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精選21篇)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精選21篇)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1

這篇課文是科學常識性說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最初做教學設計時,覺得挺簡單,這類科學常識性說明文,通常可以找到許多豐富漂亮的教學圖片,舉很多關於科技成就的例子。當我把第一篇教學設計交給指導教師時,得到的回覆是這篇課文被我設計成了“資料展示廳”和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

認真反思後,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借鑑了教學光盤後,最終教學設計定稿。

在語文課堂教學上,我堅持讓學生通過“質疑、解疑,弄清課文內容”的程序去讀懂課文。在教學中,我抓住中心句“20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中心問題做的教學設計,從而讓學生迫切的渴望認識20世紀的巨大變化。

開課後便拋出這一中心句,讓學生自由默讀後,找出能支撐這個中心句的句子。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找到句子談感受,理解感悟後總要回歸到中心句“二十世紀是個呼風喚雨的世紀”,課堂顯得開放,充滿激情。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說明文的特點。

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語文課上同樣也是必須的。接手這個班後,發現班上學生朗讀能力整體不高,於是我更是特別關注學生的朗讀,在教學時也努力做到這一點。通過讀第四段,分角色朗讀三四段介紹農耕社會和二十世紀人們生活環境的句子,讓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二十世紀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在激情朗讀後順勢教授說明方法,教學環節顯得自然流暢。

當然,這堂課還有很多的不足。

首先,教師語言太多,問題過碎,讓本可以簡潔的教學環節顯得鬆散。並且過多的話也擾亂了學生的思路,剝奪了他們談自己感悟的機會,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

其次,教師評價語匱乏。評導結合一直是指導老師向我傳授的教學理念。評是爲了更好的導。因此,教師評價語必須做到準確、及時、有針對性。整堂課幾乎聽不到我對學生的回答的評價,因此這又是課堂的另一個大敗筆。

最後,語文味不正。班上的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一直不是很積極,課堂氣氛不活躍。所以接手後,爲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我喜歡採用一些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了引發他們的興趣,其中,說點俏皮的,流行的話語是我比較常用的方法。一直沒有覺得自己這個做法有什麼不好,聽老師評課後才知道原來竟有這麼大的弊端。這讓我不得不反思:真正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是要靠老師精彩的能吸引人的教學。原來的自己一直走在了一個誤區中,還好,發現的不算太晚。

路漫漫其修遠兮,如何儘快成長爲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上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品嚐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學生獲得了自我成長的快樂,體驗到學習的意義。這兩點是我最重要也是最艱鉅的任務,多請教,多學習,多實踐,不斷求索吧!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2

《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小教版第七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屬於科技類課文。文章的作者僅用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喚起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和探索科學的濃厚興趣。教學這篇課文,一是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二是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較爲深刻的詞語和句子。

由於課文是一篇科技類文章,文中的語言比較枯燥乏味,形象性不強。因而,在教學課文時,我利用一些圖片,音像呈現,提供說話練習等教學手段創設情境,縮小學生與文本在內容、時空、情感上的差距,憑籍課前的這一精心預設爲課堂教學的精彩生成提供平臺。

首先激趣導入,讓學生充分感受神奇的力量,然後引出課題,接着緊緊抓住課文的中心句——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細讀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長點。引導學生在各種畫面、科技短片的視聽情境中,在生活的前後對比中,在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原古時代的想象中自主建構,逐層推進,把多元理解與語言品味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真切地體會到是科學技術讓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學時,我努力營造輕鬆和諧的對話氛圍,像這樣的科普性文章,單單介紹一些常識是不夠的。爲了讓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語言的實踐運用、品讀、想象與表達,也爲了讓語文課堂教學真實與紮實,我不但抓住文章內的重點句,還設計了幾個說話訓練。

在一節課即將結束之前,我引發學生新的生成的興奮點——“你還希望科學技術能給我們帶怎樣的奇蹟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學生的思維再一次得到激活,他們在自由交流中激發起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學習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他們在一次次探究中提升了認知水平、知識建構。可想而知,收穫定是不少的。

當然,在本次的教學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不盡如人意的遺憾。雖然本篇課文不是以情感爲主線,但在調動起了學生自豪、驕傲的情緒後還是應該讓學生讀讀重點句。我做到了從文本中走出來,談感受、說想象,但卻忽視了再回到文本中,因而給人感覺,整堂課課外知識涉及的過多,對課文本身的語言文字理解的不夠到位。另外有些提問的針對性不強,對學生的回答沒有做出合理的判斷和追問,這些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學習和注意的方面。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3

《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寫的一篇科技類說明文,文章僅用了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

難點: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語文學習真實有趣,激發了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

網絡中的信息浩如煙海,面對如此龐大的信息量,我們的學生該怎麼辦呢?我們既不能過高地估量網絡的功能,認爲網絡上的信息足能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在教學時,先提出學習的任務,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到網上查找,而自己卻很少了解網絡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學生在網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給學生幾個相關的網站,讓他們在其中學習。教師省卻了讓學生查找資料的過程,而學生的視野被禁錮了。

爲了使學生更有效地使用網絡資源,方便快捷地學習,課前我先讓同學們預習課文,蒐集相關資料,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同時,基於網站內容來源於書本,而要高於書本;專題網站要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專題網站應具有擴展性等特點。我查閱大量資料製作了網絡課件。這樣的網頁中有學生自己蒐集的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倍增。

課前我還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能較充分地對網頁中的內容進行閱讀了解,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還可以幫助認知速度慢的同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這種方式來構建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網絡化教材的學習中,去決定他的學習方向。讓學生成爲真正的學習主體,而教師也由學習內容的傳播者變成學生的學習導師,合作伙伴和學習顧問。教師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學生如何選擇學習方向,篩選信息,判斷信息,這些實際都是一個學習化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甚至可能會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學習內容,豐富課程本身的內容。這也給了他們充分思考問題的時間。

上課時,我就從三個方面入手,與學生交流談話,讓學生髮現問題主動質疑。

(1)齊讀課題,當你看到這個課題,在你的腦海裏閃現過哪些疑問

(2)在你初讀課文之後,你又有哪些疑問?

(3)有沒有讓你感興趣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學生的思維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什麼是“呼風喚雨”?“一世紀”是多長時間?“呼風喚雨的世紀”是哪一個世紀?爲什麼說是“呼風喚雨的世紀”“發明”和“發現”有什麼區別?“呼風喚雨的英雄”是誰?它是靠什麼來呼風喚雨的?怎樣理解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來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學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有了興趣,他們已完整地構建了自己的學習內容。我認爲按照這種方式構建新的語文課程體系,將使語文教育發生根本的變革。

2、培養創造性思維,學生是主體,教師做引導。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信息由單一化到多元化,學生由被動接受到自由選擇,自主探索,部分學生極易在信息的海洋裏迷失,使課堂處於失控狀態,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容易導致學生水平的兩極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學在對學生的學習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時,也對我們教師駕御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課件設計的問題,導向性一定要強。“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我的縱向欄目主要幫助讀懂課文。我的橫向欄目重在激趣,昇華主題,開闊視野。

其次,注重思維策略的訓練。

(1)用“發散思考思維活”策略訓練小學生如何質疑。啓發:當你看到這個課題,在你的腦海裏閃現過哪些疑問?在你初讀課文之後,你又有哪些疑問?當你瀏覽網頁時,有沒有讓你感興趣的?強調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問題,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

(2)用“理解深刻有見解”策略訓練學生如何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提問:科學永無止境,本文帶給我們的啓示是什麼?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查閱閱讀平臺,瞭解科技歷史,關注科技發展,形成了深刻的見解,自然也會對科技的未來充滿信心。

注重對學生的幫助引導。教學決不能放任自流,學生如果目標不明確的,就等於在大海撈針,花時間多,收穫卻不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爲了讓學生能夠了解“世紀”“呼風喚雨”的意思,知道“20世紀”到底是多長時間,我讓學生直接進入第一部分進行學習,使同學們一目瞭然;20世紀都有哪些科學技術成就?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相互探討,然後有理有據地講明自己的理解——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學生通過對比20世紀前後人們的生活的不同,對這句古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說明什麼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上要讓學生積極發言,但敢說的前提是會聽,我要求學生要特別注意“聽”,他們會聽老師提出的重點和要點,同學回答問題時也認真地聽,並做到了回答問題時不說重複話、不說半句話,敢講自己的發現和見解。真正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

3、用美好的心靈暢想未來。

教育的責任在於幫助學生從美好的角度,想象人類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義。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看閱讀平臺,聽新聞聯播,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明白了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艱辛的努力,纔有豐碩的果實。課堂上還安排了一次暢想活動,“我長大了……”大家談。“我長大了要開通星際航班,讓地球上的人們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長大了……”一個爸爸媽媽是醫生的孩子說,“大了要當個醫學家,發明一種藥,爲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長壽。”

給學生一次想象與表達的自主空間,能將愛與理想的種子種植在孩子們陽光燦爛的心田,喚起學生真誠、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懷,誰能說這不是教學的精彩和感動呢?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的成功之處是:科學常識性說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爲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學這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說明文的特點。

三、不足之處

上完本課後,我認識到自己在落實方面到位,重難點突出,但在上課時的語速過快,沒有給足孩子們思考的時間,小組合作交流時間太短。教學過程中,遺漏了一些知識點。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通過理解課題引起學生探討20世紀科技迅猛發展的熱情,引入重點段的學習。接着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地學習。品讀詞句,學習表達方法。然後引導學生聯繫所查閱的資料,想到人類登上月球、潛入深海等事情的意義,想到電視、電話等事物的飛速發展;再通過課件出示有關文中列舉例子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科技的發達;同時,通過朗讀的指導,使學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最後拓展昇華辦一張科技手抄報。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4

這篇課文是科學常識性說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科學常識性說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爲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學生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特別重視學生的課前準備,佈置學生噹噹小記者:採訪長輩過去的生活(回家採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你們從小到老、從小到成年,吃、穿、住、行是怎樣的?寫寫自己現在的吃、穿、住、行情況。對比後寫上自己的些許感受。)四年級的學生,已經適應了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全新的結構與內容,也應當具備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本學期其中的一個訓練知識點,學生都必須具備蒐集並收藏資料的能力。)本學期另一個語文學習知識點就是把網絡搬到語文教學上。在講授本課時,我兩度要求學生運用網絡教學。一是在學生自學時,把收集到的好詞發到教師博客上,然後學習齊共享。另一次就是在講授課完,根據學生的對20世紀的科學成就的收集,把收集到的傳到博客上。 合理地選材是一堂課是否精彩的前提和關鍵,有內容有內涵的課堂纔是有生命的,才能喚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促使積極思維的動力。作爲第一課時,我重點學習三、四兩個重點段,給課堂注入了活力、注入了內涵。當講到第四自然段的科技成就時,讓學生再舉出一些例子。學生一下子就打開了思維的閘門, “磁懸浮列車、X射線、納米技術、載人飛船、數字電視……”學生一口氣說出了很多很多。學生活躍的思維、熱烈的發言帶動了課堂的氣氛。當理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句詩時,學生激情的朗讀把一篇枯燥的說明文融入了濃濃的詩情畫意,也強烈地感受到了20世紀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強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當下課的鈴聲響起,我和孩子們還深深地沉浸在文本帶來的精彩中。這樣的成功都源於豐富的課堂內容。

我覺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親和力和激勵性還不夠,這往往會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感悟到只有通過自己極具親和力和激勵性的語言,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上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品嚐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學生獲得了自我成長的快樂,體驗到學習的意義。這一點真值得我在今後教學中學習。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5

這種類型的課文很容易成爲資料展示和科學常識課。在上課前,我剛好聽了“現代與經典”教學觀摩課,聆聽了幾位名師的精彩課堂,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們的課並不依附於華美的課件,有的甚至不用課件,依然可以把課上得很好。我很長時間將課件作爲上課的載體,“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這是人教社小語專家崔巒老師在“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的報告中提出的觀點。在第八單元時我想試着擺脫對多媒體的依賴。在上這節課時,教室的多媒體壞了,我連簡單的PPT都沒用。

我佈置同學們課前預習了課文,對文中出現的新事物名稱也有了初步的瞭解。課堂上,我主要讓學生質疑、解疑,弄清課文內容。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同時,靜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中我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始終圍繞“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一句展開,從課題中的“呼風喚雨”這個關鍵詞入手,先理解詞語意思,再由課題引導學生質疑:什麼是呼風喚雨的世紀?呼風喚雨的世紀給人類帶來了什麼?這樣既可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又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思路。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6

這篇課文是一篇科學常識性的說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1、教學效果(思效)

作爲科學常識性說明文,如果處理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因此,我在教學這節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時體會說明文的特點。

我帶的班上學生朗讀能力整體不高,於是我特別關注學生的朗讀,分角色朗讀三、四自然段介紹農耕社會和20世紀人們生活環境的句子,讓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20世紀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在激情朗讀後順勢教授說明方法,教學環節顯得自然流暢。

但是,由於部分學生沒有充分預習,在課堂上表現很被動,有遊離課堂的感覺。

2、教學收穫(思得)

(1)緊緊圍繞中心句,啓發學生閱讀。

這篇課文的中心突出,內容較淺顯易懂,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中心句“20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引導學生。讓學生從讀、聽、看、說中感受,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討論、展開想象:①“呼風喚雨”什麼意思?②爲什麼說“20世紀是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③20世紀之前人類的生活又是怎樣的?20世紀之所以與過去截然不同,靠什麼?④你還能推測21世紀人類還將創造出哪些奇蹟?……

從這一連串的問題中緊緊抓住中心句,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展開想象,大膽地表述。讓學生從書本中所介紹的資料去認識20世紀的巨大變化,這樣學生就能夠很快地從課文第四自然段中感受20世紀的“呼風喚雨”。

(2)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訓練朗讀。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數梨花開。”這句詩是個重點句,在學生充分了解了科學的巨大成就後來讀,就自然明白它所表達出的內容和感情的不同。還有,爲了讓學生弄清“發現和發明”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我引導學生從文中找找看,並結合生活實際,辨一辨哪些成就是說“發明”的,哪些是說“發現”?這樣的辯論,使得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從課文學習中感受到了“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3、不足之處(思失)

學生對於“農耕社會”等知識一直都是半知半解的狀態,正是因爲學生太多的“不瞭解”,致使教師語言太多,問題過碎,讓本可以簡潔的教學環節顯得鬆散。並且過多的話也擾亂了學生的思路,剝奪了他們談自己感悟的機會。

4、改進措施(思改)

諸如此類的課文,學生必須有課前的充分預習。學生只有在課前蒐集大量的相關資料,才能更有效地參與課堂學習。20世紀有許多偉大的科技發明和創造,現在已是21世紀,如果課前佈置學生蒐集、閱讀21世紀重大科技發明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又能培養學生的蒐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7

《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一篇科學性的說明文。作者僅用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這種類型的課文教學,如果沒有設計和把握好就容易成爲科學常識課,學生會覺得乏味。在備課時我認真鑽研教材,瞭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考慮到本班學生的具體學情,決定以課題作爲突破點,通過抓住每個自然段出現的一個重點句子來貫穿全文,完成教學。

教學中我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首先從課題中的“呼風喚雨”這個關鍵詞入手,先理解詞語意思,再由課題引導學生質疑:什麼是呼風喚雨的世紀?呼風喚雨的世紀給人類帶來了什麼?然後再學習第2自然段課文連續運用的兩個設問句,這樣既可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又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思路。教學中還對課文中的一些長句進行縮句,幫助學生理解其意思。在學習重點段落時,我要求學生默讀課文,並圈劃重點詞句,同學們在邊讀邊劃邊思中,在自主質疑,讀中解疑中,對課文由不懂到了解,深入體會文章,強烈地感受到了20世紀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自豪感油然而生,喚起了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和探索科學的濃厚興趣。

這節課讓我感受到了從學生實際出發,認真地思考、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能讓學生地輕鬆學習,這樣的語文課堂纔會更具有生命力。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8

第一次在這麼多教師面前上課,本來不緊張的我,卻也因爲劉老師一句“精彩”和黃校前面那麼長的介紹,讓我一下子緊張起來。

出現了幾個特別大的bug,真是不應該的事情。

1、在講課的時候,中間有忘詞的現象,突然一下子就斷片了。

2、需要練字,尤其是謀篇佈局,再看一看板書,實在不能說是一個精彩的課堂,歪歪扭扭的,真的是慚愧不已,今兒看見了別的學校寫的粉筆字,真的是讓我感受到壓力,一直以來對自己的粉筆字還有點沾沾自喜,但當看到這個板書的時候,我真的是懊悔不已。

另外一個是ppt的調試,明明在辦公室都試好了,沒想到底下去了還是出現了亂行的問題,最開始只想着試翻每一頁的pppt了,還是有些過分自信了。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看到這麼多的老師聽課緊張到忘詞。中間有兩次卡殼的地方,準備不充分的表現。

每一次上課總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讓人心生遺憾。而這一次也是這樣的,讓我感覺到進步的空間還很遠很遠。

感謝黃校最開始說了那麼多的話語,語重心長,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能有一個人願意幫助教你成長你,其實已屬不易。每每這個時候就感覺很溫暖,這次上課中遇到的問題,慧慧及時鼓勵和指導,給我說讓課堂熱鬧點,畢竟聽課的不是全都是語文老師,總是替我着想很多。

雖然這一個周很累,經常性加班,甚至有一天累到開車眼睛都睜不開,但是這或許就是走上坡路沒有容易的,就是很累的道理吧。早上每天走的時候,看見兜還在睡夢中,就會感嘆小時候倍受呵護的感覺可真好,可能每個人都是這時候過來的吧。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9

這是一篇接近學生生活的文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於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容易入手。

由於這篇課文的中心突出,內容較淺顯易懂,因此我抓住課文的中心句“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讓學生從讀、聽、看、說中感受。接着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討論、展開想象:

①爲什麼說“20世紀是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從哪些地方看出?

②20世紀之前人類的生活又是怎樣?

③20世紀之所以與過去截然不同,靠什麼?

④你還能推測21世紀人類還將創造出哪些奇蹟?從問題中緊緊抓住中心句,讓學生充分的展開想象,大膽的把他們想象的說出來。

另外這篇課文還有幾個教學重點:如讓學生學會用設問句;感受文中緊緊圍繞一句話來寫,並運用對比手法的方式;學會區分“發現”與“發明”;理解文中運用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文中的含意。

課堂教學上,氣氛活躍,同學們都能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想法、意見,激發了同學們的想象,但不足之處是某些地方時間安排不夠恰當,某些可略講的地方時間放得較長。在這方面我以後會多加研究和努力,希望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10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景。

課文雖然比較簡短,但是學生理解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重點詞、句,體會課文在表達方面的特點,有感情地正確朗讀課文。

2、瞭解科學技術創造的奇蹟及威力,感受科學技術發展的驚人速度及變化。

3、能聯繫生活實際,暢談自己的感受及未來。

教學重點:

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帶給人類生活的巨大變化。難點是:理解課文中含義較深刻的句子。

本課的教學試圖以20世紀前、後作比較,以及20世紀所取得的一些發明創造來說明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充分了解到是現代科學技術讓我們過上了比過去王公貴族還幸福的日子。

我上課思路主要是這樣的:

由談話引出課題,請學生提出問題,帶着問題初讀課文。然後點出課文的中心句,再請學生質疑,把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歸結到解決“爲什麼說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接着讓學生充分讀課文,交流讀後所得。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就是人類在20世紀前後過着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這些都源自現代科學技術。然後把這兩組句子放在一起,讓學生充分的朗讀,理解其中的含義。最後又回到“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讀一讀。這節課結束時我安排了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在21世紀,希望科學技術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麼樣的變化。最後我引用了居里夫人的話:“我要把生活變成科學的夢,然後再把夢變成現實”結束課文。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積極上進的情感。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11

《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教學前,同學們預習了課文,對文中出現的新事物的名稱也有了初步的瞭解。同時,他們也通過上網,知道了作者路甬祥。這些對上好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幫助的。課堂上,我主要讓學生質疑、解疑,弄清課文內容。讓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同時,靜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這節課上是相當踊躍的。我在這一課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首先,讓學生質疑感悟,讓教學簡單化。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並提煉問題,聽與說、理解與感悟、朗讀與表達的語文實踐活動,始終圍繞“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一句展開,讓課堂教學簡單化。同時,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讀出疑問”與“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的引導,這既是對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引導,也體現了教學中以生爲本,與文本對話的特點。

其次,適時抓住言語訓練點,做到讀說結合、讀思結合,讓課堂教學充滿語文味。教學中,我抓住“發現與發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沒有……只能……”“21世紀是的世紀。”進行教學,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語言的實踐運用、品讀、想象與表達,盡力讓語文課堂教學真實與紮實,這樣擺脫了以往科普性文章的教學中,單一地圍繞“20世紀科學技術是如何呼風喚雨的?”等類似的常識性問題轉圈的困境,而忽視了語文學習實踐本身。

再次,語言訓練的紮實。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暢想21世紀,又做到了讀想、讀寫結合。學生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習熱情特別高,紛紛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這也是我這節課的一個亮點。這節課學生真正成了語言學習的主人。但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忽略了課後問題。課後題提出:“課文寫得真精彩,我要多讀幾遍。”“作者僅用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一百年的科學技術發展”這裏表明課文的文字簡短也是一種語言美。這和我們平時認爲的語言美有所偏頗,因此我有些忽略對文章語言美的感悟。

總之,只有認真及時的總結每個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用高層次和高水平來思考,我們纔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教學,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創造出新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12

《呼風喚雨》是一篇科技類說明文,文章僅用了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課上我讓學生先朗讀然後總結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課文主要是圍繞那一段寫的?引導他們找出課文告訴我們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以及課文是圍繞第一段來寫的,掌握這一句是本課的中心句。然後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體會這類課文用詞準確、語言簡潔等表達方面的特點。如體會“發現”與“發明”有什麼區別,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再結合工具書,區分兩個詞語字面的意思,然後結合上下文的語言環境具體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體會用詞的準確。再通過填空練習加以鞏固。學習20世紀偉大成就時,針對3、4段出現的科技術語,我都找來了相應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進一步瞭解這些科技成就就在我們的身邊。通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科學技術在改善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質生活,引導學生讀出自豪的感情。通過觀察“人類登上月球,潛入深海,洞察百億光年外的天體,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奧祕”這一句子時,引導學生了解動賓結構的整齊句式,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精煉的表達方法。並通過仿寫練習,學習如何表達事物,達到語言的訓練的目的。

抓住言語訓練點,在教學中,選取具有語言學習與品悟價值的重點詞句進行言語訓練;第三自然段末作者引用了一句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說明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就之大、範圍之廣。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沒有按部就班地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而是將其調整到學完第四段之後。這樣,在學生學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看完視頻資料後有了親身的感受的基礎上進行,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水到渠成,輕鬆順暢,體驗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本堂課也存在很多不足:

1、要加強合作學習的指導。

2、不能調控課堂,有一種被教案牽着走,因此在處理課堂生成東西時不能隨機應便。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及問題的出現,不能有價值的正確引領及有針對性,激勵性評價,衷心地希望老師們提出寶貴意見。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13

《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人教版“科技成就”這一專題的第一篇課文。短短的幾百字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喚起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和探索科學的濃厚興趣。這樣一篇說明文,姚老師的教學平實,樸實,真實。整堂課沒有噱頭,沒有花招,有的是實實在在的語言文字的訓練,紮紮實實的能力培養。引領學生紮紮實實學習語言文字,豐富積累,感悟文章意境,體會情感。

是的,教學的本質不是展示教師的才華,而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一堂好課應該是有意義的課。也就是一堂紮實的課,而不是圖熱鬧的課。下面就姚老師的課談幾點看法:

一.教學內容簡約有層次

簡約不是簡單,而是要能抓住要點,化繁爲簡。姚老師在整堂課的教學內容編排上,緊緊圍繞上“呼風喚雨”這四個字展開。導入時讓學生談談“呼風喚雨”的神話人物;初讀課文時,邊讀邊想爲什麼說是“呼風喚雨”的世紀;研讀課文時,找找畫畫古代人與現代人分別是如何呼風喚雨;最後的結束,教師也是用一句“20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來總結。縱觀全文,一條主線清晰可見,而圍繞着中心展開的各個教學環節井然有序,絕不多生枝蔓。

二.教學方法簡捷有效

語文學家張志公先生曾經大聲疾呼:“語文的學習說法越多,花樣越多,頭緒也就會越複雜,結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學者迷迷糊糊。故語文教學,尤其是有示範作用的公開教學得‘簡簡單單’”。從姚老師的課,確確實實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一點。

如,在字詞教學環節,老師直接出示了生字詞,讓學生自讀、指名讀,後領讀。在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老師也直接點出,不拐彎抹角,故弄玄虛。告訴了學生“耕”讀後鼻音;“幻”的左邊有點,右邊無撇。而且馬上練習書寫。使學生的語文知識及時的得到了積累和鞏固。

又如:讓學生理解古代人與現代人“呼風喚雨”的不同時,讓學生到課文中找找畫畫相關的句子,並寫上批註,同時教學中通過對比的方法,非常鮮明的表露出了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進而感悟全文,體會情感。

三.教學手段簡樸恰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於是,畫、唱、演,和形式多樣的多媒體運用等等手段就順理成章地成爲語文教學追求“精彩”的手段。恰當地運用這些手段確實能讓語文課堂更加形象化、真實化、趣味化,但它只是,也只能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展示的應該是學生未知的,教師不能表述清楚的但卻能促進學生對關鍵語句的理解的內容,畢竟語文課上該做的事是紮紮實實地學習語言文字。

姚老師的課,幾乎沒有什麼花哨的課件,這又有什麼不可以呢?姚老師整堂課目標明確,語文知識的'訓練十分到位,設計了填空練習,句式訓練等等,紮紮實實的感受了語言文字。理解重點句時,抓住關鍵詞,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四.教學語言簡潔有力

許多語文課堂,過分追求人文性,追求的是熱鬧,激情,絢麗。看着熱熱鬧鬧,實則學生又有多少受益呢?姚老師的語言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激昂的語調。在平和的背後,蘊含的是教師的功底,越是經驗豐富、知識淵博的教師,越不顯山露水,語言直白簡捷,情緒輕鬆隨意。在他樸實無華的語言中蘊含的是他非富的教學智慧。不張揚,不造作。

如在理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姚老師只是點撥學生理解“春風”是什麼,“梨花開”又指什麼?你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什麼?看似輕描淡寫的提問,但卻抓住了要害,使學生深切體會到“變化大,變化快。”然後教師又排比式的讓學生通過“用一句詩“,“用哲學的語言”,“用作者的語言”來稱頌,層層推進,使學生的情感得已昇華。

當然,每一節課都會或多或少的有些不足之處。在教學到“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一直生活在一個依賴自然的農耕社會。那時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這一句時,老師提問:“這一百萬年變化大嗎?”學生有些摸不着頭腦,老師反覆提示,學生仍舊回答“大”,在這裏老師的提問存大問題,如果做些鋪墊,如:“這一百年都包括了哪些時期;這一百年有哪些變化?”這樣是否會好些呢?

語文教學簡單不怕,只要教師的心中真正裝有學生就行,怕的是課堂的熱鬧、激情、絢麗把學生給“淹沒”了。簡簡單單教語文,騰出時間讓學生潛心讀書,靜下心來讀書,這纔是根本!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14

我觀看了駱正位老師執教的《呼風喚雨的世紀》第二課時的教學vcd後,自己感受頗深,也從中受益匪淺。

《呼風喚雨的世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第一學期課文中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我看後對駱正位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有如下的反思:

1、我覺得:駱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他的語言極具親和力和激勵性,往往能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高漲。他不同於一些老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無論學生回答得怎麼樣,都會始終如一地用上了“你真棒”、“你真聰明!”等語句,這是我們一些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語句,往往有意無意間給學生的一些讚賞和“鼓勵”過頭的情景:造成在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中,聽不到些微的瑕疵,唯恐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有時還未認真聆聽學生的發言,讚歎之語就已經脫口而出,匆匆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而在實踐中發現,開始的課堂氣氛熱烈,愈到後面愈冷清。分析原因,除預設環節之類的問題外,這種激勵性評價的過於頻繁和泛化,使評語的激勵性和導向作用大打折扣。

而駱老師在教學中,只是通過自己極具親和力和激勵性的語言,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上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品嚐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學生獲得了自我成長的快樂,體驗到學習的意義。這一點真值得我在今後教學中學習。

此外,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善於傾聽,善於走進孩子們的世界,當學生達到理解水平時,教師激勵性評語及時準確,並富有激情。“聽到你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不斷讀出了聲,還讀出了情。”這是一種心與心的溝通,彼此的給予,共同的擁有。駱老師還常常通過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並引導學生體會個性化理解和表達所帶來的積極效果。

2、我覺得:課堂中學生的積極性,並不能靠讚揚就能保護和維繫。若教師的引導能觸撥學生的心靈之弦,使其思維和情感真正“動起來”,讓思維與文本共舞,讓精神律動,那也是入心的鼓舞和激發。教師應當在充分肯定學生的獨特體驗和大膽陳述時,通過對學生的意見的恰當迴應,爲學生們指名學習的方向,並引導他們對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進行反思,評價甚至調整。

我在教學時努力做到這一點。如:“正是這些發現和發明,使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而學生在讀時,總是讀成“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在此我引導討論兩種讀法不同的效果。孩子們在比較朗讀後,說:“上百萬年時間比百萬年時間更長,使我們更感受到了20世紀科技成就之多之大。”僅朗讀而言,針對學生朗讀的重音、速度、時間更長,使我們更感受到了20世紀科技成就之多之大。”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設性的評價,再如:“剛剛這位同學讀時,我怎麼就沒有聽出他驚喜快樂的心情呢?誰願意再讀一讀?讓大家聽了就好像親眼看到科技的迅速變化。”“你讀得很認真,如果聲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帶來的驚喜。”

今後,在語文課堂教學上,我會堅持讓學生通過“質疑、解疑,弄清課文內容”的程序去讀懂一篇課文。讓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同時,靜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15

課文是科學常識性說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成功之處:

一、圍繞中心句進行提問,調動學生思維。

本篇課文中心突出,淺顯易懂,全文圍繞“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來展開說明。圍繞這一中心設置問題,有助於學生深入思考課文內容,做到淺顯課文的深化學習。設置的問題,例如:20世紀以前人類的生活是什麼樣的?20世紀有哪些科學成果?是什麼促使了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討論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二、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訓練朗讀。

理解詞語的方式有多種,如查字典、查工具書、根據上下文理解詞語等,本課的學習注重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例如,理解“呼風喚雨”一詞,讓同學們閱讀全文來說本詞是什麼意思。區分“發明”和“發現”這兩個詞語,從課文中找出哪些屬於“發明”的科技,哪些屬於“發現”的科技,學生在對這兩個詞語理解的過程中更是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課文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拓展延伸。

20世紀是一個碩果累累的世紀,我們現在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的科技發明,讓學生通過留心觀察生活,查找資料等方式,說說書本中沒有講到的一些科學技術。再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一百萬年以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有哪些我們現在幻想的新科技產品的出現。學生思維活躍,踊躍發言,說出了許許多多他們想要的科技產品,如時空穿梭機、傳送門……古人“騰雲駕霧”“千里眼”“順風耳”的夢想到今天都得以實現,孩子們堅信,自己的夢想終有一天也是能夠實現的。課文到這裏,起到了一個思想的昇華的作用。

不足之處:

教學中我讓孩子多查閱資料,從補充資料中我發現,學生對於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了解的不多,知識貧乏,此類的課外書閱讀的比較少。學習語文不能忽略科普知識的普及,因此應該多提倡孩子多讀科普的累的書籍,做到與時俱進。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16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29課《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寫的一篇科技類說明文,文章僅用了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科學常識性說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爲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學這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說明文的特點。

學生只有在課前佔有大量的相關資料,才能更有效地參與課堂學習,才能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產生新的體驗。20世紀有許多偉大的科技發明和創造,課前我佈置學生蒐集、閱讀了有關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的文字和圖片資料,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又能培養學生的課前參與能力,體現在生活中學習的大語文觀。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17

感謝學校爲我們年青教師提供這麼一次拜師的機會,在兩個月裏時間裏,邱老師毫無保留,盡心盡力對我的教學方法進行指導,本人以四年級上學期《呼風喚雨的世紀》作爲徒弟彙報課,現將自己對於本課的反思敘述如下:

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閱讀了有關於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的文字和圖片資料,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爲深入課文奠定基礎,培養了學生課前參與能力。

在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時,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理解“呼風喚雨”和世紀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課文的第4自然段,引導學生找出20世紀有哪些科技成就,並藉此進行拓展,讓學生說說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成就,學生即可根據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來回答。教學這段時,我注重學生的感知,以學生的讀、說等實踐活動爲主,體會“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再由此引導生聯想過去的人們是怎樣生活的,進一步學習文章的第3自然段,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說說“農耕社會”是個怎樣的社會,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騰雲駕霧”是什麼樣的本領,猜想一下古時候的人們還有哪些美好的願望、幻想。然後結合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說說在近一百年中人們有哪些美好的願望和幻想變成了現實,使學生體會到科學技術的偉大,體會“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之後,便讓學生帶着驕傲,自豪的情感朗讀本段。建立此基礎後,學生應該能明白是誰在“呼風喚雨”,靠什麼“呼風喚雨”,體會科學技術的偉大力量,引出英國哲學家。數學家波蘭特羅素說的話,交流:在新的世紀裏,科學技術還會創造怎樣的奇蹟?還會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使學生在自由交流中激發起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學習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最後出示一篇練筆,完成本次教學。

上完本課後,我認識到自己在上課時的語速過快,沒有給足孩子思考的時間,對於說明文裏說明方法的運用沒有落實的教學當中,教學過程中,遺漏了一些知識點。

本人也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校領導對我能及時批評,指導,我將謙虛,努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爭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18

《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一篇說明文,主要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本課旨在引導學生圍繞“20世紀是一個呼風

喚雨的世紀”展開思考,抓住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理解課文的內容。學完這篇課文,我仔細地反思了一下,教學本課我主要注重了以下三點對學生的培養:

1、重視朗讀指導:教學中我採用默讀,自由讀,齊讀,分段讀,指名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讀中交流,讀中探究,讀中體會課文內容,瞭解作者的表達方式,獲得自我體驗與成長的快樂。

2、注重語言訓練:學習說明文,不僅僅關注介紹的科學知識,更要關注這些知識是用怎樣的語言表達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從文本中選取“發明”“發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具有語言學習與品悟價值的重點詞句進行語言訓練:讓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學生成了語言學習的主人,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3、重視方法指導。教學中,教師講在關鍵處,對於學法與習慣的引導該講則講。我引導學生閱讀要有疑問,閱讀要讀出自己的見解,這些都是對語文學習習慣與方法的引導,很好地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19

這節課的教學比較倉促,沒有太充分地思考,對教材的把握似乎還存在問題。現在把自己的教學過程及自己的簡單思考寫下來,以資借鑑。

如何讀懂這篇文章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採取分段讀文,引導孩子逐段概括段意的方法來讀懂課文的。其中,處理的方法因段而異。第二自然段是通過抓關鍵詞的方法,用上課文中的幾個關鍵詞語“現代科學技術”、“發現”、“發明”、“改觀”來概括段意。在這個過程中,隨機指導學生辨析“發現”、“發明”,主要採取造句的方法,因爲學生在二、三年級的學習中對這兩個詞已經有所瞭解,先請學生簡單說說二者的區別,然後分別用這兩詞來說話,在恰當的時候增加難度,把兩個詞用在同一句話裏來說,比如:列文虎克發明了顯微鏡,通過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瓦特發現蒸氣可以推動壺蓋,經過思考實踐,他發明了蒸氣機。另外,在提到“改觀”時,和“改變”、“改善”對比,又辨析了另一組近義詞。

第三自然段則採取分層的方法來學習。前三句話都在講古時候科學技術不發達,人們依賴自然生活,在神話中寄託美好願望。其中,第三句的處理是重點,尤其是“寄託”這個詞不大好懂,我採用了拆句說新句的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寄託”說話,如:古時候,人們用“千里眼”寄託了想看到千里之外發生的事情的美好願望;人們用“順風耳”寄託自己想聽到遠處聲音的美好願望……在運用中學生不但可以體會到寄託的意思,更明白瞭如何運用這個詞來說話,同時也感受到了古時科技的不發達的狀況。可以說是一舉多得。後兩句是說二十世紀科技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迅速、巨大的變化。通過分層,學生很容易發現這裏運用了比較的方法。這一段作者引用了岑參的詩句來說明科技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迅速、巨大的變化,是理解的難點,我採取了老師講解詩意,由學生體會其含義的方法。這裏可以充分信任學生的理解能力,實際教學中學生可以非常好的抓住“忽如”體會迅速、出人意料,能夠抓住“千樹萬樹”體會變化之巨大,通過“一夜”體會變化之快。

第四自然段比較簡單,可以通過最後一句概括段意。這裏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科技在哪些方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變化,順帶扣入到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幫助學生理解文章。

最後一段話是對文章的總結,此處,讓孩子們聯繫前面對段意的概括,結合這段的最後兩句話,用“不但……而且”連接,完整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大致教學流程是這樣的。但是感覺講得很累。雖然幾處放手由學生說話、談理解的地方效果很好,交流充分,訓練紮實,不過整體上覺得學生學得並不輕鬆。這種逐段講解分析的教學方式牽的痕跡很濃。這類文章的體裁應該歸到哪一類?這篇文章不同於說明文,也不是常見的科學小品文,這類文字學生學習的需要在哪裏?這類課文是否應該以訓練爲主呢?這些問題一直困擾着我。文章體裁的界定有時會對教學目標直接產生影響,教學目標不夠明確也是這篇課文教學中出現如此多的問題的主要原因吧?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20

在上週四的第二次錄課中,我講的是小學語文四年級的課文——《呼風喚雨的世紀》。

這篇課文是一篇科學常識性說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因爲本課是說明文,所以如果講授方法不當,會讓學生感覺本課枯燥無味,所以在上課前,我認真思考應該設計什麼活動讓學生對於本課學習產生興趣,我設計了兩點:一是讓學生思考父母小時候和自己現在比有什麼不同;二是讓學生思考生活中最離不開哪些科技產物。並在新課導入的時候讓學生回答問題。除此之外,我也精心的製作了相關的ppt,以便於課上有更好的展示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我則是在引入後,帶領着學生一段一段的閱讀這篇課文並在閱讀時思考相應的問題,我認爲這樣學習比較有條理,但是不足之處是我覺得有一點單調,會讓學生感到有些枯燥。

除此之外,我認爲只有文字是遠遠不夠的,我還爲學生在ppt上展示 了很多有關20世紀科技成果的圖片,並且一一爲學生更詳細的介紹,讓他們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來感受科技給自己帶來的便利。

我覺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一切進展的還算比較順利。但是由於是第一次講說明文,總覺得自己的講授方式有點不夠吸引人,顯得些許枯燥。此外,如果真的在實際課堂中,我還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上的主人,這些都是需要我今後在實踐中去改變去探索的,希望自己能夠成爲一名會講課,講好課的老師。

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篇21

本篇課文是一篇關於科學技術發展的科普類的說明文。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體會20世紀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之巨大,變化之快,並能學科學愛科學。本堂課我主要以問題貫穿,讓學生在思考中體會,在閱讀中感悟。並讓學生從發現和發明中體會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在古今對比中感悟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體會文中重點語句。學生整堂課表現的積極,投入,並能做好課前預習,蒐集相關的資料信息,使得整堂課更豐富,學生對本篇說明文並不是很感興趣,但是本文設計的是科學技術,我又學生課前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在充分了解相關知識和背景的前提下,學生就能更好的學習課文。最後,拓展延伸我讓學生們閱讀了本節課學習的舉例子和作比較相關的文章《奇異的激光》,通過學習,學生能很容易的找到說明方法。

本節課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沒有提現學校最近一直倡導的生本學習,整堂課我說得和引導的較多,有點喧賓奪主了。其次,有些學生不能很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去,課堂沒有面向所有學生。再次,學生的討論交流較少,一直跟着我的節奏,進程有點快。

總之,本節課還需要更認真的去思考,去設計,並真正的將課堂還給學生,提現學生的主體性,將生本教育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