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關於成語故事(通用15篇)

關於成語故事(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成語故事(通用1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成語故事(通用15篇)

  成語故事 篇1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腳下住着一個農夫,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裏幹活,特別辛苦。

有一天,農夫正在地裏幹活,突然一隻野兔從草叢裏跑了出來,野兔因見到有人而受到了驚嚇。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一顆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農夫便放下手中的農活,走過去撿起死兔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晚上回到家,農夫把死兔交給妻子,妻子做了香噴噴的野兔肉,兩口子有說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頓。第二天,農夫照舊在地裏幹活,可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麼專心了。

他幹了一會兒就朝草叢裏瞄一瞄。聽一聽,希望再有一隻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就這樣,他心不在焉地幹了一天活,該鋤的地沒鋤完,直到天黑也沒有見到兔子出來。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農夫來到地邊,已完全無心鋤地,自己則坐在樹樁旁邊的田埂上,專門等待野兔子竄出來。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後來,農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但農田裏的苗因爲他而枯萎了。農夫因此成了別人議論的笑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纔能有所收穫,否則終將一無所獲,留下終身遺憾。

  成語故事 篇2

在這個假期裏學了兩個成語,是守株待兔和塞翁失馬這兩個成語。守株待兔的意思就是守着樹樁等兔子自己撞上來。形容不努力,只想不勞而獲,也比喻死守經驗,不知變通。

守株待兔有一個故事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非常懶的農夫,但是他一直很快樂。有好幾天在偷懶,正好有一天他正坐在一棵又高又大的樹下,樹旁邊還有一筐蘋果。這個農夫一邊吃蘋果一邊休息。突然,一隻小白兔看見蘋果就想吃蘋果了,可是兔子沒看路,所以一不小心撞到了樹樁上。農夫轉過頭看見了一隻兔子,兔子的脖子都撞斷了,蹬了兩下腿就死翹翹的了。

農夫看到這一幕,高興極了,他馬上衝上去撿起兔子心裏美滋滋的“哈哈,沒費一點勁兒就撿到一隻肥美的兔子,看來是我交了好運啊!還種什麼田呢?我以後就坐在這個樹樁旁,等兔子撞上來好了!”

第二天,農夫沒心思幹活了。他把鋤頭和沒耕好的田擱在一邊,一心守着那個樹樁,等着兔子撞上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可他還是不罷休,心想“也許明天就有兔子撞上來了!”

就這樣,農夫在樹樁旁等了一天又一天,田地裏的莊稼都枯死了,他也不關心。不過,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兔子撞上那個樹樁了。

這個故事講完了,還有塞翁失馬的故事,意思是:比喻雖然一時收到挫折,也許以後會因此得到好處。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爲好事。

故事是:在古時候,邊塞地區住着一位老翁,他見多識廣,遇事沉着冷靜,而且很有遠見。

有一天,塞翁養的一匹馬無緣無故跑到了塞外去了。左鄰右舍聽說了這間事,紛紛跑來安慰他,勸他不要傷心。塞翁不以爲然地笑了笑,對大家說:“丟了匹馬未必是壞事啊,爲什麼大家斷定這件事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過了幾個月,好事果然發生了。那匹逃跑的馬居然從塞外跑回來了,還帶回來幾匹胡人的駿馬。於是,大家又紛紛跑來祝賀塞翁,誇他有遠見。

看着大家,塞翁卻搖了搖頭,憂慮地說:“不能高興得太早,這件事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災禍呀!”

家中添了幾匹駿馬之後,塞翁的兒子很好奇。他騎上駿馬,試着跑了跑。駿馬看見新主人,便不聽話,就把塞翁的兒子的腳摔傷了。

大家聽說後紛紛來安慰他,塞翁又一次不以爲然地笑了笑,對大家說:“我兒子的腳摔傷了,也未必是壞事,或許是好事呢?”

又過了幾天,戰爭來了。好多人爲了國家犧牲了性命,可是塞翁的兒子腳傷了所以在家裏沒去充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成語故事 篇3

  夏雨雨人

孟簡子相樑、魏,有罪而走齊。齊相管仲迎而問之曰:“吾子相樑、魏時,門下使者如何?”孟簡子曰:“門下使者約三千餘人。”管仲曰:“今與幾何人來?”對曰:“臣與三人俱。”管仲曰:“是何也?”對曰:“其一人父死無以葬,我爲葬之;一人母死無以葬,亦爲葬之;一人兄有獄,我爲出之。是以得三人來。”管仲曰:“嗟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譯文]

孟簡子擔任樑國和衛國的丞相,後來犯了事出走齊國。管仲來迎接他,問他:“你當丞相時,你家裏有多少門客?”孟簡子說:“有三千多人。”管仲說: “現在有幾個人跟來了?”回答說:“只有三個人。”管仲問:“爲什麼這樣呢?”回答說:“其中一個人的父親死了沒錢葬,我給他葬了;一個人的母親死了沒錢葬,我也給葬了;一個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幫了他,後來人被放出來了。所以這三個人跟來了。”管仲上了車說:“唉!我一定會衰敗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風一樣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樣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會衰敗的。”

【釋讀】雨:前一個“雨”,名詞,雨水;後一個“雨”,動詞,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

比喻及時給人幫助和教育。

【出處】漢·劉向《說苑·貴德》:“吾不能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成語故事 篇4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叫——《成語故事》。是說的一些因故事而造成的成語。有金石爲開、狼狽不堪、身先士卒,都是有名將軍、軍師。我就講金石爲開這個故事。李廣有一次帶百十名騎兵碰到匈奴,李廣故意原地休息,讓匈奴以爲前面有埋伏,一直不敢攻擊。這裏可表現出他精神韜略,善於用兵,而且作戰英勇。

李廣又有一次,他被免了職務,晚上行走被巡邏的軍官抓住。李廣說自己過去是將軍。軍官不賬,諷刺說:“你就是現任將軍也不行,犯夜就拘押,更別說什麼前任將軍。”李光就被關了一夜。等他復職了。就想方設法的把那個巡邏軍官殺了。這表明了李廣度量狹窄,就等於你是班裏的班長,你用班長的名義來害別人。 還有一次,李廣去打獵,跑了一整天都沒找到一個獵物,他突然看見了一隻老虎,他精神大振,取出弓箭,搭上羽箭,平足力氣將弓拉得如同一輪滿月,一箭射向老虎。

他發現老虎沒有掙扎,走去一看,原來是石頭,穿碎了石頭。這表明做什麼要一絲不苟、全神貫注,考試就考滿分!

  成語故事 篇5

暴虎馮河

春秋時期,孔子外出講學,子路佩劍前往接近孔子。孔子想收他爲徒,子路說自己用劍不用讀書,孔子說讀書可以讓他有勇有謀。子路於是拜孔子爲師,他問孔子統率三軍時願意與誰共事,孔子說不願與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過河的有勇無謀的人共事。

據《論語·述而》記載,“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孔子對顏淵說:“用我,我就去幹;不用我,我隱藏起來。能做到這樣的,只有我和你。”好勝心強的子路連忙問:“老師,您統率三軍將和誰在一起?”孔子說:“赤手空拳打虎,蹚水過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謹慎,善於謀劃而又能辦成事的人在一起。”

暴虎:空手與老虎搏鬥;馮:同憑,馮河,過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類),赤腳蹚水。人們用“暴虎馮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從事。

【出處】《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釋讀】暴虎:空手搏虎;馮河:涉水過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成語故事 篇6

在一個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的早晨,梧桐樹的葉子在陽光的照耀下,彷彿油的發亮了一般,柳樹的樹枝,隨風飄蕩,在某一片葉子下,住着一隻蟬。

這是一隻又肥又大的蟬,它十分的快樂,只聽“知了——知了——”它還唱着歌呢!

但令蟬意想不到的是,在樹枝的最底部有着一隻饞嘴的瘦螳螂。螳螂心想:我已經好久都沒有吃到食物了,這隻肥蟬看的挺順眼,不如吃了它,好填飽自己的肚子,想着它便露出了自己鋒利的爪子。

這隻螳螂躲在了另一片葉子下,等待一個更好的時機,等待着,等待着,蟬的身體爬到了葉子上面,螳螂用爪子把口水擦掉,慢慢地接近蟬,“砰”的一聲,蟬被行動敏捷的螳螂用刀控制住了,蟬扭動着身子不停地掙扎,但是它最後還是沒有戰勝自己的天敵——螳螂……

螳螂美滋滋地吃着皮香肉嫩的蟬,心裏甜甜的,它用自己鋒利的刀割下蟬的皮,鮮美的肉一下子就暴露出來,它正在細嚼慢嚥的品味。

但令螳螂也意想不到的是,在它的身後有着一隻饞嘴的黃雀,黃雀想:我都觀察你們很久了,小螳螂,跟我比,你還是嫩了那麼一點,哈哈,你是逃不出我的魔爪的。本來正在享受美食的螳螂,被黃雀猛的一撲,受到了驚嚇,還沒緩過神來,原本拼命掙扎的它,便在兇猛的黃雀嘴下一命嗚呼了。

正當黃雀品嚐時,樹下有一個頑皮的小男孩兒,用自己的彈弓瞄準了那隻黃雀。

  成語故事 篇7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在和村,住着一個啞巴,他是一個很固執的人。

有一天,村長的孫子過滿月,把全村的人都請過去吃滿月宴。啞巴也來了,到了村長家,啞巴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包東西,就想知道這裏麪包的是什麼?啞巴伸手扒開紙包,想一探究竟。

快手二嫂一把奪下啞巴手裏的黃連,連連擺手,連喊帶叫:“啞巴,這是黃連,苦得很!”好奇的啞巴纔不理那套呢:“不讓吃我偏吃!”又把二嫂手裏的黃連搶到自己手裏。

旁邊的人看啞巴那副傻傻的樣子,也跟着大聲喊:“這不是吃的,這是入藥用的藥材,你不能吃。”俗話說,十聾九啞。也就是說,十個聾子裏面有九個是不會說話的。是啊,啞巴怎麼聽得見呢?但他看到衆人阻攔的樣子,犟勁又上來了,“哇哇”叫着,彷彿在說:“我偏吃,我偏吃,你們算老幾?管得着嗎?”衆目睽睽之下,啞巴把黃連塞進了嘴裏。

黃連到了嘴裏,但啞巴並沒有嚼。他想:“不行,不行,萬一真的不能吃,把我毒死怎麼辦呀?”思忖了一會兒,啞巴動了動腮幫子,躍躍欲試。

村長抓住他的手,連比帶劃地命令他:“放下,黃連可是天下最苦的東西,你小子也敢吃!”啞巴一看村長生氣了,反而壞笑起來,邊笑邊大嚼起來。

這下可不得了,剛嚼兩口,啞巴的臉都痛苦得變形了,呲牙咧嘴,吐着舌頭,不停地往外哈氣,用手扇嘴邊的苦氣,想要把黃連的苦味都扇走似的。那捶胸頓足的樣子,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旁人見了連連搖頭,嘆道:“唉,這可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啊!”

  成語故事 篇8

戰國時代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弱國。有一回秦昭襄王得知趙惠文王,從楚國得到一塊和氏璧,是一塊無價之玉,就寫信給趙王說願意用15座城池交換。趙王收到後立馬讓所有大臣上朝商議。大臣有人說不能被秦王給騙了,不能給,可又有人說不給秦王會派兵來攻打的,不能不給。趙王六神無主。

這時候有人說,我很聰明,勇敢。沒錯,我就是那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藺相如。

趙王把我招進宮去,問我怎麼辦?我說只要秦王願意交出15座城池,我就會把玉璧給他,不交的話我必一定完璧歸趙。

當我帶着和氏璧來到了秦國後,秦王拿到和氏璧後讚不絕口,可是交換城市的事,連一個字也沒有提起。這時我靈機一動對秦王說:“這璧有個小毛病,我指給您看看。”秦王就把玉璧給了我。玉璧一到我手上,我就威脅說:“我看你並不想給趙國15座城池,如今璧在我手上,如果你逼我,我就和璧一起死在這根柱子上”。秦王沒有辦法,只得應諾,用15座城池來交換。我趁機要求說要準備一個盛大的典禮才行。秦皇只好下令定下了典禮的日期。當晚,我就讓下手化妝後,把玉璧送回了趙國。當典禮的日子到了時候,我光明正大的.告知秦王,玉璧已送回趙國,你若真想要,就先把城池交出來,我再派人把玉璧送來。秦王知道,殺了我也沒有用,就讓我回了國。

真是有驚無險啊!

  成語故事 篇9

一天,農民在山上砍完柴準備回家時,發現回家的路上有一排狼的腳印,而且是朝着他家的方向去的。“不好!”農民的心一下子被提了起來了。

他把柴扔到地上,沿着狼的足跡找到了自己家的羊圈裏。卻發現羊圈上破了個洞,羊圈中少了一隻羊。農民嚇得癱坐在了地上,嘴巴張大得都可以塞進一個西瓜了。他逐漸平靜下來後,心裏想:“還好只少了一隻羊,洞也不大就不補了。”他於是就把柴拿回家裏,然後睡覺去了。

第二天,當他抓魚上岸後又發現了狼的腳印,但是這次他看起來平靜多了,可能是因爲他已經經歷了一次。但是他還是很緊張,生怕羊都被狼吃光了。他爬到岸上,拿着裝着魚的桶跑回了家。這次他緊張的連汗都一直在向下滴。回到了家,又少了一隻羊,但是農民的想法又不一樣了:“都少了兩隻羊了,狼應該不會再來了吧,洞就不補了。”

但是這次其他的村民都來勸他,想讓他把羊圈的洞補上,但是農民根本不聽他們的意見。

到了第三天凌晨的時候,那隻來過了兩次的狼帶着狼羣來了,他們紛紛涌入羊圈,把羊全部都吃光了。

第二天早上,農民爲了以防萬一去了羊圈,卻看到了一地都是羊血,羊一隻都不剩,這次農民才把羊圈補上,以後羊一隻也沒有少過。

  成語故事 篇10

顧左右而言他

戰國中期,有一個名叫孟子(又稱孟軻)的人。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據說,有一次,他對齊宣王說:“有一個人,因爲要到楚國去,把老婆孩子交託給他的朋友,請予照顧。等到他回來的時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凍捱餓,那位朋友根本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你說這該怎麼辦?”

齊宣王答道:“和他絕交!”

孟子又說:“有一個執行法紀、掌管刑罰的長官,卻連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說這該怎麼辦?”

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最後,孟子說:“全國之內,政事敗亂,人民不能安居樂業。你說這又該怎麼辦?”

齊宣王“顧左右而言他”,即望着兩旁站立的隨從,把話故意扯到別處去了。

上面這段對話,在《孟子·梁惠王》有詳細記載。原文是: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返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釋:看着兩旁的人,說別的話。形容無話對答,有意避開本題,用別的話搪塞過去

  成語故事 篇11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裏養了許多隻猴子。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橡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之間竟然能交流溝通了。

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又碰上糧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顆改爲七顆。

於是,一天,他和猴子們商量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從今天開始,食物必須節約着吃。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三顆橡子,晚上還是照常給四顆橡子,你們認爲怎麼樣呢?”

猴子們聽到老人的這番話,非常生氣,都認爲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紛紛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竄來跳去,貌似是在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分配情況的強烈不滿。

老人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這樣吧,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總該可以了吧?”

這羣猴子們聽了,覺得早上的橡子數量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比晚上的多,就換了另一番模樣,紛紛高興得在地上翻滾起來,認爲自己取得了勝利。

  成語故事 篇12

逐鹿中原

東晉時期,十六國中後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設宴招待高麗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時候,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哪一位君王?”

徐光想了一會兒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領又賽過魏朝的始祖,從三皇五帝以來,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軒轅黃帝第二吧!”

“人怎麼能不瞭解自己呢?你說的也太誇張了點吧!”石勒聽後笑着說,“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意思是說,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一定做他的部下,聽從他的命令,只是和韓信、彭越爭個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塊兒打獵,較量較量,未知“鹿死誰手”。

“逐鹿中原”的成語便由此引申而來。後來,人們用“鹿死誰手”來比喻雙方爭奪的對象不知道會落在誰手裏,引申指比賽雙方還不知道誰勝誰負。

——《晉書·石勒載記下》

【求解驛站】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羣雄並起,爭奪天下。逐,追趕;鹿,指所要圍捕的對象;中原,本來指我國黃河中下游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現泛指整個中國。

  成語故事 篇13

燕雀處堂

秦兵大舉攻伐趙國,趙國處在危機之中,魏國是趙國近鄰,但魏國的大夫們卻並不戒備,反而認爲形勢對他們有利。

魏國的國相子順責問他們有什麼根據?他們說:如果秦國打敗了趙國,我們就同秦國表示和好;如果秦兵被趙國打敗了,我們就乘它危急之時出兵襲擊,可以輕而易舉取得大勝。

子順不同意這種看法,搖着頭,笑道:不見得!秦國從秦孝公上臺以來,從沒有打過敗仗,他們的將軍都是富有作戰經驗的優秀人才;此次秦兵肯定勝趙,你們必定無機可乘!大夫們又說:就算趙國必定要被打敗吧,那對我們魏國又有什麼損失?鄰國倒黴,強不起來,不是正好對我國有利嗎?子順反駁說:強秦是侵略成性的貪暴之國,它滅亡了趙國,決不會就此滿足,必定要繼續東進,那時魏國就要遭殃了。爲了教育開導這些糊塗的大夫們,子順講了一個故事:燕雀處屋堂,子母相哺,聚居一起,快樂逍遙,它們認爲住在人家屋檐上最太平、最可靠了。不料,有一天,人家竈上的煙囪壞了,火焰突往上直冒,一會兒便燒着了屋樑,一場災難已無法避免,而燕雀們卻臉不變色,依然無憂無慮,一點兒也不想到大禍快要臨頭了。

子順講完,嚴肅地對那些大夫們說:你們沒想到吧?趙國如被攻破,大禍即將降臨到自己上,難道諸位簡直像無知的燕雀一樣嗎?

  成語故事 篇14

宋國有個農夫,是個急性子,他種了一大塊地,經常去田裏幹活,巴望着禾苗長得快一些,他一天又一天的去田邊看,覺得禾苗一點也沒有長高,心裏非常焦急。

他在家裏走來走去,想:怎樣才能讓禾苗在最短時間長高呢?絞盡腦汁想遍了所有的辦法都覺得不好。一天,他靈機一動,想出來了一個好主意,就興沖沖的跑到田裏,把禾苗一棵一棵的往上拔,他看到拔過的禾苗都張高一截,越拔越高興,儘管累得滿頭大汗,也不肯休息一下,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幹得他筋疲力盡總算幹完了,才樂呵呵的回到家裏。

回到家裏,他興致勃勃地對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不過力氣沒有白費,咱們家的禾苗棵棵都長高了一大截,我們家一定能早點收穫糧食。”

他的兒子很納悶,心裏想:老爺子究竟有什麼高招啊?可以讓禾苗很快長高,明天我一定要去田裏看個究竟。第二天,兒子來到田裏一看,原來綠油油的禾苗現在都無精打采的枯萎了。看到這個情景,兒子急忙跑回家裏告訴他爸爸說:“爸爸,你怎麼搞的呢?咱家田裏的禾苗都枯死了!”農夫聽了不相信,說:“你不要瞎說,我昨天明明看見都長了一大截。”兒子說:“你現在快去田裏看看吧!”

農夫趕忙來到田裏,果然看見禾苗都橫七豎八的倒在地裏,他急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呆呆地說:“怎麼會這樣呢?”目光裏一點表情也沒有,他兒子說:“你把禾苗的根從土壤裏拔起,這樣根就不能再吸收水分和營養,不枯死纔怪呢!”農夫快要哭了,他說:“禾苗都枯死了,收不下糧食,我們全家可吃什麼啊?”

  成語故事 篇15

從前,宋國有個老頭兒,很喜歡猴子,他家裏養了一大羣。時間長了,他能瞭解猴子的脾氣秉性,猴子也能聽懂他說的話。老頭兒愈發喜歡了,寧願減少全家的口糧,也要讓猴子吃飽。

由於猴子的食量太大,老頭兒家裏的存糧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數量。就向猴子宣佈:“從今天早飯起,你們吃的橡實要定量,早上三個,晚上四個,怎麼樣,夠了吧?”猴子聽了一個個都呲牙咧嘴,亂蹦亂跳,顯出很不滿意的神色。老頭兒見猴子嫌少,就重新宣佈:“既然你們嫌少,那就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總夠了吧?”猴子聽說早上從三個變爲四個,都以爲是增加了橡實的數量,一個個搖頭擺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