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生命,生命》的教學設計

《生命,生命》的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教學目標:

《生命,生命》的教學設計

1.理解課文內容,揣摩詞語,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2.學習並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教學設想:

鑑於學生剛剛步如初中,對人生、生命的感悟還不會很深刻,因此本課在課前要讓學生進行素材的收集,借用他人的人生體驗,課堂上採用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反思的教學環節,層層深入來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重點:

理解內容,感悟中心。

教學難點:

揣摩詞語的表現力,加強對生命的感悟。

教學方法:

指導學生提出問題、從多角度探究、誦讀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生命的材料(有關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

(二)本文學生的思維盲點是

1.對平常的事物會熟視無睹,不去探究,如本文的課題。

2.朗讀文章時會忽視作者的情感。

3對於學生的這些盲點,可採用A.設置問題B結合文章的重點詞句,講授朗讀方法

教學過程:

(—)整體感悟

1.導入

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在音樂聲中,讓瞭解貝多芬的學生來講述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故事,然後用多媒體展示。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並出示目標:

課題:《生命生命》

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中心,揣摩詞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並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3.聯繫生活實際,談談對人生的感悟。

2.感知內容

配樂朗讀課文(可以是教師的配樂朗讀,也可以放錄音),學生在聽讀中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標題爲什麼要用反覆的手法?該怎麼讀?(語氣,感情)

(2)文章寫了幾件事?(概括內容)

(3)作者在文章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感悟或者說怎樣對待生命?

聽完朗讀後,學生分小組討論這些問題

㈡研讀賞析

1.學法指導

朗讀方法:

①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②理解文章內容,揣摩寫作意圖,有感情的朗讀,從朗讀中解決思考題。

2.自主、合作探究

(1)找出自己感觸最深的事例,反覆品讀,體悟文章的內涵。運用收集的材料來進行印證.

允許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理由,只要能自圓其說,言之有理即可。材料只要能印證觀點即可。

(2)劃出自己認爲寫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語句,進行賞析。用朗讀方法進行朗讀。學生可以互評,互相觀摩學習。運用收集的材料來進行印證.

(3)賞析語段中的好詞語運用,認真揣摩,想想爲什麼用得好?

如“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裏,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力量,(竟)使它可以衝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倔強)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它僅僅活了幾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換用括號裏的詞?爲什麼?以此來品味詞語對錶達感情的作用,從而領悟文章的思想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後,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共同研討以上問題。然後全班交流。

第一點思考,是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是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

㈢體驗反思

1.質疑交流

文章結束了,研讀學習後有哪些思考和體驗?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質疑題:

①學習本文後,我們對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了更多的不同的認識?

②我們應當怎樣去生活?

學生可以交流;教師向學生質疑,學生回答;學生也可以向教師質疑,教師作答,形成研討交流的學習過程。

2.拓展延伸

速讀美國克倫·沃森的《生命,生命》,與課文進行比較,思考:兩篇文章比較,自己更喜歡哪一篇,爲什麼?

要求講出理由,以此培養賞析的能力。

(四)小結:

以一首小詩做結束語生命

《生命》

作者:秦堤

樹木砍到之後

痛苦會默默地滲入泥土

使石頭痙攣

鷹從絕壁起飛,山脈流動

杜鵑花燒焦的大片草葉

在微風中顫抖

回顧不屬於任性的河流

或許起點就是歸屬

海,分娩了太陽

獨木舟的願望

在黎明的撫摩下勃然衝動

石榴的語言通紅通紅

一年一度的暗示

使人忘記衰老的歷程

因爲一個少女走過的緣故

路旁的花蕾全開放了

在母親夢一般的臂彎上

孩子醒來

哭聲抹平了奶奶的皺紋

冬天的原野大片大片地

生長着茂盛的死亡

這正是生命的開始,不是結束

讓自己的啼哭留在襁褓裏

生命的咿呀就在路的前方

(五)作業:整理、收集有關生命的名言警句和事蹟材料,進行素材的積累(低層次的學生)。

學習本文後,自己對於生命一定有了許多的新的感悟,寫一段話。(層次教高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