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成語典故(通用10篇)

成語典故(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成語典故指關於成語產生、形成、流傳的故事傳說。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既代表了一個故事典故,又是一種現成的話,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義而被廣泛引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成語典故(通用10篇),歡迎閱讀。

成語典故(通用10篇)

  成語典故 篇1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牀上睡大覺。爲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爲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爲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釋讀】以:根據;貌:外貌;取:衡量。根據外貌來判別人的品質才能。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語典故 篇2

李代桃僵

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名叫“樂府”。後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並制譜的詩歌,稱爲“樂府詩”。後人把樂府詩分爲十二類,《相和樂歌辭》便爲其中一類,原本是民間歌謠。而這辭裏有一名篇《雞鳴》,講述了漢朝望族盛衰無常的生活現狀。

當時社會太平,一片繁榮昌盛,卻一種怪現象,出身卑微的人一旦得了勢,就馬上成爲顯赫一時的皇親國戚。但是他們作威作福,最後不得不淪爲刀下亡魂。

傳說有兄弟五人,均爲好逸惡勞、遊手好閒的浪蕩子,偶然他們得到了皇帝的常識,當上了侍中郎。從此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榮華富貴享之不盡,成了鐘鳴鼎食之家。

所住宅第,黃金雕花的閣門,屋頂琉璃黃瓦,凌空的樓閣,紅色的閣道猶如飛翔在天空,真彷彿仙子所居。廳堂之上,各種精緻的酒樽應有盡有。他們可以徹夜狂歡,酒酣耳熱之時,還有美麗的女樂工奏樂助興。在後花園的池塘之內,三十六對鴛鴦調情戲水,好不盡興。

後來,五兄弟有人犯了罪,一朝成了階下囚,不得不受刑。這時其他兄弟各掃自家門前雪,毫不惦念手足之情,互相傾扎,醜態百出。

爲此,百姓間流傳着一首歌謠:“兄弟五人,皆爲侍中郎,五日一時來,觀者滿路旁。黃金絡馬頭,熲熲何惶惶。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齧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人們藉此嘆息:井邊之桃樹與李樹相依爲伴,蟲蛀桃樹,往往李樹代桃樹受蛀而枯萎僵死。李樹尚能夠以身代爲提醒,他們兄弟之情誼連李樹不如!

  成語典故 篇3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爲重耳日後必有作爲,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隊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隊伍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爲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隊伍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爲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現在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之一。

  成語典故 篇4

舊病復發

薛蟠在酒席上調戲柳湘蓮,遭到柳湘蓮的一頓毒打後,覺得沒有面子在京城呆下去,於是想與手下員工一起外出做生意,請示薛母,母親沒有主意,寶釵認爲應該讓他去試一試,如果舊病復發也沒辦法,如果徹底改變同性戀倒也是好事。

舊病復發的意思是:比喻老毛病又犯了。

  成語典故 篇5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爲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爲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纔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爲真的。

  成語典故 篇6

後來居上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爲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爲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裏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佈罷朝,滿朝文武都爲汲黯捏着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裏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羣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後來者居上”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成語典故 篇7

  暗度陳倉

解釋:度:通“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寶雞市東,爲通向漢中的交通要道。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比喻暗中進行活動

成語出處元 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完三秦,劫取五國。”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成功戰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敗,羣雄並起,紛紛反秦。劉邦的部隊首先進入關中,攻進咸陽。勢力強大的項羽進入關中後,逼迫劉邦退出關中。鴻門宴上,劉邦險些喪命。劉邦此次脫險後,只得率部退駐漢中。爲了麻痹項羽,劉邦退走時,將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全部燒燬,表示不再返回關中。其實劉邦一天也沒有忘記一定要擊敗項羽,爭奪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強大起來的劉邦,派大將軍韓信出兵東征。出征之前,韓信派了許多士兵去修復已被燒燬的棧道,擺出要從原路殺回的架勢。關中守軍聞訊,密切注視修復棧道的進展情況,並派主力部隊在這條路線各個關日要塞加緊防範,阻攔漢軍進攻。

韓信“明修棧道”的行動,果然奏效,由於吸引了敵軍注意力,把敵軍的主力引誘到了棧道一線,韓信立即派大軍繞道到陳倉(今陝西寶雞縣東)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打敗章邯,平定三秦,爲劉邦統一中原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成語典故 篇8

鼎: 古代的一種烹煮器具,多用青銅製成,圓形,兩耳三足。“鼎立”就是像鼎三足並立一樣,比喻三方勢力對立的情形。源自《漢書·蒯通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

楚漢相爭時,范陽人蒯通看到韓信兵權在握,於是想勸韓信發展自己的力量。蒯通藉口看相,先談了一通相人之道。他說:“看人的貴賤,在於骨骼的長相;看人的憂喜,在於面部的氣色;看人的成敗,在於人的果斷。用這三項去綜合考察一個人,那是萬無一失的!”韓信點頭稱是:“好,就請你替我看看吧!”於是蒯通說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而且還會出現危險;可是相君之背,卻貴不可言!”韓信驚奇地問道:“這是爲什麼呢?”

接着蒯通作了一番分析: 楚漢相爭已到了相持階段。項羽從彭城起兵,南征北戰,威震天下,而這幾年卻被劉邦所困擾,沒有明顯進展。而劉邦才幾十萬人,幾次戰鬥還吃了敗仗。楚漢雙方已是兩敗俱傷。在這種形勢下,韓信的力量非常重要。幫助漢,則劉邦獲勝;支持楚,則項羽勝利。分析到這裏,蒯通說:“依我看,不如讓楚漢雙方都存在下去,您保持中立,讓天下分成三方,就像那鼎的腳一樣,三個腳分開立着。”可是韓信認爲劉邦對他不薄,又自認爲功勞很大,最終沒有聽取蒯通的意見。

後人用“鼎足而立”來形容勢均力敵的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成語典故 篇9

科舉時代,進士中狀元后,立在殿階中浮雕巨鰲頭上迎榜,因稱狀元爲“獨佔鰲頭”。

“獨佔鰲頭”一詞,源於“龍鰲石”。唐宋時,皇帝大殿前的石階正中,有一塊雕刻着升龍(天之驕子)和巨鰲(長壽神龜)的大石板,叫“龍鰲石”。每天早晨文武百官上朝時,就從石的兩旁經過。這石是聖上的吉祥物,誰要是擅自站上去,就被認爲是藐視皇帝,會因此觸犯龍顏,輕者剁去雙腳,重則斬首示衆。

據清代名士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三載:“又俗語謂狀元獨佔鰲頭,語非盡無稽。臚傳畢,贊禮官引東班狀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趨至殿陛下,迎殿試榜。抵陛,則狀元稍前,進立中陛石上,石正中鐫升龍及巨鰲,蓋警蹕出入所由,即古所謂螭頭矣。俗語所本以此。”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宮廷傳令官傳皇帝的旨意,召見新考中的狀元、榜眼等人上殿,贊禮官把狀元和榜眼引至宮殿的臺階下面見皇帝。狀元走在榜眼之前,站在“龍鰲石”上,帶領着其他進士向皇帝行禮謝恩。因而稱科舉殿試奪魁的狀元及第爲“獨佔鰲頭”。《元曲選·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中,有“殿前曾獻昇平策,獨佔鰲頭第一名”之句。

後來,隨着時代的變化和推移,此語的使用範圍便有所擴大,人們把在各種各樣的競賽中奪得第一名都稱爲“獨佔鰲頭”。

  成語典故 篇10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一個非常賢慧的女子。

有一天,樂羊子在回家的路上撿到一塊金子,心裏很高興。

回到家裏,他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妻子,並把金子拿給妻子看。他的妻子看了看金子,又看看樂羊子,然後溫和地對他說:“我從前聽人說‘壯士不飲盜泉之水;廉潔的人不食嗟來之食。路上撿來的金子,怎麼可以拿回家來呢?”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很受感動,就把那塊金子又扔到原來的地方。

第二年,樂羊子離開家到了一個很遠的地方,去拜師求學。

有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中織布,樂羊子突然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驚訝地問:“你的學業這麼快就完成了?”樂羊子喃喃地說:“學業還沒有完成,可是我在外面,天天想念你,所以回來看看。”他的妻子聽了以後,轉身拿起織機上的一把剪刀,嚓嚓幾下把織布機上已經織好了的布剪成了兩段,樂羊子忙上前阻擋,他的妻子就對他說:“這織布機上的布,是一絲絲地累積成尺、成丈、成匹,是長期辛勞的結果,現在我把它剪斷了,就等於前功盡棄,白白浪費了時間。你讀書求學,不是也和我紡線織布一個道理嗎?”

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所感動,於是立刻離開家,繼續拜師求學。

幾年後,樂羊子終於完成學業,才返鄉回家看望妻子。他的妻子高興地迎接滿載而歸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