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八年級語文《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彙編6篇

八年級語文《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彙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語文《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語文《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彙編6篇

八年級語文《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家鄉獨特的端節習俗,理解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過程與方法:朗讀行文思路,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注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2)激起學生對兒時生活懷想和對故鄉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1)瞭解作者家鄉獨特的端午習俗,理解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蘊涵的人生情趣和詩意之美。

四、教材分析:

《端午的鴨蛋》是八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第17課,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節爲主題,本文十分典型的地體現了汪曾祺散文的“小敘事”的特點。文章信筆拈來,從容閒適;文筆自然生動,語言平實有味。內容簡單但寫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細讀此文,要引導學生欣賞作者優美語言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口味日常生活中動人底蘊。

五、學情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六、課型:

預習展示課

七、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出示:“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這首詩。)今天我們跟隨汪曾祺,這位有着濃濃鄉情,帶着芬芳鄉土氣息的作家去他的家鄉,看看他小時候過端午節吃些什麼,玩些什麼。

二、初讀課文,自主學習(5分鐘)(獨學)

(一)出示學習提綱:

1、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讀一遍課文,積累字詞。

2、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用簡潔的語言給第1段、2-3段、4-5段擬小標題)

三、默讀品悟,合作探究。(15分鐘)(對學或羣學)

(二)出示學習提綱:

1、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習俗,他詳細介紹了哪種習俗?爲什麼詳細介紹?

2、作者是帶着什麼感情向我們介紹自己家鄉的特產——高郵鹹鴨蛋呢?跳讀其中語句進行品析。

3、根據內容你能用自己的話誇誇“咱家鄉的鴨蛋”嗎?

示例:我家鄉的鴨蛋是美名遠揚,因爲“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裏出鹹鴨蛋!’上海的賣醃臘的店鋪裏也會賣鹹鴨蛋,必有紙條特別標明:‘高郵鹹蛋’。”

4、作者寫端午的鴨蛋寫了什麼趣事?讀一讀,品一品。

5、探究:作者爲什麼如此津津樂道談論“鹹鴨蛋”?

四、精讀賞析,品味語言。(15分鐘)

(三)出示學習提綱:

以小組爲單位,組內交流自己最喜歡的句子,邊品味邊和小組成員交流體會。

五、聯繫自身,拓展遷移。(5分鐘)

(四)出示學習提綱:

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或物件。

六、教師小結: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關注,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願同學們每一天都生活得快樂!

附:板書設計:

板書:端午的習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豐富、獨特)(質細、油多)(快樂、有趣)→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八年級語文《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篇2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片段,感受課文情趣。

2、掌握品讀語言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用心朗讀課文,品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解讀文本內在韻味,體會文章蘊含的情感。

2、認真品讀,體會作者的獨特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幻燈片出示資料

資料(陸建華《汪曾祺和高郵鹹鴨蛋》

有人對汪曾祺說:“汪老,除了秦觀,高郵---就您了。”汪老聽罷笑着說:“我只能排第三,前頭還有(高郵鹹鴨蛋)。”

以上的資料可以看出高郵鹹蛋在汪曾祺心中的地位,今天,我們就走進高郵,看看汪曾祺筆下的'那枚鴨蛋究竟裝着什麼,讓他念念不忘

二、溫故知新

三、明確目標

四、品語言找趣味

《社戲》結尾說再沒吃過那夜的好豆,再沒看過那夜的好戲。其實,戲並不好看,豆子也一般,作者難忘的是兒時的記憶,這是最有趣的。有人說,本文的4.5段最爲有趣,你能找到相關句子嗎?有沒有喚醒你兒時的記憶呢?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自己找到的趣句在組內範讀,並和小組同學交流感受,品出趣味。適時介紹品味語言方法,品出作爲高郵人的汪曾祺又用怎樣的情感介紹家鄉特產。

五、賞風格感魅力

1、介紹汪曾祺的語言風格。

a平淡而有味。

b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方言入文文言入文)

c有淡淡的幽默。

2、學生自由選例,結合課後題進行品味評析。

3、歸納語言特色。

a、平淡而有味。(讀起來親切自然)b、方言入文。(脫口而出,直率樸素)c、淡淡的幽默。(增強文章趣味性)d、文言點綴。(使文章增添了書卷氣和典雅之美)

六、拓展延伸:說風俗

1、讓學生說出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並說出這個節日的習俗?

2、假如你是周至縣的縣長,你要舉辦“中國周至·民俗文化節,”你有怎樣的設想,會通過哪些渠道來推薦周至民俗文化?

七、小結

八、佈置作業

自己的家鄉有什麼民俗讓你難忘?或者家鄉的某些特產給你留下了什麼深刻的印象?請以“一說起家鄉,我就想起了家鄉的------”爲開頭寫一段話,字數不限,但要寫出自豪感,語言生動傳神。

八年級語文《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理念】

《端午的鴨蛋》一課屬於民族文化中的飲食文化,學生不難理解其內容,關鍵是如何激起他們的興趣,來欣賞本文獨具特色的語言,感受作者對家鄉的濃濃的感情和熱愛生活的情趣。所以,我在設計本課時重點放在了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來理解情感,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學目標】

1、瞭解作家作品,識記生字詞。

2、有感情朗讀課文,探究寫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語言。

3、領會作者熱愛家鄉民族文化,懷念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4、體驗平凡生活中蘊含人生趣味,善於在平淡的中發現情趣和詩意。

【教學重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解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無窮趣味。

【教學準備】

1、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瞭解汪曾祺的寫作風格。

3 、蒐集家鄉有關端午一些風俗、傳說資料或具體實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時代過節時最難忘的事件或物件。

【教學方法】:品讀感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我們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然後引入端午節。

2、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美食?我們沂南有哪些特色美食?(煎餅、豆沫等)這些陪伴我們成長的食物,你曾經想過用筆去書寫它們嗎?有一位作家吧端午的美食寫在了他多情的文章裏,他就是汪曾祺,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端午的鴨蛋》

二、檢查預習

1、作者汪曾祺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2、字詞預習檢查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

擰níng成小繩 門楣méi 用酒和huò 莧菜xiàn 籍貫jí 硝藥xiāo

醃臘yān 絡子lào 大襟jīn 車胤yìn 薰xūn五毒 似的shìde

由學生小主持主持本環節。根據預習情況介紹作者,朗讀字詞,師生共同正音,釋義,齊讀兩遍。

三、整體感知

1、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根據所寫內容的不同,看看文章可分爲幾個部分,用小標題的形式加以概括。(小組內合作完成)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文章內容。

第一部分(別具一格的)端午的風俗

第二部分(別有風味的)家鄉的鴨蛋

第三部分(別有情趣的)端午的鴨蛋

文章的寫作思路:端午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3、作者寫端午的鴨蛋,不光寫了端午的鴨蛋,還寫了端午的風俗,家鄉的鴨蛋,

作者家鄉的端午節還有哪些風俗?作者爲什麼對家鄉的鹹鴨蛋久久不能忘懷?

生思考後回答。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等風俗;又列舉了“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這兩種較爲獨特的風俗。七種風俗,娓娓道來,精彩紛呈,顯現了鄉土生活的多姿多彩。

對家鄉鹹鴨蛋的難以忘懷,實際上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後,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輝。

………………一提起家鄉的鴨蛋,作者就抑制不住內心的讚美和自豪。這種讚美,這種自豪都緣於作者那濃濃的思鄉之情,緣於那深深的故鄉情結吧。

寫鴨蛋——抒故鄉情,這種寫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四、小結

汪曾祺用優美多情的語言來讚美家鄉的.鴨蛋,那是濃濃的故鄉情,同時通過學習課文我們也瞭解了這種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希望同學們能學以致用,也拿起筆謝謝自己家鄉的美食。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瞭解了汪曾祺老先生對家鄉的情融入這小小的鴨蛋裏,這節課我們來欣賞品味一下他優美生動的語言。

二、合作探究,品味語言。

(一)品讀課文,欣賞“鴨蛋” 感受童年端午、

1、作者家鄉的鴨蛋到底是怎樣的?要求學生品讀2、3兩段。 小組合作,以“這是------------的鴨蛋,因爲-----------------(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爲句式說一段話。或爲高郵的鴨蛋擬一句廣告詞,宣傳一下高郵的鴨蛋,注意突出特點。相關詞有:是與衆不同的,聲名遠播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鮮豔的 。

2、要求學生閱讀4到6自然段。感受與鴨蛋爲伴的童年的端午的快樂可以

這樣的句式:童年的端午是———的,因爲———(文中所寫的童年趣事)

學生自讀課文並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並展示。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高郵鴨蛋,百吃不厭,與衆不同,美名遠傳,流傳至今,永遠NO.1。

(二)品味“鴨蛋”,體會情感,探究語言特點

找喜歡的語句,美美地讀一讀,靜靜地想一想,細細地品一品,並結合課後題說一說。

美句如: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

“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

“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

“鴨蛋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裏的鴨蛋掏出來,吃了。”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

“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裏面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裏”

生大聲美讀,後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展示如下:

1、一男生朗讀並談感受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

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但仔細一想,卻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嗎?淡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與秀氣之別。生活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

2、一女生朗讀並談感受

這一點在本文中體現得不太明顯,但也有所體現。例如,“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爲鮮明的地方特色。

3、一生談感受後全班齊讀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爲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這一“文白夾雜”句讓人忍俊不禁,爲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師總結:汪曾祺的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於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1、口語色彩濃厚。

首先表現在好用短句,有時一句一斷,大有生活中說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後再接着說的神態。”

其次,文中時時穿插十分樸素的“大白話”,這使文章生活氣息更爲濃厚:“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讓人倍感親切。

2、善於運用語言“造型”。

汪曾祺有時只用一兩個字眼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神韻。他寫吃鹹鴨蛋“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那種繪聲繪色,那種動感,以及快感,從一個“吱”字中得到了活靈活現的表現。

三、拓展延伸

1、一個古稀老人都能把小小的鴨蛋寫得趣味無窮,是緣於他對生活的熱愛,有一顆童心,我們身邊也有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小食品,拿起你手中的筆,用你多情的語言去描述它們吧,欣賞它們吧。它們也會像高郵的鴨蛋一樣美名遠揚。

生開始練筆,一小段即可。

找兩名學生朗讀自己的作品。

四、小結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趣味無窮的,生命是多情的,人生是充滿趣味的,我們要用我們細膩的心思去感悟,去體會;用我們灼熱的目光去瀏覽,去欣賞;用我們深情的筆調去謳歌,去讚美。

八年級語文《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學會蒐集資料,有條理地發表見解;瞭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結構,着重引導學生分析第一段的總分結構;品味課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

2、過程方法目標:

課前根據需要蒐集有關作者的資料和有關端午節的習俗,預先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和創作成就,對理解課文極有幫助。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藉助現代教育技術營造朗讀教學的氛圍,抓住結構和語言這一中心環節,品味文章語言的特點。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給予充分展示的機會。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重視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間的交流,體現互動的教學原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文章富於人文特色,在品味中感受文章於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理解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的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熱愛傳統習俗的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傳統習俗蘊涵的情趣。

【教學難點】

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式】

教法:因勢利導,靈活採用多種教法。

1、激趣法:

課堂中,教師不僅要想辦法調動學生的興趣,而且要不斷地將學生的興趣保留,留住學生興趣的課堂纔是真正有活力的課堂。如在新課導入部分便使用了學生感興趣的圖片,促使學生進入角色。

2、平等對話法:

新型的語文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師生之間是“學習共同體”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見解,整個教學過程體現爲平等對話的過程。本課教學時,教師以飽滿的熱情和學生一道投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過渡時簡要精練的語言,探究時熱情洋溢的鼓勵,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師是我們學習的玩伴,老師跟我們一起融入了課堂。從而營造出愉快的教學氛圍。

3、引導點撥法:

強調師生平等的同時,也要強調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當課堂從一個環節進入另一個環節時,就需要教師適當的引導。

4、激勵法:

在課堂中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在學生沒有太大偏差的情況下,儘量不對學生說“不”,而是爲學生壯膽,鼓勵他們敢想、敢說,使其不受壓抑,思維始終處於自由活躍的狀態。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型學習方式。

課前預習:

蒐集有關作者的資料;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通讀全文,理解課文內容。劃出疑難之處,提出不懂的問題(課前彙總)。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

悠悠五千年,中華民族孕育了多少民俗文化,傳統節日,其中端午節是包含文化的節日。相傳,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舉行各種活動,以此紀念屈原,就有了端午節的由來。你家鄉的人民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學生踊躍發言。

教師歸納總結:是的,同學們說得挺好,我們吃糉子吃鹹鴨蛋還要撒雄黃酒,別的地方還有賽龍舟,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美麗的圖片(多媒體展示以下畫面:賽龍舟、糉子、鴨蛋,鴨蛋絡子等)

現在我們就走進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品嚐一下這小小的鴨蛋裏究竟包含多少節日的滋味。(這個導入使學生目注神馳,觀此思彼,展開想象和聯想,並以自己豐富的生活體驗爲補充,進入角色。)

二、明確學習目標

思考:課前大家都進行了預習,通過預習你覺得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重點學習一些什麼內容?

學生討論後明確。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當然要學習它的獨具特色的語言。怎樣獨具特色?放到後面學習。可見大家的認識符合散文學習的規律,和老師也有相同之處。我們這課的學習目標是:

(多媒體展示)

1、理解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語言,體驗生活。

3、深刻反思,關注現實。

三、檢查預習

1、過渡:本文出自《汪曾祺全集》,哪位同學能根據課下注釋和自己所查的資料介紹一下汪曾祺?

抽生介紹作家作品,教師補充(簡介作者〖課件展示)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同學們對字詞的掌握情況。

2、正音、解釋:

〖課件展示

(抽生讀,再齊讀)

四、聽讀課文,感知課文

(聽範讀錄音,熟悉內容)

古人說過:“文如其人”,知其人要讀其文,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真誠的心去品讀課文。下面我們請聽配樂朗誦,請大家思考三個問題:

1、本文開頭重點介紹了端午的哪些習俗?哪些風俗是別的地方沒有的?這和鴨蛋有什麼關聯?

2、請你以“那是一種的鴨蛋”爲開頭,說一段話,談談高郵鴨蛋的特點。

3、作者對端午的鴨蛋懷着什麼感情?

過渡歸納小結:好,下面咱們就聽課文錄音。(錄音:約8分鐘)

剛纔大家聽了朗讀錄音,現在我們前後兩排組成學習小組,大家一起合作學習討論整體感知的三個題目。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巡迴輔導。

過渡:剛纔同學們的討論非常熱烈,請大家彙報各小組的學習成果。

抽生答,教師引導點撥。多媒體展示課文內容。

(此環節屬於理解內容、理解作者感情。)

五、品味賞析,理解語言特點

1、自讀品味(10至15分鐘)

過渡:作者把對鴨蛋的喜愛、兒時生活的懷想和對家鄉的`熱愛,都流淌成文字,一行一行娓娓道來。這在二三段中體現更爲明顯,請大家大聲朗讀這兩段,把最喜歡的句子畫出來。說一說你喜歡的理由。

放聲讀,說理由,教師引導、點撥、評價。

2、教師歸納小結:

從剛纔同學們的分析品味中,我們可以知道本文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於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親切、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

六、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過渡:我們知道,作者把這平淡無奇的生活寫得感人至深,除了他本身的才氣能力外,還和他對祖國對家鄉對傳統習俗的熱愛分不開的。但是我們不得不痛心地看到,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衝擊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已經逐日淡化,甚至瀕臨消亡,倒是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如果有一天端午節變成了洋節日,我們還能留住什麼?同學們這不是老師的危言聳聽。請看下面一則材料。

韓國申報端午節爲文化遺產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衆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每年吸引國內外百萬人次參與和觀光,韓國方面對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視,1967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無形文化財產第13號,並於20xx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

過渡:端午節在我中華大地上已經根植了20xx年之久。在端午節吃糉子,吃鴨蛋,賽龍舟……這些曾經深入人心的節日表現形式。

韓國卻要將它據爲己有,我們在做什麼?我們該怎麼辦?拿什麼來拯救你,我們的端午節?

過渡:剛纔大家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誰是誰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拯救傳統節日的重要性。那麼人們在爲拯救端午節作些什麼呢?請看網上傳真。

(多媒體顯示)

提案要案:全國人大呼籲增加中國傳統節日爲法定節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七夕節、重陽節)

申請世界遺產:中韓專家討論兩國聯合申報端午成爲世界遺產

民間行動:湖南恢復舉行龍舟賽,六月龍舟競渡再現龍之魂

政府行動:岳陽註冊端午節網址,政府將其當作系統工程。

七、作業

請以《拯救傳統節日,我來做什麼》爲題寫一篇感悟,文體不限。

結語:傳統節日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體現,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凝聚力的體現,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靈魂上。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家鄉、對自己的民族沒有熱情;如果,我們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地活着,終有一天,我們的烙印會淡去,直至消失不見,那時的我們,“根”在何處呢?同學們,請把“根”留住,把我們的傳統文化留住。願中華民族的文明之花開滿星球。

八年級語文《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框架,瞭解端午的習俗,探究端午的鴨蛋,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2、誦讀課文,通過品讀重點字詞句子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平淡而有味、方言表現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3、體味作者在字裏行間蘊涵的情感,對兒時的回憶難忘和對家鄉的熱愛讚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請你們猜猜這首句寫的是哪一節日?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從哪裏可以看出來呢?

2.端午節是每年的哪一天?我們這裏是怎麼過端午節的?有哪些習俗?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3.你想知道上虞是怎麼過端午節的嗎?

那麼我們就一起欣賞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

4.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二、談談端午的習俗

1.那麼作者家鄉到底有哪些風俗習慣呢?提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掛鴨蛋絡子。(請同學們欣賞作者家鄉風俗的圖片。)

2.其中與我們這裏一樣的是什麼?可能與我們一樣的是什麼?與我們不一樣的是什麼?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

放黃煙子

吃“十二紅”掛鴨蛋絡子)

三、品品端午鴨蛋

1.端午有那麼多的習俗,作者爲什麼不寫一寫,反而寫端午的鴨蛋呢?(是端午的鴨蛋有什麼特別之處嗎?)端午和鴨蛋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如果我們在端午和鴨蛋兩個詞之間用一個字來連接,可以用上哪些字來表示他們的聯繫?請聯繫文章內容來完成。

如:端午挑鴨蛋端午玩鴨蛋端午吃鴨蛋(端午贊鴨蛋?)

2.咱們就一起來跟着作者來“挑,玩,吃”鴨蛋,來開展一場“品嚼大餐”,我們既要跟着作者來品味出端午鴨蛋的獨特風味,還要來品味出作者的獨特的語言風味。

汪曾祺先生曾說:“探索一個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須由語言入手,並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裏。”讓我們走進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來品讀先生的語言特色。

3.我們先一起來跟着汪先生來挑一挑鴨蛋,怎麼挑呢?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

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但仔細一想,卻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嗎?淡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與秀氣之別。生活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

4.鴨蛋挑好了,有什麼好玩的呢?

A.掛鴨蛋絡子:挑好了,裝在絡子裏,掛在大襟的鈕釦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

B.裝螢火蟲: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裏面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裏,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裏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5.我想最激動人心的最令人難忘的當屬吃鴨蛋了吧。有哪些吃法呢?

A.帶殼切開吃: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

B.空頭挖開吃: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着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C.結合炒菜吃: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硃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

D.白嘴隨時吃: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裏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醃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

(品味:A. “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爲鮮明的地方特色。

B.“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那種繪聲繪色,那種動感,以及快感,從一個“吱”字中得到了活靈活現的表現。)

C.“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淡淡的幽默。

6.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一個小小鹹鴨蛋讓我們品嚐到了汪先生在語言上的這種追求:

(平淡而有味方言表現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7.小結:端午的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樂的一天。孩子們挑鴨蛋——裝鴨蛋——掛鴨蛋——吃鴨蛋,多麼富有童真和童趣,家鄉的鴨蛋在孩子們的手中發揮了最極致的價值!

四、悟悟鴨蛋情節

1.我們剛纔在“挑,玩,吃”中品嚐到了作者兒時的快樂,童年的有趣,你還能品出了端午的鴨蛋有什麼特別之處,或特別之味嗎?

(贊鴨蛋) (憶鴨蛋? )

2.你從哪些地方可以品嚐出來呢?

如:①“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兩個“多”,一個“善於”寫出了對家鄉人的讚美(勤勞能幹)。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的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爲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所食鴨蛋多矣”帶有文言性質,增強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但是《醃蛋》一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有點愛屋及烏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象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實際上認爲高郵不僅出鴨蛋,還有那麼多心靈手巧的勤勞能幹的高郵百姓,自豪和讚美之情油然而生。

⑥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只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

3.作者津津樂道談鴨蛋,僅僅是在讚美鴨蛋嗎?

在前面的品嚐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身上分明地有一種“鴨蛋情結”,他究竟要藉此表達什麼?

(不僅有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還有對故鄉的讚美和熱愛之情)

4.小結:家鄉的鴨蛋是與衆不同的,聲名遠播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鮮豔的……一提起家鄉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心的讚美和自豪。這種讚美,這種自豪都緣於作者那濃濃的思鄉之情,緣於那深深的故鄉情結吧。

(板書:故鄉情結)

5.我們再來具體品味一下作者的這種鴨蛋情節吧。

材料連接:

(一).材料介入:1981年初秋,受高郵市政府的邀請,爸回到了他魂牽夢縈、闊別了42年的故鄉高郵。出發前他掩飾不住的那股子欣喜勁兒,真如一個赤子將投進母親的懷抱。

江蘇電視臺爲爸拍了一部電視片《夢故鄉》。我記得那次週末回家,爸急不可待地要放這部片子的錄像帶給我們看。汪嘲笑他:老頭兒看過了又要看,幾遍纔算夠?看片子的時候,我們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諢,說爸“表現不俗,可以評一個最佳男主角”,可是沒有像以往一樣聽到他反抗的聲音。我回頭看,一下子驚呆了:爸直直地盯着屏幕,眼中汪汪是飽含着淚,瞬間,淚水沿着面頰直淌下來!

(二).材料介入:細想來,汪曾祺的文字,和高郵鹹鴨蛋是很相似的,——“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會冒出來了”。鴨蛋只有醃到好處,才能冒紅油;同理,只有胸藏丘壑,才能做出一等一的文章來。汪曾祺一生,寫過的小說散文雖爲數不多,卻無不老到,都可算極品……那個老笑話在腦袋裏上了年份,便失了真,這會兒只覺得高郵當真是有鹹鴨子的,這鹹鴨子,叫做汪曾祺;而他的文字,正是那冒紅油的鹹鴨蛋。(路建華《汪曾祺傳》)

(三).材料介入:爸去世以後,我們兄妹商量,在他的墓碑上寫些什麼呢?想來想去,決定了,就寫:…… (《老頭兒汪曾祺》汪明)

面對材料中的省略號,學生可能回答“高郵鹹鴨蛋——汪曾祺”,或“高郵鹹鴨子——汪曾祺”,在會意的笑聲中出示“高郵——汪曾祺”,爲整節課畫上意味深長的最後一筆。

五、課堂小結

實際上,《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家鄉鹹鴨蛋的難以忘懷,實際上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後,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輝。不管一個人走多遠,它都將是引導一個人的方向。童年歲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飽含人生的韻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平淡以及詩意,纔算真正體驗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從小小的鴨蛋裏嚐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們也會從一片葉、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長的快樂。

六、課後作業

1.回視我們的生活,請介紹你在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有關過節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2、推薦閱讀

汪曾淇的《炒米和焦屑》《鹹菜茨菇湯》

附:

鹹菜茨菇湯

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鹹菜湯,不知是什麼道理。是因爲雪天買不到青菜?那也不見得。除非大雪三日,賣菜的出不了門,否則他們總還會上市賣菜的。這大概只是一種習慣。一早起來,看見飄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鹹菜湯!

鹹菜是青菜醃的。我們那裏過去不種白菜,偶有賣的,叫做“黃芽菜”,是外地運去的,很名貴。一般黃芽菜炒肉絲,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醃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的買來,洗淨,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隨吃隨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醃了四五天的新鹹菜很好吃,不鹹,細、嫩、脆、甜,難可比擬。

鹹菜湯是鹹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氣,鹹菜已經醃得很鹹了,而且已經發酸,鹹菜湯的顏色是暗綠的。沒有吃慣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慾的。

鹹菜湯裏有時加了茨菇片,那就是鹹菜茨菇湯。或者叫茨菇鹹菜湯,都可以。

我小時候對茨菇實在沒有好感。這東西有一種苦味。民國二十年,我們家鄉鬧大水,各種作物減產,只有茨菇卻豐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難吃。

我十九歲離鄉,輾轉漂流,三四十年沒有吃到茨菇,並不想。

前好幾年,春節後數日,我到沈從文老師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飯,師母張兆和炒了一盤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兩片茨菇,說:“這個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認他這話。吃菜講究“格”的高低,這種語言正是沈老師的語言。他是對什麼事物都講“格”的,包括對於茨菇、土豆。

因爲久違,我對茨菇有了感情。前幾年,北京的菜市場在春節前後有賣茨菇的。我見到,必要買一點回來加肉炒了。家裏人都不怎麼愛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個人“包圓兒”了。

北方人不識茨菇。我買茨菇,總要有人問我:“這是什麼?”——“茨菇。”——“茨菇是什麼?”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賣得很貴,價錢和“洞子貨”(溫室所產)的西紅柿、野雞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鹹菜茨菇湯。

我想念家鄉的雪。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⑴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裏。我們那裏也有炒米糖,像別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做“歡喜團”。那也是作坊裏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裏做出來,是自己家裏炒的。

⑵說是自己家裏炒,其實是請了人來炒的。炒炒米也要點手藝,並不是人人都會的。入了冬,大概是過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執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裏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⑶裝炒米的罈子是固定的,這個罈子就叫“炒米罈子”,不作別的用途。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個香菸罐頭。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我們那裏柚子不多見,從頂上開一個洞,把裏面的瓤掏出來,再塞上米糠,風乾,就成了一個硬殼的鉢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了一輩子。

⑷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薄有田產,不治生業,整天在家研究易經,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家,丟了一隻金戒指,懷疑是女傭人偷了。這女傭人蒙了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麼能算得這樣準,怎麼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裏炒米罈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⑸炒米這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麼好吃。家常預備,不過取其方便。用開水一泡,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什麼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心。鄭板橋說“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說其省事,比下一碗掛麪還要簡單。炒米是吃不飽人的。一大碗,其實沒有多少東西。我們那裏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橋所說“佐以醬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現在歲數大了,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我倒寧願來一小碟醬生薑,——最好滴幾滴香油,那倒是還有點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裏叫做“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這種食品是隻有“慣寶寶”才能吃得到的。誰家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街坊就會有議論的。

⑹我們那裏還有一種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鍋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們那裏,餐餐吃米飯,頓頓有鍋巴。把飯剷出來,鍋巴用小火烘焦,起出來,捲成一卷,存着。鍋巴是不會壞的,不發餿,不長黴。攢夠一定的數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來。焦屑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焦屑調勻後成糊狀,有點像北方的炒麪,但比炒麪爽口。

⑺我們那裏的人家預備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急。在不能正常煮飯時,可以用來充飢。這很有點像古代行軍用的“糒”。有一年,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還在上小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聯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很多人都躲進了紅十字會。不知道出於一種什麼信念,大家都以爲紅十字會是哪一方的軍隊都不能打進去的,進了紅十字會就安全了。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這是一個道士觀。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祖母指揮着,特別關照,把一罈炒米和一罈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麼地方一陣一陣地亮着,覺得有點緊張,也覺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衝炒米、泡焦屑度過的。沒有牀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面睡了一夜。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

⑻第二天,沒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⑼炒米和焦屑和我家鄉的貧窮和長期的動亂是有關係的

八年級語文《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韻味和情致。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蘊涵的人生情趣和詩意之美。

3、注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

教學難點

學會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語句,以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情感。

教學方法: 自主、研討、探究。

教學時數: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1.預習字詞,思考課後問題。2.蒐集有關汪曾祺的資料。

老師:準備磁帶、幻燈片、生字詞卡或者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以學生熟悉的有關本地端午節的風俗引入新課學習。

2.介紹作者,讓同學們互相展示收集的有關汪曾祺的資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現當代作家。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蘊涵的人生情趣和詩意之美。

2.解決生字詞的音意:(出示生字詞卡片):

門楣 莧菜 籍貫 城隍廟 肅然起敬 囊螢映雪 莫名其妙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板書設計)

思路:端午節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主旨: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和留戀、對故鄉的熱愛、眷戀之情。

4.快速瀏覽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爲什麼要先寫端午節的風俗?

明確:

①第一段以“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開頭,介紹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等風俗;又列舉了“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這兩種較爲獨特的風俗。

②從文章思路來看,先談端午風俗很有必要。文題爲“端午的鴨蛋”,因此,首先必須先寫端午風俗,從各地均有的風俗寫到家鄉獨特的風俗,再寫到“十二紅”,寫到“鹹鴨蛋”,於是水到渠成地轉寫“端午的鴨蛋”;從寫作手法上,先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端午”的氣氛,就爲文章主體“鴨蛋”預設了一個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談家鄉端午的種種風俗,這正是他閒適自由的行文風格的體現。

5.男女生分讀第2、3自然段,思考:高郵鴨蛋有什麼特點?爲何引用袁枚的《醃蛋》、否定北京的鴨蛋?

明確:

①蛋白柔嫩、油多、黃是通紅的“雙黃蛋”(總:質細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的《醃蛋》提到袁枚,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氣,避免了行文的單調死板。而且袁枚對於鹹鴨蛋的見解,與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說到袁枚。說自己不喜歡袁枚,體現了作者率真的個性。同時也說明高郵鴨蛋歷史悠久,聞名全國。否定北京的鴨蛋留露出對家鄉由衷的喜愛之情。

6.默讀第4、5、6自然段,思考:爲什麼主要介紹“鴨蛋絡子”和孩子們吃鴨蛋的方法。

明確:行文活潑生動。充滿童趣,抒寫了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和留戀、對故鄉的熱愛、眷戀之情。

7.如何理解文章最後一段的爭議?

課文結尾,作者寫到了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爲,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爲,由螢火蟲在鴨蛋殼裏閃閃發亮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很隨意,正體現了汪曾祺散文閒適自由的風格。你看呢?

(明確:本題是一道發散性的問題。只要學生自圓其說就可以。認爲是贅筆者,主要是爲保證結構嚴謹,這對於中學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認爲“自然、隨意”者,實際上已經到對作者風格的品評了。)第二課時三、品位語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在課文中能看出來嗎?請你輕聲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但仔細一想,卻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嗎?淡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與秀氣之別。生活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

2.“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爲鮮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爲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這一“文白夾雜”句讓人忍俊不禁,爲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另外,汪曾祺獨特的語言風格在本文是如何體現的?

1.口語色彩濃厚。

首先表現在好用短句,有時一句一斷,大有生活中說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後再接着說的神態。例如:“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高郵鹹鴨蛋於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時時穿插十分樸素的“大白話”,這使文章生活氣息更爲濃厚:“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讓人倍感親切。

2.古漢語的點綴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郵鴨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爲別處所不及。”在這裏,典雅的文言詞語與極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熔書面語與口語於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3.善於運用語言“造型”。汪曾祺有時只用一兩個字眼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神韻。他寫吃鹹鴨蛋“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那種繪聲繪色,那種動感,以及快感,從一個“吱”字中得到了活靈活現的表現。

三、反思探究

1.高郵的鹹鴨蛋很聞名,爲何題目是“端午的鴨蛋”而不是“高郵的鴨蛋”?作者花了不少筆墨盛讚故鄉高郵的鴨蛋,但爲了突出端午節的故鄉風俗,同時,端午的鴨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時候,所以用了這個題目。

2.作者爲什麼對家鄉的鹹鴨蛋久久不能忘懷?明確:對家鄉鹹鴨蛋的難以忘懷,實際上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後,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輝。

3.作者如此津津樂道談論家鄉的“鹹鴨蛋”,有意義嗎?

其實,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並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纔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鹹鴨蛋裏嚐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散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要使學生認識到,好的語言不一定是華美的詞藻和整齊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語句同樣有韻味有情致。本文語言生動、口語化,又從容舒緩,富有韻味,寫盡了作者對窮家鄉、名鴨蛋的感情,也使他筆下的故鄉往事更有魅力。讀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鹹鴨蛋誰沒有吃過?可是有哪位同學就此寫過一篇文章的呢?可見,“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熱愛生活、體驗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細節是我們學習的重要問題。讓我們都來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蘊涵的人生情趣和詩意之美吧。

四、作業佈置:(任選一題)

1.假如你向大家推薦《端午的鴨蛋》,請寫一篇課文簡介;

2.假如你是課文中的小朋友,請介紹你記憶中的美好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