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成語故事(通用13篇)

成語故事(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着我國的文化之熙。接下來由小編爲大家整理出成語故事(通用1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語故事(通用13篇)

  成語故事 篇1

【一葉障木】是個成語,它所說的故事是楚國有個書呆子。家裏很窮。一天從書上看到“如果得到螳螂撲捉知了時用來遮身的那片葉子,就可以把自己隱蔽起來,誰也看不見”於是他就在樹林轉,尋找螳螂遮身的葉子。終於他看到了螳螂遮身的葉子了。他撲了上去,但是那片葉子掉地上和其它的葉子混在一起了,找不到那片葉子,他只好把全部葉子帶回家了。怎樣才能找到那片葉子呢、他只好一片一片放在頭上問老婆看不看的見他,最後,他老婆被問煩了,就說看不見。他樂壞了。就用葉子遮住自己,來到街上。當着店主的面拿店裏的東西。店主奇怪極了。就把他送官府了,當官府知道了原因後,就哈哈大笑,把他給放了。

讀了這個故事,你是不是感到很有趣。這麼一個故事用四個字就概括了,讓我們一看這四個字,就知道它是什麼故事。這個成語用我們現在的解釋是指一個人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個成語都是一個故事。閱讀成語故事,可以瞭解歷史、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所以讓我們一起去看成語故事吧。

  成語故事 篇2

古時候有個人,希望自己田裏的禾苗長的快點,天天到田邊去看。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也沒有長高。他就在田邊焦急的轉來轉去,自言自語的說:“我得想個辦法幫他們長。“一天,他終於想到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裏,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裏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當他回到家裏時,一邊喘氣一邊對兒子說:“可把我累壞了,力氣沒白費,禾苗都長了一大截。”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麼回事,跑到田裏一看,發現禾苗都枯死了。

這是我們小時候的聽的故事,當時只是覺得好笑,現在看來,很多事情往往你認爲只要方向對了,只要我努力,再努力一些,成功就只是時間問題。但往往有些事情慾速而不達,就像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恨不能一日千里,鶴立雞羣。結果適得其反,你着急又上火。孩子反而不溫不火,自有節奏。由此,還不如順其自然,萬物自有其宗。

  成語故事 篇3

西施是我國四大美女之一,她天生麗質,長得非常漂亮。她家住在村子的西邊。在村子的東邊也有一位姓施的女子,長得很醜,人們叫她東施。

一天,西施上街,突然,覺得心口非常痛。於是,便捂住胸口,皺起眉頭坐在椅子上,人們覺得很好看。東施見了便情不自禁地去問西施:

西施,你怎麼了?

西施有氣無力地說:我的心口不知爲什麼那麼痛?

東施心想:西施的舉動這麼漂亮,我做起來是不是也很美呢?於是,她便學着西施的樣子一隻手捂住胸口,一邊還皺着眉頭,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位富人剛出門看到東施這個樣子,嘴裏喃喃道:這個人是不是生病了,一副抽風的樣子。於是,走進家門把門緊緊地鎖上了。一位窮人在和自己的孩子上街買菜,看到東施向她們走來便對賣菜的人說:這個人是不是神精病,我看病得不輕,你看,這五官都扭曲了。

買菜人說:我看像。

於是,這個買菜者抱起自己的孩子就跑,遠遠避開了東施。

東施很疑惑,自己皺眉爲什麼不美,而西施卻很美呢?正在這時,一位老人對東施說:年輕人,我勸你再也不要學西施了,西施天生麗質,本來就很美,這種美來自自然天成,你再也不要去盲目的效仿別人了,如果再這樣你會鬧出更大的笑話。老人說完之後,笑了笑,走開了。東施的臉像刷了一層紅漆,同時,她也懂得了很多道理。

  成語故事 篇4

在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後,一名農夫正坐在田裏的樹下休息,望着滿園農作,他長聲嘆息着說:“老天爺啊,求您大發慈悲,幫幫忙吧,眼看孩子們面黃肌瘦,我該怎麼辦纔好呢?”

就在此時,農夫眼前忽然出現一隻活蹦亂跳、雪球般的白兔,白兔似乎一陣驚慌,只顧着往前狂奔,竟然一頭撞上大樹,昏死過去了。農夫看得入神,好一會兒纔回過神來,他想:“感謝老天爺送來的禮物,孩子們如果知道今天有兔肉可以吃,不知道會有多開心啊!”

農夫開心地拎着兔子回家,途中,他高興的哼着山歌,一個不留神沒想到剛纔昏死的兔子竟然輕巧的掙脫了。他急忙轉身去追捕,一瞧,那兔子竟然一動也不動的站在 路旁的樹下,望着呼嘯而去的卡車。農夫不禁慶幸自己倖免於難,他輕輕的撫摸兔子背部,再用另一隻手將兔子托起來,那隻兔子靠在農夫的胸前,絲毫沒有害怕的 感覺,讓農夫對這隻兔子有點好奇。

“孩子們,今晚有紅燒兔肉,還有香烤兔腿可以吃了!”農夫太太老遠的看見農夫抱着兔子回來,喜出望外的對着飢腸轆轆的孩子們說。

農夫回到家,看到太太已經煮好了一鍋滾燙的熱水,急忙告訴太太:“別急,這隻兔子不是拿來吃的。我想養它一陣子,因爲它剛纔救了我一命。”

孩子們聽了知道希望落空,露出難過的表情,農夫太太則氣得罵老公簡直是豬腦袋,農夫低頭不語,獨自將兔子安頓在荒廢已久的倉庫裏。

這個倉庫堆放了許多農夫從四處撿來的廢棄物,還好這隻兔子很乖巧,沒有把這個倉庫弄得亂七八糟,它總是安靜的注視周圍的一切。

夏日的午後,就像一個大烤箱。因爲家裏唯一的電扇故障,農夫全家都熱暈了。農夫不得以走到倉庫去找其他的電扇,這時他赫然發現,倉庫裏所有的廢棄物全都煥然一新,他不可思議的望着那隻兔子,只見它安穩的坐在角落,眼神若有所思。

農夫和家人將廢棄物拿到街上去賣,因此賺了一筆錢,生活獲得了一些改善。他們把兔子帶出倉庫,讓他自由的跑跳。兔子每天除了站在高處遠望外,還四處挖洞,讓農夫十分煩惱。

一天晚上,農夫發現兔子不吃也不喝,只是死命的挖洞,越挖越深,足足有五公尺之深,農夫怕兔子出不來,一直在旁守候。突然洞口冒出一道刺眼的金光,農夫往裏面一望,發現一個藏寶箱,裏面有一封信,還有一張破舊的藏寶圖。

兔子敏捷的把那封信叼走,一口咬爛,農夫拾起藏寶圖,帶着全家四處找尋。最後在一個深山的洞穴裏,發現藏寶圖中的寶物,還有那封被兔子叼走的信。

農夫小心的打開那封信,信中寫着:“我們的後代,請善待兔子一族。”信尾的署名是農夫的曾曾爺爺。兔子叼起一塊石頭,在石壁上刻着:“謝謝您們的不殺之恩,我很願意世世代代的守護您們。”兔子送給農夫一顆種子,便離開了。

農夫回家後,將種子種在庭院,它迅速的發芽,短短的幾天就長成了一棵外形酷似兔子的大樹。農夫的子孫們在這樹蔭下,一代代傳頌着這個美麗又奇妙的故事。

  成語故事 篇5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裏養了許多隻猴子。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橡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之間竟然能交流溝通了。

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又碰上糧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顆改爲七顆。

於是,一天,他和猴子們商量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從今天開始,食物必須節約着吃。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三顆橡子,晚上還是照常給四顆橡子,你們認爲怎麼樣呢?”

猴子們聽到老人的這番話,非常生氣,都認爲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紛紛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竄來跳去,貌似是在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分配情況的強烈不滿。

老人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這樣吧,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總該可以了吧?”

這羣猴子們聽了,覺得早上的橡子數量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比晚上的多,就換了另一番模樣,紛紛高興得在地上翻滾起來,認爲自己取得了勝利。

  成語故事 篇6

傳說以前在一個山,洞裏有一個大洞,洞裏住着一隻兇猛的老虎。還說,那老虎吃了人就喜歡抓住人的鬼魂不放,但是沒有一個人正脫的了,所以只能幫助老虎尋找獵物,一天,老虎餓了,便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裏去尋找各種各樣的動物。可是,老虎已經兩三年沒有洗澡了,小動物們嗅到老虎身上那股難聞的氣味,全都逃跑了。小鳥趕快飛到了樹上,地鼠也鑽到了地下躲了起來,連蝸牛都爬出了飛人的速度……

這時對面有一個人走過來,原來這個人是一個普通村民的兒子,但是全村都知道,這個人是個寧死不屈的人。她的媽媽去世的很早,因爲有一天強盜來到了他們家,爸爸和他在山上砍柴,強盜的老大說∶“你們家都有什麼好東西啊?”媽媽說∶“我們傢什麼都沒有。”“快說,你們家的糧食到底在哪?”“打死我,我都不會告訴你們的。”強盜們一火,把媽媽給殺了,殺完人人強盜們趕快逃跑了。她的兒子知道這件事後,大發雷霆,心想一定要像媽媽一樣做一個寧死不屈的人。

老虎看見了這個人,不顧一切的猛撲過去,把那個人咬死,並吃光了他所有的肉。但是老虎並不滿足,抓住那個人的鬼魂不放,要他幫助自己尋找下一個獵物,他哪可能同意,於是對老虎冷笑了一下。老虎生氣了,把那個人的鬼魂正準備撕碎他,卻感動了上天,把老虎給殺了,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那個人,最後,一家人都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成語故事 篇7

從前有個富人,他是一個精明的商人,每次做生意只賺不賠,所以他家有很多錢。有一個的小偷兒,看中了他家的金元寶,所以打算去這個富人家偷金元寶。因爲這個富人家沒有看守錢的人,所以第一天小偷成功偷到很多金元寶。

第二天,這個富人準備去買一個大房子住。在他拿錢的時候,感覺錢少了很多,仔細一查,發現少了20個金元寶,聊天的時候,他給另一個富人說了這件事,那個富人勸他說:“你僱一個守護錢的人,這樣就不會被小偷偷金元寶了”。可富人不聽,他說:“僱一個人還花錢。而且還浪費時間,有這時間,還不如不如去賺錢呢〞。那個富人說:“怪不得你那麼懶,現在還是個光棍”。

今天晚上那個小偷又來了,又偷走了很多金元寶。這下富人可急壞了,馬上把那個富人找回來,問那個富人怎麼辦。那個富人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了纔去找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你僱一個守錢的人,但是他的功夫必須得很厲害”。

那個富人照做了,結果金元寶再也沒丟過。

  成語故事 篇8

蚍蜉的另一個名字就叫螞蟻。這螞蟻能舉起比自己重五十多倍的東西,被人們評爲“大力士”,從此,螞蟻就驕傲起來了,到處找對手比力氣。

螞蟻向老牛挑戰:“老牛,咱們比一比誰的力氣大!”

老牛生怕踩死螞蟻,連連後退,忙不迭地說:“我認輸,我認輸!”

螞蟻得意地大喊大叫:“我勝利了,我打敗了老牛!”

螞蟻又去找大象挑戰:“大象,咱倆較量一下,看看誰的力氣大!”

大象好容易纔看清楚面前正在大喊大叫的螞蟻,小心翼翼地直往後退:“我比不過你,你贏了!”

螞蟻這下更得意了,吹着喇叭到處宣揚:“我的力量最大,我打敗了老牛,又戰勝了大象!”

這時,一陣風吹來,把路邊的一棵大樹吹得直搖晃。

“啊,風的力量太強大了!”經過螞蟻身邊的大小動物們都說。

螞蟻氣壞了:“什麼?難道風比我的力量大嗎?”

螞蟻憤怒地對風大喊:“喂,停下來,我要和你比力氣!”

風好奇地停下來,好容易才找到螞蟻。它笑着問螞蟻:“小傢伙,怎麼個比法?”

螞蟻想了想,說:“我要撼大樹。如果我能撼動大樹了,你就要承認我比你的.力量大!”

“好吧!”風同意了。

螞蟻急匆匆爬到一棵樹枝上。它緊緊抓住樹皮,使出全部的力氣,想搖撼樹枝,可是樹枝紋絲不動,連樹葉也沒有顫動一絲一毫。

螞蟻垂頭喪氣地從樹上溜下來,風卻寬厚地對它說:“小螞蟻,失敗了也沒有什麼,你記得一件事就行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誰也不敢說自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角色。”

螞蟻慚愧極了。

  成語故事 篇9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成語故事 篇10

“利令智昏”四個字,是司馬遷對平原君和趙成王不能趨利而避害的一聲感嘆,其實,更是史學家對事物精準的洞察和對人善良的告誡。古人說“淡泊以明志”“無欲則剛”。一個人如果唯利是圖、利慾薰心,往往會頭腦膨脹、喪失理智,做出些愚蠢的事情來。 到了如今,諸如此類的事情也不少見。職場也好,商場也罷;富人也好,窮人也罷,總有一些人會讓這般故事輪番上演,且演得“活靈活現”。譬如說,小到小雞注水,大到奶粉害人……其實,故事的開始,無一不是見利忘義;而故事的結局,又無一不是害人害己。不管表演者如何粉墨,登場後便已無法逃脫這一命運的掣肘。

任何一個詞彙的形成都來自於現實生活,一本厚厚的辭典,所有的詞彙都是從生活中來的。當我們翻開這部辭書閱讀的時候,遠不如現實的參照。漢語的詞彙極爲豐富,我們的祖先習慣於形象思維,我們的文字就是從象形來的。 “利令智昏”,《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語曰:‘利令智昏’”。鄙語就是俗語,來自民間。不管時間距離多遠,我們今天拿來,對比現實,好像是現代人的產權,像“哇塞!”一樣有時代感和衝擊力。中國的儒家文化對人的影響力的很大的,特別是對平民階層。這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平民階層的道德操守,但約束不了上層人羣。在現在這個經濟時代,“利令智昏”這一詞就更加凸現出來了。

文化層次決定文明程度,決定理智,決定他的法律意識和秩序。這話可能沒錯。我們承認販毒、殺人越貨、鋌而走險,這大多是一些文化淺層次的人所爲,他們見利忘義,利令智昏。而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恰恰又是高文化層次人羣見利忘義,很多是達到了利令智昏的程度。

  成語故事 篇11

愛屋及烏這個典故出自《尚書大傳·大戰》。殷商末代的紂王是個殘忍無道的昏君。當時的西部諸侯之頭領姬昌,因反對紂王被囚禁。出獄後,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稱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請姜尚(姜太公)爲軍師,開始擴軍備戰,並遷都豐邑(今陝西省)。

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他聯絡幾個諸侯,出兵伐紂。大軍渡過黃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紂王早已失盡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紂王自殺。紂王雖死,敵人並未完全肅清。周武王召見姜太公,請教如何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來。姜太公答道:"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之鳥;不愛人者,及其胥餘。"就是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他屋頂上的烏鴉也喜歡;如果不愛那個人,就連他住處的牆壁也討厭。姜太公的主張是要把敵對分子徹底消滅。

後來,這個典故常被人們用作描述因爲深愛某人,連帶也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這種現象。

  成語故事 篇12

張良是西漢初期著名的謀士。他年輕的時候,曾計劃刺殺秦始皇,刺殺計劃失敗以後,便隱居到下邳(在今江蘇睢寧西北)。有一次,張良在下邳的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張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去,然後回頭對張良說:“小夥子,到橋下面去幫我把鞋撿上來。”張良毫不猶豫地照辦了。當張良把鞋子撿上來後,老人又對張良說:“給我穿上。”於是張良跪下又把鞋子給他穿上。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遠,又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意思是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誨)!五天後一大早到橋上來見我。”

五天後,張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橋頭,卻看到老人已經在橋上了。老人責備道:“和長者見面,怎麼能遲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後再來。五天後,雞剛叫張良就到橋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還是責備張良來遲了,讓他五天後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橋上等,他等了好一會兒老人才來。老人可高興了,於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贈給他,讓他認真學習。

張良得到兵書後像是得到了寶貝一樣,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終於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開國功臣。

後來人們就用“孺子可教”來讚揚年輕人有培養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誨。

  成語故事 篇13

春秋時候,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吳國的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可惜沒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個年輕的打漁郎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打漁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

打漁郎搖搖頭說:“我不用士兵和車子,也不用帶食物,我只要用我這根划船的槳,就可以叫好幾萬的吳國士兵回去吳國。”是什麼樣的船槳那麼厲害呀?打漁郎把船槳夾在胳肢窩下面,跑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

他一邊唱着歌,一邊敲打著船槳:“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漁郎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誰呀?”打漁郎回答說:“你沒看到我手裏拿的船槳嗎?我爸爸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伍子胥一聽:“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先生救過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是他的兒子,你怎麼會來這裏呢?”

打漁郎說:“還不是因爲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我們這些打漁的人通通被叫來這裏。我們的國君鄭定公說:‘只要誰能夠請伍將軍退兵,不來攻打鄭國,我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經救過您,不要來攻打鄭國,也讓我回去能得到一些獎賞。”伍子胥帶着感激的語氣說:“因爲你爸爸救了我,我纔能夠活着當上大將軍。我怎麼會忘記他的恩惠呢?我一定會幫你這個忙的!”伍子胥一說完,馬上把吳國的士兵通通帶回去。打漁郎高興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鄭定公。一下子,全鄭國的人都把打漁郎當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漁的大夫”,鄭定公還送給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爲了報答打漁郎的爸爸幫助過他,他不但不攻打鄭國還讓打漁郎得到獎賞,這就叫做“感恩圖報”。

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對於別人給自己施與恩惠表示感激,並想辦法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