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下冊《雲南的歌會》評課

八年級語文下冊《雲南的歌會》評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雲南的歌會》評課稿

八年級語文下冊《雲南的歌會》評課

俗話說,“旁觀者清”。教師的聽課評課活動,可以幫助授課教師更好認清自己的教學狀態,有利於他們提高原有的教學水平。

鍾老師來自福建龍巖,是我校臨時外聘的教師,只有八年的教齡,而且這八年來是在深圳某非公立中學英語培訓學校任教語文科的,極少真正承擔過中考大循環的磨礪,所以授課環節中難免出現一些小問題,純屬正常現象。

鍾老師上的課題是沈從文的散文《雲南歌會》。這堂課給我總體印象是好的,表現在教態自然親切,她面帶微笑,給課堂帶來輕鬆愉快的氛圍,讓聽課的老師感覺很舒服。其次,課前備課認真,教案基本規範,板書設計合理。授課過程中,教學用語準確,語音語調中速平和,適合中下生的基礎能力水平,容易接受。

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少。

第一,教師對教材鑽研得不夠深透。

沈從文的文章必須仔細品讀,才能讀出其中的內涵。他的文章雖然詞句凝練形象,但缺乏行雲流水的魅力,讀起來有些費勁,對大人讀者是這樣,對初二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可是,鍾老師在佈置預習作業的時候比較馬虎,沒有給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在課堂組織學生解讀文本的時候,沒能設計幾個小小的問題來穿針引線引導學生思考、探究,這跟教師自己尚未全面把握教材的內容和情感息息相關。

第二,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針對課堂反饋而作出的反應不夠機敏,也就是說,教師的應變能力還需要提升。比如,當教師預設的問題學生無法及時作出迴應的時候,教師不能替沉默的學生說出答案,而應該想辦法給學生問題柺杖,引領學生繼續探究教師拋出的問題,循循善誘,一步一個腳印地,讓學生最終獲得答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探險”的樂趣。

第三,在安排教學內容方面不夠科學合理。

本課教學時數安排兩教時,課後第二題的人物描寫比較可以放到第二節課再講。爲什麼要這樣安排呢?因爲在教學課文的過程中,突然插入一段比較閱讀方面的練習,就會將原有的那份順理成章的教學思路打斷,等於破壞了學生解讀文本的思維程序。而且,根據教案的設計,她第二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模仿本文的人物描寫,課堂上用300字描寫一個人物,再作交流。把第二題的人物描寫比較欣賞的內容,安排在第二教時,豈不更加合理科學?

初二教材我相對不熟,幾年來只教過一次(或兩次?)。因爲教學工作的需要,我在教完初一之後,被調到初三接任畢業班。教完那屆初三後,繼續留在初三。去年,我回教初一。今年繼續留教新初一。今天利用聽課的縫隙,我把《雲南的歌會》反覆讀了兩遍,才領悟到其中的奧妙。可想而知,那些初二年的孩子們,感受將是怎樣的。教師備課的時候,應該先把自己當成一名學生,站在學生的學習立場預設,駕馭課堂生成的過程中才能得心應手。

日後,本人對初二語文教材還需要下苦功夫仔細認真的鑽研一番,否則,說話的底氣就越發不足了。今天的評課,只是就鍾老師組織課堂教學流程中出現的情形粗略說一說,至於其他的,亟待日後繼續深究和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