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關於成語典故(通用15篇)

關於成語典故(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故事是指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童話中豐富的想象和誇張可以活躍你的思維;那生動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以幫你認識社會、理解人生,引導你做一個通達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成語典故,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成語典故(通用15篇)

  成語典故 篇1

半夜雞叫

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裏學雞叫,然後把剛剛入睡的長工們喊起來下地幹活。日子一長,長工們對雞叫得這樣早產生了懷疑。小長工小寶爲了弄明白此事,在一天夜裏,他獨自躲在大車後邊觀察院內動靜,不一會兒,只見周扒皮悄悄來到雞窩跟前,伸長脖子學雞叫,隨後又用棍子捅雞窩,直到公雞都叫了起來,他才離開。

小寶把看到的情況告訴了長工們,大家非常氣憤,都到地裏睡覺去了。天亮後,周扒皮到地裏一看,長工們都在睡覺,他舉起棍子又罵又打。長工們不甘心受壓迫,他們想了個對付周扒皮的辦法:當天夜裏,正當周扒皮在雞窩跟前學雞叫的時候,躲在暗處的小寶喊了聲:“捉賊!”早已準備好的長工們紛紛跑來,對着周扒皮一陣亂打。地主婆聞聲趕來,說明被打的是老東家,大家這才住手,並故意表現出驚訝的樣子。地主婆無可奈何地扶着狼狽不堪的周扒皮回到屋裏去,長工們見狀都高興得笑起來。

  成語典故 篇2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爲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爲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纔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爲真的。

  成語典故 篇3

三寸之舌( sān cùn zhī shé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通暢用來形容人善於辯論,據理力爭。

公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同時締結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20個文武雙全的勇士同去,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

後來,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己推薦自己。平原君覺得平時對他毫無印象,考問了他一番後,勉強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驚人的毛遂,其實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到楚國後,他和同行的19個人談論起天下大事,頭頭是道,大家對他的學問和辯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與楚平王會談那天,兩人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還未談出結果。19個門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奮勇上殿去看看情況。

毛遂按着劍從容不迫地走上了臺階。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卻紫握劍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說:“大王敢當着我主人的面對我如此無禮,不過是倚仗楚軍人多勢衆罷了。但現在您跟我距離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裏,楚軍再多也沒有用。”

接着,毛遂義正詞嚴地從歷史到現實分析了楚、趙兩國的關係…說明趙國派使臣來締約聯合抗秦,乃是爲了救助楚國,而不只是爲了趙國自己。

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就與平原君一起舉行了締約儀式。這樣,聯合抗秦的大事圓滿辦成。

平原君帶一行人回到趙國後,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他說:“我今後再也不敢談論識別人才的事了。我識別過的人才,多達上千人,少說也有幾百人。自以爲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但卻偏偏沒有識別出毛遂先生的才幹,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重於九鼎等國寶。毛先生對楚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

從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爲上賓。

  成語典故 篇4

鵬程萬里

傳說,在遙遠的北方,有塊不毛之地,那裏有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裏有一種魚,其身寬達幾千裏,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鯤變成了一隻大鳥,就是鵬,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開雙翅,宛如遮天的烏雲一樣。

大鵬鳥乘着旋轉的狂飆盤旋向上,搏擊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風,直向高飛去,扶搖直上,衝入雲霄,一下子就可以飛出幾萬裏。如此遠的距離,大鵬鳥要過半年才能飛回到原來的住所休息。

沼澤中有隻小小的雀兒,看見大鵬在高飛,不以爲然地笑笑說:“它將飛到哪裏去呢?我跳躍飛騰,悠然向上,不過幾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自由自在,這也是極得意的飛行啊。它飛飛向幾萬裏外的地方,是爲什麼呢?”

後來,人們常用“鵬程萬里”作爲祝賀或自勉的話。李白在《上李邕》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漁家傲》中,寫道:“九萬里風鵬正舉。”

  成語典故 篇5

  典源出處

三國志·魏書·常林傳》注引 《魏略》 曰:‘林少單貧。雖貧,自非手力,不取之於人。性好學,漢末爲諸生,帶經耕鋤。” 《漢書 ·兒寬傳》:“兒(ni) 寬,千乘人也。治《尚書》,事歐陽生。以郡國選詣博士,受業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爲弟子都養。時行賃作,帶經而鋤,休息則讀誦,其精如此。”

  釋義用法

常林、兒(倪) 寬家貧,但好學不倦,去田間耕作時,也帶着經書,一有空就誦讀。後以此典稱揚人貧而好學。

  用典形式

【帶經】 明·唐寅:“貧士園無一食蔬,帶經猶自力耘鋤。”

【帶經人】 宋·曾鞏:“平日將軍不三顧,尋常田裏帶經人。”

【帶經鋤】 北周 ·庾信:“無機抱甕汲,有道帶經鋤。”宋·劉筠:“時陪折俎宴,頓異帶經鋤。”清 ·王士禛:“逃名東海上,時復帶經鋤。”

【倪生經鋤】 宋·蘇軾:“有子休論賢與愚,倪生枉欲帶經鋤。”

【家學經鋤】 清·錢謙益:“家學經鋤世所欲,會稽竹箭比南金。”

  成語典故 篇6

我有一本書,它的名字是《成語典故故事》。它長二十五釐米,寬十釐米,高三釐米,呈長方體形狀。這本書的封面是一個古代官員,坐在地毯上,頭戴鑲金官帽,留着長長的白鬍子,穿着橙官裙,披着紫官衣,手拿竹簡,這個人就是著名軍事家——孫武。他的背後有一個騎兵隊,個個橫刀立馬,舉弓拉拏。騎兵隊旁邊還有一個步兵團,個個拿盾舉矛,好不壯觀!翻開書,你會被裏面的人物、故事吸引住的。這本書內容豐富,分爲古代戰爭故事和哲語兩大類。《背水一戰》中的韓信用兩千士兵將趙國軍旗一換,讓其餘一萬人引趙而出,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爲沒有了後路,也回身猛撲敵軍。結果趙軍四處逃散,二十萬趙軍就這樣白白地被一萬多的漢兵打敗了。這本書還有二個部分,是解釋和出處,並含有古文,插圖和一些珍貴字畫。這本書也很實惠,全國統一定價才三十六元。這本書是我的朋友,它教給我了許多知識,我把它介紹給你們,希望它也成爲你們的朋友。

  成語典故 篇7

孔子有兩個得意的學生,一個叫子貢,另一個叫顏回。

有一次,魯國受到齊國的武力威脅。孔子的'學生中有很多人想去遊說齊國,想勸說他不要攻打魯國。最後孔子只同意了子貢的請求。子貢不但去了齊國,還到了南方的吳國,越國、和北方的晉國。子貢“挑唆”起這幾個大國間的混戰,小小的魯國就免去了一場浩劫。

雖然子貢這麼能幹,但孔子還是認爲他比顏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問子貢:“你和顏回相比,到底哪個強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他比呢”他聞一知十,我呢,聞一知二。”孔子點頭說:“是不如他,我同意。”這段話在《論語·公冶長》中有記載。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論而知道十件,叫做“聞一知十”。

  【出處】

《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釋讀】

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類推。

  成語典故 篇8

【成語】生花妙筆

【拼音】shēng huā miao bǐ

【解釋】生花:長出花朵。形容才思橫溢,詩文佳美。比喻傑出的寫作才能或繪畫才能。

【出處】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唐;馮贄《雲仙雜記》卷十:李太白少夢筆頭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典故】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從小學習刻苦,志向遠大。傳說他有一天在油燈下讀書寫字,一連三個時辰沒動地方。後來實在太累了,不知不覺地趴在桌上睡着了。這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他還在寫字,寫着寫着,筆桿上開出了鮮豔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後來又從空中飛來了一張張白紙,雪白雪白的,直落筆下。李白高興極了,緊握那支妙筆,飛快地寫着,寫了一張又一張。不一會兒,李白身邊開滿了鮮花,原來這些花都是落在紙上的字變的。

  成語典故 篇9

【成語】當頭棒喝

【拼音】dāng tou bang he

【解釋】當頭:迎頭;棒:指用棒子打。喝:大聲喊叫。佛教語,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用棒迎頭一擊或大喝一聲的儀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擊或警告。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lsquo;如何是佛法大意?rsquo;師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便打。

【典故】古代,有一個叫黃檗的傳佛禪師,身邊有許多弟子。他接納新弟子時,有一套規矩,即不問情由地給對方當頭一棒,或者大喝一聲,而後提出問題,要對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個問題時,都要當頭棒喝。黃檗禪師的目的,是考驗對方對佛教的虔誠和領悟程度,告誡對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讀深究,弄清佛法的奧妙。黃檗禪師的這種古怪的傳教方法,後來便被佛門採用流傳。

【近義詞】晨鐘暮鼓、當頭一棒

  成語典故 篇10

【成語】割席絕交

【注音】gē xi jue jiāo

【解義】割斷席子,表示斷絕交情,不再來往。

【原文】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典故】東漢靈帝時,管寧和華歆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菜園子,掘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把金子看做與瓦石沒有區別,照常幹活;華歆將金子拿到手裏看了看,然後扔掉了。他們經常同席讀書,幾乎形影不離。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又同席讀書的時候,忽然有坐轎子的官員從門前過去。管寧仍然照常讀書,華歆卻忍不住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看他這樣不專心讀書,又羨慕做官的人,便割斷席子,彼此分開坐位,面色嚴肅地對華歆說:quot;從現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quot;

  成語典故 篇11

  典源出處《樂府詩集》卷二十四:“《樂府解題》 曰:‘劉生不知何代人,齊樑已來爲 《劉生》 辭者,皆稱其任俠豪放,周遊五陵三秦之地。或雲抱劍專征爲符節官,所未詳也。’按《古今樂錄》 曰:‘樑鼓角橫吹曲,有 《東平劉生歌》,疑即此 《劉生》 也。’”

  釋義用法古代有以 《劉生》 爲題的歌曲,傳說劉生是一位任俠豪放,四處周遊的俠義的人。後用此典稱任俠豪放的人。

  用典形式

【劉生】 南朝陳 ·徐陵:“劉生殊倜儻,任俠遍京華。”南朝陳 · 張正見:“劉生絕名價,豪俠恣遊陪。”唐 ·盧照鄰:“劉生氣不平,抱劍欲專征。”

【東平公】 宋 ·陸游:“不知東平公,一劍隱紅塵。”

【劉生劍】 明 ·高啓:“聊持毛子檄,暫脫劉生劍。”

【任俠劉生】 南朝梁 ·元帝:“任俠有劉生,然諾重西京。”

  成語典故 篇12

  典源出處

《國語·周語上》:“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 其亡也,回祿信於聆 (qin) 隧。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 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興也,鸑鷟(yuezhuo) 鳴於岐山; 其衰也, 杜伯射王於。”

  釋義用法

鸑鷟,鳳凰一類的鳥。岐山,在今陝西省岐山縣,周古公亶父把部落從豳遷到岐山腳下建邑,相傳有鳳凰出現,飛舞鳴叫。後以此典表現盛世將出的祥瑞吉徵。

  用典形式

【鳴鳳】 明·陳子龍:“玉京春暖多鳴鳳,大澤天寒獨飯牛。”

【鳥鳴高岡】 唐·韓愈:“昔周有盛德,此鳥鳴高岡。”

【岐山聞鳳】 元·薩都拉:“岐山過馬應聞鳳,陳室停輈莫信雞。”

【鳴鳳有岐】 明·李東陽:“鳴鳳有岐還盛世,神龜出洛自何年。”

【岐山出鳳凰】 元 ·薩都拉:“漢水浮神馬,岐山出鳳凰。”

  成語典故 篇13

  典源出處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弘爲人恢奇多聞,常稱以爲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弘爲布被,食不重肉。”又《漢書 ·公孫弘傳》:“弘身食一肉,脫粟飯,故人賓客仰衣食,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

  釋義用法

公孫弘雖身爲丞相卻生活儉樸,蓋布被,每餐只有一個肉菜,吃粗糧,而對賓客和故舊 卻供給衣食。後以此典稱頌官員清廉儉樸。

  用典形式

【布被】 宋 ·陸游:“公孫分佈被,範叔共綈袍。”

【平津肉】 宋·王安石:“雖無北海酒,乃有平津肉。”

【孫弘被】 明 ·陳子龍:“獨指孫弘被,仍污庾亮塵。”

【餐脫粟】 宋·蘇軾:“未暇餐脫粟,苦心學平津。”

【公孫布被】 宋·蘇轍:“京兆牛衣聊可籍,公孫布被旋須縫。”宋 ·陸游:“公孫布被久有味,子敬青氈暖無匹。”

  成語典故 篇14

  典源出處

《淮南子·俶真訓》:“譬若鐘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則至德天地之精也。”

  釋義用法

鐘山即崑崙山的別名,崑崙山的玉,火燒三天三夜而色澤不變,是真正的良玉。後以此典形容真正英雄志士,不怕磨難,愈經磨折,反更顯其英雄本色。

  用典形式

【火辨良玉】 唐·白居易:“在火辨良玉,經霜識真鬆。”

【良玉猛火】 宋·蘇軾:“莫嗟天驥逐羸牛,欲試良玉須猛火。”

【久炊爲真玉】 清·黃鷟來:“久炊始覺爲真玉,未涅何因見不淄。”

【試玉燒三日】 唐·白居易:“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美玉經三火】 宋·蘇軾:“羨君美玉經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蠶。”

【真玉燒不熱】 唐·顧況:“真玉燒不熱,寶劍拗不折。”

  成語典故 篇15

  典源出處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 (唐) 玄宗善八分書,凡命相,皆先以御筆書其姓名置案上,會太子入侍,上舉金甌覆其名,以告之曰:‘此宰相名也,汝庸知其誰也? 即射中,賜爾卮酒。’肅宗拜而稱曰:‘非崔琳、盧從願乎?’上曰:‘然。”因舉甌以示之,乃賜卮酒。”《新唐書·崔琳傳》亦載。

  釋義用法唐玄宗每當任命宰相,先親筆寫好名字,一次正好太子來,玄宗以金甌將名字蓋住,命太子來猜,太子猜中是崔琳、盧從願,即賜以杯酒。後用此典指人名高望重,堪爲將相之材。

  用典形式

【動金甌】 宋 ·辛棄疾:“快上星辰去,名姓動金甌。”

【名覆金甌】 宋·石孝友:“更德標銀管,名覆金甌。共看朝天路隱,歸拜富民侯。”

【金甌親卜】 清·黃遵憲:“金甌親卜比公卿,領取冰銜十日榮。”

【金甌將相】 清·錢謙益:“玉筍班行空點鬼,金甌將相捻輿尸。”

【姓名金甌重】 金 ·元好問:“姓名三字金甌重,事業千年片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