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1

《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是根據2008年四川發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編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伸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蹟,讚揚了譚千秋老師恪盡職守、大愛無私的思想感情。

在進行這課的教學時候我主要抓住了四處教學描寫,感受其預示着什麼。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着地震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要體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語調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並伴隨着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十分的`危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着譚千秋老師將要遇難,他的姿勢成爲永恆的瞬間。)

抓住這四處環境描寫,分析譚老師是如何做的呢?讓環境描寫襯托人物,這就是對譚千秋老師的正面描寫,重點抓住譚老師在地震到來和樓房即將倒塌的時候說的話和所做的事,組織學生通過朗讀和表演反覆體會,真正體會譚老師是怎樣詮釋愛和責任的,感受譚老師對學生大愛無私的情感。學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詮釋的意思了,不是簡簡單單能用解釋來說明的。

那到底什麼是愛?什麼是責任?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 “撐”組織教學,讓學生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能感受到什麼?“撐”看出了譚老師用出了所有的力氣,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水泥板,自己卻被砸的血肉模糊,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麼是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當講到這兒時,大家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後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千秋老師逝世時候的自然姿勢,也正是這個姿勢護住了四個學生,充分看出譚老師這種恪盡職守、捨己爲人、大愛無私的情感。我讓學生聯繫上文當地震來臨時,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的內容進行探究,譚老師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那譚老師人生的價值是什麼?那就是爲孩子,爲他人。譚老師最後的姿勢是他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姿勢,是詮釋愛與責任師德靈魂的姿勢。這時,再讓學生說說課文爲什麼以“最後的姿勢”爲題時,學生都能滔滔不絕說上半天。

但在鑽研教材的時候沒有太深,憑自己理解上課,在這課中忽略了側面描寫的學習。還有就是我上課時候太過注重形式了,沒有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以後的教學中引以爲戒的內容,要特別注意。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2

本篇略讀課文文字淺顯,採用預習、自學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生生互助的學習交流。此環節重在通過思維交流、朗讀交流,啓發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體會松鼠的可愛以及家人對松鼠的喜愛。學習作者通過具體事例和動作詞語及恰當的修辭方法描述得真實具體,這是高段學習的一個重點,並注意引導學生旨在意會,能在以後的習作中加以運用。教學設計真正讓學生成爲了學習的主人,通過預習自學、小組交流掃清了字詞障礙,課堂上學生自己擬訂自學提綱,然後自學、交流,完完全全把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教師作爲教學的傾聽者,教學思路清晰,環節緊湊,教學重難點突出,在學習中能作些許指導,通過學生預習自學、小組交流的方法形成互動,並注意知識的積累,完完全全把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注意知識的前後比較與銜接,通過自己的想象進行補白,跳出文本,放開視野,進行適當的學法與寫作的指導,進行仿寫練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1、導言:

上學期我們學了《松鼠》一課,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松鼠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今天我們來學習《跑進我們家的松鼠》這篇課文,看一看這篇課文描寫的松鼠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2、快速地瀏覽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3、再讀課文,說說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4、再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可結合學生的自讀,讓學生說說最喜歡其中的哪件事?並結合相關的語句說說自己的體會。

5、再讀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重點與上一篇區別開。同時研究文中的側面描寫,即爸爸說的話和作者的議論。

6、最後想像松鼠跑到你家裏你會怎麼做?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從六點設計分解來看:第一點的設計讓學生學會理性學習,運用已有的學習知識,學習和感悟新篇章。第二和第三點的設計是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第四點是勾畫、批註。勾畫、批註已成爲高段學習的一種重要的'思考方式,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動筆,“不動筆不讀書”。在這一點的設計我還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在交流時,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感受松鼠的可愛、聰明、靈巧和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在學生交流的過程同時,我還相繼指導學生讀好、悟好有關的句子和段落。使感悟和朗讀有機結合,讀體現悟,悟促進讀。第五點和第六點是寫的訓練。此環節的教學採用了先整體感知再深入感悟,最後寫的訓練,做到了讀寫結合,此設計很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我感覺這節課上的比較好。

本篇略讀課文文字淺顯,採用預習、自學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生生互助的學習交流。此環節重在通過思維交流、朗讀交流,啓發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體會松鼠的可愛以及家人對松鼠的喜愛。學習作者通過具體事例和動作詞語及恰當的修辭方法描述得真實具體,這是高段學習的一個重點,並注意引導學生旨在意會,能在以後的習作中加以運用。教學設計真正讓學生成爲了學習的主人,通過預習自學、小組交流掃清了字詞障礙,課堂上學生自己擬訂自學提綱,然後自學、交流,完完全全把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教師作爲教學的傾聽者,教學思路清晰,環節緊湊,教學重難點突出,在學習中能作些許指導,通過學生預習自學、小組交流的方法形成互動,並注意知識的積累,完完全全把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

在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的基礎上,學生又補充了松鼠的課外資料,這樣進行知識的前後比較與銜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進行補白,跳出文本,放開視野,進行適當的學法與寫作的指導,進行仿寫練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3

《別擠啦》是英國作家狄更斯所作的一首給人以心靈教化的詩歌,他通過對人思想感情上“別擠”和嚴防把美好心靈擠走兩方面的抒寫,表達了作者嚮往人間的美好,追求真善美,倡導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用寬容、善良、真誠的心去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採取的方法是自讀感悟,合作探究,全班交流,開放式的教學。這與教學《黑孩子羅伯特》剛好相反。《黑孩子羅伯特》篇幅較長,爲了讓學生抓住要點,就要讓學生把長的課文讀短。而《別擠啦》這一課篇幅很短,我就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學生將短的課文讀長,比如“擠”這個字的具體含義有哪些,“人間的一切”指什麼,我們曾經有哪些行爲讓別人“受到壓抑”,有哪些“醜惡偷偷潛入你的心裏”等與詩歌內容相應的問題,這樣聯繫生活實際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後,再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誦。學生很感興趣,並且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一些行爲和思想,真正純潔了學生心靈,讓學生經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同時教會了學生應該怎樣做人。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4

教學反思:

《花邊餃子裏的愛》是小學語文s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了小時候媽媽給我包“花邊餃子”和長大後,“我”給媽媽包“花邊餃子”的故事,表達了母子之間相互關愛的深情。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同樣每一位學生閱讀文章時,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們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教本文時,除了考慮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想讓學生上一課,有一得,還想到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更深一步感悟作品中蘊含的深情,更想讓學生真正走進作者內心,真切體會到這人間深情。

成功之處:

1、教學中目標明確,板塊清晰——“發現愛,尋找愛,分享愛”,且層層遞進。

2、突出“以學生爲主體”的新課標,課堂上放手讓學生自讀、自學、自品、自悟,同時鼓勵學生小組合作——同桌交流、四人小組交流。把更多的課堂時間還給孩子,注重學生的個人體驗。第二個板塊是全文的重點,在這一環節中,我主要引導學生把握文章重點字詞,通過比較進一步感悟作品深情。這也爲學生寫作練習埋下伏筆,引導學生學會在自己的文中中運用“重點字詞”來表達個人情感。課堂上,有些學生的回答讓我感到震驚,他不但學會體會重點詞語,還自己找出與原文中相近的字詞,進行更換作比較,以加深對比,突出原文字詞的好。

3、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後,還要學着將學生“拉”出來,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文本——站在制高點,縱觀全文,找感受、體收穫。最後學以致用——學習課文的寫法,抓住關鍵自己體會;學會作者體驗生活中的愛,並嘗試彙報、表達這愛。

在課堂上,由於自身素質還未成熟,在孩子體會精彩之處,卻被自己輕易的放棄。比如:學生找到文中一個“討”字,感受到兒子非常的孝順,是想盡一切辦法在讓母親開心。由於當時的.慌亂無措,我僅僅是讓學生一起帶着孝順之心再讀了文句就匆匆而過了。沒有給孩子做到恰當合理的評價。

從執教本課的全過程來看,我深深感受到自己教學上的差距,對文本的理解還沒有上升的“質”的飛躍,解析教材的能力還亟待提高。總之,今後我會更加努力,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5

剛到六年級教學,一切都是那麼的不適應,教學進度趕不上,教學質量上不去。每一次考試都是不夢想,打開考卷仔細分析,我發現自我的教學漏洞,不是這兒沒教到就是那兒學過,到底應當怎樣教學呢?我一片茫然。一日,偶然看到《小學語文教師》中的一篇《寬基語文:打開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一文,讓我豁然開朗。

書中說: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爲學生一生髮展奠定寬厚的文化根基,然而,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從目標到資料到形式都存在着過於封閉、過於狹窄,過於單一的弊端,學生的語文根基難以拓寬,人文素養的構成缺少有力的支撐。

所謂“寬基語文”,從語文教學目標來說,就是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不但着眼於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本事,並且着眼於奠定學生的人文根基,從學習資料上說,就是以語文教材爲依託,打通教材學習與課外閱讀的籬笆,讓學生語言學習的資料與大文化,大經典相融合,從形式上說,就是從課堂出發,打通語文學習與生活的籬笆,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化,活動化。

據此,在教學第四課時《古詩二首》時,我沒有停留在釋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情上,而是進行了很多的.拓展,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其它詩句,明白什麼是邊塞詩,什麼是邊塞詩人,有那些邊塞詩人,他們有那些作品。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大開眼界,又調動了學生的進取性,並且在考試中又得到了實惠。這就是平寬基語文的妙處啊!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6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這篇課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實驗教材小學語文課本第十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爲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蹟——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我覺得,如果能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立志爲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那就能真正地進行德育教育。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

文章的中心詞是“傑出”和“愛國”。我圍繞着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並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教學課文後,我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我雖然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但由於這篇課文所描述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太遠,所以,對這篇課文的難點如“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學生理解得不夠深刻。

二、閱讀教學中以讀爲本的理念貫徹不到位。我在教學中,雖然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得還不夠。看看其他優秀老師的課堂,這點都做得很好,他們能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過程中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能做到“書讀百邊,其義自見”。

三、在教學中,關於詹天佑所採用的“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學生理解不夠深刻。在課堂上,我的學生在比較機械地跟着我的思路走,沒有什麼自己的創意。所以,我感覺到,自己的啓發還是不夠的。

“整體感受——抓住核心——輻射重點語句——指導朗讀——生成語感”。這是閱讀教學,指導學生“朗讀感悟”課文內容的捷徑。在一篇文章中,我看到這樣的提法。在這裏,我把它做一番剖析,以備以後的閱讀教學之用。

所謂整體感受,就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它符合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整體——部分——整體”一般原則。抓住核心,即抓住文章的核心內容或叫中心內容。

關於這篇課文,我的教學步驟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講解資料收集的方法與技巧,佈置學生預習,認識生字,質疑問難,學生自悟。理清課文脈絡。

第二課時:學習、理解全文內容,重、難點教師點撥。感情朗讀,深化理解。總結中心。

第三課時:學習作者總分式佈局謀篇的方法。鑑賞語言、吸收語言。發展技能,進行說、寫訓練。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7

《姥姥的剪紙》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採用了第一人稱,敘寫了姥姥心靈手巧,剪紙技藝精湛,圍繞“喜鵲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紙展開了“我”和姥姥之間動情有趣的故事。整篇課文語言優美,飽含深情,表現了姥姥對“我”的深情以及“我”對姥姥的深切懷念之情。課文中的插圖也較爲形象地表現了姥姥與“我”相處時融融的親情。

縱觀整篇課文,我們不難發現“剪紙”一詞既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又是情感變化和流露的載體。因此如果抓住這條主線,披文入情,就能走進姥姥與作者的情感世界。那麼,如何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去感受姥姥對“我”的深情以及姥姥與“我”相處時濃濃的親情呢?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覺親。”如果創設出文章中所描繪的那種意境和氛圍,喚醒學生以往的感知體驗和美的記憶,學生纔會漸入佳境,體會到作者的胸臆。爲此,教學中,我始終圍繞姥姥的“剪紙”開展教學活動。我把全文分爲兩部分,先是讓學生找描寫剪紙的語句,感受姥姥剪紙的.形象生動、精巧細緻,在感官上有一個形象的瞭解。接着,以“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爲中心句,思辯姥姥爲什麼能“熟能生巧”,怎麼練的,結果怎樣,進一步感受姥姥的心靈手巧。

然而,整篇課文要表達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紙技藝,更是祖孫之間那份濃濃的親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學中,我還是抓住剪紙,讓學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紙圖,想想它們有什麼特點,體會到在實際生活中姥姥的勤勞,作者的貪玩。讀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姥姥與“我”的對話,使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紙的意思,不解地發問,到看得懂剪紙的意思,熱情地交談,以至到後來纏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紙把“我”與姥姥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學生通過朗讀以及重點詞句的理解,對姥姥高超的剪紙非常佩服,讓學生進行動情地朗讀來感受姥姥與“我”相處時融融的親情。爲了加深學生對姥姥與“我”情感的理解,我還將這部分內容中的幾幅“牛兔圖”展示給學生,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學生明白這些“小兔騎牛圖”“老牛小兔啃草圖”等等,意思是說兔子總是在玩耍,老牛總是在幹活,就好象姥姥對“我”的喜愛與呵護。學生在交流這三幅圖片的含義時,能聯繫自己的實際生活,感受姥姥對作者的疼愛時,更激起對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當我讀着作者後來寫的對姥姥臨終前的回憶時,教室裏一片安靜,有的學生感動得甚至要流淚了。我想這正是我要的教學效果,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紙藝術,更是讓學生體會到親人的關愛,永遠心存一份感激,並把這份情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

由此看來,閱讀本篇課文我們只要引導學生透過課文中的文字,展開豐富而又美好的想象,學生就能感受到作者對姥姥勤勞的讚美和對姥姥的依戀。學生一旦展開了夢幻般的翅膀,就能激起他們思維的靈性火花,從而達到語文感覺的細膩敏捷,促進心靈的詩化。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8

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在教學《窮人》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自說,自讀,自評,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說出感受,讀出感受。例如教學《窮人》中桑娜想的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說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學生有的說怕丈夫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有的說因爲桑娜擔心要讀得慢些,而有爭議的說桑娜緊張、着急要讀得快點。在學生多元解讀的基礎上,再及時運用多種朗讀的方式,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男女生賽讀、表演讀、輕聲讀、大聲讀等等,引導學生讀得有聲有色,讀出自己的領悟。

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圍繞課題,從窮人桑娜和漁夫人窮心靈卻很富裕的對比描寫中讚揚了廣大窮人善良美好的品質。無論是從作者的寫作手法上還是從情感的體驗上引導學生在課文結束進行一個整體回顧是必要而且必須的。用學生開課前的一個提問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作者爲什麼要以《窮人》爲題?”學生定能從幾個方面對課文進行一個很好的總結和回顧,此時老師再設計一個開放性的話題:“漁夫掀開帳子,看見西蒙的`兩個孩子,又會和桑娜說些什麼?他們以後又會發生什麼事?請你發揮想象續寫這個故事。”學生帶着意猶未盡的情緒和開放的問題結束課文學習,又帶着新的思考走進新的課堂,不正是我們追求的教學境界嗎?總之,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使我再一次深刻體會到尊重個性就是尊重生命。作爲教師我們應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構建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教學,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自由飛揚。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9

《桃花心木》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課文,借種樹喻育人。寫了一位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裏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說明了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生活的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一、成功之處

1。放手讓學生進行自學。學生對種樹人怎樣種桃花心木,和明白澆水的道理部分的解讀與理解,我是通過“小組交流,組內展示”這一環節完成的,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文本對話,從而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2。適當牽引。尊重學生的學習經驗,在學生的理解出現障礙或偏差的時候,我及時的給予幫助和引導,體現了老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如當學生彙報種樹人的一段話時,對育人的道理並未完全讀懂,我恰當地設置了提問環節:你有什麼不理解?並讓學生聯繫前生活實際想象“不確定的生活”的意思,經過這一點撥,學生茅塞頓開,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3。結合學過的知識進行引導學習。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對學生來說指導寫法有一定的'難度,因爲直接指導容易顯得生硬,間接指導又怕效果不佳。最後我想出藉助談話引出《白楊》課文,由此及彼,讓學生既學會閱讀方法中的相關聯想,又不露痕跡的進行了寫法指導。

二、不足之處

1。小組合作效率不高,只能找到相應的句子,卻不能很好地組織語言進行表達。

2。朗讀指導不到位,針對重點環節,學生不能很好地進行朗讀,提升空間有限。如果能夠砸實一段的朗讀,對於朗讀水平的提高會有一定的幫助!

三、改進措施

在授課中要面向全體學生,給孩子們進行適當地引導。提出的學習要求應該有層次,這樣纔會對全體學生都有教育效果。

今後我努力讓自己的課堂更加有效,更多精彩!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10

1、自主合作學習的課堂是高效的課堂。在進行這一實驗之前,在課堂上不管我問什麼問題,學生都閉口不言,默不作聲。我再三啓發學生也不爲所動;可在現在的課堂上,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學生熱情高漲,每個問題,學生都能大膽發言,而且口齒伶俐,理解到位。同樣是一節課,爲什麼差別這麼大?我想,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利用一系列科學、規範、有效的考覈方法,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有效保證;另外,學生之間的交流更是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2、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是理解課文的前提。當時間倉促,來不及讓學生預習的情況下,學習效果極差,對課文的理解還是隻停留在表面,這樣的一節課下來,孩子們一知半解,老師的心情也極爲糟糕。在不斷的試驗中,我發現要讓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必須給他們充足的預習時間。這一節課,我是指導學生按照導學稿的安排一步步進行預習。在巡視中間我發現,許多學生對課文理解到位,答案准確,這比原來的教學方式取得的效果好多了。

3、教師的思想還需轉變。在自主學習的課堂,老師不可避免地犯了共性問題,總想多說多講,結果佔用了不少時間,在我的課堂也是如此,因爲講的過多,結果佔用了學生時間,整節課總感覺慌慌張張的`,進行字詞檢測時,佔用了學生三分鐘的課間時間。如果,我能把握好教材,少講而讓學生多練,那麼這一節課的時間安排應該是恰到好處的。

4、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琅琅的課堂。我們強調學生自學交流,更應該注意課堂上的讀書聲。這節課,我本來安排學生在學習字詞後再次以小組爲單位分段讀課文,可還是因爲時間關係,這一環節沒有進行。因爲課文讀得的少了,也導致後面的“再讀課文,理清思路”、“細讀課文,理解內容”這兩個環節進展緩慢,因爲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這樣的效果當然不夠理想。

改進意見

1、接受各位老師建議,我們的語文精讀課的兩個課時進行大膽改進,第一課時只完成“初讀課文,解決字詞”、“再讀課文,理清層次”這兩個環節的所有內容,即先預習然後馬上進行交流展示。第二課時則集中精力完成“細讀課文,理解內容”、“品讀感悟,感情昇華”、“質疑解疑”這些環節,這樣讓每一節課更有針對性,同時也把學習任務分解開,更有利於節省時間。

2、小組考覈機制需再完善。

3、教師在課堂上要儘量注意走下講臺,少講甚至不講。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11

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改實踐中,要進行讀寫結合的教學,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到寫作中去。葉聖陶先生說過:“必須注重傾吐他們的積蓄。”但是有的.學生光注重“積蓄”不注重“傾吐”,有的學生注重“積蓄”而缺少書面表達的其他要素,即使有東西也“吐”不出來。這樣,就必須在讀寫之間繫上一根紐帶,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讓讀寫結合,在閱讀中學會習作。蒙老師在這節課上很好的體現了讀與寫的結合:如在讓學生讀4至6自然時,讓學生邊讀邊寫自己的感觸,這樣就促使了學生在閱讀中學會了寫,使學生不光有了“積蓄”也學會了“傾吐”;如在教學時讓學生給詹天佑寫頒獎詞,教師讓學生在讀文感悟後運用文中一些詞語寫頒獎詞,使學生不再缺少書面表達的詞語,使讀寫之間互相溝通,綠水長流。

這節存在不足之處是:1品讀不是很到位。2創設情景有些欠妥。像學生在念頒獎詞時,教師爲什麼只強調要嚴肅認真,而不是快樂、興奮或者驕傲呢?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12

《跨越百年的美麗》是魯教版第十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課文是樑衡同名散文的節選,這是一篇讚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麗”爲主線,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麗不在於容貌,而在於心靈和人格。她爲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在執教《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力求從多個方面讓學生感受課題中的美麗,力求在教學中做到實與活相結合我覺得我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是:

一、讀得訓練比較紮實。

我在讓學生充分的品讀的基礎上,讓學生畫句子、寫感受,從多個方面逐步深入的交流“美麗”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的發言幾乎都抓住了所有的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瑪麗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種更可貴的東西,她堅定、剛毅、頑強,有遠大、執著的追求”、 “爲了提煉純淨的鐳,居里夫人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於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0.1克鐳”……同學們抓住這些句子,談出理解,談出感受,有理有據,情真意切。同時我有意識的帶領同學們將自己的理解、感受還原到朗讀背誦之中。最後落腳到排比句的作用的領會上。實現了讀中思、讀中感、讀中悟。

 二、我能夠以學生爲主體,把課堂和時間還給學生。

課堂上我大膽的放手讓學生交流“最讓自己感動的美麗是什麼?”老師沒有畫圈子,設框框。學生聯繫文中的語句談得比較充分,比較到位,把理解語言與受到感染、激勵融爲一體。

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我讓學生在充分讀議的基礎上,播放居里夫人講演的影片的片斷,瀏覽課後的閱讀鏈接,在學生心中已有積蓄,躍躍欲試的.時候,我讓學生寫下自己想說的話。這既是讀後的真切的感受,又是敬仰、追隨居里夫人真情流露,既練筆又明智,一箭雙鵰。

當然本課的教學也有很多遺憾,比如,學生在交流中還缺少層次性,說明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夠。交流過後教師還缺少必要的梳理,如果能夠隨着學生交流的不斷深入,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這樣的印象,即:課題中的“美麗”不僅體現在她的容貌上,更體現在她的偉大成就上,科學的精神上,高尚的人格上讓居里夫人的形象鐫刻在學生的頭腦當中,讓文中的語句活在學生的語言中,這樣我想就更好了。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13

語文與生活是一項關於“風”的綜合練習,告訴我們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激發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興趣。在教學第一項時,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學習,第二項,孩子們不知道什麼叫朔風,我告訴他們就是北風,並且分別讓他們說說與春、夏、秋、冬有關的風。我還給學生拓展了與風有關的.詩句: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高鼎《村居》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黃巢《題菊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志南《絕句》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效果不錯!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羣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羣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爲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乾,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後又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爲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教這篇課文,爲了提高效率,我設想就是圍繞兩大問題開展教學:1、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老人愛海鷗?2、老人死後,發生了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從中體會到什麼?教學的'方法是讓學生自由默讀課文,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基本流程如下:默讀課文——畫出句子(能體現老人愛海鷗的句子)——寫體會(批註)——小組討論——彙報(全班交流)——師生點評。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展開想象,豐富文本內容,讓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如在品味描寫老人的外貌描寫的句子中抓住三個“褪了色”體會老人的無私,適時讓學生補充課前查找的關於海鷗老人吳慶恆的故事;抓住“背已經駝了”體會老人年紀很大,但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十多年來,一到冬天每天堅持步行二十餘里給海鷗餵食(因爲工資不多,全節省下給海鷗買餅乾——無私,對海鷗就像對自己的兒女。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基本都能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文本表達的情感。有了第一部分的鋪墊,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就顯得水到渠成,因爲學生已經知道如何品味詞句,理解情感了。

這節課帶給我最深的一點感受是隻要大膽放手,有方法的指導,學生就能學得輕鬆,並且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因爲他們自己也能找到答案,這是一件快樂的事!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15

課文《最大的麥穗》講述的是古希臘大學者蘇格拉底給學生上的一堂課,讓學生走進麥地去採摘一個最大的麥穗,雖然弟子們兩手空空,卻收穫了一個道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機會,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

文章本身的思想性很強,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我認爲學生有學習潛力,他們已具備了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默讀有一定速度,能夠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的恰當意義,能夠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已有經驗推想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他們有對文本的獨特感悟、思考和體驗,他們更有在交流和討論中提出自己看法的激情。這是我對學生學習狀態的分析,它提示我的教學設計中該如何整合利用學習資源。

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認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邊思考,把自己的感悟、理解寫在書的旁邊。給足了學生讀書的時間,讓他們有充足的思考的時間,然後再讓他們在小組討論,發揮大家的長處,聽取別人的意見完善自己的觀點。最後再在班上交流。這樣做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動了學生腦筋。

當學生都找到顯而易見的答案時,我再進一步提問-----學生是用心尋找,麥地裏明明有最大的麥穗,可學生爲什麼就是沒有摘到呢?引導學生髮現自己認識上的矛盾,懷疑自己已有的理解,促使認真研讀課文,更積極思考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在充分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我真的'希望自己能有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我希望適時的引導能讓學生加深認識,我希望巧妙的點拔能讓思維混沌的學生豁然開朗,我希望精要的引領能幫助學生思維提升。可我經驗不夠,機敏不足,現實的課堂或許和理想有一定距離。尤其在預設中我是希望孩子在談關於最後一小節的理解中結合實際來談的,可是我引導不到位,學生沒有汲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