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篇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篇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x x整堂課通過師生共學、自主探究、發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願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並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整個教學設計我以新課標精神爲指導,以新課標理念爲基礎,採用媒體直觀展示法,讀詞、讀句、到讀文的漸進式語文教學法等多種行之有效又契合語文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使本堂課生動、紮實、有效而又亮點不斷閃現!

x x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回答精彩時,我帶頭鼓掌,當某個學生鼓起勇氣舉起雙手時,讓學生給他鼓掌,當全班齊讀課文很棒時,讓學生自己給自己鼓掌,讓學生在掌聲中成長。看着學生因鼓掌而激動的臉龐,我不禁也深深感動了,不經意的一點掌聲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啊!我覺得教師要很好地運用學生的掌聲,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

x x整堂課,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品讀領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這樣五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英子,英子,你爲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纔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爲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等等,很感人。

x x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面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面對一切。”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二、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x x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x x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爲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爲主,讓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初讀課文之後我讓學生試着說一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對於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困難,但是我們要逐漸去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第一位同學站起來把課文的內容敘述了一遍,雖然語言比較羅嗦,但是把課文的意思說了出來。我對他說:“你用心去讀了,說出了課文的內容。如果語言能更簡練些,那就更好多了。誰能試着用幾句話說一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位同學回答的時候,語言簡練了許多,基本上概括出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但是有個別句子說的不是很通順。“誰能完整而又簡練的說一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可以自己先試着說一說,也可以說給你的同位聽一聽。”當第三位同學起來回答的時候,語言變得更加精煉了,說的句子也更加熟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鍛鍊。這個鍛鍊有學生自己的思考,也有傾聽別人得到的啓發。當學生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思想結合起來的時候,學生的思考會變得更加的全面和廣闊。

很多時候,培養學生的一種能力是相當困難的,它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特別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現在許多學生說起話來經常詞不達意或者是囉裏囉唆說不到重點。所以,我就想到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可能一開始孩子說不明白,但是隻要老師有心去指導孩子說話的方式,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就會得到一定的鍛鍊。如果我們每一節課中都有意識的去注意學生的說話方式,然後針對他們的語言表達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糾正,相信日積月累,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掌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29課的課文,課文講述了一個因患了小兒麻痹症而腿腳落下殘疾的女孩英子,在同學們的掌聲下她從一個文靜、憂鬱的女孩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的故事。《掌聲》一課作如下教學反思。

掌聲”以後的變化,從而激發學生對“掌聲”的探究。這一切把學生帶入了一個“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情境中。正是這精心的情境設計,爲接下來的教學作了情感的鋪墊。接着,我以故事形式導入,通過教師的範讀引出重點段第23掌聲的內涵,並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愛除了可以用掌聲表達外,愛還可以用什麼表達?”最後再體會英子的來信,寄託美好的心願。整個教學設計,思路清晰,方法獨特新穎。“”掌聲也是一種愛”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個虛幻、空洞的詞。如何引導學生感悟掌聲所蘊涵的是同學之間的那份濃濃的愛,便成了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而同學之間的那份情感不是感性的說教,它務必在教學中有個實實在在的載體,那就是語言實踐。

沒有紮實的語言實踐,情感教育的說教自然成了“空中樓閣”。因此,在語言實踐時,我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反覆品味,讀出文中情,讀出文中味。在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研讀重點詞句,如第一次掌聲和第二次掌聲的句子,感悟掌聲所蘊涵的愛,體驗愛。讀重點句子時,呈現典型的三個層次:讀出理解——說出感受——再讀體驗情感。交流中,引導學生理解、感悟“猶豫、慢吞吞、眼圈紅紅的、驟然間”等詞語,從中品出了同學之間的那份濃濃的愛;接着,再給予學生閱讀的空間,讓學生帶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讀重點語句,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點語句中每個字、詞裏所蘊涵的意義,情感價值觀得到淨化與昇華。在教學的最後一環節,我通過拓展練習的形式,讓學生可以給英子寫上自己最想說的話,也可以抄一抄課文中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加強了學生寫的訓練,並努力做到學以致用。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我”的爸爸用受了傷的雪兒與“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獨特,孤獨的“我”許久不再孤獨,與雪兒同時好起來,飛向藍天。...

讀《雪兒》真的愛雪兒,也愛“我”的爸爸。“我”的爸爸用受了傷的雪兒與“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獨特,孤獨的“我”許久不再孤獨,與雪兒同時好起來,飛向藍天。這也許就是人與大自然的一種融合吧。

看得出,“我”的爸爸、媽媽多麼的忙碌;看得出“我”的爸爸、媽媽用心良苦。“我”的爸爸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怎樣面對跌傷,而是用那隻“信鴿”來傳達父親那種特別的叮嚀。爸爸給“我”帶回一隻受傷的白鴿,爸爸和“我”給它洗澡、敷藥,爸爸對“我”說信鴿不怕任何艱難險阻,能飛越千山萬水。文中寫“爸爸”有五個動詞——給、帶、撿、洗、說,這五個詞改變了“我”,讓“我”的注意力從此轉移了,讓“我”懂得了“關注”,讓“我”有着美麗的期盼,終於有一天“我”爲雪兒歡呼了,這種歡呼其實就是“我”的自我歡呼,這種歡呼,“我”的爸爸、媽媽都能看見,這種歡呼屬於這個忙碌而極具愛心的家庭……

也許我們無法讓我們的學生理解這一切,我想在引導學生閱讀中,也會自然滲透這種特殊的“愛”,特別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閱讀,學生如果邊讀邊想,也會在無形之中,把這種“愛”轉移至自己的心中。

“理解”文中爸爸的行爲,其實就是引導三年級學生初步學會思考,通過“我”對雪兒的所爲,思考如何自主面對生活。這一課,“我”的行動,其實是讓自己健康成長的最好的藥。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教學《灰雀》這一課時,主要通過讓小組採用角色表演,情境模擬法進行教學,在課尾延伸、深化感悟時我有意識地提出幾個問題,給足孩子想像空間,爲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由放飛心靈,那一個個充滿童趣的回答讓師生共同感受到語文課堂輕鬆、活潑、有效。孩子們依託文本創造想象的回答精彩紛呈,這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結果。文本的情感目標無需太多講解,在大膽想象、角色表演、情境模擬中得以鞏固、昇華。

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啓發,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導入部分,我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喚起他們已有的感受與體驗,激發學生對新課文的興趣。

在識字、識詞的過程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與工具書一同來幫助學生解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通過小組內討論交流,以優帶差,資源共享等多種方式,不但提高了學困生的學習熱情,也讓優等生體驗到了快樂。最後是全班進行交流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達到了局部帶動整體的目的。在層層遞進中,使學困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優等生講解了知識,從而達到了“學困生能吃飽,優等生能吃好”的目的。

語文新課標指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收集處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課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料提供給學生,雖然這樣做加強了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的知識整合。從課堂教學的反饋來看,讓學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徑地收集資料,效果會更好。

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小組間的積極有效的評價,較好地激起學生的熱情,促進他們更認真傾聽別人發言,欣賞別人優點,或質疑爭論,在課堂上形成一種積極交流、雙向互動的局面,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在評價中互相取長補短,快樂成長。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第一步:感悟美景,創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設計精美的深秋圖片,營造出濃郁的深秋氛圍,讓學生感受濃濃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接着設計了問題:自由觀圖,用學過的表達秋天的四字詞語來形容秋天的美景,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總結時,導入對描寫秋景古詩的瞭解,進而導入課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對古詩的學習中去。

第二步:反覆誦讀,體會詩意。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使學生學習中的合作伙伴。在課堂上教師要爲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引導學生互相評議,教師鼓勵性總結,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沒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根據詩句大膽想象,沒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遠處發展。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掌聲》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致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爲此,我設計了一堂情意交融,開放、紮實而有效的語文課,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整堂課通過師生共學、自主探究、發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願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並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整個教學設計我以新課標精神爲指導,以新課標理念爲基礎,採用媒體直觀展示法,讀詞、讀句、到讀文的漸進式語文教學法等多種行之有效又契合語文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使本堂課生動、紮實、有效而又亮點不斷閃現!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回答精彩時,我帶頭鼓掌,當某個學生鼓起勇氣舉起雙手時,讓學生給他鼓掌,當全班齊讀課文很棒時,讓學生自己給自己鼓掌,讓學生在掌聲中成長。看着學生因鼓掌而激動的臉龐,我不禁也深深感動了,不經意的一點掌聲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啊!我覺得教師要很好地運用學生的掌聲,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整堂課,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品讀領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這樣五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英子,英子,你爲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纔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爲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等等,很感人。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面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面對一切。”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二、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爲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整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這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我深切地感受到:老師提問的語言非常重要。如果教師的提問語言不夠明確,就會指向不明,導致學生回答錯誤。教學過程中,我想問學生:英子在掌聲前給同學們留下怎樣的印象?而我卻提問:讀文後,一開始英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找出有關的句子說說感受。結果學生並未領會“一開始”這個詞,就有同學說,“從那以後,英子就像變了一個人似,不再像以前那麼憂鬱。”即使老師再說明是“掌聲前”的印象的句子,還是有好幾個學生談了英子的變化的句子。這樣就使得這個品讀重點句的環節顯得凌亂,而且浪費時間。我原以爲“一開始”這個詞會讓學生說“掌聲前”的句子,可是,不如直接說“掌聲前”,讓學生明白老師的問題範圍。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可後,我想其實還有補救的辦法:我再次補充提問的時候,應該果斷地提醒學生注意傾聽老師的提問,讓學生的再次關注教師強調的問題。或者,一個學生弄錯的時候,教師出示最簡單的一句(句子三)教會學生是找的掌聲前的句子,而且教師抓住“低下”這個動作詞,引導學生從動作詞來體會句子內容。

在上學期的一人一節研究課中,我執教了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精讀課文《掌聲》。文章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致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整堂課,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品讀領悟、拓展延伸這樣四個教學環節。回想這節研究課,令我比較滿意的地方有:

1、創設情境,催發情感體驗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情境的創設非常重要,讓學生置身於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能夠喚起相應的情緒、情感,有利於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學會領悟、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親情、生情的目的。

可是,創設這一情境我卻沒有課件。怎麼辦?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麼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學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如果用具有感召力的語言,同樣能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於是,我便採用了語言感染法。比如:

師:在小英猶豫不絕的時候,掌聲就是鼓勵的語言。假如小英就是我們班上的一名同學,你想對她說什麼?

生:英子,勇敢地上去吧,相信你一定能行!

生:英子別怕,我們都理解你!

生:英子,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講好這個故事!

……

師:在萬般無奈下,在無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小英終於——(引讀:小英終於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因爲小時候生病導致腿腳落下殘疾而產生自卑憂鬱的小英,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終於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現在,她,就站在我們的面前,此時此刻,我們該怎麼做?(學生鼓掌。)

師:真好。你們也是有愛心的好孩子!老師也把掌聲送給你們。(老師鼓掌)

我帶頭給學生鼓掌,讓學生在掌聲中成長。從而,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2、重視朗讀,揣摩人物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研究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了“以讀代講的方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書,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進入角色了,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如:

師:如果你是小英,再次聽到這經久不息的掌聲,內心又是多麼的——(生答:感激)讓我們帶着感激之情讀寫小英的句子。

師:小英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此時無聲勝有聲,無數的話語在小英心頭涌動。如果小英,你想說什麼呢?可是她什麼也沒說,只是向大家——(再次讀)。

角色決定着人的思維、情感和語言。學生以“主體”的身份去觸摸課文精彩的內涵,就會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體會,去表達,同時也學會了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情感,既使語言文字訓練落到了實處,又使思想感情得到昇華,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3、把握重點、優化課堂結構

《掌聲》這堂課主要通過掌聲前後小英的變化讓學生理解“掌聲”的意義,從而理解課文內容,受到思想教育。所以,教學的時候我以“掌聲”爲線索,先讓學生讀第一段和第五段,感受小英的前後變化,再讀第二到四段去感受掌聲響起的情景,然後理解掌聲的含義。掌聲是一種鼓勵與信任,是讚賞與肯定,是同學們的友情和關愛等。

4、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理解

一個好的板書,就像是一篇微型教案,突出教學重難點,並能讓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本課板書一目瞭然地展現出教學的主要內容,且簡潔明瞭。

但是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1、資料準備充分,但是不夠準確。如導入新課時,我講“在我們這個地球村住着50億人……”這裏的“50億”就不準確,它是幾年前統計的數字,在我們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一書中有新數據是“60多億”。後來多虧校長告訴我,我纔給學生糾正了說法。

2、注重了朗讀,卻忽視了扣關鍵詞、句體驗人物的內心,所以導致學生在朗讀了課文的二、三自然段後體會不深刻,有時候對老師的問題答不上來。如果我再教這課,指導學生學習第二、三自然段時,我要指導學生扣住“猶豫、慢吞吞、眼圈紅紅的……”等重點詞句,體會英子的猶豫、自卑、無可奈何的複雜的心理反映。然後再引導學生將自己當作英子或者是英子的同學,來設身處地地感受人物的內心情感。

3、注重“簡簡單單教,輕輕鬆鬆學”,但忘記了寫的環節。在最初的預設中,我打算讓學生學完課文後,優生寫點自己想寫的東西,學困生抄寫課文中感動的句子,可是在上完新課後多餘的時間裏,就是讓學生無目的的讀書,完全忘記了這一環節。

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加強學習,充分準備,精講多練,力求真正體現“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教育理念。

4、《掌聲》教學反思

《掌聲》一課寫的是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英子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於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報酬》是“書趣”這一板塊的第二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14歲那年爲鄰居修整草坪,巴羅先生以一本書作爲報酬補償給我,後來正是因爲巴羅先生的書,使“我”走上了成功之路。課文體現了書籍是最寶貴的財富,一本好書能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道理。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我採用“提出疑問——重點分析——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

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古人曾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葉聖陶先生也曾告誡我們“語文課要以讀爲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於讀,則功莫大焉”。我在教學中也體會到,當一名學生把一篇課文讀得熟練時,他也就能很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反之即使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分析課文,也收穫甚微,朗讀的確能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讀更是他們理解課文內容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也是他們接受情感教育的最佳方式。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我緊緊圍繞“通過朗讀,培養他們良好語感“的主題。品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巴羅先生對青年人的關愛,激發學生愛讀書的興趣。

品讀過程中,我主要在讓學生“愛讀,會讀”上下了功夫。

一、設疑激趣,引到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本課爲一篇充滿感情的記事文章,但由於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理解起來會很吃力。所以在教學中,我決定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通過表情朗讀達到理解的目的。爲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每個教學環節中我都創設了不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一邊讀一邊想,學會讀書。如:在引入新課時我設疑:巴羅先生付給作者的報酬僅僅是一本書,作者爲什麼說這是付給他的最高報酬呢?爲了弄明白這一問題,學生產生了讀書的慾望。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在第二環節中,主要通過引導學生閱讀2——7自然段,感悟巴羅給作者的報酬。爲了達成教學目標,我分兩個層次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了精讀。第一個層次是,引導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感悟到巴羅給作者的報酬是:送書,選書,引導作者讀書;第二個層次是引導學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品味巴羅和作者的話,感悟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進而悟出巴羅給作者的報酬不僅贈書,還有那份珍貴的對作者由衷的關愛。這樣學生就理解了作者命題的深刻含義,也體會了作者對巴羅的感激之情,明白了作者爲什麼將巴羅的報酬當作人生最高的報酬。在處理讀的過程中,每讀一次書,我都設置了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如在學2——7自然段時,我把初讀的目標就定在學生能感知到巴羅先生給作者的報酬是書即可了。接着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品味,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體會感悟到巴羅對作者由衷關愛這最高的報酬。爲此,我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讀,去思考,去品味人物的內心活動與情感。然後在說說、議議、讀讀中把文本讀透,體會透,並把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通用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在教學中我很自然地幫助學生把感知不到的內容感知到了,把理解不透的意義理解透了。最後,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加入你就是作者,你會對巴羅充滿怎樣的感激之情呢?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飽含激情地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達到理解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而產生感情共鳴的目的。

二、運用不同方法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學生“讀”的指導和培養,運用多種讀來幫助學生去感受課文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幾種:

分角色讀,讓學生進入角色繪聲繪色的朗讀,讓學生充分地把情感和體驗灌注其中,用朗讀把微妙的閱讀體驗和個性化的理解表達出來。如在第二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分角色讀,學生通過角色朗讀體會了人物的心理,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

默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個獨立思考的時空。每次閱讀我都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讓學生帶着問題讀,養成一邊讀一邊思考的好習慣。再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瞭解學生的默讀情況和對課文的把握程度,以便更好地確定下一步教學。

齊讀:這種讀的方式在教學中我設置了多處。目的在於讓那些沒有機會朗讀的學生,也有機會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表達出來。起到振作學生情緒的作用。

引讀:在課將結束時,我設計了引讀。目的在於進一步深化理解,昇華情感,爲下一步學生的說打下基礎。

在對讀的處理中,我根據教學的需要,機動靈活地將各種讀與理解文本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帶着問題默讀感悟文本,通過說促進學生理解文本,再通過朗讀將閱讀獲得的微妙體驗和感悟表達出來,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最後通過齊讀或引讀昇華對文本的理解。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是本着這樣一個理念進行的:通過朗讀,使閱讀體驗內化爲學生的人生體驗,豐富學生的生命庫存,提高學生的理解力,促進學生的成長。

現在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總結出以下幾點不完善,以便作爲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學過程中評價的方式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能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

2.部分學生髮言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作爲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點燃學生的激情,打開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盡情的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裏,樂此不疲呢?這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在《蜜蜂》的教學過程中,在“我”的試驗過程中,一步一步的佈置中,從捉自家的蜜蜂——給蜜蜂做上記號——2裏外放飛——叫小女兒等在蜂窩旁——放蜜蜂。我問到這些過程是否每個都有它的用處?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去掉一個過程試驗是否能成功?

在小組的激烈的討論中,我發現有些學生的思維非常的敏銳,也會大膽的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在他們的意見中,我進行了全班的討論。

比如在“給蜜蜂做上記號”中,一位同學的課外知識比較豐富,可能在電視裏看到過類似的試驗,說:“現在有一種科技,在小動物的身上裝一種儀器,能夠很清楚的知道這隻動物在哪,不是更容易做實驗,結果也不是更明確嗎?”我聽到這個結論,我腦海裏飛快的想着應付的答案。但一下子,有許多的同學舉起手了,有的說當時可能還沒有這種東西了,有的說裝蜜蜂身上蜜蜂還能飛嗎?還有的說可能裝以來很麻煩……我鼓勵各位同學的想法和意見,可以課外去找一些資料去查一下。

還有在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還有3只哪去了呢?同學們的意見也很多。可能下雨了,也可能被蜘蛛抓走了,還有的可能還在採花粉呢————聽了這麼多的想法,我確實想到了現在的小學生自己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思維也很發散,但總的來說還是在積極的動腦筋呀,我希望能夠好好利用他們這種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祕,帶着興趣去學習語文。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雨後》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詩作,全詩以淺近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雨後 孩童戲說的嬉鬧情境,勾畫出孩童活潑、俏皮的形象,讀來不由得讓不敢惹爆發出會心的一笑。詩歌源自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教學中也只有讓學生走進詩歌所描繪的生活,他們才能更深入的體驗蘊含的情趣。因此,教學中我們應從學生生活入手,圖文結合,現實與想想交錯,讓學生充分感受這份童真童趣。可是,談話倒入,引導學生回憶:雨後你們在水中痛快的玩過嗎?說說你們是 怎麼玩的?待學生暢所欲言後,老師引入課題,激發學生朗讀課文,要求邊讀邊想像是個所描繪的情境。這樣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便被帶入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學中通過聯繫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兄妹倆的興奮和樂趣。在引導學生觀看插圖,說一說兄妹倆的動作,神情甚至模仿他們的樣子演一演,如:“小哥哥使勁踩着水”,“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褲子,嘴裏說‘糟糕---糟糕!” 小妹妹咬着嘴脣,提着裙子輕輕地小心跑。學生在表演中更進一步的融入自己的生活經驗,更加體味到了文中表現出來的那份童真與童趣。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千古流傳的神話故事,在教學課文之前,我深入孩子中瞭解了孩子對故事的瞭解情況,發現大多數孩子以前都聽過或看過這個神話,所以,我想在教學時學生想要理解故事內容應該是件很簡單的事情,想要把這篇課文上好,必須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能力上,所以我反覆思考,決定把教學重點擺在訓練學生能力上。

在教學中,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1、在學生初讀感知的基礎上,我緊緊抓住一個"鬧"字來引導學生朗讀感悟。題目是文章的靈魂,在板書課題之後,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通過齊讀解課題讓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將問題總結爲三個:哪吒爲什麼要鬧海?哪吒是怎樣鬧海的?哪吒鬧海的結果怎樣?通過朗讀,學生體會到東海龍王父子的可惡,也會體會到哪吒爲民着想,敢於與邪惡作鬥爭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標出重點詞;“稱霸一方”、“作惡多端”、“興風作浪”、“治一治”、“出一口氣”,通過觀看動畫讓學生理解“稱霸一方”、 “興風作浪”,我指名學生朗讀這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邊讀邊感悟,引導學生可以用語氣,也可以用手勢來加強朗讀表現力,但一定要讓聽的人感受到龍王父子的“惡”和小哪吒的“勇”。通過朗讀,學生不難感悟出“鬧”的原因,最後讓學生歸納說說哪吒鬧海的原因,則是水到渠成。通過朗讀,學生已經瞭解到了“鬧”的原因,於是,我有設置懸念;小哪吒又是怎樣鬧的呢?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邊讀邊思考。老師不急於讓學生回答,而是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瀆,圈畫出關鍵詞語,弄清個自然段主要寫什麼?接着,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小哪吒鬧了幾次?每次又是怎樣鬧的?然後,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並由學生自己評說。最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描寫哪吒機敏、果斷的一系列詞語要讀出氣勢來。這樣安排,不但訓練了學生口語交際,也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感悟。同時,總結出學習方法。讓學生運用同樣的學習方法同桌學習第三自然段,自學第五自然段。最後一段,引導學生聯繫課文體會“胡作非爲”這個詞語的意思,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弄清哪吒鬧海是爲了整治惡人,讓老百姓過上太平日子,進一步感悟哪吒敢於與邪惡勢力作鬥爭的精神。

2、學習語文是爲了運用語言,所以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圈畫出關鍵詞語,讓學生注意用詞的準確。如“跳進”“取下”“擺”“掀起”“搖晃”“機靈”“一閃”“躲過”“氣沖沖”“舉槍便刺”等,強調這些詞語也是爲了方便學生更好的記憶,複述課文時能儘量運用書上的原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多次抓住了文章中的“留白”,想象說話,讓學生學會創造性的複述。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秋天的雨》一課,全文語句優美,情感濃烈,將秋天衆多的景物巧妙地串連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這一課的教學,我給學生創造一個詩情畫意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動情、激情,一氣呵成。

課前,我讓學生觀察身邊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圖畫,增加對秋天的感性認識。

課中主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爲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將收集到的圖片資料——黃黃的銀杏樹、火紅的楓葉、金黃的田野,展示在學生面前,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火花,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一種“樂之者”的美好學習境界,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細細品位。

課末,讓學生欣賞收集到的秋天的美景,圖片、配樂詩朗誦、動畫讓學生再進一步鑑賞大自然的美,受到美的薰陶。

學生與生俱來就各不相同,他們有着不同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性格特點、情趣愛好。利用這種“差異”的多樣化,我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聆聽、瞭解他人的想法,激發他們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如在出示“小朋友的腳,常常被香味勾住”後讓學生說說,小朋友的腳怎麼會被香味勾住的?並想象:假如你站在瓜地邊、果樹下、花叢中,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你有沒有被勾住的感覺啊?這時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說,有一次我特別想買一本書,爸爸說要我走,我就賴在書店裏,他怎麼說我都不走。有的說我特別喜歡吃燒烤,當走到燒烤攤旁時,聞到那香味,我口水都要流出來了,我的心被燒烤勾住了。學生能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教學中的評價就像一起“雙刃劍”,在很大程度上,教師的評價直接影響着學生的信念,影響着學生的發展。最近,我們中語組進行了兩次教學研究,劉德莉老師前後由兩次執教同一課的教學評價語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次執教《灰雀》,劉老師的評價語言偏激,如“我今天第一次見到這麼棒”!“剛纔默讀時沒讀,因此接不上來。”“你們還不知道惋惜呀”等等,這些語言對學生學習興趣打擊不小,因此,整節課顯得有些沉悶。而第二次執教《灰雀》,劉老師評價語言有了很大改變,學生學習投入狀態極佳。另外,第二節課中,劉老師也更注重了其它評價方式,比如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

那麼,怎樣的評價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呢?我認爲有以下幾點,在評價學生的同時,要充分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人心者,莫先手情”,同樣的評價,教師若之發自內心,學生就會感到貼近心靈,也會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從而使學生更有信心的去面對一切。

二、抓住時機,適時評價。評價不應拘泥於一格,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這就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評價學生時,應選擇恰當的時機,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抓住時機,給們一份自信,讓他們在自信中不斷進步,另外,評價不足讓教師一味地去肯定一切,對於錯誤之處更需在明確指出,避免讓學生走彎路,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溫馨的氛圍。

三、評價語言要有藝術性、針對性。好的語言如一條深深的小溪,可以淨化人的心靈;又像一首促昂揚奮進的歌,激勵着人們去不斷地追求。作爲語言教師,我們在評價中不僅要語言豐富,機智幽默,而且要講求藝術性。

另外,評價要有目的性、針對性,不講求實際的表彰,不但不能真的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慾望,增強學生探索的能力,反而會引導學生對評價的漠視,失去評價的意義。所以,教師的語言一定要準確,得體,且要做到把握時機,因人而異,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做出不同的評價,這樣,學生對獲得的評價不僅僅是短暫的滿足,更是一種向上的精神,一種前進的動力,這使他們在“人人可以成才”的大路上前行。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1、環節清晰,層次分明

抓住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事件發展線,感受他們的心情由激動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後又燃起一絲希望的不斷變化的心情。

2、指導朗讀,感悟心情

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用學生的讀,表現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斷變化。

(1)師:"想一想孩子們做風箏時會是怎樣的心情"

生:"激動的,高興的,興奮的"

師:"那就請你讀出小夥伴做風箏時的激動。"

(2)"又扁又輕的羽毛飛起來一定是又輕又快地,請你輕快地讀讀孩子們放風箏這一段。"

(3)教師範讀放風箏一段,請學生模仿,進一步讀出孩子們的快活。

(4)師:"村裏人看見了,會怎樣地說呢"

抓住語言的空白點,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想法,然後羨慕地,高興地,激動地讀好——"放得這麼高!"

3、品詞品句,積累語言

中年級段的閱讀教學有別於低年級段,而更加關注對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理解,感悟。本節課,抓住幾個關鍵詞語,在幫助學生體會心情變化的同時,積累了語言,且教學形式比較豐富。如:

換詞法

在理解"精心"一詞時,採用換詞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認真,仔細,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見得孩子們在做風箏時的認真樣。

字典

在理解"憧憬"一詞時,採用查字典的方法,瞭解憧憬就是嚮往的意思。

由字面入手,聯繫生活

在理解"翩翩飛舞"一詞時,提出"翩"字,瞭解字形,翩的左邊是扁,右邊是羽,"扁扁的羽毛飄起來會是什麼樣"學生回答"又輕又快地"。再聯繫生活實際,"生活中我們用翩翩飛舞形容什麼"學生答"蝴蝶在花園裏飛舞","花瓣裏開花托時","樹葉離開樹枝時","蒲公英的種子離開媽媽時"……"在孩子們眼中這什麼都不像的風箏就好比是五彩斑斕的蝴蝶在翩翩飛舞,他們的心情也快活地飛揚起來了,請你輕快地讀讀這一段。"

解字再解詞

在理解"千呼萬喚""大驚失色"時,逐字理解意思,再整體解釋詞義。

4、閱讀賞析,爲寫鋪墊

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平等的對話,在不經意間爲學生的習作作了鋪墊,如:關於心情的詞語,四個字的詞語等等。

5、抄寫好句,落在實處

課近尾聲,請學生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也爲學生的習作作了準備。

課中的遺憾

1、千呼萬喚:千和萬和虛數,不是真正了呼喊了一千遍和一萬遍,這一點應該滲透給學生。

2、教師的朗讀必須有師範作用,讓學生有的學,能讀出指導前後的變化。

3、最後一個問題"作者在寫作時是會感到遺憾,還是會感到幸福呢"遺憾——爲自己失去了快樂的童年而遺憾;幸福——爲自己擁有快樂,美好的童年而幸福。兩個答案沒有對錯之分,教師太刻意引導學生了,應該讓學生儘量說出自己的想法。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教學過程中,我以“愛”爲線索,抓住“愛”字來進行教學。我先由學生質疑出發,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這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

孩子在初步感知課文的情況下,找出課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種“給予”。同時也引導他們更深一層地感受“給予”的另一層含義――讓人如願以償。當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的心情怎樣?我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領悟力,對於金吉婭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氣呵成。所以我將這個環節根據課文中金吉婭的語言,行爲分成了幾步。第一步:當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願,金吉婭第一反應是什麼?第二步:思考金吉婭爲什麼沉默不語、低着頭、說話時聲音低,爲什麼會難過?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站在給予樹下還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婭最終選擇了女孩的原因是什麼?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內心的決定,體驗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從而品味“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課堂上,每個孩子似乎都被金吉婭愛的行爲深深地打動了、震撼了,大家都在理解中感動,在感動中理解。

另外,我緊緊抓住語言文字的感受和運用,凸顯課堂濃濃的語文味。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把字詞教學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體會小女孩渴望得到這份禮物的心情時,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爲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麼叫‘一直盼望’?爲幫助孩子理解“一直盼望”這個詞語,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 ——;晚上,她盼望——;……(什麼時候,她盼望)”讓學生進行想象說話,從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義,進一步體會小女孩渴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如在理解金吉婭爲什麼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並教會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後的金吉婭的內心。

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我還設計了一個句式“當什麼時候,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繫自己說說自己給予了別人什麼,然後將不同人寫的內容連成一首小詩。感覺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