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歷史成語故事(通用26篇)

歷史成語故事(通用2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W 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語吧,成語在語句中是作爲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還苦於找不到好的成語?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歷史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成語故事(通用26篇)

歷史成語故事 篇1

甚囂塵上

【拼音】shèn xiāo chén shàng

【成語故事】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六年》——王曰:“合謀也,張幕矣。”(伯州犁)曰:“虔卜於先君也,徹幕矣。”(楚王)曰:“將發命也。甚囂,且塵上矣。”

據《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579年,宋國出面調停,晉、楚約定彼此互不侵犯。四年後,附屬晉國的鄭國背晉投楚,晉出兵攻鄭,鄭便向楚求救。楚國不願失去鄭國,便不顧盟約,由楚共王親自率軍赴鄭救援。

雙方在鄭地鄢(yān)陵相遇。楚王求勝心切,雖然遇上了當時軍事上普遍忌諱的`晦日(陰曆月終),仍命令部隊搶佔有利地形,準備進攻。楚王親自登上偵察車,察看晉軍動靜,太宰伯州犁跟在後面。只見晉軍營內一會兒張起帳幕,一會兒又撤除帳幕。伯州犁說:“這是戰前占卜,求祖先保佑!”突然,一陣煙塵瀰漫開來,楚王說:“看,那邊喧囂得厲害,塵土飛揚起來了!”伯州犁答道:“晉軍正在塞井平竈!”楚王下令說:“好,打吧!”兩軍交鋒,楚、鄭兩國陣容不嚴密,而晉軍在晉厲公的率領下,攻擊勇猛。這一仗,從清晨一直打到星星出來才收場。最後以楚軍徹底失敗而告終。楚王乘着夜幕籠罩,率領殘兵悄悄地逃走了。

【釋義】甚:很;囂:喧嚷。人聲喧嚷,塵土飛揚。原形容軍中正忙於準備的狀態。後來形容消息普遍流傳,議論紛紛。現多指某種言論十分囂張。

歷史成語故事 篇2

[釋義]讓完好無損的璧回歸趙國。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原主。完:完整無損;璧:寶玉;趙:趙國。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辨形]璧;不能寫作“壁”。

[近義]物歸原主。

[成語故事]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爲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纔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歷史成語故事 篇3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見過一個小孩,舉止言行很不一般。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裏面,擋住了孔子的路。孔子問他爲什麼擋住他的車,不讓他過去?小孩說:“只聽說過車子繞城走,沒聽說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孔子十分驚訝,沒想到孩子這麼小卻這麼會說話。小孩說:“聽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子生下來三天就會跑了,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呢?”孔子一聽十分感嘆地說:“真是後生可畏啊!”

成語“後生可畏”,此刻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過他們的長輩。

歷史成語故事 篇4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籲(yù)殺死哥哥衛桓(huán)公,自立爲國君。

州籲驅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我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我的父親——衛國大臣石(què),怎樣鞏固州籲的統治地位。石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樣辦?”石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着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

州籲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先,這是石的安排。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籲處死。衛國的大臣們認爲石厚是石的兒子,就應從寬處理。石就派自我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爲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此刻指爲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

歷史成語故事 篇5

【成語】: 方寸之地

【拼音】: fāng cùn zhī dì

【解釋】: 指心。

【成語故事】:

徐庶是三國時劉備的軍師。他多謀善斷,料事如神,深得劉備的信賴。

一次,徐庶識破八門金鎖陣,大敗曹操官兵。曹操將領曹仁不服輸,深夜起兵去新野劫寨。徐庶早有所料,待曹仁離開樊城時就乘虛而入。結果,樊城失守。曹仁敗退許昌,愧對曹操。曹操說:劉備必有能人爲他策劃!曹操探得是徐庶,便想把他騙到許昌留在身邊。他們摹仿徐庶母親的筆跡寫信給徐庶。徐庶見信得知老母押在許昌,只好揮淚告別劉備。徐庶說: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方寸:指人的'心。成語方寸之地指人的心緒。

歷史成語故事 篇6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爲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夢裏,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裏,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軍隊輸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裏,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于棼發現庭院裏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裏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夢裏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歷史成語故事 篇7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裏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裏,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裏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裏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瞭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裏想:“酒杯裏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裏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歷史成語故事 篇8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鑑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爲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爲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着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着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爲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擡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着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爲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伕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爲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歷史成語故事 篇9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爲騎都尉,率軍抵禦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鬥中,由於寡不敵衆,無奈投降了匈奴。

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爲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爲,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麼交情,但我見他爲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爲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後由於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爲,他這次投降,並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後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爲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

以後,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後很是痛心,於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爲國捐軀的願望。

成語“奮不顧身”,意思是奮勇向前,不顧生命。

歷史成語故事 篇10

江郎才盡(江淹)

[釋義] 江郎:南朝梁文人江淹;少有文名;晚歲文思衰;才:才華;盡:完。江淹的文思已經衰竭。後比喻人的文思枯竭或才氣用完了。

[語出] 南北朝?鍾嶸《詩品》:“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爲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郎才盡’。”

[正音] 郎;不能讀作“lǎnɡ”。

[辨形] 郎;不能寫作“朗”。

[近義] 黔驢技窮

[反義] 出類拔萃 初露鋒芒

[用法] 多用於書面語。凡文學家作品;比以前的大有進步;可用此語形容。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果戈理《死魂靈》第二部最終沒能寫成;並非~;而是由於他遠離了俄國社會生活。

[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江淹年輕的時候很有才氣,會寫文章也能作畫。可是當他年老的時候,總是拿着筆,思考了半天,也寫不出任何東西。因此,當時人們謠傳說:有一天,江淹在涼亭裏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筆放在你那裏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應該是還給我的時候了。”江淹摸了摸懷裏,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他就把筆還給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用盡了。

歷史成語故事 篇11

大筆如椽

【成語故事】東晉文人王珣從小才思敏捷,膽識過人,20歲時擔任大司馬桓溫的主簿。他經常是口若懸河,下筆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送給他一支像椽子那樣大的筆,預感有大手筆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爲晉孝武帝寫祭文。

【出處】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晉書·王珣傳》

【解釋】椽:放在檁子上架着屋頂的木條。象椽子那樣大的筆。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用法】作謂語;用於誇讚別人的文筆

【相近詞】如椽大筆

【成語舉例】大筆如椽指端攬,貝葉行間才數點。  清·陳恭尹《觀唐僧貫休畫羅漢歌》

歷史成語故事 篇12

視同兒戲

【成語故事】漢文帝時期,匈奴與漢朝關係緊張,漢文帝安排宗正劉禮駐守灞上、祝茲侯徐歷駐守棘門、河內郡太守周亞夫駐守細柳抵禦匈奴,並親自視察灞上與棘門,見到劉禮與徐歷把防守視同兒戲,十分生氣,見到周亞夫嚴密防衛才放心。

【出處】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解釋】把事情當成小孩兒玩耍一樣來對待。比喻不當一回事,極不重視。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極不重視

【近義詞】率爾操觚、視爲兒戲、視若兒戲

反義詞】三思而行、小心翼翼

【示例】爲官做吏的人,千萬不可草菅人命,視同兒戲。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歷史成語故事 篇13

張丁是個不孝子,他爹張老漢去世後,一連幾年,他也沒去上過墳。

這天,張丁多喝了幾兩酒,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突然想給他爹上墳了,於是買來紙錢,去他爹的墳頭祭奠。誰知這小子喝得迷迷糊糊的,竟然跑到別人墳頭上又是燒紙又是磕頭的,完了拍拍屁股回家了。

他這一搞錯,可把他爹給害苦了。

原來,張丁多少年了也沒來祭奠,他爹在下頭早就窮得叮噹響,好不容易盼到兒子來給他上墳,沒想到卻把錢送到別人家去了。關鍵那家墳頭的主人,人稱孫老賴,活着的時候就是出了名的能賴賬,死了還是這個德性。

孫老賴見張老漢上門來要錢,把眼一瞪說:“這是他在我墳頭燒的紙錢,你憑什麼來要?”無奈之下,張老漢只好跑到衙門去告狀,想讓官老爺評評理。

官老爺接了張老漢的訴狀後,讓鬼差把孫老賴傳來,問他爲什麼賴着別人的錢不還。沒想到孫老賴大呼冤枉,說張丁是專門跑到他墳頭燒的紙。官老爺疑惑地問:“張丁跟你非親非故,他爲什麼要給你送錢呢?”

孫老賴眼珠轉了轉,辯解說張丁曾借過他一筆錢未還,這次肯定是特意來還賬的。官老爺聽了,一時也分不清真假,皺着眉頭想了半天,最後一拍桌子說:“這事好辦!我讓鬼差把張丁的魂魄勾來,一問他不就清楚了嘛!”

一聽要把張丁的魂魄勾來對質,可把孫老賴嚇壞了,他沒想到官老爺會如此小題大做,要是費這麼大週摺,到時證明他在撒謊,那官老爺還不得把他扔到油鍋裏炸個外焦裏嫩啊!

孫老賴趕緊開動腦筋想起了對策,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他急忙找到要去勾魂的兩位鬼差,奉上金銀,請他們務必幫自己一把。兩位鬼差得了好處,自然心領神會。

再說張丁,半夜三更躺在牀上睡得正香,突然被人給拍醒了,睜開眼一看,頓時嚇了個半死,只見兩個青面獠牙的鬼差正站在牀前看着他。一個鬼差伸手輕輕一拉,張丁的魂魄就輕飄飄地從身體裏飛出來,落到了地上。

兩個鬼差卻並不急於鎖他,而是先問他昨天去誰的墳頭燒紙了。張丁感到挺納悶:“我去我爹的墳頭燒紙了呀!難道燒紙還惹上禍事了?”

鬼差把前因後果一說。張丁聽了差點沒後悔死,早知道就不去燒這個倒黴的紙了,弄得現在惹禍上身。他哆哆嗦嗦地問鬼差:“鬼差大人,我這一去還能不能回來?”

一個鬼差陰森森地一笑,說:“這就要看你怎麼說了,如果你說是上錯了墳頭,因爲你的過失給我們造成這麼大的麻煩,那麼你這趟就是單程,甭打算回來了!可如果你說你以前曾借過孫老賴一筆錢未還,這次是特意去他墳頭燒紙還錢的,那你就沒有過失,官老爺還得差我們把你送回來。”

聽了這話,張丁馬上改口,說自己就是去孫老賴墳頭燒紙的。兩個鬼差相視一笑,鎖了張丁來到地府。

官老爺見勾來了張丁,馬上傳來張老漢和孫老賴,喝令升堂。官老爺問張丁:“張丁,昨日你到底想去誰的墳頭燒紙?從實講來,不得有半句虛言!”張丁趕緊跪在地上回答:“回官老爺,昨天我是特意去孫老賴的墳頭上燒紙的。”

張老漢在旁邊一聽就愣住了,罵道:“你這個不孝子!你跟他非親非故的,跑到他墳頭上燒哪門子紙啊!”

張丁一本正經地說:“爹啊,我欠人家一筆錢沒還,昨天突然想起來,所以纔去他的墳頭燒紙。”說完還埋怨張老漢,“爹,你也真是的!這又不過年又不過節的,我怎麼可能給你燒紙?”

還沒等到張老漢再說什麼,官老爺已經一拍驚堂木,喝道:“欠債還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有什麼可囉唆的!”說完令鬼差先把張丁送回去,事情至此已經水落石出,張老漢不僅沒要到錢,還要承擔打官司的費用。

張老漢回去後,左鄰右舍聽到他輸了官司的消息,都上門來安慰他。有個剛從那頭過來的人說,孫老賴死後不少人拿着他寫的欠條找他兒子討債,按說父債子還,無可厚非,可他兒子賴賬的.本事比他老子有過之而無不及,說他和爹早就分家了,讓他們找他爹要去。這些人跑到法院打官司,也沒打贏。

大夥聽了,個個都覺得憤憤不平,張老漢更是越想越氣,這個孫老賴,活着的時候賴了多少鄉親的血汗錢!官老爺不是說了嗎?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憑什麼他就可以賴着不還。不行,咱得想個辦法,讓他把賴下的錢都還上。

聽張老漢這麼一說,大家卻都不吱聲了,過了一會兒,有人小聲說:“俗話說,民不與官鬥,窮不與富鬥,你不是剛輸了官司嗎?我看還是別勞民傷財瞎折騰了。”

張老漢想了想,說他有一個辦法。他如此這般地說了一通,大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這個辦法能行嗎?張老漢一拍大腿,說:“行不行咱也得試試看,要不我咽不下這口氣。”

過了幾天,張老漢聯絡了一幫人,去找那兩個管事的鬼差,說是快到清明節了,想讓他們通融通融,准許他們回去給兒孫們託個夢。

張老漢把鬼差拉到一旁,悄悄地說:“鬼差大人,這次我們回去託夢,讓兒孫們清明的時候多燒點送來,到時候,我們每人給鬼差大人兩個金元寶作爲酬謝。”

兩個鬼差一聽,這買賣划算,連忙答應。

到了清明節前夕,不少被孫老賴欠錢的人都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到去世的祖輩告訴他們,清明節祭奠的時候什麼也不用燒,只要把孫老賴寫的欠條燒給他們就行。

這個夢做得有些奇怪,這些人醒來後越想越覺得蹊蹺,於是就互相打聽了一下,原來被孫老賴欠錢的人竟然都做了這麼個怪夢。大夥明白了,這是祖輩在託夢給他們。既然是祖輩託夢,那就照着他們的指示來吧,反正現在這欠條在手裏也是廢紙一張。於是大夥兒在清明節祭祖的時候,都在祖輩墳頭燒了一堆欠條。

清明節過後,那兩個鬼差喜滋滋地來收取他們應得的報酬,沒想到什麼也沒收着。這幫人都愁眉苦臉地跟他倆訴苦:大過節的我們什麼也沒收到,只收到了一堆欠條!唉,這也不能怪兒孫們,因爲他們的血汗錢要不回來,自己的生活都捉襟見肘,哪還顧得上我們啊!這不,回去託夢要錢,把兒孫們逼急了,竟然燒了一堆欠條過來,說孫老賴死了他們要不到,讓我們有本事自己去要。

兩個鬼差起初還不相信,後來一調查,還真是如此,清明節這些人真的連個銅板都沒收到,只收到了一堆欠條。兩個鬼差當即拍着胸脯跟他們保證:“放心!這官司我倆替你們打,可咱醜話說在前頭,等官司打贏了你們有了錢,你們承諾的金元寶可一個都不能少!”

兩個鬼差回去後,添油加醋地在官老爺面前狠狠地告了孫老賴一狀,聽得官老爺火冒三丈,馬上令人把孫老賴抓來,又傳衆人上堂對質,大夥拿出欠條做證,這次沒有鬼差幫他,再加上證據確鑿,孫老賴再也沒法抵賴了。

官老爺一拍驚堂木,大聲宣判:孫老賴賴賬不還,攪得陰陽兩界不安,判令上刀山下油鍋以示懲戒。所欠賬款,按陰陽匯率折算清楚後,連本帶利一併償還,如果變賣家產後還無法償清,罰做苦役賺錢還債,直至全部還清爲止。

歷史成語故事 篇14

祁奚之舉

【拼音】qí xī zhī jǔ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之間權力鬥爭十分激烈,範宣子趕跑了他的外孫欒盈,並殺了他的同黨羊舌虎。大夫祁奚向晉侯請求告老還鄉,晉侯問他誰可以接任,他推薦了他的'仇敵解狐。晉侯問誰可以擔任中軍尉,祁奚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祁午。

【典故】歷官三朝,年逾一紀,凡所稱薦,罕避嫌疑,實有祁奚之舉。唐·姚元崇《答張九齡書》

【釋義】祁奚舉薦賢人,不避親仇,公正無私。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用人

【近義詞】祁奚之薦

【成語舉例】又是臣門戶子弟,堪任兗州刺史,公家之事,知無不爲,是以敢希祁奚之舉。蔡東蕃《兩晉演義》第四十六回

歷史成語故事 篇15

三徙成國

【注音】sān xǐ chéng guó

【成語故事】相傳堯舜禹時期,舜在沒有成爲首領前,一心爲公,受到百姓的愛戴。他第一次搬遷時,跟隨他走的人有一個邑,第二次搬遷時,跟隨他走的`人有一個都城那麼多,到第三次搬遷時,足有一個國家那麼多。後來他被堯推舉爲繼承人。

【典故】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 《呂氏春秋·貴因》

【釋義】形容聖人到處都受到百姓的擁戴。同“三徙成都”。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近義詞】三徙成都

歷史成語故事 篇16

魯陽回日

【注音】lǔ yáng huí rì

【成語故事】傳說周武王率領諸侯討伐殷紂王,旌旗飄揚,殺聲四起,戰鬥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魯陽公愈戰愈勇,敵人望風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魯陽公舉起長戈向日揮舞,吼聲如雷,太陽又倒退三個星座,恢復了光明,終於全殲了敵軍。

【出處】酣湑半,八音並,歡情留,良辰徵,魯陽揮戈而高麾,回曜靈於太清,將轉西日而再中,齊既往之精誠。 《文選·左思〈吳都賦〉》劉逵注:“此言酣飲與音樂……良辰之所以覺也。故追述魯陽回日之意,而將轉西日於中盛之時,以適己之盛觀也。”

【解釋】指力挽危局。同“魯陽揮戈”。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挽救危局

【結構】主謂式

歷史成語故事 篇17

春秋時期,虢國屢次侵犯晉國,晉獻公便決定滅掉虢國。大夫荀息想了一個計策:“虢國與虞國脣齒相依,我們可以先從虞國借道討伐虢國,等滅了虢國,就能順道滅掉虞國。”

晉獻公認爲虞公未必會答應借道。荀息說:

“虞公很貪婪,如果我們把垂棘的美玉和屈地的良馬送給他,他必然見利忘義,痛快地答應我們的要求。”晉獻公也很珍愛美玉和良馬,不願輕易予人,因而沉吟不決。荀息便說:“這只是權宜之計,等我們滅了虢國之後,就去討伐虞國,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取回美玉和良馬了。”晉獻公權衡之後,同意了荀息的提議,派他帶着美玉和良馬前往虞國遊說。虞公見到這些珍貴的禮物,喜出望外,當即允諾借道給晉國。

虞國的大夫宮之奇是位有識之士,他對虞公說:“有一句諺語說:‘脣亡齒寒。’如果嘴脣不存在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我們虞國和虢國就是這種脣齒相依的關係,一旦虢國滅亡,那我們離亡國之日就不遠了。所以堅決不能允許晉國借道。”虞公心裏只有美玉和良馬,根本不理會宮之奇的.意見。

宮之奇見忠言不被採納,無奈之下率領族人逃往國外以求自保。他在路上感慨道:“虞國就要大禍臨頭了,只怕到不了新年就會淪爲晉國的附庸。”

晉國的大軍穿過虞國國土直抵虢國都城,虢國人做夢也沒有料到晉軍竟然會從虞國的邊境冒出來,還沒來得及抵抗,就成了亡國奴。晉軍班師回國時,經過虞國國都。虞公毫無戒備地到城外犒勞晉軍,祝賀他們凱旋。晉軍乘機突然發難,擒住了虞國君臣,之後進城奪回了當初賄賂虞公的美玉和良馬。直到此時,虞公才如夢初醒,後悔自己不該貪財而不聽信良言,但爲時已晚。

歷史成語故事 篇18

望梅止渴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一路行軍,走得非常辛苦。時值盛夏,太陽火辣辣地掛在空中,散發着巨大的熱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軍隊已經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

這個路上又都是荒山禿嶺,沒有人煙,方圓數十里都沒有水源。將士們想盡了辦法,始終都弄不到一滴水喝。頭頂烈日,戰士們一個個被曬得頭昏眼花,大汗淋淋,不過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乾舌燥,感覺喉嚨裏好像着了火,很多人的嘴脣都乾裂得不成樣子,鮮血直淌。每走幾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體強壯的士兵,也逐步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這樣的情景,心裏非常焦急。他策馬奔向旁邊一個山崗,在山崗上極目遠眺,想找個有水的地方。不過他失望地發現,龜裂的土地一望無際,乾旱的地區大得很。再回頭看看士兵,一個個東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難得再走多遠了。曹操是個聰明的人,他在心裏盤算道:這個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這麼耗下去,不但會貽誤戰機,還會有很多的人馬要損失在這裏,想個什麼辦法來鼓舞士氣,激勵大家走出乾旱地帶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靈機一動,腦子裏蹦出個好點子。他就在山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喊道:“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結滿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堅持一下,走到那裏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戰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樣,口裏頓時生出了很多口水,精神也振作起來,鼓足力氣加緊向前趕去。

就這樣,曹操終於率領軍隊走到了有水的地方。曹操利用人們對梅子酸味的條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乾渴的困難。可見人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畏懼不前,應該時時用對成功的渴望來激勵自己,就會有充足的勇氣去戰勝困難,到達成功的彼岸。

歷史成語故事 篇19

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裏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僱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先並不認識,此刻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爲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但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纔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紮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爲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藉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羣衆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着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着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瞭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着陳勝、吳廣一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爲兵器,高舉竹竿爲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着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裏投軍。

人們將“斬木爲兵,揭竿爲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歷史成語故事 篇20

安然無羔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爲趙孝成王。因爲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捨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協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着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裏很不興奮,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能夠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假如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假如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能夠捨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它的意思是: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歷史成語故事 篇21

故事發生在三國時代。話說劉備死後,傳位於他的兒子劉禪。說起劉禪可能諸位有人不是很熟悉,但他的另一個名字各位一定印象深刻,各位可曾記得,趙子龍長阪孤身闖敵營單槍匹馬救下一個孩子,對猜的沒錯,劉禪就是那個差點被親爹摔死的倒黴孩子,阿斗。

作爲一個親爹,劉備大概也知道自己兒子得斤兩,所以臨死前將劉禪託孤給非常靠譜的丞相諸葛亮。覺得有諸葛亮的盡心輔佐,即使自己兒子不大聰明的樣子,也略安心了,劉皇叔也就安心的駕鶴西歸了。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劉禪小哥哥真的是幹啥啥不行享樂第一名,每天吃喝玩樂,一統江山什麼的都成了浮雲。政務軍事打包丟個孔明先生,當起了甩手掌櫃。

諸葛亮雖水平卓絕將蜀國治理的很是妥帖,也在軍事上穩穩頂住其他兩國的壓力,可謂是鞠躬盡瘁肝腦塗地。

無奈歲月不饒人,當80多歲的`諸葛亮終於也撒手人寰以後,魏國帶大軍兵臨城下,劉禪無力對抗只能上表歸降了。

作爲一個亡國之君,曹家表面上並未苛待,封其爲安樂公,劉禪依舊錦衣玉食的活着。沒有了國事煩心的劉阿斗徹底放飛自我。吃喝玩樂鬥蛐蛐遛鳥小日子過得也是有滋有味。

某一天,司馬昭請劉禪飲宴,酒足飯飽遇到一羣來自蜀地的羣雜耍藝人,司馬昭故意奚落戲耍這些藝人,想借此羞辱以前的蜀國國君,沒想到劉禪只在一旁拍手叫好,並無二色,司馬昭便故意問劉禪,在這裏過得好不好,想不想家。劉禪聽後沒心沒肺的笑了並痛快的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歷史成語故事 篇22

春秋時,楚莊王派申舟訪問齊國。從楚國到齊國,要經過宋國,按理應事先通知宋國。可是楚莊王自恃大國之君,不把宋國放在眼裏,說:“不用通知宋國,只管過去就是!”申舟經過宋國的時候,宋國就把他扣留了。當時執掌宋國國務的華元對國君宋文公說:“楚國使者經過我國,事先連通知都沒有,簡直把我國看做已經亡了,成爲它的屬地了,這是不能容忍的!我們必須維護主權獨立和尊嚴,不能受這樣的'侮辱!他們如果藉此發兵,我們大不了也是亡國,我們寧願戰敗而亡,決不可屈辱而亡!”於是,宋文公把申舟殺了。

楚莊王知道這個消息後馬上派兵攻打宋國,宋國急忙向晉國請求援助。晉景公怕不出兵會遭到天下人的恥笑,便準備出兵幫忙。晉大夫伯宗認爲出兵援救宋國對晉國非常不利,就勸阻晉景公說:“古人說過,即使馬鞭子再長,也打不着馬的肚皮。如今,老天爺要讓楚國逞強,怎麼能和它相爭呢?遇事要心中有數啊!河水可以容納污濁的東西,山林之中可以隱藏*蟲,美玉也難免含有瑕疵啊。所以,我們要容忍一時的屈辱,不要因爲不救宋國就感到羞恥,這是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晉景公聽了這番話,於是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揚的,到宋國去安慰一番。

後來,人們引用“鞭長莫及”來比喻現有力量所不能辦到的事,或者是雖有力量也難以辦到的事。

歷史成語故事 篇23

春秋後期,齊國的大夫崔杼和慶封合夥殺死了齊莊公,立莊公的異母弟杵臼爲國君,史稱齊景公。崔杼和慶封功分右相和左相。

莊公有兩個忠誠的衛士,一個叫盧蒲癸,一個叫王何。他們在莊公遇害後逃到國外去。盧蒲癸在出逃前懇切地囑託弟弟盧蒲敝:“你要千方百計取得崔杼和慶封的信任,在適當時候使我回國,爲莊公報仇。”

盧蒲敝不忘哥哥的囑託,後來當了慶封的家臣。他很快發現,慶封雖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權全被右相崔杼攬住,慶封只是名義上的相國而已。於是他幫慶封施出一條計謀,利用崔杼幾個兒子爭奪繼承權的矛盾,殺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殺身亡。此後,齊國的朝政大權全落入了慶封手裏。後來,慶封迷戀上了盧蒲敝的妻子,不再關心朝政大事,便讓兒子慶舍來掌管。

盧蒲敝在逼死崔杼的過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紅人。他根據哥哥盧蒲癸的囑託,設法讓哥哥回到齊國,當了慶舍的侍衛。盧蒲癸本來是衛士,勇力過人,慶舍很欣賞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兒慶姜嫁給了他。在受到慶舍寵信後,他又設法讓同時逃到國外去的衛士王何回到齊國,與自己一起當慶舍的侍衛。從此,兩人私下聯絡了一些不滿慶氏父子的人,準備殺滅慶氏,爲莊公報仇。

盧蒲癸的妻子慶姜發現丈夫的行爲很神祕,便問他究竟在幹什麼,能否與自己一起商量商量。盧蒲癸心想,我在幹殺滅你們慶氏的事,怎麼能與你商量呢?但經不起她一再詢問,便對她說:“如果我告訴了你,恐怕自己難逃一死。這樣的話,就會壞了大事。”慶姜聽完後,說:“相公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訴了我,我能出力就與你一起策劃,不能出力也決不泄露出去。”

在這種情況下,盧蒲癸把準備殺滅慶氏的`事告訴了慶姜。慶姜表示要大義滅親,幫助丈夫完成這一義舉,並嚴守祕密。預定舉事的日子,選在慶封外出打獵的那天,慶姜又說服父親慶舍隨同齊景公去太廟舉行祭禮。就在這時候,盧蒲癸突然將長戈刺進了慶舍的胸膛。慶舍死後,盧蒲癸率兵殺滅了慶氏餘黨。慶封在出獵途中得知這個消息後,帶着隨從的士兵回城,因城堅無法攻克,逃奔魯國,後被殺。

事後,有人問盧蒲癸道:“慶氏和你們盧氏都是姜姓的後裔,你怎麼會和同宗的慶氏聯姻,娶慶姜爲妻呢?”

盧蒲癸回答說:“慶舍不因爲我與他是同宗而避開,把女兒嫁給我,我又爲什麼要去避開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詩經》中某首詩的某一章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我只取我所需要的,管它什麼同宗不同宗!”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求解驛站】表示引用他人的文章或講話時,只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不問原意,不顧全篇文章或講話的基本內容。

【活學活用】~的批評是真正的無知。

【妙語點撥】春秋時期,通行賦詩,從詩裏斷章取義,以詩言志。孔子爲學生解詩時也常常根據教學需要斷章取義。盧蒲癸效法孔子,不避諱同宗聯姻,娶慶姜爲妻,以求自己所需。二人做法本無可非議。但對於學知識、做學問則需力戒浮躁,克服斷章取義、不求甚解的作風,做到“知其然,知其不然,知其所以然”,方能長進。

【近義】斷章截句

歷史成語故事 篇24

戰國時期,有一個很偉大的學問家孟子。他小時候,他的媽媽爲了讓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孟子小時候的故事。

他三歲時父親就死了,孟子便與母親相依爲命。孟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爲給孟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搬過三次家。

起初,孟母爲給孟子的父親守墓,就居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後來,她發現孟子老玩一些喪葬、痛哭的遊戲。孟母很是擔心,覺得這個地方不利於孩子的生長,就帶着孟子離開了,將家搬到一條街上住下。可過了段時間,孟母發現新搬的家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孟母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纔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於是,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孟母給孟子解釋了幾次搬家的'原因後,孟子終於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從此,他走上了勤學苦讀的道路。儘管如此,他也跟別的小孩子一樣,有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學的孟子揹着書包假裝從學堂回家。母親叫他過來,問:“娘織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親爲什麼問這個,卻見母親一聲不吭地拿出一把鋒利的剪刀,將織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兩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問母親:“爲什麼要剪斷布匹?”孟母解釋說:“一個人的求學就如同織布,現在只學一半便停下來不學,與在織布機上剪斷布匹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又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日夜勤學不息,再也不貪玩了。

孟子十五歲時,孔子的孫子孔極,在曲阜(fù)教書,孟母便鼓勵孟子到曲阜求學。從此,他開始正式接受到儒學的精髓,在孔極門下埋頭讀書。經過不斷的努力,他成了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爲“孔孟”。有《孟子》七篇流傳下來,是儒家經典之一。

——《列女傳》

【求解驛站】多用來形容學習、做事應堅持不懈,切忌半途而廢,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活學活用】孟母不惜~,真是用心良苦。

【妙語點撥】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爲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而萬事大吉。她認爲,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她用織布來比喻學習,用斷織來比喻廢學,很有說服力。孟子對學習漫不經心,孟母採取“斷織”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極大的刺激,從而改變“廢學”積習。這樣做,符合教育的激勵原則。孟子後來成爲一個聞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延伸閱讀】孟子有一天看見鄰居“嚓嚓”地磨刀,準備殺一隻小豬。孟子非常好奇:“媽媽,隔壁幹什麼呢?”“在殺豬。”“殺豬幹什麼呀?”孟母當時在忙,笑着隨口說:“殺豬給你吃豬肉啊。”說完就後悔了,這不等於在教兒子撒謊嘛。孟母心想:要培養兒子誠實的品質,我這個做母親的首先就得講誠信啊。第二天,孟母就買了鄰居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了。

歷史成語故事 篇25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京臺之下,看見有一隻鳥從頭頂上飛過。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着的鳥射下來。”“射箭能達到這樣的功夫?”魏王問。更羸說道:“可以。”說話間,有雁從東方飛來。當雁飛近時,只見更羸舉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隨着“咚”的一聲響,正飛着的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

魏王看到後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於是,好奇地問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將空中飛着的雁射下來的。更羸對魏王解釋說:“其實也沒什麼,我猜測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怎麼知道這隻大雁受過箭傷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繼續對魏王說:“這隻大雁飛得慢,叫得悲。”魏王還是一臉茫然。

更羸接着講:“飛得慢是因爲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得悲是因爲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裏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後,害怕再次被箭射中,於是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再也飛不動了,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成語“驚弓之鳥”便由此而來。

——《戰國策·楚策四》

【求解驛站】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惶恐不安。

【活學活用】他在那件事情上吃過大虧,老是擔心再次發生類似的事,真是~。

【妙語點撥】細緻的觀察、嚴密的分析、準確的判斷是更羸虛拉弓弦就能射落大雁的'原因。這種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只有通過長期刻苦的學習和實踐才能培養出來。再者,這隻受過箭傷的大雁,聽聞射箭之聲,害怕再次被射中,拼命飛高而致使傷口斷裂,掉落於地。實際生活中,我們要克服大雁這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學會忘記過去,面向未來,不要讓曾經的挫折、失敗等不利因素成爲以後前進的絆腳石。

【近義】傷弓之鳥、談虎色變、心有餘悸

【反義】初生牛犢

歷史成語故事 篇26

脣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藉口派兵去消滅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着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裏罷了。”晉獻公聽後,便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給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脣亡齒寒’,沒有嘴脣,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着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出處:《脣亡齒寒》選自《春秋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脣亡齒寒: 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覺得冷,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