20 有的人

—紀念魯迅有感臧克家

欺壓人民的人——活着卻死了(白)

服務於人民的人——死了還活着(紅)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5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指導朗讀,體會該詩強烈鮮明的愛憎之情,

2.瞭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並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二)能力訓練點

1.體會詩歌語言的精煉,理解詩句的含義。

2.體會該濤融情於詩、融理於詩的特點,說一說該詩的情與理。

(三)德育滲透點

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四)美育滲透點

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美的情操,明白爲人民服務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學法引導

1、標題了解本文的創作背景。

2、分句讀,分段讀、對照讀等靈活多樣的朗講讀等靈活多樣的朗讀手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對比的手法及前後對照的結構。

(二)難點

深刻理解詩歌豐富的思想性。

(三)疑點

詩歌未三節能否去掉?這三節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四)解決辦法

重點主要通過學生的朗讀、思考、討論解決,對於難點和疑點,在學習時教師應進行方法的引導與適當的點撥。

四、課時按排

1課時

五、教學用具

錄音機、朗讀磁帶。

六、師生互動活動沒計

1.教師分層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在正反覆朗讀的訓練中讀出詩歌的情。

2.教師精心設計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中明確詩歌中的理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反覆朗瀆,體會詩歌愛憎分明的感情。

2.學習對比手法,體會對比的好處。

3.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中所寓含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

《有的人》是詩人臧克家爲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週年而作的。但這首濤又非一般的悼卓念性文章,文中運用對比手法,將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進行對比,歌頌了魯迅先生以及像魯迅先生一樣的人。

(三)教學過程

1.以介紹詩歌的般特點導入本文學習。

詩歌作爲文學的一大樣式,其特點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和着感情,想象豐富,語言凝練、形象,音調和諧,有鮮明的節奏和韻律,新詩般分行排列:這是詩歌的一般特點。具體到某一詩歌裏,其特點又是:豐富多彩的,各不相同。

引導學生閱讀預習提示:看第一段作者介紹,要抓住姓名、出生時間、什麼地方人、評價、作品五個方面去了解作者。看其他各段,主要了解本詩的特點、背景。提示概括本詩特點有四:(1)富有哲理性。(2)語言凝練有力。(3)採用對比手法。(4)用形象的語言發議論講道理。

2.學習正文,通過反覆朗讀體會和理解詩歌的深刻內涵和特點。

教師範讀,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體會詩歌朗誦的輕重、緩急、分節、節奏處理及本文思想內容。範瀆後,要求學生將詩中八處有的人分別改換成具體的某種人、某類人,提醒改時,要注意結合上下文,儘量準確。

明確:改換要具體、明確,注意措詞,有定的概括性;可改成:被人民憎惡的人,被人民愛戴的人,殘酷剝削人民的人,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處處爲他人着想的人,魚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等。

學生改後,抽學生根據自己所改朗誦全濤,朗誦後學生一起評議。然後,再分組齊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3.分析對比寫法,引導更深入地鑽研課文。

提問:文中八處有的人可以分爲幾種類型?

明確:兩種人,對人民有利的人和對人民有害的人;

提問並引入討論:①前四節是從哪四個方面寫出了兩種人的不同?②後三節與前四節是什麼關係?在內容上後三節對全詩起什麼作用?③爲了說明兩種人的不同通篇作者採用了什麼樣的寫法?(對比)④到處是青青的野草這句是什麼意思?⑤最後句中擡舉一詞是什麼意思?⑥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明確:①從生死、言行、追求、作用四個方面。

②因果關係,不但呼應前文,形象地反出兩種人截然不同的結局,而且使全詩內涵昇華到讚頌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高尚的人生觀的高度,詩的內涵容量增大了。

③這裏到處是青青的野草指的是像魯迅這樣爲人民服務的人將會得到人民廣泛的紀念,

④擡舉表示稱讚和提拔的意思。

⑤主題思想是通過鮮明的對比,歌頌魯迅先生以及像先生一樣的人,號召我們要像魯迅先生那樣:做一個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人。

(四)總結、擴展

這首詩雖然是爲紀念魯迅先生而作,便沒有停留於一般的紀念性文章,而是更深層次地探討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觀念。英語裏有這麼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意思是:人究竟應該怎樣活着?另外我們讀過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保爾的名言,思考他們每個時代的人生價值,那麼,在今天什麼纔是有價值的人生呢?

八、佈置作業

1.熟讀並理解魯迅的《自嘲》。

2.唐代濤人杜甫有句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雖然只有10個字,但它通過對比手法把不平等社會現象揭露得人木三分,同學課外查閱這首詩,寫一篇二百字左右的讀後感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有的人》寫於1949年11月1日,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後,爲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

作者說過:“對於這樣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頌,那是很難下筆的。我只是概括地從生前爲人民奮鬥犧牲而不想到個人,在他死後,人民熱烈紀念他這兩點上來表現的偉大。”“爲了加強、突出主題的意義,豐富這篇短詩的內容,通篇用了對比的表現方法,題目不寫做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這首詩以《有的人》爲題,是對全詩內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蘊涵着深意。詩的第一節即第一部分,詩人揭示了這種深刻含意的具體內容,精闢地概括了人生的意義:“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作者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鬥而偉大的一生。

這首詩歌是臧克家爲魯迅逝世十三週年而作,不僅僅是單純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有的人的對比闡揚了一種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覆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教學目標: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的含義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這首詩,是臧克家爲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作。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視頻文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後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爲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出示幻燈片)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週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羣衆紀念魯迅的盛況,並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爲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於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明確:全詩可以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鬥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思考問題:這一節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着,第二個“活”指精神活着;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2、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麼聯繫?

互相照應,2、3、4節分別照應5、6、7節。

(2)這首詩使用了一種很典型的表現手法,那位同學看出是什麼?這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2、3、4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羣衆的態度,每一節的後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羣衆的態度;5、6、7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羣衆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每一節的後兩句都寫人民羣衆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3)這幾節詩中有幾個句子出自魯迅先生的作品:“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自嘲》

“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野草 題詞》

(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魯迅的高尚品質 )

(出示幻燈片9、8,齊讀)

(4)這兩種人最後的結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

(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b:(1)“永遠記住他”。

(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

(3)“把他擡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羣衆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四、課內延伸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討論後明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着”,卻如行屍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的後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麼把詩的題目改爲“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有普遍意義。

六、課內延伸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7

學習目的:

1、理解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發紀念魯迅的感受,從中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2、體會詩歌也能講道理,發表議論。

教學重、難點

1、目的:

1、理解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發紀念魯迅的感受,從中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2、體會詩歌也能講道理,發表議論。

教學重、難點

1、重點:(1)通過詩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魯迅爲代表的革命戰士的偉大精神,培養“俯首甘爲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觀。(2)加強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詩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詩的深刻哲理。

2、難點:第三、六、七節的內容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臧(zang1)俯(fu3)踐踏(jian4)刪刈(yi4)憎惡(zeng3wu4)裝飾(shi4)

2、解釋下列詞語:

(1)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意思。魯迅自嘲詩裏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的詩句。

(2)情感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比喻魯迅願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魯迅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題辭》裏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溶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枯腐。”

(3)華蓋:古星名。迷信的人認爲人的運氣不好,是有華蓋星犯命,叫交華蓋運。但據說和尚華蓋罩頂是走好運。

3、朗讀、背誦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東省諸城縣臧家莊。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從小喜愛古典詩詞。18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農村,對農民的悲慘處境有較多的瞭解。這段農村生活成爲他以後詩歌創作的深厚基礎。1923年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習,開始寫作新詩。1926年參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烙印,引起廣泛注意,受到歡迎。抗戰爆發前,詩人又出版了罪惡的黑手自己的寫照等詩集,進一步反映農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撻了黑暗的舊社會。抗戰勝利後到上海。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訴蔣家王朝罪惡的政治諷刺詩集寶貝兒)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後,先後任華北大學三部研究員、人民出版社編審、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等職,曾選爲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這首詩是爲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而創作的。

2、導語

“詩言志”,詩可抒情、可敘事,詩也能講道理,發議論,這樣的詩有人稱之爲哲理詩。詩中發表的議論不是抽象的,而是帶有形象性的。是用詩的語言說出來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臧克家先生所寫的有的人就是這樣一首哲理詩,學習這首詩,我們要理解詩中哲理性的深刻內涵以及鏗鏘有力的語句,理解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情的紀念魯迅先生的感受,從中受到革命人生觀教育。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範讀,或聽詩歌朗讀錄音。注意朗讀者的感情流露。)

2、提問:這首詩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全詩可分成三個部分。

第1節爲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

第2節到第4節爲第二部分。大意是:詛咒與讚美、鞭撻與褒揚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對比,而讚美、褒揚是主旋律,作者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鬥而偉大的一生。

第5節到第7節爲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對生死、榮辱、善惡、美醜議論的基礎上,使詩意昇華到讚頌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高尚的人生觀的高度。詩的容量加大了。

3、提問第l部分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有什麼不同的含義。

討論並歸納:“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軀殼活着,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指的是一生爲人民,甘願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然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間。(應啓發學生。離開詩歌原句去解釋“活”與“死”是不易領會詩人深刻含義的。)

4、第二部分從哪些方面把兩種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對比?

討論並歸納:

(1)對人民的情感:一種是騎在人民頭上;一種是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騎”和“俯”形象地表明瞭兩種相反的態度和感情。

(2)人生境界:那些雖生猶死的人,想通過樹碑立傳,達到“永垂不朽”;而像魯迅先生這樣的人則情願充當無名的野草,當地下火噴薄而出的時候,變成熊熊列焰,“於是並且無可朽腐”(野草·題辭),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3)人生觀:一種給人民帶來災難;一種給人民帶來幸福。

5、提問:這兩種人的結果如何?

討論並歸納: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挎,把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6、提問:第2、3節詩裏沒出現魯迅的名字、但我們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讚頌魯迅的偉大精神,原因何在?

討論並歸納:作者說過:“對這樣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頌,那是很難下筆的。我只是概括地從他生前爲人民奮鬥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在死後。人民熱烈紀念他這兩點上來表現他的偉大。”這二節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讚頌魯迅“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偉大精神,因爲本詩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同時“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讓人馬上想到魯迅的詩:“俯首甘爲孺子牛”。魯迅先生野草散文詩也讓人們與詩中“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聯繫起來,因此雖然詩中沒出現魯迅的名字,可讓人一看便知是魯迅的寫照。魯迅有“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偉大精神,魯迅爲了革命事業甘願貢獻自己的一切。

四、小結

有的人寫於1949年11月1日,新中國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紀念日,勝利了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隆重紀念自己的偉大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紀念魯迅的盛況。

這首短詩以有的人爲題,是對全詩內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蘊含着深意。詩的第一節即第一部分,詩人揭示了這種深刻含意的具體內容,精闢地概括了人生的意義:“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就使詩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內容。

九年級語文《有的人》教學設計4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在寫作方面,這首詩也有着鮮明的特色,這就是在對比和對應中表現出深刻的哲理,這裏所說的哲理,詩人並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語言來告知讀者,而是運用形象性的詩的語言向我們揭示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意義,它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那種高踞於人民之上的反動統治者和爲人民俯首爲“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義,從而啓示我們。爲多數人去活,才活得有價值。

五、作業

1、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2、完成練習一第1、2、3題。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背誦本詩。熟讀自嘲、野草·題辭。

2、這首詩通過議論,給人講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什麼?這個道理是以什麼形式怎麼打動讀者的。

二、導人

上一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背誦有的人這首詩,理解了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發的紀念魯迅的感受,從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觀的教育。通過討論還明確了對“活”與“死”的不同含義。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這首詩的深刻內涵。

三、正課

1、背誦全詩

2、提問:第一部分用了什麼修辭方法?起什麼作用?是怎麼評價魯迅先生的。

討論並歸納:這一部分的詩歌主要用了連續反覆的修辭方法。連續反覆的修辭在這裏起到了強調作用。這一強調使這一首詩的詩意昇華到讚頌高尚的人生觀的高度,對評價魯迅先生是偉大的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起到了很有力的、很重要的作用。

3、提問:詩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內容上是怎樣呼應的?

討論並歸納:第二部分,從不同方面舉出兩種人的不同做法,褒貶鮮明,引起人們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對應回答,強調了兩種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結果。

4、提問:這首詩的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這“感”具體,形象。如果詩的第二節改成:“有的人/欺壓老百姓;/有的人/爲人民服務。”行不行?請說明理由。

討論並歸納:不行。這樣做,兩種對立的人生觀,兩種對人民截然不同的態度表達得不形象。“騎在人民頭上”這典型動作,加上“我多偉大”這典型語言,二者連結起來,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動統治者的殘暴無恥,“俯下身子”這典型動作,加上“給人民當牛馬”這貼切的比喻、準確、生動的刻畫了魯迅先生鞠躬盡瘁爲人民的形象。

5、提問:這首詩通過討論,給人講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什麼?它爲什麼能深深地打動讀者。

討論並歸納:這首詩所要說明的道理蘊含在第一節的詩句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作者由紀念魯迅聯想到深愛人民的人,並且甘願爲人民作牛馬,爲人民奉獻、犧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就像魯迅先生一樣,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遠活着,人民永遠在心裏紀念他。作者不僅歌頌魯迅和具有魯迅那樣品質的人,也啓發和引導讀者要學習魯迅精神,做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發揮了詩歌的特點,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來闡明上述道理,因而深深地打動了讀者,取得了較好的說理效果。

6、提問:讀讀魯迅的自嘲,想想自嘲和臧克家的有的人兩首詩中表現了怎樣一種鮮明的態度。

討論並歸納:魯迅活着的時候,反動派怕他、恨他、發動攻勢圍剿他,造謠侮辱、中傷他。面對這一切魯迅坦然處之,堅信自己的信念: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作爲人民大衆的代言人,鬥爭的勇士,文化的旗手,偉大的民族英雄,魯迅不屈不撓鬥爭着。魯迅逝世後,反動派仍然是怕他、恨他、發動攻勢圍剿他、造謠侮辱、中傷他,而人民卻敬他,愛他。可見在對待魯迅的態度上,可以清楚地讓人們感到鬥爭的激烈,這兩首詩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分明的愛憎。

7、提問:讀讀《野草·題辭》,聯繫《有的人》談談對課文有否更深的體會。

討論並歸納:魯迅曾說過:“我好像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血。”而“野草”的形象,期待着地下火將它變成熊熊烈焰。這兩個形象都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民深沉博大的愛,象徵他爲人民奉獻、犧牲的精神。這樣的人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這正是詩中所要歌頌的。

四、小結

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這首優秀短詩,自1949年發表以來,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這首詩的生命力如此強盛,究其原因應該是它對革命人生觀的形成有着普遍意義。是呀,人爲什麼活着?不同人生觀,立場不同,就有兩種看法。以魯迅爲代表的人生觀,就是爲人民服務——就是“俯首甘爲孺子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革命者

的人生觀。與此相反,一切爲自己,以別人——特別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作犧牲的人生觀,都應當是爲我們所唾棄的人生觀。《有的人》表面上並沒有人生哲學的說教,這是因爲作者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判若天淵的愛憎讓它隱了形。事實上當人們讀到詩會立刻想到這一點。這也是這首詩創作的高明之處。

五、作業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爲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爲敵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瞭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學習重點:

對比寫法的好處。

學法提示:

這首詩主要採用對比的寫法,以鮮明的對比,抒發作者的感情,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認真朗讀詩歌,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認真朗讀詩歌,注意停頓的節奏,用“∕”標出語氣的停頓,用“”標出重音。

(1)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2)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

(3)他活着爲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4)羣衆把他擡得很高很高。

2、《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後,爲xx,懷着xx情感而寫的。

3、“有的人”詩中指xx和xx的人。魯迅先生屬於一種人。全文采用對比手法,褒貶鮮明。作者從魯迅生前xx,去世後xx這兩點來表現他的偉大。

4、我能理解詩句中的幾個詞語

5、這首詩可以分爲幾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第一部分(第xx節)

第二部分(第xx節)

第三部分(第xx節)

6、我有幾個問題要與同學交流

(二)合作探究

閱讀提示: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對魯迅先生的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1、第一節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各有什麼含義?

2、這首詩從哪些方面把兩種人作了對比?如何進行對比的?

3、體會“騎在人民頭上”和“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中“騎”和“俯”字的妙處。

4、“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你如何理解這節詩。

5、對比是這首詩歌的主要寫法,有什麼作用?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出一個什麼道理?

7、這首詩是紀念魯迅的,爲什麼不直接以紀念魯迅爲題,而取名爲“有的人”?

(三)拓展延伸

某xx人

——泰戈爾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們心中卻把你牢記

你總是愛把自己隱匿

我們的愛戴使你發射光芒

你把發自心靈的光芒

帶給那黑暗的東西

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

可是xx愛之神發現了你

1、這首詩所讚美的你和課文裏的“有的人”有哪些相似的美德?

2、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但又有什麼不同之處?

(四)相關鏈接

臧克家xx(1905~2004)他自幼受祖父、父親影響,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詩文基礎。1925年首次在全國性刊物《語絲》上發表作品,署名少全。他創作的《難民》《老馬》等詩篇,以凝練的詩句描寫了舊中國農民忍辱負重的悲苦生活;長詩《罪惡的黑手》揭露了帝國主義的罪惡和僞善的面目,這些詩是他早期詩歌的代表作,已成爲我國現代詩史上的經典之作。他除了有意識地學習古典詩詞的結構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風格之外,還苦心追求詞句的新穎、獨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語化。

建國後,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其中《有的人》《毛主席向着黃河笑》等作品,多次被選入語文課本。《有的人》的獨特之處在於表現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人是爲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實上,這一主題已超出了歌頌魯迅精神的範圍,而將讀者引入對人生的更深層的思考。語言樸素、對比強烈、形象鮮明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獲獎,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2002年10月,他被世界詩人大會和世界藝術文化學院授予榮譽人文學博士;同年12月,獲第七屆今世緣國際詩人筆會頒發的“中國當代詩魂”金獎。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活”與“死”的深刻含義。

⑵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反覆抒發感受的寫法。

⑶品味詩歌形象、意味深遠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反覆誦讀,加強學生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從而帶動對詩歌的理解品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樹立正確、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想

㈠教學重難點

1、重點

⑴對比的手法。

⑵形象的語言,深刻的哲理。

2、難點

對兩種人生態度的認識,對人生意義的參悟。

課時安排

1課時

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㈠鏈接生活,入其境。

1、播放視頻。

2、教師導語。

㈡誦讀揣摩,感其情。

1、播放朗讀錄音。

2、學生自由誦讀(要求把握節奏、重音等,讀出抑揚頓挫)。指名朗讀。

3、感受詩中激情。

你剛纔是帶着怎樣的感情來朗讀的?

㈢捕捉品味,明其意。

1、詩歌副題爲“紀念魯迅有感”,請在詩中找出暗指魯迅先生的詩句。

2、進而回憶魯迅先生一生中重大的轉折事件,感悟魯迅先生偉大的人格力量。

3、捕捉詩中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詩歌是用具體的形象思維的,讀詩要抓住意象,閉上眼睛,有哪些感受最深的形象浮現在你的眼前

㈣聯想延伸,悟其理。

1、詩的副標題爲“紀念魯迅有感”,爲什麼以“有的人”爲主題?

2、在歷史或現實中,有許多流芳百世、永垂千史的人物,這首詩喚起了你的哪些聯想?

㈤激情誦讀,抒其志。

學生設計中選方案:

[方案1]女生齊讀每節詩的前兩句,男生齊讀每節詩的後兩句。領會詩中的對比、反覆手法。

[方案2]領讀第一節,女生齊讀後六節的前兩句,男生齊讀後六節的後兩句。領會詩的總分結構。

[方案3]領讀第一節,女生齊讀二、三、四節,男生齊讀五、六、七節,對應朗讀,明確詩中的對應。

老師設計

[方案4]教師誦讀題目、作者,一女生領讀第一、二、三、四節的前兩句,一男生領讀第一、二、三、四節的後兩句,然後女生齊讀五、六、七節的前兩句,男生齊讀五、六、七節的後兩句,最後全班齊讀第一節。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10

一、導語

我們學習過魯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魯迅先生懷着對祖國前途的深沉的憂慮、懷着對祖國人們的赤誠的愛,始終站在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前列,用自己的筆,與帝國主義的附庸、與封建勢力的餘孽、與一切人民的敵人做不妥協的鬥爭。

因此,他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崇敬與愛戴,當然也遭來了階級敵人的攻擊與謾罵。這節課我們就來學一篇爲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而作的詩歌——《有的人》。

二、熟讀全詩

1、教師範讀,學生劃節奏,標重音,悟語氣。

2、教師指導、學生齊讀。

三、感悟詩歌內容,思考以下問題。(不急於尋求統一答案)

1、“有的人”具體指什麼人?詩歌既然爲紀念魯迅而作,爲何題目卻是《有的人》?

2、詩人寫出了這兩種人各自的什麼特點?

3、全文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4、詩人寫此文有什麼深意?

四、在激起學生求知慾的基礎上介紹詩人及其創作背景。

從“中華民國”這塊招牌高高掛起之後,看到、親身經歷了舊軍閥、新軍閥的種種罪惡殘暴的迫害,也悲憤地目睹了地主階級和一切達觀貴人爲非作歹、欺壓羣衆、視人民如草芥的種種情況,他們利用他們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們歌功頌德,同時,還想在石頭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爲自己樹碑立傳,以期“流芳百世”。

魯迅活着的時候,和逝世之後,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國民黨反動派,怕他、恨他,發動攻勢“圍剿”他,造謠侮辱、中傷他,連他的墳頭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愛他,把他作爲自己的代言人,作爲階級鬥爭的勇士、文化的旗手偉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國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十三週年的紀念日,全國第一次公開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詩人目睹了人民羣衆的紀念盛況,深切追憶魯迅先生,於是對魯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鬱積胸中的感情一齊迸發,就寫下了《有的人》這首詩歌,抒發了自己的無限感慨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五、在此基礎上明確前面思考題的答案。

1、“有的人”指兩種人、兩種階級,一種是魯迅及以魯迅爲代表的革命戰士,另一種是指國民黨反動派及那些剝削人民的人,詩人讚揚前一內人鞭撻後一種人。因爲詩中通過揭露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的反動派,來襯托偉大的戰士魯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標題,對全詩內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與人民爲敵的人: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爲自己,想不朽,他活着別人不能活;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人:俯身給人民當牛馬,爲革命,願犧牲,他活着,別人更好活。

3、對比手法表現詩人愛增憎分明的感情。

4、揭示了爲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爲敵的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六、理清各部分的關係。

1、第2—4節分別是從什麼角度進行對比的?

〖明確〗分別是從兩種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人生目的、社會影響三個角度進行對比的。

爲人民鞠躬盡瘁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橫行霸道卻恬不知恥、自我標榜

利用權勢爲自己樹碑立傳,妄想“流芳百世”爲革命不惜犧牲

極端自私不惜犧牲自己

2、第1節與第2-4節之間是什麼關係?

【參考】果因關係(總分關係)

3、第5—7節與前四節在內容、結構上有怎樣的聯繫?

〖明確〗因果關係(前三段寫兩種人對人民截然相反的態度,後三段則逐一寫出人民對他們的不同回報)、逐一對應的關係。

4、爲什麼說“把……早”?如何理解“只要……野草”?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想“把名字刻入石頭的”,活着早已被人民唾棄,死後也只能遺臭萬年,“爛”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願和力量;而一旦“春風”勁吹(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將一片青綠(甘願爲革命獻身的先驅者將會後繼有人)。前句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譏諷、嘲笑、鞭撻、討伐;後句是對爲人民奮鬥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熱烈歌頌。

5、第7段中說“他的下場可以看到”,這個“下場”在前文的什麼地方已經體現了?“羣衆把他擡舉得很高很高”一句中“擡舉”一詞是什麼意思?

〖明確〗“垮”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可恥的失敗下場,“爛”表明他們會遺臭萬年。“擡舉”在這裏是推崇、尊崇的意思,“擡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羣衆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這首詩可以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對兩種人的生死進行評價;第二部分寫兩種人對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態度;第三部分寫人民對兩種人的截然不同的態度。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雖生猶死”和“雖死猶生”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讚頌魯迅鞠躬盡瘁爲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6、詩歌採用對比手法的作用是什麼?

【參考】使正反面人物對比得更爲鮮明,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羣衆強烈的愛與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7、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詩。詩中告訴我們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明確〗有很多方面的道理,例如:人,到底應該怎樣活着?應該如何對待廣大人民羣衆?我們紀念魯迅,是因爲魯迅有高尚的人生觀、偉大的人格,我們應該像魯迅那樣,爲人民而活着,勤於工作,樂於奉獻,追求最有價值的人生,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才能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那些瞧不起人民大衆甚至與人民對立的人,那些一心爲自己謀私利的人是渺小的,他們只能被人民大衆所唾棄。

七、歸納主題

這首詩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偉大精神,無情鞭撻了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階級,深刻地揭示了熱愛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爲敵的人必然滅亡的真八、本詩的議論有何特點?

這首詩紀念魯迅,主要不是介紹魯迅的生平,追記魯迅的業績並作評價,而是對比討論兩種不同的人生意義和價值,特別提出如何對待人民羣衆的問題,從而提煉出深刻的哲理,啓示讀者,議論用語形象生動。

(一)人生活着——死了(雖生猶死)

價值死了——活着(精神永存)

(二)

1.對人民“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態度 俯身“當牛馬”,恭恭敬敬不同

2.人生爲自己,“想不朽”表現 目的爲革命,願犧牲

3.社會他活着,別人不能活影響他活着,別人更好活

(三)

1.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遠記住他 不同

2.名字“爛得更早” 結果“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3.“下場可以看到”“擡舉得很高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