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篇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篇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

朱自清和他的父親分別用“眼淚”和“背影”演繹了人間親情,這不是演戲,但更感染人。本課聚集“背影”、“眼淚”“父親的語言”,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經驗和體驗的真實碰撞,知識、價值、情感的高度統一。

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在於學生。八年級的學生年齡還小,社會閱歷太淺,大多數學生也沒有經歷過大喜大悲,課文所呈現的情形離學生很遙遠,因而學生不易進入角色。如何在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學生的心靈情感之間搭建一座橋樑,使他們產生自己的體驗並進行評價?這一節課,基本上解決了這個難題。當然,還是有一部分學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這節課的最大特點是緊抓“情感”主線,環節設計精巧。在簡練而深情的導入環節,用“研讀”來體驗課文“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的情感基調,然後以“怎樣的背影”和“幾次寫眼淚”爲抓手,深度體驗和理解作者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中間適當地點一下背景,一步步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後讓學生完成“討論、寫作、交流”的'課後作業第四題,讓學生積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難怪縣教研室主任湯繼光評價說:“唐老師這堂語文課做到了步步鋪設,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專家組樑曉華先生說“整個設計既符合新課程理念,又有教師的獨特理解和創意;環節新穎,內容厚實。”但是,我自己認爲:對重點語段的表情朗讀太少了;思考、答問的時間過多了一點。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2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學習方式與方法的建構,重視師生間平等的對話和交流,並注意應用活動性教學方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模擬經歷,感受體驗,增強對新聞這種文體的感性認知。同時注意以開放性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各抒己見、取長補短,主體意識和個性都得到了張揚。本節課中絕大多數的資料蒐集、感悟體驗、品味表達、聯想反思都是由學生來完成的,老師起到了導學的'作用。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的合作、交流、共享尤爲重要。要達到這一要求,平等的對話是前提。通過這節課,我體會到,教師要實現和學生的平等對話,就必須鼓勵他們每一個思想的火花,不輕易否定任何一次思維的過程。當學生的思維火花被點燃時,他們就會以一種積極的情感去主動探究,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體驗等目標在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水到渠成地達成了。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3

《核舟記》是一篇文言文,因爲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基礎能力,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尤其在翻譯的教學環節,我讓學生分成小組,然後讓學生在組內自由翻譯,劃出難點,然後小組展示,師生共同交流。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很喜歡,也正是這樣的方式,讓我班的學生不再討厭文言文的學習了,而是變得很積極,我覺得這也是本節課中最大的亮點。這種教學方式如今一直提倡,以往的教學中,我一直不敢嘗試,在本屆學生的教學中,我在七年級下半學期開始使用,現在到了八年級,效果很好。

但是,每一件事都是一把“雙刃劍”,這種教學方式也有缺點:在組內自主翻譯時,總是基礎較好的學生在說,其他的學生大多是聽,時而給出一些意見,參與度不均勻。這樣就導致了部分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雖然如此,但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是讓學生喜歡上文言文課的`事實是讓我樂觀的,我會努力改進其不足,讓基礎差一些的學生多代表小組發言,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信心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4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押韻的字有遊、流、樓、舟。

題材:送別詩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彷彿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後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着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

複習一個星期以來,我一直要求學生認真複習。檢查一下學生的複習效果,結果讓我很吃驚。本以爲學生會掌握得很好。但事與願違,就是基本的知識點也沒有掌握紮實。提問字詞,結果學生寫得亂七八糟,沒有全對的。更不用說其他的知識點了。本來講得很清楚的知識,學生想着的沒有多少。有些知識,講過多次,學生也分不清楚。如表達方式的種類,學生竟然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爲什麼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此不好?對此,我進行了深深地思考。學生之所以掌握不好,主要是因爲學生沒有認真去複習。沒有把老師的要求當回事。要求他們好好的複習,結果他們複習得不紮實。一檢查就不會了。所以,今後再複習,就要充分備課,嚴格要求,跟上檢查。學生畢竟是學生,缺乏自制力。

無論是複習課還是新授課,對學生都要嚴格要求。並且要充分利用好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小組長的作用。讓優等生帶動差生。共同提高,共同學習。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6

1、文言文教學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這三個方面是:

文言文要重視知識的積累;文言文要以誦讀爲基礎;文言文要注重審美鑑賞。在這一節課裏,我覺得這三方面我都做到了。

2、這節課的課堂教學我覺得有不少值得我繼續發揚的。

(1)教者這一方面:①課堂引入巧妙有效。由學生平時對“閒”的理解巧妙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也就是理解蘇軾閒的特殊心境。②課堂設計以“閒”字一線貫穿,又環環相扣。對“閒”的理解逐步深入,而每一步都緊密相連。③目標明確,層次清楚。④注重教學整合度。目標整體達成,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多樣,教學內容綜合。⑤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繫,注重學法指導。⑥重視自身的親和度。在教學中,我態度可親,幽默風趣,充滿關愛、及時激勵。⑦注重文章在提升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讓學生感悟反思。

(2)學生這一方面:①參與度。學生參與活動真實有效,學生參與活動的'面達百分之九十以上。②合作度。合作學習真實有效,每個小組四個成員都積極合作討論。③興趣度。學生對課堂活動很感興趣,爭相搶答。④開放度。我有意識的爲學生提供開放的探究和創造的空間。⑤掌握度。這一節課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學生掌握情況良好。

3、上完這一節課,我知道這一節課的教學也留下不少遺憾,值得我好好深思後加以改正。

(1)課堂容量太大,有不少的知識點不夠時間給學生好好吃透。特別是寫景美的欣賞,學生一下子還沒想到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我呢,就給學生分析了,搶奪學生的思考。還有,品味“閒人”給的時間不夠,學生還不能充分的透徹的理解,我就幫忙分析了,不該!

(2)不注意設計有思維梯度的問題,如果有難題需要學生解答,應該先設計有思維梯度的問題,層層推進。如在學生思考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時,看到學生一下想不出來,我應該由淺入深地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逐層思考,水到渠成。

(3)朗讀指導不到位。我很想多一點時間給學生反覆朗讀體味,但看到時間緊,就沒有做到,很後悔,以後不管怎樣,也不能輕視朗讀。我應該在學生每次讀完後都給予點評知道,甚至應該範讀文章。

(4)知識的上下聯繫不夠,沒有和學生構建起知識的框架。這個知識點原先在哪裏出現過,要引導學生聯繫。學習散文的方法框架怎樣?要幫助學生構建起來。

(5)缺乏脈絡清楚的板書。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7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兩次針對晏子身材上的缺陷,“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既然有這麼多人,爲什麼打發你來呢?”言語中充滿了挑釁和嘲弄,對齊國的大夫直呼“你”,已是無理之極;後一次直指齊國,“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嘲笑之語更是肆無忌憚。面對這樣盛氣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氣凜然,沉着應對,機智反擊,結果楚王一敗再敗,不得不賠禮認輸。故事盛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課文人物對話比較多,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文章首尾照應,思路清晰,行文緊湊,結構嚴謹。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從生動的`故事中,體會晏子高超的語言藝術,感受晏子語言中透出的大義凜然和愛國精神;二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特點,瞭解作者通過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特點的表達方式。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朗讀體會晏子語言的巧妙,並從他機智的回答中體會人物的特點。

這節課故事性很強,我想應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首先,通過自由讀書,把課文讀通順,知道課文是寫誰與誰之間侮辱與反侮辱的故事,寫了幾個回合的鬥智。有些不大好懂又很關鍵的詞語,可讓學生查查字典。接着,啓發學生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閱讀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或自己的看法。結合學生的自學情況,就課後2、3兩個思考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解決學生閱讀中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

我覺得我這次課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有:開始上課的時候,臨時加上了一個激趣導入,是周總理的外交妙語,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出來,一個個躍躍欲試要進入課文。我覺得自己這節課,教學環節把握也比較清楚,能做到這一點,我覺得主要抓住了中心問題,並圍繞中心問題進行學習,學生學習思路和教學思路都清晰了。缺點是沒有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書。

其實本課對話內容很多,適合分角色朗讀。我應該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重點朗讀晏子和楚王三次鬥智的部分,要讀出楚王的驕橫、傲慢、陰險和在失敗面前的窘迫;要重點引導讀好晏子的話,晏子的語氣或義正詞嚴,或嘲弄戲耍,或詼諧反問,語氣雖然變化較多,這些多變的語氣,卻充滿了他的機智勇敢和愛國情懷。課後,還可以引導學生把《晏子使楚》改成課本劇,並在活動課上演一演。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8

說明文教什麼?學習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學習說明的順序,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是說明文教學的`基本定位。可是教學《蘇州園林》這樣一篇典範的說明文,怎樣設計才能使說明教學有語文味呢?使學生讀出語文味呢?

我想,作者寫說明文難道要記住這些說明順序、方法才能寫好嗎?我突然想起,葉老先生寫這一篇文章是給蘇州園林的影集寫的序,何不從這點出發設計教學?有了這個想法,我進入課堂後,我設計了幾個問題;1、作者給誰寫這篇文章?他要告訴他們什麼?2、作者怎麼寫的?然後引導學生看註釋,明確寫作目的,再引導學生抓住蘇州園林的總特點。第二個問題,我引導學生:蘇州園林那麼多處,作者在怎麼選擇寫作點,來告訴大家他要告訴大家的蘇州園林這個特點呢。我覺得這兩個問題深入淺出,操作性強,從課堂來看,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然後在課堂上讀中有析,析中有讀,課堂很有氣氛。

反思這堂課,我覺得我們平常學習說明文太多的理性、邏輯與條理,使說明文的教學課堂就像說明文一樣枯燥,即使是公開課,爲了避免枯燥,也常常去抓語言點來設計,如果說明文語言平實就難以出彩。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9

《蘇州園林》是葉聖陶寫的一篇介紹蘇州園林圖畫美的典型說明文。文章先指出蘇州園林在全國園林藝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國園林的標本。接着指出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徵___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那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副完美的圖畫。從四個大的方面指出體現圖畫美——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依次對應文章3—6段。7—9段又從注意角落美、門窗雕琢美、色彩搭配美細部介紹蘇州園林的圖畫美的特徵。主體部分採用從總到分的結構方式,分部又採用從主到次的邏輯順序。文章結構井然。

文章還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如作比較,分類別,打比方,摹狀貌等。今天的課最大的問題是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沒有考慮學生是初學文言文,特別需要對說明文的基本知識掌握,如說明事物的特徵,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說明順序很好地落實。文章的3—6段,應該透過語言文字,如關鍵性詞語,說明方法體現了蘇州園林的圖畫美,可以給學生這樣設計問題:1.那些詞語體現了蘇州園林的美;2.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總而言之,今後上公開課要注意以下幾點:1.吃透教材,深刻理解教材;2.掌握學生學情情況;3.一定要先試講,發現問題及時作出調整;4.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5.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6.考慮當堂所學內容學生需要對課文理解的程度,課前要預計好,並通過適當的方式引導好,如預習,導學案等。7.注意好好和學生溝通。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0

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昇華體驗,讓在學生自主研讀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表達,學生的發言有亮點。例如:讀到“爸爸爲我買橘子”這一部分的時候,有的學生就說:“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爸爸,爲了兒子,再苦再累也不怕!”但也有的.學生認爲:爸爸的作法不可取,因爲兒子也已經是大人了,就應該讓他自己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的生命就在於讀書的過程中,以文本爲出發點,引導學生融入自我的體驗和感覺,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世界,引發新的共鳴和思維,創造出新的境界,感悟出新內容,從而讓我們的語文教學體現出深刻的人文關懷。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1

《蘇州園林》是八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上課前我搜集了相關資料,做了充分的準備。上完這一課,同學們都感到很滿意,既掌握了很多說明文知識,又領略了本文豐富有趣的語言。

我覺得這堂課有以下優點:

1、以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生動生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2、這堂課目標突出,重點都放在讓學生掌握這篇課文的結構,我覺得最後學生也學有所得。

3、能在分析文章結構順序時適時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裏的重點詞句,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講解比較詳盡、到位。

4.利用多媒體配合教學,使學生有直觀的感受,更利於理解說明文的內容。課件裏的圖片豐富,且基本上能配合課文的內容,讓學生從圖片中感受蘇州園林的美。

5、板書清晰,學生便於理解本課的整體結構以及由此知道說明順序。

但這堂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具體總結如下:

1.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是太少。《蘇州園林》是一篇美文,應讓學生多讀,在美讀的過程中領略蘇州園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時間來不及,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過於倉促。另外我還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結合課文和圖片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蘇州園林的美。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和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但是,我又犯了同樣的錯誤,給學生想和說的時間不夠充分,致使學生說出來的東西不完全符合要求。

2.還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這堂課的課堂氣氛相對平時而言比較沉悶。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學設計時沒有加入能充分激發學生情緒的.環節,而另一方面是學生上課過於緊張的緣故。在學生的觀念中,課堂鴉雀無聲=紀律好,因此,平時坐不住的、愛插話的學生都“老實”了。

3.由於擔心時間不夠,所以在展示蘇州園林的圖片時有點猶,如走馬觀花,沒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欣賞美景美圖,或許再留多一點時間給學生,效果會更好。

4、分析四個“講究”時,有些地方過於羅嗦;時間沒有分配合理,所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

5、這堂課作爲第一課時,也是本單元第一篇說明文,應該在上新課時將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做以回顧並且熟悉(上學期學過說明文的定義、說明文的分類、說明方法、說明順序以及說明文的結構),這樣也許效果會更好。

針對以上的情況,我會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努力、認真的去克服。認真備教材、備學生(讓他們克服上公開課課時的緊張心理,養成無論上什麼課都是一個樣)。在課堂上讓學生養成自己對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語言能表達出來。應把課前預習落實到實處。在課堂上多深入、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由於我的教學經驗不足,以後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向老教師、有經驗的同行請教,多聽課,吸取他們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

以往用學案教學中,第二課時就是學生的展示課。可是最近我們在操作中發現不少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學生老是在點撥上抄答案,展示時也是照着所抄的答案讀一下,沒有多少思維的含量。由此形成了學生一種壞毛病:一發下學案,先不認真地閱讀課文,而是在點撥上找。

今天這節課,我發現原來我們在操作學案中,沒有把人家橫水初中的精華給運用到位。在橫水學習的日子裏,我們每天像跟屁蟲似的,跟在人家老師後面,從上課到備課,到自習,到休息。一點一點的學習,生怕放過某個細節。我記得橫水的老師給我們說:展示要讓學生說出知識從哪裏來。回來後我們在學案的編寫過程中儘量模仿橫水,這點做的還不錯,雖然與橫水還不很大的距離,但我們的老師基本上都能獨立地完成一份完整的學案了。而且還能加入自己的設想。由於我們所用的版本的橫水的不一樣,但是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個原則是相通的。我們初二語文學科組在學習橫水的基礎上,大膽加入了我們自己的東西,充分發揮我們四個人的集體智慧,使我們的學案具有我們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每課學案中設計的寫作訓練,我們都精揀細選。在對每一課教材的處理上,我們也是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從我校學生的實際出發,處理時總是從文本內容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而不是一下子就用一個大問題把學生給難住了。例如在備《阿長與山海經》一課時,我們第一課時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概括文中寫了阿長的幾件事?趙步紅老師是這樣設計的:請你從文中找出少年魯迅討厭阿長的哪些事?產生敬意的又是什麼事?這樣學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內容和結構。

第二課時我們一開始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認爲阿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讓學生概括。第二個問題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作者對阿長感情變化的詞語,並且把第一個詞給學生示範出來:憎恨。讓學生跟着找。當我看到我們班的學生都找得很準確時,我當時就想我們的'這種做法是正確的,以後只要碰到讓學生找感情的詞語的閱讀題,我想學生應該能做出來。設此題的目的還有一個,就是從感情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作者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和本文以感情變化爲線索。只要給學生一點,就會明白。一個原則,就是低估學生能力,把學案做細。

今年,我們初二語文學科還加入了對比閱讀學案。對學生進行適當拓展。語文是一個很大的世界,光靠教材中的幾篇課文遠遠不能適應學生的閱讀需求,可以這樣說,語文的功夫在課外。在上好課內文章的前提下,一定要給學生拓展,把學生的視野從課堂帶到課外,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語文天地。具體如何拓展?我們所用的現行教材是人教版。每一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作品。比如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就是以“戰爭”爲題材,第二單元以“愛心”爲題材。這本身就給了學生一個大的視野。我們的做法是,找出與每一課內容相關的文章,從內容、寫作手法、結構,作者要表達的感情、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進行對比。比如在上第二單元《阿長與山海經》一課時,我們找了高中課本中艾青的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與過去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蜜》(楊朔)進行三對比。《阿長與山海經》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寫作背景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在被國民黨迫害,沒有自由的情況下寫的,所寫的內容是相同的,都是寫自己少年裏的保姆,而且要表達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即懷念和尊敬。不同的是寫作手法,《阿》用的是欲揚先抑的寫法,而《大》用的則是直抒胸臆的表白。題材也不同,一個是散文,一個是詩歌。而《阿》與《荔》又有相同之處,就是寫作手法上都採用了欲揚先抑。我們把原文給學生下載下來,後面給學生出了幾個對比閱讀題,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3

沒有反思,就沒有覺醒;沒有反思,就沒有飛躍。反思是思想者的靈魂,老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既可以及時彌補教學中的“遺憾”和修正“失誤”,又可以爲今後的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鑑,有利於優化下一輪的教學,增強教學效果,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專業水平。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滿堂灌,氣氛枯燥,學生沉悶,而現在新課程的實施給老師留出了很大的創造空間,使我們能擺脫傳統教學中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使課堂充滿活力。

在《陋室銘》一課的`教學中,因爲是文言文,我總擔心學生不理解,學不來,因此整節課老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無精打采,一堂課下來往往成效不大。課後我作了反思: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包辦太多,缺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養,違背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而且我還忽略了本課的一個重點:指導學生熟讀成誦,在誦讀文章中體會文章的意境。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指導,讓學生的讀中體會,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

1、結合訓練重點:

語文教材中,“訓練重點”往往提得很精簡,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須在老師充分備課的前提下,才能把訓練重點在教學中落實下來。以第一冊《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爲例,本課訓練重點是①生動的有條理的說明事物;②讀書摘要。首先,要指導學生了解課文如何“生動”的說明事物。開頭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優美的詞語及擬人筆法,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於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第二段則用擬人手法,如布穀鳥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更有特色,說得更加生動。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知道頭三段說明的'順序是什麼。顯而易見,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時序來說明,第二段舉的三個例子是以“耕,種,割,插”的農事活動先後爲序,第三段則是物候的知識的起源和發展,是從古代到近代。可見各段落裏面的句序講究條理性。而“讀書摘要,”實質上就是對語言信息進行篩選,把文章的重點或主要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由於學生初學編寫讀書摘要,要求不要過高,指導學生圍繞課文“練習”的一,二小題,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波浪線,然後這此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這種由淺入深的練習,學生就不會覺得“讀書摘要”茫無頭緒了,也逐漸培養成習慣。

2、結合預習提示:

如果把課文內容比作一把鎖,那麼“預習提示”便是這把鎖的鑰匙。“預習提示”中包含文體,文學,篇章,讀寫聽說知識,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閱讀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書理解或掌握生字,詞。“預習提示”的文字學生幾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關鍵詞關係着學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領會“提示些什麼。”例如《大自然的語言》的“預習提示”中,第一段只有兩句話,我讓學生默讀並思考它給我們提示些什麼,引導他們明確第一句話中“比作”一詞,既提示了本文標題採用的是比擬的修辭手法,又回答了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再讀第二句話,啓示他們回答句中的“具體生動”“條理分明”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寫作特點;而句中的“說明了”又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文體是說明文;末句的“特徵,成因和意義”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平時的反覆訓練後,我的學生幾乎都入了“讀懂預習提示”的門。這樣,講究了教法,也讓學生懂得了學法。

3、結合課後練習:

“課後練習”如何處理,是教學的一個技巧,卻往往被忽視。我在教學中,首先打破先講課文後處理練習的陳規,將課後練習分散於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中,靈活處理,有的則置於課前,結合在預習中,或納入佈置給學生的自學提綱中。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於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

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嘗試讓學生走進深深的父愛,學會感恩身邊給予我們關愛的人人。

(一)抓住背影、朗讀圈劃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所以,我通過反覆朗讀、圈劃,欣賞歌曲,引導學生體會了父親無微不至的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課外拓展、體會寫法

“細微之處見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細節,多次展開描寫”,這是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爲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呢?然後小結:抓住細節描寫能達到藝術視角的創新,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並且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隨後,我發了一片課外閱讀《父親的巴掌》,此文與《背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抓住“父親巴掌”這一細節來體現父親對我的愛。在課堂中,我緊緊抓住細節描寫這一主線,貫串整個教學,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內學習、課外拓展,學習的容量增加了,所學的知識也及時得到了鞏固。

(三)連接生活、暢談心聲

不同的父親,愛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後一環節,我讓學生暢談心聲,說說在自己的經歷中,父親的哪些細節令人難忘。通過小組討論,推選1-2人上臺演講,全班交流,預期使全課達到高潮。但可惜,下課的鈴聲已響起,只能把這一精彩的環節放在第二節課,繼續討論。

最後,我告訴大家: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牀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着親人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着我們。請大家回到家裏,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父母、親人表示你對他們理解,對他們給予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爲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學會理解,學會感恩,是現在的學生所缺乏的。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我認爲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