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落花生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落花生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落花生》是作家許地山散文創作中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落花生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落花生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1

《落花生》是一篇敘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我們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爲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含義深刻對學生極有教育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我側重讓學生品讀理解。如第十自然段,我設計了判斷題、填空題,讓學生明白花生默默奉獻、不炫耀自己的特點。

在講解課文第一自然段時,我想讓學生說說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我引導學生這樣理解:我們種花生,大概從三月開始播種,八月才收穫,人們平時要細心管理,人們怎樣播種,怎樣管理,怎樣收穫,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書上卻只用了一句話就寫完了,你們覺得這種寫法怎麼樣?(很簡單,不具體)老師告訴學生:這種寫法就叫略寫,反之就叫詳寫。

《落花生》一課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內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理解了“有用”後,並讓學生聯繫周圍的生活實際談談,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花生一樣默默奉獻的人,學生感悟到清潔工、教師、建築工人、醫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學生說得有理有據,這一環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昇華。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2

接到要上公開課的任務,是我剛剛上完《梅花魂》一課的時候,本應順理成章講《桂花雨》一課,但思來想去,最終決定上第四單元的《落花生》,不爲別的,只爲趁熱打鐵,讓學生再次認識——“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借物喻人,託物言志,是一種常用的寫作手法,文章借物要說明什麼,借物讚美什麼,言什麼志,作者心裏是最清楚的。剛剛學過的《梅花魂》,外祖父分外珍惜的那幅《墨梅圖》,鄭重地遞給我的那塊繡有血色梅花的手絹,以及對我語重心長說的那一大段心裏話,都是在告訴讀者,在外祖父心中,梅花就象徵着有氣節的中國人,梅花不畏嚴寒,不怕風欺雪壓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秉性。外祖父的“分外珍愛”和“鄭重”,甚至是臨別前的痛哭流涕,都是因爲外祖父把對祖國的眷戀,寄託在了“梅花”身上,這就是“借物喻人”“託物言志”。

那麼《落花生》這一課,作者同樣通過敘事,來借物喻人,我在授課之初,便用作者許地山的筆名引出課題,在學生心中埋下一個伏筆——爲什麼要用花生做自己的筆名?許地山和落花生之間有什麼故事?帶着這個疑問,學生開始對文章的探究和研讀。通過文章詳略佈局,主次分明的特點,直奔“議花生”這一章節,學生通過父親說花生好處的一段話,找到了課初疑惑的答案,原來,父親想讓我們做像花生一樣的人。借“花生”喻像花生一樣“默默無聞,甘於奉獻,樸實無華”的人。

父親教導孩子做人的文章,我們在四年級下學期的時候也學過一篇略讀課文——《萬年牢》,學生也是通過對題目的質疑,帶着疑惑自讀全文,最終明白的“萬年牢”是對父親糖葫蘆的一個稱呼,意思是,要做像“萬年牢的糖葫蘆”一樣的“講究實在,不弄虛作假的人”,這不也是“借物喻人”嗎?通過一種寫法,聯繫前後學過的三篇課文,加深了同學們的理解,也爲今後學生學習“借物喻人”寫法進行習作,打下了基礎,是我認爲這節課中最大的收穫!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3

一、以“讀”爲本,理解感悟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含義深刻,對學生極有教育意義。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做到以讀爲本,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抓住課文中的“逼真”一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不僅看出米勒畫得“逼真”,而且讀出作者描寫得“逼真”。讀圖與讀文緊密結合,在教學中,我抓住父親所說的幾句話,作爲學習該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二、以圖引文,激發情感。

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先看圖,談談自己從圖上看到了什麼,想到了生麼?讓學生先建立感性認識,接下來再讓學生讀課文,通過學生的初讀,找出作者描寫圖畫的句子,對照圖畫,再進行感情朗讀,精讀、品讀,讓學生再來看圖自己介紹一下畫中的內容。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又教給了學生習作的方法,同時瞭解作者聯想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理解了課文、體會到了作者的感情。另外,學生在默讀、自由讀、分角色讀、朗讀、誦讀中,體驗、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使教學目標得以落實。

三、設置懸念,大膽質疑,

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環境。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人文氛圍,使學生在教師的愛護、尊重和期待中主動探究,自主學習。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允許學生盡情表達,而且鼓勵學生勇於表現自己,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在教學《落花生》課中,學生互相質疑提出問題:如:桃子、石榴、蘋果是不是隻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呢?”還有我是女生做像蘋果一樣漂亮的人不好嗎?等等,對這樣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各抒已見,這樣的課堂討論,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敢於直言,個性得到發展。

在引導學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偉大體面的人。”體會這句話的內涵時,我緊緊圍繞這句話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什麼樣的人是有用的人,”我藉助能用落花生比喻哪一類人?,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由落花生的特點進而闡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於人類,有着內在的美,有一種默默奉獻的精神。

總之,教學時我側重於引導學生對父親與我的對話內容進行探討,交流,感悟,收到較爲滿意的效果。

因此,我認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人爲本,還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得以滲透,這樣就會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4

每堂課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就像很少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樣。一節課中有“敗筆”並不可怕,關鍵是要學會去發現,總結,提高!今天講的《落花生》,對於一心想上出最佳“境界”的我來說是一堂不成功的課。當下課的鈴聲響起的時候,天平的一端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天平的另一端卻有些遺憾。在整節課中老師講得稍多,學生說的偏少,讀的還不夠。《落花生》是篇傳統課文,儘管自己也花了很多時間去查找去設計,但卻未能推“陳”出“新”,整個教學環節是比較清晰的,但落實到小的環節具體的環節,其教路和學路還有些零亂,自己沒能做到成“竹”在“胸”,提的問題零碎,沒能很好的給問題做些鋪墊,有些學生回答無所適從,有時只好胡亂而猜之,使得師生雙邊活動受到限制,而自己在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做得很不夠,使得課堂氣氛有些沉悶,不活躍!

教學時以謎語導入是好的,若能充分利用語文資源,如先出示謎面,讓學生讀(給學生讀的機會),然後學生猜,並讓學生說說爲什麼,(因爲謎面是圍繞謎底“花生”而設計的)先讓學生了解花生的一些習性和特點,爲後面的理解做更好的鋪墊,這樣可以避免陷入爲導入而導入、爲教學而教學的淺灘中!此外,在教學中與內容無關的儘量少說或者不說,比如在問學生花生有什麼好處時,我卻隨興說“多吃花生可以延年益壽,這是以前歷代想長生不老的君王都不知道的祕密”,這些話與教學中心無關,沒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也沖淡了教學內容。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5

本週我的聽課內容比較少,不過,還是和往常一樣,我批改作業的量比較大,因爲我的實習指導老師,是個什麼事情都做的很細的老師,因此她的作業相比其他同年級的老師就比較多。怎麼說呢,改了這麼多作業,當看着學生錯的太多時,有時候真爲他着急,或許這算是進入當老師的狀態了吧。特別是作文,記得最開始,一次大作文,我幾乎要花整整兩個下午的時間來批改,甚至有時候還會帶回學校批改,一是班上50多個人,數量有些多,二是因爲四年級作文剛進入中段,大部分學生的基礎還不好,能把一篇作文寫通順就不錯了,改了幾次大作文後,已經能有耐心去批改那些語句不通順的作文了,現在最大的收穫或許就是,現在更能根據他們每個人的作文水平適當的寫出有針對性的評語了。

除了批改作業,必須得談談的就是,自己在本週三上的一節課《落花生》,說實話,自己在上這節課之前還有些擔心,因爲之前大偉老師說他上過一節《落花生》,感覺效果不是很好,因爲這篇課文最難處理的便是理解父親希望我們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文中父親談做人是這樣寫的:

爹爹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因爲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爹爹說:“這是我對於你們的希望。”

說實話,在這裏處理起來總覺得有些困難,在現代社會,說做不偉大的人確實是有些不實際,因而,我儘量把學生往做“有用”的人,而不僅僅是做一個“體面、偉大”的人方面引導,或者是讓學生明白我們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謙虛、踏實、不張揚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只是外表光鮮亮麗的人。

確定了這一主題之後,想了很久,纔想出應該從哪裏找突破點。那就是抓住“有用”,儘量不讓學生去過多的討論是不是要做一個“偉大、體面”的人,因爲許地山寫這篇文章是有很強的時代背景的,在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下,他們很可能就只憑字面理解,得出“我們要做一個有用的人,絕不做一個偉大、體面的人”,去跟他們講時代背景又顯得較深。在這個問題上,自己確實花了很大心思,去想怎樣才能不讓學生走偏。或許是因爲自己想的有些多,因而,這堂課上下來,沒有出現走偏現象。在這一點上,自己感到有些欣慰。爲自己,也爲學生。

但是,上課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落花生》時,我也出了許多問題,因爲當時老師是要求我一節課上完,而我用了一節半的時間來上,上完之後看得失,分析原因,主要就在於對學生的學情把握不準,當然也有第一次上單元新課的原因,下面我就具體說說自己上這篇課文的得失。

一、閱讀教學,第一課時少不了的便是學習生字詞,在上生字詞時我採取的是先齊讀再重點強調字音然後再開火車讀,在學習生字這一環節,老師建議的是我應該先讓學生自讀、再開火車讀,從學生讀的過程發現問題,再集中強調學生易錯的字音,最後讓學生齊讀。雖然只是把順序變換了一下,但確實效果就會好很多。另外在講生字詞時,老師建議我在學習學生容易寫錯的生字的時候,可以採取“書空”的方式,讓學生跟着自己一筆一劃寫。雖然是四年級,但是在一些寫錯頻率極高的生字上仍需要“書空”。還有去掉拼音讀時,也建議我先讓學生自讀,再開火車讀,再齊讀。

二、生字學完之後,就要初步感知課文,劃分課文層次。在這一環節,感覺自己做的還不錯,老師也說處理的比較好。面對學生分的層次和自己預設的不一樣時,能較爲靈活的處理,就是在表達時稍顯囉嗦,老師建議語言儘可能簡潔。

三、劃分層次之後就涉及到對重點詞語的講解和課文的分析,這裏我分了兩個方面分析:

(一)在講詞語時,老師建議講詞語一定要讓把詞語帶到課文裏面讓學生多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詞語意思,並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練習用這個詞造句,一定要出示一些範例句子,讓學生齊讀之後嘗試着自己造句,在上這一環節時,我在引導學生朗讀這一方面做得不是很好,甚至是有些時候,忘了讓他們齊讀感受句子。

(二)在分析課文時,感覺自己在課堂上的應變能力還不夠強,當學生的.答案和自己設計的答案偏差有些大時,感覺自己在引導這一方面還有些欠缺。不過還好,這堂課上幾乎在引導方面沒遇上什麼大問題,只是在面對學生的思維有些超前時,自己的應變能力不夠強,怎麼說呢,如果一堂課有學生走偏,教師就應該想想是不是自己引導的不到位,相反,如果一堂課上,原先以爲學生會走偏,卻到最後未走偏,甚至是進程拉的有些快時,教師就得想想是不是自己講的太淺,深度不夠。恰巧,這次上課我就屬於後者,在上本堂課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的時候,學生不但沒有走偏,甚至在我認爲難理解的地方,對他們只需稍作引導,學生就能說出我想要的答案,有時候,會想是不是自己講太淺了?反而是在我認爲不怎麼困難的“借物喻人”上,引導的稍顯困難。

四、評價表揚要有針對性,要具體化。感覺自己在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出適當反饋這一方面還很欠缺,老師建議自己反饋時應有針對性,不能只是簡單的一句“嗯,真棒,真不錯”,於是我就在聽課的時候特別注意記錄了老師的一些評價語。比如在讓學生讀課文時,可以用樹立榜樣的方式讓其他學生立刻進入狀態,可以說“小明讀課文的時候非常認真,老師喜歡這樣的孩子”,“小剛同學在讀課文的時候,知道用筆在書本上勾畫字詞,真棒!”,在讓學生讀生字時,可以這樣表揚學生,“你把某某生字的字音讀的非常準,真棒!”在回答問題時,如果回答錯了,可以說“沒關係,你能舉手回答問題,真是個勇敢的孩子!”在學生回答的答案和自己設計的有差別時,可以說“你真是個有想法的孩子!但是······”,在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可以說“眼睛最明亮的的孩子看着老師或看着大屏幕”,總之,表揚和反饋都儘量有針對性,能具體化。

一言以蔽之,這堂課上下來,有得有失,得在自己考慮的比較多,所以在第二課時,也就是在分析課文時特別是在把握重點這一方面,感覺還比較順利,學生也沒有走偏。或許是吸取了上次上的作文課《我喜歡的工藝品——》沒有抓住重點的教訓吧。失在對學生的學情把握度不強,自己在基礎知識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還有講的不夠深入,感覺自己在重點分析上還欠缺深度。

雖然總結了這麼多,但是我知道,一節課上下來始終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現在不求自己一定要將這些問題攻克,那是不可能的,只能儘量避免過失。

希望在下一週要上的《橋之思》這篇課文上,能有進步!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6

《落花生》是許地山著名的一篇敘事散文,本課語言樸實,感情真摯,含義深刻,對學生極有教育意義。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我們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爲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同時,主次分明這一寫作特點在這篇文章上有着鮮明的體現,是作爲教授學生在習作時寫作技法的典型材料。所以我在教學中,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在導課環節的設計中本人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進行了有效的教學組織。

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個性特點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讓學生根據興趣需要學會選擇自學內容,自學方法,自學形式,指導學生依照自身特點,或圈點,或查寫,或操練,充分體現“以人爲本”。重視學生個體的有效參與,讓每個學生學會面對陌生領域,自已去搜集,篩選資料,尋求答案。因此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課前蒐集有關花生和作者的資料,如“花生爲什麼又叫落花生?”“除了書上介紹的你還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對作者許地山知道多少?”

等等。同時我以課題“落花生”其實就是我們平時生活中所說的“花生”,它爲何又叫“落花生”,在講清花生的生長特點外還問了它還有哪些名字?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知道它還叫“長生果”,並且把“落花生”的實物圖片和“許地山”的人物圖片做成一張幻燈片,讓大家知道一邊是農作物,一邊是作家、學者、教授,爲何都叫“落花生”呢?其目的是以此作爲教學的切入點進行有效的教學組織。

二、在第一部分的教學中本人利用學生已有知識進行了“以舊推新”的教學,達到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目的。

通過抽人讀展示在幻燈片上第一自然段內容(幻燈片內容中知識重點已用不同顏色做標記,作用於提醒學生注意這些知識點),從而達到鞏固已學過的知識點:多音字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讀音以及本課中“買種,翻地,播種,澆水”之間爲何用逗號。尤其通過四個詞組的構詞結構來講清“播種”的“種”在這裏爲何讀“zhǒng”。並且讓學生思考文章最後一句中作者爲何用“居然”一詞,從而讓學生理解文本,達到與作者進行對話。最後讓學生總結出這部分作者寫了“種花生,收花生”的內容,從而爲下面的教學做好準備!

三、在進行第二部分內容教學是我首先讓學生自己在文中找找除了“種花生和收花生”以外,還講了那幾件事?讓學生歸納出“吃花生和議花生”後,老師再進行追問:哪些內容講了吃花生?讓學生找到後明白“作者在‘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這幾個環節只用了寥寥幾筆,而“議花生”一個環節卻佔了大部分篇幅,從而輕而易舉的講清了本文“主次分明”這一寫作特點,強調了同學們在平時寫作是要做到“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把閱讀教學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自選方式,抓住重點,整體感知,。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明確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這幾部分內容後,提出一個問題:這幾個部分內容中你最喜歡讀哪個部分,爲什麼?讓學生自選內容,學習體會,學生興趣盎然,精彩紛呈。並在無拘無束的自學中個性得到了發展,而通過學生的發言,我知道多數學生喜歡讀“議花生”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點、難點之所在。這樣,我就從學生的興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口,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

我在設計本環節時做到以讀爲本,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師生合作讀,生生配合讀,分角色讀,默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齊讀)等,去體味文章的語言,去感受蘊涵的哲理。這樣一遍一遍的讀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滿意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

五、聯繫實際,情感昇華 。

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是語文實踐,“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課程標準》語)。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要堅持“以人爲本”的教育觀,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自由、愉悅、和諧的實踐氛圍,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多讀、多動、多思、多說、多聽,盡情舒展生命活力。在教學時,從初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到精讀課文,理解父親說的話,感悟課文所表達的“情”,我都引導學生自己讀,自己學,自己彙報,自己評價。特別是在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兩段話這一環節時,父親的話雖然樸實無華,卻包蘊着一個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在教學時,我不過多地講解分析,而是先讓學生明確學習要求和步驟,然後以人四人爲一小組,先自己讀,自己學,接着把自己讀懂的內容在小組內交流填在老師提前發到小組的“石榴、桃子、蘋果與花生果實的對照表”裏,最後再以小組爲單位進行集體交流。實踐證明,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按學習要求找出花生與三種水果的不同特點,體會出花生默默無聞,默默奉獻,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學生體會出花生品格後,我又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就是那位父親,你覺得該怎樣讀這兩段話,才能表達出你當時的感情呢?大家來評評誰讀得最有感情,學得最像。”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但由於學生過於緊張,讀得還不到位,但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範讀,再讓學生自由舉手起來讀,最後請學生來評價,從而讓學生在讀與評中與“父親”產生了情感共鳴,領悟了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彰顯與發展。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尊重學生,尤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課程標準》語)。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這句全文的點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內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只有允許學生盡情表達,而且鼓勵學生盡情表現,才能談得上解放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所以我在這環節我讓學生大膽質疑,給他們探究學習的環境 ,創設了民主、和諧的課堂人文氛圍,促使了

學生在教師的愛護、尊重和期待中主動探究,自主學習。讓學生圍繞這句話進行熱烈地討論。對於當今社會,你想做花生一樣的人,還是想做蘋果、桃子、石榴一樣的人?我在課上設計了《實話實說》欄目,讓學生闡述自己的真實想法,我的目的是不干預學生的想法,讓學生有獨立表達自己看法的權利,無論他想做何種人,只要他的理由是充分的。學生課上說得非常精彩,並能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有的同學說想做蘋果、桃子、石榴一樣的人,也講究體面,敢於表現自己,也能對社會有貢獻。也有同學說要做花生、蘋果、桃子、石榴兩種結合的人,該默默奉獻時奉獻,該表現時表現。我真的爲學生有這樣的見解而感到高興。並讓學生聯繫周圍的生活實際談談,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花生一樣默默奉獻的人,學生感悟到清潔工、教師、建築工人、醫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學生說得有理有據,這一環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昇華。在此環節中,學生質疑:“老師,課文中桃子、石榴、蘋果是不是隻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呢?”我馬上肯定這位學生愛動腦筋,然後抓住疑點引導學生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閘門打開了: 學生各抒已見,雖然說法各不相同,但無論哪種見解都是發自內心的表白。這樣的課堂討論,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敢於探究,敢於直言,思維異常活躍,個性得以和諧發展。

六、體悟情感,給學生課外延伸的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許地山之所以給自己取筆名爲“落華生”,就是因爲他喜歡‘落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品格,並以此筆名來告誡自己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於是在教學即將結束時,在學生理解了作者筆名‘落花生’的含義後,我佈置學生課後讀幾篇許地山寫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結”,這樣就讓學生的知識從課堂向課外延伸,讓他們的思維有了一個更廣闊空間。

七、本文整堂課的設計以作者爲何以“落花生”爲名作爲剖析文章的切入點,最後以弄清作者以“落花生”爲名的目的爲歸結點,再以多讀許地山的文章爲延伸點,使全文形成了一個首尾呼應,前後照應的整體效果。

八、教學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比如對城鄉學生能力的估計不足,導致課堂上學生對問題深層次的理解還夠,對文本中作者應有的

情感要用自己的聲音表現出來還不夠到位,甚至在學生自己思考質疑的環節還會出現少許的冷場等等。

總之,課堂中有些突發情況是不可預想得到的,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應善於營造民主、平等、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讓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得以滲透。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7

《落花生》是一篇極富哲理的文學。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突出“議花生”這部分內容。我在教學時着重於引導學生對父親與我的對話內容進行探討,交換,感悟,收到較爲滿意的效果。

(一)讀中品位,理解感悟

本課語言精美,情緒誠摯,含義深入對學生極有教育意義。我在設計時作到以讀爲本,學生通過各種情勢的讀(自讀,師生合作讀,生生配合讀,分角色讀,齊讀等,去體味文章的語言,去感受多的蘊涵的哲理,這樣一遍一遍的要求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滿意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情緒的體驗。

(二)接洽生活,情緒昇華

《落花生》一課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內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我緊緊圍繞這句話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什麼樣的人是有用的人,”“講體面是什麼意思”並點撥學生接洽周圍的生活實例深談,學生在我的啓發下,感悟到的“清潔工”“建築工人”“警察叔叔”教師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德的人。使學生明辨是非,強化了情緒的薰陶。

(三)器重積聚,靈活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重視感悟積聚語言和運用語言。

在組織學生學完《落花生》一課後中的精美語言,在此基礎是上,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我設計了幾個主題,1、描寫一種物品2、描寫一個人3、敘述一件闡明道理的事件,從而激勵學生靈活運用課文裏的語言,從而體會到運用語言的方法和積聚語言的樂趣。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8

在現在這個社會,說做一個有用的人好像就是一件好笑的事情,或者說現在的價值觀都變成了“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所以“做一個有用的人”就變成了可有可無虛無縹緲的事情。

但是我覺得這句話雖然很樸實直白,卻真的很有道理。被別人需要是一件讓自己充滿快樂的事情,是讓有限的生命閃閃發光的東西。

今天課太多了給忘了導致沒有備好《落花生》這節課,臨時去備課,課堂效果不太好,自己也很慌亂很侷促。最後結尾我用了網上的一篇教學設計,沒有好好準備,效果不夠理想。事實上,不僅僅是落花生可以帶給我們人生的啓迪,生活中有許許多多事物都具有人類的美好品格,同樣可以帶給我們人生的啓示,比如傲雪獨立的臘梅,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蠟炬成灰淚始乾的蠟燭……哪些東西曾經帶給過你心靈的震撼,請以“生活的啓示”爲話題,模仿這篇文章“借物喻人”“圍繞中心選材”的寫作方法寫一篇文章,注意“詳略得當”。

我也希望孩子們能真的做一個有用的人,即使這個用處很小,即使只是幫班級搬書、提飯,但對每個受益的人都很重要。就像沙灘上那個把魚扔回大海的小男孩“這個在乎,那個也在乎”。

在課堂中出現問題,或許孩子是有問題的,但我一定更有問題,如果一味的把原因歸結到孩子身上其實更說明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面對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水平,尊重現實,因材施教,幫助孩子在現有的基礎上慢慢提升,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上課效果。需要對學生保持極大的尊重,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並且不斷地鍛鍊自己的應變能力。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9

《落花生》教育我們“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花生“藏而不露”的品質被稱爲是它最“可貴”之處,學生學了課文,知道不能只講體面,要做一個有用的人,按說課文到此可以結束了,但我覺得僅此不夠,因爲有不少學生片面地認爲:“長得不體面,纔是有用的人。”

學生們各行己見,有的學生說:蘋果漂亮但不實用!馬上有學生反對:不是這樣的,蘋果不但漂亮,而且很好吃,我喜歡……

那麼花生和蘋果到底誰好呢?我讓學生反覆朗讀父親的話,細細體會,終於使學生明白:花生“藏而不露”有內在美,蘋果鮮紅嫩紅有外表美,它們結果在什麼地方是植物生長的規律,與好壞沒有關係。如果一個人不但外表體面,而且又有才能那是最好的。特別是當今社會競爭激烈,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除了有真才實學,外表“體面”也往往起了很大的作用。

同時,我還引導學生明白“外表美”不僅僅是外表美,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美,要有乾淨的穿着,整齊的佩帶,這樣纔算體面。我想如果許地山先生還活着的話他也會同意既然有外在美,更有內在美是最理想的人才。

落花生教學反思 篇10

根據“教學課程”理論,《落花生》這片課文反映出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闡明做人的道理,很有教育意義,是人們學習的榜樣,花生雖然外表不美,但心靈很美值得讚美,喜歡,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如下方式:

1、重視培養學生讀書能力,利用插圖和錄音等多種媒體,對課文內容進行初步瞭解。

2、對重點字、詞、句、段進行富有實效的訓練,使本課的知識點落到實處。

3、圍繞學習提示語,把學習提示作爲課堂教學的指導,與課文理解融合在一起,文章第二段是重點段,着重理解父親說的話。父親拿花生跟石榴、蘋果比,讚美了花生藏而不露的特點,告訴我們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4、學生進行比較真正體會到做人的美德:

⑴ 花生、核桃——外表醜陋,果實香、實用。

⑵ 桃子、石榴、蘋果——外表美,果實又香又甜。

5、小組合作,自主構想,自主探究設計,互相交流引導、評價。

6、在過程性自我評價中提升發展需要和發展目標,具有生活化的學習點明文章主題,父親借花生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用“藏而不露”埋在地裏象徵革命前程無限美好,光明燦爛,表現出父親有一顆愛祖國、愛勞動的心,教學中緊緊抓住父親教育子女的話去讀,從讀中品味,從讀中欣賞。

7、不足之處:

學生理解的能力有層次的差異,今後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努力使每位學生學有所長,可採用“扶——半扶半放——放”的順序進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