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鴻門宴》教學設計

《鴻門宴》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教學目標】

《鴻門宴》教學設計

1、熟讀課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詞語

2、瞭解劉邦、項羽楚漢相爭的基本史實

3、嘗試評析劉邦、項羽等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

1、文言基礎知識

2、歷史人物評價

  【教學安排】

課時(或四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教師課前板書劉邦《大風歌》: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教師作簡要講析,並指導背誦。

  二、學生自讀課文,不少於五遍。時間不足時,可在課後擠時間

1、讀通句子,初識文意。

2、標註重要的實詞虛詞。

3、對疑難問題作上記號。

  第二課時

  一、齊背《大風歌》進入本課

  二、強調本堂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強化理解課文的重要實詞、虛詞和句式

方法:教師在範讀過程中提醒學生註釋、標記,並作必要的解析。

1、通假字:

距──拒

內──納

倍──背

蚤──早

坐──座

不者──否則

郤──隙

2、重要實詞:

軍霸上 饗士卒 婦女無所幸 素善留侯張良 私見張良 具告以事 欲呼張良與俱去 亡去不義 料大王足以當項王乎 固不如也 臣活之 故幸來告良 孰與君少長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庫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不如因善遇之 然不自意 能先入關破秦 范增數目項王 君王爲人不忍 若入前爲壽 若屬皆且爲所虜 常以身翼蔽沛公 加彘肩上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而聽細說 沛公起如廁大 王來何操 會其怒 道芷陽間行 度我至軍中 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3、重要虛詞:

於;之;爲;乃;以;因。

4、句式:

使人言於項羽曰

具告以事

大王來何操?

因擊沛公於坐

  第三課時

  一、引入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由生活中人們常用“鴻門宴”一詞來稱呼某類宴會導入。

  二、根據問題串講文意

1、曹無傷爲什麼會派人向項羽告密?這說明什麼?(在當時的情形下,你會這麼做嗎?)

參考結論:

項強劉弱,劉邦理所當然應該居於項羽之下。劉邦違背這條規則,我不告密,將來又怎樣保全自己?

通常情況下,面對如此複雜的`政治局勢,告密應在情理之中。

2、項羽得到密報後,第一反應時什麼?這能看出項羽當時是怎樣一種心理狀態?

參考結論:大怒,“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

(注:適當關注范增的進諫,順便談及范增的政治敏銳性)

3、關鍵時刻,項伯向張良泄漏了項羽的機密。我們應該怎樣評價項伯其人?

參考結論:多江湖義氣,少政治眼光。(與范增不同)

4、面對危急,劉邦採取了哪幾項應對措施?

⑴ 要項伯,以兄事之。

⑵ 約爲婚姻。

⑶ 慷慨激昂說假話。

⑷ 旦日從百餘騎見項王

⑸ 敘舊,示弱,說假話,歸咎小人之言

提醒學生注意:項羽設“鴻門宴”,一開始並無惡意(因留項王與飲),是范增使鴻門宴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兩個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⑹ 三十六計走爲上:如廁;間至軍中(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⑺ 令張良留謝,巧言獻禮

⑻ 立誅殺曹無傷

  第四課時

  一、讓學生嘗試評析劉邦、項羽爲人

(教師可先簡評項伯、范增、張良等人。項伯、范增一帶而過,張良其人頗爲傳奇,可引入“張良拾履”故事以激趣)。

1、學生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教師歸總,簡單總結

  二、問題

對劉邦、項羽二人,你更欣賞、肯定誰?

1、學生髮言,各抒己見。

2、教師引入李清照詩: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結合史實,重點解析“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兩句。

相關史料:①“破釜沉舟”的典故(對聯:鹿野舟沉王業兆;鴻門斗碎霸圖空)②楚河漢界(教師可帶一張棋盤作教具)③乘勝追擊(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④烏江自刎(無顏見江東父老)

3、引入唐代杜牧的《題烏江亭》詩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包羞忍恥:可聯繫韓信受“胯下之辱”、勾踐“臥薪嚐膽”兩件史事。

  三、教師結合史料評價劉邦的善於用人

1、劉邦論得天下原因: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

2、劉邦與韓信:

⑴ 蕭何月下追韓信。

⑵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⑶ 假王真王。

⑷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3、《垓下歌》:

  四、作業

1、課後練習三。

2、課外閱讀:《高祖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