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有關成語典故(通用10篇)

有關成語典故(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衆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下面跟着小編來看看有關成語典故(通用10篇)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有關成語典故(通用10篇)

  成語典故 篇1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牀上睡大覺。爲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爲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爲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釋讀】以:根據;貌:外貌;取:衡量。根據外貌來判別人的品質才能。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語典故 篇2

開誠佈公

“開誠佈公”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人們把“開誠心,布公道”簡爲成語“開誠佈公”,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這個成語來源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

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極得皇帝劉備的信用。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他,請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並且誠懇地表示,你能輔佐他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好好聽你話,幹出危害國家的事來,你就取而代之。劉備死後,諸葛亮盡全力幫助平庸的後主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進爵稱王,他嚴詞拒絕,並認爲自已受先帝委託,已經擔任了這麼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見什麼成效,卻要加官進爵,這樣做是不義的。諸葛亮待人處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當前鋒。因爲違反節制,失守街亭,諸葛亮嚴守軍令狀規定,忍痛殺了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已也爲失守街亭等承擔責任,請求後主批准他由丞相降爲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罕見的。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於軍中。他一生清貧,並無什麼產業留給後代。

  成語典故 篇3

  摩肩接踵

春秋時期,齊國相國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給他走正門,說齊國沒人就派這個矮人來。晏嬰說齊國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揮汗成雨,揮袖成雲。齊國的出使規矩就是無能的使臣只能去見無能的國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釋讀】摩:摩擦。踵:腳後跟。肩碰着肩,腳碰着腳。形容人多擁擠。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宋史·李顯忠傳》:“入城,宣佈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

  成語典故 篇4

三寸之舌(sāncùnzhīshé)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通暢用來形容人善於辯論,據理力爭。

公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同時締結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20個文武雙全的勇士同去,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

後來,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己推薦自己。平原君覺得平時對他毫無印象,考問了他一番後,勉強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驚人的毛遂,其實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到楚國後,他和同行的19個人談論起天下大事,頭頭是道,大家對他的學問和辯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與楚平王會談那天,兩人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還未談出結果。19個門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奮勇上殿去看看情況。

毛遂按着劍從容不迫地走上了臺階。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卻紫握劍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說:“大王敢當着我主人的面對我如此無禮,不過是倚仗楚軍人多勢衆罷了。但現在您跟我距離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裏,楚軍再多也沒有用。”

接着,毛遂義正詞嚴地從歷史到現實分析了楚、趙兩國的關係…說明趙國派使臣來締約聯合抗秦,乃是爲了救助楚國,而不只是爲了趙國自己。

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就與平原君一起舉行了締約儀式。這樣,聯合抗秦的大事圓滿辦成。

平原君帶一行人回到趙國後,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他說:“我今後再也不敢談論識別人才的事了。我識別過的人才,多達上千人,少說也有幾百人。自以爲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但卻偏偏沒有識別出毛遂先生的才幹,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重於九鼎等國寶。毛先生對楚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

從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爲上賓。

  成語典故 篇5

安然無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爲趙孝成王。由於趙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趙威後是一個很能幹的婦女。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着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齊國使者聽了很不高興地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趙威後笑着說:“不是,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捨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趙威後和使者的對話的原文是: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這也就是後來演化出的“安然無恙”這個成語。

  成語典故 篇6

感恩圖報

解釋:對於別人給自己施與恩惠表示感激,並想辦法報答。圖:謀求。

春秋時候,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吳國的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可惜沒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個年輕的打漁郎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打漁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打漁郎搖搖頭說:「我不用士兵和車子,也不用帶食物,我只要用我這根划船的槳,就可以叫好幾萬的吳國士兵回去吳國。」是什麼樣的船槳那麼厲害呀?打漁郎把船槳夾在胳肢窩下面,跑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

他一邊唱着歌,一邊敲打著船槳:「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漁郎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誰呀?」打漁郎回答說:「你沒看到我手裏拿的船槳嗎?我爸爸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伍子胥一聽:「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先生救過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是他的兒子,你怎麼會來這裏呢?」

打漁郎說:「還不是因爲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我們這些打漁的人通通被叫來這裏。我們的國君鄭定公說:『只要誰能夠請伍將軍退兵,不來攻打鄭國,我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經救過您,不要來攻打鄭國,也讓我回去能得到一些獎賞。」伍子胥帶着感激的.語氣說:「因爲你爸爸救了我,我纔能夠活着當上大將軍。我怎麼會忘記他的恩惠呢?我一定會幫你這個忙的!」伍子胥一說完,馬上把吳國的士兵通通帶回去。打漁郎高興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鄭定公。一下子,全鄭國的人都把打漁郎當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漁的大夫」,鄭定公還送給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爲了報答打漁郎的爸爸幫助過他,他不但不攻打鄭國還讓打漁郎得到獎賞,這就叫做“感恩圖報”。

  成語典故 篇7

歧路亡羊

【成語】歧路亡羊

【讀音】qílùwángyáng

【釋義】歧路:岔路;亡:丟失。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複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出自】《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近義詞】誤入歧途

反義詞】改邪歸正

【故事】楊朱的鄰居丟失了羊,於是帶着他(鄰居)的親屬,還請楊朱的僮僕一起追趕。楊朱說:“哈!丟一隻羊,爲什麼要這麼多人去追?”鄰居說:“因爲岔路很多。”已經回來了,楊朱問:“找到羊了嗎?”鄰居說:“弄丟了。”楊朱問:“怎麼會丟了呢?”鄰居說:“因爲岔路之中還有很多岔路,我不知道羊去了哪條岔路,所以就返回了。”

楊朱(聽了鄰居說的這番話)臉色變得很憂傷,很長時間不說話,整天沒有笑容。楊朱的門徒都覺得有點奇怪,因此不解地問:“羊並不是什麼值錢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這樣悶悶不樂不說話,究竟是爲什麼呢?”楊朱沒有回答,他的門徒也不知道他要教導什麼。

  成語典故 篇8

  刮目相看

【釋義】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語出】宋朝楊萬里《送鄉僧德璘監寺緣化結夏歸天童山》:“一別璘公十二年;故當刮目爲相看。”

【人物】呂蒙小的時候家裏很窮,沒有機會讀書,後來跟着姐夫打帳很勇敢,得到了孫權的賞識。有一次。孫權很認真地對呂蒙說:“你現在是國家的棟樑,要好好讀書啊”。呂蒙嘻皮笑臉的回答說:“我現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裏有時間讀書啊。”孫權很嚴肅:“我這個當國王的要比你還忙吧?我讀了那麼多書還嫌不夠用,現在還抽空讀許多史書和兵書,很有好處啊。你看現在曹操這麼老了,還很好學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話當玩笑啊。”後來呂蒙下定決心,一有空就讀書,學識長見得很快。有一次,當時的大知識分子魯肅和呂蒙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魯肅常常被呂蒙問得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魯肅很高興地輕輕地拍拍呂蒙的背說:“以前我以爲你這個大老粗只是在軍事方面有本事,現在才知道你學問很好啊,看法獨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吳下(吳國)的那個阿蒙了!”呂蒙很自信地笑着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你怎麼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成語典故 篇9

“惡貫滿盈”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罪大惡極的人,死到臨頭。

這個成語來源於《書。泰誓上》,商罪貫勇,天命誅之。

商朝末年,商紂王暴虐無道,激起老百姓極大的憤慨,就連諸侯們也看不過,認爲他不像一個治國之君。當時有一個諸侯叫姬昌,他主張實施仁政,反對紂王的暴政,紂王便把他抓了起來。後來他的兒子姬發即位,便聯合諸侯起兵討伐商紂,大軍渡過黃河,向商都進發,在牧野這個地方與紂王的軍隊交戰,打了一場大仗。由於姬發所率的是仁義之師,深得老百姓的歡迎,百姓因而給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對紂王的軍隊卻是深惡痛絕的,結果紂王打了大敗仗,最後自焚而死,商朝也滅亡了。

姬發領兵進攻紂王之前,曾對全軍發表誓言,列舉了商紂的種種罪行,說商紂所做的壞事巳經到頭了,他罪大惡極,應該受到懲罰。號召大家齊心協力,爲民除害。

  成語典故 篇10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率楚軍打敗劉邦的軍隊,使劉邦陷入窘迫的境地。劉邦奪取天下後,每想起敗在季布手下的事,就憤恨不已,於是下令通緝季布。

季布逃到山東一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但出於對他的仰慕依然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請劉邦的心腹夏侯嬰替季布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此後,季布又升任河東郡守。

季布有一個同鄉叫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得知季布做了大官,就通過竇長君的引薦去拜訪季布。

季布一向看不起曹邱生,聽說曹邱生要來,準備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陰沉,話語多麼難聽,對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並吹捧道:“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着‘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麼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流傳在樑、楚兩地的呢?作爲同鄉,我處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爲什麼不待見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一番恭維,心裏頓時高興起來,把曹邱生當成最尊貴的客人招待,留他住了很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正如曹邱生所說,他每到一地,就宣揚季布如何禮賢下士,如何仗義疏財。於是季布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大了。後來,人們就用“一諾千金”來形容一個人很講信用,說話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