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學案例附反思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學案例附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教學目標: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學案例附反思

1、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 認讀生字,能聯繫上下文理解有關詞語。

3、 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能理清課文的條理,初步感受愛因斯坦的偉大。

  教學過程:

 一、啓發談話,導入新課。

1、 談話:同學們,你們想成爲成功人士嗎?出示:

說說是什麼意思?

2、 誰能向大家介紹愛因斯坦?(學生介紹)

教師介紹:愛因斯坦,德國人,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他的相對論對世界科學史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物質粒子可以轉變爲巨大能量的理論,已由原子彈、氫彈的威力得到證實,人們還利用這個理論建立了核電站,爲人類造福。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被認爲整個人類歷史上的科學巨人。

3、 板書課題:愛因斯坦和小女孩。

(齊讀、讀完了課題,你產生了什麼疑問?)

  二、自由讀課文,理解字詞,讀通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可以看看生字表,讀準字音,將句子讀通順。

2、指名朗讀課文,你將最喜歡的段落讀給同學們聽聽,老師和其他同學作評委。

3、逐段指導:

第二段:

(1)你覺得讀的怎麼樣?

(2)有什麼不理解的詞句。

(3)理解:蓄、蓬亂、裹、趿拉、冷不丁

A、重點指導:“蓬亂、裹、趿拉”的意思;可以用什麼詞語來歸納?(衣衫不整)

B、指導“冷不丁”的讀音,比較“衣衫不整”的讀音。

第三段:主要指導“納悶”是什麼意思?(不理解的意思)

第四段:

(1)你覺得讀得怎麼樣?

(2)指導:

“噢,他只講對了一半,我是愛因斯坦,但並不偉大。”“我說也是嘛,瞧你,穿衣服還不會呢,怎麼談得上偉大?”讀好語氣詞:噢、嘛。(一個是平淡的語氣,一個是得意的語氣)

(3)說說“踱步”與“散步”的區別。(散步比較隨意,踱步是走方步,彷彿在思考什麼?)

第六段:

(1)你覺得讀得怎麼樣?

(2)“一塌糊塗”是什麼意思?房間裏還有什麼一塌糊塗?愛因斯坦還有什麼一塌糊塗的?

4、讀完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

(1)三次交往。

(2)小姑娘教愛因斯坦如何穿衣、佈置房間。

(3)愛因斯坦生活隨意,研究科學入迷,關心小朋友。

 三、默讀整體感知,理清層次。

1、課文講的是愛因斯坦與小姑娘三次相遇,在書上找出有這些時間的語言。

2、出示:

①1940年的一個下午,一個12歲的小姑娘邊走邊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來的一個老人。

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愛因斯坦在路邊等待放學回家的小姑娘。

④從此,小姑娘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到愛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3、讀了這些語言,你有什麼發現?

(1)是按照時間變化的順序來寫的。(寫文章就要按照一定的循序來寫)

(2)第一次小女孩撞上了愛因斯坦,第二次是小女孩遇上了,第三次愛因斯坦等小女孩,第四次講小女孩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到愛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成了好朋友)。

(板書:撞、遇、等、每天坐坐)

(3)看了最後一句話,聯繫前面幾句話,你有什麼想法?

(小女孩與愛因斯坦之間由不熟悉,到越來越熟悉,最後成爲好朋友)

(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發展情感。

過渡:同學們很會讀書,通過讀書,理解詞句,通過讀書,瞭解文章的層次,下面,我們要通過讀書感受文章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讀老人和小女孩“相撞”的一個片段,讀出感情來。(之後再談體會)

2、交流感悟,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讀書,有了很多的體會,下節課,我們來研究愛因斯坦究竟是不是一個偉大的人。

 五、作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課後再收集一些愛因斯坦的資料。

 板書:

18、愛因斯坦與小女孩

撞→遇→等→每天 坐坐

 教學反思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蘇教版第八冊的課文。記敘了大科學家

愛因斯坦和一個小女孩偶然相遇並相處的生活片斷,表現了愛因斯坦潛心研究金額學研究,忽略了生活小節的平凡而偉大的品格,以及他關愛孩子,樂於與孩子相處的一顆童心。

因爲是第一課時,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想從題目入手,讓學生交流一下對愛因斯坦的瞭解。然後認讀字詞,以詞帶句,通過朗讀關於愛因斯坦外貌描寫的語句,對其人有一個大概的印象。接下來學習用三四句話將課文內容概括,形成初步的感知。再抓住三次交往,給課文劃分層次。通過對關鍵句的閱讀,進一步瞭解愛因斯坦和小姑娘之間的狀況。然而在實際運作中,由於20分鐘的限制,我將揭題,簡介愛因斯坦的環節省略。直接通過自由讀書,進入字詞教學環節。

這堂課我想從兩個方面給大家呈現自己的教學意圖:

一、教學實施簡約化

教學實施簡約化是指從目標、環節、方法都簡簡單單,乾乾淨淨,教學過程有條理,返樸歸真,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節,簡便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簡單有效的教學。在《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中,我貫穿一個宗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在教授“一撮、趿拉、踱步”這三個容易讀錯的詞語後,不是另換話題,而是將帶有這些詞的語句呈現出來,指導學生讀好句子。這時啓發學生,你面前看的愛因斯坦怎樣?學生通過語感,通過理解,馬上意識到愛因斯坦生活隨意,不拘小節。我認爲這樣的詞語教學是深入的、有效果的。避免單純的爲認讀而讀,走過場,走形式。也跳出在深度解讀課文時再理解生字詞語框框,而是真正地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認讀,從而感知人物,關注課文。

二、注重文本對話

現代哲學解釋學認爲,閱讀是“把一種意義關係從另一個世界轉換到自己的世界”。意義的生成是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即碰撞、交流和對話的過程,讀者不在閱讀的過程中參與意義的生成,對他來說就是毫無意義可言的。所以,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文本對話,在對話中受益。我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學生利用瀏覽這種讀書方法,順利地梳理出文章層次,同時抓住每一段落的起始句,學生通過“1940年的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從此”等詞句,發現課文以時間爲線索;通過“撞上、遇上、等待”,讀出兩人從不熟悉到熟悉。通過聯繫上下文,明白他倆已然成爲特殊的師生,成爲親密的朋友。

當然,每一堂課都會有缺憾的。我在某些環節的銜接語上,還待推敲。但我相信,每一次的不足,是爲了等待下一次的進步;每一次的遺憾,是爲了迎接下一個希望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