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一年級下冊《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學反思4篇

一年級下冊《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學反思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2K 次

  第1篇:一年級下冊《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學反思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一篇科普童話,通過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告訴小學生花生是在地下結果的。全文以小松鼠找花生果爲線索:從花生開花,到小松鼠像摘花生果過冬,到小松鼠始終沒見一個花生果,到小松鼠懷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到蚯蚓告訴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裏。

一年級下冊《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學反思4篇

爲了讓孩子們清楚全文的脈絡,在初讀課文之後,讓孩子們分小節試着說說每小節的意思,然後概括進行板書,再讀一讀,明白全文內容。

教學過程中,在說話訓練和朗讀指導上下了點功夫:

說話訓練。第一自然段中有ABB形式的詞語----綠油油、黃燦燦,讓孩子們在朗讀的基礎上體會顏色表達的形式有多樣,再結合以往的閱讀積累,讓孩子學着說說這種形式的詞語,並且選擇一個進行造句。孩子們能說,但不多,比如:黑乎乎、白茫茫、金燦燦、紅彤彤等。其它自然段中,“每天”、“旁邊”、“直到……也……”等也是訓練說話的契機,也不失時機地鑲嵌於教學過程中進行了訓練,學生說得不夠精彩的,我及時給予補充與糾正。還有,當小松鼠找不到花生果的時候,我讓孩子們說說:小松鼠會有怎樣的表情?有怎樣的動作?怎樣的心理?並且結合表演進行說話訓練,有情有景,孩子們的說話更爲順利。

  第2篇:一年級下冊《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學反思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一篇科普童話,通過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告訴小學生花生是在地下結果的。全文共5個自然段,以小松鼠找花生果爲線索:花生開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果過冬——小松鼠始終沒見一個花生果——小松鼠懷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訴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裏。教材配有兩幅插圖,再現了課文內容,可引起學生豐富的想象。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本冊書的最後一篇閱讀課文,同時這篇文章又帶有一定的科普性,和以前的純童話有所不同。因此在本課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通過學習理解課文,換要明白花生是在地下結果的這一道理。所以在教學上,我選擇讓學生通過不斷的朗讀課文,在老師的引導下,理出小松鼠找花生果的線索。然後讓學生看着這條線索再現課文。運用這種方法,不僅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鍛鍊,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爭取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孩子朗讀的訓練,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沒關係,回到課文再讀。一遍不行就兩遍,知道讀懂爲止。雖然這樣可能會浪費一些時間,但對於孩子們的朗讀訓練是很有好處的。而且整堂課下來,孩子們非常有成就感,所有的問題都是他們自己解決的,他們都有一種成功的喜悅,原來我這麼厲害!可以說,平常上課我把答案告訴他們,認真聽課的就記住了,不認真聽的就什麼都不知道。而這次一切靠他們自己,答案都是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我想是不會忘掉的。

雖然我的這種教學方式僅僅是我的一次嘗試,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我相信方向是沒有問題的,只是需要時間的磨練。假以時日,我想對學生的閱讀是一個很好的提高。

  第3篇:一年級下冊《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學反思

《小松鼠找花生果》這篇課文讀起來琅琅上口,輕鬆愉快,很快被孩子們接受,因此我在設計的時候也就特別注意:怎樣引起孩子的注意和激發學生的興趣,怎樣把課文上的更有趣點。

首先“以趣導入,創設情境”。

我是這樣開始的:在樹林裏的一棵大松樹上,住着一位可愛的朋友,它是誰呢?瞧,它來了———隨即出示小松鼠的圖片,問學生:你認識它嗎?大聲地和它打聲招呼吧!還讓孩子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引出課題《小松鼠找花生果》,就這樣和孩子們輕輕鬆鬆地進入了課堂,讓他們和小松鼠打招呼好象是身臨其境了一樣,這樣運用直觀、形象的圖片創設愉悅、輕鬆的課堂教學情境,使他們感到很有趣,很生動。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充分開展創設了鮮活的空間,教師也變換角色參與其中,整個情境立體化,趣味縱橫。

其次“以讀生趣,深入感知”。

進入教學後,一句過度語:那就讓我們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吧。走,我們出發了!出示圖一:一片花生地。……請小朋友來分角色朗讀,通過朗讀的通過實際情景再現,以及想象說話,表演激趣,讓學生簡單明瞭地明白意思,並用說話來反饋自己的理解。

最後“以展存趣,拓展延伸”。

在指導學生理解“綠油油、黃燦燦”兩個詞語之後,問學生:這類詞還有很多,你能說一說在它們家庭中還有哪些嗎?啓發引導說說ABB形式的詞出示:綠油油、黃燦燦、藍湛湛……

在最後還幫助學生拓展課外知識,組織學生交流:除了花生果,你還知道哪些植物供我們吃的部分也長在泥土裏?(土豆、山芋、藕、蘿蔔……)

低年段教學目標明確指出: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所以我想,低年級的課堂尤其要有趣,尤其要注意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下功夫。例如,故事中的小松鼠和蚯蚓的對話,我鼓勵學生分角色來演一演,生生比,師生比,組與組比,男女生比。這些教學手段都能很好的激起和保持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每天”一詞時,我採用了讓學生想象並說一說“前天,小松鼠去了哪?幹什麼?”、“昨天,小松鼠去了哪?幹什麼?”、“今天,小松鼠去了哪?幹什麼?”“明天,小松鼠還會是去哪?幹什麼?”旨在通過這樣的想象說話來幫助學生理解這就是“每天都去”。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他們的興趣,還能形象的理解詞語。可是效果卻不是很明顯。舉手說的人不多,而且好像到了最後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理解了“每天都去”的意思。課後,我想在這裏完全可以設計爲利用“第一天小松鼠(到花生地裏去,看花生結果了沒有。)”,“第二天小松鼠(到花生地裏去,看花生結果了沒有。)”,“第三天小松鼠(到花生地裏去,看花生結果了沒有。)”,“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裏去,看花生結果了沒有。)”的引讀方式來調動全班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加以理解“每天都去”的意思,體會小松鼠期待花生成熟的迫切心情

對重點詞語“自言自語”的理解,教學也不夠到位。僅僅只是讓學生明白了“自言自語”就是自己對自己說話,卻沒能幫助學生進入生活情境,體會到“自言自語”即爲低聲的自己嘀咕。所以學生在表演造句時就表現出對這一詞語的理解不到位。如果這時我能借助課本中的圖畫來幫助學生,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畫中小松鼠的表情動作加以理解,再來發揮想象,效果會好一些。

  第4篇:一年級下冊《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學反思

課文采用科學童話的形式,借小松鼠找花生果這件事間接告訴學生花生在地下結果這一常識,寓常識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活潑、淺顯,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低段教學目標明確指出: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所以我想,低年級的課堂尤其要有趣,尤其要注意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下功夫。

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以讀爲主,以富有童趣的語言,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讓學生產生親切感,設計遊戲等趣味環節,活躍氣氛,激活思維。讓孩子們紮紮實實地閱讀文本、實實在在地學習生字。

我認爲童話的教學要抓兩點,即科學性和趣味性。本文通過小松鼠找花生的故事,告訴孩子們花生果是結在泥土裏的這一科學常識。而這一常識非常明瞭地表達在文本中,孩子們一讀就知道了,既然是一讀就明瞭的,很顯然就不必作爲本課的主要內容來學習。可在拓展延伸時讓孩子們通過文本的學習以及自己的生活常識,瞭解到還有不少植物的果實是結在泥土裏的。

我在授課過程中,通過童話的形式來顯示這一科學常識,讓這一科學常識在孩子眼裏顯得很有意思。爲了突出這一點,在教學時我緊抓小松鼠找花生果:由花生開花了(很美,吸引了小松鼠)——想摘花生果過冬——每天看着,沒有見到一個花生果(產生疑惑)——花生果長在泥土裏(明瞭)的線索,讓孩子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想象這一過程中小松鼠的動作、表情、語言,引發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品味文本的趣味性。

最後再進行拓展延伸:你還知道哪些植物的果實是結在泥土裏的呢?讓語文教學與自然生活相聯繫,讓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體現“大語文”的教學觀,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