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成語故事300字(通用12篇)

成語故事300字(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導語: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成語故事300字(通用12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語故事300字(通用12篇)

  成語故事 篇1

最近我讀了一些成語故事,我就給你們講一些,先講《掩耳盜鈴》吧!

裏面說了:“一個小偷去範氏家偷東西,他看見院子裏吊着一口大鐘,小偷決定把大鐘敲碎,然後一塊一塊搬回家,於是他找來一把大鐵錘,拼命向大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他嚇了一跳:說‘這不是告訴別人我在這嗎?’他就想啊!想啊!就想到一個辦法,找來兩個棉花團把耳朵塞住,他想,這下誰都聽不見了吧。可是他以爲自己聽不見了,別人就聽不見。其實只有他自己聽不見,這就叫愚蠢自欺,最後還是被別人抓住了。”

還有一個故事叫《買櫝還珠》也很好看!

春秋時候有個楚國人,爲了把自己珍貴的珍珠多賣點錢,想盡了辦法。他用名貴的木蘭香木做了個木匣子,裏邊裝上珍珠在大街上叫賣。立刻吸引來不少顧客,但沒有人來買。

一會走過來一個鄭國人,給了賣珠人許多錢,急忙打開匣子取出珍珠還給賣珠人,只是託着木匣子走了。有許多看熱鬧的人都驚呆了。原來這個買主不是買珍珠的而是買木匣子的啊!

這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不光看外表其實裏邊比外表更值錢。這兩個故事也其中告訴我同樣的道理:做事要先考慮周全!

  成語故事 篇2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裏養了許多隻猴子。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橡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之間竟然能交流溝通了。

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又碰上糧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顆改爲七顆。

於是,一天,他和猴子們商量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從今天開始,食物必須節約着吃。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三顆橡子,晚上還是照常給四顆橡子,你們認爲怎麼樣呢?”

猴子們聽到老人的這番話,非常生氣,都認爲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紛紛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竄來跳去,貌似是在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分配情況的強烈不滿。

老人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這樣吧,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總該可以了吧?”

這羣猴子們聽了,覺得早上的橡子數量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比晚上的多,就換了另一番模樣,紛紛高興得在地上翻滾起來,認爲自己取得了勝利。

  成語故事 篇3

從前有一窩兔子,不過近來正在發愁,因爲有一隻兇猛的狼,一直在他們家附近晃悠,想找機會吃掉他們,就因爲這件事,兔子家已經好久沒出門了,家裏的糧食已經吃光了。

“如果再不去找糧食,我們就會被餓死的。”兔爸爸說。“我要去找吃的了,你們等着。”說完,兔爸爸就走了。

兔爸爸很怕茂密的叢林,一直提心吊膽,看見草動了,以爲是狼來了,就拼命地往前跑,結果一頭撞在樹樁上,死了。

一個農民從田地裏回來,看見了這隻死兔子,於是就拿回家吃了,老婆見了,問:“兔子哪裏來的?”農民把一切都告訴了她,她說:“盡有這等好事,咱們在等等,一定會有更多兔子上鉤的。”於是,他們每天等呀等呀,的確等來了一隻兔子,那就是兔媽媽。話說兔媽媽等不到兔爸爸,於是就自己出來,結果也撞到樹樁上了。夫妻倆看見又來一隻兔子,高興得不得不得了,於是就在這裏蓋了房子,連田地都不管了。

但是,從這以後,再也沒有兔子撞上樹樁了,於是,夫妻倆就被餓死了。

  成語故事 篇4

  防微杜漸

東漢和帝時,竇太后親臨朝政,並由太后的兄長竇憲掌握大權,官員們爭着逢迎巴結,因此政局混亂不堪。

竇氏家族仗勢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沒有人敢揭發他們的惡行。當時的司徒(相當丞相)丁鴻藉着日蝕出現的機會,向和帝密奏說:"太陽是君王的象徵,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蝕出現,是象徵做臣子的.侵奪君王的權力,陛下千萬要小心。在歷史上記載,日蝕出現了三十六次,國君被臣子殺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爲臣子的權力太大了!"他控訴竇憲仗着太后的權勢,包攬朝政,獨斷專行,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裏。接着他又說:"日蝕的出現,是上天在警誡我們,我們就應該注意危害國家的災禍發生。穿破岩石的水,一開始都是涓涓細流,長到天上的大樹,也是由剛露芽的小樹長成的。人們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禍患。如果陛下能親自處理朝政,從小地方着手,在禍患還在萌芽的時候消除它,這樣就能夠安定漢室王朝,國泰民安。”

漢和帝聽從了丁鴻的建議,革掉竇憲的官職,消減竇氏家族的勢力。朝廷除去了隱患,國勢便開始有了好轉。

  成語故事 篇5

  死而不朽

解釋:指身雖死而聲名、事業長存。

成語故事:

公元前549年,魯國的大夫穆叔奉命到晉國去訪問。晉國的卿範宣子接待了他,並且與他交談起來。範宣子問穆叔道:“古人有話說:‘死而不朽。’你知道它說的是什麼嗎?”穆叔不清楚範宣子提出這個問題的用意,沒有馬上口答。範宣子以爲穆叔答不上,得意他說:“我的祖先,虞舜前是陶唐氏,夏朗後是御龍氏,在商朗是象韋氏,在周朝則是唐社氏。周王室衰敗以後,由晉國主持中原的盟會,執政的是範氏。所謂‘死而不朽’,恐怕說的就是這個吧!”穆叔聽他這樣說,覺得很不入耳,便說:“據我所聽到的,這叫做世祿,也就是世世代代享受祿位,而不是‘不朽。魯國有一位已經去世的大夫,叫藏文種。死了以後,他的話世世代代沒有被人們廢棄。所謂‘不朽’。說的是這個吧。”他接他又說:“我聽說,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樹立功業,再其次是樹立言論。如果能做到這樣,雖然死了也久久不會被人們廢棄。這叫做三不朽。若只是保存和接受姓氏,用來守住宗廟,世世代代不斷絕祭祀,那是每個國家都有的,不能說是不朽。

  成語故事 篇6

  餘音繞樑

我國古時有一位善歌者韓娥,韓國人。一次她經過齊國,因路費用盡,便在齊國都城(臨淄,今屬山東)的雍門賣唱籌資。韓娥聲音清脆嘹亮,婉轉悠揚,十分動人。這次演唱,轟動全城。唱完以後,聽衆還聚在雍門,徘徊留戀,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韓娥,請她再來演唱。

可是旅店老闆卻對韓娥很不禮貌,韓娥忍不住放聲大哭。哭聲悲傷悽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動得流下淚來。由於韓娥的歌聲,婉轉動聽,唱完以後兩三天,似乎還有遺留的歌聲,在屋樑間繚繞飄蕩,一連三天,大家都難過得吃不下飯。當人們聽說韓娥已經出城離去時,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韓娥不便違拗百姓的要求,便回來爲大家繼續演唱了一次。聽衆很高興,幾天來的悲傷情緒一掃而空。《列子·湯問》在描寫這一情節時說“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從此,人們稱讚歌聲或音樂的美妙,餘音不絕,就常用“繞樑三日”來比喻。

【出處】《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釋讀】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成語故事 篇7

小猴子在樹洞邊玩耍,不小心掉進了樹洞,他自己怎麼也出不來,老猴子連忙趕過來救他,不料卻把小猴子給淹死了。這是爲什麼呢?

原來,有一天,老猴子到河邊去喝水,看到兩個小朋友在玩兒皮球,突然,其中的一個小朋友奮力一擲,皮球掉進了樹洞裏。但他們並不急躁,馬上去拿了桶到河邊盛了水,再倒進那個樹洞裏,一會兒,水倒滿了,皮球也浮了上來,他們拿到皮球,開開心心的到旁邊去玩了。

老猴子認爲這是一個救小猴子的好辦法,於是,就像他們一樣把水倒進了樹洞裏,小猴子果然浮上來了,可是他已經死了。老猴子怎麼也沒想到,他的方法把小猴子給害死了。他悔恨極了,悲憤的大哭起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方法都可以如法炮製。就像皮球和小猴子,他們的體積不同,質量不同,受浮力狀態也不同,最終導致,皮球順利的撈出來了,小猴子卻淹死了。

  成語故事 篇8

這天,我看了一本書,叫——《成語故事》。是說的一些因故事而造成的成語。有金石爲開、狼狽不堪、身先士卒,都是有名將軍、軍師。我就講金石爲開這個故事。

李廣有一次帶百十名騎兵碰到匈奴,李廣故意原地休息,讓匈奴以爲前面有埋伏,一向不敢攻擊。那裏可表現出他精神韜略,善於用兵,而且作戰英勇。

李廣又有一次,他被免了職務,晚上行走被巡邏的軍官抓祝李廣說自我過去是將軍。軍官不買賬,諷刺說:“你就是現任將軍也不行,犯夜就拘押,更別說什麼前任將軍。”李光就被關了一夜。等他復職了。就想方設法的把那個巡邏軍官殺了。這證明了李廣度量狹窄,就等於你是班裏的班長,你用班長的名義來害別人。

還有一次,李廣去打獵,跑了一整天都沒找到一個獵物,他突然看見了一隻老虎,他精神大振,取出弓箭,搭上羽箭,平足力氣將弓拉得如同一輪滿月,一箭射向老虎。他發現老虎沒有掙扎,走去一看,原先是石頭,穿碎了石頭。這證明做什麼要一絲不苟、全神貫注,考試就考滿分!

  成語故事 篇9

  明目張膽

唐朝中期,有位大臣名叫韋仁約,字思謙。因“仁約”和武則天的父親武士矱之名偕音,爲了避諱,他就廢名用字,稱韋思謙。他爲人剛正,敢於直言。

唐高宗時,韋思謙擔任監察御史,負責對各級官吏的政績考察。有一次,他在考察中,瞭解到中書令褚遂良壓低地價、強買他人土地一事。雖然褚遂良當時位尊官高,而且深得唐高宗信任,但韋思謙毫不畏懼,仗義執言,上書彈劾褚遂良,褚遂良因此被革去中書令的職務,貶爲同州刺史。褚遂良因此懷恨在心。

時隔幾年,褚遂良官復原職,重新擔任中書令。他利用職權對韋思謙打擊報復,把韋思謙貶到外地當一個七品小縣官。

大家對韋思謙的遭遇很同情,勸他以後要圓滑世故一些,不要再得罪權貴了。但是,韋思謙態度堅決地說:“大丈夫要敢於直言,敢作敢爲,遇到損害國家、危害百姓的事,就決不放過,明目張膽地報答國家的恩惠。豈能碌碌無爲,只圖保全妻子兒女呢!”

【釋讀】明目:睜開眼睛;張膽:放開膽量。形容有膽識,伸張正義而無所畏懼。後形容公開放肆地幹壞事。

【出處】《晉書·王敦傳》:“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爲六軍之首,寧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

  成語故事 篇10

從前。有一口很深的井。裏面住着兩隻青蛙。一隻叫小綠一隻叫小黃。他們從來沒有出過這口井。天天看着和井口一樣大的天。常常幻想着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終於有一天。來了場暴風雨。雨水把井填滿了。他們趁着這個機會跳岀了井去。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副美麗的畫面。在這裏有花,有樹,有河,有草。他們覺得非常驚奇,於是他們決定到其他地方去看看,闖一闖。小綠去了一片森林。這裏有小鳥,小蟲,小鹿還有許許多多它的同類,讓小綠交了許多朋友,非常開心。於是小綠在這裏住下了。而小黃去的地方。卻是另外一個世界。他來到一個有高樓,有大廈,有房子,有飛機的地方。他來到這城市。這裏有很多的人。非常喜歡吃野味兒。比如說"青蛙"。它害怕自己有一天也變成餐桌上的一道美食。還不如井裏安全。於是。她就想回到井裏。從此井裏只有一隻青蛙了。

  成語故事 篇11

  班門弄斧

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爲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爲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爲,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成語故事 篇12

  自相矛盾

【典故】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這——”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處】

《韓非子·難勢》

客有鬻於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應也。

【釋讀】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後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後不一致或互相牴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