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語文必修一《鴻門宴》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必修一《鴻門宴》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鴻門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必修一《鴻門宴》教學設計

1.瞭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衆所起的重要作用。

2.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瞭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的特點,並比較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3.背誦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

理解“因、如、舉、謝、意”等五個多義詞義項,掌握兩個句式。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引導學生了解秦末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放錄音,範讀課文,以求準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一、導語

請學生欣賞兩首詩

投影(一)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學生默讀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馳。

這首楚刺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爲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並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鬥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衝出重圍。他認爲烏騅暗示着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後,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麼安排你呀?”

投影(二)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學生默讀理解;

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後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羣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同爲交戰雙方,爲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簡介

回憶初中所學《史記》中的篇目,簡介司馬遷及《史記》,突出有關常識。

三、背景簡介

1、教師講解:秦始皇創建的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秦朝,由於對農民實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變。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戰旗一舉,應者雲集,反秦怒濤遍及中原。在農民起義的高潮中,劉邦和項羽,也於同年九月起兵江東,捲入農民起義的洪流。當時劉邦48歲,項羽24歲。不久,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相繼犧牲,“世代楚將”的項梁,爲了招納人馬和形成旗號,採納了范增“復立楚之後”的建議,趁機擁立老楚懷王的孫子(名心)爲“楚懷王”,作爲反秦勢力的傀儡首領。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令主力軍劉邦、項羽兵分南北兩路,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人定關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統率南路軍先於項羽人關破咸陽,但爲了“待諸侯至而定約束”,退駐霸上(今陝西長安縣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關中,於是派兵守關,“毋內諸侯’’。十一月,項羽率軍西來,聞訊震怒,屯軍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的項王營),揚言馬上要同劉邦開戰。

爲何兩支反秦勢力,突然劍拔弩張,廝殺起來?這有着極爲深刻的原因。原來,劉、項各自都有南面稱孤之心。想當年,劉邦在咸陽服役時看見了秦始皇,曾經十分羨慕地說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見秦始皇遊會稽時,也曾頗爲自負地過:“彼可取而代也!”因此,這就決定他們對農民起義的勝利成果必然拼死相爭。果然,秦王朝覆滅後,劉、項之間的.矛盾便逐漸趨於激化。劉邦先人咸陽後,本來“欲止宮休舍”,只是聽了張良“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爲虐’”,(《史記·留侯世家》)的勸戒,才“還軍霸上”。但離咸陽之前,極力製造“吾當王關中”的輿論,以期得到父老、豪傑的支持。後又採納鯫生的意見“距關”,這表明劉邦做關中王的慾望是十分強烈的。而項羽對關中王也早就饞涎欲滴,又有四倍於劉邦的兵力,故驕橫不可一世,寧可負約也要把關中據爲己有。因此,劉、項之間大規模的爭權奪利的鬥爭勢不可免。《鴻門宴》便是“楚漢相爭”的第一個回合。

所謂“鴻門宴”,是指公元前2 06年十二月,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藏有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之間政治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化的生動表現,是漫長激烈的“楚漢相爭”的序幕。“楚漢相爭”的實質,是地主階級內部爭奪權力的鬥爭,鴻門宴名爲“宴會”,實爲一場激烈的政治鬥爭,充分展示了劉、項矛盾的不可調和性,生動地對比了鬥爭雙方策略高下的懸殊,並預示了勝負的必然結局。

四、放錄音,

1、使學生準確認讀。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四)

本文的異讀字有:

讀音提示

鯫(zōu) 卮(zhī) 卻(xì) 戟(jǐ)

彘(zhì) 眥(zì) 跽(jì) 芷(zhǐ)

欲王關中(wàng) 道芷陽間行(jiàn) 樊噲

刀俎 玉玦 酈山 杯杓

欲王關中(wàng)道芷欲間行(jiàn)

毋內諸侯(同“拒”“納”) 要項伯(通“邀”) 與臣有郤(通“隙”)

不敢倍德也(通“背”) 不蚤自來(通“早”)

2、出自於本文的成語或典故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表面在做這件事情,實際上另有目的。)

彘肩斗酒 ——?( 形容英雄豪壯之氣 )

髮指眥裂——?(激動憤怒到極點。)

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任人宰割。)

勞苦功高——?(有勞苦,有功勞。)

鴻門宴——?(今天“鴻門宴”的含義是含有某種殺機的會晤。)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藉助註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

六、佈置作業

1.掌握本課的生字、異讀字。

2.反覆誦讀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由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完成對項羽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說明領袖人物性格事業成敗的影響。理清情節發展脈絡,熟讀一、二、段,背誦三、四段。

[教學步驟]

一、全班齊讀課文,抽查正音情況。

二、清情節發展脈絡

三起三落,情節張弛有效,波瀾起伏。

1、劉邦在這場鴻門宴中怎樣化被動爲主動的?

(1、 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軍事力量的不足,避免軍事衝突。

2、凡事向謀臣討計。

3、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籠絡人心,化敵爲友。

4、善於僞裝欺騙,收斂鋒芒。

5、說話謹慎,言語得體。

6、內部團結,親信得力。

7、當機立斷,措施恰當——主動上門謝罪、逃宴、殺內奸。)

3、樊噲闖宴是如何表現的?他對項羽說的一番話和劉邦的說法有什麼同和異?朗讀品味其中的對話,作出你的評點。

(表現:1、毫不憂鬱,決定進入。2、遇到阻擋,推倒衛士,強行闖入。3、喝酒吃肉,以示武俠個性。4、話中有話,恭維中夾着指責。)

(相同之處:說話的內容一致,對劉邦和項羽的關係的認識一致,吹捧項羽的態度一致。用假話騙人的做法一致。同心協力。上下同心。

不同之處:

一是爲自己辯解,一是指責對方失信;

一是在澄清“真相”,一是向對方提出要求;

一是可憐低下,一是慷慨激昂。

從措辭看,也有區別,

一稱“將軍”,一稱“大王”;

一說“秋豪”,一說“豪毛”;

一說“籍吏民,封府庫”,一說“封閉宮室”。

這體現了兩個人不同的身份、個性和情勢。)

(朗讀:“此迫矣!臣請入,……樊噲從良坐。)

玦 項 劍 項 帳 項

舉 羽 舞 羽 闖 王

增 不 莊 翼 噲 款

範 應 項 蔽 樊 待

體現鬥爭場面有何特點,情節有何特點

驚險 情節跌宕起伏 變化多端

你喜歡哪 一個人物請分析討論

三、分組討論主要人物——項羽。

1、提問:項羽的性格特點如何,依據是什麼?

明確:

沽名釣譽,缺乏政治遠見;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遊說,便放棄進攻

剛愎自用: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後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

胸無城府,有不忍之心;脫口出賣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 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

寡謀輕信,輕敵自大;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據即可。

2、提問:項羽的性格特徵是如何體現出來的?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一人物形象的?

學生討論。

教師點撥:

A作者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

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

B對比烘托

也是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對劉邦的刻畫,突出其善於用人(與項羽約爲婚姻,對張良言聽計從)、能言善變、狡詐多端、當機立斷(誅殺曹無傷)的性格特徵,這些都是爲突出主要人物項羽服務的。

四、鴻門宴上劉、項性格的較量,不過是“楚漢相爭”的縮影,要充分認識項羽的性格,

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樑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樑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樑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解說:項羽直率粗獷與劉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五、選六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其中選兩個朗讀基礎好的學生擔任主要角色項羽、劉邦,其他四個學生分別擔任范增、項伯、張良、樊噲,由擔任項伯的學生讀敘述文字。

教師略作指導:本文故事性強,人物形象豐滿,朗讀應注意突出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及情節發展的張弛有效。

正如我們上面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樣,

項羽一聽到劉邦欲王關中的消息,立刻大怒,應讀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狀來;第二天劉邦赴宴一段謙詞卑禮的請罪,他又顯得洋洋自得,失口將曹無傷告密一事和盤托出。應讀得“得意忘形”。

劉邦,赴鴻門假意屈從,言辭中用透出謙卑、僞飾。

老謀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練透闢的張良,

豪壯威嚴的樊噲,都應在朗讀中使其栩栩如生,讓人物自己開口說話,如在眼前。

至於情節,在矛盾的展開中,時鬆時緊,應學會動用朗讀渲染氣氛,使聽者身臨其境。

放錄音第一、三段,讓學生細細品味朗讀的魅力。

主要刻畫人物與前文對比項羽和藺相如

相同點

都用細節刻畫人物

都在矛盾衝突中展現人物形象

都有烘托和反襯的手法

五、着重閱讀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場順序,分節記憶人物言行,背誦,理清背誦思路。七、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三、四段

2.結合課文學習,談談你對項羽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寫一篇隨筆。

[例文]

性格的祭奠(節選)

田諾

……

項羽在滅秦戰爭中徹底表現出來的肆意恣睢、剛愎自用、兇狠殘暴的性格爲他日後的失敗寫了伏筆,其實此性格項羽早已有之。從殺宋義始至破秦,他一路在勝利的歡呼聲中走了過來,這無疑滋長了他的這種性格,使之惡性發展起來而成爲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現就是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英雄形象,鉅鹿之戰的輝煌勝利更使得他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他開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撐起他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贏得勝利。每一次勝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堅強一些,然而,這勝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將一輪輪戰鬥下去,周而復始,項羽陷入了他爲自己製造的一個怪圈,無法自拔,卻又不願自拔。

項羽心底要維繫“永不敗”神話的慾望,構成了他對戰爭的一種幾乎是本能的崇敬,並進一步鑄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難回答項羽把那一份份殘酷的祭奠獻給了什麼,他自身的矛盾又來自何方。

在項羽心理怪圈的一來二去之中,中國人口已從戰前的一千萬驟減至五百萬。天下人對項羽心態的無法認同使得時代終於作出了拋棄項羽的選擇。

項羽不好計策與外交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可是現實無情地打破了他的夢想,他只有嘆息着,用死亡來反抗這現實,爲自己性格的篇章寫下了最後的一筆,也爲自己一生執著的性格獻上最後的也是最虔誠的祭奠。

赳赳武夫的內心是多情的,儘管表現這多情的卻是無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壯的,因爲它的代價是生命、執著和無奈。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檢查背誦。設計探究性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如實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實處。

[教學步驟]一、教師示範背誦,或選學生輪流背誦三四段

二、探究性閱讀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