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散步》教學反思範文

《散步》教學反思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1K 次

  《散步》教學反思1:

這一週,學校安排同課異構,我們年級報的篇目是自讀課文《散步》。同課異構前幾年在南方一些名校很是火爆,似乎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近幾年由於一些教學專家和一線老師的質疑,這種教研模式漸漸的退了潮。去年聽餘映潮老師的講座,他對同課異構就頗有微詞。餘老師認爲教學是個人行爲,與其搞什麼同課異構,還不如靜下心來搞一課多案。畢竟別人的東西只適合別人,矛盾的特殊性決定了你無法拷貝別人的教學模式。我當時對餘老師的觀點還體會不深,這次親自參與同課異構,對他的觀點有了更深的體會。我也開始理解餘老師的良苦用心。

《散步》教學反思範文

同課異構,顧名思義,同樣的教學內容,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來教,以期尋求最佳的講授模式和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有利於相互學習。面對同樣的教學材料,每一個老師的理解角度和處理方式都有所不同。尤其是語文課,對同樣的課文,每一個老師的解讀方式都有所區別,教學重難點的確定也多少有些出入。

這次我們講的是一篇現代散文《散步》,八個老師參與同課異構,每一個人的處理文章內容的方式都不一樣。聽完別人的講述,我感覺如入迷宮,完全迷失了自我。有的老師多媒體課件極爲絢麗,有的老師的板書頗爲精彩,也有的老師的點撥入情入理。以下我分別來談各個環節給我的印象:

首先來說導入。在這幾課中,我對其中一位同事的導入感受很深。他以自身的生活經歷來切入對散文的講述,顯得水到渠成,不着痕跡。課文的導入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有些人捨本逐末,把導入設計得天花亂墜,讓人眼花繚亂,他們的導入在語言的泥沼中愈陷愈深;有些人開門見山,丟掉了導入,大刀闊斧,直面主題,他們的講授過於生硬,讓學生疲於應對;有些人巧妙化用所學知識,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將新舊知識巧妙的貫通,讓學生喜聞樂見。而這一次幾位老師的導入基本上都拒絕了生硬與死板,尤其是我所提到的這位男老師,他在聯繫自身生活經歷的同時更是將很多歷史名人的散步巧妙的引入到他的導語設計中來。如:“散步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如果沒有蘇軾的散步,就不會有《記承天寺夜遊》;如果沒有朱自清的散步,就不有《荷塘月色》;如果沒有莫懷戚的散步,也就沒有今天我們要學的《散步》。”這是多麼富有智慧的'知識整合,學生在老師營造的詩一樣的語境中走進新課,其樂融融。

接下來說對文章主題的確定。這一課是一篇書寫親情的美文,文中人少事小,卻意味雋永,可讀性極強,歷來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學習散文的範文。關於這篇美文的主題,歷來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爲這一課的主題是對孝道的歌頌與弘揚;第二種觀點認爲這一課的主題是歌頌尊老愛幼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第三種觀點認爲這一刻的主題是對生命的讚頌和珍重。這次講課,幾位老師基本上都把文章的主題落到了對尊老愛幼這一傳統美德的讚頌,還有幾位老師把主題確定爲中年人在一個家庭中所負的重要責任,而對文章中流露出來的對生命的讚頌和珍重卻幾乎沒有涉及。這給我們思考本課的解讀渠道又多了一些借鑑。

另外,對教學重難點的確定也大相徑庭。有人以這一課爲材料,教學生如何在寫作中正確運用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如何正確運用細節描寫;有人將這一課與這一單元其他篇目進行比較,對課文中出現的獨到的寫作手法進行梳理;而更多的是引導學生感受課文中濃濃的親情美和獨具匠心的語言美。這可以說是兩種流派,前者直接與中考對接,課堂就是考前訓練營,課文成了一些生硬的語文知識的拼圖。而後者雖努力給學生以精神的濡養,但是卻與應試教育背道而馳,學生的成績自然不見起色。這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永遠的痛呀。

我該犧牲語文的魅力去迎合應試的嫵媚,還是在夾縫中尋求語文教學的春天,這實在是我應該正確面對,冷靜思考的大問題。

  《散步》教學反思2:

《散步》體現着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課文,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啓發指導下,在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感受親情的要求。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瞭解更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小組討論、揣摩鑑賞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瞭解,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在教學方法上,我選用朗讀法,將朗讀作爲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反覆吟誦,最終用朗讀表達出自己對作品的感悟,對親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我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圈點勾畫法、品讀法、討論法,讀與寫(讀與說)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覆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樸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繫生活,運用課內外結合的方法,以外促內,以內促外深入理解文本體察生活,將自己的獨特體驗表達出來。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學們自由選擇課文內容(可以是一個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話,只要讀出感情),選擇幾名同學讀,其他同學點評,教師在此基礎上適當指導。(大屏幕顯示朗讀要求:朗讀時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語氣、語調、語速、停頓、重音等方面)

A、指導學生分析本文的朗讀基調:歡愉而深沉

B、“我”的語氣、語調應該怎樣把握?

例如在《散步》這一課中,學習本文通過細節描寫,展示人物感情是我設置的一個教學目標,這也是我選取的一個教學重點。《散步》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太遲、太遲”“總算”“又”“熬”這幾個詞語要學生重點領會,強調要重讀,並要求反覆地朗誦,以達到理解的程度。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的氣氛有些緊張,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學生在課堂上有很多老師聽課,導致了害怕的心理,還有作爲一個新老師第一次在多媒體開課有不免有些緊張,在佈置預習時也出現了一個漏洞就是沒有具體地落實到問題。在這一課中有很多的內容可以作爲重點來講,我主要是選取親情方面來延伸。在備課過程中,對《散步》這文本剖析得不夠透徹,文中的有些語句還是可以挖掘得更爲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詞的深刻含義。

因選取的內容容量太大,一節的內容沒完成,應該在以後的課堂上把握好時間,以保證一堂課的完整性。

  《散步》教學反思3:

今天, 我拿起《散步》教學設計,一遍遍看着自己幾天下來備課的“成果” ,感覺有點緊張.我不知道那是對自己沒信心,還是對學生不放心。

回想昨天在八班試教感覺很輕鬆,也感到課堂的活躍,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課上一位中下的學生提了一個問題。“爲什麼我伴同兒子的時間很長,路不就很快走完了嗎?”當時,我很感動。感動的是他在認真思考,雖然他沒有認真讀懂課文,(也許與他讀課文的熟練程度有關)但幫了我一個大忙,該是讓學生大顯身手的時候了。學生的精彩發言,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激勵了我:一堂快樂的課,在於師生之間配合的融洽。

而今天,在本班上完這堂課,卻留給我沉悶的課堂,沒有了往日的活躍。也許是因爲有很多人聽課;也許是因爲我是班主任,事前特別強調了課堂紀律、、、、、但最根本的還是來自於對文本解讀不夠深刻,只讀到了文本最淺層的東西,以致在教學設計上被我劃分得支離破碎。

回放上課大致思路:

(一)導入

相信同學們和我一樣,在生活中曾被許多小事感動過:平平常常的一天,收到了來自遠方朋友的祝福,雖然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嗎”;傷心失敗的時候,以爲平常不是特別親近的人默默爲你遞上一張紙巾,輕輕地對你說“我們知道你盡力了”。這些雖然都是小事,但總能讓人讀出許多的真情。在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請大家說說。(師生交流)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莫懷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生活中最細微的小事寫得讓人感動的。

(二)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有感情範讀。正字音,思考:從文中字裏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家庭?(預設:考學生生字詞,初步感知內容)

2.自由朗讀,解讀文本

① 我爲什麼要出來散步?(理解知識點:生命)

② 散步途中,發生什麼分歧?文中還有感人之處嗎?(重在品“我”對生活的使命感和責任,以及那份濃濃的愛,從中也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家庭的和諧美)

(三)品味語言

讓學生找出對稱句,感受句子的和諧美。

(四)拓展延伸

① 給課文擬題

② 比較《三代》

現在回想自己上的這一課的教學過程,感覺真的很亂。爲什麼不直接找準主心骨,然後以這條主心骨展開呢?其實文章無不讓學生體味家的溫馨,和諧。就這一點而言,爲何不放開膽讓學生自己去評,自己去談呢?這樣的話,也可直接進入下一環節:自由朗讀,說說文中從哪可以體現家的溫馨,和諧呢?順理成章,做到在讀中品,在品中讀。再者,最後一環節,我覺得自己也沒達到最佳效果。比較《三代》的目的不是很明確,只是停留在對內容上的理解,讓學生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教師在此時,小結也很重要,可以借《三代》,說說《散步》一文體現的就是我們生活中常出現卻又被人忽略的那種幸福,其實愛就在身邊,我們可以在平日裏化愛爲實際行動,讓學生自己去感受那份愛。

我覺得一堂精彩的課,在於師生互動,更多的是在教師點撥情況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更深一層。當然,這就需要教師精心備課,不僅備自己,而且要備學生。同樣這一堂課上下來會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觀原因在於我對文本處理,尤其設問方面有所欠缺。

總之,上好一堂課,不只靠青年教師那份想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動力即可,關鍵還在於多從實際出發,多在提問方面下苦功,教學設計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