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2017年《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學反思

2017年《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第一篇:《愛因斯坦和小女孩》

在學生充分感知課文內容之後,教師隨即提出一個問題:“讀了課文,你覺得愛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偉大的人’呢?”問題一提出,有近十位同學舉起了手,(這在平時已經是比較多的了),但我並沒有立即請學生回答,因爲這是必須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清晰認識的一個重點內容,於是,我說:“別忙着作答,請大家在四人小組中進行討論,亮出你的觀點,擺出你的理由,然後以“我認爲愛因斯坦是個 的人”爲開場白,進行一個簡短的演講。聽了教師的提示,教室裏頓時“活”了起來,學生們紛紛在自己的小組中發表自己的意見。

2017年《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學反思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因生活經驗、個性感悟的不同,理解角度與深度的不同,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也必然不同。通過討論使一些原本有答案的同學,觀點更加鮮明,理由更加充分;使那些還處在模糊狀態的學生也能明確認識,作出應有的判斷。

五分鐘後,我示意停止討論,指名讓學生來演講,此時,班上舉手的人已上升到一半左右。讓人感到高興的是平時理解能力平平的朱祺等人也把手舉着,我趕緊有請。朱祺說“我認爲愛因斯坦是個偉大的人,因爲他一心撲在事業上,創造了偉大的業績,生活上卻一點也不講究,還有一顆童心,我認爲他很了不起!”平時不善言語的他雖回答簡短但能把我課上講的內容回答出來,說明他對課文內容已有一定理解,我趕緊肯定一番。再請其他同學回答。學生們看到朱祺都被讚揚,舉手的人更多了,我又請了好幾個同學進一步補充,完善,大家都認定愛因斯坦是個偉大的人,這是不容置疑的。此時,我有話題一轉,大家都說愛因斯坦是最偉大的人,有沒有不同的意見呢?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教室裏一下子安靜下來,學生陷入了思考。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們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有時在我們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僅僅滿足於解決一些淺顯的亦或略顯深奧的問題,問題得以解決,教師以爲我已經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則以爲我都會了,然後,師生不再思維,不再探究,也不再有發現。我想這樣的教學結果絕不是我們想要的。

這時下課的時間快到了,不可能和剛纔一樣來討論探究,於是,我讓學生們打開《補充習題》完成這樣一道題目,“文中,小女孩的爸爸認爲愛因斯坦是 的人,因爲

,小女孩則認爲愛因斯坦

的人,因爲

我認爲,愛因斯坦是 的人,因爲 。

在批閱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都對愛因斯坦做出了肯定的判斷,但卻有兩個學生認爲,愛因斯坦在學術上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令人敬佩,但在生活上,他太不拘小節,甚至有些無能,應該改進。

我們的課堂,追求知識不應該是唯一目標,‘而是以知識教學爲載體,致力於提高自我發展和主動發展的能力,從而實現認識與理性的昇華,放飛學生的心靈,讓語文教學充滿靈性。

  第二篇:《愛因斯坦和小女孩》

今天在四一班上了一節語文教研課,發現跟孩子的互動很不到位,以至於自己的`教學任務都沒有完成好。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個問題沒有解決好:

1、課的開始,我問了大家一個問題:通過課前的資料查閱,你對愛因斯坦有什麼瞭解?用一兩句話來說一說。

沒想到,第一個問題就卡殼了。孩子們似乎也很緊張,先是沒有人舉手,在我殷切眼光的注視下,好不容易纔有了兩三個人舉手,我趕緊喊他們回答,結果聲音怯怯的,說得也不太連貫。

反思:課前沒有到教室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以至於突然來了這麼多人聽課,學生也有些慌。學生蒐集資料、整理資料時,應該進行一些指導,讓學生學會將蒐集的資料進行整合。

2、第一個教學環節,我讓學生找出了每段開頭的第一句話,讓學生感受愛因斯坦與小女孩之間關係是逐步深入的。爲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我沒有直接點出來,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結果浪費了很多時間,以至於後面細讀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交往時顯得十分倉促。

反思:各個教學環節所花的大致時間要估算好,有些教學環節學生不能自主探討時老師需要多一點點撥,因爲一節課,特別是公開課,是必須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的,不能在某個環節上耽擱太久。

3、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交往。在我的設想之中,學生讀到愛因斯坦的外貌描寫時,應該覺得很有話說,特別是愛因斯坦那滑稽的穿着打扮,課文寫得生動傳神,學生應該能夠讀出點自己的見解來。可是,也許是我提問的角度不對,學生只能做到讀流利,而不能做到讀出畫面,更別說體悟人物的個性特點了。

反思:也許,是我的提問方式不對。我在這節課中,問得最多的問題是:從這句話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愛因斯坦?四年級的學生,還沒有足夠的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不能用一個詞來概括人物的特點。我應該將提問的語句換爲:讀了這一句,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再現文字描述的畫面;或者這樣提問:這副穿着打扮,你覺得好笑嗎?好笑在哪裏?然後指導朗讀,再讓學生用一兩個詞語來概括人物的特點。這樣的閱讀方式,也許學生就能順着老師的引導拾級而上了。

4、朗讀指導不到位。只顧着和學生分析愛因斯坦的性格特點,對朗讀的訓練就沒有到位。我應該認識到,讀和思是互相促進的,讀得入情入境了,人物的特點也就瞭然於胸了。

5、指導老師認爲,對於文中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交往,老師細細指導學生學習其中的一次就行了,其他兩次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然後組織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我卻很擔心:不知道學生是否能夠自主、深入地進行閱讀與思考,並進行大膽的交流呢?

好好思考,爭取再上這節課時,能夠成功。

  第三篇:《愛因斯坦和小女孩》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講述了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與一個小女孩偶然相遇並相處的生活片段,表現了愛因斯坦潛心科學研究、忽略生活小節的平凡而又偉大的品格,以及他關愛孩子,樂於和孩子相處的一顆童心。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直接描寫愛因斯坦語言、神態和動作的語句進行自讀體會,交流感悟,讓學生充分得自我解讀文本,擁有自己個性化的觀點與感受。如:從小女孩父親眼中,我們讀出了愛因斯坦的偉大,他在科學領域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世人心中的巨大影響。從天真、率直的小女孩眼中,我們讀出了愛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不拘小節。從讀者的眼中,我們讀出了更多:他謙虛、寬容、有禮貌、平易近人、誠實幽默知錯就改……

整堂課我始終圍繞“愛因斯坦是不是最偉大人”這個中心問題,變換不同的問法、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領悟愛因斯坦的偉大之處。學生認識了生活中的愛因斯坦,讓學生用自己的目光去看愛因斯坦,在生本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暢談自己的觀點,這正是對文章的真正理解。

當然,我還抓住段首主題句聯繫上下文比照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揣摩,發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法。潛移默化、不動聲色地幫助學生從整體結構上把握課文,並圍繞要點內化吸收,遷移發展,讓吸收與傾吐、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收到了整體性綜合訓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