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克隆”是一項存在極大爭議的前沿科學,其癥結就在於能不能克隆人。這是一個到現在還在爭吵的話題。利用這個機會,我在兩個班組織了以“克隆人對人類有利還是弊”的辯論會,效果喜人。三班的.王蒙蒙課後對我說:“老師,我們什麼時候再組織一次這樣的辯論會呀?”由此,學生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突出了幾個特點:

一、改變了以往對課文的設計,抓住“標本”整理文章脈絡,掌握說明對象的特徵。抓住“鑑賞”這個詞語,品味揣摩語言,以點帶面,學生能力有了拓展。說蘇州園林是“標本”,因爲它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鑑賞”《蘇州園林》,我們深深體會到它“完美的語言”。

二、突出學生學習的過程,安排四次閱讀活動。“初讀課文”,用各自喜愛的方式初讀文章之後,讓學生自己來談對蘇州園林有了哪些瞭解,學生的回答大都圍繞課文中的`原句,教師充分尊重他們的閱讀體驗,因爲這是學生開始“沉”入文本了。然後,教師作爲“一起初讀課文”的一員,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再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引用課文語言來解說園林圖片,一方面是進一步熟悉課文,另一方面也是鼓勵學生講出自己的獨特感受。第三次則是“精讀課文”,按照老師指導的方法,對課文某一個語段進行自我鑑賞,充分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第四次,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找出語言的精妙之處。

這樣安排,強調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要放手讓學生自由地閱讀,有創意的閱讀,而不是用老師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這是符合新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的。

三、教師的指導作用得到了體現。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指導者,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課堂討論中,闡述自己的觀點。注重教學過程的創新設計,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轉眼之間,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在這一學期裏,我積極根據上一年度的得失和現在的實際,定好計劃,深入分析教材內容,定好的教學方案。在師生並肩努力下,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現將本學期的課改工作總結如下:

一、分析學情,精心備課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首先要備學生,即研究學生以前知識掌握情況,學生的能力水平和學生的生活情況等。其次再備教材,備教材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前面提到的學情,備好學期目標和階段目標,然後再備好各節課的具體目標、內容。如果備課不充分,會嚴重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我每天都花費較多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斷修正。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如:爲了讓學生學會“細節描寫“,我認真查找資料,製作了一個精美的課件《細節描寫》,通過課件深入淺出、系統地進行相關知識的指導,實現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更新觀念,活躍課堂

從參加新教材培訓到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我認真學習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深入領會新課標的精神,積極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爲目的的教學思想,樹立起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我積極探索煥發語文課堂活力,有助於學生能力提高與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模式,運用了以問題導讀法爲主的自讀課文閱讀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爲主線的重點篇目學習法,另外還實施了讀書筆記法,以促進學生的閱讀,提高作文水平。

三、豐富形式,煥發活力

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爲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爲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爲此,我仔細研究教育學與心理學的一些理論,準確把握初二年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於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如,在處理每單元的'重點篇目時,採用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質疑――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的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這樣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成爲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爲學生的學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際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爲充分的鍛鍊和表現的機會,素質也得到了提高。

在今後工作裏,我將進一步加強學習,積極探尋新途徑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以引導學生更快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說"屏"》是一篇自讀課文,是園林藝術專家陳從周教授爲現代中國的建築師、傢俱師們寫的,希望他們“能有超越前人的創作”,故特別強調屏風的文化價值,這在文末一節就有明白的交代。教科書編者在課文前所作的“閱讀提示”也有準確的引導,重點放在屏風“總是能牽動我們幽微的情思”,這“情思”二字確實十分緊要。作者和編者都在告訴我們,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說明文,它有強烈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內涵,談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於在功能與美感上做文章”,這正是本文的藝術個性所在。所以本文的重點不是“知識”而是“詩意”。

因此在指導學生時,我主要抓住以下三點:

一、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

二、感受文中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三、感受作者對屏的深厚情感。

一開始爲了讓學生對屏風特徵的把握,我特別創設了情境。因爲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我就提供一些圖片,讓學生有直觀印象,然後再來理解文章的內容就比較容易了。在課文的學習時,給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和討論。讓學生朗讀和思考的時間多一些。重要的是,我要設計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注重引導。讓課文的學習更加的簡單化,條理化,深刻化。在感受文中濃濃的詩意和韻味時,課前我讓學生查閱並蒐集有關屏風的圖片和詩詞,在賞析完文中的詩文後,當堂誦讀、點評。目的是讓學生再次認識並感受屏風之美、詩文之美。而本文作者的情感的感受可以讓學生通過具體語境去體會。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三峽》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佳作。雖然編者認爲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認爲古人竟然能用這樣優美的文筆對祖國的河山如此謳歌,真讓我歎爲觀止。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或許是中國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謝靈運這樣,陶弘景也這樣,蘇軾也這樣,更不用說陶淵明、酈道元這些人了。酈道元在三峽中着重寫了三峽雄奇壯麗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連綿而高峻,挺拔而秀麗,彷彿是鬼斧神工雕琢出來的一樣。你看:“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見倒影,寂靜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悽婉。在酈道元的眼中,山彷彿成了容載萬物的容器,讓那高峽容括所有水的美,水彷彿也有了靈性,“清榮俊茂,良多趣味。

在講課過程中,我將自己朗讀的感受與學生交流,談三峽的美,談我到過三峽後的感受,但當我讓學生談自己閱讀課文的感受的時候,學生只能感受到皮毛,只能說出寫了三峽的四季,寫了三峽的.山山水水,卻不能深刻體味作者對三峽的讚美。

我想,這或許是因爲學生沒有到三峽的緣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峽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樣了吧!

當然,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比如課文裏有趙州橋,有盧溝橋,有故宮博物院,有蘇州園林,有錢塘江大潮,有西湖,學生不可能都去過,甚至我都沒有全去過。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我們學習課文並不代表我們一定熟悉課文的材料。讀書與實踐是兩回事,但是,如果學生長大,能有機會見識那些勝景,他又對這些景物有深刻的認知,感受應該不同吧。

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向來都是注重在識記,記住作者,記住文學嘗試,記住字詞翻譯,記住的中心,記住文句的分析,記住一些“爲什麼”和“答案”。其實,我認爲,光靠記憶,文言文學習的熱情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會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嘗不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所以我嘗試着讓學生來給三峽進行描述,寫些導遊詞,做些繪畫,加入些詩詞,做點朗誦。但矛盾又出現了,學生根本就做不聊,他們寫不出導遊詞,也畫不了畫,更不能在畫上添加自作詩詞,當然朗誦可以進行,可只有別人的,什麼時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在上這一課時,學生找到了課文中的原文來闡釋了“生物入侵者”的含義。我也認同了這種說法。可是,在隨後的教學探討中,我發現對於文中的這句話,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錯誤。

“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方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要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作者如是說。但這樣說有失偏頗。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後來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比如,原產於西域的黃瓜,在西漢時引種到中國後,並未見其對某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也並沒有給人類社會造成經濟損失,反倒是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餚的品種。像黃瓜這樣的“移民”,生活中可謂多多。如西紅柿、胡蘿蔔等這樣帶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國外引進,或是由少數民族地區引種。它們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但,是有益的。

當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幾十年前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一種植物——水葫蘆,曾一度用它淨化污水。後來,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後,水質污染導致它瘋長,幾乎覆蓋了整個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幾乎絕跡,每年國家要花巨資打撈。類似的還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濱海大道北側的紅樹林區,由80000多平方米銳減至不到20xx平方米。紫莖澤蘭也在四川涼山上惟我獨尊。

這樣看來,對於生物“移民”,我們不能如作者那樣,一概稱之爲“生物入侵者”,看之色變。我們也要認識到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許多有益於自然和人類的物種。它們也會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民展,也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福祉。但是,對於“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受同類食物競爭以及天敵傷害等諸多因素制約”的物種,我們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讓它們無節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於發現,勇於質疑,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從而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不然,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23課《核舟記》。這是一篇說明事物的文言文,篇幅較長,難點字較多,還有不少的長句。因此,在引入課堂後,先給了5分鐘用來掃清朗讀障礙。然後,就試着來讀。學生們自行讀,到有疙的地方我再糾正,大約用了5分鐘算是勉強的讀完全文。讀完後,孩子們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紛紛嘀咕“好糗喲”我說:“老師再給大家範讀一遍,在我讀的過程中,你們拿起筆,對仍不懂的字詞和節奏做上符號。”接着我就用很慢的速度朗讀全文,讀完後,再強調了幾處難字和節奏。而後組織全班再齊讀全文,這次的效果要比前一次好得多了。讀完後,他們還給自己鼓掌呢!我順勢表揚了他們,又提出同桌、小組之間互讀,着重注音難點的字詞和節奏。然後抽生起來朗讀,同學們針對幾位同學的朗讀,提出了很好的評價,聽着他們說:“我覺得某某的朗讀感情很到位,節奏劃分也很準確,但字音不標準,出現了幾個錯音,比如說……”我很高興,這種評價訓練對他們的表達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因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我在備課時就注意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分析課文。於是,在多次朗讀以後,也只剩下不到10分鐘的時間,我就安排大家按照小組合作的方式,重點討論描寫“大蘇泛赤壁”的段落,也就是三、四段,並提出以實際表演的方式分析課文,一提到表演,一個個興趣高漲呢!專著的投入其中,我在其中巡轉的時候,聽到他們激烈的議論着句子的意思,再按照自己的理解確定表演的情景,真是好笑,很快就下課了,我示意大家靜下來。他們驚呼:“就下課了哇?我們還沒準備充分呢!”我問:“那怎麼辦呢?”學生們紛紛說午自習再來仔細演練。我告訴大家明天的課堂會抽小組上臺表演,他們的'興致更高了,我還沒招呼下課就議論起該怎麼表演的細節。看他們熱情的樣子我也就沒統一下課了。

這節課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應該着重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爲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不能只說不練。同時,應該持之以恆,堅持在自己的每堂課的教學之中。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在進入課堂教學過程前,根據課文內容,我還明確了這樣一個教學原則:充分利用好網絡及多媒體資源,但決不能把《生物入侵者》一課上成一堂生物課。這還是一篇說明文,所以必須在教學中緊扣說明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基本能力。

課堂上,我首先用自己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導入課文,這又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們的留意力。在隨後進行的課堂分組學習中,我對教學過程作了如下安排:①學生分小組自由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②提出問題,通過討論明確本文的`說明對象,說明結構,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在這些過程中,學生熱烈的討論,正確的發言,都說明他們對於課文已相當熟悉,而這,正緣於課前充分的預習。在學生就每個問題得出結論之後,我再以電腦課件進行總結,作到了知識點的清楚明白。緊扣課文內容和結構的討論分析,使學生從語文學習的基本要求出發,把握了大綱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識點。而小組討論和電腦課件的運用,則使課堂生動活躍起來。

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加深學生們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將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變爲活生生的東西,進而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當我讓學生們交流小組學習成果的時候,課堂氣氛再次活躍起來。無論是上講臺交流的學生,還是其他的小組成員,都透着自信和喜悅。臺上,一面展示自己製作的電腦課件,一面侃侃而談;臺下,更流露着認真與躍躍欲試。奇妙的大自然展現在同學們眼前,神祕的生物入侵者變得真實生動起來。更讓我興奮的是:每一個小組都提出了防治生物入侵者的方法。其中更有小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除了嚴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應該已天敵來進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護自然,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當小組交流結束的時候,學生們熱烈的掌聲告訴我:這一堂課,他們有所收穫。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三峽》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上的教材,這是一篇閱讀文言文,作者以極其精煉、優美的語言飽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示了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根據課標對閱讀的要求,即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啓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我精心設計了兩個教學目標

(1)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三峽的由衷讚歎之情。

(2)是品味作者優美的語言,充分感受三峽雄偉壯麗的景色。根據課標對文言閱讀的要求: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我直接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3)落實實詞,結合書下注釋理解文意。最後我又根據課標對寫作的要求,即善於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表達對自然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我又設計的教學目標是

(4)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來寫的寫作方法。從整個課堂效果來看,我覺的我的教學設計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課標的三個維度精心構思的,從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情況來看,尤其是從知識紮實的落實,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對學生的薰陶漸染,更使我感到我還是上了一節比較成功的一課。授完這節課很長時間了,在我的耳畔還一直迴盪着氣吞山河的長江之歌,在我的眼前還一直浮現着一幅幅雄偉壯麗的三峽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緒還一直沉醉在和諧、融洽,充滿激情的課堂裏,學生們一雙雙主動求知的雙眼,師生之間熱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動,更使我深刻地感覺到在課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一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師過渡。

一: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在朗讀的教學環節中,我沒有從理論上枯燥地去講解如何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而是讓學生伴隨着優美的音樂去朗讀、去感悟。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學生們的朗讀激情和朗讀興趣被激發出來了,學生們的朗讀水平也自然而然的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美妙的旋律,深情的朗讀,使學生們初步感受到了三峽之美,初步享受到大自然的審美情趣。

在落實實詞和疏通文意方面,我充分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發揮了學生自己動手,自主學習的精神,讓學生課前充分的預習,自行解決基礎知識,我在課堂上只是檢查預習和解決疑難問題而已。通過學生們自信流利的回答,我感到學生們對基礎知識的落實是牢固的,是紮實的。

在研討文章內容方面,我精心設計了一個又一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先從整體入手,提問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文章都寫了三峽的哪些景物?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能脫口而出:“三峽的山和水”。我便以此爲出發點,一環又一環的提問:三峽的山和我們家鄉的山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你是從文中的哪些語言看出來的?三峽的水又有什麼特點?不同季節的水給人的感受一樣嗎?你最喜歡什麼季節的三峽?作者究竟運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方法使我們對三峽如此神往?由於我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再加上我耐心細緻的啓發誘導,連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都能大膽積極的舉手,同時這個問題的設計又爲下一個有關寫作的教學環節作好了鋪墊。爲了能使學生學以致用,我由剛剛研討完的分析閱讀引出了口頭作文片段訓練,爲了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我採用了多媒體,一幅幅三峽美景的再現,伴隨着雄渾激昂的配樂歌曲《長江之歌》,同學們的寫作激情一下子被點燃了,同學們爭先恐後的用優美的語言,各種各樣的修辭方法,生動地描述了當今三峽的風采。最後又用學生表演的方式回顧了三峽的過去,展示了當今和未來。因此說,我的教學目標的完成是比較成功的。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選擇

由於這篇文章重在感悟、欣賞,這對學生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積極營造課堂的情感氛圍。師生的熱情交往,積極互動一直貫穿課堂始末,爲了使學生們更加主動積極的參與,我沒有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直接滲透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擬定本節課的學習計劃,教師最後再稍加歸納。由於我對學生的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學生們主動求知的慾望就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學生們怎麼能不願意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去解決自己親自設計的疑問呢?就這樣,濃重的學習氛圍在剛上課不久就被我營造出來,這爲往下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調。

爲了使學生們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三峽之美,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之美,究竟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呢?我反覆揣摩,認真探索,最後決定還是藉助多媒體,運用啓發、探究的方法,並且把音樂引入了文學的殿堂。典雅的古箏音樂立刻把學生帶入瞭如夢如幻的古代三峽之中,雄渾、豪邁的長江之歌伴隨着一幅幅精彩的當今三峽的畫面,震撼着學生的心靈,這怎麼能不使學生浮想聯翩,怎麼能不被江山如此多嬌而折服。此時此刻,學生的情感已和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並將本節課的氣氛推向了高潮。情到了,景到了,情景交融的感情促使學生們急不可待的抒發內心的情感,下一個環節的口頭作文效訓練自然水到渠成。短短的幾句對三峽的謳歌讚美,就足見我由閱讀引出作文的成效。

爲了更好地使學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受到啓迪,我在課堂的結尾還精心設計了表演《昨天 今天 明天》,通過學生聲情並茂的表演,不僅展示了學生的特長,而且還以別具一格的方式重溫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們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受到啓發、感悟,今日的三峽令人迷戀,明天的三峽更令人神往。學生的思維再次被拓展,思緒早已飛到明日三峽的建設中。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可以說是意味深長,學生們倍受鼓舞。

三:我的教學風格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友好交往,熱情互動,深度挖掘學生的潛能,展示學生的特長,是我近幾年來的教學風格。在我的課堂上,幾乎沒有死氣沉沉的死角,我會用微笑化解他們的緊張,我會用親切生動的語言,以朋友談話的方式解決他們心中的疑問,我更會用真誠的目光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我早已不是課堂的主角,我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我和學生彼此之間用眼神、動作、表情、語言默默地交流着,深情的互動着,從而達到知識上的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的共同發展。由於我和學生的心心相通,學生們的潛能和特長更容易被我挖掘出來,他們在我面前都急於表現自己。如課堂結尾的表演設計,巧妙的構思、新奇的內容就是由我班一名比較內向的女同學的傑作,表演中的南同學平時更是沉默寡言,但是經過我們師生共同的合作、探究,我覺得此處的教學安排是我教學風格最爲閃亮的一點,他們聲請並茂的表演更使這節課錦上添花,意蘊雋永。

四:談談我的成功之處

本節課我最大的成功是捕捉到瞬間靈感,臨時改變教學計劃。在重點研討完春冬之時的美景後,我按原教學計劃是想讓一名擅長朗讀的同學配樂朗讀,可是當我看到同學們都已被作者優美的語言所感染,都對壯麗的三峽產生神往之情時,我的腦海中突然產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何不讓學生閉着眼睛,伴隨着悠揚宛轉的古箏音樂,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地遨遊呢?我先是被自己的奇發妙想嚇了一跳,繼而果斷地採取了這次“智慧的火花”,看着學生們在沁人心脾的音樂聲中,閉着雙眼如醉如癡的神態,我真爲自己的意外收穫而慶幸。優美的音樂此起彼伏,百轉回腸,我深信在學生的心中早已設計出了一幅幅更爲神奇的畫卷。我真的被自己臨時設計的溫馨情境感染了,由原來設計的學生朗讀也變成了我情不自禁的朗讀,這處的教學環節也因此成爲了我本次教學的最成功之處。事後,我認真反思,終於體會到了這次瞬間靈感的產生決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產生的智慧之火,是課堂上師生互動,融爲一體的共振效應,它使學生們充分感受到語文課堂的魅力,那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五:我的不足和再教設計

本節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有龐雜之感,有礙於學生對重點的把握,音樂的藉助,小品的表演確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過多的藉助,降低了語文課文學的魅力,有喧賓奪主之感。

再教設計:在課時安排上,我將由一課時安排兩課時,在課堂內容的選擇上,我將忍痛割愛地捨棄展現今日三峽風采的環節,在多媒體的選用上,我將只選取一段音樂渲染課堂氣氛,目的是讓學生真正地在古代文化中薰陶漸染,從而更加熱愛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

以上是我的教學反思,希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桃花源記》爲傳世佳作。我非常喜歡作者描繪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會。對於這篇古文學習,我認爲朗讀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有道理的。那麼這篇課文究竟能給同學們哪些知識和能力呢?我認爲,通過對課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學習:一、繼續鞏固同學們課外通過查資料預習的方式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二、對文章的總體感知能力。通過反覆朗讀,感知課文大意。結合課文註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通過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的瞭解,對課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這時能發現問題,那就是學有所獲的表現。三、對古文知識點的識與記。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學習文言文,必須進行一定數量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而這篇課文的.文言知識點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古今異義詞;其二,一詞多義;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現突出,要在翻譯時根據意譯的方式適當補出來。我認爲通過對全文的背誦,是對文言知點識記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學我的設想是以學生朗讀與自學爲主,教師點拔爲輔。在教學中我先帶着學生疏通文中的字詞句,再把桃花源記的美景與文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去探討本文的思想內容和主旨。這節課上有大多數學生能積極投入到教學中,對本文比較感興趣。只有一些後進生還不能進入狀態。還有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充裕。如果學生能主動就課文思想內容作更進一步地探討,結合現實社會進行反思,那就錦上添花了。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故宮博物院》是一篇極具代表性的以空間順序的說明順序來寫的說明文。針對八年級的學生首次接觸說明文,於是我採用和視頻與文本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

在上課的第一個環節,我由最近熱播的後宮劇來引出本文的主角——故宮博物院,再播放本文朗讀視頻,讓學生單看視頻,領略故宮的宏偉壯觀。這一整體感知的環節的完成將近用了十分鐘,接下來學生們就與我一起完成課後第一題,這一環節也完成得非常好。接着就引出了本文的說明順序——空間順序,再挖除太和殿的詳細描寫的三段讓學生判斷這些又穿插了什麼邏輯順序來寫。現在想來,本身學生對於邏輯順序就不大理解透徹,我應該在黑板上羅列出框架再詳細地讓學生自己分析這一部分是用了什麼邏輯順序的,這是本課的一個預設失誤。

在詳細講道太和殿的外觀和內飾的時候,學生因爲看到了我事先準備好的圖片興奮不已,他們做到太和殿是尊貴的象徵,卻說不出文中爲什麼詳寫太和殿,這時,我在黑板的框架旁邊註釋了“權利、身份、威嚴”,並用箭頭指向了太和殿,學生從這一角度能夠說出太和殿對於封建帝王的意義,但我國封建建築的代表就想不到,這樣,我只能通過介紹“太和殿和其他宮殿的對比讓學生知道皇帝舉行大典的`太和殿是當時建築藝術的最高造詣”等話語來告訴學生太和殿在封建建築中的代表性。這一環節,學生在後半部分有點被動了。或許我可以在預設中加入故宮博物院在古代建築中的地位來引導,會不會更好呢?

在最後,學生們興趣最大的是故宮博物院的地圖,因爲它的大,因爲它的氣勢宏偉,因爲它的富麗堂皇。我在思考:這堂課我的教學目標是否已經全部達成,課堂的高潮在何處,學生學懂了什麼呢?

綜上所思,我的教學目標在於讓學生能夠通過本文的學生了解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理解文章說明順序的穿插使用,並激發他們對我國曆史文物的感情。前面兩個目標達成了,後面的情感目標從學生最後的反應來看還有欠缺。課堂高潮不高是我的課堂最大的弱點,不過這堂課已經比之前的課有所進步了,(我自認爲),還需更加提高自身的感染力來感染學生。學生懂了很多,他們不懂的還有更多。爲人師者,當不懈爲後生努力~!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我國著名遺傳學專家談家楨的《奇妙的克隆》,既向我們介紹了關於克隆的科學知識,也讓我們體會到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和精神,能讓我們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全面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一。

對於科普文章,我不想在寫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時間,因爲這樣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要讓學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識的文章,學生較爲感興趣,但如果老師過多的介入,反而會適得其反,因而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閱讀本文,你瞭解了什麼知識?問題較淺而且範圍很廣,同學們暢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問題的同學爭先恐後,熱情高漲,在這個過程中,結合他們在生物課上學的關於細胞學的知識,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瞭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在拓展延伸的部分裏我還設計院一個辯論題:正方——克隆技術能爲人類造福,反方——克隆技術不能爲人類造福。以課本的知識作爲理論基礎,加上他們課外所瞭解的事例、數據、故事等作爲論據,展開了激烈的爭辯,男女雙方你不讓我,我不服你,爭得面紅耳赤,場面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在這一環節裏,課文的一個難點: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不用老師做過多的分析,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輕鬆。

雖然是按照課文內容把預計的知識點都貫穿完畢,但總感覺有少許的不踏實——挖掘得不夠深入,之後通過查找資料,我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資源,就是要走出文本,類化遷移,讀以致用。這種“致用”,不只是從生物學、社會學的視角去思考克隆技術的革新發展和興利除弊,還要立足語文,從寫作學、閱讀學的視角去吸取克隆技術的精神營養。這是語文課區別於生物課的分水嶺,也是走出文本不能走得太遠的界碑。生物“克隆”作爲一種科學的創造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鑑到文章、文學的寫作和閱讀中的。魯迅寫小說,對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創造,“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我是怎麼做起小說來》)把互相沒有必然聯繫的東西,重新組織在一起,雜交成新的機體,新的生命,這難道不類似於無性繁殖的生物克隆嗎?這就是典型的“寫作克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晏殊《蝶戀花》一詞本是寫離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登高望遠的`宏偉志向;柳永《鳳棲梧》一詞本是寫癡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忠貞不渝的奮鬥毅力;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一詞本是寫失戀後的落寞,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豁然開朗的成功喜悅。如此斷章置換,重新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意,熔鑄了讀者獨創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學的三境界,而且開發出一切事業從追求、奮鬥到勝利的三境界。這是典型的“閱讀克隆”。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學習魯迅、王國維的榜樣,運用“雜交創新”的科學創造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大膽進行“寫作克隆”和“閱讀克隆”的實驗,那麼《奇妙的克隆》就算學到家了,“有創意的表達”和“有創意的閱讀”就算學到手了。

一篇文章能有這麼深層次的挖掘,便能把克隆技術與我們語文學習聯繫在一起,學生們會發現,克隆是那麼的神奇,語文原來也是那麼充滿趣味,各個領域之間的知識通過認真吸取、理解,就可融會貫通,應用自如了。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爲了配合學校正在進行的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在去馬牧池中學聽課學習之後,經學校領導研究決定,在10月11日由王校長帶隊,全體語文教師到沂水實驗中學參加了市優質課評選的聽課學習活動。

這次學習,共聽了七節課,第一節是由胡珊珊執教的《風箏》;第二節課是由邢斌執教的《蘇州園林》;第三節課是由臨沂三十五中學的劉寧執教的《記承天寺夜遊》;第四節課是由沂南三中的張元志執教的《愛蓮說》;第五節課是由莊政亭執教的《天上的街市》;第六節是由莒南道口中學的徐豔雲執教的《春》;第七節是由臨沂十八中學的侯興福執教的《錢塘湖春行》。

這七節課都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先進。都不同程度的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都注重了對學生的引導。都注重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教師的基本功都很紮實。特別是劉寧的《記承天寺夜遊》的詩歌的教學環節:“初讀---譯讀---品讀---美讀”。學生對文章挖得深、挖得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共鳴。張元志執教的《愛蓮說》,通過讀蓮、品蓮,小組合作學習,更是把蓮品得透徹。侯興福的《錢塘湖春行》以“智勇大闖關”的形式,更是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輕輕鬆鬆積累關—你追我趕朗讀關---集思廣益賞析關----緊鑼密鼓背誦關---超越自我拓展關”。幾個環節不僅新穎,而且科學。學生的學習收到了好的.效果。

同樣的學生,在不同的老師的課堂上的表現相差很大,這主要是執教老師的引導、老師課堂的風格不同導致的。所以,作爲老師,必須認真備課,努力引導學生,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提高課堂的效率。

這次聽課學習,對教師的上課水平將有一個很大的提高,將極大的推進我校的課堂教學改革。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第四單元的課文有:《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生物入侵者》和《落日的幻覺》,從文體而言都是說明文。基於已完成第三單元的說明文教學(當時說明文知識已零零散散地帶了一下),所以第四單元準備讓學生與說明文來個親密接觸。於是此單元備課從說明文的.知識點入手即:說明對象及其特徵、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

爲了使課堂更具趣味性在《大自然的語言》中加入“大自然會說話”環節,使學生在競猜中感受物候現象的豐厚與普遍;在《奇妙的克隆》中加入“我看克隆人”環節,在討論交流中引導學生對國際倫理原則“行善、不傷害、自主、公正”的認識;在《生物入侵者》中加入“慧眼識生物入侵者”環節,在爭辯中強化學生對生物入侵者概念中“異國他鄉”“非自然途徑”“造成很大危害”三個關鍵詞的把握,從而真正明白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在《落日的幻覺》“幻覺在身邊”的環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幻覺現象,探索科學原理……

備課構想之於課堂實踐,總得來說還不錯。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今天在校內研討課上,我開設了《送你一束轉基因花》的研討課。因爲八年級上第六單元是自由讀寫單元,內容是介紹航天、克隆、基因等高新科技,所以瞭解高新科技給人類生活、生產、生存和發展帶來的種種革命性的變化,準確而全面的看待評價科技成果,激發學生的科學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熱愛科學的精神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我把課堂選在網絡教室,整堂課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前二十分鐘)側重對文本的理解。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勾畫圈點出“轉基因花研究的基本原理”從中歸納出“轉基因花研究的優越性”“說說轉基因花有哪些優良特性”,並結合自己夢想中的花卉,“說說還可以從哪些方面改良花卉”。因爲文章不存在語言的障礙,所以通讀文章後學生能很快的找到答案。並結合自己的想象,提出可以從藥用價值,抗病毒性,可以食用,隨環境變化而發生香味變化等設想來改良花卉,激發了他們的科技創新意識。

第二部分(後二十五分鐘)側重對文本的深化,也是整堂課的重點。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查找轉基因技術還在哪些領域中運用且取得哪些成果,從中形成自己對轉基因技術的評價。成功之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拓展了眼界;培養了他們迅速查找信息快速提煉的能力;在評價轉基因技術時,課堂爭辯氣氛較濃厚,尤其兩位同學的意見特別突出,周同學極力讚美了轉基因技術的優越性,給人民生活水平帶來的諸多好處,並極力稱讚轉基因技術了不起;趙同學在略微肯定轉基因技術的優勢之後,更多就其改變自然本性,給人民健康帶來隱患等角度,暢談了技術的危害性和不足。他們的針鋒相對也激發了學生髮表觀點的熱情,可以說在整堂課的最後形成了討論的.小高潮,藉此機會我也傳達給學生一個理念看待問題應該注意全面性。

存在的問題:1.兩部分的設想還可以,但是具體實施時,由於事先對學生能力的估計不足,第二部分的時間還是不夠。由於學生利用電腦的能力參差不齊,所以查找資料的環節上耗時過多,造成最後的評價部分時間不夠充足,不能讓學生盡情暢談。或許可以把第一部分在壓縮一下:尤其是分析“轉基因花的優良特性”這樣簡單的問題時可以一帶而過,這樣可以更突出後面的重點,而不僅僅只是走馬觀花。2.利用網絡上課,但沒有能有效的控制學生,所以造成我在上面總結,有學生忙於上網的情形,想要傳達給學生的評價理念沒有真正落實。3.原先設想,課件在本堂課中的作用並不是很突出,所以並沒有把製作的網頁發到學生機上,只是以投影的方式投射在投影布上,因爲字體設置較小,所以觀看起來不清楚,因而自己整理的一些概念或自己做的評價沒能讓學生及時看清楚,影響了注意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