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課文《鴻門宴》教學設計

高一課文《鴻門宴》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1W 次

【設計說明】

高一課文《鴻門宴》教學設計

“鴻門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之間政治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化的生動表現,是漫長激烈的“楚漢爭霸”的序幕。由於文章較長,且較爲複雜,首先要加強誦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閱讀。然後採取分小組研討的方式讓學生理清小說中主要人物關係及故事情節,進而通過分析人物語言、動作及細節描寫,使學生把握人物性格,最終理解文章所蘊含的主題。

教學中多方面設計學習活動,側重“思考”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活動具有很強的開放性,以便引發學生的思維,培養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對英雄人物進行的富有創意的個人評價和交流活動,也可完善學生人格,提高人生境界。開展活動時應營造一種和諧寬鬆的氛圍,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積極參與,讓學生成爲課堂真正的主人。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 掌握軍、擊、內、如、倍、謝、坐、意、舉、勝、鬥、置等重點實詞的意義,並掌握文中出現的倍、蚤、距、內、要等通假字的意義。

⑵ 瞭解部分古代文化常識;熟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秋毫無犯”、“人爲刀徂,我爲魚肉”、“豎子不足與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勞苦功高”名句。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⑴ 正確分析劉邦勝利的原因。正確認識項羽失敗的個人原因和歷史原因。

⑵ 正確評價項羽這一悲劇英雄形象。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欣賞兩首詩歌,師背誦併發材料:

垓下歌 大風歌

項羽 劉邦

力拔山兮氣蓋世, 大風起兮雲飛揚

時不利兮騅不逝。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騅不利兮可奈何, 安得猛士兮歸四方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的《垓下歌》暗示着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劉邦的《大風歌》暗示着歸故里時的沾沾自喜以及對國防的憂心。楚漢爭霸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我們來認識一下《史記·項羽本紀》是怎樣說的?

多媒體展示材料: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爲“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史記·項羽本紀》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子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勝,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

──《史記·高祖本紀》

二、學生介紹《史記》、司馬遷等知識,並回顧歷史背景

教師補充後,多媒體展示。

1、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書8篇,表10篇,共50餘萬字。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候,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魯迅評價該書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2、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人。他少年好學,二十歲後遊蹤幾乎遍及全國,到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太初六年(前104年)與唐都等共定太初曆,對曆法進行改革,並正式着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獲罪,被漢武帝下獄受宮刑。獄中他仍繼續從事寫作。太始元年(前96年)被赦,出任中書令。他發奮著述,終於完成我國最早的通史鉅著《史記》。此書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整部鉅著結構嚴謹,語言典範,對後世史學與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3、歷史背景: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入關,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並派兵把守函谷關;12月,項羽破關而入,劉、項在鴻門會面,雙方鬥爭開始。不久,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大會,封18人爲諸侯王,自封西楚霸王,都彭城,劉邦爲漢王,都南鄭。

三、放錄音,範讀課文,注意讀者與句讀

饗( )姬( )卮( )郤( )跽( )眥( )彘( )俎( )爲( )

鯫( )生足以當( )項王孰與君少長( )要( )項伯玉珏( )樊噲( )

參乘( )啖( )何辭爲( )

四、學生自由讀,反覆誦讀

1、交流難讀難懂段落和語句,集中在第三、四、五自然段。

⑴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出自文中“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原意是項莊拔劍起舞,表面是給大家助興,實際是想乘機刺殺劉邦。現用來比喻表面上一個堂皇的名目,實際上卻另有所圖。

⑵ 秋毫無犯

出自本文“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及《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原指任何細小的東西都不侵犯,現多形容軍隊紀律嚴明,絲毫不敢侵犯羣衆的利益。

⑶ 勞苦功高

出自本文“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意思是做事勤勞,功勞很大。

⑷ 人爲刀組,我爲魚肉

出自本文“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別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魚和肉。比喻生殺之權掌握在他人手裏,自己處於被人宰割的地位。

⑸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2、找本文的異讀通假,生字練習當堂會寫:

⑴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據”,拒守。內通“納”,接納)

⑵ 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⑶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具通“俱”,全部)

⑷ 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違背,背叛)

⑸ 旦曰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⑹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

⑺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五、複述文章,注意情節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會前形式:無傷告密,張良獻計

情節結構會上鬥爭:劉邦謝罪,范增示意、項莊舞劍、樊噲闖帳、劉邦逃席

會後情況:劉邦脫身、張良入謝,立誅無傷

六、佈置作業

熟讀文章後欣賞故事情節的曲折性以及人物性格的複雜性。

第二課時

一、分角色朗讀課文,理解文章脈絡

1、讀第一、二自然段,認識並理解“軍、王、饗、善、遊、活、兄、籍、謝、因”等實詞。

2、讀第三、四、五自然段,識記“從、目、若、翼蔽、舉、勝、刑、如、行、操、道”等實詞。

3、讀第六、七自然段,識記“再,過”等實詞。

二、學生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

1、故事的開端(起因)是什麼?故事的結局是什麼?

2、故事的核心是什麼?(用不到10個字總結出來)

3、故事的曲折性表現在哪裏?高潮在什麼地方?

4、故事是否有序幕和尾聲?

5、《鴻門宴》的鬥爭雙方到底誰在主導方向?誰又左右了局面,原因是什麼?

三、教師點撥與總結

1、故事的起因是范增獻計,故事的結局是劉邦逃走。

2、故事的核心是殺不殺劉邦。

3、故事的曲折性表現在情節的三起五落。

三起:宴會開始後,“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氣氛始趨緊張,一起。項羽因爲沒有察覺項伯徇私通敵,完全相信了項伯的勸告及劉邦的表白,“默然不應”。而主張“急擊勿失”的范增不肯罷休,離席叫項莊進來以舞劍爲名,企圖“因擊沛公於坐,殺之”。於是宴會頓時充滿殺機:讀者眼前,項莊和項伯拔劍對舞,一攻一守,心照不宣,氣氛更趨嚴峻,二起。張良如坐鍼氈,離宴找樊噲告急,樊噲撞倒守門衛士,闖宴怒視項羽,項羽按劍而跽,此時故事發展到最高潮,緊張的氣氛達於極點,伴隨刀光劍影而發生的血肉橫飛的事件似乎已不可避免,三起。可是,事情卻出乎讀者意料之外,緊張的氣氛竟逐步緩宕下來。

五落;項羽對於貿然闖宴的樊噲不但不怒,反而贊樊噲爲“壯士”,讀者的心絃稍覺鬆動,一落。接着,樊噲又鋒芒畢露地指斥項羽,讚揚劉邦,其調子雖然是劉邦語言的翻版,卻比劉邦要尖銳得多,但“項王未有以應”。並賜“坐”。劉邦與樊噲配合之默契,使項羽更加相信劉邦無意做關中之王,讀者的心絃又進一步鬆弛,二落。但是,殺機仍未徹底消除,身處“魚肉”地位的劉邦坐不安席,機警的託辭離宴,樊噲、張良會意隨出,宴廳內外一片混亂,司馬遷描述卻有條不紊,使讀者的視線在宴廳內外不斷移動變化:庭外,“賓客”劉邦與羣臣緊急策劃脫身之計;庭內,“主人”項羽與左右還不知道,於是“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氣氛張中有弛,三落。情節繼續發展:庭外,劉邦輕騎簡從,抄小路脫身回營;庭內,張良獻禮,項羽“受璧”,四落。此時范增的全盤計劃被打亂,因此范增受玉斗後,“拔劍撞而破之”,滿腹怨恨的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爲之虜也!”這一很有見地的預言,完全爲後來事態的發展所證實。“宴會”至此結束,劉項衝突暫時轉爲平緩,五落。

4、故事的序幕是曹無傷告密,故事的結局是誅殺曹無傷。

5、《鴻門宴》的鬥爭雙方項羽在主導方向,劉邦卻左右了局面,是項羽自矜攻伐而又“爲人不忍”的性格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6、總結:

“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後進行的長達五年的.楚漢鬥爭的開端,本篇課文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鬥爭和會後餘波)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項羽和劉邦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所表現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遠籌謀略,使楚漢之爭的結局初露端倪。

附板書1:

楚漢河界

楚 漢

項 羽(主帥) 劉 邦(主帥)

範 增(謀士) 張 良(謀士)

項 莊(武士) 樊 噲(武士)

項 伯(叛徒) 曹無傷(武士)

四十萬大軍 十萬大軍

板書2:

矛盾衝突:項羽是否出兵進攻,劉邦能否化險爲夷

核心:殺不殺劉邦

序 開 發 高 結 尾

幕 端 展 潮 局 聲

曹 範 項 劉 劉 1、范增舉玦 誅

無 增 伯 項 邦 2、項莊舞劍 殺

傷 獻 夜 約 謝 3、樊噲闖帳 曹

告 計 訪 婚 罪 4、贊噲 無

密 5、賜坐 傷

6、離宴

7、獻璧

8、受璧

四、拓展

毛`澤東在《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中這樣評價項羽“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沽名”是什麼意思?就是“買名”,這裏“買”就是“交換”,交換的一方是名譽,而項羽是拿什麼做代價的呢?(學生討論)

五、作業

蒐集有關項羽,劉邦人物性格的語句,背誦三、四、五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認識事件分析事理

細讀課文,注意情節。

討論:

1、鬥爭雙方誰處優勢?結合課文對比回答。

2、鬥爭的初衷和結局怎樣?

3、雙方在用人方面有何不同?

二、透析事理認識人物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總結。

項羽:自矜攻伐,婦人之仁(好大喜功,朝令夕改,剛愎自用,愛慕虛榮,簡單暴躁,獨斷專行)

劉邦:堅決果斷,狡詐多端(謙卑有加,知人善任,能屈能伸)

三、魯迅高度讚譽《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請結合“鴻門宴”這場政治鬥爭中的描寫分析一下它的文學價值

學生討論後教師總結:

明確:首先,作者善於通過激烈的矛盾鬥爭刻畫人物性格。“鴻門宴”從始至終充滿矛盾,推波助瀾,扣人心絃。開頭是黑雲壓城,殺機四伏,可是劉邦假意向項羽謝罪,緊張氣氛驟然緩和;待到項莊拔劍起舞,刀光劍影充盈宴廳,氣氛又趨緊張;等到樊噲擁盾強行入軍門,項羽按劍而跽,則把矛盾推向高潮。

接着劉邦離席、逃跑,張良留謝,氣氛逐漸緩和。作者正是在如此緊張急促、劍拔弩張的鬥爭中,通過每個人物的具體表現{語言、行動、神情],運用對比映襯的手法,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兩個政治集團裏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例如,項羽一聽說劉邦欲王關中,立刻大怒,簡直是怒不可遏;但第二天見到劉邦謝罪,卻洋洋自得,並脫口把曹無傷告密的事和盤托出;樊噲尖銳的指斥,竟未能引起他的反感;聽說劉邦逃走,也仍處之泰然,這充分顯示了項羽簡單暴躁而又剛愎自用的性格。相反,劉邦聽到項伯密報軍情,馬上緊急研究對策,第二天親赴鴻門假意屈從,聽項羽說出曹無傷告密之後不動聲色,樊噲創宴後,趁氣氛稍緩之機託詞離席,,命張良留謝,不辭而逃,後又斷然誅曹無傷。這一系列言行,充分顯示了劉邦機敏精細,能謀善斷的性格。此外,張良與范增,樊噲與項莊,都形成鮮明對比,形象栩栩如生。

其次,語言精煉生動,繪聲繪色,常常寥寥幾筆,就能刻畫出人物的突出個性。例如,項羽的話,驕橫氣盛;劉邦的話,禮儀備至;范增的話,老謀深算;張良的話,老練透闢;樊噲的話,豪壯威嚴;項莊的話,似巧實拙。例如寫樊噲闖帳:“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寫“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三言兩語,就把宴會上殺氣騰騰的場面勾畫的動人心魄。《鴻門宴》中的一些語言,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秋毫無犯”“人爲刀俎,我爲魚肉”“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勞苦功高”等等,已成爲流傳千古的名句。而“鴻門宴”則已成爲敵對雙方政治鬥爭的代名詞。

四、拓展學習活動

英雄人物縱橫談

自古以來,有人認爲“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是英雄,有人認爲“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劉邦是英雄。對此我們應怎樣看?

輔助材料:(印發給學生)

1、《史記·項羽本紀》(同上)“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的故事)“垓下之圍”(烏江之刎)

2、《史記·高祖本紀》劉邦論成敗。(同上)

討論後發言,並整理成材料在班內“名著賞讀”欄展示。

五、佈置作業

改編課本劇《鴻門宴》

印發材料:如何編寫課文劇(詳見語文教學參考94頁)

1、深入理解課文,精心設計衝突

2、根據原文特點,合理安排結構

3、精心設計人物語言,力求精煉,富於動作性

第四課時

編、排、演課本劇

1、編劇:宋君張巖

2、導演:王雪

3、主演:全體男生

項羽:耿永彪 劉邦:徐`光春

范增:王佔彬 張良:孟祥坤

項伯:於立軍 樊噲:孫九瑞

項莊:王偉 夏侯:鄧海濱

陳平:康建亮 靳強:席釗

紀信:張`凱

衛士:若干

4、解說

鄭明珠

5、作業

評選最佳表演獎,評選最具創意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