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教學一開始在學生初讀課題的基礎上讓他們說說你眼中的“小草”、“大樹”。然質疑:那麼這篇課文是不是講述了大自然中的“小草和大樹”呢?這樣的設計學生的話匣子被打開了,紛紛告訴我這篇課文講述的內容。那麼課文中的“小草”和“大樹”分別又指什麼呢?由於課文中的小草和大樹有着深刻的含義,初讀文章學生是很難把握的。只有逐步向文本行進,纔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所以第一課時我並沒有過早地進行點撥指導。在第二課時一開始我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在對比閱讀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出現了3次,一次是在課題,一次在騷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騷塞的回信”讓學生通過朗讀,瞭解騷塞回信的冷酷其實就是社會對於女性的偏見: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麼,“小草和大樹”分別指的'是誰呢?學生說:“小草”是夏洛蒂,“大樹”指的是“騷塞”。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領悟出回信中的“小草”也指的婦女能從事的事業,“大樹”也指的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小草不能變成大樹,小草就是小草,大樹就是大樹,板書:不可能。隨即我再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澆灌成‘大樹’”這句話怎麼理解?學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的傳統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她們用自己的努力使‘小草’變成了‘大樹’”。 板書:可能。那這裏的“小草”和“大樹”有指什麼呢?學生有些爲難。我笑着說:“孩子們,等我們學完課文,你定會豁然開朗的!”接着我便引導學生向文本的縱深行進。體會夏洛蒂姐妹面對不幸時具有的鋼鐵般的意志。在這學習的基礎上,再來解決文末那句話裏的“小草”和“大樹”有指什麼呢?可謂是水到渠成了。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思維是想象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教材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因素,着力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力。

《真情的回報》一文記敘了一個小男孩9歲那年的一段難忘的經歷,表現了有付出就會得到回報的人間真情。如何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深刻理解“誠實的勞動,換來的是難忘的關懷與愛意。”,就可以充分利用課文文本的.留白來展開教學。

一、抓住情節的留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課文主要寫了因爲小男孩的認真負責的送報工作,贏得了訂戶的信任,但是,課文中並沒有把小男孩是如何送報的過程寫具體。因此,在教學時就緊緊抓住課文最後一段文字“我從沒想學會在馬路上扔報紙的‘絕活’,依舊把報紙送到每家門口;下雨下雪天,依舊把報紙送進門裏。”中的兩個“依舊”來展開討論。通過討論,並且大家一起來給小男孩一個平時送報的特寫鏡頭,使學生對小男孩這個人物的形象在頭腦中的反映逐漸清晰豐滿起來,更是對小男孩的工作態度、精神有了深一層次的瞭解。

 二、利用插圖的留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文本不僅僅是教材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語言文字構成,也可以是語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關圖象等,課文中的有關插圖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圖是靜態的,反映的是某個瞬間的形象。要想使畫面“活”起來,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進行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以補充畫面上的形象和情節。在這篇課文中,插圖描繪的是“我”的訂戶們集體在聖誕前夜給了我一個莫大的驚喜與回報。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想象大媽會對我說些什麼,周圍的人又會對我講些什麼話,而我面對此刻的情景是什麼表情呢?我就讓學生圍繞“目瞪口呆”這個詞語,幫助“我”把內心的感激、激動之情說出來。因此學生仔細觀察圖畫,依據平時儲存的表象,從圖中的靜止到變化,從外表到內心,從畫內到畫外進行創造想象,就能表達得生動、形象。想象力得到拓展,創造性思維得到培養。

重視文本中的“留白”,可以調節教學節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讓學生喚起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打破思維定勢,集中注意力將“空白”造成的斷裂用思維和想象來“焊接”合縫,並增強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習更富有成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課後反思:

一、知識體系比較嚴謹,課堂思路清晰。

按照祠者賜酒——蛇成飲酒——畫蛇添足——終亡其酒的思路,理清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使學生在學習後有一個較有清晰的故事輪廓。並且是以古文的形式勾勒的輪廓,跳出了現代文的印象之框。

二、注意滲透和貫徹古文的初學方法。

1、單音節字,換成雙音節詞;

2、保留原詞;

3、弄清代詞代替什麼;

4、直接套用註釋;

5、增加成份;

6、交換語序。

來進行一些語段的自學。在同桌互學的過程中,學生得以取長補短。

三、突出本課的知識點,教給學生歸納寓意的方法。

對本課“的`”“之”幾個代詞進行了整合理解,當堂進行練習和強化。

歸納寓意時組織語言是一個難點。對於寓言所折射的道理,學生往往能意會,但又在正確組織語言表達時遇到障礙。所以,我告訴學生可以用假設關係的關聯詞連接,也可直接告訴人們“不要??”。

四、對文本的知識挖掘不足。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山雨》是本冊教材的第一篇閱讀課文,作者趙麗宏寄情於景,把我們帶進了如詩如畫般的夢境,看似一場普通的山雨在作者筆下卻變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圖。山雨是那麼的美,宛如一縷縷輕絲,又像一支支婉轉優美的樂曲,在山中迴盪,讀後令人心曠神怡。

本文線索清晰,層次分明,因此,重點我放在想像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上,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爲了突出這一重點我以讀代講,進行了如下的教學嘗試:

一、讀入聲音

本課的摹聲狀物細緻入微,遣詞造句形象生動,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特點,爲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來時、雨中、雨後的.聲音變化,我在讀上大做文章,讓學生先聯繫生活實際想象“風聲”、“雨聲”、“鳥叫聲”以和“雨滴落在小水窪裏的聲音”等等,然後再把這種感受帶入文本,讓學生生情並茂地朗讀。

二、讀入文本

本文對山雨的色彩美描寫得淋漓盡致,因此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的清新感覺,比任何語言都更有感染力。難怪在這段的朗讀中,我班的李鈴育同學說:“這清新的綠色彷彿真的流進了我的眼睛,流進了我的心胸,真美呀!”

三、讀出個性

在本課中,我沒有大段的分析、講解,而是鼓勵學生自主練讀,讀中自悟。讓學生選擇自身喜歡的局部,有感情的練習朗讀,並說說爲什麼選擇這局部讀?爲什麼這麼讀?這樣進行平等、輕鬆的閱讀感受交流,給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展示機會,使學生能帶着個人的感受、體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閱讀交流和賞析,這對學生是很有益的。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第一節課因爲沒有太多時間去準備,所以備課不充分,導致上臺來經常忘記下一步該怎麼做。停下來看教案,說話一直停頓。把學生也搞冷場了,被我的阿姨罵死。她說我沒有看學生,眼光好像在躲閃,很沒自信的樣子,我也跟她說實話,對教案真的是不熟悉。我阿姨又說教案不熟悉沒關係,上了講臺就是要有一份自信,相信自己可以講得起來,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你這樣經常頭低下來看教案好像很緊張的樣子給人印象更不好。怪不得有學生下課後來問你老師你是不是很緊張。另外老師的表情很重要,要多笑,學生看見你笑心情也會好點,除了這些以外我也犯了不少錯誤,比如說剛開始不要默讀好,但我卻讓學生去默讀了。稀奇要解釋下,我沒有解釋。我讓學生說從句子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說得不是標準的,我就很牽強得硬要把標準答案說出來,學生還沒真正體會到我就說了。應該在學生體會的基礎上說出。即使學生一時沒有體會也沒關係,放到後面再讓學生說,讓學生對文本瞭解透徹了再去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我的預設與生成之間還是有差距,說明我備課不夠仔細。我問學生哪個是閏土,爲什麼,阿姨說叫我別問無謂的問題,其實這個我預設是這樣的:閏土說得多麼津津有味啊,所以這個是閏土,沒想到孩子都從外貌上去辨別了。還有這幾個事情是一起說出了閏土的品質,不是一個對應一個的。像見多識廣要放在無窮無盡的後面,因爲是那麼多事情一起說明見多識廣的。而我卻誤導孩子好像是一個對應一個。最後推薦叫他們去看故鄉,我說是今天的`作業其實不好就說相信你們可以領悟到很多。

這次面對六年級的孩子我真的有點緊張,孩子一年的成長實在太快,5年級和6年級差別很大。6年級的孩子有些個子都已經比我高了,而且懂得也很多,什麼都知道了,你老師的一舉一動都看在她們眼裏,說白了也就是想看看你新老師有多少分量在裏面。阿姨也是這麼跟我說的。你教過6年級其它年級就不會那麼怕了。的確是,教過來才知道現在的孩子難教,一個老師如果不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真的要被比下去了,要快快加把勁提升自己!。不過阿姨說叫我去讓學生直接去找動作來體會我覺得可能不大妥當,感覺好像是以前小學老師的做法,現在已經不提倡了,不過先這樣去別班試試,不好的話再來修改。

這節課我忘了帶教案,但教案不帶反而放得開了,只管自己講,不跟教案對牢也沒關係,所以這節課這個教態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老師說我進步很大。不過這節課最明顯的缺點就是與新課程標準背道而馳了,雖然思路比較清晰,過程中也沒什麼大問題,可是卻缺失了語文味。上節課阿姨跟我說叫我先找動作的詞語,再讓學生去體會。這樣其實是錯誤的。因爲這樣不符合語文教學的規範。應該是先學了讀了再上升到理論,讓學生在想象過程中自己去體會,而不是一開始就抓動詞,這樣感覺很生硬,是老一套的教法,已經被時代所淘汰了。而且中心句也不是讓學生開頭就找出來,而是在學習的時候反覆得再現,讓學生自然得去體會中心句的作用。我覺得也的確如此。不然顯得太牽強,學生都沒怎麼體會你就把中心句給拉出來了。第二個表演有點太造作,只要讀了講講過程就可以了,沒必要真的演,不過這個還有待商戳,因爲我覺得孩子的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很喜歡這樣形式的表演。不過感覺這個老師水平很高,她跟我說我剛開始備課就要備得很詳細,一字一句都要研究透徹,這樣學生的反映你才能反饋得來。如果講得偏差了你就要把她們引回來,所以教師的過渡語言很重要。語文課堂應該怎麼教?就是要讓學生在讀書中自然得去領會,我們教師只起着點撥和指導的作用,而不是把條條框框給學生,讓他們照着去做,照着去領悟。不過老師也跟我說像你剛開始教如果用老的一套的方法可能會對課堂有把握,而用新的方法來教就感覺課堂會很靈活,預設和生成差距很大,你會掌控不了。不過這個和備課很有關係。這次課上了以後我一定要認真備課,現在我上課不求多但求精,爭取盡最大努力去研究一堂課。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爸爸的計劃》講述了“我”有一個愛做計劃的爸爸,暑假到了,爸爸爲“我”的假期量身定做了一個全面的計劃,沒有自己的空間自由。滲透出作者對自由的嚮往。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習作者運用具體事例表現人物特點。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導學。

從題目入手,進行質疑。引導學生進入自學狀態,激發自學興趣,推動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

2、自讀。

依據老師設置的學習目標來閱讀課文,探究問題,學生通過默讀、動筆圈、點、畫,使用工具書查字典、詞典,給生字詞注音、解釋,找出課文的關鍵詞語、精彩語段,做筆記,理清課文的脈絡,辨析課文的體裁,提出疑難問題等一系列的活動。

3、點撥。

學生在自讀學習過程中,教師予以啓發、引導,要傳授給學生一些自讀的方法,告訴學生學會用“是什麼”“爲什麼”“怎麼樣”去設問,即這篇文章寫了什麼,作者爲什麼要寫,是怎樣寫的,等等,這樣就掌握了打開自讀課文之鎖的鑰匙。

4、互動。

學生圍繞自己所提出的問題(當然包括教師在點撥啓發中補充的問題)展開討論。討論過程中,教師不輕易給結論,較難的問題,教師也只是加以適當的引導點撥,儘量由學生自行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5、實踐。

通過自讀,讓學生學會了自讀的方法,訓練了技能,培養了語感,掌握了一定的閱讀規律,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會了按照“是什麼”“爲什麼”“怎麼樣”的閱讀思路去閱讀文章,在做課外閱讀題時,就會知道怎樣去閱讀、去思考、去解答。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注重了文本的解讀,讓學生立足文本去分析與理解,避免架空分析。給予了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與交流討論的`時間,整篇課文,從文意概括到重點品析,難點的解讀,基本上都是學生自己完成的,教師基本上以點撥指導爲主,較好地貫徹了高效課堂的理念。

三、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字詞句段、篇章結構,面面俱到、精雕細琢。而編者的要求則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爲訓練的重點,不要求咬文嚼字。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從題目“爸爸的計劃”入手,圍繞題目進行質疑。有價值的問題羅列在黑板上,讓學生圍繞問題讀書。發揮小組的作用,同學之間互相討論,然後全班進行交流,老師進行適時點撥,滲透描寫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最後拓展練習:小練筆《最熟悉的人》,運用具體事例突出人物特點。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綴、幽”等8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綴滿、幽雅、笨拙、單薄、模糊”等詞語。

2、品讀優美句子,理解丁香結的象徵意義。

3、學習本文多角度描寫景物方法,仿寫作文。

4、比較古人寄寓在丁香結中的情感,學習作者豁達的胸懷。

教學重點

1、品讀優美句子,學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結的象徵意義,體會作者寄寓在丁香結中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悟,培養自己以豁達胸懷對待人生中的“結”的能力。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綴、幽”等8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綴滿、幽雅、笨拙、單薄、模糊”等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教具準備

課件:圖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出示圖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圖片)文學作品中許多花草樹木都被賦予某種品格,如梅花象徵高潔,牡丹代表富貴,菊花寓意堅貞,松柏喻指傲岸長青等。

今天,我們來學習的課文——《丁香結》,作者又賦予丁香結什麼樣的情感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看個究竟吧。

2、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板書:丁香結)

3、介紹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馮鍾璞,哲學家馮友蘭之女。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當代作家,從事小說與散文創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中篇小說《三生石》。《弦上的夢》和《三生石》分別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和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出示自學提示。

(1)自由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並畫出生字詞,注意把課文讀通順。

(2)用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

2、學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學。

3、交流學習情況,進行重點指導。

(1)認讀生字、新詞。

出示字詞:綴窺幽雅渾濁笨拙單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斷斷續續模糊

指名讀。

男女生讀。

全班齊讀。

(2)學寫字詞。

師指導書寫“幽、薄、綴、雅”。

學生練寫,個別展示,集體評議。

(3)理解詞語。

幽雅:幽靜而雅緻。

笨拙:反應遲鈍,手腳不靈活的、動作難看的。

單薄:指身體瘦弱;不強壯。

愁怨:憂愁怨恨。

斷斷續續:不連續的。

三、再讀感知,理清結構

1、分段並概括段意。

師:這篇課文一共6個自然段,可以分成幾部分?每部分主要講了什麼?

根據學生回答,師總結如下: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別從生長環境、開放態勢、花的氣味、花的形狀、花的顏色描寫了丁香花。(主體寫丁香花樣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別從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問、作者的浮想聯翩描寫了丁香花。最後以一個反問句作爲總結,意義深遠,告訴了讀者要以豁達胸懷對待人生中的“結”。(主體寫作者對丁香結的感悟。)

2、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評議。

3、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4、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師:我們讀了課文,你能說出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嗎?

指名回答,師適時呈現:

《丁香結》寫的是作者多少年來心裏一直裝着丁香,裝着古人吟詠丁香的詩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發現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個個的“結”,於是聯想到“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詩句,開始了作者的人生體悟。從古人的“丁香結”的詩句開始,作者寫到了微雨,寫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順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結”,否則就平淡無味的人生認識。

四、課堂總結,佈置背誦

1、總結感悟

師:誰說草木無情?它們也各有自己的品性與精神。宗璞筆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從多個角度展現了丁香花的形象,豐富了丁香花的內涵,不禁讓我們喜歡上了這一簇簇的可愛的丁香花。這是一篇清新雅緻的散文,你喜歡作者筆下的丁香花嗎?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讀一讀自己喜歡的部分。

(1)學生自由讀自己喜歡的部分。

(2)展示讀,並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

2、佈置作業

(1)正確、美觀地書寫本課的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你喜歡的段落。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品讀優美句子,理解丁香結的象徵意義。

2、學習本文多角度描寫景物方法,仿寫作文。

3、比較古人寄寓在丁香結中的情感,學習作者豁達的胸懷。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導入新課

1、檢查,指名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2、談話導入新課:作者筆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作者是怎樣描寫丁香花的?又賦予丁香花什麼樣的情感呢?這節課,讓我們繼續學習《丁香結》。

二、精讀課文,加深感悟

(一)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指名讀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這三個自然段分別寫了哪裏的丁香花,各是怎樣的?找出你喜歡的描寫丁香花的句子。

3、學生交流。

4、學生彙報。

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城裏街旁、宅院裏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寫的是校園裏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寫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師適時呈現:

(1)有的宅院裏探出半樹銀枝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牆上窺着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

這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好在哪裏?

(這句話運用擬人的手法,寫丁香花呈現的樣貌,“探”“窺”兩個動詞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體態嬌小,姿態動人。)

(2)月光下,白得瀟灑,紫的朦朧。還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蘭,在夜色中也能讓人分辨出,這是丁香。

你從這句中,能知道什麼?(丁香花的顏色、氣味。)在晚間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麼?(丁香花獨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別出來。)

(3)每到春來,伏案時擡頭便看見檐前積雪。雪色映進窗來,香氣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輕靈的多,不那麼渾濁笨拙了。從外面回來時,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白下面透出參差的綠,然後才見那兩扇紅窗。我經歷過的春光,幾乎都是和這幾樹丁香聯繫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夢想。

“檐前積雪”指的是什麼?(丁香花。)“香氣直透毫端”說明了什麼?(說明香氣非常濃郁。)爲什麼說“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丁香花雖然微小卻繁多,單個的固然單薄,可是衆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許多簇,使整棵樹耀眼奪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丁香花的?

學生回答。

師梳理:

(1)形狀:星星般的小花,許多小花形成一簇;

(2)顏色:紫色、白色;

(3)氣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從感覺角度分析,形狀,顏色,氣味是哪種感覺?(視覺、嗅覺)

(板書:形狀顏色氣味(視覺嗅覺))

作者賦予丁香什麼樣的品格?(結合課文,圈劃出關鍵詞,總結歸納)

靈動優雅、潔白無瑕,可愛芬芳

6、再指名讀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1、指名讀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這部分,哪些是作者對丁香花的具體描寫?哪些是作者對丁香結的感悟?

讀後小組裏交流,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2、研讀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樣的?

指名回答。

師適時呈現:在細雨迷濛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牆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外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師:在這幾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麼特點?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來表現雨中的丁香?(格外嫵媚,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畫,表現了雨中的丁香色彩彷彿流動一般,紫色與白色自然交融,給人極美的感受。)

(2)師適時呈現:

代贈二首(其一)

李商隱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攤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對丁香寄寓着怎樣的'情感?怎樣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詩句,引用它有什麼作用?

指名回答。

師:“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這兩句詩中把花蕾叢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悵的代表,愁思的象徵。作者引用古詩句有利於表達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優美。

3、研讀第5自然段,思考:什麼是丁香結?它有什麼象徵意義?作者爲什麼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結?

(1)交流。

(2)師指名朗讀: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過來的丁香枝條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結!

本義: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

象徵意義:人生中不順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結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二是丁香花負擔着解不開的愁怨。

(3)作者多年賞花,爲什麼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結的內涵?

雨後賞花的觸動。

補充介紹:作者自身經歷的感悟。(經受病痛折磨。)

4、研讀第6自然段。

(1)默讀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對丁香結什麼態度?你從哪裏能看出來?

交流,師適時點撥:作者對丁香結的態度是從容、豁達、積極的。

師適時呈現: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是太平淡無味了麼?

師:古人寄託在丁香結的情感是愁思,是憂怨,這從李商隱的《代贈二首》和李璟的《攤破浣溪沙》就可以體會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託在丁香結上的情感,以開闊的胸襟爲今天的讀者開闊一個“丁香結”全新的藝術境界。

(2)出示:“結,是解不完的;人生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是太平淡無味了嗎?”

指名讀,全班齊讀。

師:誰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

交流。

師呈現: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人生的問題也是永遠也解不完的,我們應該正視這些問題,正是因爲有了這些永遠也解不完的結,我們的人生才充滿樂趣,我們的明天才更加燦爛。

(3)師:人生的道路上充滿了荊棘,學完了課文,你認爲應該怎樣對待人生的挫折與不幸?

學生髮言。

(4)全班齊讀第六自然段。

三、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1、師總結:

丁香的脈脈香氣馳騁了作者的想象,也給了我們尺幅千里的功效,讓我們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帶來的歡愉。多少年了,作者心裏一直裝着丁香,裝着“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詩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發現,給了作者新的感悟:結,是解不完的;人生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這解不完的結,才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挑戰,充滿了樂趣。這正是我們要找到的答案。

(板書:丁香結人生才充滿樂趣)

2、揭示主題。

師:想一想,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遇到不順心的事是經常的,我們應該正視這些問題,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補充,所以,我們要以豁達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結”:生命既需要春光無限的陽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時,也需要細雨中連接的丁香結,愁腸掛肚,百轉千回。

3、佈置作業

(1)完成同步課時練。

(2)體會和學習本文的寫法,選擇你喜歡的一種花,寫一個小片段。

板書設計:

丁香結

形狀顏色氣味(視覺嗅覺)

人生才充滿樂趣

教學反思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爲成功之處有以下三個方面:

1、自由朗讀課文,面向全體,還學生讀書的時間,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讀書過程中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第二步學習生字詞,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能正確書寫字詞;第三步是藉助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有了這三步,基本就掃清了文字障礙,爲學生學習文本,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在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本的內容;分段並概括段意,促使學生理清了課文的層次。通過這幾個環節,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形成了一個清晰的脈絡,培養了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

3、以問題作爲牽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其中,本環節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朗讀,通過朗讀,使學生對文本的內容有更加清晰的認識,然後再着重引導學生抓關鍵的句段揣摩體會句子的含義,以期達到較爲理想的學習效果。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爲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教學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爲合適的評價用語。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從指導者的角度出發,更加註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認真學習課堂評價語言,爭取恰如其分,及時到位地評價學生。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這是一篇散文,作者以奇異的想象,追隨着一隻爬行的小蟲,對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遊歷,從中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物的喜愛之情。它在表達上頗具特色。作者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一個草蟲世界生動地展現在大家面前。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會寫11個字,正確讀寫“靜謐、追隨、小巷、俏麗、烘烤、音韻、演奏、探索、勤勉、漫遊、親吻、左衝右撞、意味深長、龐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詞語。

2、引導學生隨作者進行一次奇異的遊歷,從中感受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靈的情懷。

3、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如何觀察、如何展開聯想和想象表達獨特的感受。

爲了落實教學目標,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採取的方式是以自學爲主,以感悟爲主。我採用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讓學生在反覆地品讀重點語句的過程中,加深印象,在教師的引導和充分地朗讀中展開交流。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童心童趣。

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在分清課文層次的基礎上實現整體把握。接着,我讓學生細讀課文,利用概括小標題的形式來讓學生感受4個遊歷畫面:“遊俠歸來”、“村民交流”、“演奏音樂”、“勞動生活”,既鍛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整體結構的把握,還加深了作者奇異的想象與獨特的感受。然後,圍繞“作者想象豐富、感受獨特,說一說你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這個主要問題,讓學生自主選擇任意兩個畫面體會、感悟課文,思考揣摩,進行批註。並引導學生先注意作者觀察到的小蟲的活動及環境,然後思考作者是怎麼想象的,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展開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我做了適當的指導與點撥。課文中的許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如,“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裏去。”“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這是甲蟲夫妻間愛意的流露。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它們互相在傾訴些什麼呢?又如,“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羣黑甲蟲,對這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

它們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黑甲蟲看着“龐然大物”爲什麼會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蟲在交流些什麼?還有,課文第9自然段,“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啓發學生思考:“我”還會看見些什麼?也許是市場裏,甲蟲們做買賣;公園裏,大甲蟲在教小甲蟲尋找食物……最後,課文充滿了作者奇異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讀後會讓每一個人深受感動。

課文的許多地方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課文第九自然段“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啓發學生思考:我還會看見些什麼?在老師的引導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使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拓展了學生思維空間,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最後,我隨堂布置了一個小練筆: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大膽展開聯想,寫一寫還能“看到的畫面”。

由於時間有限,沒能在課上完成。從作業的反饋來看,大部分的學困生無論字數還是語句的通順、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用詞的準確都比以往有了較大的進步,但在小練筆的過程中,我還是發現學生平時沒有養成細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沒有較好地瞭解動物和小昆蟲們的生活習慣,特別是優等生,只是停留在讀好書的階段上,對於小昆蟲和小動物的生活習慣及相關特點有較多的`同學是停留在一無所知的階段上。在這方面上,我覺得男同學是做得比較好的,我想這可能是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個性差異造成的。

如何引導學生在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同時,熱愛大自然、積極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祕,瞭解自己身邊的動、植物的特點與生活習性,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這值得每一個家長和老師們細細思索。只有少數同學想象比較豐富,能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需在“學以致用”上下功夫。還有,通過學生的問答和聽寫反饋可以看出,我在詞語理解的教學策略和方式方法方面仍有待於更新,應在讀文品悟的同時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去理解。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學習這篇課文的意圖,就是讓學生體會到在藝術之路上藝術家們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練就的勇氣和毅力,同時也感受我國戲劇藝術的魅力。這樣的文章也比較符合孩子們的成長特點。所以本堂我教學策略就是讀說結合。

在教學時,我着眼於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引導學生感悟藝術的魅力。在設計上採用多讀,讓學生通過充分朗讀和畫找語句來感知課文。在每次讀時,給於具體的要求,如在第一遍接觸課文時,設計掃讀課文,畫出課文中心句和文中四字詞語。第二遍快速自由讀時,試用藉助課題的方法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在第三遍讀時,要求在弄清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再精讀課文,抓住具體的語句來體會“舞臺對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精講艱辛學藝的部分,從“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臺上去看,即使被擠在厚厚的`幕布裏,憋得滿頭是汗,也興味盎然。”等重點句中,體會作者不一般的勇氣和毅力。最後總結作者的成功得益於她心中的“舞臺”,隨後讓學生自己說說學後的感受。在拓展練習中,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心中的願望,爲了實現自己心中的願望自己準備怎樣去奮鬥。

通過整節課的學習,學生充分認識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總的來說,這堂課達到了我預先設定的效果。同時,我也從中感悟到教學略讀課文的一點點心得——抓住重點,讀中感悟。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讓孩子們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資料。緊之後讓孩子們試着把這樣的變化給讀出來,品悟語言文字,並安排了孩子們分層讀出這種曲調的變化,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最後在孩子們水到渠成到達感情朗讀後,我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樂讓孩子們把這幾句皮鞋匠聯想的話再讀一讀,進一步體會樂曲的變化,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的話還能夠安排學生及時背誦這部分資料,這樣文中的語言就變成了孩子們的語言積累。

就這樣,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層一層,循序漸進在讀書的“讀”上面做文章,讀的不空洞,不單調,讀出質量,讀出韻味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是貼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了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讀書的過程中,比較注重語言感悟和運用,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還有最後這部分聽音樂寫話,事先我準備了那首《苗嶺的早晨》,我認爲這首曲子比較容易聽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給學生限制一下想象的範圍,介紹一下這首曲子的背景,但之後我想既然要聽音樂聯想就讓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但是可能是缺乏引導,學生的想象還是比較侷限於森林動物的聯歡上了。

在上這節課前我十分自信,因爲我精心準備這節課,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心裏比較有底,但是課堂效果卻並不象我預期的那樣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紮實,到位,卻因爲太過了,反而顯得比較煩瑣、迂迴、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時,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的,但我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另外,我自己感覺在教學設計上比較均衡用力,缺乏側重點,個性是學生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與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想之間的關係引導得但是深入透徹,估計有些學生還是一知半解。

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覆錘鍊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模仿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境遇尷尬衆所周知,作文教學的效率不高是世界各國母語教學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我國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老大難”問題。它嚴重製約着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進程,這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學生作文中出現了抄襲、照搬他人文章的可怕現象,再一次引起人們對作文教學的極大關注和深切憂慮。參加作文閱卷的老師們經常被一些老練的'漂亮文章困擾着:給它打高分吧,怕以後被證明是抄襲之作而引來非議,甚至是版權官司:不給高分吧——又怕錯判而誤人子弟。

更爲可怕的是學生在作文中說假話和套話已經蔚然成風。更有甚者,學生作文模式化嚴重,連說假話和套話也是異口同聲、千人一腔。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從許多孩子的作文中,我們幾乎感受不到他們的靈性與活力,觀察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氣與眼光,察覺不到他們敏感的情思與豐富的想象力,閱讀不到鮮活靈動的語言與獨特的表達方式。學生的作文中已經沒有稚氣,沒有靈魂,沒有個性,沒有真情實感,有的只是成人化、社會化的東西,有的只是脫離了精神的軀殼,有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裝在套子裏的人”,有的只是急功近利和近乎輕浮的文字遊戲。這種模式化傾向也是作文教學改革難以深入下去的重要原因。

我們這次習作因爲課前讓學生收集資料,第一次試教時部分學生出現照搬資料的現象,缺乏自己的獨特見解,沒能盡情地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而且這次的習作在書中的寫作指導部分出現了範文內容,因此出現模仿現象就更爲嚴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終生學習的四個“學會”(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其核心是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真實的人。在這方面,作文教學是責無旁貸的。“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都說明這一個道理。它要求作文應當是真我的體現,寫出自己的生活,寫出自己,作文才有生命力。這就需要教師加以恰當的引導,引導他們在寫作文時要做到說真話、訴真情,以表現出自己的內心世界。

生活是真實的,作文也應當是真實的。摒除虛假浮誇,才能寫出真實之文。所以在研究如何上好第二次的課堂教學時,我們把模仿問題作爲重點問題來解決。那麼,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輪椅上的霍金》是一篇飽含着濃濃的情感,讓人深受感動和鼓舞的文章。閱讀這篇文章,目的在於使小學生能學習霍金不怕失敗、不怕困難、敢於向殘酷命運挑戰的精神,並從中受到鼓舞和激勵,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積極的影響,提供學習的榜樣。

這篇課文比較長,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做到了長文短教,長文精教,以讀促講,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課前,我讓學生充分預習,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中,我合理選擇並調整了教學內容,重點引導學生研讀命運對霍金究竟怎樣殘酷,以及從哪些方面看出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和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體會霍金不斷探索,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和堅強、樂觀的人格魅力。課堂的一開始,我抓住女記者的提問來切入本課的教學,採用身份置換的方式讓學生以一個記者的身份走近霍金,向霍金提問,質疑心中的困惑。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走進文本,開始了和霍金的對話。課堂中,我又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不斷地讓學生誦讀課文,品讀課文,充分感受霍金面對困難不屈服,坦然面對殘酷命運的樂觀而又豁達的精神。其間又不斷拋出發人深省的問題,引導學生用心靈和人物對話,與文本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如,在教學命運對霍金實在是殘酷時,提出“同學們,一般人如果遭遇如此的命運,可能會怎麼想、怎麼做呢?”再如,假如這樣一位不幸的人此刻就在我們教室裏,你的心情怎樣?促使學生聯繫生活去觸摸語言、感悟文本。

由於課文比較長,雖然在設計的時候想方設法抓住重點展開教學,但還是覺得時間很緊,爲了趕進度,所以對幾個重點的品讀感悟還不到位,感覺浮於表面,不能品到點子上,深感遺憾。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故宮博物院》這篇文章是按照參觀順序,採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詳略得當地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築,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表達了對故宮的熱愛和讚頌,歌頌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

一、教學效果

本課教學效果很明顯,有以下幾點:

1、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有條不紊地展開教學,合理地設計教學問題,教學重、難點得到合理的體現和突破。

2、充分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比如課前展示由科代表主持,並由各組介紹課前蒐集的關於故宮的知識,既爲新課教學做了準備,使學生對故宮不再陌生;也鍛鍊了主持人和各組同學的膽量、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將自己最超卓的一面,在教室展示給老師和同學們。

3、學生自己能弄懂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弄懂。由於語文學科知識的瑣碎性和答案的不確定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不能完全撒手給學生。這節課,我最大限度地放手給學生,學生能夠自己學會的知識,我儘量將知識的傳授權留給學生。比如:

①故宮博物院的主要特徵是什麼?請從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故宮特徵的語句。

②填寫課後練習一的平面圖,想一想,文章採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

③將課文劃分段落,把握本文的結構方式。三個問題既有一定梯度,又在學生能力範圍之內,所以,我將它們安排在“探究教材、合作交流”環節中,由各小組通過合作學習,在小組長的講解、組員的補充中予以解決。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現在把成功的幾方面總結如下:

1、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新課程理念。本節課,我自始至終是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自學、引導學生展示彙報、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寫法、引導學生談收穫。整堂課,由我告訴給學生的只有兩點:一是怎樣概括說明文的內容要點;二是拓展了駐足點的相關知識。

2、巧妙行使教具,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把握說明順序是本文一個重點,要想完成這個教學目標,就要先完成課後練習一——填寫故宮平面圖。爲了節省教學時間,並全面瞭解七個小組的學習情況,我在課前製作了故宮平面圖(網上搜了半天,都沒找到與教材完全溝通的圖片,於是,我將教材的圖片掃描到電腦上,用圖片處理軟件對圖片的大小進行了處理,並在各建築的圖例旁加上了序號。)每組一份,於課前粘貼到自己組的小黑板上。課上,接洽完這個問題後,各小組派代表將自己組的接洽結果寫在小黑板上。檢查時,由一組代表說明自己的答案,各組語文科代表檢查下一組的回答情況。前後只用了三兩分鐘時間,全班同學便充分了解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從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不足之處

本課中,教學環節之間過渡處理得不太好,在學生自主探究這個環節中,學生從很多角度談論太和殿,當超過我規定的時間時,我爲了能儘快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並沒有針對一些很好的想法而繼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而是直接過渡,沒有做到“教學生之所需要”的課改思想,從整節課來看在一定層面上對課文的挖掘缺少深度。

四、改進措施

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點,多和同組老師交流,更充分地備課,使授課內容更有力於學生的學習。在今後的備課過程中,不光備知識,還要背學生、背課堂的掌控方向,使今後的課堂更加完美。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23日早晨,回到熟悉的校園裏,回到可愛的學生中,覺得已經離開這“夢開始的地方”許久許久了。我迫不及待地捧起孩子們剛交來的第七單元習作《我最敬佩的一個人》。讀着讀着,我百感交集。這次習作裏,汶川地震中涌現出的各類“英雄”無一例外地成爲孩子們心中那個最敬佩的人。不僅僅是解放軍官兵、武警戰士、救援隊員、警察、老師、醫生,還有那災難中自救互救的人們,甚至連爲災區人民捐款的乞丐都在孩子們心中變得高大偉岸。那一篇篇習作,字裏行間都流淌着感動與崇敬。話語雖然秩嫩,卻將孩子們真摯的情感噴薄而出。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這羣和平年代的孩子汲取到了中華民族不屈、無畏的精神,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這羣衣食無憂的孩子經歷了一場真愛的洗禮,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這羣天真爛漫的孩子的心靈得到迅速成長。我腦海裏一遍又一遍地浮現:溫總理走進北川中學高三(一)班的臨時教室,拿起一支白色粉筆,在黑板一側一筆一劃豎着寫下四個大字:“多難興邦”。“多難興邦”——意義是那樣深遠啊!

回想起12日的那天中午14:28分,我正乘車趕往汽車站前往玉林,或許因爲那時車子正在竹溪立交橋兜圈子,我未感到絲毫震感。可災後這些感天動地的.日子,讓我的心靈一次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儘管在玉林培訓,沒有與孩子們共同歷經災難後發生那幾日的心路,但此刻的我是那樣激動。因爲十天的培訓給我許多全新的思想,讓我不斷反思,讓我萌生許多夢想。因爲汶川地震讓孩子們懂得了什麼是民族的力量,領悟到了什麼是愛!

“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來,昂起倔犟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樑,燃起那顆熾熱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來前進。”總理這樣殷切的、充滿力量的話語,不僅會給北川的學子們生命的動力,也將激勵着我不斷前行……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回顧這一課的學習,有幾點值得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

1.怎樣讓學生領會霍金熱愛生活的態度,頑強的科學求索精神和人格魅力,是本節課的難點。全文篇幅較長,把握全文的脈絡有困難。於是,我讓學生找到總述霍金魅力的課文的第八自然段作爲教學的線索,從而將課文分成了“物理天才”和“生活強者”兩個部分,降低了學生的閱讀困難。

2.命運讓霍金失去了什麼?課文第3自然段的文字表述抽象、概括。學生透過文本的語言得到的也是冷冰冰的抽象結論:雙腿癱瘓、說話功能被剝奪、身體徹底變形。這文字背後包含的豐富的震撼人心的內容被省去了。由於學生受到年齡、生活經歷的限制,他們難以與文本情感產生共鳴。很難體會出“殘酷”的內涵,從而也就不能較好地體會霍金作爲生活強者的一面。爲了豐富學生的體驗,我採用了填補文本空白的方式,抓住空白,讓學生展開想象:命運讓霍金雙腿癱瘓,他不能怎樣?讓他失去說話的功能,他不能怎樣?(句式一:命運讓霍金雙腿癱瘓,他不能________,不能_________……句式二:命運讓霍金失去說話的功能,他不能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請學生選擇其中的.一組句子來說一說)。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表述的同時,他們的心靈也受到深深的震撼:命運對霍金如此的殘酷,而霍金卻說: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學生較好地體會到了這段話語背後所包含的滿足、樂觀、頑強、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