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登飛來峯》教學設計2016

《登飛來峯》教學設計2016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登飛來峯》是積累運用二中讀讀背背的內容。教材只要求大致掌握詩意,會背。

《登飛來峯》教學設計2016

  【《登飛來峯》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情景。

2.體會“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詩中蘊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涵的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

1.飛來峯的圖片介紹。

2.課前蒐集的有關作者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渲染氣氛。

1.引言:同學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詩詞更是這文苑之中的一朵奇葩。我們以前學過北宋大詩人王安石的很多詩,現在就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來背一背。

2.師生共同背誦《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王安石的詩——《登飛來峯》。

4.讀題,解題。

二、流資料,瞭解背景。

1.課件出示飛來峯的圖片。

師介紹:飛來峯又名"靈鷲峯",在今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有"東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峯"等多種稱呼,爲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學生交流關於作者的資料。

師補充介紹: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爲美談。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今寧波)任知縣,任職期滿後回江西臨川老家時,路過杭州,登上飛來峯塔頂,面對眼前廣闊的視野,想到雞鳴見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詩。這一年他正好三十歲。

三、解詩意,誦讀體會。

〈一〉初讀

1.自讀。

2.指名讀,正音。

3.齊讀。

<二>.理解詩意

1.  藉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爲一尋。千尋:形容塔很高。

聞說:聽說。

畏:害怕。

遮:遮擋,遮住。

緣:因爲、由於。

2.逐句理解,並把自己的理解說給同伴。

3指名說每句詩的意思,師生補充評議。

飛來峯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我”登上飛來峯高高的塔頂,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就能看見太陽升起。)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不怕浮雲遮擋住遠望的眼睛,只因爲我就站在了飛來峯的最高層。)

<三>、再讀,整首理解,提出疑問。

1.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生自由說詩意,教師巡視,掌握學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說詩意,師生補充。

<四>品讀,體會詩的含義。

1.師範讀,生閉目想象詩的意境。

2.生自讀體會。

3.爲什麼說“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說說你從中懂得了什麼?

4.生自由發言。

5.師小結:

要想看得遠,視野更開闊,就必須登上最高的一層。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遠。

<五>、誦讀,表達情感。

1.師談話:王安石一生都致力於變法革新,他滿懷着要求改變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時,當他登上塔頂,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憧憬與展望。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感情讀出來。

2.學生練讀。

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指導。

4.齊讀。

<六>、練習背誦。(個人背,指名背,齊背。)

四.拓展延伸

1. 作者以寫山告訴世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提起山讓我不得不想起中國的五嶽,誰知道中國的五嶽指的是哪幾座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幾張華山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

2有一個故事這樣說:一對老夫妻有兩個兒子,老大賣雨傘,老二賣太陽鏡。因爲兩兄弟的生意與天氣有很大的關係,老兩口便時常爲天氣或喜或憂。每天起牀,兩位老人的第一件事便是開門望天,不管是晴是雨,總會引發他們各不相同的感嘆。如果是晴天,老奶奶就唉聲嘆氣:“今天大兒子的傘肯定賣不出去了,真是天不遂願啊。”如果遇到下雨,她還是一籌莫展:“唉,老二的太陽鏡今天又賣不掉了,真是倒黴啊。”老奶奶就這樣天天擔憂,日日犯愁,總是心情鬱悶,沒有一天快活。老爺爺卻恰恰相反,對待天氣總是另一種態度。天晴時,他欣喜萬分,樂道:“好啊,老二的眼鏡今天一定賣得好!”下雨時,他依然滿心欣喜:“好啊,老大的雨傘今天一定賣得多!”年年歲歲,老爺爺總是豁達樂觀,快樂無比。

3老師今天還給大家帶來一首詩。

五.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