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古詩《登飛來峯》教學反思?精選

古詩《登飛來峯》教學反思?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登飛來峯》教學反思之一

一直以來,都在探索一種古詩的完美的教學方法。竊以爲,古詩課堂應該是詩意濃濃的,既要讓學生沉浸於古詩賜予的特有的境界美,受到古典文化的薰陶中,又要讓孩子在快樂的享受中理解古詩、延伸古詩、熱愛古詩。基於此目的,我鎮安排了我一堂縣級學科帶頭人送課活動,我選擇了《登飛來峯》這首詩,作爲古詩教學初探。

古詩《登飛來峯》教學反思?精選

《登飛來峯》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任浙江鄞縣知縣時,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鄉,途經杭州西湖,慕名登飛來峯所作。這一年,他三十歲,正是風華正茂、志向高遠、銳意進取的時期。他強烈要求變革,改變當時國蔽民窮之面貌,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事實上,他也通過著名的“王安石變法”推動了當時農業的進步,可惜卻遭受了當朝權貴的阻撓、打擊、排擠,變法最終失敗。

有了這麼一串歷史背景,故在課堂中,我設計了“激趣入文,以讀代講,激趣延伸‘的教學模式。開課前,我與孩子們親密接觸,先聊聊我國燦爛的詩文化,詞文化,曲文化的簡要知識,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熱愛古詩的熱情。古詩以其凝鍊的語言,鮮明的韻律和迷人的意境吸引着萬千讀者,魅力無限。接着,我出示簡單的王安石資料,背誦他晚年的《泊船瓜州》導入,引發大家研讀青年王安石的詩作。

課行正題,領孩子們朗讀它,劃其節奏,凸顯起韻律美。摳出“尋、畏、遮、緣”等重點生字,標出詩中重音、拖音。以各種形式的讀,整體感知古詩帶給的感受:雄峻的氣勢,開闊的胸襟,傲人的豪情。這是青年才俊王安石身上所具備的人格美。其實,一個人在青壯年時期不都是激情四射、抱負遠大、鋒芒畢露、銳意進取的嗎?我們應該珍惜和善用這段美好時光,有所作爲,朝着自己正確的方向,力排萬難,勇往直前的。五年級的孩子,通過朗讀,交流,對這些道理,應該似懂非懂,濛濛朧朧了。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會愈來愈清晰。

然後,我以“你讀懂了哪句詩?你會用自己的話翻譯哪句詩?”讓學生自己去串解詩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去抓字眼,去說詩意,去邊讀邊解詩意,只要解釋順合、流暢就行。這班學生真好,一個個搶着說,不一會兒詩意就出來了。

理解了古詩,我抓住“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兩句,引導孩子體會“浮雲”指什麼?指天空的、眼前的飄浮的雲。用來比喻什麼?前行途中形形色色的障礙。從而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道理。再與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比較,學生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浮雲”,難免會有阻礙,但只要我們站得高,,把握前行的正確方向,何畏“浮雲”? “浮雲”自散。

課近尾部,在“激趣延伸”板塊,我設計了“假如你是王安石身邊的人,屬下,幕僚,朋友或親人……你會對他說些什麼?”請用“我會說:王大人------------------。”“我會說:半山啊,-------------------。”“我會說:介甫啊,-------------------。”的形式。課堂生成如此悄然生成。

最後,全班學生起立,用動情的朗誦、背誦與王大人告別,與我告別,與聽課老師告別,走向瑰麗多姿的生活。

然而,課上下來後,在與同行們的交流中,卻發現自己的不足:課上得太細緻了,老師導得過多了,若是配上一段精美的多媒體課件,或一幅簡潔的簡筆畫,定能讓課堂增輝不少。看來,我的古詩教學模式:“激趣入文,以讀代講,激趣延伸”還得不斷完善、提高。謹以此問,與愛好古詩的同行們共勉。

  《登飛來峯》教學反思之二

課一上完,我的心情除了難受,還是難受,因爲課上得比我預想中的要糟很多。同事們安慰我,是孩子們不勉夠配合,可是我心裏清楚得很,這怎麼能怪孩子們呢!於是,靜下心來,不斷反思,以下是我對這堂課的反思。

1、刪繁就簡。上完這堂課後,我更真切地體會趙志祥老師那個教學理念:“語文教學很簡單”。他說課堂教學要簡單,首先,教學環節要簡單些。教學設計,要懂得捨棄,要大膽捨棄那些看似精彩而實際上對教學效果沒有意義的環節。縱觀這一節課,我發現對王安石那幾首詩的拓展,特別是後面的唱詩環節,可以大膽地刪去。所以,我難受!

2、避急求穩。說到這一點,就暴露了我這堂課最大的缺點,胸中有案,心中無生。一開始,我就擔心我的課沒辦法上完,滿腦子都是教案。因此,課上就是我急於求成的表現。反之,就是對學生關注得太少。評判一堂課上得精不精彩,不在於你的教案設計得怎麼樣,而在於你的眼中有沒有裝滿學生。正因爲這樣,所以課堂上,我的評價語言單一,我的指導不夠細緻。所以,我慚愧!

3、有備無患。備課,是上好課的關鍵。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重要的還是要備學生。我很用心地在備教材,卻很“放心”地備學生。去熟悉班級時,我只是簡單地向他們提出幾個預習要求,沒有叫他們起來讀一讀,沒有了解他們當中誰的朗讀水平最好,看看他們的朗讀水平怎樣;沒有問一問平時是怎樣上古詩的`……這會兒才真正的明白熟悉班級的真正含義,就是要關注學情。因此,在課中,當教學第二環節時讀詩時,一聽到學生的朗讀水平那樣時,我便慌了手腳。倘若如此,我得馬上改變我的教學策略,既然學生都沒辦法讀懂讀通的話,那就得在這個地方下一番功夫,得指導得細緻些,包括劃節奏線,標重音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引導學生去感悟意境。更致命的是我的教案改了,但是我卻沒有再試上(因爲在班上上得實在很精彩),我太高估自己了!所以,我愚蠢!!

以下,是我課堂中的兩個教學細節,如果再讓我上的話,我會這麼做:

1、聽師範讀後,想想詩中描寫了哪幾種景物?生回答我作畫時,當學生說自己看到了太海,看到了樹木時,我得讓學生繼續說,我作畫,讓黑板呈現出一副即興的畫作,這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詩的意境。然後,對學生說:“這畫美嗎?詩人是站在什麼地方看到這樣美麗的畫面的?”然後引導學生說出是站在飛來峯的塔頂上。接着,再來引導學生感受塔高,最後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到遠”的道理,我想這樣一來,水到渠成,而不會牽強附會了。

2、引導學生理解浮雲的含義時,我問道:“想一想,王安石在實行變法時,他會遇到哪些困難?時,我得讓學生說,在學生說的基礎上總結:“孩子們,這就是‘浮雲’的含義,你們真的是太厲害了,這麼難以理解的詞你們竟然讀懂了,不簡單啊!”在這基礎上,我會說:“我想,你們肯定也能讀懂王安石心中的話。當王安石遇到這些困難時,他心裏會想些什麼,會對自己說些什麼話?”然後讓學生交流,走進詩人的內心,那麼詩蘊的體會就不在話下了。

我得學習,學習,再學習,因爲只有“會當凌絕頂”,才能“一覽衆山小”,只有真真正正地“身在最高層”,才能“不畏浮雲遮望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