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範文大綱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4W 次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歎服!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範文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範文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是經典中的經典。很多的老師也非常喜歡用這篇課文上公開課。但是,如果講的不到位,特別是朗誦引導不到位的話,講課是出不了彩的。

但是我們也都知道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衆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難於上青天了。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爲比較好駕馭。

今天我也上了《荷塘月色》,總的感覺不好,不喜歡這堂課,可以說是一節失敗的課。總結下來有以下幾點:

1、課堂教學不是百家講壇唱獨角戲,而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學生去探究合作。但是我在課堂上這點做的很少。

2、本課應該突出朗讀,要學生讀去體味作者的情感和優美的散文語言。讓學生讀了,但是讀的效果並不好。

3、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要突出文中的情和景,引導學生梳理把握情感,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注意到了這點,並且作爲難點來進行處理的,但是在啓而不發的情況下,我自己講了講,沒有進一步引導和啓發。

如果讓我重講這篇課文的話,我會先讓同學們從文中找出抒情的句子,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點撥,主要是要學生體悟作者的心理波動,設置高潮應該在“蟬聲和蛙聲”、《採蓮曲》以及“妻兒”的沉睡處,作者用反襯來表達自己的心理反應。那麼我們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內心“不寧靜——寧靜、孤寂——不寧靜”這種矛盾的徘徊的過程。

不管成功的課,還是失敗的課,在反思中都是一種成長。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範文2

《荷塘月色》在我的文學記憶裏,一直佔有重要位置。以余光中先生爲代表的不少評論家,曾先後撰文否定其文學價值,涉及結構安排、意象取納、言語敘述等。他們的評論,不乏合理的成分。但我想,就語文教學而言,若將頗具爭議的文本視爲文學解剖的“標本”,那《荷塘月色》依然是難得的“好標本”。文章寫於1927年7月,其時正逢政治跌宕、文化嬗變、精神重塑的轉折期。這篇短小的散文,不僅折射出時代的風雲變幻,也映照出一代自由知識分子的精神苦悶和靈魂光澤,加之作品在結構、語言、風格等方面擁有的特定氣質,這就使“她”具有了多元解讀的空間。基於以上認識,我選擇《荷塘月色》作爲展示課的教學文本,併爲此做了一些準備。

準備之一,蒐集文獻並研讀了其中部分代表性文章。我在百度和知網上閱讀了二十多篇不同角度的論述文章,包括一篇長達81頁的論文《〈荷塘月色〉閱讀史》,以瞭解這一作品的既有研究成果。不同文章的不同觀點在大腦中碰撞,而我有選擇地加以確認,意在沉澱爲“我”的立場、“我”的觀點、“我”的`方法,並希望能在教學中把握住分寸,防止言說不清或詮釋失度。

準備之二,反覆讀課文,力求在理解上有突破。在讀的過程中,我將文獻解說與個人解讀結合起來,予以參照、互證或否定。譬如首句,“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歸結起來,有“政治說”“倫理說”“愛慾說”等等。儘管這些觀點似成定論,被不同的讀者理解、認同並接受,但我不願意照搬——我想用“否定”的方式獲取新的解讀。權將敘寫主體看作即時狀態下的“人”,不做無憑據、想當然的原因探溯。此句無非朱自清先生真實情境下的心境寫照,爲革命也罷,爲親情也罷,爲“力比多”也罷,爲王國維去世也罷,爲日子平淡無奇也罷——不管如何,這幾天他心裏很不安定、很不平靜——這,都是“真”的,是作者即時的、真實的心理狀態。推及其它類似字詞句段的解讀,我始終懷有一個念頭,即首先“解構”掉被廣泛接受的定論。

準備之三,在否定與顛覆之後,期望“重構”。將“重構”願景化爲現實,根基仍是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荷塘月色》,讀者數以億計,論述充棟,想獲得異於他人的收穫,實在艱難。爲此,我反覆揣摩,梳理出以下三個方面:

關於作者。平面、縱向、綜合地的介紹作者,系通常之舉,但弊端是面面俱到,在學生認知結構中終會淪爲概念化對象。於是,我想選擇一個“截面”,即從姓、名、字、號的角度去認識作者,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文化信息,同時掌握一種“知人論世”的新方式。關於主題。我摒棄了“政治說”“倫理說”諸類,將敘寫主體理解爲具有現實質感、人文意識和靈魂生活的獨一無二的個體。此個體既有鮮活的生命氣息,又有莫名的憂愁情緒;既有對自然美景的本性向往,又有距離適當的審美觀照;既有魂追千里的靈魂優遊,又有隨水飄轉的現實返航。換言之,作者既是“個人”,又是我們“每個人”。

關於詮釋路徑。我指望PPT能助力實現所謂的終極目標,即讓學生走向我所搭建的“主題之塔”。在PPT後半部分,我展示了三幀內容。一幀是“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兩個“忽然想起”,分別引領了文中的“審美世界”和“靈魂世界”,與首尾的“現實世界”連成一片,全文便理解爲“個人”心靈生活鏡像的漸次切換,最後仍回到現實原點。這是從內容上來說的。二是感知行文思路。“路”和“船”是同而有異的象徵物,是連綴不同世界的物理性橋樑和精神性通道,折射出朱自清先生時而幽曲時而通明的心緒變化。三是感受畫面層次變化。拈出“屋子→院子→荷塘→湖塘→南塘→院子→屋子”,引導學生感知由“閉合→半敞開→敞開→半敞開→閉合”的場景特徵;就色彩而言,能體現“暗→灰→明→灰→暗”的漸次過渡。這正是朱自清先生在“剎那主義”觀念支配下,傾慕逍遙、獨享自由之靈魂的外化。色彩上,自然顯出獨有的清和、明麗、鮮亮。可惜這三幀展示後,我未能恰當地啓發與誘導,解說時匆匆忙忙,到學生那裏,便糅成了一團混沌難解的粘膠。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可以說,這堂課是我課堂教學中的一次敗筆。歸結起來,以下教訓值得吸取:一、檢閱文獻,不能一味貪多求全。要在重要資料中汲取有價值部分,並以平常心加以整合、消化和吸收。刻意摒棄定論,貌似有創新訴求,卻抽取了科學性與合理性的底座,對他人成果的漠視,實爲不明智、不足取。

二、閱讀文本,不能一味求異求深。文本的規定性是對讀者的有效約束,融入過多自我的東西,會陷入自以爲是或迷於自說自話。深,須有“深”的依據,注重引導,循序漸進,將事理講明;異,得有“異”的支點,應反覆審視,判別其價值,不能將學生思維引向“牛角尖”。

三、課堂設計,心裏要永遠裝着學生。我過高估計了學生的預習能力,佈置了自認爲具有學法指導意義的作業,結果未愜人意。在安排教學環節時,基本以我爲主,過於程式化,無清風徐來的從容。

四、面對意外,要錘鍛及時調整的能力。我長期不使用多媒體教學,只靠課本和講義過日子,以至展示課上兩次出岔,節奏被徹底打亂——當時想,是拋開PPT上一堂傳統課呢,還是按既定設計走?彷徨之際,時間一點點流失。對這些,課前應有充分估計;平時教學,多探尋各種方法,多錘鍛應對能力。

學習未能真正發生,這是本節課最大的問題,也是今後常以自照的鏡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