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於1927年7月寫作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由於時代久遠,作者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獨特感受,不易爲現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學上有一定難度。但這又是一篇文情並茂的優美散文,其語言精妙傳神,是學生品味語言好教材。筆者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膽取捨,主要抓住描繪“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圖景,教會學生掌握品味語言方法。

1、誦讀精彩文段:

誦讀是品味語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級教師洪鎮濤先生說:“……採用朗讀的辦法,讓學生比較、推敲、品味語言使用的妙處,形成語感。”學生通過對精彩文段的反覆誦讀,可以感受語言的豐富性,領會語言表達的規律性,從而增強對語言的規範的敏感性和鑑別能力。“文章不是無情物”,通過表情朗讀,學生從朗讀的語調、音色和形象生動的詞彙中,領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學習《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我主要採用多種朗讀方法,誦讀描繪“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齊讀外,或讓學生先聽錄音,體會範讀的速度,聲調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學生自己試讀;或讓學生自讀,便於自己體味、揣摩;或由一人範讀,其他同學聆聽,然後共同評論其優劣。

2、抓住關鍵詞語:

在景物描寫中,關鍵詞語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點,又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荷塘月色》中描寫月下荷塘裏的景色有:田田的荷葉、嫋娜的荷花、縷縷的荷香、脈脈的流水;描寫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顯得那麼得寧靜、和諧、自由,與作者“求靜”的心態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寫景物形態的詞語起到了渲染環境及刻畫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屬關鍵詞語。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點綴”、“嫋娜”、“羞澀”等,無不與表現人物思想情緒、感情色彩密切相關。

體味本文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還應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疊字的運用。比如,寫靜態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塘中的月色,“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視覺向聽覺轉移。

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人進入一種幻境。作者錘鍊語言的另一方面,是許許多多疊字的運用,這也是本文語言的一大特色,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時又加強了語意,給人一種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鬱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獨運。

此外,一些數詞、量詞,甚至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樣要引起重視。

3、體會深層含義:

學生找到這些關鍵詞語後,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詞語的意義和作用。我讓學生思考:“‘雲’、‘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卻以爲是恰到好處呢?”“蟬聲與蛙聲很熱鬧,爲什麼作者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逐步明確這實際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歷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不滿黑暗現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清前進方向,心情苦悶彷徨,思想矛盾複雜,於苦悶中想求得一時的解脫,因此踏上了求靜之路,來到了日日曾走過的荷塘。欣賞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寧靜,但現實的陰霾在心頭揮之不去,總有一股淡淡的憂愁蘊含其中。學生再進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將客觀描述與主觀感受融爲一體的寫作特點。

4、通過比較,體會詞語運用之妙:

不同詞語的運用,所表達的效果也不一樣,沒有比較,就沒有發現,就難有深的體會。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詞語的優劣,品味其中的奧妙,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時這樣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我讓同學們比較“瀉”字與“照”的區別。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品味,一個“瀉”字,變靜爲動,增強了月光的流動感,同時與“流水”相照應,而“照”就缺少這樣的表達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換作“漂”或“升”呢?同學們思考後明確,“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與“薄薄”相照應。“漂”和“升”就難以體現青霧的輕盈之美、自由之態。

教學的目的在於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掌握品味語言方法。實踐證明,語文教學抓住了“品味”這個鼻子,完全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因爲教材中所選課文大都是語言精品,引導學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2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這篇文章,我聽過許多老師講過公開課。可以說,幾乎每個老師的講法都不一樣——有的着重於品味語言;有的偏向於體會作者的感情……聽得越多,便越覺得這篇課文不好講,尤其是要講出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難上加難。

一篇文章的學習,不可能種種能力面面俱到,只能突出其中一兩個能力的訓練。這就要求教師突出重點,“小切口,深挖掘”。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是爲了加深學生對於語言運用的理解。語言文字可以表現多種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攝影美……如何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到這些美呢?選取什麼樣的切口呢?我陷入了深思。

一段《神祕園》中的音樂飄了過來。是的,美妙的音樂能給人美的享受,美的薰陶。其實,美麗的文字也有這樣的審美功效。藝術是相通的。我知道該怎麼做了——引導學生動用他們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感覺、憑藉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來體會這篇文章的美。

在講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的時候,我發動學生動用所有的感官來欣賞這兩段文字,然後問他們:“在這兩段文字中,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又聞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同學們讀着、討論,教室裏非常熱鬧。

把這種濃厚的學習氣氛推向高潮的,還是關於第六自然段的討論。我先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用一種藝術形式來表現第六自然的內容,你會選擇什麼樣的藝術形式?是畫?是音樂?是舞蹈?還是別的?”大家的回答比較一致,都認爲應選擇一幅畫來表現這段文字所傳達的內容。我的下一個問題接着來了:“繪畫有很多種類,按照表現技法的不同,可以分爲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素描畫和水墨畫等等。如果你是一位畫家,你會選擇哪一種繪畫技法來表現這段文字呢?爲什麼會這樣選擇呢?”

“素描!”一個聲音很快地響起。“來,來,你說說看,爲什麼選素描呢?”“因爲素描畫簡潔。第六自然段描寫的景物不多,就只有樹和山,如果用別的畫來表現,畫面就會顯得比較雜亂。”這個心直口快的孩子很自信地坐了下去。教室裏忽然一片寂靜。有的學生在點頭,有的學生卻皺着眉在搖頭。一隻手高高地舉起來,是個秀氣的女孩子。

“老師,我覺得素描畫不好。因爲素描畫的線條太硬,層次感、黑白對比都非常分明。但這段文字所表現的內容很朦朧,很含蓄。您看:樹色陰陰象一團煙霧,遠山也只是樹梢上隱隱約約的一帶遠山,樹與山的界線是不分明的。所以我覺得用素描畫不好。”

“那你認爲用什麼畫比較好呢?”“用水彩畫吧!”她想了一會兒,“因爲水彩畫比較適合畫景物,它能表現出景物朦朧、含蓄的美”。“不對!不對!”這個孩子的話音未落,另一個反對的聲音響起來,我點點頭,示意他發表他的觀點。“水彩畫的顏色太明麗,一般用來表現白天的景物。這段文字寫的是晚上的景物,色彩哪有那麼鮮豔?”我又問:“你說說看,用什麼種類的畫表現要好一些呢?”“我還沒有想好。”他不好意思地搔搔頭。“你學過畫嗎?”我問。他搖頭。“那你怎麼知道這些的呢?”“憑感覺!”哦,感覺!好玄的詞兒!這不正是語感嗎?“好!班上有同學學過畫嗎?我們來聽聽‘專家’的意見,如何?”一個男生很神氣地站了起來,還故作姿態地清了清嗓子。大家都笑了。

“我覺得用中國的水墨畫比較好,水墨畫色彩淡雅。在這幅畫中,可主要選取黑墨,通過墨的深淺來表現遠山近樹的層次。水使墨盪開,使山與樹的界線呈現出一種隱隱約約的狀態。而且,中國的水墨畫講究一種‘留白’藝術。就是整幅畫並不畫滿,而是適當地留取一定的空白,給欣賞者一定的想象空間。因此,中國畫最適合表現空靈、含蓄的意境。而未自清先生在這段文字中表現的淡淡憂傷與落寂,也就是‘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這句話,通過整個畫面能很好地表現出來。

教室裏安靜極了,接下來便是雷鳴般的掌聲。講得多好啊!我們的學生總會有讓老師驚奇的潛質。我從他的一番話中知道了許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們的回答讓這節課更加精彩了。

同學們都很贊同他的觀點。因爲他的話十分有說服力。上課,並不是簡單的老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匯聚了許多閃光點的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的過程。

我想,我應該把這節課記下來。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3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歎服!

經常聽老師上《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沒發現好的使人難忘的好課,自己上來也覺得無趣。一篇如此優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師手裏怎麼就變樣、變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衆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難於上青天了。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爲比較好駕馭。

今天我也上了《荷塘月色》,總的感覺不好,不喜歡這堂課,可以說是一節失敗的課。

其一,缺乏激情;

其二,重點不突出;

其三,分析不透徹;

其四,學生活動不夠。

現細細想來,覺得有幾點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第一,課堂教學不是百家講壇唱獨角戲,而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學生去探究合作。

第二,散文教學要突出朗讀,要學生讀去體味作者的情感和優美的散文語言。如何讀,要課前設計好,面要廣、要意義。

第三,抒情散文教學要突出文中的情和景,如何梳理把握情感,怎樣品味文章的景物描寫,中學語文老師不是大學教授不必要那麼深奧,要講得通俗易懂。但也不能流於表面毫無啓發。

第四,教學要設計亮點和高潮,教學要有波瀾,有餘味。

第五,教學要選好突破口,設計好有價值的提問。

第六,散文教學不需面面俱到,要有所取捨。

第七,《荷塘月色》第一課時可以從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點撥,主要是要學生體悟作者的心理波動,設置高潮應該在“蟬聲和蛙聲”、《採蓮曲》以及“妻兒”的沉睡處,作者用反襯來表達自己的心理反應。那麼我們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內心“不寧靜——寧靜、孤寂——不寧靜”這種矛盾的徘徊的過程。

第八,第二課時重點欣賞描寫部分通過誦讀來感受散文的美以及作者描寫技巧。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4

一、對朱自清的生平事蹟有了較多理解。

朱自清,1898年出生,1948年離世,年華雖短,但生命璀璨。我提煉出四個關鍵詞——懂事、能力、才氣、骨氣,從求學、成長、治學、做人四個角度來講述朱自清的一生,重點突出,言簡意賅。

二、根據不同的文段設計多個問題。

以前,我比較會“依文答題”,但往往不會“依文提問”。現在,有了長進。《荷塘月色》的第4段、第5段是重點段,我設計了10個問題,有難,有易,還有趣味性。比如: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否改成“葉子出水很高,像鍋蓋”?爲什麼?

“月光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可以換成哪些動詞?它們和“瀉”相比,誰更好?

三、弄懂了“以動寫靜”和“以動襯靜”的差別。

課文中有好幾處“以動寫靜”的句子,它和“以動襯靜”有什麼差別,以前我沒有深究;這一次備課,我弄懂了。

“以動襯靜”的目的是要烘托環境,使靜景更靜,它主要運用反襯手法來表現;“以動寫靜”的目的是要寫活靜物,讓靜物呈現出動態的形象,它主要通過想象來刻畫。另外,“以動襯靜”的“動景”可能是現實中存在的自然之景,而“以動寫靜”的“動景”則完全是虛構的、想象的。

四、部分知識講解,做到了“活學活用”。

講“以動寫靜”時,我以教室裏的燈管爲例,要求學生把靜止不動的燈管,通過想象,讓它動起來。(燈管亮着,就像一隻白燭正在流淚。)

講“反襯”時,我以學生午餐爲例,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很多學生不去食堂吃,而是爭前恐後地擁到校門外的小吃攤前,爲什麼?(“反襯”學校食堂伙食差。)

講“通感”時,我以“聽班主任講話,就像”爲例,讓學生造句,試着把“聽覺”分別轉化成“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學生真是太聰明瞭,有兩個答案,我難忘:

聽班主任講話,就像投進了媽媽溫暖的懷抱,幸福極了。

聽班主任講話,彷彿美麗的春天就在眼前。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5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是必修二中專題四“慢慢走,欣賞啊”這一專題中的一篇散文。

這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抒情散文。寫於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裏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篇文章,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脫俗的月下荷塘圖。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賞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時,使注意從意境這方面進行切入來學習欣賞這篇文章。“意境”顧名思義,即“意”與“境”的組合,意爲作者的情感,而“境”則爲外在事物,所謂“意境”即爲作者內在情感與外在景物的有機結合,情景交融。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注意讓學生體會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寫荷塘月色時所用的語言之美,並探究語言刻畫的手法,其次是讓學生領悟一切景語皆情語,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蘊藏的情感,緊扣開頭的第一句(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平靜”對全文進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鑑賞文章的語言,欣賞美麗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課時從景入情,對其情感和所表達的思想進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質相稱,形神俱美的藝術品),古人說“文因質立,質資文宣”。散文的美表現咱內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結合。《荷塘月色》就是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

上完這節課後,我感覺最爲得意的地方就是評點這一環節。

讓學生在評點課文時,學生對於文章的點評非常到位,甚至於有些學生的點評替代教師的講析,例如:有一位學生說: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寫出了荷塘形狀的不規則也寫出了荷塘迴環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則寫出了荷葉之多,亭亭寫出了荷葉之高,荷葉的動感,荷葉的美,疊加了嫋娜,節奏羞澀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葉嬌羞之態,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寫流水則脈脈一詞來描述,把水寫活了,寫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疊詞的句子讓學生改寫,對比改寫之後與之前對照,有什麼不同,領會疊詞在文中使用的'作用,並讓學生舉出使用疊詞較多的詩詞,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學會從語音,語言節奏的角度來鑑賞詩詞、散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好處,此處教師的預設在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自發生成,避免了出現老師預想不到的事情並且學生在對比中也學習到了方法。

而談起本節課的不足,則有很多,試舉一兩個作爲典型代表。

首先第一處便在引導學生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的時候教師只注重了自己的預設,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導,以至於教師一味的把學生往自己設定好的路子上引,卻引不過來,學生不明白教師在想的什麼,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此,讓我感覺到在預設與生成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個是上課時的語速太快,提問時沒有注意語言輕重緩急,讓學生不能抓住問題的要點,使得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較慢,無法達到預設的理想狀態,讓學生無法從老師的語言中體味到文章舒緩朦朧的意境美。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6

教師視學生爲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育,說到底是培養人,學科教學是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具備現代教育觀念,就會陷入重書輕人、機械操作的誤區。這三節課教學處處以學生爲本,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爲本,學生的求知慾望得到滿足,對語言的揣摩,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領悟,均能打開思想的閘門,知無不言,又言無不盡,再佐以教師的推敲,因而,精彩紛呈,常閃發智慧的火花。教師始終與學生處於平等的地位,不以“權威”自居,而是作爲學習課文的一員,積極參與討論,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時要言不煩,意在點睛,給學生以深深的啓迪;有時明說“不過我也不知道,因爲這可能永遠是個迷”,(絕非搪塞,而是列舉種種研究成果),意在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繼續學習的空間;有時提出“現在,我能不能也提幾個問題啊”,意在深入開掘,彌補學生探究的不足。教師、教材、學生三維空間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諧的語文交響樂。

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兩節課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語文教學的多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鑑賞,感悟是靈動的,具個性色彩的;指導朗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研究作者與創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與價值取向,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爲一爐,發揮了語文的實用功能、發展功能、審美功能,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

更爲難能可貴的是教師不僅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注意循循善誘、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於教師能把自身的文化積澱融合於教學之中,提高課的質量與品味,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對課文作者的總體認識與評價,對課文意義的闡發,對通感收發的比擬,對重點詞句推敲的延伸,對媒體相關報道的評論等,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平日勤於閱讀、積累文化的必然展現。而這些揮灑自如的講解,對學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啓發性,也是課最能發光的亮點。學生以學爲主,教師不學無以爲師,教師學識豐厚,學生終生受益。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7

在二中上課不好上,語文課更是難上難。這裏臥虎藏龍,新銳的,資深的,經賽的,得獎的,新星的,特級的,立說的,著書的,等等等等,應有盡有,大師雲集。

吳忌特級曾當着師孃的面對我說,某某老師你就是捏着他一邊嘴,他也能講一節好課。無非是叮囑我,要好好教書,虛心請教。徐芳鬆副校長曾正告我,你要好好上課。我至今都沒揣摩清楚,這好好到底要怎麼好好法,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周才虎副局長曾在他辦公室裏接待我時說的,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如坐鍼氈,大概就是這種滋味。

此次執教公開課,原是學校語文大組組長周火明先生期初的教研安排。只是因爲學校迎接辦學水平評估、申辦市級示範等工作,延期再三。

人馬進場,我站到講臺上,張偉中副校長輕聲告訴我,一會有電視臺來攝像。瞬間,我還真那麼一點兒緊張。從小到大,從教二十餘年,還真沒有以主角身份親身體驗過電視攝像,何況還是公開課上,怕講不好,留下話柄,留下罵名。

真沒想到二中不僅暫時接納了我這個人,學校領導對我這樣一個新人,一個普通老師,對一堂組內常規公開課,還如此高度重視。三個校長全部到場,教務處、教研處、團委、工會一併進駐,學校領導對一線教師,對一線教學,對教育教學教研之重視可見一斑。我自然更不能掉以輕心。好在一正式上課,滿腦子只有教材、學生、教學了,其他的事忘得一乾二淨。

也許同樣因爲電視攝像的影響,還有其他領導和老師們來聽課,特別是吳特隨時抓拍,同學們多少有些拘謹,不如平時放得那麼開。課後,班長劉冰琴還在109班教室對我說,同學們覺得沒有表現好,不如平時來得有激情,愧對了老沈。但評課時還是有老師認爲,同學們敢講能講。

因爲事先設置的問題過於細碎吧,有的問題略了。從臨場情況來看,有的問題也真不需要講,不需要多講。總的時間大約多餘一分鐘,結果這一分鐘沒有真正有效利用。叫同學們閱讀事先分發的美文賞讀材料,當堂也閱讀不了,更談不上完成延伸鑑賞。實際上不痛不癢。要麼乾脆讓同學們課後去處理,要麼擠壓前面的環節,騰出時間當堂處理更好。

課時安排及重難點設置上,大多數老師對“剝開來看,拆開來看”那點持有異議,吳特更是直接說,重新表述,或乾脆不要,就是美文美讀,品味語言。這樣真的更明確,集中,可操作,見實效些。我們桐城的朱光潛先生曾在《咬文嚼字》裏說:“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我還要對教學設計再斟酌,之所以遲遲沒有按吳特的要求拿出整理材料,也因爲再設計。吳特很勤很忙,見他一次不容易,原來的設計沒有向他討教到十足。

我原想通過欣賞作者“剝開來看,拆開來看”的技巧,也引導學生學習景物描寫。可能因爲時間緊,沒很好地落實到位。看來放到上一課時,可能還相對集中些,效果更好些。或者本來也就只點到爲止,大家好明白。而應把重點放在語言品味上,正好吳特所言,乾脆就來個美文美讀。

自我感覺,“搶”是本節課最大的問題。老怕問題處理不了——問題本來就沒有足夠精選,致使教師操控太多,結果學生沒有像平時上課那樣,就某個具體問題充分地展開探討。徐芳鬆副校長說,課堂生成上有先入爲主的傾向,這還是很委婉的說法。實際上我的課堂牽引太多。現在想來,遠沒達到吳特所強調的充分放手,逼學生面對問題,發現問題,進入問題,跳出問題的理想境界。吳特總是給我真誠的關懷,切實的指導,有時看似蜻蜓點水,實則恰如庖丁解牛,關鍵處一刀下來,如泥委地,豁然已解。能在他手下打雜,真是三生有幸。市局陳信懷先生第一次來校視導的時候(2009年10月)曾叮囑我,一定要給吳特打好雜。話裏話夠我回味。

感謝吳雪姣同學在談比喻句時對“峭楞楞,如鬼一般”那個句子的提出。如果不是她及時提到這個句子,可能我在賞析通感這一重點時把這個句子給忘了。幸虧她及時提出來。於是我適時播放另一個版本的錄音,也就是刪了那句比喻句的,對引導學生把握作者此時的喜悅之情很有幫助。可惜沒能像張健教師所說,給學生更多的讀的機會,比較鑑賞的機會。從寫作上說,某個點怎樣做到與文章的整體風格保持一致,也是一個實例。晚上回家說給自家孩子聽,她還很擔心,就那麼巧,人家會不會覺得她是個託。天地良心,真沒有“託”。吳特曾告誡我,要表現的東西,一定要用蓋子蓋起來,嚴實了,到時才撕開,給你一個新鮮。我真敬佩這孩子,怎麼就悟到了那個問題的呢,敏銳。

感謝張健老師就此還提到“鬼”句所表現的淡淡的情感、淡淡的憂愁的問題。根據張老師的提示,這個地方我還真沒處理好,我原本就沒想到要往憂愁上引,只一根筯,往風格一致,往淡淡的喜悅上引。其實淡淡的喜悅之中有淡淡的憂愁,全文整體上還是淡淡的憂愁爲主。這是整體感知的問題,說來是一個明顯的問題,我一時怎麼就沒想到呢。本文就因“這幾天心裏彼不寧靜”而起,“到底惦着江南”看似喜悅,實還憂愁呀。不是現在有憂愁,何以要“惦着江南”呢,人是缺失什麼就惦記什麼呀。“到底”惦着江南,那有多少心路歷程要走過。

有幾個老師說得可能委婉了些。比方詹仲喜老師說,從沒用一節課來品讀《荷塘月色》,是不是說我光講語言太孤立,太單一。比方徐芳鬆副校長說,這篇文章語言美,情感更美;還說真不知道他當時是如何想的。看來他們都跟張健老師一樣,注意到我的情感賞析有欠缺,只是沒有明白講出來罷了。語言根本還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以後還真要在課文的整體情感把握上再留心些。

很想完整地上完一篇課文,如有機會還想試試看。可以是多課時,也可能是一課時處理完。周才虎副局長曾在程集教研會上對市局陳信懷先生說,給我一個機會,給你一個驚喜。誰不願意呢?但願學生給我以更多的驚喜。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8

第一、 備課準備充分。

備課首先是備學生。我瞭解了這個班級學生的基礎,有初中畢業的,也有高中畢業的。我製作的課件是符合中等生,使每位學生都能適應,且能圍繞考綱作教學設計,蒐集了寫作背景和五四散文有關知識,下載了荷塘月色美景圖,給學生以直觀形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 目標明確,落實到位。

本文的教學目標是積累疊詞,賞析美文佳句,體會作者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的情感。在教學中,我始終把握目標,逐層深入的教學思路,課堂預設落實到位。

第三、 課堂教學輕鬆活潑。

課堂教學由寫作背景導入課文,學生自然把握了本文的文眼之句:“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爲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學生沿着作者頗不寧靜的思路,理解了院中的自我,路上的自我,學生還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暢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煩悶之事應如何排遣苦悶彷徨的心境。在欣賞荷塘月色時,配上圖片,使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在講到修辭方法時,大部分學生能掌握常用的修辭方法,學習了特殊的修辭方法—“通感”,理出了描寫月光下的荷塘的寫景順序,分析比較了描寫荷塘上的月光中“瀉”、“浮”、“洗”、“籠”用詞的好處,這些都是主要的考點之一。從情感方面體現了作者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作者聯想到江南採蓮的事,這是一個熱鬧而又浪漫的場景。與學生探討時,課堂也是一個活躍的場面。

第四、 課堂練習,效果極佳。

課堂練習設計了辨別字音、字形,修辭方法,閱讀賞析第四、五兩段,緊扣考綱。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研討結果表明,有85 %以上的學生無錯誤,有兩位學生幾乎不會做,後經指導,能聽懂一些,課堂練習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五、 板書設計,簡潔明瞭。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出門——遊荷塘看月色——回家

(身心煩悶)(自我超脫)(情感失意)

我認爲,今天這堂課是成功的,源於準備充分,功底深厚,更主要的是學生的配合,這樣的課堂是一種享受,是教學水平飛速提高的一個很好的平臺。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9

《荷塘月色》意蘊深厚,是幾代人傳誦傳教的名篇,可算是現代文學的經典了。這篇課文,我教過多次,也不止一次聽別的老師上過課。不知爲何,總不由得想起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自然,朱自清不是王右軍,年代久遠,地位懸殊。若能轉換時間、地點,“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改爲“快然自足,曾不知時之將至”,“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改爲“景隨情遷,感慨系之矣”,也大抵貼切。王羲之從蘭亭聚會感悟“死生亦大矣”,是大徹大悟。朱自清到荷塘走一遭,消受寧靜之美,亦是人生的體驗與感悟。而這種體驗與感悟,借景抒情,體物暢懷,是能與常人相通的,所以我們能感受它,欣賞它,並與之產生共鳴。

教《荷塘月色》,多數老師習慣把鑑賞、品讀集中於文中寫荷塘月色的部分。不足之處,是往往把它作爲單一景物來賞析,即分爲“月下荷塘”與“塘上月色”,且多從修辭角度品寫景之妙,目中只有景,而忽略景中人之心境。是夜之月只是朱先生之月,是月之荷也只是朱先生之荷。試想,換另一夜,朱先生所見必是另一番荷塘月色。未理解這一點,所謂情景交融,終隔了一層。那麼,是夜景中之人究竟有何心境呢?

歷來,教學教參大都把《荷塘月色》中朱先生“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作爲切入點,並結合當時的政治背景,當然是有道理的。《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的清華園,南方血雨腥風,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也在分化。像朱先生那樣仍堅守文化批判陣地的知識分子,感到從未有過的寂寞和淒涼,因而陷入苦悶彷徨之中。這是處“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兩者之低谷的時代苦悶,是覺醒的一代面對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無路可走的苦悶。因此,朱先生通過文章表達自己苦悶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

但若將朱先生的苦悶僅歸於“黑暗”現實,是不全面的。《荷塘月色》是作者“獨處”時的“獨語”——與其說在欣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與其說眼前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不如說他在構造心中渴望的“夢”。尤其朱自清是屬“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像他那樣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1927年國共分裂後,兩大政治力量尖銳對立的形勢下,必然陷於進退失據的困境中。他在《一封信》、《那裏走》等文中也表露過抉擇的困惑。發現和重視“個人價值”的時代已結束,“一切的價值都歸於實際的行動”與“理智的權威”,而“黨便是這種理智的權威之具體化。黨所要求於個人的是犧牲,是無條件的犧牲,一個人得按照黨的方式而生活”這些困惑不僅體現人物內心的苦悶,也符合“哀而不傷”的傳統美學觀。

《荷塘月色》所表現的苦悶不僅有政治性的,也有倫理性的。至寫本文時,朱自清已有六個兒女,“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望他養活,他便陷入了人生擔荷過重的生存境況,而家中又常生齟齬和矛盾。從《背影》可知,1920年後朱自清的家境,已非常慘淡。朱自清月薪的一半寄給家裏,但還是不能滿足父母要求。妻兒生活在家中,倍受折磨。因爲窮,家庭失和,爲減少矛盾,節約開支,朱自清從杭州一師回到家鄉任揚州八中教導主任。由於庶母挑撥,其父藉着和校長私交,朱自清的薪水,本人不能領取,被直接送到家裏。迫於此,朱自清不得不接出妻兒,在杭州另組小家庭。1922年,朱自清又帶妻兒回到揚州,打算與父母和解,結果不僅未解決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痛苦,父子關係並未緩和。此後,朱自清幾次欲回揚州,但又怕父子關係難以和解,一直猶豫不定。因此,朱自清漫步荷塘時感到的自由,也可理解爲一種倫理的“自由”,是擺脫了作爲丈夫、父親、兒子潛意識裏的倫理負擔,嚮往自由的流露。當然,倫理自由,並非與政治自由沒一點聯繫,但那是比較間接的、次要的。

無論政治原因、“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立場原因,還是家庭失和的倫理原因,都應是外在的、間接的,或說是導致苦悶的誘因,真正原因還在於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人天生就是孤獨的動物。從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人既是獨立的個體,又是一種“社會動物”(達爾文語)。人類生存的這一必然矛盾,是“孤獨”產生的根本原因。傳說中耶穌被釘於十字架時,他心中除了爲人類贖罪的崇高感、悲壯感之外,定還有深深的孤獨。他以救人類爲己任,卻屢遭驅逐追殺,甚至被自己的徒弟猶大出賣。他無私獻出博愛,卻收穫仇恨。他心中怎會不孤獨?屈原走在汨羅江畔時,他心中也一定滿是孤獨。以統一天下、振興楚國爲己任的屈原,縱有內政、外交才能和對楚國的耿耿忠心,怎抵讒佞小人冷箭和中傷?眼看祖國被強秦欺凌甚至滅亡卻無能爲力,他心中怎能不悲憤、無奈和孤獨。近來,也有評論對《荷塘月色》中作者表達的情緒界定爲“世人皆醉我獨醒”、“曲高和寡”式的智者的“孤獨”,這種心理水平的定位,似有違朱先生的“真實”。但我們從原文中所能讀出的,確是一種無人理會的苦悶和無可奈何的孤獨。朱先生的摯友俞平伯先生,根據朱自清本人的說法對他當時的生存境況作過高度概括:

⑴家庭的窮困和衝突;

⑵社會的壓迫。(俞平伯《讀〈毀滅〉》,引自《朱自清研究資料》)面對來自這兩方面的壓力,導致心理的緊張和抉擇的茫然,應是“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的內涵,也是朱先生“孤獨”的深層原因:生存中的諸多矛盾和痛苦使他欲語還休,煩悶不得釋放,難有人理解,便會產生靈魂上莫名的孤獨。當然,人的個性、秉賦不同,對孤獨的感受與表現方式也有異。有人因孤獨求同望斷肝腸;有人因孤獨痛苦難覓出路;有人則可能寄情山水,到大自然的寧靜中去感受自然的細膩和優雅,體味人生“孤獨”的矛盾,感悟生命過程的深刻和複雜,如朱自清先生和他們相比,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是多麼幸福啊!只要我們面對生活多一點寬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微笑,就不會再感到無奈和孤獨!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10

我於9月13日舉行了校內教學大比武《荷塘月色》第二課時課堂教學。《荷塘月色》是第三單元“走進自然”單元主題的一篇課文,它意蘊深厚,是幾代人傳誦傳教的名篇,可算是現代文學的經典了。在第一課時整體感知文章脈絡合作者情感變化的基礎上,第二課時我的教學設計落在鑑賞語言和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上。

一、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

閱讀文化經典的目的是獲得審美體驗,即欣賞美進而創造美,那麼教師的課堂教學就應以此爲出發點和落腳點。我本着這樣的思想設計本堂課,出發點是可取,但課堂效果並沒有達到我理想的要求,這點引起了我進一步的思考:怎樣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效果更好?我想可以從以下方面改進:

1、情感誦讀,激發審美情感

誦讀教學是早已被幾千年的教育史驗證了的優秀的傳統教學方法,它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情感、心靈薰陶感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過情感誦讀,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推動情感體驗、促使情感昇華,課堂閱讀教學就不會再氣氛沉悶,而是進入到聲情並茂、起伏跌宕的趣味性境界。

情感誦讀,首先必須建立在對文章理解的基礎上。其次,誦讀不僅要用聲去讀,更要用心去讀。將優美的語言轉化爲形象、轉化爲意境,這樣就會達到在誦讀中生情、在誦讀中傳情的閱讀境界,這樣的誦讀才稱得上“美讀”。再次,誦讀不僅需要老師範讀,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讀,而且誦讀方式應當多樣化。老師的範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感情的把握;學生的自讀、小組讀、齊讀等形式不一的誦讀可以使他們在與作者、教師、同學的互動交流中生髮獨特的情感體驗與生命感悟。

在本堂課上,我設計了教師範讀、學生自讀、學生賞讀、品味回讀等形式的誦讀,首先感覺還是讀的不夠,尤其是賞析第二部分時讀的甚少;其次缺少齊讀形式的設計,沖淡了學生的激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弱課堂的活躍氛圍。

2、莫讓方法限制學生的審美思維空間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歎服。於是我想在賞析“月下荷塘”與“塘上月色”的美景中讓學生領略到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魅力和動詞的精心妙用。帶着這樣的功利心態,我先引導學生賞析一處優美的寫景句子,讓學生領悟到賞析句子的方法,然後要求學生用這樣的方法賞析自己所喜歡的寫景句子。受我講的方法的限制,學生的思維侷限在對句子的理解上,而非對美景的欣賞上,所以他們也沒發現美,更不用說讀出美來了。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閱讀教學要“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把學生框住,他才能生長出思想的花朵。

二、學生的學情決定教師的教學設計

在最初設計這堂課時,我設計的面較廣、知識點相對較多,經組內討論,面對我校普通班層次的學生,面面俱到就等於走馬觀花,並不會有實際效果。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在修辭與動詞的妙用以及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這兩個方面上。經過課堂檢驗,少而精的設計更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

三、合作學習應注重實效而非流於形式

在新課改下,合作學習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學生在自主學習難以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才有必要進行合作學習,因此對於合作學習所討論的問題的設計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討論的價值。由於本次在多媒體教室上課,座位的安排和教室有所不同,打亂了合作小組,有一組成員由於缺少領導組織者而未能參與討論,使得本堂課的合作學習效果受到影響。這都是教師的疏忽,像這樣的情況可以按照小組來安排座次。

四、教師的素養決定課堂的效果

教學設計是否科學,教學評價是否合理性以及課堂生成的駕馭力、師生活動的融洽度無不是教師素養的體現,而語文教師良好的語文素養往往在教學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語文教師對語文內容的感受、領悟、解讀,深深打上了其精神世界獨一無二的烙印,所以,一位出色的語文教師應當是學生心靈的引領者、呵護者,是學生乾渴心田的澆灌者。他應該藉助文章去完成一次又一次心靈與心靈的對話、碰撞、激盪。我深感自身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課堂語言的凝練度、課堂點評的精當度、課堂時間的掌控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我會虛心向組內教師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學無止境,每次公開課都是助我成長的階梯,我會以此自我鞭策,力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