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關於成語故事(通用17篇)

關於成語故事(通用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成語故事是我國曆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接下來由小編爲大家整理出關於成語故事(通用1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成語故事(通用17篇)

  成語故事 篇1

唐朝中期,有位大臣名叫韋仁約,字思謙。因“仁約”和武則天的父親武士矱之名偕音,爲了避諱,他就廢名用字,稱韋思謙。他爲人剛正,敢於直言。

唐高宗時,韋思謙擔任監察御史,負責對各級官吏的政績考察。有一次,他在考察中,瞭解到中書令褚遂良壓低地價、強買他人土地一事。雖然褚遂良當時位尊官高,而且深得唐高宗信任,但韋思謙毫不畏懼,仗義執言,上書彈劾褚遂良,褚遂良因此被革去中書令的職務,貶爲同州刺史。褚遂良因此懷恨在心。

時隔幾年,褚遂良官復原職,重新擔任中書令。他利用職權對韋思謙打擊報復,把韋思謙貶到外地當一個七品小縣官。

大家對韋思謙的遭遇很同情,勸他以後要圓滑世故一些,不要再得罪權貴了。但是,韋思謙態度堅決地說:“大丈夫要敢於直言,敢作敢爲,遇到損害國家、危害百姓的事,就決不放過,明目張膽地報答國家的恩惠。豈能碌碌無爲,只圖保全妻子兒女呢!”

  成語故事 篇2

北宋時期有位畫家叫孫知微。專擅長人物畫。一次,他受成都壽寧寺的委託,畫一幅《九耀星君圖》。他用心將圖用筆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帶飄飄,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後一道工序。恰好此時有朋友請去他飲酒,他放下筆,將畫仔細看了好一會,覺得還算滿意,便對弟子們說:“這幅畫的線條我已全部畫好,只剩下着色,你們須小心些,不要着錯了顏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來時,希望你們畫好。”

孫知微走後,弟子們圍住畫,反覆觀看老師用筆的技巧和總體構圖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說:“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態多麼逼真,長髯飄灑,不怒而威。”

還有的說:“菩薩腳下的祥雲綜繞,真正的神姿仙態,讓人肅然起敬。”

其中有一個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時專門賣弄小聰明,喜歡譁衆取寵,只有他一個人裝模作樣地一言不發。

有人問他:“你爲什麼不說話,莫非這幅畫有什麼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說:“水暖星君身邊的童子神態很傳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點東西。”

衆弟子說:“沒發現少什麼呀。”

童仁益說:“老師每次畫瓶子,總要在瓶中畫一枝鮮花,可這次卻沒有。也許是急於出門,來不及畫好,我們還是畫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說着,用心在瓶口畫了一枝豔麗的紅蓮花。

孫知微從朋友家回來,發現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蓮花,又氣又笑地說:“這是誰幹的蠢事,若僅僅是畫蛇添足倒還罷了,這簡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來降服水怪的鎮妖瓶,你們給添上蓮花,把寶瓶變成了普通裝花的瓶,豈不成了天大笑話。”說着,把畫撕個粉碎。

衆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頭不語。

  成語故事 篇3

從前有個富人,他是一個精明的商人,每次做生意只賺不賠,所以他家有很多錢。有一個的小偷兒,看中了他家的金元寶,所以打算去這個富人家偷金元寶。因爲這個富人家沒有看守錢的人,所以第一天小偷成功偷到很多金元寶。

第二天,這個富人準備去買一個大房子住。在他拿錢的時候,感覺錢少了很多,仔細一查,發現少了20個金元寶,聊天的時候,他給另一個富人說了這件事,那個富人勸他說:“你僱一個守護錢的人,這樣就不會被小偷偷金元寶了”。可富人不聽,他說:“僱一個人還花錢。而且還浪費時間,有這時間,還不如不如去賺錢呢〞。那個富人說:“怪不得你那麼懶,現在還是個光棍”。

今天晚上那個小偷又來了,又偷走了很多金元寶。這下富人可急壞了,馬上把那個富人找回來,問那個富人怎麼辦。那個富人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了纔去找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你僱一個守錢的人,但是他的功夫必須得很厲害”。

那個富人照做了,結果金元寶再也沒丟過。

  成語故事 篇4

宋國有個農夫,是個急性子,他種了一大塊地,經常去田裏幹活,巴望着禾苗長得快一些,他一天又一天的去田邊看,覺得禾苗一點也沒有長高,心裏非常焦急。

他在家裏走來走去,想:怎樣才能讓禾苗在最短時間長高呢?絞盡腦汁想遍了所有的辦法都覺得不好。一天,他靈機一動,想出來了一個好主意,就興沖沖的跑到田裏,把禾苗一棵一棵的往上拔,他看到拔過的禾苗都張高一截,越拔越高興,儘管累得滿頭大汗,也不肯休息一下,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幹得他筋疲力盡總算幹完了,才樂呵呵的回到家裏。

回到家裏,他興致勃勃地對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不過力氣沒有白費,咱們家的禾苗棵棵都長高了一大截,我們家一定能早點收穫糧食。”

他的兒子很納悶,心裏想:老爺子究竟有什麼高招啊?可以讓禾苗很快長高,明天我一定要去田裏看個究竟。第二天,兒子來到田裏一看,原來綠油油的禾苗現在都無精打采的枯萎了。看到這個情景,兒子急忙跑回家裏告訴他爸爸說:“爸爸,你怎麼搞的呢?咱家田裏的禾苗都枯死了!”農夫聽了不相信,說:“你不要瞎說,我昨天明明看見都長了一大截。”兒子說:“你現在快去田裏看看吧!”

農夫趕忙來到田裏,果然看見禾苗都橫七豎八的倒在地裏,他急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呆呆地說:“怎麼會這樣呢?”目光裏一點表情也沒有,他兒子說:“你把禾苗的根從土壤裏拔起,這樣根就不能再吸收水分和營養,不枯死纔怪呢!”農夫快要哭了,他說:“禾苗都枯死了,收不下糧食,我們全家可吃什麼啊?”

  成語故事 篇5

葉公暈了之後,龍看見了以爲葉公是高興得暈了,龍說帶葉公去海里玩,葉公很高興,也就不那麼害怕龍了。

龍就帶他去了海里的水晶宮玩了,水晶宮裏面很美麗,裏面的每一塊磚就是用水晶蓋出來的,龍王的寶座是用黃金做成的,水晶宮裏面有棵水晶做的花樹,還有一個大花園。

葉公參觀了水晶宮之後,都不想回去了,龍說:“那就再帶你去天上玩去吧!”

葉公於是又和龍去了天上。天上的雲彩風景也很美。葉公好奇地問龍:“爲什麼雲可以飛?”龍回答說:“因爲織女織出來的河、樹、大海、花草往往人間一丟,就變出真的河、樹、大海、花草來了,然後把剩下的布再往人間一扔,就變成了天空的美麗雲朵,所以雲可以飛。”葉公聽了之後點了點頭,表示明白了。

龍就繼續帶葉公去參觀天上很奇妙的森林風景,那裏的仙樹很高,有30米高;草卻很矮,只有三釐米的高度。葉公很好奇地問龍:“爲什麼這裏的樹這麼高,草卻這麼矮呢?”龍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只有大海里的神仙才知道。”

接着龍就又帶着葉公一起回到了海里。龍找到了神仙,神仙說:“是我用魔法把樹變得很高,這樣樹就可以萬年常青;我把草變得很矮,是爲了讓草地看起來更美觀。”葉公得到了滿意的答案,開始想念家鄉的一草和一樹了。

於是,龍就拔了條龍鬚送給葉公,說:“這條龍鬚跟神筆馬良的神筆一樣,畫什麼就變什麼,就當作你真誠喜愛龍的紀念品吧。”葉公聽了很高興,向龍連聲表示了感謝。

龍就帶葉公回到了家鄉。葉公發現自己原來離開了家鄉已經有很多年了,自己已經從古代來到了現代。善良的葉公用龍鬚爲老百姓畫了很多高高的房屋,最神奇的是他用龍鬚畫出了深圳的地王大廈和京基100。

從此,葉公和龍就成爲了好朋友。不管是天上還是大海,他想去哪龍就帶他去哪,葉公真的好幸福,讓每個小朋友都羨慕不已。

  成語故事 篇6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爲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裏,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着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爲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爲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爲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着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成語故事 篇7

成語利令智昏出處: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史記·趙世家》。

利令智昏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史記·趙世家》。戰國時,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伐韓國,佔領了韓國的野王。野王位於韓國的上黨同韓國內地之間的重要通道。野王被佔,上黨就孤立了。上黨的地方官馮亭,準備歸附趙國,希圖得到趙孝成王的保護。

趙孝成王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平陽君”趙豹不同意,他說:“無故受利,會招致禍殃的,不如不要”。“平原君”趙勝說:“不要白不要,如此一大塊好地方,不費任何代價,送上門來還不要嗎!”趙王贊成趙勝的意見,就派他去接收上黨,並封馮亭爲“華陽君”。

可是這一來,把秦國激怒了。秦國又派白起去打趙國。在這次戰爭中,趙國大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覆沒。

司馬遷對此評論說:“平原君”趙勝,在當時雖然也算是個著名人物,但是他的眼光到底還是太短淺了些,因爲貪圖私利,而使頭腦發昏,理智不清,這就是所謂“利令智昏”啊。

  成語故事 篇8

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爲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爲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爲,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成語故事 篇9

一鳴驚人,一飛沖天。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

楚莊王登基後,爲了觀察朝野的動態,也爲了讓別國對他放鬆警惕,當政三年,沒有發佈一項政令,每天不是出宮打獵遊玩,就是在後宮裏和妃子們喝酒取樂,並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他通令全國:“有敢於勸諫者,以死罪論處!”朝野上下都爲楚國的前途擔憂。當時主管軍政的右司馬以他的.機智,委婉的用猜謎方式勸諫了莊王:“臣在南方時,見到一隻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不鳴叫,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麼名啊?”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衆的態度。這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此後,楚莊王整頓朝綱,重振君威,沒過多久把楚國治理得國富兵強。

  成語故事 篇10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着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頭繼續磨着。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爲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成語故事 篇11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爲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爲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語故事 篇12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成語故事 篇13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羣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佈什麼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着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羣盲人分成了幾夥,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着衆人笑了起來。

  成語故事 篇14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蹟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樹根,等着奇蹟的出現。

  成語故事 篇15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裏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着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着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裏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纔完成他自以爲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裏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裏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裏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裏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成語故事 篇16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爲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裏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成語故事 篇17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爲是家裏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着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