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傷仲永》教案設計

《傷仲永》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4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傷仲永》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傷仲永》教案設計

《傷仲永》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並掌握“之”“於”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的情況。

3、學習課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4、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體會揣摩本文簡潔、凝練的語言。

3、方仲永“泯然衆人”的原因。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學習語文,朗讀很重要,對文言文的學習,這點尤爲重要,我們一定要熟讀成誦。

2、質疑法。學則須疑,疑則引發探究,探究才能發現真理。對於文言詞句,,我們可以採用質疑的方法,利用工具書與註解,自主學習。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並查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

課時

教學設計

一、激情導入:

1、導語設計:古語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才能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要求。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逐漸變成一個庸才、蠢才。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王安石的《傷仲永》,來了解一個典型的例子。(投影顯示課題。)

2、作者及題解(投影):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做官後,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於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罷相。晚年封爲荊國公,諡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是採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

題目中的“傷”是“哀傷”的意思,文題的含義是:爲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表達作者對方仲永遭遇的哀傷、惋惜之情。

二、感知文意:

(一) 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

2、請學生讀準下列字詞的讀音:(投影)

隸(lì) 謁(yè) 扳(pān) 稱(chèn)

3、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投影)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⑥餘聞之也|久

4、齊讀課文

(二)譯課文:

1、結合註釋理解課文,粗通文意。

2、教師點撥疑難詞句:

A、對文中的“之”“於”進行歸類,並指出該詞在句中的含義與用法。(投影)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②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③餘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於邑人”,代詞。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⑤卒之爲衆人:語氣助詞,不譯

於:

①環謁於邑人:到,介詞。

②於舅家見之:在,介詞。

③賢於材人遠矣:比,介詞。

④受於人者不至:從,介詞

B、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投影)

①邑人奇之:以…爲奇,形容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爲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3、指名用現代漢語試譯課文。

三、合作探究:

(一) 整體感知(投影):

1、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①“仲永生五年” :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啼求之"。"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十二三矣” :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又七年” : 才思平庸,與衆無異。

"泯然衆人矣"。

2、方仲永由神童淪爲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

作者認爲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後天的學習和教育。並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後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二)深入探究(投影):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交代了關於方仲永的哪些情況?聯繫下文說說作者爲什麼這麼寫?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貫、身世、姓名、家世。“世隸耕”爲下文作鋪墊,既襯托出他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語段閱讀: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a、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以議論爲主。

b、這一段“受於天”指什麼?“受於人’又指什麼?

“受於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

“受於人”指人的後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c、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講了兩層意思:

從“王子曰”到“受於人者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於人者不至也”。

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後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3、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見""聞"交織,詳略有序,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討論明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爲後面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後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瞭。

4、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a、用詞的精當傳神。

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這一句用極其凝鍊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把方父貪圖小利、目光短淺、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衆人”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b、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於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四、表達訓練: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爲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要求: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語言簡練。

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啓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五、總結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