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鴻門宴》原創教學設計(四課時)

《鴻門宴》原創教學設計(四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教學目標

《鴻門宴》原創教學設計(四課時)

1、 掌握《史記》一書的體例、別名、作者。

2、 掌握本課出現的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3、 掌握翻譯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準確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

4、 瞭解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學習古漢語的常用詞語和特殊句式。

2.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人物的性格特點。

  課時安排

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了解秦末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朗讀課文,重點字詞正音,以求準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

(1)導入:大家聽說過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麼?“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個成語的原話是什麼、出自哪裏大家知道麼?對,就是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公元前206年,在新豐鴻門(今陝西省)舉行了一次特殊的宴會,史稱“鴻門宴”,這也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一次攸關宏圖偉業以及性命的宴會,那麼“鴻門宴”到底是怎樣的一次宴會?項羽和劉邦又在宴會上顯示了怎樣的英雄本色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鴻門宴》。

(2)明確學習任務:

①瞭解司馬遷與《史記》

②疏通文意

③掌握課文中所出現的文言知識

④理清情節發展脈絡

⑤人物形象分析

(3)作者簡介

《鴻門宴》作者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史稱“太史令”。 著有《史記》,後人又稱《太史公書》。《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是作爲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紀: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蹟;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所以魯迅讚譽它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背景簡介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爲“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後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爲主要矛盾展開。

(5)學生朗讀

下面我們開始讀。根據有無聲音,讀可分爲朗讀和默讀,在文言文學習中,朗讀的效果要大大優於默讀--它能培養語感,增強閱讀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朗讀,許多字、詞甚至句子的含義就會迎刃而解。朗讀時要注意三點:一是要讀準字音;二是要讀清句讀;三是要讀出文章的感情和氣勢,表現出文章中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

(學生邊讀,邊板書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

本文的異讀字有:

破音異讀:

沛公欲王關中(wàng)

道芷欲間行(jiàn)

數目項王:shuò 數次用目示意項王。目,用目示意,動詞

通假異讀:

距關,毋內諸侯(同“拒”“納”)

要項伯(通“邀”)

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

願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杯杓 sháo 酒杯和勺子。

生字:

鯫生 zōu 淺陋的小人

卮酒 zhī 古代盛酒的器皿,杯

戮力: lù 合力

樊噲: kuài 劉邦的戰將

瞋目: chēn 瞪大眼睛,表示發怒

目眥: zì 眼眶

跽: jì 直身而坐

參乘: cānshèng 負責警衛的騎士

彘肩: zhì 豬腿

啖: dàn 吃

靳強: jìnqiáng 劉邦的戰將

讀完後,師:“大家說,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宴會麼?”

這絕對不是一次愉快的宴會,項羽和劉邦在宴會上劍拔弩張,勾心鬥角,進行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爭以劉邦勝出爲結局。後來“鴻門宴”也成爲了一個特定的詞語,用來比喻那些“不懷好意,設計陷害別人的宴會”。

(6)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藉助註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下面給同學們3分鐘思考時間,然後請一位同學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的故事梗概。

生:述(略)

師:評價學生的複述情況(略)

(7)佈置作業

1.掌握本課的生字、異讀字。

2.反覆誦讀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教學步驟

第一是檢查同學們的作業情況;

第二是 串講與翻譯(把握重要的詞語、句式與重點句、難句,同時,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比如座次、禮節等。調動學生積極性,必要時讓他們翻譯句子並找到句中的知識點,)。

先找幾位同學說說作業。(師生共同解決並落到實處)

1. 請找出文中所有的詞類活用現象。

例句 活用類型 釋義

1.吾得兄事之 名詞作狀語 像對待兄長一樣

2.項伯乃夜馳之公軍 同上 連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樣

4.籍吏民,封府庫 名詞用作動詞 登記在冊

5.沛公軍霸上 同上 駐紮

6.沛公欲王關中 同上 統治

7.範曾數目項王 同上 用眼示意

8.道芷陽間行 同上 取道

9.刑人如恐不勝 同上 處罰

10.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名詞使動用法 使之爲王

11.項伯殺人,臣活之 動詞使動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同上 使……跟從,率領

13.素善留侯張良 形容詞用作動詞 交好

14.拔劍撞而破之 形容詞用作動詞 擊碎、擊破

15.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詞用作名詞 小事

2.判斷下列加線的古今異義詞的詞義,並區分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爲壽,約爲婚姻

明確:婚姻,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爲婚,男方之父爲姻。

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係。

②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明確:非常,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③而聽細說

明確:細說,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說來。

3.瞭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

①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確:判斷句,這就是……啊。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明確:疑問句,賓語前置句,憑什麼……呢?

③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

明確:反問句式,“爲”語氣詞,呢,表意“……呢?”

4.名句積累

明確: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5.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①因

例句 出處 釋義

因人之力而敝之 《燭之武退秦師》 依靠

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荊軻刺秦王》 趁機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鴻門宴》 於是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 《鴻門宴》 趁機

②如

例句 出處 釋義

萬事如意 成語 順、隨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鴻門宴》 比得上

沛公起如廁 《鴻門宴》 到,去

③舉

例句 出處 釋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 舉起、擡起

舉賢任能 成語 推薦

有儒生柳意者,應舉下第 《柳毅傳》 科舉考試

殺人如不能舉 《過秦論》 全、盡

舉世無雙 成語 全部、整個

舉所佩玉珏者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 舉起

④謝

例句 出處 釋義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鴻門宴》 道歉

乃令張良留謝 《鴻門宴》 告辭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鴻門宴》 感謝

(5)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並翻譯。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理清課文情節發展脈絡。

 教學步驟

理清情節發展脈絡

(1)思考:課文第一段寫了哪幾件事?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 ,第二件事“范增進言”。

曹無傷是沛公的主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於一般流言蜚語,於是,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矛盾挑開,故事“開端”。

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瞭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無傷告密、項劉對立(40萬比10萬)

項王 沛公

范增 張良

項伯 曹無傷

(2)思考: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第二件事“張良獻策”。

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在於報答當年救命之恩,卻被張良利用,使一觸即發的矛盾出現了轉機。劉邦對項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爲壽,約爲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終於使項伯受其矇蔽,導致項羽上當。

“張良獻策”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爲主動,項羽終於“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這段文字是情節變化的關鍵。

項伯泄密、劉邦設計

項羽 項伯 劉邦

范增 張良

學生朗讀1、2段。

曹無傷告密引發了項羽憤怒,范增進言激化了項羽和劉邦之間的矛盾;而項伯告密給劉邦帶來了轉機,張良獻計,項伯轉心,劉邦決定參加“鴻門宴”。

“鴻門宴”上項羽和劉邦將怎樣的劍拔弩張、刀光劍影? 請看第3段。

學生朗讀。

(3)思考:鴻門宴上發生了那些精彩的情節?請簡要歸納。

第一件事“劉邦謝罪”, 第二件事“項王設宴”, 第三件事“范增舉玦”, 第四件事“項莊舞劍”。 第五件事“樊噲救主”。

鴻門宴(一個陣營的內訌)

項羽(不應)

范增 項伯 劉邦

項莊 張良

(4) “項莊舞劍”是鴻門宴上最精彩的情節,請思考:這一事件給後人留下了哪一個成語? 對推動情節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提示: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項王留沛公與飲”,情節已趨緩和,“舞劍”事件發生,形勢再度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噲闖帳”,故事推向高潮。

(5)朗讀第四段,劉邦脫逃之前作了哪些佈署?是幾個人一道走的?爲什麼這樣?

提示:一是留下張良代爲辭謝,二是放棄車騎.隻身獨騎,只帶四個親信隨從,三是叮囑張良,待其至軍中再入內辭謝。這樣安排,目的在於儘快脫離虎口,擔心項羽反悔。(從小路 走,目的也在此。)

劉邦脫逃、項王內患

沛公 項羽

張良 項莊 范增

樊噲

項伯

曹無傷

(6)張良獻禮,項羽、范增二人態度分別怎樣,爲何不同?

提示:項羽: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

項羽對劉邦藉故脫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於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則深知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同時也爲自己的意見未被採納,精心策劃的陰謀破產而惱怒。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由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完成對項羽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學步驟

這篇文章雖然是史傳文,但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能夠反映項羽思想和性格特徵的語句,並用準確精練的詞語在旁邊評點。(教師巡視指導)

(視學生完成情況)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人的形象。哪一位同學先說?可以只分析一個,也可以兩個都分析,最好是從文中找出你的依據。

生甲:

生乙:

生丙:

師:剛纔,同學們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從不同角度評論了項羽的思想性格特徵,這說明同學們朗讀課文起了作用,分析人物動了腦筋。

指導:

項羽:思慮膚淺、盲目自信的性格就通過“大怒”喝令下屬“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的話語神情中表露無遺。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不善用人、 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的一介武夫。

宴會上的座次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増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按古代禮儀,宴會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爲南向,再次北向,西向爲侍坐。可見在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是首席,範増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是侍坐。

宴設於項羽帳中,劉邦雖爲賓客,卻的不到尊位,可見項羽目中無人,自高自大,也可見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劉邦處境堪虞,但劉邦卻能泰然處之,可見起能屈能伸。而項氏集團內部,謀士範増的地位還不及告密的項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謀,已初見端倪。

劉邦:先看劉邦對項伯的表白(此話也是有意讓項伯轉述給項羽聽的):“秋毫不敢有所近”--說“不敢”而不說“不曾”,多麼恭順!“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待”,多麼虔誠!“日夜望將軍至”--說“望”而不說“等”,多麼迫切!再看劉邦的卑詞“謝罪”:他言必稱“將軍”,說自己與項羽“戮力而攻秦”,是戰友而非敵人;將“先入關破秦”說成是不自意,以表自己的力量不如項羽;把“得復見將軍於此”當作是自己莫大的榮幸以滿足項羽的虛榮心;最後,他還把項羽的憤怒歸咎於“小人”的挑撥,爲項羽推卸責任,及時給項羽一個臺階下。

小結:

項羽: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不善用人、 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的一介武夫。

劉邦:狡詐多謀、遇事果斷、臨危不懼、能屈能伸、善於用人。

小結:《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聖”司馬遷對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遠的人格魅力。可以說鉅鹿之戰的輝煌勝利使項羽樂觀地估計了戰爭的形勢,喪失了應有的判斷能力,也構成了他對戰爭的一種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鑄就了他的悲劇性格。他的精神世界裏惟一的支柱或許就是每次戰鬥贏得勝利。項羽不屑小計謀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最終,項羽用性格的筆爲世人書寫下了只屬於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種對自己的薄奠。無論是獨夫的剛愎自用還是英雄的顧盼無奈,無論是力能抗鼎拔山,還是烏江別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陽般的英雄末路的輝煌與悲壯。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1、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爲尊居上位,官低爲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爲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爲尊。皇帝聚會羣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

2、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1 2

3 4

5 6

7 8

總的來講,座次“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爲尊”。

3、跪:兩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

4、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着地,臀部貼於腳跟。爲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儘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儘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