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於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

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嘗試讓學生走進深深的父愛,學會感恩身邊給予我們關愛的人人。

(一)抓住背影、朗讀圈劃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所以,我通過反覆朗讀、圈劃,欣賞歌曲,引導學生體會了父親無微不至的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課外拓展、體會寫法

“細微之處見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細節,多次展開描寫”,這是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爲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呢?然後小結:抓住細節描寫能達到藝術視角的創新,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並且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隨後,我發了一片課外閱讀《父親的巴掌》,此文與《背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抓住“父親巴掌”這一細節來體現父親對我的愛。在課堂中,我緊緊抓住細節描寫這一主線,貫串整個教學,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內學習、課外拓展,學習的容量增加了,所學的知識也及時得到了鞏固。

(三)連接生活、暢談心聲

不同的父親,愛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後一環節,我讓學生暢談心聲,說說在自己的經歷中,父親的哪些細節令人難忘。通過小組討論,推選1-2人上臺演講,全班交流,預期使全課達到高潮。但可惜,下課的鈴聲已響起,只能把這一精彩的環節放在第二節課,繼續討論。

最後,我告訴大家: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牀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着親人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着我們。請大家回到家裏,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父母、親人表示你對他們理解,對他們給予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爲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學會理解,學會感恩,是現在的學生所缺乏的。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我認爲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此。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2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五篇課文,全部都是以“戰爭”爲題材的文章。本單元的設計意在讓孩子們瞭解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看到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在心裏樹立起“要和平,不要戰爭”的意識,激起孩子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本單元第三課《蠟燭》和第五課《親愛的爸爸媽媽》所講的故事都是發生在二戰期間。字裏行間是對法西斯納粹分子的批判和憎惡,對被侵略者英勇無畏精神的讚美。就拿第五課《親愛的爸爸媽媽》來說,在講這節課之前,我深深明白,要想讓孩子們深入瞭解文本,深刻感悟“要和平,不要戰爭”這個中心 ,字詞可以粗講,語句賞析可以少說,但必須花一定的時間去講二戰。有了這個想法,我開始蒐集大量有關二戰的資料、圖片及二戰期間法西斯的野蠻殘暴行爲,比如德國法西斯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最後解決”徹底滅種計劃,日本在中國令人髮指的“三光”政策,法西斯德國及日本利用所謂“囚犯”進行的毒氣細菌實驗等等。一幅幅慘不忍睹的歷史畫面,配上簡單深刻的文字解說,圖文並茂 ,這樣既讓孩子們有了感官視覺,又可在心靈深處受到震撼。

可想而知,孩子們帶着這種被感染起來的憤怒情緒去學習文本,身心完全融入其中,這樣的課會是何等精彩。課後反思,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語文教師經常爲了趕教學任務,怕影響進度,便“緘默其口”,在課文背景介紹上“吐字如金”。可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在沒吃透作者寫作意圖的條件下,非生拉硬拽着孩子往主題上牽扯,這樣的語文教學怎一個失敗了得?

作爲語文教師,課文背景的深刻滲透絕對不可缺少!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3

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的東面長江的西面,(因爲無風)樓閣上的帷幔靜止不動,夕陽緩慢地下沉。 登上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徘徊在黃昏時湖山之下。

爲避戰亂我奔波三年,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

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斑白,望着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全詩緊緊圍繞“悲”字展開。

首聯第一句“洞庭之東江水西”,橫空出世,從大處着筆,將岳陽樓的地理位置直接點出: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的東邊,在奔騰浩蕩的長江之西。不由得讓人想起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看到這氣勢非凡的語句,讓人不由得心馳神往,但第二句卻筆鋒一轉,不再是空闊無邊的壯景,而是描繪出一副寧靜的畫面,“簾旌不動夕陽遲”,舉目所見的是蒼茫的暮色,簾旌一動不動,夕陽緩緩西沉,殘陽如血,鋪於水面,湖面一般冷綠一半紅,看上去風平浪靜,有些慘淡,有些寂寞,有些蒼涼。景之悽迷襯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傳情也。

頷聯由上句平靜的景物描寫轉而進行強烈的抒情。“登臨吳蜀橫分地”,既說登臨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顧歷史,當年吳蜀爭奪荊州的歷史似乎再度重現,吳蜀兩軍相爭,互相廝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人聲,馬蹄聲,兵器撞擊聲……聲聲不絕於耳。歷史的遼遠、戰場的血腥似乎又出現在眼前,戰爭,戰爭,戰爭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時”,面對滿眼的湖光山色,詩人卻無心欣賞,獨自徘徊,是因爲有滿懷的愁緒,有滿腹的心事啊,而在這蒼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長,拉長,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斷的愁情,更增添了幾許悵惘、落寞之感。憶歷史,思往事,感時世,心悲切。

頸聯“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詩人發出了痛苦的吶喊,爲什麼偏偏會憶起吳蜀之戰,那是因爲詩人在歷靖康之變後飽嘗戰爭之苦:萬里逃難,南奔襄漢,顛沛湘湖,流離失所。這正是詩人悲之所在啊。“萬里”、“三年”分別從時空的跨度來敘其遭遇之悲,讀之讓人感慨萬千。登高望遠不但不能減輕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幾許愁緒。這無邊無際的愁緒當“望遠”“憑危”時更如一江秋水滾滾而出。如李煜“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如崔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遠懷鄉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況飽嘗無限家國之痛的詩人呢?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將詩人的悲、傷、哀、痛推向了極致。

尾聯“白頭弔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似乎是詩人顧影自憐的喃喃自語,未老先衰頭已白,爲國事,爲家事,爲自己,爲那些與自己一樣國破家亡的同鄉們焦慮、憂愁,弔古傷今,感懷傷時,在秋霜的季節裏,更覺時世如風霜相逼,冷峭之極。那衰老的枯木、那蒼涼的湖面,何嘗不像自己呢?淪落天涯無盡的淒涼,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一切盡在不言中。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4

不久前,我參加了校內優質課競賽,教學內容爲八年級(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你一定會聽見的》,雖然這一課被放在說明文單元,但基於本文優美的文字和蘊含的深刻哲理,教學設計時我是把它當作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來處理的。具體設計方案如下:

教學目的: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喚醒自己麻木的心靈,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去聆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去感受人世間的愛的和絃。

教學重點:

1、通過作者優美的語句和生動的事例,找尋你已經失去的或將要失去的純真心靈。

2、通過尋找聲音,尋找對生命的珍愛的方式。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的意識。

教學難點:

1、對聽見一詞的理解。

2、對習慣思維的突破。

教學過程:

一、由回憶寫聲的詩導入新課:

二、讀課文,思考:

1、作者列舉了生活中哪些聲音現象?

蒲公英、螞蟻、雪花、風吹、動物、水……這些聲音有的細微而有詩意,有的常見也常被忽略,爲我們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奇妙無窮的聲音世界。

2、這些聲音對於我們生活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原句)

應該怎樣對待生活呢?(原句)

3、這篇文章給我們什麼啓示呢?

三、拓展:桂文亞不只用耳聽,也用心來聽,在嘈雜中聽出了寧靜,在寧靜中聽出了美,又在美中發現了人生哲理,現在,老師想問問大家,你用心聆聽過嗎?你聽到了什麼?

我們也來聽聽看好嗎?

從下面的文字中,你聽到了什麼

1)從親人的嘮叨中,我聽到了……

2)從老師的批評中,我聽到了……

3)從朋友的勸慰中,我聽到了……

4)從綿綿的春雨中,我聽到了……

5)從轟隆隆的雷聲中,我聽到了……

6)從樹葉飄落的聲音中,我聽到了……

7)從花開的聲音中,我聽到了……

四、仿寫:

以“你聽過的聲音嗎?”仿寫。

(學課文,可摹聲,可繪形,可狀神,可描態)

例:你聽過考試的聲音嗎?筆在紙上沙沙地劃過,宛如血管在搏動,那是生命日積月累的厚重在一點一滴地釋放啊。

五、小結

還記得春節聯歡晚會上的那個表演嗎?一羣失去了聽覺的舞者深深地打動了所有人的心,他們聽不見音樂,但他們又聽得比我們任何人都要好。

從今以後,讓我們喚醒自己麻木的心靈,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去聆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去感受人世間的愛的和絃。

最後,這堂課被評爲二等獎,自我反思一下,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1、用詩歌引入,緊扣住這是一堂語文課。

2、課外拓展比較成功,特別是學生的仿寫有一定深度,如:

A、你聽到花開的聲音了嗎?花兒有着一個含苞待放的花蕾,當花兒靜靜綻放時,花瓣兒悄然打開,如一個新生命的萌發,向人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5

《說"屏"》是一篇自讀課文,是園林藝術專家陳從周教授爲現代中國的建築師、傢俱師們寫的,希望他們“能有超越前人的創作”,故特別強調屏風的文化價值,這在文末一節就有明白的交代。教科書編者在課文前所作的“閱讀提示”也有準確的引導,重點放在屏風“總是能牽動我們幽微的情思”,這“情思”二字確實十分緊要。作者和編者都在告訴我們,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說明文,它有強烈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內涵,談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於在功能與美感上做文章”,這正是本文的藝術個性所在。所以本文的重點不是“知識”而是“詩意”。

因此在指導學生時,我主要抓住以下三點:

一、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

二、感受文中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三、感受作者對屏的深厚情感。

一開始爲了讓學生對屏風特徵的把握,我特別創設了情境。因爲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我就提供一些圖片,讓學生有直觀印象,然後再來理解文章的內容就比較容易了。在課文的學習時,給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和討論。讓學生朗讀和思考的時間多一些。重要的是,我要設計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注重引導。讓課文的學習更加的簡單化,條理化,深刻化。在感受文中濃濃的詩意和韻味時,課前我讓學生查閱並蒐集有關屏風的圖片和詩詞,在賞析完文中的詩文後,當堂誦讀、點評。目的是讓學生再次認識並感受屏風之美、詩文之美。而本文作者的情感的感受可以讓學生通過具體語境去體會。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6

爲了配合學校正在進行的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在去馬牧池中學聽課學習之後,經學校領導研究決定,在10月11日由王校長帶隊,全體語文教師到沂水實驗中學參加了市優質課評選的聽課學習活動。

這次學習,共聽了七節課,第一節是由胡珊珊執教的《風箏》;第二節課是由邢斌執教的《蘇州園林》;第三節課是由臨沂三十五中學的劉寧執教的《記承天寺夜遊》;第四節課是由沂南三中的張元志執教的《愛蓮說》;第五節課是由莊政亭執教的《天上的街市》;第六節是由莒南道口中學的徐豔雲執教的《春》;第七節是由臨沂十八中學的侯興福執教的《錢塘湖春行》。

這七節課都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先進。都不同程度的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都注重了對學生的引導。都注重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教師的基本功都很紮實。特別是劉寧的《記承天寺夜遊》的詩歌的教學環節:“初讀——譯讀——品讀——美讀”。學生對文章挖得深、挖得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共鳴。張元志執教的《愛蓮說》,通過讀蓮、品蓮,小組合作學習,更是把蓮品得透徹。侯興福的《錢塘湖春行》以“智勇大闖關”的形式,更是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輕輕鬆鬆積累關—你追我趕朗讀關——集思廣益賞析關——緊鑼密鼓背誦關——超越自我拓展關”。幾個環節不僅新穎,而且科學。學生的學習收到了好的效果。

同樣的學生,在不同的老師的課堂上的表現相差很大,這主要是執教老師的引導、老師課堂的風格不同導致的。所以,作爲老師,必須認真備課,努力引導學生,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提高課堂的效率。

這次聽課學習,對教師的上課水平將有一個很大的提高,將極大的推進我校的課堂教學改革。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7

面對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已經差不多有兩年了,這段時間來,從當初對學生的情況把握不準到基本瞭解這地區這階段的學生情況了。在教學中我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是我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1、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①學生基礎差,錯別字多,拼音錯誤多,發音不準,一些知識點沒有掌握。所以我在教學中比較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現階段,生字拼音教學仍然是必須的,它不僅體現的書面表達上,還表現在口頭交流中,語文教學作爲一種書面和口頭的教學,這方面顯得重要,如果單單是爲了考試而教學,那麼語文教學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另外在練習中出現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學生不懂,教師也要適當講解。

②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乾巴巴的,不夠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彙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彙存儲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③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閱讀速度慢。一篇課文他們閱讀完了後,沒有深入地思考文章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缺少概括文章的能力,閱讀速度比較慢,往往耗費很多時間。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就明顯提高,在閱讀速度的基礎上做到快、準、狠,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校效率,不然學生的基礎仍然原有階段,絲毫沒感到自己在進步,讀過了哪些書?取得了哪些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不僅注重課內的文章,更重視課外閱讀的能力,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在教材方面:

①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太大,八年級學生無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教師這時要適當講解,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對於一些難的地方,教師也不必挖掘得太深,問題要設計得淺顯些,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知識基礎相貼近,以利於學生的理解。

②教材中有的研討與練習題難度太大,教師也要靈活處理,要有選擇性的做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③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加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性教育,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

④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了,所以作爲語文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做好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語文的教學是一項重要工作,它注重培養人的基礎知識,培養人的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能力,我在教學中當會重視基礎教育,挖掘學生的潛力,達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8

本學期我擔任八(6、12)班語文教學。因爲本班學生基礎比較薄弱,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成績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因材施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一方面,農村的學生聽,說的能力相對較弱,另一方面,八年級的同學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但中等生、差生佔較大多數,尖子生相對較少。因此,講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我備課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點,因此教學效果不如理想。從此可以看出,瞭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我注意課堂的藝術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爲了上好課,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準備有針對性地講。爲了令教學生動,不沉悶,我還爲此準備了大量的教具,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備課充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但同時又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因爲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因此上課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這就很講究方法了。上課內容豐富,現實。教態自然,講課生動,難易適中照顧全部,就自然能夠吸引住學生。所以,老師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自然氣氛。這樣,授課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課,我感到有點愧疚,因爲有時我並不能很好地做到這點。當學生在課堂上無心向學,違反紀律時,我的情緒就受到影響,並且把這帶到教學中,讓原本正常的講課受到衝擊,發揮不到應有的水平,以致影響教學效果。我以後必須努力克服,研究方法,採取有利方法解決當中困難。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教好語文,就要讓學生喜愛語文,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爲此,我採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儘量多講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讓他們更瞭解語文,更喜歡學習語文。因爲只有語文水平提高,他們才能提高同學們的語文寫作能力,對成績優秀的同學很有好處。

因爲語文的特殊情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好差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因此,絕對不能忽視。爲此,我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對這部分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我把這批同學分爲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同學,對這些同學,我採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 第二組是肯學,但由於能力不強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要適當引導,耐心教導,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能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努力,成績有望提高;第三組是紀律鬆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同學。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餘時間個別輔導。因爲這部分同學需要一個安靜而又不受干擾的環境,纔會立下心來學習。只要堅持輔導,這些同學基礎重新建立起來,以後授課的效果就會更好。

語文是語言。困此,除了課堂效果之外,還需要讓學生多讀,多講,多練。爲此,在早讀時,我堅持下班瞭解早讀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親自檢查學生背書情況,並做到凡是要求學生背的,我都先背。課後發現學生作業問題也及時解決,及時講清楚,讓學生即時消化。

雖然做了一些努力,但存在的問題實在還有很多。教學方法陳舊,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學,上課力求面面俱到,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發展,這些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種考驗。無論成績高低,都體現了我在這學期的教學成果。我明白到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學期後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即使我有10多年的教學經歷,我都會繼續努力,多問,多想,多學習,爭取教學水平再上一層樓。

正式接手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差不多一學期了,我發現了以下問題,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將是我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學生方面:

1、學生基礎差,錯別字多,拼音錯誤多,一些知識點沒有掌握。所以在教學中仍應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在新課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學仍是必須的。雖然在新課程教材中,並沒有將拼音和錯別字作爲一個專門的知識點,但教師仍需重視其教學。另外在練習中出現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學生不懂,教師也要適當講解。

2、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乾巴巴的,不夠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彙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彙存儲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3、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因此教師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學生的兩極分化嚴重,形成了活躍和沉默兩派。活躍的經常是這幾個,活躍人數較少,大多數學生甘於沉默,不願發言。因此教師要想辦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發言,參與課堂討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5、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時,特別是在進行討論時,有時討論會偏離中心,提出一些無關課文內容的問題。因此教師有時要事前框定討論的範圍,對於討論的進程作一些適當的調整,對於學生新生髮的問題要有所準備。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課程教材基本上沒有框定統一的答案,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但並不是說學生的答案是漫無邊際的,最起碼要言之有理。教師在這方面也要做好引導工作,對有些問題的答案要指導學生做好筆記。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太大,八年級學生無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教師這時要適當講解,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對於一些難的地方,教師也不必挖掘得太深,問題要設計得淺顯些,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知識基礎相貼近,以利於學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討與練習題難度太大,教師也要靈活處理,要有選擇性的做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3、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加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性教育,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

4、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了,所以作爲語文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做好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我知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更知道“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但我相信,只要我堅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一定會讓自己所帶班的語文成績有所進步。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9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爲,“課題切入直擊重點---以讀代講、自讀感悟---充分感悟感情朗讀---拓展練習新知巧用”四個環節。

一、課題切入直擊重點

課伊始,是通過充滿感染力的語言導入新課,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緊接着回顧第一課時所講的內容,目的是注重課文的整體性,引出課文的重點部分,即“潮來時”。並由重點內容引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生自讀發現作者是怎樣把這部分內容寫清楚的?

二、以讀代講、自讀感悟

在教學“潮來時”這一部分時,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從學生充分朗讀入手,感悟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是怎樣寫清楚的,然後充滿感情的朗讀課文,即朗讀---感悟---感情朗讀。這樣的學習方式,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又培養了學生閱讀感悟能力。在學生感悟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讓學生既是課堂的主體,同時又是在與老師進行合作學習。除了師生互動,還有生生互動。當一個學生彙報之後,由其他學生進行評價。這一設計讓學生感到在課堂上人人平等,朗讀和感悟是他們的權利。

學習課文寫作順序,不是讓學生直接說出,而是通過作者描寫大潮的聲音、形態的特點,或文中的某個句子、詞語等,感悟到作者是按從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三、充分感悟感情朗讀

充滿感情的朗讀必須是在充分感悟的基礎之上。設計這一環節時,通過讀課文、看圖片,使學生感受大潮的聲音越來越響,氣勢越來越壯觀。繼而啓發學生說出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最合適。

考慮到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運用了自讀、同桌讀、齊讀等方式加強對課文的朗讀訓練,加深對課文的感知,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四、拓展練習新知巧用

如果只是看着別人的作品,只是口頭的表達,總是紙上談兵,會讓語言的魅力停留在淺層次。所以在本課賞析之後,引導學生通過觀看錄像,嘗試用本節課學習的寫作方法以及好詞好句,寫出對海潮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用筆去思考,用筆抒發自己的感受,讓情緒體驗形成文字,也能讓學生體會到寫文章時情感的重要。而隨時運用文中的語言,也會使語言的積累更具有實際意義。

雖然每位學生寫得不一定都好,但通過練筆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長此以往學生會受益匪淺。這樣做也充分體現出,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這一思想。

在醞釀、準備這節語文課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了兩個教學困境:

第一、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是否可以忽略教師的指導。

現在的教學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固然重要,但學生的自主探究仍需要教師的“導航”。否則學生的認識水平就會停滯不前,或是偏離了重點、難點的“航線”。介於這一想法,當學生熟讀課文之後,把描寫聲音、形態的詞語找得很散亂,教師就抓住這一時機,引導學生要按文中的寫作順序說出潮來時的特點。經過教師點撥,學生很快就能按照順序進行排列,並且從詞語的排列順序中發現作者是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寫的,同時也是幫助學生了解潮來時江面從遠到近的變化過程。由此看來,學生讀書和教師的'指導是緊密結合的。

第二、小學語文課應倡導什麼樣的學習方式?

通過本課教學,我認爲小學語文課應倡導“以讀爲本”的學習方式。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課應該從理性中走出來,回到感性中、人性中去。我想語文迴歸的應是生活,追求的應是自然,尋求的應是快樂,感受的更是美麗。對此我有兩點體會:

1、讀在其中。在語文教學時,要讓人感受到腳踏實地而又賞心悅目。如學生通過讀課文找到了描寫大潮聲音、形態的語句。教師請學生讀一讀,說說體會,並鼓勵學生讀出這種體會。這樣做讓學生感到讀的重要,感到讀的魅力。緊接着指導學生不止一次的讀課文,採取多種形式練習讀,直到讀得基本符合要求。在指導學生讀時也要有目的,比如:師說:“無論是聲音的描寫還是形態的勾畫,作者都運用了合理的觀察順序,如果你仔細讀課文,就可以把這些描寫聲音、形態的詞語按順序排列出來。”是什麼順序?就在文章中,通過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自己去尋覓。教師不歸納什麼方法,方法靠學生在積累中感悟。

2、悟在其中。在第二課時,教師讓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之後,提出“想像自己就是觀潮的人,感受一下潮來時的壯麗景觀?”這種方式讓學生置身其中,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知。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對課文的理解和對課文語言的把握到位,使學生感到親切而且舒服,從中感受到鮮明的語文特色和濃郁的人文色彩。

由於選擇了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所以使學生真正的成爲課堂的主人,教師適時的點撥,發揮了指導作用。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新知,並且通過適當的教學手段,把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教學中的困難迎刃而解。

以上就是我從這節語文課中得到的一些體會,這也將成爲我以後教學的內在動力。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更深入的研究新課程理念,爭取在教學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0

文言文《石壕吏》選自七年級下第五單元《杜甫詩三首》。

作者杜甫是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石壕吏》是他歷經安史之亂,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兵敗鄴城後,在他從洛陽到華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瘋狂拉丁徵兵,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城鎮成墟,白骨遍野所發出的切實感受,對於這樣的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敘事詩,準確的把握其思想內涵不僅能夠使學生了解古代戰亂給人民造成的巨大災難,更能瞭解杜甫“史詩”的特點。

因此在教學環節上作了如下設計:首先,從現代戰爭導入,以伊拉克戰爭爲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圖片導入,引起學生思考,對比古代征戰對人民的影響。接下來引入本節學習的課題。通過誦讀,理清文章線索;課本劇表演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最後進行主旨探究,作者杜甫通過文章傳達的思想情感如何?課尾進行當堂檢測。整個課堂環節還算流暢,有以下幾點的設計自以爲較之前課堂有所進步:首先學生評價嘗試讓小組之間互評教師給出分數範圍,讓學生舉手示意,這樣暨對小組的表現有了比較好的反饋,同時課堂秩序也更加有序。文言文的讀必不可少!反覆的讀可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與氛圍的渲染,教師的範讀更是有效調動學生誦讀積極性的法寶。總觀這節課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課本劇表演,學生並沒有全身心投入其中,只是某些小組在展示過程中笑場,這與《石壕吏》整篇文章渲染的氣氛不相符,課後反思之所以出現此種情況,其原因在於學生準備時間倉促,教師不指導到位,由於學生準備時間短,也就無法深入文本解讀,細品其中內涵;教師的指導很關鍵,對於初中生來說,有些許想法但還不成熟,教師必須幫助其進行有效的表演指導,在之後課本劇準備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可逐漸淡化,但初始階段必須給與學生畢必要的幫助。另外課堂情景氛圍的創設也十分重要,對於此篇文章課堂就是要創造一種悽慘、憂傷的情景,反觀自己的課堂這一點做得還很不夠!情境創設,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提起注意!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1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着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爲什麼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薰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

於是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可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藉助註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我通過閱讀中分析的方法,展現了一節父愛的課堂。在教授的'過程中,學生讀的非常富有感情,對於父子之情的感悟也有深深的體會,但是在語句品析方面,因爲我所設計的題型不夠靈活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今後一定改正。

同時,在新課標要求下的高效課堂,我在本節課中展示的不到位,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的沒有設想的好。尤其是在談文中的“我”的情感變化時,對學生的啓發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3

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時光飛逝,轉眼間這一學期就要告一段落了,回想這一學期的30篇課文我覺得還是在講授以“戰爭”爲主題的課文給自己和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將我對這一單元的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首先,這5篇文章是以戰爭爲主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我們對戰爭的瞭解太少。因此,在教授這一單元無疑是一個挑戰。引導學生學習這一單元我覺得比較成功的一點是,在一些以情感爲主的篇目時,以我自己的文學素養將學生帶入情景。

其次,本單元的幾篇文章,從問題上看都屬於記敘文。因此,掌握記敘文中的人物刻畫就顯得極爲重要。但在教授這幾篇文章並沒有很好的將人物刻畫這一教學人物落實好,沒有將複雜的人物刻畫簡單化。

再次,還必須強調的是,對語文學科的學習,我還應該多多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來提高學生的感悟,從而達到提高其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

第二單元教學反思

本單元課文都是敘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這樣在教授本單元的文章時學生都能很的理解作者的思想,從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和偉大。

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因此,我要求學生熟讀課文,從中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的語言特點。

在教授文章時我會通過所學的文章要學生概括記敘文的語言特點,從而使學生明白初步感受語言風格。語言特點要從比較中體會。與學生一起總結出,語言特點就是作者文化品味、文字功底、語言習慣、個性氣質的表現,又是作品的題材、描寫對象決定的。

進一步讓學生明白,用什麼語言要看些什麼人、什麼事。在教完五篇文章時,概括出五篇文章的共同語言特點,使學生真正掌握敘事性寫人的文章的特點。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單元目標

1、本單元是一個說明文單元,《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範的說明文,其餘則有一定的說明文性的小品。

2、本單元教學,要學生了解什麼是說明文。

3、學習本單元,要理清說明文的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

4、學習本單元后,要學生學習寫作說明文。

單元說明

本單元所選課文以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爲主題,文體類別上側重於說明文。由於學生在中年級階段所學的說明性文章較爲簡單,對有關說明文的文體特點和要求也知之甚少。下面就教學本單元提一些建議與設想:

1、在比較中認識說明文的文體特徵。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爲了避免概念化傾向,教師不要一上來就把有關知識一股腦兒地塞給學生,而完全可以將知識的傳授建立在學生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力求降低學生的接受難度。例如,在教學本單元第一課《中國石拱橋》時,可以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後,回憶前面學過的記敘文和抒情意味比較濃的課文,在比較中發現說明文和它們的不同之處,如沒有貫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濃郁的感情打動人,不注重細緻人微的描寫、刻畫等。然後在學完課文後,和學生共同總結說明文的文體特徵。

2、要把閱讀說明文應該注意的各方面分別落實到各篇課文的教學中。

《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和《故宮博物院》都是比較典範的介紹事物的說明文。本套教材中,此前雖然曾選編過一些說明類文章,如《看雲識天氣》《綠色蟈蟈》《馬》等,但並沒有把它們當作說明文來教學,所以在教學本單元時要對閱讀說明文的有關要求作一些介紹。在教學各篇課文時,要求可各有側重。如教學《中國石拱橋》時,可以強調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並讓學生注意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教學《蘇州園林》時,可以一方面再次強調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一方面介紹說明方法;教學《故宮博物院》時,則側重於介紹說明順序。這樣根據各篇課文的特色所做出的任務分工,能夠使教學任務化整爲零,便於學生把握。

3.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說明文講求科學、如實地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給讀者以正確的知識,沒有根據的隨意推測或斷定都是不允許的。當然,說明文裏內容失實的情況有時是因爲作者掌握的知識不正確,有時則因爲行文問題,這裏我們主要談行文問題。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科普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周密體現得較爲突出。課後的“研討與練習”第二題是從文中摘出一些語句,讓學生注意裏面的加點詞語對語句所表達的意思所起的限制作用。 《橋之美》和《說“屏”》都是帶有一定說明性的小品文。《橋之美》先指出在畫家眼裏,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橋之美”,然後舉正反實例來具體說明這個看法。從這個角度看,本文近似於一篇闡述事理的說明文。不過,文章用大量描寫與抒情的語句構成,所以我們又難以把它劃歸說明文。事實上,選編這篇文章的一個目的是把它和《中國石拱橋》形成對照。《中國石拱橋》裏在介紹盧溝橋時有一段描寫:“每個柱頭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把這段描寫和《橋之美》裏面的描寫相比較,就會發現它仍然顯得粗疏、不夠細緻,主觀感情色彩也淡化得多,而這正是說明文裏的描寫性文字的特點。 《說“屏”》簡單介紹了屏風的功能與種類,對如今屏風的使用提出批評。閱讀全文,給我們的印象是,本文並非着眼於介紹屏風自身,而在於提出期望:我們今天應更好地使用屏風。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後,本文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文,教師不必過多講解。

學習本單元,要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藝術審美能力等。《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等都力圖將有關事物的各方面知識清楚明白地告訴讀者,讀者若能發揮想象力,在頭腦中形成事物的具體形象,那麼再接受作者介紹的知識時就容易多了。而在總結課文中所介紹事物的特點、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的過程中,鍛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學習《橋之美》《蘇州園林》《說“屏”》,又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提出了要求。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的建造者們往往不爲人所知,它們以實物的形式記載着集體的智慧和汗水,令後人面對它們時肅然起敬。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發達,中國的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獨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學習本單元,可以瞭解中國傳統園林、建築之一隅,激發學生熱愛和保護祖國文化的感情。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切忌架空,大唱高調,而應該通過以下兩個途徑進行。

(1)體會文章中蘊涵的作者的感情。《中國石拱橋》的字裏行間洋溢着自豪感。如“我國的石拱橋……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趙州橋……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等。《故宮博物院》也是如此,如“故宮建築羣規模宏大壯麗,建築精美,佈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這樣宏偉的建築羣,這樣和諧統一的佈局,不能不令人驚歎”等。這種通過體會作者的感情來對學生進行薰陶感染的方式,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進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2)可以在教學本單元之前或之後,讓學生蒐集有關趙州橋、盧溝橋、蘇州各名園及故宮的圖片和資料,在班上展覽,並加以簡要而生動的文字說明。通過這項活動,既可以使學生開闊眼界,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又喚起他們對祖國美好風物的熱愛。

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單元教學目標

本單元以“科學”爲主題編選了五課各具特色的介紹科學知識的短文共六篇。它們是《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會聽見的》。教學本單元,既要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也要關注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實現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共同提高。綜合性學習是“走上辯論臺”。應注重培養學生蒐集、運用資料來闡明自己觀點的能力。

1.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本單元以“科學”爲主題,所以,教學時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即不失時機地加強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以及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形成科學正確的世界觀。本單元所選課文與現代科技和現代生活關係密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現代科技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留意觀察身邊生活,養成科學觀察和科學思維的能力與習慣。本單元基本上是說明文,因此在教學中要學習說明文的基本寫法和說明的常用技巧,如釋義、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關於本單元的閱讀指導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學會篩選信息,二是要引導學生加強語言的積累,在積累語言的過程中注意體會說明語言的表達方式與語體特點。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應通過品味語言文字來達成。不能脫離語言文字的學習來搞架空分析,或脫離語文學習搞“科學教育”。

2.教學中幾點注意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傳統課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學習這篇課文應注意以下幾點。

1.文章開頭幾段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幅季節更替、物候變遷的大自然的美妙圖景。學習時要注意體會它的效果;注意積累其中的優美語句。

2.文章在點明“物候學”之後,對影響物候現象的幾種因素作了條分縷析的說明。在這幾段說明文字中,體現了作者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比如,文中不僅用具體事實作說明,而且運用了作比較的方法,還列出時間和數據,使說明更顯準確而嚴密。僅從行文來看,似是表達的功能,而實際上是來自作者深入細緻的觀察和研究。

3.文章最後點明研究物候學的重要意義,使全文結構非常完整。全文結構大體可分爲:描述物候現象———作出了科學解釋(物候學)———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作者行文思路清晰明瞭,說明問題逐步深入。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方法和行文思路是我們教學時要注意的。

4、注意在引導學生通讀、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解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嚴謹。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學家談家楨寫的一篇文章。學習這篇課文,既要了解克隆這一科技成果,更要從中學習科學家在科學的道路上鍥而不捨、不斷攀登的精神,還要在此基礎上,對科學這把“雙刃劍”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爲了說明什麼是“克隆”,作者精心組織材料,分設四個小標題,把“克隆是什麼”“克隆技術的發展脈絡”“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克隆技術如何造福人類”介紹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於一般性的知識介紹,而是融入自己的讚賞之情和嚴肅思考。具體地說,本文既向我們介紹了克隆科學知識,又展現了包括我國科學家在內的“科學精神”,同時又引領讀者全面地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

本文的學習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快速閱讀和整體理解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感悟並學習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與精神。並且通過對“科學發展引發相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問題”的討論,獲得對於科學的更爲深刻全面的認識,努力實現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統一。另外,本文中多種說明方法的使用,應引導學生體會其效果。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的作者阿西莫夫是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說家。這兩篇短文較爲充分地體現了作者深廣的科學視野和敏銳的科學眼光。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學到科學知識,而且能從中學到作者多角度探索問題的思維方法。通過本課教學,要關注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的養成,比如,用普遍聯繫的、發展變化的、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觀點看問題,而非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學會從聯繫與比較中找到研究問題的焦點或解決問題的途徑等。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中所包含的兩篇短文的內容相對獨立,又互有聯繫,特別是在說明方法上多有相通之處。

《恐龍無處不在》,僅從題目上看,好像在介紹恐龍曾遍佈世界,但文章的中心議題卻是論證“板塊構造”理論。南極發現恐龍化石而引發作者的深人思考,他不是停留在對恐龍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繫起來”,並不適應寒冷地區生活的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提出這一問題實質上爲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思維路徑。可見,好問題或正確的提問角度不僅表明了研究價值如何,也暗示出問題解決的可能性。因此,在學習本課時,要引導學生善於提出問題,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好問題。這正是科學素養的一個方面。

《被壓扁的沙子》與《恐龍無處不在》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開始並不急於對所要闡明的主旨進行論證,而是先引入“問題”“科學家們一直對6500年前恐龍滅絕的一個新觀點爭論不休”: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還是“火山”?擺出問題之後,纔來探討“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通過對斯石英性質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證明了恐龍的滅絕是由於“而並非由於“火山”。兩篇短文都談到恐龍滅絕,但說明的起點和目的都不相同。《恐龍無處不在》以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明、支持“板塊構造”學說;而《被壓扁的沙子》則從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滅絕之因。前一篇“恐龍滅絕”是探究問題之據,後一篇“恐龍滅絕”是探究問題之的。建議本文的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在比較中體會兩篇文章的異同。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說明文。生態問題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這篇課文向我們說明什麼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能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篇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

第五單元教學反思

本單元以文言文的學習爲主,所有的文章都古代的名家所寫,代表了一個時刻的特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只是分子的個人價值與情感歸宿,在學習本單元的文章時我採用了討論的方法來教學。現現談談我對本單元教學的感受:

首先,我讓學生了解《桃花源記》是記敘文,作者借虛構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陋室銘》和《愛蓮說》立意鮮明,是作者對自己志趣和節操的表白;《核舟記》介紹一件工藝品,內容新奇有趣;《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會,引人深思。又選有杜甫詩三首。

其次,在教學中通過文章來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概括出,本單元的課文內容,有的反映我國古代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談到知識分子處世立身的態度,有的表達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有的讚美了古代藝術家的聰明才智。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達到一個高度。

再次,由於文言文的特殊性,我要求學生背誦文章,這樣更有利於學生能從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美和時代性。

第六單元教學反思

一、單元分析:

《新課程標準》提出:“朗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本單元共選了九篇古代詩文,編爲五課。這些作品都在描寫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細膩情思,是人與自然的交融,是人與自然的對話。學習本單元,要注意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賞能力。

《三峽》是北魏地理學家驪道元《水經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練生動的筆墨,描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欣賞之情。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文章以清俊的筆觸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並通過借古證今,強調了山川之美,表達出作者沉醉山水超脫俗世的愉悅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記承天寺夜遊》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名篇。全文通過對庭院的月光的描寫,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境。

《觀潮》是南宋詞人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描寫了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流露出身爲南宋遺民的故國之思和亡國之怨。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著名作家張岱的作品。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後西湖奇景中游湖人的雅趣,寄寓了作者無限的故國情思。

《歸園田居》是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詩作。詩歌描寫了作者棄官務農後田園勞作之樂,表現了作者不與污濁現實同流合污的願望。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詩歌敘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作者抑鬱、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詩作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大好河山的讚美和對故鄉的無限愛戀之情。

《遊山西村》是南宋大詩人陸游的詩作。詩歌通過記遊抒情,寫出了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反映了農家的盛情之意,表現了作者對農家淳樸風俗的留戀。

二、單元教學目標:

1、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把握它們的讀音和意義;積累一定數量的常用虛詞和句式,把握它們的用法;

2、反覆誦讀,在整體感知本單元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詩文中的優美意境;

3、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心得:

1、本單元所選課文大都是以抒寫自然景色爲內容的古代詩文,因此宜充分尋找各課的教學資源,藉助圖片、音像等使學生對課文有直觀認識,把書面語言形象化,便於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真正的“熟讀”應是一種美的享受和美的創造。蘇軾說:“三分詩,七分讀。”此言道出了詩文誦讀的重要性。古詩文教學尤其重視誦讀訓練,因此本單元宜以訓練學生學習誦讀的基本技能爲主,以讀代講,從而達到理解、品讀、鑑賞的目的。

3、落實古詩文中的詞句理解依然是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一個重難點,不能放鬆。基於學生目前普遍對古詩文的釋詞譯句感覺枯燥無味的情況,宜着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大膽放手讓他們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自行翻譯,教師無須逐字逐句講解,避免一言堂的情況發生。

4、爲了全面瞭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閱蒐集資料是必不可少的學習方法,這樣可以使學生真正做到“立體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4

對於小說分析人物形象,我們一直採用的就是這種方法,我也沒覺出有什麼問題。尤其是趙老師的課,我一向覺得無可挑剔,教師素質良好,教學語言有魅力。比如這節課,巧妙的過渡語,智慧的點撥,學生也時有精彩的回答。對於小說分析人物形象,我們一直採用的就是這種方法,我也沒覺出有什麼問題。尤其是趙老師的課,我一向覺得無可挑剔,教師素質良好,教學語言有魅力。比如這節課,巧妙的過渡語,智慧的點撥,學生也時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在陳大偉教授指導下,我們觀課主要觀學生的行爲、學習的效果,我卻驚奇的發現原本一堂成功的課現在竟也有了不少問題。

首先,學生對人物分析往往是侷限於某一處,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對人物的形象分析總是零碎的。我說是自信自尊,你說是智勇雙全,他說是老當益壯。學生的困難在如何全面認識、客觀評價小說中的人物,而我們恰恰在這一點上處理得略而在前一階段處理得詳。

其次,學生的回答是他課前已分析出來的,那麼這堂課的這個環節相當於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爲課堂有限,那麼大部分的同學在這堂課中充當了什麼角色呢?那就是傾聽。傾聽同學的發言,傾聽老師的總結。幾十分鐘一直在傾聽。他們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難怪課上看到有的同學走了神,有的同學做了小動作。

第三,這堂課的前提是學生課前自己充分的預習、思考。那麼有沒有人沒充分預習呢?從觀察來看,答案是肯定的。爲什麼呢?因爲上課老師總要說,總要總結的。自己既不發言,也無須思考,只要聽就行了。長此以往,不願預習、不願思考、不願舉手的人就多了。從課堂來看,學生髮言的面並不大。

第四,還有個資料的問題。現在大多數同學都有資料。我們上課研討的問題資料上都有,學生看了就行了,爲什麼要聽老師總結重複呢?難怪課上不聽的同學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資料。我們還是沒真正關注學生啊。

總之,從本節課看來,當我們真正關注學生的時候,才發現一堂課的目標設定、重點難點的確定都不應只是老師依據教材來定,而應依據學生認知教材的情況來定。一種教學方法的採用,也不要只是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從自己的眼光來定,而應從學生的心理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去爲好。由此得來的教學效果也不應只看課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應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上最終有了多少新的收穫。

看來,真正做到關注學生並不容易。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本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師認爲,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爲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教學中要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纔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

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任意地說”,“編造着說”,“不負責任地說”,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啓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爲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爲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常看到如下場面:

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

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爲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啓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