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8W 次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

1、孟母三遷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爲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着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着頭說:”這纔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2、囊螢映雪

孫康家裏很貧窮,買不起燈油。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爲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爲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爲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爲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爲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好問,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

3、三顧茅廬

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當時,曹操、孫權的勢力很強大,各自擁有很多領土。而自稱是漢朝宗室的劉備力量稍微弱一點,所以他一直想請高人來幫助自己。

聽說住在南陽的諸葛亮有知識,又有才能,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南陽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不巧的是,這一天諸葛亮出門了,劉備三人只能失望地離開了。

過了幾天,劉備又和關羽、張飛一起冒着鵝毛大雪去求見諸葛亮。遺憾的是,他們還是沒能見到諸葛亮。劉備只好親手寫了一封信交給書童,讓他轉交給諸葛亮,他在信中表達了對諸葛亮的尊敬和敬佩之情,並且邀請他出來輔佐自己,統一天下,讓百姓過上安定的日子。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這次,連關羽也對諸葛亮不滿了,他對劉備說:“諸葛亮也許並不是真的很有才華,說不定只是名聲大而已,連着去兩次都沒見到人影,我看這次也不用去了。”

張飛也生氣地說:“不如讓我去請那個諸葛亮,如果這次他還不出來,我就用繩子把他捆起來,綁來見哥哥們。”

劉備見張飛這麼魯莽,把他狠狠地罵了一頓,然後又帶着他和關羽,第三次到了諸葛亮的茅廬前。

他們到時,正好是正午,諸葛亮正在屋裏睡午覺。劉備不敢驚動他,恭敬地站在一邊等着他睡醒。

過了很久,諸葛亮才醒過來。看到一直恭敬地站在一旁的劉備,他感動極了!兩人就像老朋友見面那樣聊起天來。

劉備激情滿懷地向諸葛亮描述了自己心裏的想法和夢想,他們詳細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戰局,諸葛亮還說出了自己心裏的對策和理想。

兩人越聊越興奮,一直從中午陽光高照聊到晚上天色變暗。

諸葛亮看劉備這麼誠心誠意地三次登門拜訪,心裏非常感動。而且,他想,劉備志向遠大,一心爲國家和百姓着想,是個難得的人才,,將來也一定是個好君王。於是,諸葛亮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決定出山全力幫主劉備壯大力量。

最後,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王朝。諸葛亮也成爲了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

4、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爲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着,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着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5、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爲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牀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着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牆壁,藉着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6、仁者無敵

梁惠王說:“晉國是天下最強的國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這一代,東面戰敗於齊國,長子陣亡;西面喪失了七百里疆土給秦國;南面受辱於楚國。我對此感到恥辱,願意替死者來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樣才能辦到呢?”

孟子答道:“擁有方圓百里的土地就能稱王天下。大王如能對民衆施行仁政、減省刑罰、薄斂賦稅、深耕土壤、清除雜草;青壯年在空閒時修習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裏用這些來事奉父兄,出外用這些來事奉尊長,就能使他們拿着木棒來打擊秦楚的堅甲利兵了。那些國家侵奪民衆的農時,使他們不能耕種農田來養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凍受餓,兄弟妻兒離散。那些國家虐害自己的民衆,大王去討伐他們,誰能和大王對抗?所以說仁者是無敵的,希望大王不要猶豫。”

7、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爲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後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麼,他回答說:“《項羽傳》。”楊素於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回家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你們這些等閒之輩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 。隋煬帝九年,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入函谷關迎接李密。

8、完璧歸趙

戰國時期,趙國得到了一塊楚國丟失的寶玉——和氏璧。

秦王聽說了這件事,也非常想得到和氏璧,便派人給趙王送了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趙王想:如果我不答應秦王,他肯定會興兵來進攻;如果我答應他,有可能既丟了寶玉還得不到城池。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正當趙王拿不定主意的時候,藺相如對趙王說:“大王,請您讓我帶着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就算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也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機智又勇敢的人,就同意了。

藺相如到秦國後,秦王在王宮裏接見了他,秦王說:“天下人都說這和氏璧是世間難得的寶玉,我倒想見識見識。”藺相如用雙手把“和氏璧”遞給秦王,秦王接過來看了又看,讚歎道:“果然是塊寶玉。”說完,他又把和氏璧傳給大臣們看。

可是,過了很久,秦王始終不提割讓十五座城池的事情,這時,藺相如終於明白了,其實秦王根本不想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可是,和氏璧已經到了秦王手裏,怎樣才能拿回來呢?藺相如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計策。

藺相如走到秦王跟前,說:“大王,這塊和氏璧雖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您看。”“在哪?”秦王趕緊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便迅速後退幾步,怒氣衝衝地對秦王說:“我認爲您並沒有用城池換和氏璧的誠心,現在,和氏璧在我的手裏,如果您搶,我就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說完,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就要撞向柱子。

秦王大驚,連忙擺手說:“大夫不要着急,我說過的話怎麼會不算數呢?”說完,便叫人拿來地圖,假惺惺地指着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池,都劃給趙國。”

藺相如可沒那麼容易相信秦王,他想了想,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聞名的寶貝,如果您要接受這塊寶玉,必須先齋戒五天,然後在朝廷上舉行盛大的接受儀式,到那時,我一定將寶玉奉上。”秦王見他態度如此堅決,只好答應了。

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回到旅店後,馬上讓侍從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並吩咐他把和氏璧藏在身上。隨後,侍從偷偷地走小道,連夜跑回了趙國。

幾天後,當秦王發現這件事時,和氏璧早已回到了趙王的手裏。秦王十分惱怒,可又覺得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便沒有扣押他,讓他回了趙國。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2

【雪泥鴻爪】

蘇軾在任鳳翔府判官時,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雪泥鴻爪”就被概括爲衆所周知的成語了。

【夜雨對牀】

唐代韋應物有“寧知風雪夜,復此對牀眠”,蘇軾讀後感觸良深,與蘇轍約定“夜雨對牀”,但一直未實現。

“夜雨對牀”便流傳下來,本不單指兄弟之間,經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河東獅吼】

蘇東坡在一首詩裏,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爲這首詩,在文言裏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

【不合時宜】

朝雲乃蘇軾侍妾,一次蘇軾吃完飯,捫着肚皮問家人:“內裝何物?”

有的說是文學才華,有的說是滿腹學問,唯朝雲說是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遂引爲知己。

【冰肌玉骨】

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冰肌玉骨用來形容肌骨像冰一樣純淨,像玉一樣潤澤。

【取之不盡】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有“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後來,有人把“無禁”改爲“不盡”,沿用至今。

【水落石出】

蘇軾《後赤壁賦》“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明日黃花】

出自蘇軾在重陽節所寫的一首詩和一首詞。他在《九日次韻王鞏》詩中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又在《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中寫道:“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後人從這個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黃花”比喻種種過時的人或事物。

【堅韌不拔】

蘇軾在《晁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堅忍不拔”這個成語由此得出。

【海屋籌添】

蘇軾《東坡志林》:“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來吾籌已滿十間屋。’”

原謂長壽,後以“海屋籌添”爲祝壽之詞。

【芳留玉帶】

蘇軾曾在金山留玉帶鎮山,佛印回贈裙衲,成爲千古佳話。

【琴操參宗】

蘇軾在杭州時,攜琴操遊西湖。一日戲曰:“我作長老,爾試參禪。”琴操問:“何謂湖中景?”

蘇軾答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琴操曰:“何謂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瀟湘水,髻挽巫山一段雲。”

“何謂人中意?”“隨他楊學士,鱉殺鮑參軍。”“如此究竟如何?”“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琴操大悟,即日削髮爲尼。

【天涯何處無芳草】

據《林下詞談》說,蘇軾在惠州時,曾命朝雲唱《蝶戀花》一詞。朝雲還沒有開始唱,就已“淚滿衣襟”。

蘇軾問何故,朝雲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

【山抹微雲】

秦觀《滿庭芳》中有“山抹微雲,天粘衰草”一句,由於這首詞的風格近似柳永,所以蘇軾當面說秦觀是“學柳永作詞”,還戲稱“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滄海一粟】

蘇軾《前赤壁賦》:“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滄海一粟”由此而得。

【安步當車】

《蘇、沈良方》中記載:蘇軾在杭州時,用自己的俸祿建了病坊,三年裏治療了近千人。

由於他是個大書法家,有些人假裝生病,求他開藥方來獲取他的字。蘇軾也不拒絕。

一次開了一個藥方:“主要有四味藥:一日無事以當貴;二日早寢以當富;三日安步以當車;四日晚食以當肉。”

【胸有成竹】

文同,字與可,是北宋畫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詩人蘇軾的至友,二人交情頗深。蘇軾也喜歡畫墨竹,曾向文同求教。

文同在指點蘇軾畫竹時說:“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蘇軾對此說深以爲然。

宋人晁補之也有詩云:“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這一成語的出處。

此後,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盤的成熟考慮。

【不識廬山真面目】

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3

圍魏救趙的故事

主要人物:孫臏

故事: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爲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孫臏認爲,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4

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楚莊王登基後,爲了觀察朝野的動態,也爲了讓別國對他放鬆警惕,當政三年,沒有發佈一項政令,每天不是出宮打獵遊玩,就是在後宮裏和妃子們喝酒取樂,並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他通令全國:“有敢於勸諫者,以死罪論處!”朝野上下都爲楚國的前途擔憂。當時主管軍政的右司馬以他的機智,委婉的用猜謎方式勸諫了莊王:“臣在南方時,見到一隻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不鳴叫,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麼名啊?”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衆的態度。這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後,楚莊王整頓朝綱,重振君威,沒過多久把楚國治理得國富兵強。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5

韓信少年喪父,家境貧寒,母親死後,只能遊手好閒,四處遊蕩。他爲了填飽肚子,常到淮陰城下的河邊釣魚。河邊有幾個老婆婆在那裏洗衣做工。其中一個婆婆看韓信孤伶落魄,很同情他。一次,那婆婆看韓信實在太餓,就把家人送來的飯分了一點韓信吃。韓信吃得狼吞虎嚥,風捲殘雲。從此,那洗衣婆婆每次都把飯分點給韓信。一次吃完分來的飯後,韓信向婆婆深深地鞠了一躬,內心發誓要好好報答婆婆。

後來, 韓信被劉邦封爲楚王后,便命人把洗衣婆婆從淮陰請來,當面向她致謝,贈給她黃金一千兩,以表達內心的感激和感恩之情。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6

成語: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爲什麼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爲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成語: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裏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是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樑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

成語:韋編三絕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着,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

在這以後,爲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爲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

成語: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爲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爲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徵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語: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爲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爲佳話。

成語:囊螢映雪

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裏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7

檢舉 不恥下問 釋義:不以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爲恥辱。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人叫孔圉,勤奮好學,而且很謙虛。他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爲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所以,後來人們就尊稱他爲“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爲孔圉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稱他爲“孔文子”,似乎是有點評價過高了。他想來想去,覺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請教。 子貢說:“那個孔文子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子貢聽孔子這樣一說,猛然省悟,頓時感到心悅誠服。 手不釋卷 發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解釋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出處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示例 閔象南老好觀書,年七十餘,每夜漏下二三十籌,~。(清·王晫《今世說·德行》) 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裏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纔有時間讀書。

可是家裏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着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着書本,在洞前映着光來讀書。 匡衡家窮買不起書。同鄉有個富翁家中藏書很豐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卻不收分文工錢。富翁感到很奇怪,問匡衡爲什麼?匡衡說:“我不想要工錢,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書都借給我讀,我可就很心滿意足了。”富翁聽了,被他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所深深感動,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從此,匡衡就有了極好的讀書機會。史書上說,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豐富的藏書,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奮努力,終於把他造就成爲一位知識學問淵博的學者。當時的讀書人中甚至流傳着這麼幾句口碑:“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沒有人能解說《詩經》,匡衡恰好來了;匡衡給大家解說了《詩經》的疑義,大家開心得都笑起來)。”可見他聲譽很高。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拜他爲師,跟他學習。漢元帝的時候,張衡受推薦被朝廷任命爲郎中,再升爲博士,給事中。這時先後發生了日蝕和地震,漢元帝心中惶恐,怕是上天降下的災殃警兆,就向大臣們諮詢政治的得失。匡衡上奏,列舉歷史事實說明天象只是一種大然的陰陽變化,禍福全在於人的作爲,人類社會的風氣,更在於朝廷的教化倡導和影響。因而皇上應當裁減宮廷的費用,親近忠臣正人,疏遠佞臣小人,選拔賢材,開放方路接納忠諫,等等。漢遠帝很讚賞匡衡的見識,提升他爲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漢元帝龐愛傅昭儀和她的兒子定陶王超過了皇后和太子。匡衡對此提出了懇切的規勸,透徹地剖析“正家而天下定”的道理,要防止招致國家的禍亂。匡衡在朝廷中參議大政,引經據典,闡明法理道義,很受讚賞,由此升任爲光祿勳、御史大夫,後來又升來丞相,封爲樂安侯。 漢元帝時,宦官中書令石顯專權,排擠陷害賢良。匡衡也害怕他,不敢指摘。漢元帝去世之後,漢成帝即位,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譚聯手彈劾石顯,揭露他和黨羽的種種罪惡。石顯和爪牙都受到應有的懲辦。但朝中大臣也有人認爲,匡衡身爲輔政大臣,早年不及時參奏揭發,卻阿諛曲從,沒有盡到責任,對他提出彈劾。匡衡也自感慚愧,一再請求辭職,後來終於因多佔封地的事被罷了官。 後人根據匡衡的故事,概括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時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出一句成語“鑿壁偷光”,形容勤奮好學。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裏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爲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爲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爲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爲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爲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劉綺燃荻讀書。樑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爲燈”,發奮讀書。 內容多,地方小。我寫出名字只能你自己找了 紙上談兵 趙括 鑿壁借光 匡衡 手不釋卷 呂蒙 破釜沉舟 項羽 完璧歸趙 藺相如 投筆從戎 班超 荊請罪 廉頗 四面楚歌 項羽 圖窮匕見 荊軻 樂不思蜀 劉禪 指鹿爲馬 趙高 紙上談兵 趙括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8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隊伍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看,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爲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爲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閒;但是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爲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爲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9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成語是其中的瑰寶。我們決定對成語中名人故事進行研究,初步瞭解成語中蘊含的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歷史事件,培養學習成語的興趣,加深對成語的瞭解。

二、研究方法

1、通過網絡和書等,從蒐集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2、列成表格。

3、通過調查和整理,從中發現什麼,思考今後應當怎樣做。

三、資料的'蒐集和整理

胸有成竹《文與可可谷偃竹記》北宋文同宋代畫家文同(字與可)擅畫竹,詩人晃補之說:與可畫竹,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聞雞起舞《晉書祖逖傳》晉代祖逖、劉琨祖逖聽到雞叫,就起來練劍準備隨時效國家。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不學無術《漢書霍光傳》漢代劉費陵、劉詢承、霍光班固評論霍光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比喻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四、結論

成語是一個分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歷史名人的故事,也有重要的歷史事件,還記錄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成語集中地反映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它是中國語言藝術的博物館。

我們平時應該多積累成語,養成查字典的習慣,還要了解成語中所包含着的歷史名人故事和歷史事件,這樣能讓我們從中受到很多的利益。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0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一路行軍,走得非常辛苦。時值盛夏,太陽火辣辣地掛在空中,散發着巨大的熱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x隊已經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禿嶺,沒有人煙,方圓數十里都沒有水源。將士們想盡了辦法,始終都弄不到一滴水喝。頭頂烈日,戰士們一個個被曬得頭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乾舌燥,感覺喉嚨裏好像着了火,許多人的嘴脣都乾裂得不成樣子,鮮血直淌。每走幾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體強壯的士兵,也漸漸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這樣的情景,心裏非常焦急。曹操策馬奔向旁邊一個山崗,在山崗上極目遠眺,想找個有水的地方。可是曹操失望地發現,龜裂的土地一望無際,乾旱的地區大得很。再回頭看看士兵,一個個東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難得再走多遠了。

曹操是個聰明的人,曹操在心裏盤算道: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這麼耗下去,不但會貽誤戰機,還會有不少的人馬要損失在這裏,想個什麼辦法來鼓舞士氣,激勵大家走出乾旱地帶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靈機一動,腦子裏蹦出個好點子。曹操就在山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喊道:“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結滿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堅持一下,走到那裏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戰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樣,口裏頓時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來,鼓足力氣加緊向前趕去。就這樣,曹操終於率領x隊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們對梅子酸味的條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乾渴的困難。可見人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畏懼不前,應該時時用對成功的渴望來激勵自己,就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戰勝困難,到達成功的彼岸。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1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 公元62年(漢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劉莊召到洛陽,做了一名校書郎,班超和他的母親也跟着去了。當時,因家境並不富裕,班超便找了個替官家抄書的差事掙錢養家。 但是,班超是個有遠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這種乏味的抄寫工作了。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着寫着,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 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後來,班超出使西域,終於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爲國家作貢獻。後來,他當上一名將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着,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公元73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着數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機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難,聯絡了西域的幾十個國家,斷了匈奴的右臂,使漢朝的社會經濟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也促進了西域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間,他靠着智慧和膽量,度過了各式各樣的危機。他爲當時的邊境安全,東西方人民的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2

東窗事發

秦檜是南宋時臭名昭着的大奸臣。他老奸巨滑,心狠手辣,誰要是和他有不同意見,他就捏造一個罪名,輕則將其逮捕下獄,重則殺頭處死。被他陷害的忠臣良將數不勝數。抗金英雄岳飛就是他用莫須有的罪名害死的。

北宋末年逐漸衰落。北方的金兀朮趁機向中原大舉進攻,侵佔了宋朝不少地盤。在這民族危難之際,岳飛率領岳家軍對金兵進行了頑強地抵抗。岳飛英勇善戰,連打勝仗,有一次差點活捉金兀朮。可是秦檜卻不同意抗金,而主張議和。他抓住宋高宗懦弱膽小、優柔寡斷的弱點,竭力宣揚議和的好處。宋高宗同意了,可是許多大臣和將領都不同意,岳飛就多次上書,要求罷和議抗金兵。秦檜想要議和,就要把岳飛除掉。可是岳飛在老百姓中威望很高,手中又有兵權,使秦檜難以下手。

有一天,秦檜坐在東窗下,正爲無法除掉岳飛而愁容滿面。夫人王氏走進來,對他說:這有何難,你找幾個罪名安在岳飛頭上不就行了。秦檜說:罪名不難找,難找的是告發岳飛的人,這個人一定要是岳飛的部下,才能使天下的人信服。王氏想了想,說:我聽說岳飛手下的都統王貴,在一次戰鬥中膽小怕死,岳飛想把他斬首示衆,後經衆將求情,岳飛才免他一死。他肯定懷恨在心,你何不讓他告發呢?秦檜一聽,不禁大喜,稱讚道:還是夫人高見啊。接下來,兩人又將陷害岳飛的各個細節密謀了一番。

秦檜派人找到王貴,要他誣告岳飛謀反,王貴不幹。秦檜一夥就嚴刑拷打,並以殺他全家相威脅,王貴只好屈從了。

秦檜終於把岳飛陷害了。後來,秦檜因病不治身亡。他死後七天,王氏請來道士爲他做道場,超度他的亡靈。道士恨秦檜殺死了忠良,就裝模作樣做了一會兒法事,然後對王氏說:我看見了秦檜,他正在地獄裏受苦,閻王小鬼正在拷問他。道士接着說:秦大人對我說,‘麻煩你告訴我的夫人,東窗事發了。’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3

關於成語中的名人故事調查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十分喜歡閱讀成語故事,父母也贊成我閱讀,還說成語裏的名人故事有很多大道理,所以,我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 閱讀書籍、報刊

2、 上網查閱資料

3、 詢問親人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獲得信息的渠道:上網查閱,親人口述,查閱書籍。

涉及的方面:有哪些成語故事,名人都有過那哪些成語故事,有哪些成語中有名人故事。

具體內容:1.完璧歸趙,南轅北轍,聞雞起舞,臥薪嚐膽

2.劉備三次去請諸葛亮出山爲他當軍師。

3.入木三分——王羲之 樂不思蜀——劉禪

四、結論

1.我國的成語多不勝數,源遠流長,許多名人的故事都隨着時間的流逝都變成了成語。

2.這些成語中有些名人的故事,可以當作我們的反面教材和正面教材,正面教材可以使我們學到許多有益的知識,反面教材可以使我們吸取到教訓,防止重蹈覆轍。

3.我國的成語是奇特的,這些成語都是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應該多看,多學。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4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文化淵源流長,成語是這其中的瑰寶,它短小而簡練,有很多故事出自於成語。在生活中,成語無處不在,但我們卻不瞭解這其中蘊含的意思,在這次綜合性學習拓展中,我決定利用網絡、書籍等有效資源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進行研究、學習。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成語故事書,瞭解有關成語的故事。

2.上網查詢有關成語故事的人物。並列成表格。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事例兩則

《一飯千金》 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爲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爲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捱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爲“淮陰侯”後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溼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着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

1成語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成語事故人們留下的智慧結晶。每個短小的成語都會有一個屬於他的典故。我國的語言文化遠遠不止這些,較大型的成語詞典大約有20xx0條成語,每個成語都對應幾個歷史人物,諸葛亮、曹植、韓信、劉備、藺相如······

四.結論

2成語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爲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

3成語大多來源佛教,略舉一些:一切衆生,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一瓣心香,七手八腳,七顛八倒,人窮智短,八面玲瓏,三生有幸,三災八難,三姑六婆,三教九流,三頭六臂,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千差萬別,口碑載道,大千世界,大發慈悲,大吹大擂,大吹法螺,不二法門,弓折箭盡,寸鐵殺人,不可言宣,不可思議,不即不離,五體投地,六根清淨,天花亂墜,心到神知,心心相印,手忙腳亂,方便之門,水中撈月,水泄不通,水漲船高,牛頭馬面,功德無量,功德圓滿,半路出家,半斤八兩,四大皆空,生老病死,吐絲自縛,因果報應,因風吹火,回頭是岸,安身立命,在劫難逃,有口皆碑,老僧入定,肉眼凡胎,自由自在,自作自受,衣鉢相傳,佛口蛇心,佛眼相看,作賊心虛,邪魔外道,拂袖而去,披毛戴角,拋磚引玉,拈花微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沿門托鉢,金剛怒目,勇猛精進,皆大歡喜,看破紅塵,苦海無邊,借花獻佛,旁門左道,神通廣大,唯我獨尊,救苦救難,清規戒律,現身說法,極樂世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僧多粥少,超凡入聖······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5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一路行軍,走得非常辛苦。時值盛夏,太陽火辣辣地掛在空中,散發巨大的熱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軍已經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禿嶺,沒有人煙,方圓數十里都沒有水源。將士們想盡了辦法,始終都弄不到一滴水喝。頭頂烈日,戰士們一個個被曬得頭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乾舌燥,感覺喉嚨裏好像了火,許多人的嘴脣都乾裂得不成樣子,鮮血直淌。每走幾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體強壯的士兵,也漸漸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這樣的情景,心裏非常焦急。他策馬奔向旁邊一個山崗,在山崗上極目遠眺,想找個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發現,龜裂的土地一望無際,乾旱的地區大得很。再回頭看看士兵,一個個東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難得再走多遠了。

曹操是個聰明的人,他在心裏盤算道: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這麼耗下去,不但會貽誤戰機,還會有不少的人馬要損失在這裏,想個什麼辦法來鼓舞士氣,激勵大家走出乾旱地帶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靈機一動,腦子裏蹦出個好點子。他就在山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喊道:“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結滿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堅持一下,走到那裏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戰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樣,口裏頓時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來,鼓足力氣加緊向前趕去。就這樣,曹操終於率領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們對梅子酸味的條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乾渴的困難。可見人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畏懼不前,應該時時用對成功的渴望來激勵自己,就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戰勝困難,到達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