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鴻門宴》語文教學設計

《鴻門宴》語文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鴻門宴”這場鬥爭可以說是張良與范增的鬥智。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鴻門宴》語文教學設計,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鴻門宴》語文教學設計

  《鴻門宴》語文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鴻門宴》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單元的第3篇文章,這個單元主要是學習古代記敘散文。這些文章都選自史傳性文學作品中。《鴻門宴》選自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是本章節中最爲精彩的一部分,體現了《史記》對人物描寫、細節描寫的技巧。

【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爲高一的學生。在初中學生曾學過《史記陳涉世家》,但篇幅較短。學生在初中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但對於長篇的古代記敘散文的解析能力還有待提高。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在關鍵時刻對學生的點撥。

【教學目標】

1、理解掌握文中出現的古文字詞和句式。

2、瞭解鴻門宴的事情經過以及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學習刻畫人物的寫作技巧。

3、從項羽人物性格弱點分析悲劇結局的原因,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確認識鴻門宴會鬥爭的性質,實事求是地評價有關人物。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多義詞、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等。

2、分析劉邦項羽的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3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朗讀劉邦的《大風歌》和項羽《垓下歌》。

《大風歌》《垓下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力拔山兮氣蓋世,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時不利兮騅不逝。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風歌》是劉邦率兵即將大局初定時唱出的,首句既是描寫客觀自然現象,又暗語當時的風雲局勢。第二句表現了初定天下,榮歸故里的得意之情。最後一句傳達出一種激切而又憂慮的盼望。全詩氣勢恢宏、豪邁雄壯,極富帝王的霸氣。而《垓下歌》是項羽在進行必死戰鬥前夕的絕命詞。在這首詩中,既洋溢着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着無可奈何的嘆息。全詩透露出一種英雄末路的悲涼。楚漢爭霸最終以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建立漢朝結束,楚漢爭霸中,劉邦項羽是如何鬥智鬥勇的?項羽是如何從風光無限一步步走到了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悲涼局面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楚漢爭霸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鴻門宴。

文言知識學習:請同學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結合課下的註釋整理文中重點字詞、句式疏通文意,並標註出無法理解的字詞或句子。

主要知識點歸納:

(一)通假字

距—拒:把守、抵禦

內—納:接納、納入

要—邀:邀請

倍—背:背叛、背棄

蚤—早

郤—隙:隔閡、嫌怨

(二)一詞多義

謝:道歉、認錯: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辭別、離開: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酌,不能辭。

感激: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因:就、便: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趁、乘機: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爲:介詞,替、給:爲擊破沛公軍。

對、對於:爲之奈何?

被:若屬皆且爲虜。

④充當、擔當:使子嬰爲相

⑤構成“何…爲”格式,表示疑問或感嘆:何辭爲?

從:①跟隨、追隨:張良是時從沛公。

②使跟隨、率領: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③挨着:樊噲從良坐。

5:如:①只是: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②至、往:沛公起如廁

(三)重點實詞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前往、到

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觸、沾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披帷西向立:分開、打開、劈開(披荊斬棘)

加彘肩上:置放、安放(兩手加額)

大行不顧細謹:考慮、憐惜(奮不顧身、顧慮)

會其怒:恰巧遇到(會天大雨,道不通)

沛公則置車騎:放棄、丟下

結語:大家知道秦末是個羣雄競逐的時代。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從文章開頭我們已經知道最後是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駐軍霸上。既然有約在先,爲什麼項羽還要擊打劉邦軍?項羽設鴻門宴的意圖何在?在鴻門宴上雙方是如何爭鬥的?這些問題在文章中都能得到解答,所以請同學在課後結合今天所學字詞,再次閱讀文章,理解文意,列出文中事件的提綱,並畫出人物關係表,我們在下節課將帶領大家一起去探尋這些問題。

第二課時

一、初步疏通:讓同學展示所列提綱和人物關係表。

事件提綱:

宴前:無傷告密→夜訪張良→沛公約親→項伯說情

宴中:沛公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

宴後:沛公逃席→張良謝罪→誅殺無傷

籍別楚漢

君王項羽劉邦

謀士范增張良

武將項莊樊噲

間諜項伯曹無傷

軍力40萬10萬

人物關係表:

二、整體感知:通過列提綱和畫表格,我們對故事情節以及人物關係已經清楚了。項羽軍40萬,而劉邦只有10萬兵力,這樣懸殊的實力,項羽怎麼甘心就讓劉邦稱王呢?所以他揚言要攻打劉邦軍也就不難理解了。同時我們能夠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鴻門宴》中雙方出現的人物幾乎都是一一對應的,雙方衝突的力量是並駕齊驅的兩條線,項羽一方有他的準備、調度等,劉邦一方也有他一系列的應付措施。那麼雙方是如何鬥智鬥勇的?圍繞這個飯局,始終透露着暗藏殺機、劍拔弩張的氛圍,請同學思考處於“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局面的劉邦是如何化險爲夷,從殺機四伏的鴻門宴中金蟬脫殼的?

首先是討好項伯。張良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劉邦則一點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爲壽,約爲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由“聯絡感情”進而自我辯解,終於使項伯受其矇蔽,成爲幫他扭轉局面的關鍵人物。

其次是劉邦高超的說話藝術。劉邦見項王說出的一番話雖然簡短,但卻包含了極大的信息。一上來劉邦就開始拉攏感情:我與將軍合力攻打秦軍,告訴項羽我們是戰友,而非敵人。劉邦用雙方過去的合作關係來轉換當前的敵對關係,這就模糊了項羽的政治警覺;然後將必然事件轉爲偶然事件:我是不經意就先入了秦關,並非是我的主觀意願,劉邦避重就輕,將雙方的衝突說成小人挑撥的結果,既淡化到了矛盾,也給項羽臺階下。而在整個講話過程中,劉邦一直保持着低姿態,一口一個“將軍”,一口一個“臣”,極大的迎合了項羽愛面子、圖虛榮的心理。而這招也非常管用,不但成功化解了項羽的怒氣,而且還誘導項羽說出了藏在自己內部的奸細。

再次是樊噲闖帳營救。“帶劍擁盾入軍門”,“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立而飲之”,“拔劍切而啖之”樊噲無所顧忌,無所畏懼的忠勇形象得到項羽的欣賞,樊噲講話跟劉邦講話中心大體一致,只是各有側重。劉邦側重於辯解,強調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噲則是理直氣壯責之以“義”,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繼而陳述秦王“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將項羽推向了審判臺。而後明確指出懷王有約在先,沛公雖然先入咸陽,卻又“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言沛公“勞苦功高”,責項羽“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實爲“亡秦之續”。從策略上看,二者區別也明顯。劉邦之言屬於“以屈求伸”,樊噲義責項羽已是“軟硬皆施”了。

劉邦集團精彩的一唱一和最後攻陷了項羽的心理,讓項羽把設宴的最初目的拋於腦後,使項羽的情緒由怒轉爲喜(劉邦的恭維),再轉爲愧(樊噲的秦王不義之說),錯過了除去劉邦的最佳機會,讓劉邦看準機會,逃離鴻門宴,從而導致後來形式的逆轉。

三、結語:通過對劉邦逃席過程的分析,我們對整篇文章的故事線索有了細緻的瞭解。那同學們看課下的註釋,我們知道這篇課文選自司馬遷《史記》的《項羽本紀》,也就是說這是項羽的傳記。既然是人物傳記,就請同學們課後仔細閱讀文本,看看司馬遷是如何刻畫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我們將在下節課進行討論。

第三課時

導入:劉邦是個_____________的人,項羽是個_____________的人。請同學用適合的詞語填空,並說說你的理由。提示:從文本中找出關於劉邦、項羽的描寫(包括神態、語言、動作、行爲等)

可能出現的答案:

劉邦:陰險狡詐、老謀深算/能言善辯、善於觀察形勢(拉攏項伯)

懦弱無能/能屈能伸、謙卑隱忍(爲之奈何?對項羽的稱呼等)

知人善任、識人之智/兩面三刀(聽取張良建議;大罵鯫生糊弄項伯等)

項羽:自矜功伐、寡謀輕信(大怒、急擊等)

剛愎自用(不理睬范增的示意)

優柔寡斷/坦誠直率(殺不死劉邦)

貪圖虛名/重情重義(義)

有勇無謀/英雄相惜(對樊噲的態度)

妄自尊大(座次之分)

知識拓展: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們發現這些詞裏很多意思相近,但感情色彩卻反差強烈。同學們對於這兩個人物的評價都帶着自己的喜好。那麼本文的作者司馬遷對這兩個人物是怎樣的一個態度呢?如何理解司馬遷把項羽列入帝王本紀?

(引導學生閱讀擴展材料《項羽本紀》其他經典片段(如斬殺宋義、烏江自刎、大史公曰等);《高祖本紀》片段等,分析討論司馬遷對這兩個歷史人物的複雜情感)

在《史記》裏我們看到的項羽是有情有義但卻自矜功伐的悲劇英雄,劉邦懦弱無賴而又有大智慧大胸懷的偉大帝王。因此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要將其放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更要看到他的多面的、立體的形象。

課後作業:在《鴻門宴》中還出現了許多關鍵人物,如項伯、范增、張良、樊噲等人,但課堂交流時間有限,請同學們在課下立足文本,結合相關史料,對其中一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並寫一篇500字的短文。

【板書設計】

沛公約親

夜訪張良

宴前:

無傷告密項伯說情失去警惕

樊噲闖帳

項莊舞劍

坐失良機

鴻門宴范增舉玦

宴中:

沛公謝罪

沛公逃席

宴後:放虎歸山

張良謝罪

誅殺無傷

牟丹

  《鴻門宴》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瞭解文中所寫人物的性格特點,注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行動,學習作者運用對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寫人的表現手法;

2.認識鴻門宴這一斗爭的性質,注意本文情節起伏的結構特點,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3.重點學習軍、擊、內、如等實詞和其、而、則、乃等虛詞,瞭解課文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

教學重點:

1.瞭解文中人物性格特點,注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行動。

2.掌握軍、擊、如、信、謝等文言實詞和因、爲等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做到讀文爲主而兼顧讀史,二者做到相輔相成。

2.注意作者運用對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寫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教學設想:根據本文重點、難點,總體上採用誦讀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從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導入課文。

二、讓學生自己整理有關《史記》的知識,快速讀課文,做到整體感知。

三、問題設計:

①全文按鴻門宴的前的前後過程分爲幾部分?

②宴前共寫了哪幾件事?用精煉的詞語概括。哪件事是導火線,這一部分在情節發展上有什麼作用?

四、學生帶着問題②誦讀(1─2)節,教師指導學生不懂之處。

五、作業佈置:請學生在理解(1─2)節的基礎上誦讀(3─4)節。

第二課時

六、學習(3─4)節

七、問題設計:

①宴中這部分共寫了哪幾件事?它圍繞對劉邦的態度反映了項羽、范增之間什麼矛盾?

②文中的項羽、劉邦、范增、張良、項伯、樊噲分別具有什麼性格的特點?通過他們的哪些言行表現出來的?

八、學生帶着問題①②讀(3─4)節,並讓同學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佈置作業:⑴背誦(3─4)節

⑵完成練習(二)P91

第三課時

十、先檢查學生背誦(3─4)節情況。

十一、先齊讀(5─5)節,然後和學生一起解決其中問題。

十二、再齊讀(5─7)節。

十三、問題設計:

文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刻畫人物性格,具體表現在什麼地方?

十四、整體把握全文的寫作特色,並要學生自己分析項羽、劉邦的形象。

十五、作業佈置:

①背誦(3─4)節,完成練習(三)

P91

②整理文言實詞及特殊句式等。

  《鴻門宴》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掌握相關文言常識;

2.瞭解鴻門宴過程;

3.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徵的寫作方法;

4.科學評價相關人物。

【教學重點】目標1、3

【教學方法】誦讀法、串講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象棋的楚河漢界引出楚漢爭霸,從而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司馬遷及《史記》。

(師生共同回憶。)

2.相關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爲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後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當時劉弱項強,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爲主要矛盾展開。

3.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心中的項羽、劉邦形象。

4.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正音正字。

5.學生看《鴻門宴》錄像片斷,引起興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學生朗讀課文,疏通字詞。

7.學生默讀課文,藉助註釋,初知文意。

8.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明確: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後進行的長達五年的楚漢鬥爭的開端,本篇課文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鬥爭和會後餘波)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劉邦和項羽在殘酷的政治軍事鬥爭中所表現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運籌謀略,使楚漢之爭的結局初露端倪。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鬥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後。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三、合作探究

1.鴻門宴的鬥爭具有怎樣的深層背景?

明確:劉邦、項羽都有南面稱孤的野心。當年劉邦看見秦始皇,曾十分羨慕地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也曾自負地說: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滅後,劉、項矛盾日趨激化,對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則拼死相爭。

2.鴻門宴上雙方的形勢關係是如何轉換的?

明確:宴前(非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兩告兩定。曹無傷告密是導火線,戰雲密佈;項伯夜告卻是一個轉折點,緩和氣氛。項羽攻劉的決定是一時之氣,不久風正雲散;劉邦見項羽的決定卻是深思熟慮之舉,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三起三落。范增數目舉玦,一起;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二起;樊噲闖帳,項羽按劍而跽,三起。真是黑雲壓城城欲摧,似乎一場血肉橫飛的爭鬥不可避免。但樊噲受賜、慷慨陳詞竟讓項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劉邦的藉故逃席更是將危險消彌於無形。

宴後(非正面交鋒)劉主動項被動,兩毀兩受。藉故離席畢竟是權宜之計,毀約逃席脫身回營則徹底扭轉了被動局面。項羽受璧既預示了情節的徹底緩和,也更強烈地體現了項羽的悲劇性格。至於張良受託,是其忠心之舉,范增毀玉,則爲憤怒之爲。

3.感受人物形象。

(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1)項羽

明確: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驕矜自負,不聽人言,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優柔寡斷,沽名釣譽,缺乏深謀遠慮。

(2)劉邦

明確:出身農家,不務正業,貪財好色,一心稱王。

有膽量有氣魄,而又卑躬屈節。

善聽人言,有心計,處事果斷。

(3)范增

明確:根據劉邦入關前後的變化,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提出了策略;說明範增對項羽的思想還不甚瞭解。有遠見卓識,老謀深算,但處事浮躁,不該把矛盾暴露給敵方,其後果是被劉邦利用。

(4)張良

明確:對劉邦忠誠,運籌帷幄,沉着冷靜,深謀遠慮,能夠提出正確的策略。

(5)項伯

明確:講哥們義氣,爲救友不顧失節。

(6)曹無傷

明確:項強劉弱,密報項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機未成丟了小命。

(7)項莊

明確:沒有頭腦,劍術不佳,刺殺劉邦未成,笨拙無能。

(8)樊噲

明確:忠誠,勇猛。

4.司馬遷是怎樣描寫人物的?

明確:(1)作者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2)另一方面,善用對比烘托刻畫人物。

5.鴻門宴上的座次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說明了什麼?

明確: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増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按古代禮儀,宴會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爲南向,再次北向,西向爲侍坐。可見在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是首席,範増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是侍坐。

宴設於項羽帳中,劉邦雖爲賓客,卻得不到尊位,可見項羽目中無人,自高自大,也可見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劉邦處境堪虞,但劉邦卻能泰然處之,可見起能屈能伸。而項氏集團內部,謀士範増的地位還不及告密的項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謀,已初見端倪。

6.課文中劉邦對張良、項羽稱謂的變化體現了說話人怎樣的心理動態?體現了人物間怎樣的關係?

明確: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還有字、號、齋名等等,還由於不同的關係和場合,另有不同的稱謂。通過某些稱謂,我們就可以窺探說話人的心理狀態,看出人物間微妙而複雜的關係。

文中劉邦對張良稱呼了五次,三次在宴會前,兩次在宴會後。

宴前,項羽即將大軍壓境,三次稱張良爲君。君是對對方尊敬的稱呼,且常常用於平輩之間。而劉邦是主,張良是僕。很顯然,這裏的稱呼是極盡屈身拉攏之能事,降低身價,進一步密切雙方關係,以求得張良獻計爲目的。

宴後,經歷了鴻門宴上的驚心動魄,心有餘悸,但還未脫離虎口,想借故逃脫。若不留下張良搪塞,恐難如願以償,而留下張良,張良可能要冒殺頭危險的,不好好相求,誰願留在這是非之地?故而劉邦改換以前稱謂,兩呼張良爲公。公也是尊敬稱呼,且往往用於尊長者,很明顯,再降身價,語氣近乎哀求,是爲了活命要緊。

再看劉邦對項羽的稱謂,本來兩人同爲反秦大將,地位本無大的差異;再者,懷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今劉邦先入關,即便王關中也無可厚非。可如今,項羽兵四十萬,而己十萬,即使想王關中,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忍氣吞聲方爲上策。

在文中,稱項羽,一連幾次將軍,稱自己,口口聲聲臣下,甜言蜜語,一副小人嘴臉。

對張良,用尊稱,是爲了問計,是爲了活命;對項羽,用尊稱,貶自己,是抓住項羽沽名釣譽的心理,摧垮其思想防線。不同的人,不同的稱謂,可謂八面玲瓏,圓滑之極。

7.討論:你如何看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人?

(教師引導:人物性格、品質、身份地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