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散步》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散步》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散步》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散步》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散步》教學反思 1

這一週,學校安排同課異構,我們年級報的篇目是自讀課文《散步》。同課異構前幾年在南方一些名校很是火爆,似乎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近幾年由於一些教學專家和一線老師的質疑,這種教研模式漸漸的退了潮。去年聽餘映潮老師的講座,他對同課異構就頗有微詞。餘老師認爲教學是個人行爲,與其搞什麼同課異構,還不如靜下心來搞一課多案。畢竟別人的東西只適合別人,矛盾的特殊性決定了你無法拷貝別人的教學模式。我當時對餘老師的觀點還體會不深,這次親自參與同課異構,對他的觀點有了更深的體會。我也開始理解餘老師的良苦用心。

同課異構,顧名思義,同樣的教學內容,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來教,以期尋求最佳的講授模式和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有利於相互學習。面對同樣的教學材料,每一個老師的理解角度和處理方式都有所不同。尤其是語文課,對同樣的課文,每一個老師的解讀方式都有所區別,教學重難點的確定也多少有些出入。

這次我們講的是一篇現代散文《散步》,八個老師參與同課異構,每一個人的處理文章內容的方式都不一樣。聽完別人的講述,我感覺如入迷宮,完全迷失了自我。有的老師多媒體課件極爲絢麗,有的老師的板書頗爲精彩,也有的老師的點撥入情入理。以下我分別來談各個環節給我的印象:

首先來說導入。在這幾課中,我對其中一位同事的導入感受很深。他以自身的生活經歷來切入對散文的'講述,顯得水到渠成,不着痕跡。課文的導入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有些人捨本逐末,把導入設計得天花亂墜,讓人眼花繚亂,他們的導入在語言的泥沼中愈陷愈深;有些人開門見山,丟掉了導入,大刀闊斧,直面主題,他們的講授過於生硬,讓學生疲於應對;有些人巧妙化用所學知識,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將新舊知識巧妙的貫通,讓學生喜聞樂見。而這一次幾位老師的導入基本上都拒絕了生硬與死板,尤其是我所提到的這位男老師,他在聯繫自身生活經歷的同時更是將很多歷史名人的散步巧妙的引入到他的導語設計中來。如:“散步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如果沒有蘇軾的散步,就不會有《記承天寺夜遊》;如果沒有朱自清的散步,就不有《荷塘月色》;如果沒有莫懷戚的散步,也就沒有今天我們要學的《散步》。”這是多麼富有智慧的知識整合,學生在老師營造的詩一樣的語境中走進新課,其樂融融。

接下來說對文章主題的確定。這一課是一篇書寫親情的美文,文中人少事小,卻意味雋永,可讀性極強,歷來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學習散文的範文。關於這篇美文的主題,歷來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爲這一課的主題是對孝道的歌頌與弘揚;第二種觀點認爲這一課的主題是歌頌尊老愛幼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第三種觀點認爲這一刻的主題是對生命的讚頌和珍重。這次講課,幾位老師基本上都把文章的主題落到了對尊老愛幼這一傳統美德的讚頌,還有幾位老師把主題確定爲中年人在一個家庭中所負的重要責任,而對文章中流露出來的對生命的讚頌和珍重卻幾乎沒有涉及。這給我們思考本課的解讀渠道又多了一些借鑑。

另外,對教學重難點的確定也大相徑庭。有人以這一課爲材料,教學生如何在寫作中正確運用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如何正確運用細節描寫;有人將這一課與這一單元其他篇目進行比較,對課文中出現的獨到的寫作手法進行梳理;而更多的是引導學生感受課文中濃濃的親情美和獨具匠心的語言美。這可以說是兩種流派,前者直接與中考對接,課堂就是考前訓練營,課文成了一些生硬的語文知識的拼圖。而後者雖努力給學生以精神的濡養,但是卻與應試教育背道而馳,學生的成績自然不見起色。這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永遠的痛呀。

我該犧牲語文的魅力去迎合應試的嫵媚,還是在夾縫中尋求語文教學的春天,這實在是我應該正確面對,冷靜思考的大問題。

《散步》教學反思 2

《散步》體現着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課文,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啓發指導下,在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感受親情的要求。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瞭解更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小組討論、揣摩鑑賞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瞭解,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在教學方法上,我選用朗讀法,將朗讀作爲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反覆吟誦,最終用朗讀表達出自己對作品的感悟,對親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我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圈點勾畫法、品讀法、討論法,讀與寫(讀與說)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覆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樸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繫生活,運用課內外結合的方法,以外促內,以內促外深入理解文本體察生活,將自己的獨特體驗表達出來。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學們自由選擇課文內容(可以是一個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話,只要讀出感情),選擇幾名同學讀,其他同學點評,教師在此基礎上適當指導。(大屏幕顯示朗讀要求:朗讀時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語氣、語調、語速、停頓、重音等方面)

A、指導學生分析本文的朗讀基調:歡愉而深沉

B、“我”的語氣、語調應該怎樣把握?

例如在《散步》這一課中,學習本文通過細節描寫,展示人物感情是我設置的一個教學目標,這也是我選取的一個教學重點。《散步》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太遲、太遲”“總算”“又”“熬”這幾個詞語要學生重點領會,強調要重讀,並要求反覆地朗誦,以達到理解的程度。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的氣氛有些緊張,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學生在課堂上有很多老師聽課,導致了害怕的心理,還有作爲一個新老師第一次在多媒體開課有不免有些緊張,在佈置預習時也出現了一個漏洞就是沒有具體地落實到問題。在這一課中有很多的內容可以作爲重點來講,我主要是選取親情方面來延伸。在備課過程中,對《散步》這文本剖析得不夠透徹,文中的有些語句還是可以挖掘得更爲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詞的深刻含義。

因選取的內容容量太大,一節的內容沒完成,應該在以後的課堂上把握好時間,以保證一堂課的完整性。

《散步》教學反思 3

《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以前在七年級語文第五單元,現在改到七年級語文第一篇。文章我講過兩三遍,總覺得沒有把握住要點。

再讀這篇文章,我感覺文章不能只考慮到結尾對尊老愛幼主題的揭示,而是要讓剛入初中的學生感覺到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寫得最美的段落應該是第四段,這一段描寫了春天充滿生機的景物,色調明朗,感情愉悅,既表現了對初春到來的`欣喜,又體現了母親熬過嚴冬恢復健康作者內心的喜悅。

我聽了第一課時的講解,覺得沒有體現出文章所具有的語言美和情感美。我負責講第二課時,就改變了教學設計,第一個環節着重在創設情境,回顧課文內容;第二個環節着重在朗讀課文,賞析語言;第三個環節是學生提出問題,深化理解;第四個環節是仿寫幾個句子。

預設的.前兩個情境都完成得比較好,學生的興趣也比較濃。賞析句子時學生提出了很多好的見解,當沒有人舉手時,我就提醒自己:要耐心,不要急於說話,要給學生時間。在這種沉靜的氛圍裏,學生的思考就比較充分了,對文章一些句子的賞析也比較深刻。我感覺到自己最大的進步是,忍住了,少說話,不再追求課堂表面的熱鬧。

還存在的問題是什麼呢?賞析時間太長,應該把第四段和最後一段背下來。最後一段的賞析還沒有突破,應該點明一下。仿寫句子沒有時間讀,應該把這個環節去掉。

《散步》教學反思 4

這節課就三維目標來說完成的很好,學生不但能體會到尊老愛幼的主題,還能領悟到中年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我沒有預見到的,對於難點的突破而也很順利。

可見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很強,挖掘的潛力也很大。這節課值得一提的.是在美點追蹤時,學生思維很廣,比如,有的同學除了能欣賞到美的情、美的景、美的語言還能欣賞到詞的美,如:新綠、水波粼粼等。就我而言,比較滿意的是在處理美點時,我原來的.想法是每個小組一一展示,可實際操作時,我發現可能時間不夠,於是,我就臨時決定,第一組具體說,其他組說出不同的和沒有的,這樣既保證了時間又避免了重複,課堂的完整性體現的很好。課堂教學真是一門藝術啊!

我喜歡音樂,所以選了幾首樂曲,理查德的《給媽媽的信》、《常回家看看》、《讓愛住我家》效果很好,學生很容易被帶入情境。由此我想到了新課改對一個老師的多元要求,我要學的東西還很多。

《散步》教學反思 5

在課堂上,不僅要重視對文本的細讀,還要重視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更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在分析“爲什麼作者要用‘摸摸’ 而不用一個‘摸’字”時,學生很自然地回答出“不能”,但是卻說不出理由來。我採用的方法,仍然是“換”,但是這次是在“減一減”的基礎上進行的。“好,我們一起來感受下這兩句話範例的差別,老師拍了XX同學的肩膀,和老師拍拍XX同學的肩膀”,我邊說邊走到某生的身邊,作出相應的動作。學生笑了。這樣一來,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生就很容易感知“拍拍”比“拍”動作更爲輕柔,在輕柔中帶有絲絲的.愛憐。自然,“摸摸”與“摸”的比較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我的公開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可能由於自己緊張的關係,放過了學生許多精彩的回答,組內老師給我評價的時候,也提到了這一點,說我比較欠缺追問意識。當然,還有自己覺得很遺憾的是,沒有把握好,雖然朗讀的環節設計較好,但是,卻被我浪費了,挖掘主題的力度不夠。在主題的把握上,主要問題的設計,羅老師也給了我提醒和幫助。希望自己在接下來的教學中,能繼續踏踏實實,有所進步,不辜負語文組老師對我的期望和幫助。

《散步》教學反思 6

《散步》是一篇歌頌親情的文章,子女對長輩的敬愛、長輩對兒孫的疼愛、濃濃的親情流淌於文章的字裏行間。親情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最能打動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寫身邊小事、訴心中真情,學生們理解起來並無難度。

通過對文本的解讀,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本單元教學主體,我將文章主旨定位於表現濃濃的親情。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體會文中的那份濃濃親情,從而激發學生去感悟親情,擁抱親情,珍愛親情,創造親情。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創造親情的情感。另外,通過品味揣摩文本中能體現三代人濃濃親情的語句,體味三代人互相體諒、互相摯愛的樸實純真的親情。

(一)整體感知,共賞親情。

通過集體朗讀、自由朗讀相結合的手法,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濃濃親情。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歸納時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

②以課文爲依據,說說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提示:可用短語、一句話等形式作答) ?

(二)品讀課文,感悟親情。

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品讀課文,賞析語言,談對文中最打動自己心絃的語句感受和體會,感悟一家人的濃濃的親情。重點品讀:文中一家人的濃濃的親情是如何體現的?勾畫出文中飽含濃濃親情的詞語和句子,讀出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三)合作探究,體驗親情

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對主旨句的準確理解,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體驗親情的美好和珍貴。重點扣住這幾個問題:

①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我”爲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通過這件事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②“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如何理解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③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並說說如何去呵護這份親情?

(四)敞開心扉,抒寫親情

設計目的是藉助文本激發學生與心靈對話,與生活對話,抒寫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啓迪學生主動的去創造親情。設計中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語文基礎的差異,我讓學生採用仿句的形式續寫,能仿寫多少就寫多少,然後交流。

①親情是飢餓時的.一碗米飯……

②親情是爸爸嚴厲的批評與責罵……

③親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勞碌……

(五)小結課文,昇華親情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讓我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家庭穩定、幸福!親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們成長;我們離不開親情,讓我們敞開胸懷,伸出雙臂,去感悟親情,去擁抱親情,去珍愛親情,去創造親情!

這堂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學生從“自主品讀課文,賞析語言,談對文中最打動自己心絃的語句感受和體會”,到“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並說說如何去呵護這份親情”,再到 “抒寫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啓迪學生主動的去創造親情”,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獲,從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並激發創作熱情。我想這樣的課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受用的。

作爲語文教師,我們都深知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根本。閱讀教學過程歸根結底就是老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對文本個性化的解讀與思考。

《散步》教學反思 7

《散步》是當代作家莫懷戚的一篇優美散文,它篇幅短小,語言雋永,但又情意濃濃。主要通過寫一家三代四口人外出散步的經過,表達了濃濃親情以及強烈的生活責任感。文章雖只有580字,讀來卻意蘊深長,讓人回味無窮。所以歷來受到語文老師的青睞,也常常成爲語文老師上公開課的選擇對象。

打算上《散步》一課時,其實一直在猶豫:那麼多人上過這篇課文,包括我本人也在幾年前作爲公開課上過,怎樣才能上出新意呢?於是,我仔細閱讀了單元提示及課文,課文文字較少,且內容簡單,編者的要求也不高。當我讀到課後練習題時,引起了我的注意。課後一共設置了三道題目:一是爲課文該換標題,意在把握課文內容;二是研讀課文最後兩句話,意在把握文章的主題;三是比較閱讀作家林文煌的《三代》,意在培養學生的閱讀及鑑賞能力。於是,一個大膽的.思路便形成了,我何不圍繞三個題目來設計教學呢?針對三個題目我設置了讀出畫面、讀出情感、讀出故事三個教學環節,後來,我又加入讀出感悟的環節,作爲前三個環節的補充,從而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同時,這節課我還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不讓學生帶課本進教室,更不準帶教輔資料,只准帶新華字典、筆、本子。這樣做的目的,只想讓孩子們去思考,而不是做一名搬運工。把資料書上別人整理好的答案搬到書上,然後再進行所謂的交流,這種做法學生獲得的閱讀感悟是極少的,因爲,他們根本沒有自己的閱讀體驗,根本沒有去思考。我一直認爲,現在的孩子很懶,不是手腳懶,而是大腦懶,不願多用腦,倒是願意動手抄,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是提高的很慢很慢的。我也一直認爲,學生的語文能力是需要訓練的,朗讀、寫作、交流表達等等,都需要在老師的.示範、引導下來訓練提高。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基本上還是可以的,七年級的小孩畢竟還小,()思維、表達的能力還有限。雖然分析膚淺,但有真意;表達生澀,但有真情。我相信,通過長期的薰陶、訓練,他們的閱讀、表達、思考、寫作的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散步》教學反思 8

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歌頌真善美的頌歌。讀完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禮,其過程,就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本次課堂教學比賽,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篇文章。

一節課的教學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反覆研讀課文之後,我把教學的重點定爲兩個方面:一是理解文中景色描寫的作用,感受語言的詩意美;二是分析人物形象,感受親情之美。並在賞析句子和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時,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此外,散文的教學朗讀不可缺少,只有讓學生讀、悟,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來。具體的授課過程及反思如下:

一、聽讀課文,感受家庭的和諧美。

通過聊天導入新課之後,我的做法是首先由我來配樂朗讀課文。伴隨着優美、和諧的樂曲,再加上我深情的朗讀,我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感悟其中的內容,看看學生能從中感悟到一個怎樣的家庭。此環節的'設計意在渲染一種和諧的氛圍,把學生融入到這濃濃的家庭親情當中去。聽讀之後,學生們都暢所欲言,談及自己的感受,也能夠概括出文中所描寫的事件。但感到不足的地方是給學生感悟的時間還不夠。

二、自讀課文,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這篇文章除了敘述事件以外,還有對景物進行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在這輕描淡寫之中卻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爲常見的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妙和背景。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針對景色描寫提出質疑,有的同學甚至能提到:“本文不是寫散步一事嗎,爲什麼要寫景呢?”針對這一問題,我讓學生找出你最喜歡的寫景句子進行分析,提示要抓住一些詞語來加以分析,如“熬、鋪、生命”等,從而讓學生理解到,作者不僅是寫景,更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力的禮讚。

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親情之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要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而且這也是本文的重點。授課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整個散步的過程中,你認爲誰做得最好?請用下列的句式來闡述。(以小組爲單位合作探究)

我認爲 做得最好,因爲從 這句話中可看出 。

此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合作討論,不管是哪個人物,他們都能說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能夠找到相關的人物刻畫的語句來說明,即回到了文本,又理解了文章的主題。即從一家人的具體表現中體現了中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以小事到反映問題,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以小見大”這一寫作手法。

課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生活中的哪些小事讓你感受到親情的所在。”一是想要讓學生體驗親情,二是想要讓學生留意生活當中的小事,學習本文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覺得不足之處是,如果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把口頭表達轉爲書面表達的開式會更好,這樣既能做到讀,又能做到練。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雖然有一些可許的地方,但還有很多的不足,如學生的朗讀不夠,字詞的落實不到位,還有閱讀教學中,我們往住只注重讀和理解,而忽略了課堂的練筆,沒有做到讀寫相結合。今後,我將繼續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

《散步》教學反思 9

《散步》一文作者莫懷戚,文章通過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來表現,家庭的和睦、美滿。以及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即以孝爲先。“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爲基礎生成的。那麼也就是說,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纔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纔會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點就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閱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爲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於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於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後,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師也應培養人文精神。新課標重點強調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深透一點看,也就是說教師如果少有人文意識.人文修養教養.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識文化修養上的與時俱進,怎麼來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因而新世紀的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當更廣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單學科的,而應是多學科的網絡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多樣性文化的融會貫通,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澱和文化內涵,使自己在新的時空觀中獲得更清晰的時空感和條理感,這樣就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價值觀。老師內心知識與內心精神的不斷豐盈,就會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就會“潤物細無聲”地用豐富的人文內涵感染學生的精神領域,自然增長他們的人文素養。

《散步》教學反思 10

《散步》這篇文章寫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事情。散步本就是一件極其平常的家庭小事,在散步的過程中老人和小孩發生分歧也很正常,但是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一家人和諧溫馨的美好情感,並由此推及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一美德在有些人的身上卻越來越模糊了,甚至在某些人的身上已經得不到體現了。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尊老愛幼,人人有責,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對我們當代中學生來說,則要以自身的行動,一起承擔扭轉不良社會風氣的責任。小手牽大手,最終在全社會形成尊老愛幼的淳樸民風。這就是我在這一堂課上要讓學生明白的道理。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理解起來卻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的意義就在於,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爲基礎,生成自己的閱讀體驗。而只有老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深入而全面的把握文了章的情感與價值,放開了思維,學生纔有可能發揮它們的自主性與合作性。這樣,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纔會真正落到實處。

所以,我深刻地感受到,關注文本,研究教材,是備課的基礎,脫離了這一基礎,教學就會顯得蒼白無力。所以在自身素質上,我認爲應該多讀書,多積累,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這樣才能爲有效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德高爲師,身正爲範”,我還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否則教學就是沒有價值的,沒有生命力的。

爲了上這堂課,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本以爲已經做得不錯了,但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問題。比如漏掉了自己要講的某個內容,比如不能按預想的煽動學生的激情。我不能不感嘆:學無止境!要把課上好上精彩,讓絕大多數學生有所收穫,太難了。但是,我告訴自己,不能停下追求的腳步。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更何況,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大量汲取知識,增加精神的營養,萬一誤導了一個又個的靈魂,那可怎麼辦呢?那樣的話,一輩子都不會安心的。

教學之路還很漫長,在這條路上,會有鮮花滿地也會有荊棘叢生。無論如何,我都不能停下腳步,因爲我的目標是路的盡頭,而這一條路似乎永遠沒有盡頭。

這一堂課已成爲過去,但它帶給我的卻是無盡的感慨!它激勵我要揚起希望的風帆,才能能把生命之舟駛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