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傷仲永》 教案教學設計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傷仲永》 教案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傷仲永》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文,學生在剛剛接觸過古文,對古文中的實、虛詞釋義、文言句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初步的認識。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版七年級上冊《傷仲永》 教案教學設計,歡迎參考~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傷仲永》 教案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傷仲永》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文,學生在剛剛接觸過古文,對古文中的實、虛詞釋義、文言句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初步的認識。它是王安石的一篇雜文體散文,作者通過寫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長大後“泯然衆人”的變化過程,告訴人們不要單純地依靠天賦,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這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教材目標】

通過自讀和教師指導,能朗讀、朗誦《傷仲永》。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

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

瞭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後天教育非常重要”,並能聯繫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材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自讀和教師指導,能朗讀、朗誦《傷仲永》。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

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

瞭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後天教育非常重要”,並能聯繫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方法】

目標隨堂檢測法

  【教學準備】學生、老師充足的課前預習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分享自背古詩,其他學生點評。

二、師讀《傷仲永》,學生點評導入。

三、賞讀課文,完成檢測。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初讀下的自知

1、出示任務:

①自讀《傷仲永》及課下注釋。

②依據預習所知道,完成自知檢測。

2、自知檢測

①《傷仲永》選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傷仲永”的意思是

③文章講了(地點)(人物)

(發生了什麼事情?)

  (二)朗讀中的自品

1、出示任務:

①快速的將註釋標註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讀《傷仲永》

③完成自品檢測。

2、自品檢測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隸()焉()

邑()謁()

扳()稱()泯()矣()

②朗讀、朗誦《傷仲永》

  (三)誦讀中的自究

1、出示任務:

①自己朗誦《傷仲永》

②依據課下注釋和自己的理解畫出表示傷仲永年齡變化和才能變化的詞句。

③完成自究檢測。

2、自究檢測

①第一處年齡是,其過人之處是。

第二處年齡是,其出現的改變是。

第三處的年齡是,其又有了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四)再讀後的自量

1、出示任務:完成自量檢測

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驚歎;“不能稱前時之聞”→遺憾;“泯然衆人矣”→痛心

2、自量檢測

①分組朗誦不同年齡段仲永的才能變化。

②思考:不同年齡段中,我們和仲永相比,誰更厲害?

1.自讀課文

2.自知檢測

《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傷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③文章講了金溪(地點)方仲永(人物)從天才走向平凡(發生了什麼事情?)

1.標註註釋

2.自品檢測

①生字注音:

隸(lì)焉(yān)

邑(yì)謁(yè)

扳(pān)稱(chèn)泯(mǐn)矣(yǐ)

②個人、小組、集體多種方式朗讀、朗誦文章。

1.自讀課文,畫出要求詞句。

2.自究檢測

①第一處年是生五年,其過人之處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第二處年齡是十二三矣,其出現的改變是“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處的年齡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衆人矣”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1.分組朗誦不同年齡段仲永的知識水平變化。

2.相比之下我們更厲害,因爲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們參加了後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

掌握文章課題、大致內容和最基本的文學常識。

正音,多次朗讀,熟悉課文,培養語感。

給予字眼指導,梳理文章脈絡,瞭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長過程。品析主人公的變化和作者情感的變化。完成課後第二題。

帶着脈絡梳理讀重點句子,直擊主題--後天教育必不可少。

  四、總結概括

無論一個人的天賦有多高,後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後天學習,只會像方仲永一樣,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