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成語典故作文(通用10篇)

成語典故作文(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成語典故作文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語典故作文(通用10篇)

  成語典故作文 篇1

  半夜雞叫

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裏學雞叫,然後把剛剛入睡的長工們喊起來下地幹活。日子一長,長工們對雞叫得這樣早產生了懷疑。小長工小寶爲了弄明白此事,在一天夜裏,他獨自躲在大車後邊觀察院內動靜,不一會兒,只見周扒皮悄悄來到雞窩跟前,伸長脖子學雞叫,隨後又用棍子捅雞窩,直到公雞都叫了起來,他才離開。

小寶把看到的情況告訴了長工們,大家非常氣憤,都到地裏睡覺去了。天亮後,周扒皮到地裏一看,長工們都在睡覺,他舉起棍子又罵又打。長工們不甘心受壓迫,他們想了個對付周扒皮的辦法:當天夜裏,正當周扒皮在雞窩跟前學雞叫的時候,躲在暗處的小寶喊了聲:“捉賊!”早已準備好的長工們紛紛跑來,對着周扒皮一陣亂打。地主婆聞聲趕來,說明被打的是老東家,大家這才住手,並故意表現出驚訝的樣子。地主婆無可奈何地扶着狼狽不堪的周扒皮回到屋裏去,長工們見狀都高興得笑起來。

  成語典故作文 篇2

  小時了了

漢朝末年(東漢),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於長安之東,稱爲東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餘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

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

其中有一箇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

後來的人便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說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爲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

故表面上雖是讚揚的話,骨子裏卻是譏誚人、輕蔑人的。所以我們應用時便不能將它來稱讚別人,否則將被人誤解你有心譏剌、輕視人了。

【釋讀】指人不能因爲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定有作爲。

  成語典故作文 篇3

  後來居上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爲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爲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裏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佈罷朝,滿朝文武都爲汲黯捏着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裏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羣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後來者居上”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成語典故作文 篇4

  滔滔不絕

“滔滔不絕”也作“滔滔不竭”。這個成語出自五代後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宰相叫張九齡,以善於言談而出名。他見唐玄宗疏於朝政,就多次進言勸諫。張九齡主張任人唯賢,廣攬人才,並設置了選拔人才的專門機構。每當他與賓客們談論起經書時,總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說話像滾滾流水連續不斷。後來由於得罪權貴李林甫,張九齡被罷免了宰相職務

【出處】 五代·後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走丸之辯》:“張九齡善談論,每與賓客議論經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釋讀】滔滔:形容流水不斷。絕:完結。像流水那樣毫不間斷。指說話很多,一說就是滔滔不絕,連續不斷。

  成語典故作文 篇5

  舊病復發

薛蟠在酒席上調戲柳湘蓮,遭到柳湘蓮的一頓毒打後,覺得沒有面子在京城呆下去,於是想與手下員工一起外出做生意,請示薛母,母親沒有主意,寶釵認爲應該讓他去試一試,如果舊病復發也沒辦法,如果徹底改變同性戀倒也是好事。

舊病復發的意思是:比喻老毛病又犯了。

  成語典故作文 篇6

  一竅不通

殷紂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個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爲,並不盡心朝政,沉湎於酒色,輕信寵紀擔己的讒言,過着荒蕩無恥的生活。

紂王有一個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紂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勸諫紂王改邪歸正,爲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紂王聽信了妲己的'話,下令殺害了無辜的梅伯,並要把梅伯剁成肉醬。比干知道此事後,又急忙勸諫紂王,希望他不要聽信妲己的讒言,錯殺無辜,並說這樣下去是要亡國的。比干一連幾天極力勸諫紂王,引起了紂王的極大不滿。

紂王憤怒地嚷道:我早就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我要把他殺了,取出心來看個究竟!紂王果真殺了比干,並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說起這件事,感嘆道:紂王心竅不通,如果通了一竅,那麼比干就不會被殺害了!

  成語典故作文 篇7

  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爲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着,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唸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爲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爲他成爲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爲內容,撰寫《三都賦》。爲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鉅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爲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成語典故作文 篇8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着,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飢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握犧牲。這是一位多麼讓人崇敬的大將軍啊!

後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並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爲李廣立傳時稱讚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爲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成語典故作文 篇9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牀上睡大覺。爲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爲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爲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釋讀】以:根據;貌:外貌;取:衡量。根據外貌來判別人的品質才能。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語典故作文 篇10

  鵬程萬里

傳說,在遙遠的北方,有塊不毛之地,那裏有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裏有一種魚,其身寬達幾千裏,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鯤變成了一隻大鳥,就是鵬,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開雙翅,宛如遮天的烏雲一樣。

大鵬鳥乘着旋轉的狂飆盤旋向上,搏擊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風,直向高飛去,扶搖直上,衝入雲霄,一下子就可以飛出幾萬裏。如此遠的距離,大鵬鳥要過半年才能飛回到原來的住所休息。

沼澤中有隻小小的雀兒,看見大鵬在高飛,不以爲然地笑笑說:“它將飛到哪裏去呢?我跳躍飛騰,悠然向上,不過幾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自由自在,這也是極得意的飛行啊。它飛飛向幾萬裏外的地方,是爲什麼呢?”

後來,人們常用“鵬程萬里”作爲祝賀或自勉的話。李白在《上李邕》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漁家傲》中,寫道:“九萬里風鵬正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