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學反思1

一.人磨課

《太陽》既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又是一篇科普說明文,還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說明文與說明方法。說明文、說明方法的教學是比較枯燥的。科普文本教學如何突破重點難點、如何激趣、如何拓展是我在磨課過程不斷地進行着思考與改進的難題。

本課的教學內容很多:太陽的知識、太陽和人類的關係、說明方法的運用、句段中的語用等,在最初的上課時,我力求面面俱,結果導致課堂太滿、滿堂學、但學生沒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重難點——說明方法的學習也沒有很好地突破。因此,我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

1.講解的順序爲重難點讓路:由最開始的從總結段(第8自然段)的講解,總結出“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世界”——進而講解到太陽和我們的密切關係體現在哪些方面(4—7自然段)——最後到因爲太陽有如下哪些特點才能與我們關係密切(1--3自然段)的倒敘講解,變爲現在的順敘講解。現在的教學主線更突出、明確,教學目標更好地落實。

2.講解詳略合理安排:詳細講解的是太陽的特點(1—3自然段)。課前收集好預習單,整理好預習效果數據後,我就發現了學生對於對於文本的重點部分——說明方法的運用,只看預習單上的說明方法介紹、還是不太能理解什麼樣的句子用了什麼樣的說明方法。於是我以學定教,在教學中必須巧妙的設計了圖文並茂的課件,以文本爲基礎、一個說明方法一個說明方法地落實教學,在教學“太陽的特點”這一部分時、我讓四人小組選擇一個喜歡的特點聲情並茂地朗讀,並以學生喜歡的順序進行教學。本節課中,學生順序是從太陽的“大”到“遠”再到“熱”,在講解“大”這一特點時順勢學習“作比較、打比方”兩種說明方法;從爲什麼太陽“我們看上去只有一個盤子那麼大”、因爲太陽離我們很遠,過渡到講解太陽“遠”這一特點,在這段的教學中學習“列數字、舉例子”兩種說明方法,讓學生用“——”劃出“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這一句話、並寫上“舉例子”三個字、以這一句爲例子學習作批註的方法;從“就算太陽離我們不遠箭也不能射到它,因爲太陽很熱”,自然過渡到講“熱”,有了“大”和“遠”的學習基礎,學生已經掌握了四種說明方法,在講解“熱”這一段中讓學生給用了說明方法的句子作批註,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從易到難,從扶到放的教學過程,紮紮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地進行重難點突破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起來更有趣、更輕鬆,更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導作用與老師的主體作用。非重點部分太陽和人類的關係(4—7自然段)告訴學生這是說明方法“舉例子”的運用,大膽放手讓學生說說這一部分列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太陽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進行充分的說的訓練,教師相機進行概括——太陽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體現在:萬物生存、自然現象、殺菌能力方面。繼而從用關聯詞語“有了……才……”、“如果……就……”說明太陽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過渡到“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世界”。總結全文。

3.有效拓展

葉聖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藉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太陽》這篇課文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對某一事物進行說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學生學習完《太陽》這篇課文後,嘗試做運用說明方法的練習題。

再設計小練筆:用上本文中學到的四種說明方法來寫一段介紹仙人球的話。教師設計的小練筆讓學生將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四種說明方法自然地遷移到“寫”中去,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得到寫的訓練和提高,紮紮實實的寫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簡而言之,教學過程實行“一課一得”的策略,巧抓文本的軸心問題重點——說明方法進行高效學習,其他語用、語法不作詳細講解,

二.課磨人

經過了本次精品課的磨課,我有不少的感觸:

1.教學要落到實處,

2.語言要乾脆,不要囉嗦,

3.不管什麼文體的文本教學都要有激情,有趣,教師要熱情高漲,學生才能學得興趣盎然。

語文教學反思2

本單元以“革命傳統”爲主題,組織了三篇課文。課文都是從“爲民服務,與民交友”的角度描寫了三位革命領袖。《吃水不忘挖井人》講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時爲老鄉挖井,解決村民生活困難的故事,表達了村民對毛主席的感激之情。《難忘的潑水節》體現了周總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朱德的扁擔》圍繞“扁擔”向學生描繪了一個以身作則、模範帶頭的朱德軍長。無疑,從教學內容可以看出,這些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給學生學習課文帶來一定的難度。爲了讓學生走進文本,更好地感悟偉人的美好品質與偉大形象,我從三個方面下足工夫:

一、下足學生預習的工夫

課前要求學生熟讀課文,不僅讀準字音,讀好詞語,句子要讀得很流利。尤其在早讀的時候,一遍又一遍地讓學生認真地讀,用心地讀,讓讀得好的孩子帶着大家讀;另外,鼓勵學生查字典、詞典,初步讀懂課文中不懂的詞語,並把不懂的問題記在課文的旁邊,以便課堂交流。查資料也是預習課文很重要的一個途徑,畢竟學生對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老一輩革命家瞭解甚少,僅憑課文中的故事情節是難以豐富人物形象的。自己或在家長的幫助下查閱更多的相關資料,爲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二、下足教師備課的工夫

這三篇課文都是去年武漢市小學語文優質課競賽的選課,吳老師從學校電教組找來了每一課的課堂實錄供大家觀摩,利用現有的資源分工合作,很快整理出三份詳盡的教案。然後,自己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做好動態備課記載。這樣,老師上起課來胸有成竹,一氣呵成。

三、下足學生課後動筆的工夫

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課文學習進展得很順利,相信第三單元課文的學習一定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爲了瞭解三位偉人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也爲了瞭解學生收穫了多少,等三篇課文學習完後,結合語文樂園(三)“我的作品”要求,指導學生把學習課文的感受寫下來。有的孩子就自己學習的其中一篇課文寫一段感受,有的孩子用三段話分別寫出自己學習三篇課文的感受,並把好的作品讀給全班聽。大家都在自己的寫話中表達對他們美好品質的由衷讚美,也是大家學習的榜樣,讓革命傳統代代傳。

語文教學反思3

國家“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一、二年級學生要能“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蘇教版小語教材把《會走路的樹》編進二年級下學期課本,正是把課文當載體落實這一目標的良好舉措。

這篇童話語言淺顯流暢,故事有情有趣,歌頌了自然界的和諧與美好,倡導了人與人之間要真誠和友愛、互助和團結。教學時,要讓學生學出情趣。

文學本是有情物。童話的字裏行間永遠充溢着情和趣。有了趣,才吸引孩子們注目,想讀,愛讀,讀中追根求源,讀後掩卷靜思;有了情,才使美好的故事、深刻的內涵、深遠的寄託走進孩子們的心靈,感動他們,激勵他們。

樹,是植物,它怎麼會走路呢?文題引發的有趣懸念,使課文有情有趣地展開故事情節。

“好奇”你懂嗎?小鳥見到了什麼感到好奇?

這棵會走路的樹,小鳥喜歡嗎?爲什麼?讀書,感悟,可以得出如下四點結論:

1、會走路的樹長得漂亮——“金色”。

2、會走路的樹勤快——“走來走去”。

3、會走路的樹態度和藹:“當然可以。來吧!”

4、樹與小鳥成了朋友:

“玩了好一會兒”

“把小鳥送回家”

“天天陪小鳥”

“去了許多地方,”

“看見了許多有趣的東西”

第二年春天,小鳥又見到另一棵會走路的樹,它提出了什麼問題?

小馴鹿說了哪些話?小鳥明白了什麼?

小馴鹿對小鳥好嗎?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讀書,體悟,一篇只有263字的短短童話卻一波三折,有趣有情地演繹着,有起有伏地延伸着,如一出小戲張弛有度扣人心絃,如一卷卡通色彩斑斕、熠熠奪目,更如一本連環畫,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彩,彰顯了人世間的友善和和諧。,《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4

月考結束後,面對存在的問題,我進行了反思,結果如下:

一、|教學方面存在的漏洞

試卷發下來後,首先最明顯的漏洞就是基礎知識比較差,另外,字跡也潦草,這跟我平時毛糙字詞不太重視的緣故,翻看了其他班級的卷子,最明顯的是3、6、9班,基礎知識答的好,卷面特別乾淨,而且學生字跡工整。最值得一提的是作文。我的作文講了,學生也寫了,我也改了,但是改完後沒有評作文,學生還按自己寫得作文寫了上去,所以質量很差,對比其他班級,習作很成熟,這也是我邋遢造成的後果。

二、作業方面存在的問題

成績的差距就是教學態度一手造成的,平時的作業只改,沒有講評,孩子對評語又不太懂,造成了後果。另外,習作方面的指導也有問題,很少和組內老師進行交流,我行我素,所以造成了對孩子的程度把握不夠,指導不夠細緻,對待差中學生沒有盡心,所以作文大面積的不能過關。另外,更重要的是大習作沒有,一直以來總是以忙爲藉口,沒有謄寫,但呂圓圓老師也忙,習作卻在整個年級裏最多,所以忙的不是藉口,而是沒有去擠時間。

三、學生批註方面的問題

總是很自信,以爲自己通過講解,學生應該能夠一次掌握,這麼多年來一直這麼做,成績也不好,但從來沒有找過自己的'原因,通過這次作業書本相互參觀交流才明白,天道酬勤,別人的成功都是因爲平時紮紮實實的教學,光看批註就能找到差距。3班,6班、9班10班的語文書本上密密麻麻,每個重點都有認真的批註,而且學生已經養成習慣,每天不批註,每天差一步,久而久之,就落後很多。

四、思想方面存在的問題

今年進入到四年級,發現所有的秩序井然,教師的凝聚力很強,李主任的工作力度也很大,於是在你的籠罩下,我漸漸失去了自我,許多問題沒有主動積極去操心,因爲總覺得有靠山,沒有將自己放在年級領導的位置上,沒有給大家帶好頭。通過這兩次會議,我已經深刻的意識到我的問題。

針對以上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已經認識到嚴重性,我一定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轉變自己的工作作風,教學態度,多向好的教師學習,以身作則,真正做好“四年級教師”。

語文教學反思5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爲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由於霧凇離我們南方的學生生活較遠,在教學中我以“讀”爲主線,落實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將“讀”的聯繫貫穿在整個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的情感及道理。爲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1、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霧凇美景,邊讀邊感悟。

2、自讀質疑,小組交流。

3、品詞、品句,配上動作體會朗讀。

……

課上,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氛圍濃。教學中滲透了課改理念,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力圖體現三個維度的落實。教師朗讀指導也較到位。

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較單一,應在多元化些,鼓勵性再強些。

2、對詞的品析不夠到位,忽略了“凝結、隨風飄蕩、籠罩、淹沒”等詞的理解。

3、學語言不夠簡練,生活化。

“教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以上是我此次上課改彙報課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發揚優點,對於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語文教學反思6

關於文言文,我覺得首先應該誦讀。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本文,應以誦讀法爲主。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墨子的伶牙俐齒、能說會道,說理得有理有據;同時,在誦讀中體會墨子的性格特點。輔之以討論點撥法、品讀法。在讀準字音,讀好節奏之上,讓學生藉助注視疏通文意,在這基礎上,整體把握課文,然後啓發學生研習課文。

教學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品味墨子的勸說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張,認識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儘自己所能爲和平作貢獻。

《公輸》這篇文章比較長。其中墨子說服他人的說話技巧特別值得學生們學習。可是這氣勢磅礴的語言理解起來有點困難,因此花得時間也比較多。這次我們語文組選擇用學案來教學,第一次用這種學案,學生覺得不適應,連我自己也感到手忙腳亂的。不知道如何處理書本與課文兩者之間的關係。上完一堂課下來,我知道在上課之前,我還得向其他老師學習。在落實文言文的基礎知識上,也應該多花點時間,讓學生多做幾道和中考有關的題目以加強記憶,在這方面好好下功夫

語文教學反思7

一節課結束時,學生已經能夠用連貫、通順的語言,詳細、生動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如下:

我喜歡吃香蕉。香蕉就像半個月亮一樣。它有兩種顏色:有的香蕉是青色的,有的香蕉是黃色的。香蕉的表皮十分光滑,吃起來也不用麻煩。只要把皮剝掉,就可以吃到又香又甜、又軟又滑的果肉。就連沒有牙的老奶奶都可以享受着香甜的味道。如果香蕉皮是綠色的話,你可千萬別吃,因爲這樣的香蕉吃起來又酸又澀。不過你不要着急,只要在家放幾天就可以吃了。熟透的香蕉叫人越吃越愛吃。

我喜歡桔子。它圓圓的和蘋果一樣大小。桔子先是綠色的,然後漸漸地從綠色變成桔黃色。如果把桔黃色的皮剝開,就能看見一瓣兒一瓣兒的桔子圍在一起掰一瓣兒放進嘴裏,嘴脣上和舌頭上同時染滿了桔黃色的汁水。沒有熟透的桔子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想吃。我知道桔子裏含有維生素,多吃一些水果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大的好處。

秋天,蘋果樹上掛滿了蘋果。蘋果圓圓的和茄子一樣大小。蘋果先是青的,隨後變成青紅色,最後變成深紅的。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那新鮮青嫩的果肉,嘴脣上舌頭上同時染滿了青嫩的汁水。沒有熟透的蘋果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的,叫人十分的喜愛。

這樣的語言訓練,通過感官的開發,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學會用眼睛去判斷事物的形狀、大小、色彩,甚至更多;學會用舌頭去品嚐酸、甜、苦、辣。利用感官的開發,刺激表達的慾望,使學生有感而發,說出更多、更豐富的內容。在傾聽敘述的過程中,慢慢學會欣賞、品味和評價。什麼樣的語言更準確,什麼樣的語言更生動,什麼樣的語言更耐人尋味,還有什麼語言能夠與衆不同。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鼻子和耳朵。打開五官,就打開五彩的世界!今天,學生所能看到的還只是一片葉子,但總有一天他們會透過葉子看到繁茂的大樹,甚至氣象萬千的森林。

語文教學反思8

今年接任的兩個初一教學班,是學校教導處根據好中差相搭配原則編排的,四個班級入學平均值相差無幾,這,結束了本人連續六年任教年段差班的屈辱歷史,給了我深呼吸的機會,爲我鼓足幹勁積極實施分層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保障。

不過,就目前學情分析來看,任教班級的差生面所佔比例很大,各科的期中考試成績即可見一斑。就語文學科來說,我任教兩個班,其他兩個班都是中層領導單班教學,她們經常給班主任討課來上,而我沒有。同時,我還要到其他學校參加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需要與人調課,這必然或多或少影響學生學習情緒。

上半學期,我一種在嘗試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很受好生的歡迎,此次期中考,兩班的優秀率高於其他班,但中等生沒長進。我發現,四人小組活動的效果不明顯。原因嘛,一是學生年齡小,好動者居多,他們借討論之機說廢話,真正沉浸在學習中的同學不多。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抽象爲具體,變沉默的文字爲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愛上語文課,但同時也容易激起玩樂的情緒,忘記課堂規矩。所以,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以學生靜思爲主,給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纔是真正的語文課。

下半學期,準備就教學模式做些微調。第一要抓中等生的補強工作,抓好理解運用能力的培養,重點放在背誦百分百過關,一個不漏。差生轉化主要抓學習習慣的培養,敦促按時完成並繳交作業。此外的重點是抓漢字的辨認和書寫,能分清形似字和同音字的區分。好生呢,老師積極爲他們開小竈,每次作文訓練後,都要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希望通過這樣分成管理,期末有個更好的大收成。

語文教學反思9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使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新課程改革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門應該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課堂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的精彩。

  一、教師角色與學生地位。

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充當不同的角色。既要當學生的教練員,又要當學生的陪練員,有時還是學生學習中的夥伴。應當說,在新課程標準下,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課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隻會失去方向,無所適從。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這是過去人們常說的話。可在新課標下這已遠遠不夠,教師需要有幾桶水,甚至是活水,長流水。新課改使我們又有了新的認知:師生之間不是老師“倒”學生“裝”的關係,而是老師的“大桶”與幾十個“小桶”連在一起形成連通器。老師通過提問把知識之水送過去,激發學生去思、去想;學生的回答又匯成涓涓細流不斷涌入,知識交融的同時會碰撞、激盪出智慧的火化。這種互動的開放教學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盡情發揮自己的特長;同時也給老師創設無限的研究空間,也帶來巨大的壓力和發展的動力。促使教師要由“傳授型”轉變爲“研究型”,去研究如何組織教材、組織課堂教學都必須緊緊圍繞是否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否讓學生感興趣。能否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體現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多數學生對這節課是否感興趣,是否真正學到了有用的知識,讓學生們在快樂中去探索、去獲取知識、去創新、去實踐。成爲我們衡量本節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

  二、學生自主性學習與教師引導性教學。

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

“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任意地說”,“編造着說”,“不負責任地說”,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如何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呢?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要求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生成的資源具有不確定性,教師要尊重學生主體,準確把握課堂具體的“學情”,根據學生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知識需要等及時做出調整,進行“二度備課”,從生成中因勢利導,隨時調整教學內容與策略。

  三、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如今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啓迪。幾年的教學讓我們逐漸意識到,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爲前提。

合作學習前,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是關係到合作學習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它關係到合作學習的質量好壞。因爲只有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生對所合作的問題纔有一個較深層次的認識,形成對解決問題的一種獨立的看法。這樣,在合作時,才能將自己的思維過程與同伴交流,使合作更有成效。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爲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

有人說,語文教學課堂是失落的天堂。良言在耳,我們有時逼問自己:如何讓課堂教學充滿魅力,如何讓廣大師生的語文教學課堂是儒雅的、原汁原味的語文天堂。我想,還應當不斷自我更新,進行內功儲備,讓每一節的語文課堂上都有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讓每一節語文課堂都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語文教學反思10

《重複與變化》是一篇說明文,它用了大量的例子,說明了一個問題——重複與變化藝術中的存在,這樣的文章往往給人“一眼望穿”的感覺。

但仔細研讀,我們不難發現它是頗有嚼頭的:你看,它的結構是多麼的明晰!全文16個自然段,依次回答了三個問題:第1段,引出現象,第2—15段舉例從四方面有重點地說明現象,第16段有針對性地提出主張。你看,它寫得多有重點!寫文上,略寫音樂、舞臺、繪畫,詳寫建築。寫段上,它用四個中心句,突出地點明瞭寫作的方向,讓人能快速的瞭然大意。你看運用了多麼豐富的生活實例,將重複與變化的問題演繹得多麼精緻、生動!

看來,這篇文章,在表面的膚淺的背後,卻隱藏着極大的教育資源,這爲我們進行淺文深教、淺文趣教提供了很大的機會。教授這樣的文章,我們不能迴避說明文文體這個事實,我們應該相機融入諸如說明文類別、說明的方法、說明的結構等知識;教授這樣的文章,我們應該有效地突出說明的現象——重複與變化,而本文豐富的實例,恰好爲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方便。因此,我以爲,本文教學的課型應定位爲說讀課,教學的策略爲“融入文體,用足例子。

我是這樣融入文體的

一、在導入中融入文體知識。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樑思成的《重複與變化》,這篇文章是一篇說明文,說明文有兩種類別,一是事物性說明文,一是事理性說明文。前者介紹具體的事物,如電腦、宇宙、黑洞、嫦娥一號等;後者解釋現象與道理等,如宇宙的成因、死海爲什麼不死、怎樣向沙漠進軍等。本文是一篇事理性說明文。”

這樣的介紹目的是借用一些時例,有意識地融入說明文的分類知識,增添課趣。(時下,我正在看霍金的《時間簡史》、《宇宙簡史》,也正值“嫦娥一號”繞月成功之際,適當融入,更有時代感!)

二、在感知中融入文體知識。

師:“話又說轉來,不管是哪種類型的說明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簡是簡明、易懂,表現在寫段上藉助中心句,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說明意圖,所以抓住這些中心句,我們能快速地讀懂文章。下面,請大家速讀文章思考三個問題:1、本文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2、全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的,重點說明的是哪方面?3、作者提出了什麼主張?”

這樣的介紹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藉助中心句,快讀文章,從而實現整體感知文本,爲精讀細品打好基礎。

三、在說讀前融入文體知識。

師:“說明文,爲了把意思表達得簡明、易懂,除了藉助中心句外,當然還離不開一些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九種,如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畫圖表等,而本文用得最多,也是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什麼呢?”

生:“舉例子”

這樣的介紹目的是爲了引出“用足例子”這個主活動。

我是這樣用足例子的

圍繞“例子”組織學生說讀,是我給本課定下的主問題,在教學中,我組織了三次用例活動:

一、第一次用例

師:“本文爲了說明音樂、舞臺、繪畫、建築藝術中的‘重複與變化’現象,列舉了大量的實例,下面請大家做一件事,先用方框框出所舉的例子,然後用‘作者舉了 的例子,說明在 方面有重複與變化的現象。”

這次用例是最淺層次的,目的是讓每位學生動起手來,讓淺文做到淺入,既讓學習落到實處,又能讓課堂在學生一一站說中活泛起來。

二、第二次用例

師:“大家看,本文可謂例證豐富呀!雖然說,這些例子各不相同,但是它們都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重複與變化’,所以它們勢必用不同的語言揭示例子中的重複與變化的具體表現。下面請大家用不同的符號分別畫出每個例子中的重複與變化的內容,然後用‘在 一例中,重複表現在 ,變化表現在 ’的句式說話。”

這次用例是中層次的,目的是讓學生進入到例子,結合具體的細節,用心地領悟“重複”與“變化”地豐富表現與真實內涵。

三、第三次用例

師:“你們看,用例子本來就已經淺顯易懂了,但是作者還是不放心,對於較難感知的例子,作者還藉助了我們熟知的音樂來進一步比說(通感),大家看看有哪些例子是這樣的?”

師:“對,三個例子,除了《鱒魚》的例子是用聽覺解說聽覺外,《放牧圖》與《故宮》都是用聽覺來解說視覺,這種寫法叫做通感,它實際上屬於一種比喻,目的是讓所講內容變得淺顯生動。這三個例子中用到了樂章、主題、變奏、伴奏這樣的一些術語,我們知道,樂章是以伴奏爲基調,包括主題和變奏的。這裏的主題指的就是‘重複’,而變奏指的應是‘變化’,伴奏指的是背景。如《鱒魚》中它們分別是這樣的……下面請大家從餘下的兩個例子中,任選一個例子進行品析,分別指出,在這個例子中,‘樂章’、‘主題’、‘變奏’、‘伴奏’各指什麼?”

這次用例是深層次的,目的是讓學生藉助通感的知識,換角度品析例子,藉助有形式的品讀活動,無痕地突破了課文的難點,無聲地解答了課後的習題。

融入文體,讓課上得自然流暢;用足例子,讓課上得重心突出,力量集中。經過這樣的處理後,再加上下面別出心裁的積累作業,將是別有一番趣味。

1、說說文中有趣的重複

2、說說文中豐富的變化

3、讓音樂在實例中再現

語文教學反思11

小學是一個人的知識大廈的地基,並且語文對於人生至堪重要,語文學習成績好,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強,不論學習什麼,都駕輕就熟,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體會。

一、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以及主體發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從以下三方面着手來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

1.基本功的牢固掌握。牢固的基本功是學生學習的基石,小學階段語文基本功包括學生對於字、詞、句的書寫、學習和理解以及運用學到的知識去處理問題的能力,規範、整齊而嫺熟的書寫是小學生應該達到的最基本要求,小學階段要求學生標準地書寫祖國的語言文字的同時有感情地朗讀祖國的語言文字,運用語言文字來完成自己想要傳遞的信息的記載和交流,並且逐漸運用口語交際能力表達自己的思想。寫、讀、說以及初步的理解能力的形成使學生具有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2.注重積累。小學生正處於語言發展的最佳年齡。對於他們來說,大量積累語言、豐富和發展語言能力,是他們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做到課內積累與課外積累並重。

3.培養語感。培養語感,也是由語文學科獨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內涵決定的。語感,既包括對語言文字正確、豐富的理解力,又包括用語言文字準確、生動地反映生活的表現力。語文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培養語感的過程。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人手。(1)反覆誦讀,感悟語言。我們既要保證誦讀量足質高,又不能過度;既要在“書讀百遍”的基礎上達到”其義自見”的效果,又不能把語文的學習當作玄學,對感悟的內容不加區分。(2)對比揣摩,培養語感。有些詞語看似平淡無奇,但仔細一琢磨,就能感受領悟到其中精妙傳神之處。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重要的詞語、句子進行揣摩,以體會蘊涵在文字裏面的深層含義。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語文教學,實質是人文教育。多媒體形象逼真,活潑生動,學生感到其樂融融;多媒體有聲有色,繪聲繪影,學生津津樂道,趣味濃厚。多媒體情景交融,突破時空,活靈活現,十分適合小學課堂。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具體意義如下。

1.多媒體滿足求知慾,添點快樂。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難有持久力。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這個特點,給予所需,“投其所好”。多媒體畫面逼真,生動活潑,寓教於樂,不要說引導學生,就是一播放生動的畫面,學生早已經安安靜靜、聚精會神、不錯眼珠地注視着畫面了。

2.多媒體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講授有關毛澤東的課文《七律·長征》《開國大典》《毛主席在花山》等,如果教師單純把書上的內容搬到課堂上,學生理解不了那個時代背景下人物的心理活動、思想感情,教師便實現不了教學目標,課堂上也不會有精彩生成。如果教師和學生在學這一單元之前都能詳細瞭解紅軍長征時的歷史背景及長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播放多媒體課件,再現抗戰的光榮歷史,認識毛澤東文學作品的特點,則會幫助師生深入理解文本。

3.模擬配音,訓練能力。多媒體聲色俱佳,十分適合小學生的教學,尤其是誦讀詩文,感覺極佳,播放課文錄像,背景是高山流水,古箏樂曲音樂柔和悅耳,學生跟讀,字幕清晰播放全文,簡直就是藝術享受。

在教學中,教師要爲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和有利的條件,我在教學《第十二塊紗布》時,把裏面的人物設計成動畫,很精彩,先聲情並茂地再現課文內容,然後只出現動畫和音樂,藉助這些有力的提示,讓學生給動畫中的人配音,這時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堪稱熱情高漲,樂此不疲。

總之,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語文教學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要觸摸學生的內心,讓他們學習起來不感覺枯燥,從而有利於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語文教學反思12

語文課堂中我礙於臉面,吝惜讚揚之詞,即使學生回答得完全正確,也只是用“說得還是不錯的”“對”等稍微做些肯定。現在我已經知道:學生與教師原有的知識基礎差異較大,在小學階段更是如此,所以,對待學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讀、獨到的想法教師應該給予發自內心的讚賞,這可能對學生是一次終身難忘的鼓勵。

  (一)、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

作爲教師,我們應該知道,學生是帶着個人特有的經驗和認知結構走進課堂的。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設計的起點,也是教學過程的寶貴資源。教師如果希望少做勞而無功的事情,上課時應經常問學生;你自己學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問題。經常問這種問題的教師心中有很強烈的“學生主體”觀念。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的主要職責是爲學生的學習服務。如果教師只關心自己教的思路,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不瞭解學生知識的起點、思維的疑點、情感的激發點,怎麼可能做好“服務”工作呢?

  (二)、這一遍比前一遍好多了,思考後,再來一遍,會更棒。

-----教育工作是件耐心的事情

曾經爲了追求課堂的熱鬧的氣氛,爲了鼓動小學生的好勝的心理,我這樣對學生說:哪位同學能比他(她)讀(說)得再好一點?殊不知,這樣的教學語言既不給後進生一點機會,也忽視了發言者的感受,打消了發言者的積極性。於漪老師這樣教導我們:教育工作是件針線活,馬虎不得,更急躁不得。耐心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是做好事情的保證,對於教育工作尤爲如此。我們不應該爲了追求教學效率,而剝奪了後進生的發言機會,更不能對差生缺乏足夠的耐心,把他們丟在一旁不予理睬,這種沒耐心的做法,只會使後進生失去學習的信心,導致差生更差。

語文教學反思13

本學期順利地完成了高一年級語文課的教學任務——必修1和必修2兩冊課本和讀本的教學。現將本學期教學作如下反思:

一、走進文本,深入解讀,讓學生直接體驗了作品的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薰陶和感染。把學生帶進教材,深入解讀文本,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有句話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文本的解讀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對文本的解讀直接影響着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訓練,深入地解讀文本,影響着課堂的流動,影響着課堂的生命。所以深入解讀文本,指導學生個性化的解讀,能更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走出文本,有意識地拓展學生閱讀面,豐厚了學生的文化底蘊。

在我們的意識中,語文素養好的人,一般都是從小就閱覽、欣賞古今中外的名著,受到其優秀文化的影響、薰陶,在這種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陶冶了情操,培養了優秀的品質。他們對真、善、美有自己的鑑別能力,對是非曲直有自己正確的衡量標準,對社會、人生有自己正確的觀點。這樣的人無論他身處逆境,還是春風得意,他都能以一種坦然心態去面對生活,始終能把握好生活的航向。所以,語文素養是學習所有科學知識、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素養。但光靠教材的幾篇文章,學生要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文本,還要帶着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閱讀範圍,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

三、加強了語文實踐活動,逐步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

在本學期,在班上開展了豐富的課外活動:即興演講,詩歌朗誦,巧對對聯,漢字書寫。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語文能力體現的載體。學生的語文素養,可以通過語文時間活動來進行提升。加之,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語文一旦與生活聯繫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途徑。”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要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造“語文化”的生活情境,體驗語文

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四、反觀期考,求取穩步發展

本次考試採用聯考試卷,均體現了近年來的高考命題方向。全卷共17題,少了一題選考試題——文學類文本閱讀,難度適中。其中,名句默寫題採用上下句默寫,並不是理解背誦;作文爲新材料作文,體現了當下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其它題都中規中矩,都是緊扣高考的命題範圍。在學生答題方面來看,現分析如下:①在閱讀題方面,大部分學生的理解分析還是不錯的,只有3、4個同學對文本信息源的篩選,理解、分析和概括不夠透徹,以致丟分;②在綜合分析,解答時,不能結合文本,按要求作答,以致全班在實用類文本的第三題失分較多,對題乾的審題把握不準,概括不全面而失分;③在文言文的理解分析上,主要出現在翻譯“信”“達”“雅”,對字字落實,文從字順,句式的把握不準而丟分;④在詩詞的背誦方面,主要存在理解、識記、書寫方面的問題,學生累積不夠;⑤在語言文字方面,學生對成語題、語病題、銜接連貫題做得不夠理想,語感欠佳,主要是學生閱讀量不夠,積累少、做題量不夠;⑥在作文方面,本次是材料作文,高一作文主要是能寫一篇優秀的感人記事的文章,平時在材料作文方面的訓練少,主要是話題作文訓練比較多,所以作文時,有幾個同學審題、立意不全而跑題,導致作文失分較多,語文考得不理想,比平時考得還低。

總之,通過這次考試,取得了一些成績,也呈現了一些不足。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在做好教育教學的同時,繼續加強高考專題的講解滲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運用能力。

語文教學反思14

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故事生動有趣,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努力地把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引導學生“愛學”、“學會”、“會學”上,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屏棄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沒有采取分析課文的方式進行學習,而是通過學生小組競賽的形式,由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按學生提的問題的板塊和進度,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獨立或夥伴合作研究解決問題。讓學生憑藉課文進行研究性學習,力圖將語言文字訓練和思維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力圖將常規的“平推式”教學爲“探究式”教學。培養了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設了師生間的民主、和諧、寬鬆、自由的教學空間,很好地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師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執教者,而是融入到學生中間,和學生一起討論,一起讀書,師生合作非常愉快,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根據每個孩子都有表演的慾望,都希望被發現,被重視這一特點,每節課特別設置了演一演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

教育本身是存在着缺陷的藝術,在本課的教學中,存在着以下幾點不足:

一、 課前老師沒有做好談話放鬆工作,學生比較緊張,沒有完全放開,不敢大膽發言。

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體現得還不夠,朗讀的指導還要再下力度。

語文教學反思15

課文中有很多詞語適合訓練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比如“融洽”一詞,我是這樣教學的。我問:“融洽”這個詞本來表示什麼意思?學生答:關係很密切,相處很和諧。再問:課文中還表示這個意思嗎?學生髮現不是。“思考一下,文中這個詞表示什麼意思?學生默讀課文後,漸漸得出答案:這個詞在文中表示夾竹桃的紅白兩種顏色在一起看起來和協調,很自然,很舒服。又如:理解“美不勝收”的“勝”的意思。我先出示字典中的“義項”,再讓學生聯繫詞語的意思判斷正確義項。起初學生都判斷是“盡”的意思。後來我讓他們查詞典明確詞語的意思,學生很快就判斷出來了。這樣的教學就是在幫助學生形成理解詞語的有效策略。長期堅持就形成了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