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5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說"屏"》是一篇自讀課文,是園林藝術專家陳從周教授爲現代中國的建築師、傢俱師們寫的,希望他們“能有超越前人的創作”,故特別強調屏風的文化價值,這在文末一節就有明白的交代。教科書編者在課文前所作的“閱讀提示”也有準確的引導,重點放在屏風“總是能牽動我們幽微的情思”,這“情思”二字確實十分緊要。作者和編者都在告訴我們,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說明文,它有強烈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內涵,談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於在功能與美感上做文章”,這正是本文的藝術個性所在。所以本文的重點不是“知識”而是“詩意”。

因此在指導學生時,我主要抓住以下三點:

一、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

二、感受文中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三、感受作者對屏的深厚情感。

一開始爲了讓學生對屏風特徵的把握,我特別創設了情境。因爲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我就提供一些圖片,讓學生有直觀印象,然後再來理解文章的內容就比較容易了。在課文的學習時,給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和討論。讓學生朗讀和思考的`時間多一些。重要的是,我要設計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注重引導。讓課文的學習更加的簡單化,條理化,深刻化。在感受文中濃濃的詩意和韻味時,課前我讓學生查閱並蒐集有關屏風的圖片和詩詞,在賞析完文中的詩文後,當堂誦讀、點評。目的是讓學生再次認識並感受屏風之美、詩文之美。而本文作者的情感的感受可以讓學生通過具體語境去體會。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首先初中學生空間概念不很強,而且剛剛接觸說明文,雖然有前兩篇文章作鋪墊,但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還很薄弱,所以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很關鍵,故宮博物院教學反思。其次是農村中學有許多學生沒有見過故宮。因此僅憑老師一張嘴,任你講得天花亂墜也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所以,只有憑藉直觀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然後才能達到目的。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從而突破空間想象困難,明確說明文的空間順序的使用特點。

根據對教材以及學生情況的分析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宮的'建築佈局及特點。

2.學習按照空間順序說明覆雜事物的寫作思路,教學反思《故宮博物院教學反思》。

3.通過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進一步發揚民族的創造精神,爲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美好而努力學習。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瞭解故宮博物院全貌,能夠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以及找準作者的立足點;

(2)認識並學習方位詞語的準確運用。

(3)以太和殿爲例,體會本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

難點:

(1)學會按照空間順序來說明覆雜事物的寫作思路;

(2)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從實際出發,遵循知識傳授與能力發展相結合,形象感知與邏輯思維相結合,性情陶冶與知識拓展相結合以及以學生爲本位的原則確定本課的教法:1.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興趣。2.讓學生當導遊,從總體上把握全篇說明順序、建築結構及佈局,增強學生對空間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本學期,學校組織青年教師公開課活動,我被備課組老師推舉爲獻課教師。自從接受了這一任務,我深感惶恐,深恐自己學是有限,辜負了全組的希望。因此,從教學篇目的選定,到教學內容的設計,再到課件素材的蒐集以及製作,我都下了很大功夫,經常工作到深夜,並且虛心地向其他同行請教,聽取他們的建議。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說明文,說明文的教學目的,概括地說就是指導學生學習有關說明文的基礎知識,提高閱讀,寫作說明文的能力。爲了實現這個目的,我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製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本節課所教授的是第一課時,以分析中國石拱橋的`典型代表——趙州橋的結構特點爲教學重點。導入新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概念由大到小,說明對象從概括到具體的方式,由"橋"引到"中國石拱橋",使學生界定了課文說明對象的範圍。字詞和作者簡介等,在課前我都佈置學生進行預習,通過課件檢查情況來看,學生們完成情況還是相當不錯的。然後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接下來便進入了本課的學習重點——趙州橋。

由於大多數學生都沒有見過趙州橋,所以爲了增強直觀形象性,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先是爲學生範讀這部分課文內容,然後用幾段生動形象的卡通視頻把趙州橋的特點介紹清楚,設計了6個探究題目,逐層深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從實際效果來看,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當然,由於時間倉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這堂公開課也留下了些遺憾。比如,開始時認爲課的容量較大,因此有意無意的加快了速度,並且還刪減了最後一道習題,可實際在最後有了些許富餘時間,使整堂課感覺起來前緊後鬆,不夠流暢,這在以後的實踐中是要努力避免的。

這次獻課,得到了同組老師的大力支持和熱心幫助,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師:你認爲張岱與亭上兩人是知音嗎?是從文中哪些地方讀出來的?

生1:是知音,從文末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中得知。

師:文中的“癡”,是“傻”的意思嗎?從這個“癡”字中,你能發現張岱與亭上兩人的什麼特點?

生:從‘癡”中看出他們癡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

生2:不是知音,從‘強飲三大白而別’中看出,張岱是一個比較孤傲的人。

思考一:

有位教育家曾經這樣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於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這位老師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學過程中,爲了引導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作者張岱的性情特點,設計了一個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張岱與亭上兩人是知音嗎?當然,學生也很聰明,很快就在老師的引導下,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各自的理解。當學生回答:“不是知音,從‘強飲三大白而別’中看出,張岱是一個比較孤傲的人。”老師若能再追問“文中還有什麼地方能看出他孤傲的特點嗎?”引導學生從明明有舟子陪同,‘與餘舟兩三粒而已’,卻說‘獨往’湖心亭看雪中讀出他是個孤高自許的人就更好了。但不管怎樣,這個問題還是激起了學生思考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思辨能力。所以,我認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還應該體現在課堂提問的啓發性上。

思考二: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語文課一定要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引導學生在感知課文“寫什麼”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揣摩“怎樣寫”“爲什麼這樣寫”,理解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領會作者運用語言的匠心。只有這樣做,語文課纔不會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語文學科本色特點,又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有效訓練。上述三個教學片段中,我們發現兩位老師都很注重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去品析景物特點,這些過程都體現了濃濃的“語文味”,他們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有效的。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23課《核舟記》。這是一篇說明事物的文言文,篇幅較長,難點字較多,還有不少的長句。因此,在引入課堂後,先給了5分鐘用來掃清朗讀障礙。然後,就試着來讀。學生們自行讀,到有疙的地方我再糾正,大約用了5分鐘算是勉強的讀完全文。讀完後,孩子們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紛紛嘀咕“好糗喲”我說:“老師再給大家範讀一遍,在我讀的過程中,你們拿起筆,對仍不懂的字詞和節奏做上符號。”接着我就用很慢的速度朗讀全文,讀完後,再強調了幾處難字和節奏。而後組織全班再齊讀全文,這次的效果要比前一次好得多了。讀完後,他們還給自己鼓掌呢!我順勢表揚了他們,又提出同桌、小組之間互讀,着重注音難點的字詞和節奏。然後抽生起來朗讀,同學們針對幾位同學的朗讀,提出了很好的評價,聽着他們說:“我覺得某某的朗讀感情很到位,節奏劃分也很準確,但字音不標準,出現了幾個錯音,比如說……”我很高興,這種評價訓練對他們的表達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因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我在備課時就注意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分析課文。於是,在多次朗讀以後,也只剩下不到10分鐘的時間,我就安排大家按照小組合作的方式,重點討論描寫“大蘇泛赤壁”的段落,也就是三、四段,並提出以實際表演的方式分析課文,一提到表演,一個個興趣高漲呢!專著的投入其中,我在其中巡轉的時候,聽到他們激烈的議論着句子的意思,再按照自己的理解確定表演的.情景,真是好笑,很快就下課了,我示意大家靜下來。他們驚呼:“就下課了哇?我們還沒準備充分呢!”我問:“那怎麼辦呢?”學生們紛紛說午自習再來仔細演練。我告訴大家明天的課堂會抽小組上臺表演,他們的興致更高了,我還沒招呼下課就議論起該怎麼表演的細節。看他們熱情的樣子我也就沒統一下課了。

這節課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應該着重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爲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不能只說不練。同時,應該持之以恆,堅持在自己的每堂課的教學之中。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三峽》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上的教材,這是一篇閱讀文言文,作者以極其精煉、優美的語言飽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示了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根據課標對閱讀的要求,即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啓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我精心設計了兩個教學目標

(1)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三峽的由衷讚歎之情。

(2)是品味作者優美的語言,充分感受三峽雄偉壯麗的景色。根據課標對文言閱讀的要求: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我直接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3)落實實詞,結合書下注釋理解文意。最後我又根據課標對寫作的要求,即善於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表達對自然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我又設計的教學目標是

(4)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來寫的寫作方法。從整個課堂效果來看,我覺的我的教學設計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課標的三個維度精心構思的,從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情況來看,尤其是從知識紮實的落實,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對學生的薰陶漸染,更使我感到我還是上了一節比較成功的一課。授完這節課很長時間了,在我的耳畔還一直迴盪着氣吞山河的長江之歌,在我的眼前還一直浮現着一幅幅雄偉壯麗的三峽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緒還一直沉醉在和諧、融洽,充滿激情的課堂裏,學生們一雙雙主動求知的雙眼,師生之間熱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動,更使我深刻地感覺到在課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一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師過渡。

一: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在朗讀的教學環節中,我沒有從理論上枯燥地去講解如何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而是讓學生伴隨着優美的音樂去朗讀、去感悟。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學生們的朗讀激情和朗讀興趣被激發出來了,學生們的朗讀水平也自然而然的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美妙的旋律,深情的朗讀,使學生們初步感受到了三峽之美,初步享受到大自然的審美情趣。

在落實實詞和疏通文意方面,我充分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發揮了學生自己動手,自主學習的精神,讓學生課前充分的預習,自行解決基礎知識,我在課堂上只是檢查預習和解決疑難問題而已。通過學生們自信流利的回答,我感到學生們對基礎知識的落實是牢固的,是紮實的。

在研討文章內容方面,我精心設計了一個又一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先從整體入手,提問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文章都寫了三峽的哪些景物?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能脫口而出:“三峽的山和水”。我便以此爲出發點,一環又一環的提問:三峽的山和我們家鄉的山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你是從文中的哪些語言看出來的?三峽的水又有什麼特點?不同季節的水給人的感受一樣嗎?你最喜歡什麼季節的三峽?作者究竟運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方法使我們對三峽如此神往?由於我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再加上我耐心細緻的啓發誘導,連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都能大膽積極的舉手,同時這個問題的設計又爲下一個有關寫作的教學環節作好了鋪墊。爲了能使學生學以致用,我由剛剛研討完的分析閱讀引出了口頭作文片段訓練,爲了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我採用了多媒體,一幅幅三峽美景的再現,伴隨着雄渾激昂的配樂歌曲《長江之歌》,同學們的寫作激情一下子被點燃了,同學們爭先恐後的用優美的語言,各種各樣的修辭方法,生動地描述了當今三峽的風采。最後又用學生表演的方式回顧了三峽的過去,展示了當今和未來。因此說,我的教學目標的完成是比較成功的。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選擇

由於這篇文章重在感悟、欣賞,這對學生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積極營造課堂的情感氛圍。師生的熱情交往,積極互動一直貫穿課堂始末,爲了使學生們更加主動積極的參與,我沒有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直接滲透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擬定本節課的學習計劃,教師最後再稍加歸納。由於我對學生的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學生們主動求知的慾望就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學生們怎麼能不願意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去解決自己親自設計的疑問呢?就這樣,濃重的學習氛圍在剛上課不久就被我營造出來,這爲往下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調。

爲了使學生們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三峽之美,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之美,究竟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呢?我反覆揣摩,認真探索,最後決定還是藉助多媒體,運用啓發、探究的方法,並且把音樂引入了文學的殿堂。典雅的古箏音樂立刻把學生帶入瞭如夢如幻的古代三峽之中,雄渾、豪邁的長江之歌伴隨着一幅幅精彩的當今三峽的畫面,震撼着學生的心靈,這怎麼能不使學生浮想聯翩,怎麼能不被江山如此多嬌而折服。此時此刻,學生的情感已和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並將本節課的氣氛推向了高潮。情到了,景到了,情景交融的感情促使學生們急不可待的抒發內心的情感,下一個環節的口頭作文效訓練自然水到渠成。短短的幾句對三峽的謳歌讚美,就足見我由閱讀引出作文的成效。

爲了更好地使學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受到啓迪,我在課堂的結尾還精心設計了表演《昨天 今天 明天》,通過學生聲情並茂的表演,不僅展示了學生的特長,而且還以別具一格的方式重溫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們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受到啓發、感悟,今日的三峽令人迷戀,明天的三峽更令人神往。學生的思維再次被拓展,思緒早已飛到明日三峽的建設中。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可以說是意味深長,學生們倍受鼓舞。

三:我的教學風格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友好交往,熱情互動,深度挖掘學生的潛能,展示學生的特長,是我近幾年來的教學風格。在我的課堂上,幾乎沒有死氣沉沉的`死角,我會用微笑化解他們的緊張,我會用親切生動的語言,以朋友談話的方式解決他們心中的疑問,我更會用真誠的目光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我早已不是課堂的主角,我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我和學生彼此之間用眼神、動作、表情、語言默默地交流着,深情的互動着,從而達到知識上的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的共同發展。由於我和學生的心心相通,學生們的潛能和特長更容易被我挖掘出來,他們在我面前都急於表現自己。如課堂結尾的表演設計,巧妙的構思、新奇的內容就是由我班一名比較內向的女同學的傑作,表演中的南同學平時更是沉默寡言,但是經過我們師生共同的合作、探究,我覺得此處的教學安排是我教學風格最爲閃亮的一點,他們聲請並茂的表演更使這節課錦上添花,意蘊雋永。

四:談談我的成功之處

本節課我最大的成功是捕捉到瞬間靈感,臨時改變教學計劃。在重點研討完春冬之時的美景後,我按原教學計劃是想讓一名擅長朗讀的同學配樂朗讀,可是當我看到同學們都已被作者優美的語言所感染,都對壯麗的三峽產生神往之情時,我的腦海中突然產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何不讓學生閉着眼睛,伴隨着悠揚宛轉的古箏音樂,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地遨遊呢?我先是被自己的奇發妙想嚇了一跳,繼而果斷地採取了這次“智慧的火花”,看着學生們在沁人心脾的音樂聲中,閉着雙眼如醉如癡的神態,我真爲自己的意外收穫而慶幸。優美的音樂此起彼伏,百轉回腸,我深信在學生的心中早已設計出了一幅幅更爲神奇的畫卷。我真的被自己臨時設計的溫馨情境感染了,由原來設計的學生朗讀也變成了我情不自禁的朗讀,這處的教學環節也因此成爲了我本次教學的最成功之處。事後,我認真反思,終於體會到了這次瞬間靈感的產生決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產生的智慧之火,是課堂上師生互動,融爲一體的共振效應,它使學生們充分感受到語文課堂的魅力,那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五:我的不足和再教設計

本節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有龐雜之感,有礙於學生對重點的把握,音樂的藉助,小品的表演確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過多的藉助,降低了語文課文學的魅力,有喧賓奪主之感。

再教設計:在課時安排上,我將由一課時安排兩課時,在課堂內容的選擇上,我將忍痛割愛地捨棄展現今日三峽風采的環節,在多媒體的選用上,我將只選取一段音樂渲染課堂氣氛,目的是讓學生真正地在古代文化中薰陶漸染,從而更加熱愛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

以上是我的教學反思,希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爲了配合學校正在進行的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在去馬牧池中學聽課學習之後,經學校領導研究決定,在10月11日由王校長帶隊,全體語文教師到沂水實驗中學參加了市優質課評選的聽課學習活動。

這次學習,共聽了七節課,第一節是由胡珊珊執教的《風箏》;第二節課是由邢斌執教的《蘇州園林》;第三節課是由臨沂三十五中學的劉寧執教的《記承天寺夜遊》;第四節課是由沂南三中的張元志執教的《愛蓮說》;第五節課是由莊政亭執教的《天上的街市》;第六節是由莒南道口中學的徐豔雲執教的《春》;第七節是由臨沂十八中學的侯興福執教的《錢塘湖春行》。

這七節課都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先進。都不同程度的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都注重了對學生的引導。都注重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教師的基本功都很紮實。特別是劉寧的《記承天寺夜遊》的詩歌的教學環節:“初讀---譯讀---品讀---美讀”。學生對文章挖得深、挖得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共鳴。張元志執教的《愛蓮說》,通過讀蓮、品蓮,小組合作學習,更是把蓮品得透徹。侯興福的《錢塘湖春行》以“智勇大闖關”的形式,更是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輕輕鬆鬆積累關—你追我趕朗讀關---集思廣益賞析關----緊鑼密鼓背誦關---超越自我拓展關”。幾個環節不僅新穎,而且科學。學生的學習收到了好的效果。

同樣的學生,在不同的`老師的課堂上的表現相差很大,這主要是執教老師的引導、老師課堂的風格不同導致的。所以,作爲老師,必須認真備課,努力引導學生,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提高課堂的效率。

這次聽課學習,對教師的上課水平將有一個很大的提高,將極大的推進我校的課堂教學改革。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教材分析

1.魏學洢的《核舟記》是一篇公認的傳統教學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意味雋深的文藝小品,生動表現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讚美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

2.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的結構模式,突出重點。

3描寫入微,語言精練簡潔,富於想象神韻畢具。

學情分析

優勢:學生通過預習瞭解了本文內容,對描述的小核舟能表現出人物、飛鳥、走獸、樹木、石頭、宮殿、器物等各種造型興趣極大。

弱勢:初讀文章感覺描述範圍極廣、內容較多,與材料的體積很小產生矛盾。

措施:安排大家按照小組合作的方式,重點討論描寫“大蘇泛赤壁”的段落。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學習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具體細緻入微的描述說明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卓越技藝。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積累文言詞句;

2、幫助學生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難點: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朗讀第一、三部分

2、揣摩文意,回答問題

二、整體感知,研讀第二部分(2—5)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緻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可分成幾個層次?

(2)研讀第二段。設計問題如下。

①這一段的內容是什麼?

②介紹“核舟”體積時,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又寫了衆多小窗和對聯,作者意在表現什麼?

③請同學領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讓學生自己動口講一講。

(3)研讀第三段。

討論:①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着重說明什麼?

②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麼?

③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爲什麼?

④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

小結第三段:這段文字,說明人物神情態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順序,描述每個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順序,層次分明。

(4)研讀第四段。

①這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麼佈局的?

②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③小結:第2-4段是寫船的正面,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

④研讀第五段,設計問題如下。

a.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b.寫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面爲什麼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c.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寫嗎?

三、課堂小結:這是全文的重點,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和舟情景。

四、再讀文章細品韻境。

五、佈置作業:課後第三題。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五篇課文,全部都是以“戰爭”爲題材的文章。本單元的設計意在讓孩子們瞭解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看到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在心裏樹立起“要和平,不要戰爭”的意識,激起孩子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本單元第三課《蠟燭》和第五課《親愛的爸爸媽媽》所講的故事都是發生在二戰期間。字裏行間是對法西斯納粹分子的批判和憎惡,對被侵略者英勇無畏精神的讚美。就拿第五課《親愛的爸爸媽媽》來說,在講這節課之前,我深深明白,要想讓孩子們深入瞭解文本,深刻感悟“要和平,不要戰爭”這個中心 ,字詞可以粗講,語句賞析可以少說,但必須花一定的時間去講二戰。有了這個想法,我開始蒐集大量有關二戰的資料、圖片及二戰期間法西斯的野蠻殘暴行爲,比如德國法西斯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最後解決”徹底滅種計劃,日本在中國令人髮指的“三光”政策,法西斯德國及日本利用所謂“囚犯”進行的毒氣細菌實驗等等。一幅幅慘不忍睹的歷史畫面,配上簡單深刻的文字解說,圖文並茂 ,這樣既讓孩子們有了感官視覺,又可在心靈深處受到震撼。

可想而知,孩子們帶着這種被感染起來的憤怒情緒去學習文本,身心完全融入其中,這樣的課會是何等精彩。課後反思,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語文教師經常爲了趕教學任務,怕影響進度,便“緘默其口”,在課文背景介紹上“吐字如金”。可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在沒吃透作者寫作意圖的條件下,非生拉硬拽着孩子往主題上牽扯,這樣的語文教學怎一個失敗了得?

作爲語文教師,課文背景的深刻滲透絕對不可缺少!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背影》是文學名篇,也是百教不厭的老課文。《背影》的教例豐富多彩,可以說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教學本文的難點在於學生。由於本文是作者在當了父親以後,對八年前情景的回憶,感情變化複雜,但學生年齡尚小,社會閱歷太淺,大多也沒經歷大喜大悲之類的'家庭變故,文章所呈現的情形離學生很遙遠,因而,學生不易進入角色,教學反思《《背影》教學反思》。如何在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學生的心靈情感之間搭建一座橋樑,使他們作出自己的體驗與評價?這是擺在教者面前的難題。本課基本解決了這個難題。

本課的特點是緊抓“情感”主線,環節設計精巧。簡練而深情的導入,用“吟讀”來體驗“低迴婉轉、情抑於中”的情感基調,然後以“怎樣的背影”和“背影的背後”爲抓手,深度體驗和理解作者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中間適時地介入背景,一步步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至最後“發短信”,讓學生積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真是水到渠來。可謂是步步鋪設,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三峽》這一課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

成功的方面是:

一、通過三峽風光視頻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也爲學生直觀的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二、通過採用五種不同的讀課文方式,即加強了誦讀,又不使學生覺得乏味,從而很快讀懂、讀通課文。

三、“品讀:課文圖片對對碰。請你用最美的語言把它表現出來。”環節用的好。通過圖片與課文的對比閱讀,使學生把枯燥的語言文字物化爲美景,便於他們的課文背誦和理解。通過課文語言美讀,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對美的領略。

四、教學用語方面,做到了無一句廢話,上下銜接特別流暢自然。教學環節環環相扣,舒緩有度,做到胸有丘壑。

五、引導學生方法得當,點撥到位。學生通過引導,很快領會課文內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瞭解抓住事物特徵來描寫的寫作方法。

不成功的方面是:

一、時間掌握的.不夠好。生字詞注音和重點詞語解釋方面浪費了時間,課前預習過的可以抓重點強調一下,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導致時間不夠用。

二、因時間不夠,最後寫作拓展環節根本沒有來得及展開,沒有到達我預定的目的。

三、學生朗讀比賽環節不夠完美。完全可以讓學生男女生,兩人一人讀一段,這樣也可以達到考察誦讀的目的,而且還可以節約時間。

四、我覺得我應該把翻譯課文單獨拿出來作爲一個獨立的環節,而不應該糅合到分析課文中來進行,這樣條理會更分明一些。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1、文言文教學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這三個方面是:

文言文要重視知識的積累;文言文要以誦讀爲基礎;文言文要注重審美鑑賞。在這一節課裏,我覺得這三方面我都做到了。

2、這節課的課堂教學我覺得有不少值得我繼續發揚的。

(1)教者這一方面:①課堂引入巧妙有效。由學生平時對“閒”的理解巧妙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也就是理解蘇軾閒的特殊心境。②課堂設計以“閒”字一線貫穿,又環環相扣。對“閒”的理解逐步深入,而每一步都緊密相連。③目標明確,層次清楚。④注重教學整合度。目標整體達成,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多樣,教學內容綜合。⑤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繫,注重學法指導。⑥重視自身的親和度。在教學中,我態度可親,幽默風趣,充滿關愛、及時激勵。⑦注重文章在提升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讓學生感悟反思。

(2)學生這一方面:①參與度。學生參與活動真實有效,學生參與活動的面達百分之九十以上。②合作度。合作學習真實有效,每個小組四個成員都積極合作討論。③興趣度。學生對課堂活動很感興趣,爭相搶答。④開放度。我有意識的`爲學生提供開放的探究和創造的空間。⑤掌握度。這一節課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學生掌握情況良好。

3、上完這一節課,我知道這一節課的教學也留下不少遺憾,值得我好好深思後加以改正。

(1)課堂容量太大,有不少的知識點不夠時間給學生好好吃透。特別是寫景美的欣賞,學生一下子還沒想到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我呢,就給學生分析了,搶奪學生的思考。還有,品味“閒人”給的時間不夠,學生還不能充分的透徹的理解,我就幫忙分析了,不該!

(2)不注意設計有思維梯度的問題,如果有難題需要學生解答,應該先設計有思維梯度的問題,層層推進。如在學生思考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時,看到學生一下想不出來,我應該由淺入深地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逐層思考,水到渠成。

(3)朗讀指導不到位。我很想多一點時間給學生反覆朗讀體味,但看到時間緊,就沒有做到,很後悔,以後不管怎樣,也不能輕視朗讀。我應該在學生每次讀完後都給予點評知道,甚至應該範讀文章。

(4)知識的上下聯繫不夠,沒有和學生構建起知識的框架。這個知識點原先在哪裏出現過,要引導學生聯繫。學習散文的方法框架怎樣?要幫助學生構建起來。

(5)缺乏脈絡清楚的板書。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着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爲什麼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薰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

於是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可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藉助註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10月28日,趙一博文化傳媒公司來我校做了一場題爲《喚起心中的巨人》的精彩演講,我作爲一名班主任老師,陪同我班學生一起聆聽了這場精彩的演講。聽後,我深有感觸,現在談幾點自己膚淺的感受。

1、演講者的演講富有激情,始終充滿了感情。演講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讓學生樹立自己目標併爲實現目標面去努力奮鬥。學生個個聽得都有非常認真,並且信心滿滿。特別是與學生的互動環節,學生都積極地談了自己的理想。我想自己在平常的教學中缺少正是這種激情和感情。如果我們整節課都有能充滿激情,那麼學生的學習效果肯定不錯。這是值得我借籤和學習的。

2、演講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對學生進行了感恩教育。這也是整場演講的高潮。學生和家長每人聽得都非常認真。演講者講的聲情並茂,講到動情之處演講者流下了熱淚。再看學生和家長聽到動情處也是哭得稀里譁拉。特別是當學生深情的注視着自己身邊的父親或母親時,很多家長和學生都相擁而泣。當學生以中華民族最傳統也最重的禮節——雙膝跪在父母的身邊時,我的眼淚再也控制不住了。是啊,我們整天教授學生知識,教他們如何去學習,如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卻忽略了對學生的感恩教育。這是我作爲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失誤。在今後的班級工作中我一寫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不僅主學生學到科學知識,也要讓學生學到如何做人,如何去感恩自己的親人、朋友、老師、同學,去感恩世界。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終於上完《信客》後,略感輕鬆。餘秋雨作品是我非常喜歡的,其歷史的厚重感和語言的凝重感是我以及我的學生所缺乏的,所幸在這節課上同學們與我產生精神上的共鳴,爲餘秋雨喝彩,爲當代中國有如此優秀的散文家喝彩。其後又感困惑,或許這種師生間的良性交流與互動是一種偶然,或許這只是後排坐着的許多領導與老師所營造的壓力氛圍下的一種激情,然而當這一切都過去之後,我們又剩下些什麼呢?

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五年來,頗感語文老師之爲難。語文課似乎人人能聽,人人能評,人人都有想法的課。語文教學也是爲許多教育家、專業或非專業人士詬病最多的。於是從上第一天課起,腦子裏就混沌模糊,既怕誤人子弟,耽誤學生前程,又怕辜負學校厚望,於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此五年,甚爲辛苦。然在與前輩、同行與學生的共同研討與交流中似發現兩點略有點價值的東西,一是語文課必須是基於語言文字的,二是語文課必須要達到師生共鳴的目的。

猶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即是南山區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之時,我抱着極其虔誠的心態去聽各種各樣的課(特別是公開課),突然發現大多數語文課聽不懂了。有在課堂上翩翩起舞者,有在課堂上離題萬里者,有整節課道德者教化者,不一而足。由此深感自我見識之淺陋,於是在課堂上依樣畫瓢,結果有一天一位前輩聽完我課後醍醐灌頂式地問了我一句:“你在上語文課嗎?”我猛然間全身震顫了一下,是啊,我在上語文課嗎?由此發現,其實當語文課離開語文本質的時候已經異化了。

於是在以後的工作中無論上怎樣的`課,上哪一篇課文,我都時刻牢記:一定要把這節課上成語文課。語文者,語言文字也。當然這裏特指漢語言文字,語文課不能離開漢語言文字,不能離開文本,否則就是離水之魚,斷翅之鳥。許多老師說《信客》這堂課最成功的一點就是無論對信客辛苦工作的分析還對信客優秀品格的分析都沒有離開過文本,師生不斷地從文本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我認爲無論《紅樓夢》還是《阿Q正傳》,它們是文學名著而不是哲學名著或心理學名著,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作者通過他們高超語言運用技巧表達他們對人、對世界的認識。因此,學生從語文課上要學到的首先應該是語言與文字。雖然,這堂課在語言文字的賞析上還顯得比較粗淺,但是畢竟是自己的一大進步。

第二點深刻感悟是師生共鳴的重要性。一堂課應該是由師與生共同組成的,它不僅屬於老師,也不僅屬於學生。屬於老師變成了一言堂,屬於學生變成了菜市場。師生之間的關係應是和諧的,心靈共通的,能產生共鳴效應的。這種共鳴效應一方面源於教師課堂上良好的提問與引導和學生的回答,但更重要的是師生間長期的交流與溝通。莫說溝通對於班主任是十分重要的,對於任課老師也同樣重要。對於自己所任課的學生沒有了解,沒有信任,就沒有師生的長期的合作,課堂也就失去了活力。常言道:“聽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聽”,纔會“信”,纔會學好。而這個“聽”,源於心靈上的“聽”,而非耳朵之“聽”。這種境界需要的是一種融合。不幸的是,這方面,在這節課上表現得並不太好,課堂雖顯熱鬧但深層次的溝通不足。希望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會越變越好。

教學至今已五年有餘,深感語文教學之艱難。究竟該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尚有許多困惑,還是運用中山先生那句遺囑勉勵自己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