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端午的鴨蛋》教案

八年級語文《端午的鴨蛋》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端午的鴨蛋》是汪曾祺寫的回憶性散文,選自《汪曾祺全集》。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八年級語文《端午的鴨蛋》教案,歡迎大家參考!

八年級語文《端午的鴨蛋》教案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韻味和情致。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蘊涵的人生情趣和詩意之美。

3、注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

 教學難點

學會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語句,以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情感。

教學方法: 自主、研討、探究。

教學時數: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1.預習字詞,思考課後問題。2.蒐集有關汪曾祺的資料。

老師:準備磁帶、幻燈片、生字詞卡或者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以學生熟悉的有關本地端午節的風俗引入新課學習。

2.介紹作者,讓同學們互相展示收集的有關汪曾祺的資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現當代作家。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蘊涵的人生情趣和詩意之美。

2.解決生字詞的音意:(出示生字詞卡片):

門楣 莧菜 籍貫 城隍廟 肅然起敬 囊螢映雪 莫名其妙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板書設計)

思路:端午節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主旨: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和留戀、對故鄉的熱愛、眷戀之情。

4.快速瀏覽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爲什麼要先寫端午節的風俗?

明確:

①第一段以“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開頭,介紹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等風俗;又列舉了“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這兩種較爲獨特的風俗。

②從文章思路來看,先談端午風俗很有必要。文題爲“端午的鴨蛋”,因此,首先必須先寫端午風俗,從各地均有的風俗寫到家鄉獨特的風俗,再寫到“十二紅”,寫到“鹹鴨蛋”,於是水到渠成地轉寫“端午的鴨蛋”;從寫作手法上,先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端午”的氣氛,就爲文章主體“鴨蛋”預設了一個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談家鄉端午的種種風俗,這正是他閒適自由的行文風格的體現。

5.男女生分讀第2、3自然段,思考:高郵鴨蛋有什麼特點?爲何引用袁枚的《醃蛋》、否定北京的鴨蛋?

明確:

①蛋白柔嫩、油多、黃是通紅的“雙黃蛋”(總:質細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的《醃蛋》提到袁枚,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氣,避免了行文的單調死板。而且袁枚對於鹹鴨蛋的見解,與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說到袁枚。說自己不喜歡袁枚,體現了作者率真的個性。同時也說明高郵鴨蛋歷史悠久,聞名全國。否定北京的鴨蛋留露出對家鄉由衷的喜愛之情。

6.默讀第4、5、6自然段,思考:爲什麼主要介紹“鴨蛋絡子”和孩子們吃鴨蛋的方法。

明確:行文活潑生動。充滿童趣,抒寫了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和留戀、對故鄉的熱愛、眷戀之情。

7.如何理解文章最後一段的爭議?

課文結尾,作者寫到了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爲,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爲,由螢火蟲在鴨蛋殼裏閃閃發亮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很隨意,正體現了汪曾祺散文閒適自由的風格。你看呢?

(明確:本題是一道發散性的問題。只要學生自圓其說就可以。認爲是贅筆者,主要是爲保證結構嚴謹,這對於中學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認爲“自然、隨意”者,實際上已經到對作者風格的品評了。)第二課時三、品位語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在課文中能看出來嗎?請你輕聲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但仔細一想,卻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嗎?淡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與秀氣之別。生活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

2.“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爲鮮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爲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這一“文白夾雜”句讓人忍俊不禁,爲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另外,汪曾祺獨特的語言風格在本文是如何體現的?

1.口語色彩濃厚。

首先表現在好用短句,有時一句一斷,大有生活中說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後再接着說的神態。例如:“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高郵鹹鴨蛋於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時時穿插十分樸素的“大白話”,這使文章生活氣息更爲濃厚:“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讓人倍感親切。

2.古漢語的點綴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郵鴨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爲別處所不及。”在這裏,典雅的文言詞語與極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熔書面語與口語於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3.善於運用語言“造型”。汪曾祺有時只用一兩個字眼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神韻。他寫吃鹹鴨蛋“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那種繪聲繪色,那種動感,以及快感,從一個“吱”字中得到了活靈活現的表現。

三、反思探究

1.高郵的鹹鴨蛋很聞名,爲何題目是“端午的鴨蛋”而不是“高郵的鴨蛋”?作者花了不少筆墨盛讚故鄉高郵的鴨蛋,但爲了突出端午節的故鄉風俗,同時,端午的鴨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時候,所以用了這個題目。

2.作者爲什麼對家鄉的鹹鴨蛋久久不能忘懷?明確:對家鄉鹹鴨蛋的難以忘懷,實際上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後,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輝。

3.作者如此津津樂道談論家鄉的“鹹鴨蛋”,有意義嗎?

其實,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並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纔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鹹鴨蛋裏嚐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散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要使學生認識到,好的語言不一定是華美的詞藻和整齊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語句同樣有韻味有情致。本文語言生動、口語化,又從容舒緩,富有韻味,寫盡了作者對窮家鄉、名鴨蛋的感情,也使他筆下的故鄉往事更有魅力。讀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鹹鴨蛋誰沒有吃過?可是有哪位同學就此寫過一篇文章的呢?可見,“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熱愛生活、體驗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細節是我們學習的重要問題。讓我們都來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蘊涵的人生情趣和詩意之美吧。

 四、作業佈置:(任選一題)

1.假如你向大家推薦《端午的鴨蛋》,請寫一篇課文簡介;

2.假如你是課文中的小朋友,請介紹你記憶中的美好端午。

教學反思

通過此課的設計,自己對端午節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和認識.學生們興趣濃厚,課下蒐集材料十分認真,學完本課後,學生對我們中國的各種節日都知道了更多.我覺的他們更加熱愛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