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這節課給了我啓發,我覺得朗讀在這一課的學習中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在讀中激發了學習興趣,在讀中自學了生字詞,在讀中理解了課文,在讀中獲得了自己的感悟。朗讀,使學生嘗試了自我學習;朗讀,也讓我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1、把“讀”作爲教學主線,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感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實踐了一個樸素的思想——重複—重複—再重複。在螺旋遞進的重複中,學生對於課文中出現的字、詞、句進行了感知,在不斷地詞句“拼裝”中,巧妙地實現了課文內容梳理、字詞鞏固、理清脈絡等三大目標。也許,這就是語文教學中整合思想的一種體現吧。

2、以學生爲本,重視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要珍惜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創新的閱讀。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張揚個性,如“讀了這句話你想問什麼?”“我們家的.電視還會變頻道嗎?爲什麼?”這些開放性的問題。都使學生對課文作出了各自獨特的思考,因此,學生對問題作出了多元化的解答,也從中學會了自己品讀、揣摩、推敲課文。

3、多元朗讀,培養學生能力

本課教學設計中,我努力運用多種朗讀方法,把朗讀與語言感知、理解課文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聽、讀、演、議中體會“關愛他人”這一中心。在默讀、合作讀、引讀中探究課文內容,在表情朗讀、讀中想象,讀讀背背中深化課文中心。

我在想:如果每一節課都象上這節課那麼成功,那我的語文教學將會上一個新的臺階,孩子們也會在這樣的教學中,如魚得水!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下午請教阿溫如何上《月亮的心願》。當她毫不保留地告訴我她的思路時,我感動於她的大方無私,更佩服她老道的富於經驗的教法和學法。其實我也已經上了一節課,但我卻沒想過像她這樣上:

一、從題目“心願”入手。首先讓學生談談對心願的理解,然後說說自己的心願,最後轉到文中:月亮也有心願,它的心願是什麼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雖然我沒用這個方法,但我可以想象得到,學生多活躍,課堂多快樂!這樣的導入簡單樸實,學生高興,老師輕鬆,成功的課堂應該就從這一刻開始了!所謂“好的開始就等於成功的一半”呀!今後,我真得用心設計設計導入!

二、觀察月亮的表情。這一點我從備課到授課都沒有留意過!這也與我平時極少用圖文結合方法教學有關,確實真的沒有將這有效的教學方法深深地印在腦子裏,做到合理使用。其實用心觀察就會發現,月亮前後兩次的表情還是很豐富的:當看到第一個女孩精心準備好明天郊遊的水果和點心,然後甜甜地睡覺時,月亮露出了開心的笑臉,因爲它決定去跟太陽公公商量,讓明天有個好天氣,好讓孩子們玩個盡興!然而,當看到第二個女孩珍珍如此孝順,爲了照顧生病的媽媽,放棄嚮往已久的郊遊時,月亮被感動了,它想明天如果是晴朗天,珍珍就不能參加郊遊了!月亮高興不起來了,它急了,它覺得不能再等了,必須馬上找到太陽公公,告訴它明天必須下雨!瞧,多傳情傳神的神態呀,我竟然錯過了,掩蓋住了!如果抓住了這一細節觀察,那麼學生更容易理解月亮前後兩次不同的心理變化了。唉,對於圖文結合的文章,我還缺乏經驗的!

三、誇誇珍珍。如此懂事、孝敬的小女孩,我居然不讓學生誇一誇,就是懂得乏味地說:你們應該向珍珍學習。真夠單調的'!真夠死板的!沒趣!誇一誇,既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感受體會到珍珍的懂事孝敬,從而激勵自己和同學向她學習,又可以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鍛鍊學生的膽量,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爲?

大家的目的都一樣,可不同的形式收到效果卻大不相同。是呀,精心地備課,設想好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細節,才能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這節課我給學生講《第二次烏鴉喝水》的故事,接着我再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1、爲什麼烏鴉的辦法不靈了?

2、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深了,懂得的道理也更多了。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雨鈴鐺》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二冊,以“雨”爲主題的第10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是一首清新自然而又充滿童趣的詩歌。文中描寫了春雨之聲“沙沙響”,春雨之形像“串串小鈴鐺”,“雨鈴鐺”掛在屋檐上,“丁零當啷、丁零當啷”作響,招呼萬物迅速回歸、復甦、生長,開始新的生活。這將引起兒童無限的遐想,他們富於幻想的心靈將與“丁零當啷”的鈴聲一起飄得很遠……三月正是春雨綿綿的季節,在這個時候教學本課孩子更有切身的體驗。

根據新課程標準提倡的新理念及本年級教材、學生的特點,我將這節課的教學定位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上,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以讀爲本,讓學生感受語言的優美,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創新思維和豐富想象力的培養。我把教學設計爲五個部分,包括導入新課、初讀課文、品讀詞句、感情朗讀、生字學習幾個環節,40分鐘教學下來,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孩子收穫很多,我自己也收穫了很多,下面我想談談自己課下反思以後的幾點感受。

一、課堂上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作爲一年級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學的首要任務。所以我從細節入手,時時提醒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課前我提醒孩子應該準備什麼、東西擺放在什麼位置。用小任務的'形式激勵他們做到坐姿端正、舉手發言。初讀課文時教孩子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怎樣學會傾聽、回答老師的提問時說話要完整、讀書時要邊讀邊想象、寫字要做到“三個一”……隨時在教學中滲透習慣的養成。

二、隨文識字提高識字效率

識字教學是低段教學的重點,怎麼在有效的時間裏提高識字的效率,降低識字的難度,隨文識字無疑是最好的辦法。在導入新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聽鈴鐺的聲音引出“鈴鐺”,接着讓學生說說鈴鐺是用什麼做的,進而引導孩子觀察鈴鐺兩個字的偏旁是金字旁,這樣非常巧妙地讓孩子認識了鈴鐺這個詞語。在初讀課文後對所學生字進行了朗讀和組詞訓練,當孩子說到“串”這個字的讀音時,順便引導學生觀察這個字的字形,讓他們和冰糖葫蘆聯繫起來,非常形象的就記住了這個字。在這節課上,各個環節都採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富有兒童心理色彩的形式來進行。利用優美的聲音漂亮的圖畫讓學生進入如詩如畫的境地,用富有個性、富有想象力的心靈與美妙的詩句對話,經歷一次真正有趣而又意義重大的閱讀過程。

三、注重朗讀訓練的循序漸進

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求學生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老師在指導時要循序漸進。開始時,利用教師範讀、學生自讀、要求學生讀書時做到不添字、不丟字,讀準每個字的字音。最後,在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求學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比如感情朗讀“沙沙響”和“丁零當啷”兩種雨的聲音,讓學生先傾聽雨的聲音,接着聽聽鈴鐺的聲音,再來讀讀這些詞,孩子們體會起來就非常容易了,自己就讀出了春雨輕柔,輕快的感覺了。最後在掃清字詞障礙、理解障礙後,讓孩子們配着音樂看着美麗的春雨畫面感情朗讀直到背誦。

四、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在學習最後一句話時我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就是春雨,除了招呼小燕子,還會招呼誰?會和他說什麼?”並鼓勵他們學着詩歌的句式自己仿照說一說,學生們七嘴八舌地答道:“春雨在招呼小烏龜,快快出來做遊戲。”“春雨在招呼青蛙,快快出來捉害蟲。”“春雨在招呼小松鼠,快快出來吃松果。”在自編兒歌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對春雨的認識不再侷限於課文,讓孩子在無拘無束的想象與交流中展現個性化的童真,對春天的熱愛之情也油然而生。在發揮創造力的同時,體會到詩歌的韻律美。他們獨特的體驗所迸發出的奇思妙想是我們始料不及的,這種個性化的學習正是教學的價值所在。

課後自己也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了反思,發現了一些不足:課堂上我將的課件出現問題,沒能把聲音播放出來,是教學情境的創設大打折扣,且沒能讓孩子說說以前聽過春雨的聲音想什麼?或可以讓學生再談談對不同的雨的感受,這樣的體會會更加全面。課堂上對學生的關注還應更加全面,應給更多孩子說、讀的時間,給每一個孩子展示的空間。我想我會在今後教學中對每一節課進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斷總結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教學《看電視》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在瞭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後,

佈置了學習任務:嘗試運用“發現法”學習課文。仔細讀課文,想想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理解。在四人小組裏討論交流,並強調學生能感悟多少就說多少,發現什麼就交流什麼,看誰發現得多,看誰的思維最敏捷。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教室裏呈現出書聲琅琅、圈圈畫畫、主動思考、熱烈交流的景象。交流時,各小組的.同學都爭着發言,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注意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教師應該教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進而構建新的知識。在這一教例中,我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並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在本內容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對看圖說話學拼音的模式開始失去新鮮感了,自我感覺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同一個方法用久了會讓學生感覺“疲勞感”,沒有新意。所以在第二課時學習認字的環節中,我就改變了以往生字卡片出示的形式,而採用遊戲“摘果子”。方法很簡單,在黑板上畫一棵大樹,再在上面畫幾個果子。把生字的拼音寫在果子裏,讓學生來拼讀,讀對了,這個果子就被摘走了。爲了加強學生的興趣,我還把“摘”走果子的小朋友的名字寫在果子上面。這樣一來,學生可來勁了,都想摘到果子,課堂非常活躍。等到學生音節拼讀得熟練了以後,我再出示字型,讓音節和字一一對應。然後去掉音節,讓學生看着字型來叫出果子的'名字。這樣從音——音形結合——形,學生幾個回合下來掌握的情況就比較好。當然在“摘果子”的遊戲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雖然在遊戲過程中整個課堂氣氛好,學生積極性高。但是沒有被叫到“摘果子”的小朋友卻似乎表現得和不高興,有幾個甚至拍打桌子。應該要讓學生明白即使你沒有被請到發言,你也要禮貌、文明地聽或者看着其他小朋友的發言。想想自己的答案和他一樣嗎?如果有不一樣的再舉手補充。而不是隻看到自己沒有被邀請到就表現出很生氣的樣子,這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也是不文明的表現。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以對話爲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資料。在課後,反思自身的教學,當然還存在着很多缺乏的地方,但自身感覺也有勝利的地方,就上我能充沛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爲本,課堂上充溢了朗朗書聲。

 一、激發同學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小朋友特有的年齡特點和他們愛考慮,樂於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身讀題質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同學的好奇心,問同學看了題目有什麼感想。小朋友們爭先恐後表達之後,我順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爲什麼要找媽媽?他們是怎麼找媽媽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裏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小朋友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爲前提,讓同學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小朋友們通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勝利發現的同時,小朋友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需先悟出情,語文課程規範中指出:“閱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規範去要求同學,而是讓同學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着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小朋友,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身手,做一隻真正的獅子!”小朋友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小朋友認爲應讀得慢一點,因爲他認爲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小朋友認爲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小朋友認爲這兒烏龜是笑着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身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訕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爲烏龜知道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小朋友,小蝌蚪連自身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着告訴小蝌蚪關於他們媽媽的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小朋友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麼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珍貴的呢!

 三、爲同學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同學自豪地說“我會讀”。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同學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同學的個體差別,促進每個同學的健康發展。”朗讀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同學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小朋友朗讀的情況,正視小朋友們水平的差別,採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聽了你的朗讀,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麼的着急。”“讀得真不錯,假如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並不是泛泛地一味褒揚,而是褒揚中指出缺乏,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了同學的朗讀熱情,使小朋友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於提高同學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爲同學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爲同學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勝利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同學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同學扮演,要想扮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需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小朋友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藉教材的優勢,發明性地進行教學,才幹爲同學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小朋友們一定會喜歡閱讀,喜歡語文的。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春雨在窗外沙沙地下着,我帶着一份愜意有走進了教室。恰好,今天要上《春雨的色彩》這篇課文,伴着春雨落地的聲音,孩子們很愉快地學習了課文。臨近教學結束的時候,我問孩子們:“燕子說春雨是綠色的,麻雀說春雨是紅色的,小黃鶯說春雨是黃色的,你認爲春雨是什麼顏色的?”問題一拋出來,孩子們便唧唧喳喳地議論開了,緊接着冒出幾隻小手來。有的說:“春雨是紅色的,春雨一過,太陽便路出笑臉。”有的說:“春雨是黃色的,春雨一下,迎春花就開了。”……突然,衛文昭站起來說:“我覺得春雨是無色的,因爲它落進池塘裏就不見了。”江凱威說:“春雨應該是五顏六色的,因爲春雨過後就會出現彩虹。”前面那些孩子的回答都在我的意料之中,可江凱威的回答卻讓我感到意外,“春天也有彩虹嗎?”我不解地問。“有啊,有啊!我見過春天的彩虹。”有學生在下面喊起來,我還真沒聽說過,又怕學生弄錯了,接着問:“你是在穿春裝的時候看見彩虹的?彩虹一般是在夏天出現的。”學生很肯定地告訴我:“我肯定是在春天看到彩虹的。”這下我心裏沒了底,因爲我確實不瞭解這方面的知識。所謂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我坦然地告訴學生:“對於春雨後會不會出現彩虹這個問題,老師確實不瞭解,不過下課以後老師準備查閱這方面的資料,然後告訴你們。”一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我就打開電腦,在搜索引擎裏輸入“彩虹”二字,經過查閱得知,彩虹在各個季節的各個時段都有可能出現,只是出現的`頻率不同罷了。

第二天,我把自己查詢到的結果告訴了孩子們,孩子們對此很感興趣,於是,我鼓勵孩子們回家作這方面的研究,並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孩子們十分樂意。

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由原來的主導地位變爲現在的引導地位,學生也從以前被動的接受學習,變成課堂中的主體。這兩者角色的轉變,給了教育教學很好的發展契機。所謂教學相長,就是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平等的對話,它能是教學雙方都能從中受益。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一、以讀爲主,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獲取感悟,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閱讀中體驗,入情中感悟。閱讀教學以讀爲主,詩歌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生從“讀會”到“會讀”的過程,有利於提高學生自主讀書的意識,本案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進入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中去,激發了學生對北京的嚮往,表達了他們對祖國首都的熱愛之情。學生們在朗讀“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這句話時或快或慢或輕或重的自主獲取,爲我們展現了一個個鮮活的充滿了靈性的生命體。

二、適時拓展,有效地開發了課程資源,構建了美妙的課堂

充這些圖片、資料充分展示出來,就直觀形象地展示了我國首都北京的美,這樣就更加激發了學生對北京的嚮往,實現了語文課與生活的不痕對接,同時也體現了讓語文課堂情景化、生活化、審美化的教學理念。從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們感受到學習的個性和精神的.自由釋放,純真感情的自然流露,愛國情感也在無形中自然昇華。

不足之處:

課堂上感覺學生與老師配合不是很好,因爲教的是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控力較高年級要差,面對枯燥的學習,容易疲倦,因此老師的充分調動就尤爲重要。備課時不僅要備課,還要備學生,要控制時間,避免學生疲勞,應突出趣味性教學,比如說,在識記生字時,編一些的有趣的兒歌用或遊戲等形式互動讀記生字,在讀文及重點句子時,運用其他方法讀,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

比如說在揭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之後,我可以換種方式:讓我們的男孩子從心底裏大聲地讀——:女孩子們甜甜地對北京說——:我們懷着對北京無限的熱愛一起說——!讓學生多種形式的讀中悟、體會感情,最後讀出感情。還有就是在寫字時老師講的過多,留給孩子們自主發現學習的時間少了點,所以很多孩子在寫字時沒有按正確格式去寫,顯然寫出的字不是很規範。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針對自己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通過拓展延伸,補充材料,使課堂的容量、密度增大。通過你讀懂了什麼,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適當的補充課文內容的介紹,不但能讓學生更多的對課文的瞭解,更能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延續。達到“課已盡,而意未了”的境界。總的來說,課堂是藝術,需要我們去不斷改進加以完善。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部編版第一課就是和一年四季有關的《春夏秋冬》,在詞語中學生感悟了一年四季天氣的變化和不同,本單元是識字單元,還應以識字爲主。

 成功之處:在教學中我注重創設情境,利用四季的美景圖帶領學生走進四季,瞭解四季的景色變化。

本課中要求識記的生字較多,由於學生已初步具備認讀生字的能力,教學時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利用學過的識字方法進行識字,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識字的'能力。

在寫字教學中,我嚴格要求學生按照筆畫順序來書寫,同時還注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鼓勵他們運用各種方法來識記生字。另外學生邊說筆畫名稱邊書空,增加學生對生字的記憶力,然後我對關鍵筆畫進行點撥,最後讓學生描紅、臨寫。我在巡視過程中適當指點,並給學生寫得好的字畫個小紅星,這對學生起到較大的激勵作用

不足之處:

時間把握上不夠恰當,課堂前緊後鬆。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我在課前讓學生介紹元宵節你和家人是怎麼過的。引出元宵和花燈,學生學習的熱情一下子被激發起來,充滿了對學課文的熱情。

本學期讀的要求逐步提高,從讀準字音入手,把課文讀通順,最後讀出自己的.感受來。在讀課文時,我採取多種形式的讀。如:比賽讀,加動作讀。這樣,多種形式讀,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同時爲更好的背誦課文做好準備。

課堂教學中,逐漸滲入閱讀能力的培養,如在學生初讀完課文後,立即問:“課文寫了幾個花燈?分別是什麼?”教會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課文。初步培養學生一些閱讀能力。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月亮的心願》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是以家庭親情爲主題,本課側重對學生進行關心父母,心中有他人的生活情感的體驗教育。本課故事情節富有幻想,發人深思。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讓學生認識字、詞熟讀課文之後,我決定,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激疑:月亮爲什麼會改變心願?我想抓住學生思維的熱點和疑點,讓學生快樂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與月亮對話,與太陽公公對話,與雷公公對話。並讓學生在對話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不斷的感悟和品味,把書本的.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教學中,重點採用了角色朗讀和角色表演的方式進行。

一、活用文本,與實際生活相聯繫

我注重調動學生直接生活的經驗,通過創設情境對話,讓學生通過看圖,從有限的畫面想到無限的畫外。從而來暢談自己在郊遊前的激動心情。讓學生從文本走進生活,再從生活走入文本,實現文本和生活的有機結合。創設情境:月亮姐姐怎樣去跟太陽公公商量的,讓學生體會“商量”應該是怎樣的一種語氣,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到自己的口語交際中,同時也感受到月亮姐姐的美好心願。語文新課標指出,讓課文的學習和生活的體驗相結合。教學中我抓住學生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他們期待與花兒對話

與鳥兒齊鳴,與魚兒同遊,與風兒共舞。針對他們的共性,在本片段的學習中抓住學生思維的熱點,讓學生快樂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二、走進文本,感知學生真實的內心世界

根據學生不同的回答,我就讓學生閉上眼睛,進行舉手表決。和第一位同學一樣的請舉手。刷!我看到大部分學生的手都舉起來了。不舉手的同學請站起來。然後讓學生睜開眼睛。此時我告訴學生我加入到站起來的同學當中。告訴同學們我發現了我們班中的十個小月亮。此時我看到舉手的同學都瞪大了眼睛,我感覺到了他們的疑慮,其實,這是他們真實的反映。從這裏我看到了,學生真實的內心世界。通過學生走進文本進行換位思考,角色的扮演,和朗讀的感悟讓學生的心靈得碰撞,情感得到昇華。

三、讀中感悟

我讓學生通過朗讀,在朗讀中感悟。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和小組討論之後,學生們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說出了自己的情感。從這讓我更感覺到朗讀的重要性。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朗讀學生感受到了月亮的心願。這裏我遺忘了一個地方,就是什麼是“豔陽天”我沒有給孩子們進行解釋。這是我的一個失誤。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這是一個集中識字的單元。滲透有關聲旁的知識,但是由於比較複雜,學生還不能真正掌握它,用來幫助識字。本單元將對這方面只是做一個概括,從形聲字的聲旁入手,教學生觸類旁通,成批識字,同時學會一種新的識字方法讀半邊字。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以學生爲主的課堂,在學習第一部分的內容時,我是這樣教學的:教學每一組字詞時,先讓學生查查聲旁的讀音,分析第一個字的字形,指出誰是形旁,誰是聲旁,教師用紅筆描出聲旁,再認讀其他字。體會聲旁表音的功能。接着比較每一行的幾個詞語它們的異同點,然後讓學生試着讀,最後再驗證自己讀的字音是否正確,翻開字典對一對。通過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自己總結、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自己分析字形來認識生字,使教的過程變爲導的過程。並結合本課聲旁表音的特點,讓學生更多的認識生字,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查字典能力。通過此環節的設計,體現教師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既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查字典能力,又體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1、學生讀詞語的時間沒有得到保障,使程度差的學生個別字音還是讀不正確。

2、在教學時設計的活動較少,只是一味的識字,不能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樹和喜鵲是一篇簡短易懂的課文,講述了樹和喜鵲從孤單到快樂的過程。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和細膩的語言描寫了樹和喜鵲由孤單到快樂的生活經歷。告訴學生有了鄰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遊戲,才能享受快樂的生活。本課課文教學按照重點詞句的線索來設置。“孤單-快樂”,“樹和喜鵲爲什麼會感到孤單?樹和喜鵲爲什麼會又感到快樂呢?藉助於充分的朗讀,“一個、只有”來理解樹和喜鵲孤單的原因,沒有朋友的陪伴只能隻身一人在樹林裏邊。從而理解孤單的意思。

之後,我設置問題:你們有沒有感覺孤單的時候?這時候學生自己說出來,就說明他理解了孤單的意思。“好多好多”的樹被種植了,森林裏就充滿了快樂。小夥伴快快樂樂的生活在一起。在理解故事深意的基礎上再來聽課文朗讀,學生們就更喜歡快樂的樹和喜鵲。而且利用好多好多來說一句話,學生也理解了好多好多。課堂中讓學生們從故事走進生活,“生活中你和朋友們快樂的故事有哪些呢?”,通過分享故事能夠讓孩子們明白跟朋友們在一起能夠獲得更多快樂。最後,理解會說嘰嘰喳喳和安安靜靜這類AABB式的詞語時,我讓班裏的孩子們都化身爲小喜鵲,早上起牀嘰嘰喳喳的打招呼,晚上回去安安靜靜的睡覺。讓孩子們親身實踐的演繹出來,他們更容易理解。隨後我讓孩子們說了說這類的詞語,孩子們也說的很好。

在理解課文時我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沒有夥伴和朋友的生活是孤獨的。理解了“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這句話,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但是,在課堂中,我的語言不夠講練,顯得比較磨嘰,所以到後來孩子們的積極性越來越差,有些不耐煩。

此時我又沒有及時地調整,而是按照既定的教案講課,所以後面的課堂秩序比較亂,以後再要在講課時增強對課堂的掌控力,要能靈活地把握課堂。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文中通過小朋友畫家鄉體現出小朋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小朋友畫的家鄉是美麗的,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能讀出來,但是還沒有完全投入,特別是在讀“那麼……那麼……”句子的時候,經過反覆朗讀之後纔有所體會。最後讓孩子們也畫自己的家鄉,可是實實在在帶着美好的熱愛家鄉的心情去畫的寥寥無幾。難道我們的家鄉不美嗎?畫不好,怎麼會寫好呢?反思我們是否缺乏對孩子家鄉美的教育,在閒暇的時候,我們帶孩子走近大自然,讓孩子感受家鄉的美,有嗎?在十五年前,我曾經多次帶着孩子們走進自然,他們感受到了家鄉的美,也感受到了接觸大自然的快樂,而今天我們缺少的.教育太多太多了,只是課堂上的感受而無生活實踐中的感受同樣是缺憾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