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下冊《雲南的歌會》學案

八年級語文下冊《雲南的歌會》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7W 次

導讀:《雲南的歌會》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八年級語文下冊《雲南的歌會》學案

  1、教材分析: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豐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終與民族文化相伴隨。學習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對我們民族的瞭解和感情。本單元以民俗文化爲主題,幾位文化名人通過對故人故事的回憶,對生活和藝術的思考,爲我們開啓了琳琅滿目、異彩紛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門。

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

  2、教學目標:

依據本單元感受日常生活中蘊《雲南的歌會》說課稿涵的無窮樂趣,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產生的藝術效果這一學習重點。我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爲:

(1)、感知課文內容,體會雲南少數民族的歌會習俗的文化知識。

(2)、理解三種《雲南的歌會》說課稿不同場合民歌的方式和內容及在寫作手法上的不同。

(3)、體會作者在歌會場景所觸發的情感。

3、《雲南的歌會》說課稿教學重點:賞析文中優美的詞句,加強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二、 教法

1、啓發式教學法:

二十一世紀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啓發式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是強調自學爲主,學生要在教師主導作用下,通過自學主動的學習掌握知識。自學是學生逐漸不依賴他人而獨立獲得知識成爲學習主人的關鍵。

2、協作討論法:

通過協作討論,學生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啓發,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對問題的鑽研精神和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本課教學中運用這一方法感知內容、品味語言。

3、多媒體演示法:

多媒體是多種信息傳播的媒介,把多媒體技術引入語文課堂,充分運用視聽結合的多媒體課件,通過創設課堂教學的優良環境和氛圍,增添教學內容的源頭活水,擴大教學信息量,發揮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 學法

1、朗讀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文章更要多讀,在反覆朗讀中理解內容,體會感情。可採用自由讀、《雲南的歌會》說課稿齊讀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深悟文趣。

2、圈點批註法:

“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圈點出重點的字詞句及有疑問的地方,在相應的位置批註字詞句義及寫法、作用。運用圈點批註的學習方法,有助於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3、查閱資料法:

新大綱提出要培養中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習瀏覽,能根據需要收集

有關材料。課前佈置學生閱讀書籍或上網查詢,瞭解雲南的風土人情。這個課前預習既爲下一步學習課文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

4、自主合作探究法:

《雲南的歌會》說課稿 教學時應努力遵循新課程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喜歡這種方式並且樂於實踐。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習的新途徑,初嘗自主學習的無窮樂趣。不再一味聽記,而是主動探究,親身實踐,開動腦筋,探求真知。

 四、 教學步驟

本設計以語言的感悟爲基點,採用層層鋪墊的思路,引導學生深察文章的情趣。“課前熱身”“暢談雲南”“細說歌會”“學以致用”構成教學的主板塊,四步由課外而課內,由課內而課外,由《雲南的歌會》說課稿淺入深,互爲鋪墊:看似閒話的'“談”旨在介《雲南的歌會》說課稿紹雲南風情《雲南的歌會》說課稿,爲“說”蓄勢,多層次的“說”又涉及文章的知、情、意,又是在爲“學”鋪路。

課前佈置學生完成以下預習任務:1、熟讀課文,自學詞語。2、瞭解作者、

作品、風格。3、閱讀書籍或上網查詢,瞭解雲南的風土人情。

A、 課前熱身

屏幕展示,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瞭解沈從文的作品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他就像一座通往鄉土古寨的橋樑,那些偏遠地帶的民俗風情,隨着他的作品的流傳,一天天被人們瞭解。

B、 暢談雲南

讓學生調動知識儲備,地理書上的介紹、文學作品中的描繪、影視資料上的渲染、結合收集到的圖片資料,開懷暢談,用一句話說說對雲南的印象。總之,就是讓學生認識正是這方美麗、寧靜、神祕的土地,養育了無比燦爛的民族音樂,歌唱早已成爲不少雲南人生命的一部分,而歌會就是他們展現自我的舞臺。

C、 細說歌會

 (一)、讀課文,快速閱讀,整體感知,小組討論,完成表格。

第一部分:山野對歌。對歌具有對抗賽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這是即興的自由歌唱,發乎性《雲南的歌會》說課稿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傳歌。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在內容上,三個部分一寫唱歌人,一寫唱歌的環境,一寫唱歌的場面。

 (二)、讀課文,說說你最喜愛的一個歌會場景。

這是在整體感知前提下的品讀,要求學生對三種不同場合下的歌唱方式、內容、作用、特點有清楚的認識後,比較選擇其中之一進行多角度的、有個性的品味。畫出欣賞的語句,有感情的朗讀,說說喜歡的原因。

如:“山野對歌”這一部分的人物描寫。先寫自己親見的那們年輕婦女得勝後的神氣,通過細節描寫對這位婦女進行了細緻的勾畫。“輕輕地打個吆喝”,“理理髮,拍拍繡花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這些動作和神態傳達出了她內心得意,“你們看,我唱贏了”。令人彷彿親眼見到了那個活潑歡快的場面。接着用一個小段描述性的語言介紹了這一類年輕女人的情況。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這類年輕女人共性上的特點,對她們的面容、牙齒、服飾等作了細緻的描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表達《雲南的歌會》說課稿了作者對雲南人民這種純樸美的讚歎之情。

“山路漫歌”先寫趕馬女孩子的歌聲傳出的背景:山林茂密,山花爛漫,山鳥齊鳴。爲女孩子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接着用擬人的手法來寫鳥兒好像被趕馬女孩子的歌聲感染了,它們或“發生了興趣”,或“帶點鼓勵的意思相互應和”。歌聲、鳥聲交相應和,互爲輝映,交織成一片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可見女孩子歌聲的那種出口自然、純樸本色的美深深地打動了作者。學生齊讀第四段,讀出語氣、讀出韻味、在讀中品味。

“村寨傳歌”這部分的場面描寫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叫“金滿鬥會”的盛會場面,從盛會的發《雲南的歌會》說課稿起寫起,寫到了盛會的規模。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法。描寫了每桌輪流低唱的情景,“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舒捲張弛不定,有點龍吟詠鳳噦意味。”還描述了各行各業的人蔘加歌會的情況。這是“面”上的描寫。最後還着重描寫了一個老吹鼓手。這是“點”上的描寫。結尾處,作者巧妙地用小時候常聽老太婆的口頭語“十年難逢金滿鬥”收束全篇,既是從另一角度對盛會的評價,又表達了作者由衷的讚歎。

 (三)、讀課文,聯繫我們平日聽過的演唱會、音樂會,說說雲南歌會有哪些特色。

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凡是言之有理,都要充分肯定,鼓勵創新。

如:雲南歌會多——大型的如“金滿鬥會”,小型的如山野對歌,還有自娛自樂的山路漫歌;

人人蔘與——演唱者從年齡上說: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十四五歲小姑娘,都可一展歌喉;各種身份的人都有:擺小攤賣酸泡梨的,城門邊挑水洗衣的,打鐵箍桶的工匠……可謂來者不拒。

獨具雲南地方特色——這體現在歌會場境的地域性:如三個場景中都寫了歌會地點,尤其是“山野漫歌”一段,用大段篇幅描述了雲南山野風光;歌手模樣和服飾的民族性:如對歌唱婦女的衣着和神態的描繪。

淳樸自然——全是自然環境中、自然狀態下的真情演唱。歌唱時沒有任何預設、造作的成分。唱歌內容靈活,聲音出乎自然,趕馬女孩的嗓音還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獨特的傳承方式——以會相傳,以口相傳,反覆演唱,到大家熟悉爲止。

總之,古老的雲南歌會形式,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

D、 學以致用

這是結合課文進行的寫作指導。課文在描寫三種不同場合的民歌演《雲南的歌會》說課稿唱時,分別採用了不同的寫作手法,結合自己的寫作實踐,你認爲最值得你學習的一種是什麼?

“山野對歌”對演唱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

“山路漫歌”部分則着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美環境映襯優美《雲南的歌會》說課稿的人物優美的歌。

“村寨傳歌”寫場面,有全局描繪,《雲南的歌會》說課稿有細部刻畫,點面結合,宛若電影畫面中的全景與特寫。

運用其中一種寫作手法,寫一段描寫性文字〈寫人《雲南的歌會》說課稿,寫景,或寫一個場面〉。150字左右。

最後,利用學習本文的機會,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民俗、民風,體驗生活,開展綜合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