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

本學期的第四課《槐鄉的孩子》是一篇自讀課文,文字生動,字裏行間處處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絲絲縷縷,清淡不絕;意境之美,又如槐鄉孩子們身上透現的勤勞、質樸、善良的品德之美。

因爲是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我準備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在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感受課文,品讀課文。

上課一開始,我從家鄉的樹引出槐樹,從槐鄉引出“橘鄉”“魚米之鄉”。既理解“鄉”,又擴充了生活積累。

課中,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槐花圖片,意在讓學生對槐米感興趣的情況下,抱着濃厚的學習興趣去學習第二段槐米的作用,目的之二,是學習怎樣仔細觀察,有序表達。圖文並茂,講讀結合。

在讀到“八月,天多熱。”這句話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想象在炎熱的天氣裏各種事物的表現,自己在最炎熱的時候的感受。通過調動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既讓他們體會到了槐鄉孩子的辛勞,也讓他們感受了那份快樂。

最精彩的環節是,讀了課文後,我讓孩子們談談對槐鄉的孩子的印象。學生嘰嘰喳喳就說開了:很勤勞──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他們揹着水葫蘆,帶着乾糧,沒等雲雀開口歌唱黎明,就已經爬上小山上了。天沒亮,他們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強──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持之以恆──只要是晴天,孩子們又將投入到火熱的勞動;很勇敢──男孩敢爬那麼高的樹;懂合作──男孩子爬樹削槐米,女孩子撿槐米;愛學習──通過勞動賺到錢就可以讀書,他們努力勞動,就是爲了能讀上書……

最後我再拓展的環節問學生:“生活中,你從事過什麼勞動,他們給你帶來了什麼收穫和快樂?”學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源頭活水不斷;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顯得厚重和豐富;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真正爲學生所喜愛。這節課我覺得上的很輕鬆愉快,我相信我的學生也會有如我一樣的感覺。《三年級語文上冊《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之五》這一教學反思,來自!http://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2

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從而讀懂句子,進而讀懂課文,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由於這篇課文要掌握的詞語較多,因此在教學過程,我注重培養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課前我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工具書、聯繫生活及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課文重點詞語的意思。

在學習中,學生是以小組和個人展示的形式彙報詞語的理解,這樣就陷入了程式化的“說說詞語的意思”,顯得較枯燥、呆板。

我認爲理解詞語應與閱讀理解同步進行,做到聯繫生活及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較合理。比如文中“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應先請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繫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麼困難,他又是怎麼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而且使詞語教學變得既有“語文味”,又充滿了趣味。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3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爲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

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應該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後才發現從語用角度來說,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也不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方面該做些什麼努力呢?認真解讀文本後,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爲“通過抓住神態、標點、稱呼來體會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不軟弱。”教學難點爲“在語境中理解“奚落、輕蔑”等詞語的意思,積累表現陶罐、鐵罐神態和動作的詞句,並能運用。”

第一步,圍繞“奚落”一詞,通過找找近義詞“譏諷、嘲笑、挖苦”來理解“奚落”的意思。

第二步,學生自己讀讀2—9自然段,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句子。學生一下

子就找出了鐵罐說的四句話。

第三步,想一想,圈一圈,從哪些關鍵地方看出鐵罐在奚落陶罐?通過讀文,學生找到了鐵罐的神態“傲慢、輕蔑、惱怒”,發現了標點“!”和反問句中的“?”並通過表演、分角色對讀等把鐵罐說的話讀得入情入境。我告訴學生還有別的地方也能看出鐵罐的“傲慢”,但是學生一直髮現不了。後來壽玲麗同學問我是不是“稱呼”,大家恍然大悟,“陶罐子”、“懦弱的東西”這些不禮貌的叫法不正說明鐵罐的傲慢無禮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有效地理解了像鐵罐這樣一次又一次用難聽的話來挖苦、嘲笑、譏諷、數落陶罐,就叫——奚落。

第四步,面對鐵罐的種種奚落,陶罐又是怎麼面對的呢?找出描寫陶罐的語句,讀一讀,也從神態、標點、稱呼來說說。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立刻就從語言文字和朗讀中感受到鐵罐的傲慢無禮和、課文中有很多描寫神態的詞語、句子,請你選幾處摘錄下來。陶罐的心平氣和、謙虛有禮。

第五步,讓學生把課文中寫鐵罐和陶罐的神態的詞語、句子,選幾處分別摘錄下來。

這樣的教學,既突破了重難點,又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下節課我打算讓學生用上神態詞、標點和稱呼來寫話,把學到的積累並加以運用,纔是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真正有幫助的教學。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4

《槐鄉的孩子》這篇略讀課文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採摘槐米的經過,讚美了槐鄉孩子純樸、節儉、吃苦耐勞的品質。雖然勞動是辛苦的,孩子們卻從中獲得了勞動的快樂。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因此我採用教師點撥,學生自學的方法,試着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明確略讀課文的要求,在主動參與的同時,逐步掌握此類課文的學習方法,達到教師完全放手的目的。

教學時,通過查閱工具書和小組合作學習解決了課文字詞,熟讀課文的的基礎上,我只給孩子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呢?他們可愛嗎?你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圍繞問題學生很快找到了相關內容並說出了自己的閱讀體會。如:勤勞懂事,從不伸手向父母要錢,靠自己的勞動交學費;吃苦耐勞,有很強的自立精神;採摘槐米雖辛苦,但孩子們以苦爲樂等美好品質。

整節課下來感覺特別順,不用處處攙扶了,可見教師說多了也許會束縛住他們馳騁的思想。老師應完全可以在充分了解文本意圖的基礎上,指引他們,放手讓他們去讀、去說、去悟。當然,這樣做佔用的時間要比平常多一些,但是我想“磨刀不費砍柴工”長此以往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定會大大提高。同時我也深知這一切必將落實在踏實閱讀的基礎上,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5

我執教的《講信用》一課今天上午在學校各位領導和班主任老師們的“檢閱”下結束了,沒有當初期盼的那種輕鬆的感覺,心裏反而沉甸甸的,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總結我現在的感受,那就是“上好一節語文課,真難!”

作爲一名執教者,從最初課文的選擇,主題的確立,到最後課堂教學的設計,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推翻、再修改。整整七千字的設計和說課,我是逐字、逐句、逐段的在進行反覆推敲。如何上好這節課,如何在這一節課上體現“語文課要有語文特色”,如何讓學生在這一節課上得到語言的薰陶和能力的發展,如何讓學生通過這一節課,懂得做人要講信用這個道理,如何讓所有的教學期待都變成現實……所有的這些問題都讓我切身感受到了作爲一名語文教師,真難,上好一節語文課,更難!

反思這節語文閱讀課,我認爲有優點也有遺憾,現從目標完成情況和課堂效果等方面進行反思:

我爲本節課確立的研究主題是“語文課要有語文特色”,爲了凸顯這一主題,我在設計的時候,抓住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設計了“信”字結構分析,相同意思詞語的積累,中心句的學習,欣賞精彩的語言描寫,獨立創作名人名言等環節,結合字、詞、句、段的訓練關注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能力。

特別是感知文章的寫作特點這部分,我先是通過抓住重點詞指導學生朗讀,體會到人物內心的想法,然後再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同人物的態度的對比,來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質,最後再利用板書簡潔、明瞭的點明出作者的寫作方法。使學生一步一步的認識到,作者是如何利用語言描寫和對比描寫的手法突出宋慶齡講信用的。既得到了情感上的薰陶,又獲得了寫作方法上的指導。充分體現了語文課要有語文特色這一主題,同時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諧的統一。

但遺憾的是,因爲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不夠,前面在進行中心句的學習和訓練時,耽誤了時間,致使後面一個很關鍵的環節: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相似的經歷沒有進行。這大大影響了課堂的整體效果,也失去了一次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的絕佳機會,令人扼腕嘆息,特別是我在課下讓學生完成這部分訓練時,聽到學生精彩的發言,更覺得沒有在課堂上展示給大家很遺憾。這讓我深刻的反思到自己平時上課,不善於把握時間,沒有調控課堂的意識,總是認爲,這節課的內容講不完,還有下節課,每節課應該完成的目標在心裏沒有明確、清晰地把握。長此以往,養成了隨意的壞習慣。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6

1、《秋天的雨》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中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名爲寫秋雨,實則寫秋天。秋雨只是作爲一條線索,將秋天衆多的景物巧妙地串了起來,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整篇課文都是圍繞這個主題來展開的。

今天執教的是課文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從秋天的雨帶來色彩中去引導學生感受秋天的美麗、豐收、歡樂。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方面是這樣預設的:1、使學生能掌握本課的生字和詞語,正確書寫美觀地4個生字。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分層次朗讀,使學生能從讀順到讀出動態美再到讀出蘊涵其中的美麗、歡樂和豐收。3、品味課文的語言美,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積累語言。

這篇課文的語言非常優美、意境也很清新,在教學過程中我藉助了多媒體和教師的語言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入情,欣賞句子,品讀課文,因此這節課我主要還是以讀來貫穿全文的,使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體驗。由於本次活動側重在閱讀教學方面,所以接下來我主要從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教學設計這一塊來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是描寫了“秋天五彩繽紛的色彩”,語言文字生動優美、朗朗上口。結合課文特點,我以調動學生朗讀興趣爲目的,以“你從哪裏感受到了歡樂和豐收?”爲切入點,使“以讀爲本”這一理念落到實處。具體做法如下:

1、直接從語言文字中解讀文本,巧妙抓住重點詞句,通過劃劃相關的句子、找找有關的詞語去體會感悟,以悟促讀。我在教學這段時是一句話一句話進行的。但是幾話的開頭都是先問學生,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麼或聽懂了什麼?圈圈有關的詞語讀一讀,再交流。這一環節在教學第一句中講得比較仔細,如:在讀“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這個句子時,我抓住表現動態的詞語“扇哪扇哪”,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其中的輕柔美與動感美,使學生喜歡這把有趣的小扇子,進而讀出其中的韻味。這一環節主要是希望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那下面的幾個句子教學就相對比較容易了。

2、適時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藉助想象,藉助動作,在腦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繽紛的美景表象,以想帶讀,以動帶讀,把句子讀活。如在學習“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着要人們去摘呢!”這個句子時,我讓學生想象一下果子們在你擠我碰時情景,學生們一下字活躍了起來,結合這個情景我又馬上引導想象:說說果子們會說些什麼,你站在過樹下的話又會說些什麼?這樣一來,句子教學就不那麼單薄了,因爲學生有了自己的感受,也爲後面第二課時教學水果的香味中理解那句“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做了鋪墊。

2、《秋天的雨》是一篇語言特別有韻味的寫景美文,因此我在教學時便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欣賞文章的語言韻味,從而感受秋天絢麗多彩的顏色美,由果實香甜的氣味體會到人們豐收的喜悅,同時側重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結構、寫作手法,以各種形式的讀來感受和體會。

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用好詞好句來說說自己對秋天的印象,再以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爲切入點,打開秋天的大門,抓住秋雨的“顏色、氣味、動植物準備過冬”這三方面來進行教學。老師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顏色,讓學生在讀中抓住兩個重點句子:“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在讓學生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時,說說秋天的雨有那些顏色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繽紛”的意思。最後讓男生帶着快樂的心情齊聲朗讀第二段,再次感受秋天的雨給我們帶來的顏色之美。

第三、第四自然段,老師邊扶邊放,總結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方法,並出示學法提示,讓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邊讀邊理解,然後師生共同交流體會、掌握課文內容,並適當地進行拓展學習。

第五個自然段就放手讓學生齊讀去理解並總結全文。

上完這節課,讓我感受頗深,思考了很多,覺得有收穫也有不足……

課前我是充分整理了課文的線索,在課堂上也基本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秋天的美,同時也能較好地落實了各個知識點,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整個課堂結構的安排上,我能做到:有主有次,有詳有略,讓課堂富有節奏感,教學條理清晰,能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

但課堂確實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本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教學中的過渡句略顯生硬,引導學生品詞析句還是不夠老練。主要是在課堂中老師還是不能大膽放開,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被完全發揮出來,顯得有些拘謹。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在課堂上,我還有一些細節需要加強,比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要更加準確到位。這是我以後努力的方向。

課堂需要反思。在不足中反思,.在不足和反思中,帶着新的嘗試,讓我們再次走進課堂。

3、《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課文以秋雨爲線索,將秋天的衆多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快樂的秋天。根據教材特點,教學中,我以一個“美”字貫穿整課堂。一是營造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通過讓學生欣賞圖片學會欣賞美;二是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品讀課文感受語言美;三是通過擴展活動,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去發現美。

我認爲這節課,較成功之處一是複習導入比較巧妙。如鞏固生字詞我出示三組詞一組表示顏色,一組是疊詞,一組是動詞。讓學生在讀中找到規律,並指導顏色可以讀出自己的喜好,疊詞、動詞要根據意思讀(輕輕地就應該讀得輕一些)。這樣做既鞏固了生字詞,又爲課堂的朗讀品悟奠定了基礎。複習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引導學生讀正確,讀得有感情。同時老師告訴學生這五句話連起來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讚美秋天的小詩。然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句子,學生髮現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開頭,老師告訴學生課文每段都是圍繞這幾句話來寫的。初步讓學生了解總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跡。

這節課較成功二是重點落實的較好,難點也亦有所突破。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好,體會課文的語言美,教學中,我以“讀”爲教學主線,落實教學重點。讀的形式多樣,如默讀,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師生賽讀,挑戰讀。讀的目標不同:自由朗讀全文,感知課文;逐段朗讀,想象情境;品讀課文,交流感受等。

本課教學難點是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及被藝術化了的語言,使課文抒發感情較含蓄,給學生造成理解的困難,爲突破這一難點,教學中,我沒有作過多的解釋,而是通過教師示範讀讓學生從中感悟語言的美,體驗秋天的美好。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去掉它是否可以,從而,體會句子的優美。並且提出要他們比賽讀,看誰讀的好,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再讓學生進行挑戰讀,看誰讀的更好,最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說說讀完後感受到了什麼?學生們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熱的夏天已經走了,涼爽的秋天來了。這就是多讀的收穫。備課時,我曾想過,能不能讓學生也來模仿說說類似的句式呢?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創造的一個舉措。但後來一思索,學生能說出很多個比喻句,但不可能說出意境如此優美的句子,不如讓學生多積累,於是我在課堂上安排學生背誦。這樣又激起學生的興趣。

當然這堂課還有不少遺憾:一是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時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讓學生自學,你們認爲這段抓住哪幾個字就能學懂這段?也許學生也能發現“躲、藏、勾”這三個字的妙用。二是課件這一資源還沒有用足。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7

三袋麥子是一篇童話故事,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麪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種下地,一年後收穫了滿滿一囤麥子,每個小動物所以採用了不同的處理方式,結果是不一樣的。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1、指導學生精讀,讓學生通過關鍵詞句來理解課文,體會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種的人物,把文章讀得有滋有味。如學生在閱讀小豬開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喜歡吃白麪饅頭和烙餅啦!”這句話時,我說,想着你們平時開心的樣子,來讀讀這句話,把小豬開心的樣子讀出來!學生讀得非常投入。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讀,訓練學生的默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2、課堂上引導學生比較三個小動物的處理方法,相機思考發言:假如是你,面對這樣一份禮物,你會怎麼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獨特性的基礎上,正確帶領學生去肯定土地爺爺的多元評價,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課堂上,學生沒有簡單地效法小猴,也沒有一味地排斥小豬。答案五花八門:“我會吃一半,種一半”;“我會做出各種各樣的食品送給好多好多人吃”;“我會把麥子送給貧窮的人”。通過這一討論來引導學生多元認同,自覺地去調整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3、課後細細品味課上那爲學生與衆不同的答案,給我這樣一種啓示:小豬、小牛、小猴三種小動物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生,他們對待學習和生活有不同的態度。平時的我會因爲“小豬把食物都吃了”而批評學生好逸惡勞,不思進取;因爲“小牛保存麥子,最後剩下半袋”而教誨學生凡事要動腦筋,不要死腦筋;因爲“小猴把麥子全種下了地,一年吃不上好東西,會苦一年”而告訴學生做事要踏實些,找到更科學,更合理的做法。當我和學生共同學習了課文《三袋麥子》後,我發現對待學生的不應該是抱怨,更多應是賞識。賞識應成爲我們對待孩子的心態,成爲我們的思維方式和信念。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8

《羣鳥學藝》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以上教學設計是本學期我在某實習生上課時所做的課堂摘錄。對於一個新老師來說,這堂課是她精心設計過的,其中體現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應該說是個不錯的設計,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開篇的質疑問難,創設了一個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第三個對比環節的設計也較巧妙,突出了小燕子的“刻苦”,有一定深度,語言訓練也比較到位,最後自然地引出了學了這個故事後的感受。最後的分角色表演給孩子的語言表達提供了一個平臺,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鍛鍊自己的機會,實現了讀者和文本的對話。

這堂課的設計充滿了童話的色彩,這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可是,教師在努力創設童話般的課堂情境時,卻被其中的一個教學環節給破壞了。我們把第五個環節放大了來看一看:也許這個教師想尊重科學,在教育孩子們要做個勤勞、刻苦學習的人時還應多瞭解“真實”的科學,跳出文本,理性地看待鳥棲息的問題。在我看來,這好像爲孩子們精心編織的童話夢一下子被莫名其妙地驚醒了,如果我是聽課的孩子,也許我會想,剛纔還誇小燕子刻苦學習呢,現在老師說那些鳥本來就不需要搭窩,難道不可以懶惰嗎?這簡直就是自相矛盾嘛!這樣的引導也和先前創設的課堂情境不相符。這位教師爲了不誤導學生,讓學生說說在實際的生活環境中其他沒學會搭窩的鳥住在哪裏,看似在拓展延伸,相機滲透科學知識,而事實上則起了反作用。我們是要尊重科學,要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不要囿於文本知識,這樣的出發點原本是很好的,可是在實際操作上欠缺考慮,出現了導的方法問題。我想,在說明科學真理的同時,能不能不破壞這個童話的情趣呢?讓它自然地出現併爲學生所接受,而且又能和文章說明的道理保持一致?下課後,一位一同聽課的老教師說的話簡直一針見血:爲什麼要破壞這麼好的童話情境呢?教師可來個順水推舟嘛!因爲小燕子刻苦學習,搭的窩又暖和又結實。而貓頭鷹、麻雀、烏鴉他們因爲懶惰,沒有學會搭窩,至今還沒有窩呢!你知道他們現在住在哪裏嗎?你見到他們會對他們說什麼?這不就很自然地把其它鳥的棲息地給說出來了嗎。難道這不比一本正經地告訴孩子:其實這些鳥是用不着搭窩的,你知道他們住哪裏嗎?要好得多、有趣得多,更能被學生所接受嗎?你看,話一轉,稍做改變,照樣能說明科學知識,照樣能告訴孩子多看書能掌握更多知識的道理。聽了老教師的點評,我暗暗叫絕!

新課改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無論如何,應把學生的學放在第一位,如何正確處理好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關係,仍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的課題。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9

心理學告訴我們,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是創造的基礎。張志公先生說:“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兒童詩的創作也不例外。對爲兒童來說,任何抽象的理論,他們都不興趣。最吸引他們的是色彩和聲音。豐富的色彩使他們睜大好奇的眼睛,美妙的聲音撩動着他們的耳膜。

本節課的教學把童詩的欣賞與仿寫結合在一起進行。爲了豐富學生的詩歌表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執教者主要從以下兩方面着手:

一、運用樂曲引發學生想象

伴樂朗讀,把學生帶進音樂所描繪的情境中,容易使學生聯想起自己的生活和經驗,構建起關於所讀詩歌的具體形象。

二、運用圖片引發學生想象

美是詩歌的生命線。可以說沒有美就沒有詩了。本節課所呈現的圖片絢麗多彩,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美,認識到美,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色彩印象,又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激發了熱愛生活的熱情和表達的慾望。

課堂氛圍較活躍,學生踊躍發言,會說能說。在仿編詩歌這一環節,學生睜開了詩意的眼睛,自由地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與嚮往。儘管作品稚氣,有些想法可笑,但掩藏不住他們那一顆顆火熱的心。遺憾的是詩歌練習格式後三行的設計限制了學生的思路,使得有創意的表達無法實現。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0

《一塊奶酪》是部編教材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本節課,我的感受是:

成功之處:

一、採用學生自主識字,老師巧妙點撥的生字教學效果較好。

教師都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識字,然後向大家介紹自己的識字方法。這大大激發了孩子識字的熱情,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不但提高了識字效率,學生們也學得愉快而輕鬆。

二、以讀爲本,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爲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基於這個教學理念,我在教學《螞蟻隊長》中設計了“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的方法進行教學。

不足之處:

該放手就放手,略讀課文,正是放手的好機會,教師完全可以提供他們一個展示的平臺,讓他們在這一寬鬆、和諧、民主的平臺上,主動學習,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學習成果。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一塊奶酪教學反思3

《一塊奶酪》是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最後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乘着想象的翅膀,遊歷奇妙的童話王國,看花兒跳舞,聽星星歌唱。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並試着自己編童話,寫童話。

《一塊奶酪》主要講述了一隻螞蟻隊長在指揮一羣小螞蟻搬運奶酪的途中,面對掉下來的一塊奶酪渣是吃還是不吃引發的風波,告訴孩子們要像螞蟻隊長一樣以身作則、嚴於律己、關愛幼小,同時也要學小螞蟻遵守團隊紀律,聽從指揮。整篇課文,語言表達淺顯易懂,貼近兒童,故事內容生動曲折,在螞蟻隊長一次次的內心掙扎矛盾中,吸引着讀者一步步往下讀,給人以深刻啓發和影響。

細細品析這篇文章,從課文的導讀可以看出學習本課主要有兩個任務,即瞭解課文圍繞一塊奶酪講了一件什麼事和你喜不喜歡螞蟻隊長,理由是什麼?

對於三年級的孩子要讀懂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不是難題,但如何把這件事用簡練的語言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卻是要讓他們在學習中不斷思考不斷挑戰來獲取的一項技巧。爲了幫助孩子們能夠在歸納主要內容上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除了引導孩子們運用本單元前面幾篇課文及以前所學到的方法進行課前的自我嘗試概括,還需通過課堂上師生的交流分享,整合提升概括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概括做到簡練、清楚表達又不囉嗦。對於這樣一篇按事情發展順序來敘述的故事,引導孩子們找出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把這些要素找好了,便可以對孩子們的概括起到有效的鋪墊作用,這時孩子們不管是用哪種方法來概括,就輕鬆多了。

課文中對螞蟻隊長的語言、動作、心理的刻畫細緻入微,可謂是這一個童話故事之所以能吸引讀者最重要的地方,引導孩子們在評價螞蟻隊長的時候,需結合文本談自己評價的理由,這也是編者要讓孩子們沉入文本,細細品悟的意圖,爲此,課堂上不在內容上做過多的解釋,更多的時間要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作者如何抓住這些細節刻畫來表現螞蟻隊長複雜矛盾的心理活動過程,同時學會遷移運用,將自己化身其中的一隻小螞蟻,來創編自己的經歷,學會編寫童話,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

語文老師可能都是貪心的,慈悲的,恨不得把所有的東西都交給孩子,恨不得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有表現的機會,這也就造成了在時間的把握上出了問題,因此,對於略讀課的取捨問題仍需繼續思考,繼續摸索。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1

《石頭書》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憑藉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石頭書》是一篇科普文,這類文章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本文共有14個自然段,通過人物間的6次對話,寫出了石頭像書的原因:

1、外形:石頭一層一層的就像書一頁一頁的。

2、石頭上的雨痕、波痕、礦物就像書上的字。

3、石頭上的樹葉、貝殼、小魚等化石就像書上的畫。

4、人們通過石頭上的化石能知道許多知識,就像書本能告訴人們知識一樣。

在教學時,我以課題爲突破口,引導學生質疑,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首先,讓學生結合平時見過的書說說。其次當學生齊讀課題後,讓學生開始質疑:石頭書上有字嗎?石頭書和我們現在的書一樣嗎?石頭書上也有畫嗎?石頭書的作者是誰?石頭書重不重?石頭書有什麼作用……此時孩子們一個個非常激動,眼裏是對新知的強烈渴求。這樣的導入一下抓住了孩子們的心,將他們引領到陌生的新的知識領域中去。接着,我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去讀書,從文中將答案找出來,整體把握課文。

因爲是第一課時,生字詞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課裏有一個“殼”字是多音字,我便結合圖片進行講解。學習課文內容我以六次對話爲中心,將石頭書與現在的書進行比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講解石頭書的字這一部分時,重點讓學生根據課件展示的圖片對雨痕、波痕以及礦石有直觀的瞭解。

在本課的教學中, 我讓學生通過觀察後再回到課文中去找找,給學生觀察思考的空間,並聯系生活中的書來回答“爲什麼石頭像書?”讓學生在比較中,慢慢體會爲什麼稱爲石頭書的原因,由觀到思到悟,讓學生會學習。還有在講授“礦物”時,對於礦物裏面的小不點兒,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我讓學生想象這些紅的、黃的、閃光的、透明的像我們生活中見過的哪些東西,如鑽石、紅寶石、煤炭—————把課堂與生活銜接起來。同時通過礦石色彩繁多的特點,讓學生說出描寫顏色的四字詞語,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

關鍵是朗讀的處理,現在的孩子已經是三年級了,朗讀已經學了2年,但是對於這篇全是對話的課文,還是接觸的很少,所以這篇文章的朗讀指導非常關鍵。在課堂中,我注意了這個問題,要求孩子先找到提示語,看看提示語中有沒有語氣的指導,如果有,只要讀出這種語氣就可以了,如果沒有,那就再看看標點符號,有沒有特殊的符號,如問號、感嘆號、省略號等,讀出相應的語氣就行了。孩子們做得還不錯。

在教學中還存在着許多不足的地方,因爲是第一課時,生字詞教學還不紮實,我在處理教學語言時,以後還要格外注意,儘量避免多餘的零碎語言。對於整篇課文讀還是不夠,這也提醒自己早今後的教學中,教案的設計更要精練化,對於學生的預設還要更詳細全面。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2

《海濱小城》是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片閱讀課文。本單元以“祖國河山”爲主體編排了四篇課文。旨在讓學生領略祖國各地美好的風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19課《海濱小城》爲本單元第三篇課文,字裏行間流露着對海濱小城的熱愛之情。

本單元的單元導讀提示本單元語文要素有兩點:

1、藉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

2、習作的時候,試着圍繞一個意思寫。本單元安排的幾篇課文,在落實語文要素貫穿學習方面方法來看18課《富饒的西沙羣島》第五自然段,西沙羣島也是鳥的天下,旁邊泡泡提示:我能發現這段話是圍繞一個意思來寫的,以這種形式提示學生關注關鍵語句。19課《海濱小城》的課後第二題:有些句子很重要,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一段話的意思。你能從課文中找出來嗎?是引導學生從段落中找出關鍵語句,從18課的關注到19課的找出,要求有所提高。所以在設計本課時,我進口語文要素把教學重難點放在了讓學生能找出第四到第六自然段的關鍵語句,並藉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上。在教學本課時,我能圍繞教學重難點展開教學設計。

本節課優點如下:

1、課前通過圍繞“昌吉真是個好地方”看圖交流,較好地拉近了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同時讓孩子初步感受圍繞一個意思,怎樣去說一段話。貼合本課的語文要素訓練點。

2、注重寫字教學。在版書課題中,重點指導書寫“濱”,理解“濱”的意思,是水邊的意思,海濱就是海邊,拓展到河邊就是河濱,湖邊就是湖濱。從認讀、書寫、擴詞、到理解意思,融爲一體效果較好。而且三年級上冊爲二年級到三年級的過渡階段和中段語文的起始階段,教師在設計本課時,並沒有將字詞教學弱化。能以學生的學情定教,不僅板書了學生認讀比較有困難的新詞,多音字。而且通過課件出示的三組詞語,按照海上小城公園分類出示,並且在詞語中配有海濱小城特有的一些事物的圖片出示,一方面讓孩子能認讀詞語,另一方面,因爲學生對海濱小城比較陌生,詞語以這樣的形式呈現在背景圖上,讓學生能夠直觀的感受到海濱小城的事物,既認讀了詞語,又瞭解了這些陌生事物,對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做了很好的鋪墊。字詞教學由詞到句,體現了由易到難的過程。對滿載的載和栽種的栽,也進行了紮實的讀與寫的教學。總之,本課字詞教學是紮實的。

3、課題預測有創新。第四單元爲閱讀策略單元:學習預測,本節課由課題海濱小城預測都會寫哪些內容,將單元要素的學習不僅限於一個單元,而是貫穿後續單元的學習。將前面學的內容在後面得以得以鞏固。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3

《花鐘》,最終上完了,心裏的大石頭最終能夠放下了,最終能夠忙其他的事情了,手上的事情很多、很多,再加上心境煩躁,所以前陣子根本沒有什麼心思認真備課。剛聽到要上花鐘,我的心頭一蹬,因爲我不大喜歡上說明文,可也沒有辦法,校要求上同課異構,其實我早就該克服自我的心理,上什麼課文都要有信心上好,不能去挑課文。看了教材覺得課文的第二、三很難把握,所以決定上第一課時,所以選擇了第一段,選擇這一段進行教學,第一段作者介紹了9種不一樣的花開花的時間,這段文字作者寫得形象、生動,運用了擬人的寫法寫出了各種花開放的樣貌,而這部分的教學資料既是課文的重點,也是我們教學的重點,而這個教學點如果教師教好了,就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寫好不一樣的花開放的樣貌的語句。

準備這節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1)無論是上第幾課時,教師要有發現教材、捕捉教材的慧眼,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找準教學點的基本點,挖掘教材該講的資料,捨棄不該講的資料,(包含很多學生已懂的和不重要的資料)並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教學資料,教學的環節不要過多,一節課不要面面俱到,什麼都想抓,可是卻什麼都抓不好,不要奢望學生什麼都掌握。相反,如果你設計的資料少了,省下的時間把文本挖深了、學深了,學生那纔是真正的讀懂課文。最好的課堂設計是環節簡單,但資料充滿,課要貼合文本,挖掘文本的內涵,僅有在課堂上充滿濃濃的語文味,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由於新接班,第一次上公開課,我對學生的上課的情景根本沒底,今日的課堂當學生無法回答正確的答案時,我反覆地引導孩子從而導致了自我的語言的繁瑣、囉嗦,而這點我卻沒注意,看來修煉課堂語言是當務之急。

3)往後的課堂要繼續反思,努力做到每上完一節課都要讓自我有一課一得,一課一思的思考。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4

《風箏》一課講的是作者兒童時代和小夥伴一起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寫了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也寫了因風箏丟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後又燃起一絲希望。課文充分展現了兒童時代的天真、快樂,也展現了兒童內心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

爲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能夠積極參與語文課堂,在備課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進行指導,進行引讀,不斷提高學生讀和說的能力。如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寫道“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我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進行仿寫。( )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 ( )。當時,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孩子們的生活真是太豐富了,孩子們的思維太廣闊了。“夏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吃西瓜、吃雪糕。”“冬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用柳條編花環、戴花環。”“課餘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丟沙包、跳長繩。”等20多種說法,我真的太佩服他們了。然後我緊緊抓住做風箏時的快樂來教學。首先用“你放過風箏嗎?放風箏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來導入教學,學生個個都說心情快樂。接着我又用“你做過風箏嗎?”帶孩子們進入作者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通過自由朗讀、比賽讀、默讀的方式,讓孩子們找出哪些句子和詞語表現出了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在一聲高過一聲的朗讀聲中,學生體會到了快樂,似乎自己就在做風箏一樣了。學習積極性再次調動了起來。

最後我佈置了一個小練筆:仿照《風箏》的寫法寫童年的一件趣事,孩子們這一次的作文似乎比以往寫的都好,多數學生都能按一定的順序寫,能初步描寫自己的心理活動了。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

這是一篇充滿了濃郁人文氛圍的課文,講述了一個讓人怦然心動的故事,儘管課文說的是一件生活小事,卻闡述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滲透培養自信自強人格的思想。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保護弱小。

本節課比較好的地方:

(1)教學過程,教學設計符合語文教學特點,過程清晰,重點把握準確。

(2)過度清晰自然,有利於啓發學生思考。

(3)將品德教育融入到語文課堂中,讓孩子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學會做人的道理。

不足之處在於:

(1)問題提法過多過碎,不僅不利於學生的思維發散,而且讓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2)將理解融入到反覆讀課文的基礎上,但讀的太少,所以學生的理解不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