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節奏歡快、文字優美的現代詩歌。主要寫的是少年兒童參加植樹活動,綠化祖國,美化家園,以及植樹造林後帶來的山嶺變化。通過學生植樹場面的描寫,讀者可以感受到孩子們植樹的豪情。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詩歌是美的語言,情的藝術,是最適合給學生練習朗讀的。讓學生盡情地去讀,通過讀來真切的感悟,通過讀去盡情的想象。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多次反覆的誦讀詩歌,在誦讀中引導學生理解想象。

首先請學生聽課文錄音,把學生帶入詩所描寫的美好情境中。接着我讓孩子放聲朗讀詩歌,瞭解大意。然後,我讓學生配樂分自然段讀詩歌。在朗讀中,感悟詩歌的特點。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各有一個染綠,讀一讀這兩個染綠各是什麼意思?

第一節的.染綠,明媚的春光照在準備到荒山植樹的孩子們身上。

第二個染綠是學生綠化了荒山後的喜悅心情。學生在理解了意思後很容易體會詩歌的結構特點:詩的第一小節和最後一小節結構相似,就差了一個詞語,“荒山野嶺”成了“青山碧嶺”。詩人的這一呼應非常巧妙,他把植樹造林的前後不同就融進這兩個詞語裏,引起孩子讀詩的興趣。接着我引導學生感悟植樹造林的意義,朗讀課文的第2、3、4節。抓住兩個象聲詞丁丁當當、嘩嘩流淌,體會孩子們植樹的愉快心情,感受火熱的植樹場面中。在朗讀5、6、7三節時,從動物的表現中,明白了植樹給動物帶來快樂,給人們帶來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學生能聯繫自己的生活實踐,在對比中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將相和》是篇長篇課文,根據這個特徵,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默寫詞語的環節:“請同學們翻開練習本,根據意思默寫詞語。同桌之間一個說一個寫配合進行。”

1、“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每次戰鬥,沒有不勝利的。”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我們可用一個什麼詞概括”。“戰功赫赫”。

2、“理由充分正確,很有氣勢。”是“理直氣壯”,“請找出這個詞的'反義詞。”“理屈詞窮。”

3、“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物。”是“無價之寶”。“誰能根據完璧歸趙這個故事造一個句子?”“和氏璧是無價之寶,秦王千方百計想得到它。”……

這一來,小學生們都來興趣了,聽得非常專注。詞語默好,1分鐘。看來譬如形式與目標都單一的傳統型默詞語,也不好。

訓練學生聽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積累詞語以及整體感知課文;對“大大方方、理直氣壯、同心協力”這些重點詞語有了初步理解,也爲下一環節作好鋪墊。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彩色的非洲》是第八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也是全冊教材最後一篇課文, 課文層次清晰,語言優美,特點鮮明,僅僅圍繞“彩色的”這一中心詞展開描寫,描繪了一幅風光豔麗、色彩鮮明的非洲畫卷,課文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非洲的風情,寫法上也綜括了本學期學習的寫作方法,如首尾照應,總分總的方法,中間過渡句的使用等,爲學生本單元的寫作作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在讓學生欣賞優美語句的同時,對這一課的寫作方法作了一個系統的總結。具體採取了以下幾個步驟

1、朗讀貫穿教學始終。朗讀是進行閱讀教學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標誌。本課的教學我以朗讀爲重要內容之一。緊扣重點語句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有默讀、自由讀、引讀、男女生比賽讀、個別讀等,精講多讀,以讀代講,讀中感悟是這節課的特點。

2、注意教給方法,注重培養能力。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入手,整體把握,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重點精讀、品位賞讀;理解課文內涵。感悟課文中心。

3、讀寫結合,提高表達能力。這節課我重視聽、說、讀、寫和字、詞、句、段、篇的訓練,抓住精彩語言重點訓練,品詞析句,朗讀感悟.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是人物描寫一組這篇課文裏的第三個片段,着重描寫了人物的衣着和語言,文字不多卻活靈活現。這個片段是節選自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語言和現在有所不同,描寫王熙鳳的穿戴,今天十分陌生,不要說讀懂,就是讀順也不十分容易。我在講課之前我佈置學生閱讀有關《紅樓夢》的一些資料,讓大家有個初步的瞭解。

在教學中讓學生閱讀各個片段,感受各個人物形象,同時引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在將三個片段合起來進行閱讀比較,看看有哪些相同之處,哪些不同之處。上課時用激趣導入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曹雪芹的《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書以男女主角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爲主要線索,塑造衆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通過賈家榮寧兩府的興衰敗落,表現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被喻爲中國十七世紀的百科全書。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文章,就是節選自這本古典文學名著。上課前補充資料:《紅樓夢》寫的是一個大家族。賈氏兄弟二人都受封國公爵位,兩家府第相連,就叫了寧國府和榮國府。賈母還在。賈府的老祖宗賈母有兩個兒子名賈赦、賈政,一個女兒名賈敏。賈敏嫁林如海,只有一個獨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親因病去世,外祖母想到黛玉年紀小沒有人照顧,就派人把黛玉接進賈府。王熙鳳,是賈母的大兒子賈赦的兒子賈璉的妻子,賈母二兒子賈政的妻子王夫人的內侄女。本文介紹的就是林黛玉初進賈府,王熙鳳與其見面的情景。

學習課文時,我帶領學生饒有興趣地分析人物形象,學生認真讀課文,畫出描寫語言、外貌、動作的句子,仔細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以上教學分三塊,分別從語言、外貌、動作三方面去分析人物形象,整體感知,讀文思考課文寫了誰,寫了她的什麼事?培養學生概括的能力。由於課文與現在有很大的區別,所以我重點指導讀好王熙鳳衣着外貌的部分,老師指出的辦法給易讀錯的字正音,讓學生讀好文中的一些詞語,接下來老師領讀,以解決拗口難讀,不會斷句的問題。只整體整體感知文字。感受王熙鳳衣着的華麗,講究,甚至奢侈。本篇課文的另一個重點是讓學生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主要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因此,我讓學生讀文,劃句,想象,批註,說說王熙鳳給自己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突出重點。最後,讓學生用幾句話描寫你周圍的人,讓學生學習寫作方法。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烤鴨》公開課教學結束了,唯一想說的是完善自身的學習開始了。內心深處知道自己要學習的很多,也非常感謝劉主任和徐麗老師中肯的評價,我對自己的表現是不滿的。

一片段課的設計

上課前,對於這節課的`設計,我也一直是糾結的,徘徊在到底是隻講掛爐這一種烤制方法還是兩種都要出現。

二重點不突出

片段課的定位不準,想要眉毛鬍子一把抓,很顯然這樣既耗時,又造成了不能足夠的突出本課的重點。設計的問題指向性不明,讓學生不知道從哪個角度去回答問題,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我的設計原本就有問題,沒有摸準片段課究竟要解決的是什麼,想讓學生學的是什麼。總之,語文課真的缺少語文味,站在臺前刻意的表現冷靜反而忽視了自己該關注的到底是什麼。

問題太多,不想做口的巨人,還是行動吧,唯有學習,才能更新理念,拓寬眼界,纔會從過去的老路中走出來。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二泉映月》這篇課文記敘了這首名曲的形成過程,再現了《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我先讓學生品讀描寫二泉月夜景色的詞語,將之整合在一起,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二泉美景。

學生在讀中走近這泓清泉,感受那如水的月色。接着,引導學生走進阿炳坎坷的人生,想象阿炳生活的場面。如:大雪紛飛,寒風刺骨中,阿炳是如何賣藝……炎炎盛夏,烈日當空,阿炳又是……學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那苦難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感受阿炳的嘆息、哭泣、傾訴和吶喊,努力使學生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

感悟其創作起因。最後引導帶領學生品味《二泉映月》二胡曲。學生內心猜有所觸動,感同身受中。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夢想的力量》這篇課文充滿了濃濃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令我們倍受感動,文中還有許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熱情的雙手,獻上了愛心,這同樣使我們感受到愛的溫暖。在設計教案時,意在教育學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關愛他人,做事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想美夢成真,必須要有執著的態度和堅持不懈的奮鬥。

《夢想的力量》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我先讓孩子們談自己的夢想,由此引入話題,然後提出三個問題。“瑞恩的夢想是什麼?”學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爲人善良、有愛心。關鍵是“夢想是如何實現的,從中去體會夢想的力量”。在課堂上我緊緊把握住學生的情感脈絡,多給學生讀書的時間,指導學生深入細緻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更深刻地體會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質。特別是第六小節,也就是描寫瑞恩克服重重困難自己靠做家務活掙錢這一節中,小瑞恩做了那麼多事花了那麼多時間足見他的耐心、堅強的意志。這篇文章語言樸實,但是蘊涵豐富的情感,學生多讀不僅能拉近與文本的距離,讀出感情,而且越讀越有體會。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有多讀,學生纔會真正讀懂語言文字背後的意蘊,有所感悟,有所收穫,進而明白要想美夢成真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堅持不懈付出艱苦的勞動。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們肯定從小瑞恩的身上學到了很多。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海倫.凱勒的遭遇(雙耳失聰,雙目失明)是健全的學生所無法體會到的。而文章的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她那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必須在走入那種絕望的境界才能激起共鳴的。如何讓學生走近海倫的生活呢?反覆思考後,我在幾個環節作了小處理:

1、在教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交流完感受後,我讓學生閉緊眼睛,然後所有的同學都不發一點聲音,這樣持續三到四分鐘後,讓學生睜開眼睛。此時,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感嘆起來:

眼前一片漆黑,太可怕了!”

“聽不到聲音,不知道別人在做什麼?說什麼?這種感受太難過了。”

在學生感嘆之餘,我馬上讓他們再次交流,如果此時你就是海倫,你會怎麼想?怎麼做?許多同學都說她可能會想到命運對自己爲什麼這樣不公?會自暴自棄、會想到死等等?還有的`同學說,她肯定很絕望、很無助……是啊!剛開始海倫就是這樣想的?引讀“她變得暴躁起來,脾氣越來越壞。”讓我們帶着這種複雜的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

2、當學習課文第6自然段薩勒老師教海倫說話時,我又嘗試着讓學生閉起眼睛,然後同桌或者是前後的同學相互合作:一個同學張嘴發音,另外一個用手放在對方的臉上,通過感覺來判斷對方所發的音是什麼?一開始,學生躍躍欲試,認爲這很簡單,但不一會兒,一個個臉上就都呈現出困惑的神情。停止合作後,我問學生:“你們有幾個能猜出對方的發音?”結果,沒有一隻手舉起來。我馬上又問他們有何感受?學生由衷地說,這怎麼能學會說話呢?齊讀“這種完全靠觸覺學習說話的方法,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接着讓學生讀海倫所說的話,從中感受到些什麼?哪些詞語中感受到的?……這時學生基本上能結合剛纔的感受來談。

總的說來,學生的閱歷不深,有很多時候要讓他們與文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就必須給他們營造一個相似的場景,讓他們“親自”有所體驗,有所感受,這樣纔能有效地掌握文章中蘊涵的“深意”,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習得。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我在教學《白楊》這課時,首先確立的重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爸爸說的話),感受新疆建設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爲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做到在教學語言上花力氣,在體會感情上下功夫,首先讓學生畫出自己認爲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並反覆研讀,然後小組和全班交流。課前我不僅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還自己查閱資料、圖片,製作成課件,爲無法查閱資料的同學服務。課堂上,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談談自己對白楊的瞭解。學生很快找到了白楊外在的特點:直、生命力強,我順勢引出“爸爸”的話,並且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其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學生慢慢地從中感悟到了白楊樹“無私奉獻、盡職盡責、堅強執着……”的內在精神,體會數得形象與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爲一的`。在這基礎上,提問“爸爸的這番話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學生就能十分肯定地說“不是的”。學習“他們只知道…幾天汽車”時,我又採用引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明白兄妹倆 “不知道”什麼。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說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在沉思什麼?他的嘴角爲什麼又浮起一絲微笑?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課堂中,如果能全面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求知慾就會高漲,學得很投入。那教學豈不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只揀兒童多處行》冰心老人的一篇優美的散文。課文通過春遊頤和園見到活潑可愛的兒童這一事件,讚美了美麗的春光,讚美了充滿活力的兒童,全文洋溢着老人對孩子濃濃的愛意。教學時我引導孩子明確這篇文章相當於我們經常瞭解的春遊遊記。引導學生比較感知作者以地點的.轉換爲線索,卻並沒有寫各處的美景,而是寫了孩子。這樣在比較中學生感悟到文章的特別之處,進而引發深思:冰心爲什麼要這樣寫孩子?引導學生接觸課文就抓住主旨。接着,再精讀中圍繞課文中的地點的轉換,分別引導學生抓住頤和園門口、知春亭畔、湖邊、玉瀾堂等兒童的多 的語句,帶領學生誦讀,、交流,品味,感悟到兒童就像明媚的春光,生機勃,感受到冰心老人那滿腔的愛意,這時推薦學生閱讀冰心的其他作品,感悟其文筆特色,學生很有興趣。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臨死前的嚴監生》選自我國古典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在這部小說裏,作家吳敬梓用諷刺的手法,描寫了封建社會讀書人對功名的追求,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態。課文節選的片斷不長,只有區區三百字左右,但是語言精煉傳神,活脫脫地刻畫了一個吝嗇鬼形象。這個片段記敘了嚴監生臨終前因燈盞裏點了兩莖燈草,伸着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刻畫了愛財勝過生命的守財奴的形象。我們五位老師不斷鑽研教材後,認真地進行了教學設計,實踐時感覺良好。

首先,出示《儒林外史》中描寫嚴監生的一段話,讓學生自己閱讀。讀完後,我問:“通過閱讀這段文字,你知道了什麼?”學生獲得的信息非常多,爲學習課文和課後拓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抓住了課堂的生成點。初讀課文後,我問學生認識了一個怎樣的嚴監生?圍繞該問題,一生說:“讀了短文後,我認識了一個勤儉節約的嚴監生。”我隨機把“勤儉節約”寫在黑板上,又問:“還有誰認識了怎樣的一個嚴監生?”一生站起來,理直氣壯地說:“這哪是勤儉節約,一個十足的守財奴。”我說:“什麼樣的人被稱爲守財奴?”“就是愛財勝過生命唄!”該生很自信地回答。“就是很吝嗇。”又一生補充。這時許多同學紛紛點頭。於是,我也把吝嗇寫在黑板上,說:“那麼嚴監生到底是節約還是吝嗇?接下來我們再細細地讀讀課文,請你找出有關句子加以解釋,行嗎?”

再次,引導學生抓住嚴監生的神態、動作揣測其心理活動。文中描寫嚴監生,只有神態與動作,所以,要真正感受嚴監生的吝嗇,必須細讀文本,透過嚴監生的動作、神態,走進他的內心。在學習嚴監生的動作、神態的句子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去思考:“那是怎樣的`搖頭?”體會嚴監生的失望。“面對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誤解,此時此刻他的內心怎樣?”體會嚴監生的心急火燎。“沒人能理解他,沒人能讀懂他,此時他的心裏只有?”體會嚴監生的絕望。“此時的嚴監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會說什麼呢?”通過這樣一步一步的引領,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走進人物內心,真正感悟到嚴監生的吝嗇。

最後,進行課外拓展,使人物形象更鮮明。學完課文後,我摘自了原文本的一段材料加以補充,讓嚴監生這一愛財勝過生命的守財奴形象更加鮮明。

1、平日裏,他夫妻四口在家裏度日,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每常小兒子要吃時,在熟肉店裏買四個錢的哄哄他就是了。

2、他這樣拼命地節制一切費用,終於營養不良而染了疾。即使生病以後,仍舊每晚算帳,直算到三更,病得吃不下飯,還要在家前屋後走走,看守他的財產,臥牀不起了,還一心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發了管莊的僕人下鄉去,又不放心,心裏只是急躁。

3、病入膏肓時,竟也捨不得銀子吃人蔘。讓學生讀了這些補充資料後,我又問學生:“上課伊始,我們對嚴監生的情況有了瞭解,再看看平時生活中的他和臨死前的他,你又想說什麼?”通過拓展資料的學習,學生一致認爲嚴監生是一個愛財如命的十分吝嗇的守財奴,還感悟出生活中比金錢重要的東西多的是,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了。

雖然,課文只有區區三百來字,課堂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鐘,但是學生的收穫頗多。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講完這節課後,我反思了一下,總的來說,文章的重點段落還是落實了。也就是說教學設計中的前兩個大的環節都落實了,無論是對重點語句的把握、理解以及朗讀基本上都做到位了。

不足的地方主要是以下幾點:

(1)在講解3到9段的時候,老師的引導語有些碎,有些多,浪費了一些時間,以至於第三個大環節沒能充分進行就下課了,自然後面的說話環節也就沒能如時進行。

(2)文章的第六自然段教學時我讓學生說說關於唐山大地震的事,可能是我在佈置預習時沒有說清,我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跟自己的長輩瞭解當時地震的情況,畢竟他們都是7.28的親歷者,而學生在課上回答的僅僅是一些查閱的`相關資料,少了人性化,更沒有了感受文中丈夫情感的體驗。在這部分播放一段相關錄像也是不錯的教學環節。

(3)在講到第4-6自然段的時候,這裏應讓學生有感情朗讀,教學時忽略了這一點。

(4)在講課的時候,爲了理解重點段落,我用到的大問題是:讀後你有什麼感受?這樣的大問題太泛泛,雖然在後面引導學生回答的時候還是側重於對這個過程的理解,但是學生在最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是顯得稍微感到有些突兀。所以我也覺得這裏的問題應該再斟酌一下會更好。

從細節的角度講,經過領導和同事的評課,結合大家的建議,我也覺得教學設計中的幾個地方還是需要再修改,比如:

第一、在分析第3到9段的時候,問題應該可以這樣設計:小組討論我爲什麼對這兩張剪紙的態度有這麼大的差異?放手給學生。

第二、文章的第六自然段詳細介紹了丈夫收到剪紙的場面,在引導學生回答的時候如果老師能及時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板書,會讓學生覺得條理更加清晰。並且在講完五到八段,讓學生感情讀文的時候就可以出示課件上的圖片,這樣學生的感覺一定會更直觀,感受也會更深刻。

第三、在對第九段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以後,直接引導學生說出感受,也就是從中悟出的道理的話,學生會理解得更容易,也更顯得順其自然。這樣就比把這一點放在最後單獨來說要容易也會更全面。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生動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內心世界。作者語言樸實,像講故事一樣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敘述,表達了對老班長的深切懷念。我在教學中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本文描寫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教學本課,我提前讓學生查閱歷史資料,瞭解故事背景,爲理解老班長的高尚品質奠定基礎。讓學生聯繫學習過的毛澤東寫的《長征》詩,根據自己的瞭解講一講長征的時間、經過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戰鬥等,使學生對長征有進一步的認識。

2、這篇文章篇幅較長,故事性強,因此我有意識地進行快速閱讀的訓練。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入眼看得快,入腦想得快,邊讀邊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鉤”,這個魚鉤真的是金色的嗎?作者爲什麼說“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3、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我再讓學生把感受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讀幾遍,並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寫在旁邊。之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讀給大家聽,並說說自己爲什麼受到感動。

4、這篇課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爲學生在讀寫之間架起橋樑,引導學生從讀學寫。如,課文中幾次描寫了老班長的神態,從課文中畫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思考這幾次描寫老班長的神態有什麼不同,你能從中感悟到什麼?從而使學生領會神態描寫對反映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拓展閱讀課文內容易懂,文章比較淺顯,能引起學生閱讀興趣,便於閱讀和理解。所以在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我在教《燈塔》時,選用了“談話、引導”的教學方法,選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羣體作用,在合作學習中,豐富語言,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勇於協作、勇於創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前提,合作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徑,探究是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三者互爲一體,又互爲促進。

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1.琅琅的讀書聲貫徹整節課,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

2.給了學生比較充分的讀書時間、思考時間、討論交流的時間,把各項語文基本功訓練落在實處。

3.關注學生的獨特感受,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表現自己。

4.讓學生參與板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也暴露出以下問題:

1.學生在朗讀時,我沒有適時加以指導,應在重點之處加以引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學生感悟能力。

2.我認爲還應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學習,使自身素質不斷提高,能力不斷加強,能駕馭教材,能駕馭課堂。

3.對學生的賞識不夠。賞識是一種信任,賞識是一種溝通,賞識是一架橋樑,賞識可以使師生溝通無限。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探索與追求。作爲一名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努力,深入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素質,讓我們的課堂成爲高效課堂,成爲快樂課堂。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一、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語文教學要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愛美的情趣。多年來,“文道結合”已成爲發揮語文學科教育性的一條公認的正確途徑。在語文課中怎樣才能將“文”與“道”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既能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又能受到良好道德品質的薰陶呢?由於小學生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強,因而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光靠理論性說教是不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是文藝性課文,其中近百篇是關於領袖、英雄模範、科學家等人物故事,這些故事中的藝術形象深受,兒童喜愛。課堂上,如果教師能把抽象的道德標準具體化,通過文中生動、具體、感人的事例來感染學生,啓發學生明理,引導學生以優秀人物爲榜樣,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將大有好處。因此我在《勞動的開端》一課中做了嘗試。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採用“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複述課文,瞭解吳運鐸少年時爲了解除“飢餓的威脅”過早地走上艱難的生活道路的事實;同時,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把一切獻給黨》,讓學生了解吳運鐸的一生,使學生明白少年時代的艱苦勞動爲吳運鐸的成長奠定了基礎,從而在學生的心靈中樹立起吳運鐸的高大形象,並以他爲榜樣嚴格要求自己,成從小熱愛勞動的好習慣。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得到了培養。

二、面向全體,正視學生的個別差異。

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各有特點的學生。教師要熟知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學習特點,正確對待學生學習中的差異性,真正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允許不同水平的學生選擇不同的起點,鼓勵學生沿着階梯盡力向上“攀登”,使不同水平學生都得到發展。因此在教學《勞動的開端》一課時,爲了使學生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根據學生認知的差異,我設計了階梯式練習。

1、基礎題:課文寫了作者幾次挑煤的事,其中詳寫了哪一次,這樣詳寫爲了說明什麼?

2、彈性題:根據生活實際比較作者與我們的少年生活有什麼不同?

3、發展題:以《我也12歲》爲題寫一篇讀後感。這樣的.練習,考慮到了每個層面學生的實際情況,使每個學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

三、創設情境,誘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學科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在課堂上創設“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深層次的興趣,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和探究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其這方面主體意識,讓學生通過內心的體驗,體會到“思”之樂,從而轉變學習觀念。

因此在教學《勞動的開端》一課時,我先創設情境,出示課件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觀察圖片,說說從圖片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通過觀察,體會到作者挑煤的艱難,然後再讀課文,把學生帶入作者描寫的情境中去,這樣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教育,讓學生經歷一次由感知文字到感受情感的心理變化過程,促使學生自己品出文章的“味”、悟出文章的“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