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本課生動地描繪了冰花的千姿百態和晶瑩潔白。教學本課時,要求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課文,認識冰花的一些特徵,理解一些重點詞語,體會冰花的美麗神奇,進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時複習鞏固本課的生字詞。

在教學中,爲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課件給好奇的學生觀賞了不同形狀的冰花。學生在瞭解冰花的同時,也能更深刻的理解文本。抓住關鍵的詞語和標點指導朗讀。如“驚奇”,我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小童來驚奇地喊一喊,學生一個比一個更進入情境,體會到了小童的驚訝。

在教學中,我還非常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上,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自主地學習。教學時以讀爲本,通過開火車讀、自由讀、範讀、分角色讀、齊讀等形式多樣的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深入地挖掘語言文字,品析重點詞句,從而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地體會小童的童真>童趣和冰花的美麗。以讀促情,以讀促理解,使師生情感互動,充分發揮“讀”的作用和功能。也就是說課文內容是學生讀懂的,是他們自主學習的結果。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先讓學生欣賞各種各樣冰花的圖片,引導學生說冰花還像什麼?學生充分展開想象,進行說話練習,當學生的想象飛揚,說出了一個個富有創意的句子時,不僅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而且也是一次很有的口語訓練。通過想象,練說,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冰花的千姿百態,朗讀也更好。新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本課的設計中,以學生爲課堂的主體,他們有充分嘗試的.機會和自主選擇的權利,在選擇中主動體驗學習,在生生互動中,相互啓發,拓展思路,分享學習之樂。同時以識字爲基點,引導學生髮現詞與事物之間的聯繫,使學生在感受識字之樂的同時,觀察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諧發展。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口耳目》是孩子們的第二節識字課,他們才適應了拼音教學,又要面對新的挑戰—識字教學。識字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步驟、老師的教學環節都和拼音教學有差距,孩子們一時還不能適應。

《口耳目》整篇課文把畫畫、古文字與象形字對應起來,展示了漢字的。演變過程。課文中的生字都是高頻字,如:口、耳、羊等字,同學在生活中可能都已經接觸過,同學應該會讀、會認。因此,我將本堂課的`目標定爲:“通過遊戲、兒歌識字等方法,認識鞏固生字,讓同學在樂中學,從而激發同學熱愛祖國文字,發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這節課大膽的讓學生自己學習生字,讓孩子們自己感受到獨立學習的快樂,爲以後的自主學習打下好的基礎。我重點選擇了有代表性的“目字,先看圖說目,一方面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則培養了說話能力;接着看圖比字,告訴學生這是古代人寫的字,進而比較古字和圖的相似處,讓學生初步瞭解了象形字的由來:古人根據圖畫畫出來的,因而字和圖畫很像;最後出示演變到現在的目字,比較目和目圖的相似處。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

一、讓語文課堂“動起來”

《語文新課程》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這裏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其基本特徵應爲:

(1)讓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寫

課上要讓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寫。要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有外在的愉悅表現,而且有內在的成功體驗。

從教學實踐中來看,聽和讀着重於理解能力的訓練,說和寫重在表達能力的訓練,理解和表達兩者密不可分,相互聯繫。“聽在這些訓練中是放在第一位的。有關資料也表明:人類獲得知識,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聽這一渠道。善於傾聽,首先要學會靜聽。美國著名學者卡耐基說:“你想成爲一個健談的人,首先要成爲一個靜聽的人。”我們不但要教育學生在上課的時候認真地聽老師講課,聽同學發言,而且要在平時的生活中靜心地聽廣播,聽新聞,聽別人談話。在聽的過程中,學習別人是如何運用語言來描述情景,如何運用語言來表情達意的。在一次次的傾聽中增強自己的語感,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所以,在一年級要讓學生養成傾聽他人的習慣。本班學生在這方面做的很不好,學生有時認爲自己會了就做別的事情。特別是在聽別人讀書時,有部分學生就開始走神了。我採用了接着讀,指名點評等方式,一學期的訓練,但效果不顯著,這點也使我感到迷茫。

往往“讀”又是着力點,通過“讀”可以培養學生對“言語的敏感”。在一年級的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認真讀書,尤其要多朗讀。學生掌握語言規律的過程,一般要在大量閱讀基礎上。多讀書能夠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伴隨着動作來識字

小學低中段的學生,陶行知說:兒童的思維在手上,所以可以讓學生多動手。《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一年級的孩子要認識常用漢字264個,其中110個會寫。就低年級學生閱讀而言這是相當繁重的,大部分漢字並非他們在初識之時就一目瞭然的,某些字是隨其閱讀量的擴寬而慢慢去感悟的。加之漢字筆順筆畫千變萬化,同音形近字多,學生識記有一定困難。要學生學會獨立識字,爲今後自學和閱讀奠定好基礎,這已成爲我們識字教學的方向。

漢字中有不少表示動作的字。在認識這些字時,我們一邊認讀,一邊輔以動作,想象字義和字形,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在學習《奶奶的白髮》時,其中有“指、擡、摸”等表示動作的詞語。可以讓大家用手做出相應的動作。還可以請幾名學生上臺做動作,其他孩子猜生字來識記。例如:在學習“看”時,可以讓孩子表演孫悟空往遠處看的動作,孩子一下子明白了:“把手搭在眼睛上就表示看”。“看”是由“手”的變形體和“目”組成的。再如學習“打、拔、拍、跳、跑”時,如果讓孩子動手、動腳做一做動作,更容易記住這些字。動作識字符合兒童活潑好動的特點,增強了學生主動參與意識,使孩子理解字義和用法,學起來省時又省力。

(3)讓學習貼近生活

注重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化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例如:學習了《識字1》、《識字2》、《識字3》、《識字4》、《識字5》等語文後,學生知道了什麼花會在春天開放,什麼鳥兒在春天飛來,然後可以帶着學生去尋找春天;知道了體育運動有哪些,體育用品又有哪些,在學生上體育課時也能得到重複;明白了在畫畫時,燕子、石頭、河川等需要着什麼色;夏天到了,開什麼花,吃什麼水果,有什麼特有的天氣。學習了《小松鼠找花生果》,學生知道了花生的果實是長在泥土裏的;學習了《月亮和雲彩》,瞭解了月亮是不會動的,動的是雲彩……這些都能在學生學習生活中得到切身的體驗和實踐,能夠將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聯繫起來。

(4)編一個童話故事,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在學習《螞蟻和蟈蟈》以後,我給學生開了個頭“有是一年的夏天到了,這次蟈蟈……”,還有《烏鴉喝水》這一課,我給學生這樣的一個開頭“這天,老烏鴉的孫子也口渴了,它也發現了半瓶水……”讓學生繼續編故事。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而且還能對課文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對學生的成長也起到了導向作用。也訓練了學生講較完整的小故事,樂於講自己感興趣的故事。讓學生有表達的自信心,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這種活動設計,既有內容的結合,又有能力的綜合,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綜合性原則得以落實。

二、要緊扣教學目標

課堂上要緊緊扣住教學目標,一定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不能本末倒置,浪費大量的課堂時間。在建設優質高效課堂的課改春潮中,我認爲緊扣目標還是最主要的,否則,課堂僅是圖花架子,遊離了課堂目標,就很難實現語文課堂的優質高效。

例如:在聽二年級下冊《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在說到雨滴是透明的時。教師就利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來解釋,通過門的玻璃,讓學生通過玻璃來看看,透過玻璃,我們能看到什麼?體會什麼是“透明”。只花了幾分鐘就把透明解釋出來,並讓學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但在學習一年級下冊《古詩兩首》的第二首《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旨在使學生們通過這首古詩理解古代徭役的繁重和農民生活的艱辛。畢竟現在的物質生活很充裕,不明白什麼是辛苦。而且學生並不知道什麼是古代的徭役和苛捐雜稅,不明白爲什麼農民爲什麼會餓死……這些離學生實際生活太要遙遠了,和生活實際脫軌。如果花大量的時間去和學生拓展的話,不僅成效不顯著,反而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而這些知識會隨着孩子的年齡增長,學生會慢慢了解和體會。這就需要我們備學生,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必須要明確表示要讓學生學到什麼,感悟到什麼。一般情況下,寫人的文章要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形象,寫景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把握景物特點,說明文要引導學生掌握說明事物的方法,寫事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感悟事件所蘊含的道理或者體會人物的情感。而許多老師在上課時,往往不先確定教學目標,備課時只將精力放在挖掘訓練點上,認爲,只要課堂的容量大,訓練點多,學生學得就越多。上課時,學生因爲沒有明確的目標指引,有點無所適從,提不起精神。在學習《三個小夥》、《奶奶的白髮》、《小松鼠找花生果》等課文,可以讓學生進行對話表演。但是花費太長時間在表演對話上,就偏離了教學目標,課堂也會顯得散亂。

作爲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瞻前顧後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鄲學步也不好。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於去僞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鑑的同時,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教是爲了不教。我覺得一年級的孩子更應該去培養他們學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我把jqx這一課的教學第一課時安排爲重點教j,j的音,j的形,j的二拼和三拼。第二、三課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把主動權還給他們,讓他們更主動,更自覺,更有個性地去學。J與v相拼時u上兩點省寫規則是本節課的難點,爲突破這個難點我採用了講故事和形象比較法。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對於一年級的孩子而言,最有價值的科學思維過程就是觀察和比較。鑑於此,我用了兩副j、u的卡通圖,在講述生動故事中,在歡聲笑語中,在比比看看中,在學兒童熟知的事物中潛移默化中接受新知、掌握新知,這不正是我們爲人師者的所苦苦追尋的嗎?

在教j的二拼、三拼時,我讓學生大量組詞並適時理解它們的意思。在逛超市這個環節,我大膽地設計了一個細節,在菊花這副圖的'旁邊還引用了陶淵明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上課時見學生興致極高,偶得靈感——讓學生認一認上面的字,一學生居然能認其中的九個字,而且非常熟練。我及時點評到,:對,我們的知識當然可以從生活中取得,生活纔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學好漢語拼音,我們就可以欣賞到更多優美的詩句。如此地久而久之,我們就能在兒童幼小的心靈裏撒下熱愛語文的種子,假以時日種子發芽破土時,便是我們教育成功之時。

當然,上一堂課預設的再完美,已沒有課堂上生成的東西豐富,於是便有許多遺憾。遺憾一:課前操——在《健康歌》中作運動時,高估了孩子,讓他們自編動作,顯得有些冷場。遺憾二:雖然早有心靈準備,但對調控一年級學生的課堂紀律仍有點愛莫能助,於是像“我表揚”之類的話就多點。遺憾三:教j的二拼這一環節方法不夠多,有些雷同。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描繪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全詩共7行兩句話,前兩行介紹了江南是個採蓮的好地方,後5句寫了魚兒在荷葉下嬉戲。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江南水鄉的美景被一一展現了!爲了使聾生體會到這種美,教學第一句時,我抓住“何田田”理解蓮葉茂盛鮮亮的特點。學生讀課文後提問:什麼叫“何田田”?學生一下子無法回答,於是指導學生看圖,引導: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湖的蓮葉,你看到了什麼?引導學生說出,荷葉的美,荷葉的綠,荷葉的大,荷葉的多,體會這麼多又大又綠的荷葉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眼前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幅何田田的美景。教學第二句時,我主要抓住一個“戲”來細細推敲。首先進行這樣的過渡引導:“蓮葉長得這麼綠,這麼好,蓮花開了,結了蓮子兒。採蓮的`人們划着小船,高高興興地採收蓮蓬。河裏的小魚呀,也樂開了。你看到小魚了嗎?”出示圖後,讓學生想象,用一兩句話把湖裏的小魚的姿態說一說,他們會說:“小魚真可愛!”“小魚在水裏游來游去真可愛!”“小魚正在水裏你追我,我追你,它們在做遊戲呢!”教師根據回答板書“戲”字,請學生說出它的意思。然後提問:“蓮葉東,蓮葉西,蓮葉南,蓮葉北”是什麼意思?充分討論後,教師口述魚兒嬉戲的情景,一會兒游到東面,一會兒穿到西面,一會兒鑽到南面,一會兒滑到北面,他們在水中是那樣的自由與快樂!讓學生表演一條條快活的小魚,盡情“游來游去”。學生邊表演邊入情入境地誦讀,那洋溢喜悅的小臉,活潑可愛的動作,一下子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經過一個多月的煎熬,一年級的漢語拼音的教學差不多接近尾聲了,總結這一個多月以來的拼音教學,一句話:苦中有樂。

首先的感覺就是拼音教學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看情景圖——學習情景歌——認識新的拼音字母——複習總結。在這四個環節中,每個環節都訓練了孩子某種習慣和素養。看圖是爲了引出新的知識,也是爲了讓孩子學會細心的觀察,有序的.觀察。看完圖之後試着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鍛鍊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對今後的寫作也有幫助。學習情景歌是對現在知識的一個總的概括……每部分都有它的作用和意義。但是,從漢語拼音第一課到第十五課一直這樣學習過來,的確有許多的重複,也有點單調,對於一年級的孩子,的確缺少了吸引力。就一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說,大部分孩子在幼兒園都已經學習過了拼音,因此,能否吸引住孩子似乎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漢語拼音課的教學內容只有字詞,沒有句子,更沒有故事情節,缺乏一定的語言文字情境。每堂課學生學習的都是一些抽象的表音符合,而且這些符號既難讀又難記,學生學起來易感到枯燥乏味。應該將字母的形和發音與插圖結合起來,將抽象字母具體形象化,激發學生的情趣。同時,還應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剛入學的兒童注意力短暫,要使他們掌握拼音知識,就必須採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教的方法要科學,形式要多種多樣。

一年級的學生記得快、忘得快,如何將暫時記憶有效化,變成長期記憶。根據學生的年齡小,好動、愛表現、記憶力強的特點,可以將枯燥無味的複習鞏固方法換成找朋友、摘花、摘蘋果,送信、爬山比賽等遊戲形式激起學生的興趣。兒歌是低年級學生易接受且喜聞樂見的形式。利用兒歌的趣味性和琅琅上口的特點,讓學生多讀多拼少寫,既能糾正其發音又能豐富學生的知識。

漢語拼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它是幫助兒童識字、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學好漢語拼音,對於孩子來說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由於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拼音教學只有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有了親身的情感操作體驗,他們纔會主動、輕鬆、準確地掌握所學知識。 拼音教材配有多幅插圖,尤其是“表音表形圖”既表音又表形,這些插圖趣味性較濃,又多是爲兒童熟知的.事物,易說易記,使學生從舊知或經驗的遷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新知,便於學生在腦海裏牢固建立字母音和形的聯繫。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要充分使用“情境圖”、“語境歌”,發展學生的自然語言。同時,以兒歌或謎語教學拼音,也不失爲一種有趣而生動的好方法。這些富於變化的形式,給學生營造出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情緒高漲,思路開闊,思維敏捷,從而增強了課堂學習效果。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這堂課沒有完成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但是這並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在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的素質。這堂課根據學生的學習熱情、思考、靈感,我臨時改變了原先的教學設計,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教師也不應拘泥於預先設定的程式。開放課堂,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熱情,讓我們用一顆寬容的心允許學生打破我們的預設,讓我們在師生互動中多一些即興的創造,使我們的課堂更充滿生命力!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樹葉》一課,課文想象豐富、語言樸實、富有意趣,爲兒童喜聞樂見。教學中,我就培養創新思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1.充分挖掘課文資源,激發創新興趣。

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求知和主動探索的內驅力,它能有效地挖掘學生蘊藏着的學習潛力和創新熱情。《課標》指出“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內因起主導作用”。

《樹葉》一課的前四句寫大家都很喜歡樹葉:“樹枝拿它當扇子”“小蟲拿它當被子”“魚兒拿它當花傘”“小鳥拿它當風箏”,十分形象地寫出了樹枝、小蟲、魚兒、小鳥都非常喜歡樹葉,所以樹葉與大家有着親密和諧的關係。因此,指導朗讀時,我緊緊抓住“形象”,讓學生邊做動作邊讀課文,用動作來表達感情。學生通過反覆讀文,慢慢領悟到:樹枝把長在樹上的樹葉當做扇子,用它扇起陣陣輕風,多麼愜意;小蟲把落在地上的樹葉當做被子,蓋上身上暖暖和和,多麼溫馨;魚兒把漂在河裏的樹葉當做花傘,撐起花傘擋雨遮陽,多麼舒適;小鳥把飛到天上的樹葉當成風箏,風箏在空中翩翩起舞,多麼快樂!理解到這一層,學生再讀課文時,動作更生動了,表情也更豐富了。涼快、暖和、調皮、快樂……一一寫在了他們臉上。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那麼天真可愛。我欣喜地看到,創設意境引發出孩子們的形象思維,使他們真正理解了課文……

2.充分利用“課文空白”,培養創新思維。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這就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積極思維,培養語文能力。其核心是啓迪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前提在於挖掘和把握教材中訓練學生思維的知識點和交叉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多方向想象。

文中第4句後出現了一個省略號,“飛在天上,小鳥拿它當風箏……”在學生理解課文後我緊扣這個省略號,引發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填空白”——樹葉還會落在哪兒呢?於是,一個個精彩的話語應運而出:“樹葉落在地上,小蟲拿它當小牀。”“樹葉漂在水裏,青蛙用它當小船”“樹葉落在頭上,小朋友拿它當帽子”“樹葉飄在地上,小蟲拿它當花裙”。“樹葉落在地上,鳥兒拿它當鳥窩”……學生的創新思維被激活了,課堂春意盎然、充滿生機。就在這時,又一位同學說到:“樹葉漂在水裏,魚兒把它當作信,信上說‘秋天來了!’。”多好的句子呀!他不再是簡單地想象樹葉像什麼,而是由落葉想到了秋天要來了。這說明學生已經在展開想象的翅膀,很好地將已有知識經驗與課文結合起來了。

3.充分尊重孩子天性,培養創新意識。

《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彼此都應受到關愛、尊重、理解和信任,建立起平等、信任、朋友式的關係。”通過學習《課標》和新的教育理論,我感到教師要在課堂上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必須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愛動,而本課選材又是他們熟悉並感興趣的樹葉,所以,如何尊重他們的天性,讓玩爲學服務,便是這堂課能否上好的一大關鍵。課前,我佈置學生跟爸爸媽媽一起撿自己喜歡的樹葉。撿的過程,也是他們對樹葉的認識過程。課上,我讓學生把他們精心選來的葉子展示給大家看,並且說一說。這兩點,充分滿足了他們主動的求知慾和表現欲。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對於課文的學習更感興趣,因爲文章講的,似乎就是他們手中樹葉的故事,多有意思!再看讀課文時,他們手中的葉子一會兒長在樹上,一會兒落在地上,一會兒漂在河裏,一會飛到天上……那情景,好不歡快!彷彿他們已成了故事的主角。儘管學生的動作很雅氣,卻使我看到他們投入學習的熱情和創造潛質的亮光。

4.合理整合教學資源,培養創新能力。

語文實踐能力要在學生充分的實踐行爲中形成,《課標》指出“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趣的實踐活動。”如何在語文實踐中合理整合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我也做了一些嘗試:

課文教學結束,學生似乎還意猶未盡,怎麼辦呢?我翻了翻書,《語文百花園三》中“語文大課堂”正好安排了一個題目“有趣的樹葉”。對了,何不利用他們手中現成的樹葉來貼一貼,拼一拼,畫一畫,說一說呢?於是,我緊接着上了“有趣的樹葉”這一課。

根本無需過多講解,他們早已胸有成竹了。不一會兒,“烏龜、小魚、蝴蝶”出現了,再過一會“小船、花朵、小樹”也來了,再等一會兒“鴨嘴獸、小丑人、奧特曼、小老鼠”等動畫人物居然也一一趕來了……看着看着,我被他們的想象力折服了!

再聽他們是怎麼說的吧!“我貼了一隻蝴蝶,它的翅膀是兩種顏色的,非常漂亮!”“這是我貼的鳥媽媽,旁邊是鳥寶寶,冬天要來了,它正跟媽媽一起去找吃的!”“這是我貼的`小魚和蝴蝶,旁邊還有水草和小蟲。小魚說:‘小蝴蝶,我請你吃水草。’蝴蝶說:‘謝謝你!我不吃水草。’蝴蝶說:‘小魚,我請你吃小蟲。’小魚說:‘謝謝你!我不吃小蟲’。”……誰敢說,這不是學生在興趣引路下的智慧火花的迸發?我不由感嘆:興趣是多好的老師呀!

教學結束,我的心緒卻久久不能平靜。我真的被學生感動了,他們真是太棒了!此時,我由衷地感到:當個老師真好!這種幸福是別人所無法體味到的!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形式多樣,但要用得巧、用得少,更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恰如其分才能事半功倍。孩子們這些想象,儘管很幼雅,但使我看到了創新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它不僅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還培養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陶冶了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操。在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也是在起步中還有待我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還會不斷地深入探究。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核心提示: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情境圖,把學習內容有效地整合起來,既有利於學習拼音,幫助記憶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強了學習興趣。 另外通過遊戲和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如:利用課件做遊戲“摘蘋果”,蘋果上注...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情境圖,把學習內容有效地整合起來,既有利於學習拼音,幫助記憶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強了學習興趣。 另外通過遊戲和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如:利用課件做遊戲“摘蘋果”,蘋果上注有音節或字,讀對了蘋果就落下來

二、善於使用激勵手段,使課堂氣氛輕鬆、和諧、愉悅。 音節的拼讀比較枯燥,我就採用爭星比賽,比一比哪一小組爭的星星比較多三、注重引導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到發展。 1、讓學生自編順口溜,學生會編“像個2字Z、Z、Z,像個半圓C、C、C……” 2、在教學第一組音節的拼讀之後,我讓同桌合作,互相當小老師。

當然,本節課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

一、常規培養需強化。 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需要時時刻刻做出有效的`引導、調控。特別是對於一、兩個比較好動或特別內向的學生,還需多費苦心。合作小組的構建、強化也有待於提高。

二、 三拼法一直是拼音教學的難點。雖然前幾節課一直學習三拼法,但學生很容易忘記。有個別同學還沒掌握起來,還學要繼續練習。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我最重視的是一年級學生的識字教學,教材中安排兩個單元的識字課,但是縱觀整冊書,我們會發現識字教學無處不在,我們一年級語文教學就是一個教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這個過程只不過採取的方式不同。

在我近三個月的識字教學課上,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課程:

一是引導學生髮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

對於要認的、特別是要寫的字,對於已學過的字,要引導學生在聯繫中、在比較中找到漢字的共同點,不斷髮現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就會形成比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比方說換偏旁,加一加,猜一猜的識字方法,有趣而又高效。比方說,學“商”字時,我先猜一個謎語:一點一橫長,點撇在中央,大口張着口,小口戴帽裏面藏。我一邊書寫一邊說,學生們很快就記住這個難字了!

二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

在校內,在家裏,在街道,在社區,通過讀書、看報、看電視,看商標字、招牌字、廣告字……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慾望,就自覺地識記。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展示課外識字的機會、舞臺,讓學生不斷地交流自主識字的成果。堅持這樣引導,學生不僅增識許多漢字(課外識的字甚至比課內識的`還要多),而且在學習興趣、方法、習慣等方面收效良多。三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在運用中鞏固識字:兒童識字,認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識的字放到語言環境中,鞏固的效果最好。教師一方面可以把需要識的字編成句子、兒歌、短文,讓學生閱讀,鼓勵學生組詞、寫句子,在讀和用中鞏固識字。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家》是《北師大語文》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凝練,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受兒童的喜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們應把握兒童詩的特點,並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學生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語言,啓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薰陶。

通過此次學校的教學活動月點菜課的活動,從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兩方面來看,《家》一文的教學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教學過程中體現了低段閱讀教學中對“隨文識字”的關注,以及針對一年級孩子的習慣養成訓練的研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着力爲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充分關注學生生命發展,弘揚每個學生的個性,在讀中激趣,在演中理解,在合作中交流,在模擬表演中提高,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激發興趣,授之以漁

在課文導入階段,我是這樣設計的.:

以圖畫導入,激發興趣(課前在黑板上簡筆畫出詩歌意境)

1.老師帶來了一些朋友,想認識他們嗎?出示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圖及詞卡,引導識字讀詞。(“鳥”注意別忘了其中的點,“魚兒、種子”注意輕聲。)

2.這些小傢伙很調皮,偷偷跑出來玩卻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幫它們找到家嗎?學生上前貼畫。

3.學生看圖用句式“(什麼)是(誰)的家”說一說。(出示句卡,學生練說時相應出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

隨語境重點識字“樹林”(有很多樹木,所以都有個“木”字旁)

“小河”(小河裏流淌着水,和水有關,所以有“氵”)

4.師小結:說得真好,其實,把你們說的話寫下來,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詩。(出示課題)

教學剛開始,首先出示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圖讓學生認一認。一方面激發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以圖爲憑藉認識相應的四個詞,爲識字創設具體的語境,有別於枯燥、簡單的生硬識字。爲小夥伴找家,學生會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完成貼圖,並以此爲契機運用句式“()是()的家”練習說話。學生在饒有興趣中完成了從識字、認詞到說句,既遵循了認知規律,又讓學生學得主動。

二、體驗閱讀,讀中見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贊可夫也認爲,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讓學生自由選讀便是“觸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教學《家》一課,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一遍遍與生字詞打交道,掃清了識字障礙,同時,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學生這時的讀必定是從內心體驗出發,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豐富想像,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在學生自讀自悟時稍作點撥,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促使其對語言有細膩地感悟。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樹林裏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嫩綠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風微笑……”從而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溫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爲鮮明、豐滿,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達到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教師適時的評價點撥給了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本文的教學,我是讓學生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來理解課文中的詞、句、段和文章的.內涵。在觀看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一圖時,我問孩子們從哪裏看出他們高興呢?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此起彼伏的回答聲中,學生們理解了“快樂、又蹦又跳、開心”等詞語。又如,片段一中的雪景圖,把孩子們帶入到課件的雪景中去,孩子們情不自禁地描繪眼前見到的雪景圖。再看最後的一張白雲圖,把課文內容“雪孩子給小白兔帶來歡樂,爲小白兔解除災禍,最後自己變成了雲朵,以及雪孩子助人爲樂、捨己救人的高尚品質”都融入到了這張簡單的畫裏,讓畫不再是畫。我覺得在這“看圖中學文”,把孩子們帶到了一個永不枯竭的活的源泉中,讓孩子們的思維極大地得到訓練。與此同時,再回歸文本:“你想對雪孩子說些什麼?”孩子們都很積極地發表自己的感言。

有了這些做基礎,在朗讀時就顯得得心應手多了,他們一個個進入情境讀課文,讓學生的朗讀不再蒼白無力。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前幾天,我執教了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的《識字5》,這個單元側重的是詞串教學,而本課就是由一組與大海有關的詞語串成的韻文。我結合課文插圖幫助學生識字和認識事物。12個詞語都有相應的插圖,學生圖詞結合,容易萌生主動識字的願望,所以教師需要從整體入手指導學生觀察大海里的事物。在看圖識字的過程中,重在啓發學生展開想象,把圖上描繪的事物同所學的詞語聯繫起來,加強識字的效果。

在教學本課的時候,爲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通過老師對大海詩歌般的描述,初步欣賞大海,感受大海的美,激發學生對大海的熱愛與嚮往之情。同時,以學生樂意參加的律動形式,創設情境,愉悅情感。讓學生感受自然美,表現自然美,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在教學時,我還以在圖中找詞語的遊戲形式學習詞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誘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生很快地掌握知識。

識字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認識生字,更重要的是會運用學過的詞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一些詞語進行說話訓練。如:你看到了什麼樣的貝殼?能不能就它的顏色和形狀說說?再如:珍珠是什麼樣的,誰來說說?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還注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如:海鷗在海面上飛翔,你覺得它會對浪花說些什麼呢?再如:你還見過什麼樣的貝殼?

另外:本課的教學重在閱讀。教師要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反覆誦讀。注意圖文對照,在誦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習識字方法,增強學生識字的興趣,爲了更好地引情入境,我注意到用詩般的語言,帶領學生走入再造想象的天地,愉悅身心,受到啓示。讓學生自己感受、體驗,尋找、發現大自然的美,感受大海的美麗富饒。在這裏,學生的想象在馳騁,情感在激盪,思維在飛躍,人性之美在升騰,創造的火花在閃耀,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意境營造得很足,學生卻讀不出韻味,這是以後我在教學中需要大大加強和引導的地方。

最後,識字教學肯定是重在識字,上完課後,吳主任評課說,寫字環節還不夠機智,不能最好地發揮孩子的識字能力,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認字是我們上課的最終目的,而如何人讓學生清晰地記住所學的字,我們還應該下很大的工夫。如:”沙”字,爲什麼是三點水加一個少字?如果能說得更明白,我們一定可以更好地記住它,我們可以說是:”水少見沙子,這樣學生便非常明瞭,也可以記得很深刻了!”另外,吳主任還教給我很多讓孩子記字的方法,在此不能一一詳盡,但是卻能讓我受益良久。

作爲一個新人,應該注意積累點點滴滴,祝我們都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