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歷史成語故事 15篇

歷史成語故事 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歷史成語故事 1

1、一鼓作氣(曹劌)

歷史成語故事 15篇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釋義: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讚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師(鄭谷)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爲一字師。”

釋義: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爲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爲“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4、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5、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爲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爲安。”

釋義: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6、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釋義: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7、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爲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爲現實。

8、負荊請罪(廉頗)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釋義:揹着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9、臥薪嚐膽(勾踐)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釋義: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10、接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爲兵,揭竿爲旗。”

釋義:砍了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11、三顧茅廬(劉備)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釋義:原爲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12、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裏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4、老當益壯(馬援)

出自《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爲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釋義: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幹勁更足。

15、投筆從戎(班超)

出自《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後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17、暗渡陳倉(韓信)

出自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着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釋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8、嗟來之食(黔敖)

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19、怒髮衝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釋義:指憤怒得頭髮直豎,頂着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20、手不釋卷(呂蒙)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21、韋編三絕(孔子)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22、墨守成規(墨子)

出自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爲準的也。”

釋義: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規矩不肯改變。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爲也。”

釋義: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安)

出自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並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

釋義:一個人得道面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係的人也都跟着得勢。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釋義: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26、口蜜腹劍(李林甫)

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釋義:嘴上甜,心裏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蠍心腸的人。

27、風聲鶴唳(苻堅)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爲王師已至。”

釋義: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28、泰山北斗(韓愈)

出自《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

釋義: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爲衆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30、東窗事發(秦檜)

出自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爲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釋義:比喻陰謀已敗露。

31、程門立雪(程頤、楊時)

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雲。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釋義: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32、司空見慣(劉禹錫)

出自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釋義:指某事常見,不足爲奇。

33、夢筆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釋義: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34、力透紙背(顏真卿)

出自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釋義: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也形容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

35、成竹在胸(文與可)

出自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釋義: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陣(許褚)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釋義:光着膀子上陣。比喻親身上場,不加掩飾地進行活動。

37、馬革裹屍(馬援)

出自《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釋義: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38、黃袍加身(趙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爲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衆皆羅拜呼萬歲。”

釋義:五代後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爲天子。後比喻發動政變獲得成功。

39、洛陽紙貴(左思)

出自《晉書·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爲之紙貴。”

釋義: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40、背水一戰(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釋義: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歷史成語故事 2

聞雞起舞

【解釋】

凌晨聽到雞鳴就起來舞劍,形容有志者及時奮發的精神。

【成語故事】

西晉時的祖逖,從小勤練武術,鑽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

劉琨也是個有報負的年輕人,兩人很快便成爲好朋友。這天晚上,半夜過後,祖逖忽然被一陣雞鳴聲吵醒,他連忙把劉琨喚醒說:“這雞鳴聲把人吵醒,雖然很討厭,但我們可以趁此機會早些起牀練習武藝。”

“好啊!”劉琨欣然同意。於是兩人來到院子裏,專心地練起刀劍來。從此,兩人每到夜半,一聽到雞鳴,便起牀練劍。

當時,祖逖看到國家被匈奴軍隊攻陷了很多城池,非常着急,立刻上書皇帝,請求率兵北伐,收復失地。

皇帝很高興,封祖逖爲“奮威將軍”,帶領軍隊北上。由於祖逖和劉琨作戰英勇,不久便收復了很多北方的城池。

臥薪嚐膽

【解釋】

薪:柴草。形容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成語故事】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每天睡在柴草上,臨睡前,用舌頭舔舔鹿膽的苦味,以此來提醒自己過往苦日子,要發奮圖強,報仇復國。

原來吳王夫差發兵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被捉來吳國當了馬伕,日夜侍候馬匹。

對於一個君王來說,這實在是非常難堪的。但是勾踐暗下決心,一定要恢復自己的國家,所以他沒有露出絲毫的抗拒神態,老老實實養馬。

勾踐還裝出對夫差忠心耿耿的樣子。用心替他駕馭馬車,態度謙卑。夫差認爲勾踐真心歸順了,就放他回國。

勾踐回國後,決心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就“臥薪嚐膽”,還常自問:“你忘了在吳國的恥辱嗎?”

勾踐又給吳王送去美女西施。吳王夫差就更加只顧吃喝玩樂,無心國政,弄得國家日漸衰弱。經過二十年的充分準備,勾踐看時機已經成熟,就在吳國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領兵把吳國打得大敗。夫差感到很羞愧,舉劍自刎而死。

毛遂自薦

【解釋】

指自己推薦自己去擔任某項工作或職務。

【成語故事】

戰國時,秦國軍隊包圍了趙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去說服楚王與趙國結盟出兵,解救趙國。平原君打算從手下三千多門客中挑選二十人做隨從,但挑來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着急時,有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我推薦說:“讓我去吧!”平原君笑笑:“有本事的人,隨便到哪裏,都好象錐子放在布袋中,一定會露出尖鋒來。可你來了三年,沒人說起你的大名,可見沒有什麼才能啊。”毛遂說:“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裏,早就會脫穎而出,何止露出一點尖鋒呢!”平原君見他說的有理,便帶毛遂等二十人來到了楚國。

平原君請楚王結盟出兵,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十九個門客十分着急,但卻沒了主意。

毛遂按劍上前說:“訂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無非利害二字而已,這樣明白爲何現在還不決定!”楚王大怒,斥道:“我與你主人說話,你來幹什麼?還不與我退下!”哪知毛遂不但沒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幾步說:“現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萬兵馬都沒有用了!”楚王自知理虧,又怕毛遂真的動武,一時無言對答。毛遂繼續進逼說:

“其實,楚國有五千裏遼闊的土地,幾十萬雄師,這麼強大的國家,爲什麼要害怕秦國呢?大王不同意楚趙聯盟,難道要等秦國逐個擊破,坐以待斃嗎?”楚王聽了連連點頭,答應與趙國訂盟,出兵解趙國之圍。

虛位以待

【解釋】

空着位置等候

【成語故事】

戰國時,魏國的信陵君爲人忠厚、仁愛,對門客都以謙遜的態度對待。當時,信陵君聽說大梁城門的守門官七十歲老人侯嬴是個賢人,家境貧窮,便派人帶着大量財寶,前去聘請他。但是,侯嬴並不接受。

信陵君知道自己怠慢了高人。於是便讓人駕車,親自前去迎接侯嬴。還把車上最好的位置留給侯嬴。侯嬴故意穿上破衣服,毫不客氣地坐在空位上,一句謙讓的話也沒說。

馬車行到中途,侯嬴又忽然提出要去探訪一位屠夫朋友朱亥。他在朋友那裏故意拖延時間,要看信陵君的反應,但信陵君一片和顏悅色。

這年,秦國圍攻趙都邯鄲,魏國派大將晉鄙率軍十萬前去救趙。爲此秦王派使者威脅魏王。魏王忙命晉鄙大軍留在路上,不再前進。

信陵君多次懇求魏王讓晉鄙發兵,魏王終是不肯。侯嬴給信陵君出主意說:“只要派人偷取大王的兵符,便可假傳命令,要晉鄙出兵了。”接着,侯嬴又給信陵君出主意,叫他去找大王的寵妃如姬,讓她去偷大王的兵符。

信陵君拿到了兵符,便想馬上出發。侯嬴提醒他說:“你把我的屠夫朋友朱亥帶上,以防萬一。”

信陵君帶着朱亥來到大軍駐紮地。晉鄙見了兵符懷疑說:“大王既叫我暫不前進,又怎會隨便叫你替代我呢?”晉鄙的話音剛落,朱亥從袖裏拿出四十斤重的大鐵錐來,一下就把晉鄙打死了。

信陵君高舉兵符,篩選了八萬精兵,打敗了秦軍,解救了趙國。

一飯千金

【解釋】

吃了別人一頓飯,就拿千金來報答。比喻受恩厚報。

【成語故事】

漢高祖劉邦身邊有一員大將軍名叫韓信。他出身貧困,父母早逝,每天靠討飯過日子。韓信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邊去釣魚,用魚來充飢。有一天,韓信碰到一個老婆婆。老婆婆見他餓得骨瘦如柴,面無血色,便把自己的飯分一些給他吃。一連幾天,這位老婆婆每天都給韓信飯吃,韓信十分感激,便對老婆婆說:“您這樣照顧我,將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您。”老婆婆說:“我不要你報答。只希望你要努力自立啊!”韓信滿臉羞愧。從此,他認真讀兵書,練習武藝,決心做個有用的人。

鄉里有一個惡少,在街上碰到了韓信,就大聲對他說:“看你整天舞槍弄棒,像個有膽量的人。來來來,你敢拿劍刺我嗎?要是不敢,你就從我這胯下爬過去!”韓信心想:“如果我拿劍刺他,豈不犯了殺人罪?日後還有什麼前途呢?不如寧受眼前之辱也不逞一時之勇爲好。”於是,他伏在地上,從那個惡少的胯下爬了過去。周圍看熱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後來,韓信投奔到漢王劉邦門下,受到重用,拜爲大將,並授以調兵遣將、行軍佈陣的大權。韓信經過認真訓練兵馬,率領漢軍東征西討,終於打敗了最強大的對手項羽,協助劉邦建立了漢朝。

韓信被封爲楚王,回到了故鄉,派人去找給他飯吃的老婆婆。韓信見了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謝,並送給她一千兩黃金。曾經侮辱過韓信的那個惡少卻嚇得直打哆嗦,韓信用手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說:“你不必害怕,過去的事算了。”又對左右的將士說:“這位將士從前羞辱過我,其實是激勵我上進啊!讓他做箇中尉吧!”韓信念念不忘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對曾欺負過自己的人,也沒有報。相反,加以原諒和提拔。他這種氣度,是值得敬佩的。

禮賢下士

【解釋】

尊重有才德的人,屈己延聘有識之士。

【成語故事】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輕時,愛好到處遊歷,廣交朋友。有一次,他認識了張書生,結伴來到一個叫樑的地方,誰知張書生突然生起病來,而且十分嚴重。李勉替他請醫生,買藥煎藥,喂水餵飯,照顧得非常周到。但是張書生的病不見好轉。張書生對李勉說:“李兄,看來我是沒救了。我死後,你用我的銀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錢財,就送給你用吧,以答謝你連日來對我悉心的照顧。”

張書生去世後,李勉遵照亡友的遺言辦理了喪事,然後收拾好行裝,來到了朋友的故鄉,把死訊告訴了張書生的家人,並把剩餘的錢財全部歸還給他的家人。李勉當時雖然也是一個窮書生,但他不貪取別人的錢財,這種誠實的行爲使張書生的家人非常感動。

後來李勉當上了節度使,不但處事廉潔公正,而且十分愛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發現一個叫王晬的縣尉很有才幹,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來王晬爲人耿直,秉公辦事,得罪了朝中權貴,遭人誣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無辜受害,趕回京城面見皇帝,力陳王晬的爲人,誇獎他是個人才,請求加以重用。皇帝見李勉極力爲國家推薦人才,心裏十分讚賞,赦免了王晬,還升他爲縣令。王晬上任後,正直清廉,勤政爲民,深受百姓愛戴。大家都說李勉是個善於提拔人才的好官。李勉在任節度使的時候,聽說李巡和張參很有學問,便請他們出來辦事,每有宴會,都邀請他們一同暢飲。李勉後來當了宰相,雖然地位尊貴,但從不驕傲自大,親自到士兵家裏慰問他們的家屬,上上下下都稱讚李勉是個禮賢下士的好官。

歷史成語故事 3

彈冠相慶

西漢宣帝時,王吉和貢禹都是琅邪的才子。他們很早相識,而且因爲兩人興趣相投,很快就成爲交情深厚的朋友。他們兩個人,無論是學識和人品都很出色,可是在仕途上總是不夠順利,得不到皇帝的喜愛。

貢禹曾擔任過很多職務,但多次被罷官。這樣的經歷,一次兩次還行,可是一旦頻繁地出現,他心中就會悶悶不樂,陷入憂愁之中。王吉雖然沒有多次罷官的經歷,但一直以來沒擔任過重要的官職,鬱郁不得志。兩人同病相憐,經常在一起聊天,傾瀉心中的塊壘。

漢宣帝死後,漢元帝登基。王吉忽然走了運,被提升爲諫議大夫,官位顯要。

此時貢禹正賦閒在家,他聽說王吉被重用之後,心裏非常高興,他想:“我與王吉的經歷與才學都差不多,既然皇帝欣賞王吉,也可能會賞識我啊。這樣一來,我很有可能會被重用。”於是,他把官帽找出來,將上面厚厚的灰塵彈去,準備將來做官的時候戴。

果然,沒過多久,朝廷突然下旨徵召貢禹,請他擔任重要官職。

歷史成語故事 4

天無二日

劉邦統一天下後,被羣臣擁爲皇帝。有一次,他到櫟陽看望自己的老父親。劉邦見了父親非常孝順,五天向父親叩拜一次,他家的家令覺得天子這樣對待自己的父親,是禮法所不容的,便偷偷對劉邦的父親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啊,地上怎會有兩個皇帝。雖然皇帝是你的親生兒子,可他是君主,你是臣子,你倆的地位有天地之隔。你怎能讓皇帝向你下拜呢?這豈不是亂了禮法嗎?”

聽家令這麼一講,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可嚇着了,從此以後再也不敢讓兒子跪他了。每次劉邦來拜,太公總是拿着掃帚在門旁站立,見到兒子就往後退着走,眼睛也不敢看兒子一下。

面對父親突如其來的變化,劉邦感到十分驚訝。等到聽說這是家令勸導太公所致,他倒覺得這凸顯了自己的帝王之威,很是受用,就賞給家令黃金五百兩。緊接着,劉邦下了一道詔書,說:“人的至親,沒有比父子更親的了。所以父親得到了天下,就傳給兒子,兒子得了天下,就把功勞歸於父親。這是人的最高道德。前些年天下大亂,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我爲了解民倒懸,不敢脫下甲衣,連年打仗,終於平定天下。這都是父親的教訓。如今衆位將軍尊我爲皇帝,我的父親卻連一個尊號都沒有。今天我宣佈,尊我父爲太上皇,不必向我行君臣之禮!”

歷史成語故事 5

1、亡命之徒

唐朝末年,樂彥楨的兒子樂從訓經常與狐朋狗友聚衆滋事,他買通都統王鐸的歌女,率領一幫亡命之徒殺了王鐸的全家,奪取他的金銀財寶。樂彥楨任相州刺史時,他更加肆無忌憚地濫殺無辜。不久樂彥楨被兒子氣死。羅弘信率軍消滅了樂從訓這批亡命之徒。

2、十步芳草

唐朝初年,唐太宗十分重視選拔人才,他吩咐右僕射封德彝推薦人才,封德彝沒有完成使命。唐太宗教誨他:十步之內,必有芳草,關鍵看你能否發現他們,用人就要用他們的長處。封德彝點頭稱是,於是給唐太宗推薦了很大人才。

3、自慚形愧

故事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在城裏也頗有名聲。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衛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衛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

他對衛母說:“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此刻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齊,我真是太難看了!”過了幾天,王濟帶着衛玠,騎着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衛玠的人都以爲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着圍觀,你擠我擁。幾乎鬨動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一下衛萬玠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衆,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衛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讚他講得精深透徹的。

人們嘻笑着說:“看來,你們三王抵不上衛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說:“是啊,和我這外甥一齊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光。

4、畏首畏尾

春秋時期,鄭國出於晉國與楚國之間,晉楚爭霸經常打擊與拉攏鄭國。一次晉靈公召集小國開會,鄭穆公沒有去,晉靈公想出兵威脅,鄭公子歸生知道後給晉靈公寫信勸止,說:“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如果被逼無奈就投降楚國,兩國和談。

5、學而不厭

春秋時期,孔子在教學上有豐富的經驗,常常與學生們一道研討問題,給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問題,他鼓勵學生培養很好的品德,深入鑽研,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生讚揚孔子教學的耐心,孔子謙遜地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6、危在旦夕

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包圍了孔融屯兵地都昌,孔融派太史慈去請平原相劉備出兵救援。太史慈到平原對劉備說孔融目前危在旦夕,盼望出兵前去解圍,劉備立即派精兵3000隨太史慈前去,起義軍見援軍已到,立即解除對都昌的包圍。

7、物以類聚

戰國時期,齊宣王要辯士淳于髡推薦賢士,他一天就推薦七個,宣王感到驚訝,問是不是在濫竽充數。淳于髡說:“鳥有鳥類,獸有獸類。只能到山上才能採到柴胡,這就是物各有類,我經常與賢人打交道,因此可以爲您推薦更多的賢人。”

8、欲蓋彌彰

春秋時期,齊國大臣崔杼謀殺齊莊公,爲掩蓋自己的罪行,強令記載歷史的太史把齊莊公的死寫成病死的,正直的太史如實記下“弒君”事實,崔杼殺了太史,太史的兩個弟弟也是如此被殺害,結果弒君之罪沒有掩蓋,反而非常清楚暴露出來。

9、一日千里

戰國時期,同在趙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與秦國嬴政相處很好。嬴政後爲秦王,對來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百般刁難。太子丹逃回燕國找田光商量對策,田光說他已經不是一日千里的駿馬了,但能推薦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

10、萬死不辭

東漢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權,驕橫跋扈,爲自己修築宮殿,準備篡位。忠臣王允擔心漢室江山,他問自家歌ji貂禪能否幫他的忙。貂禪說她爲大人做事萬死不辭,於是王允將貂禪許配給呂布後,又進獻給董卓,借呂布的手殺了董卓。

歷史成語故事 6

典出《漢書·王章傳》,說的是西漢時的王章家裏非常貧窮,年輕時在京城長安求學,與妻子住在一起,過着艱難困苦的生活。有一次,他生病,沒有被子,只好蓋用亂麻和草編織的像蓑衣一類的東西。這是當時給牛禦寒用的,人們稱它爲“牛衣”。王章蜷縮在牛衣裏,冷得渾身發抖。王章以爲自己快死了,哭泣着對妻子說:“我的病很重,連蓋的被子都沒有。看來我就要死去,我們就此訣別吧!”妻子聽了怒氣衝衝地斥責他說:“仲卿!你倒是說說,京師朝廷中的那班貴人,他們的學問誰及得上你?現在你貧病交迫,不自己發奮,振作精神,卻反而哭泣,多沒出息呀!”王章聽了這席話,不禁暗自慚愧。病癒後,他發奮讀書,終於成了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