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荷塘月色》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

《荷塘月色》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荷塘月色》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荷塘月色》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

1、情感與態度目標: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悶的心境和潔身自好、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2、知識與能力目標:

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教學重點】

(1)語言充滿詩情畫意,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

(2)通感的修辭手法

 【教學難點】

一是作者爲什麼會有“頗不寧靜”的心情,

二是寫江南採蓮舊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採蓮賦》片斷,語言較難理解,但註解詳細,學生可以據註釋自行解決

【教學方法】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採用:激趣──感知──品讀、賞析──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鑑賞散文的相關知識

2.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3.(美點尋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遊蹤

4.引導學生體味第四段的語言美、畫面美

【課文導入】

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讚歎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寫出了荷花的豔麗的色彩。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楊萬里寫出了荷花的動態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面對這樣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寫心中的情懷的呢?

【整體感知】

現在我們隨着動人的旋律再次走進朱自清先生心靈的荷塘,叩響心扉,解讀那淡雅朦朧的心語、心荷

1.配樂動畫朗誦,初步感知、欣賞美景、體味感情同學們小聲跟讀,隨文入境!

2..優美的誦讀和美麗的畫面已經讓我們沉醉不知歸路,我相信大家已經體會到了美,現在可暢所欲言談談你談感受到的美美點尋蹤

(1)既寫荷塘又寫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將二者巧妙的結合起來了幽雅、朦朧幽靜的畫面美。

(2)用詞句美、語言美。

(3)情感很美。

總結: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3、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遊蹤

問題(1):①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爲什麼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主要是由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迴盪!此句稱“文眼”

②:29歲的朱自清此時已是清華大學教授,前途無量,怎麼會如此惆悵和苦悶?

本文寫於1927年7月,正是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之後,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朱自清在同時期發表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裏┅┅似乎在掙扎着,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

③“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這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盪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瀾,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爲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

問題(2):作者採用什麼方式來排解不寧靜的?

散步的遊蹤是怎樣的?(齊答)

師生共同明確

遊蹤:家——小路——荷塘——家

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節節課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語文教學的多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鑑賞,感悟是靈動的,具個性色彩的;配樂朗誦,動畫欣賞隨文入境,營造美的氛圍研究作者與創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與價值取向,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爲一爐,發揮了語文的實用功能、發展功能、審美功能,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但學生互動稍顯不足。

 第二課時

1.播放古箏曲《春江花月夜》,生談感受

2.出示寫月的詩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李白《月下獨酌》描寫詩人在月夜與“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暢飲的情景,以奇特的構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現出詩人的獨斟獨酌,及舉目無知音的孤獨之情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張煌言《舟次中秋》明確月色是難寫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樣寫月色的

3、美讀五六段配樂《月光》

4.課文第5小節寫了什麼景色?

學生回答:寫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5、作者是從幾個方面寫了月色?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1)以流水作比,月輝照耀一瀉無餘的景象

(2)通過霧寫月光:薄薄的青霧,霧的輕飄壯

(3)通過荷花與荷葉寫月色的朦朧:像在牛乳中洗過,像籠着輕紗的夢荷葉、荷花安謐、恬靜的情狀

(4)以樹影寫月色:畫,濃淡適宜

(5)通過光與影的和諧寫月色:和諧的旋律

6.勾出本段中你喜歡的句子,並思考語言有什麼特點

語言:樸素、典雅、充滿詩意

“朱先生的語言,歷來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語的基礎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話,毫無雕飾的文字,更有精心‘揀練’的遣詞用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的‘瀉’‘浮’二字生動的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青紗的夢

爲什麼說“瀉”“浮”二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呢?可否用“照”替代“瀉”,用“升”替代“浮”(替換法)

由學生找,談談體會,教師點撥

參考:(以學生講爲主,教師重點分析四處)

“瀉”——一個“瀉”字,月輝照耀一瀉無餘之景,頓時化靜態爲動態,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再加上修飾語“靜靜地”,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地幽靜幽美,這就創造了一個安謐的氛圍,意境相當優美(“照”字直白,是如實地寫,不是描繪,淡而無味另方面與“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諧感)

浮——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突出了恬靜朦朧,一個水氣迷濛、月色輕籠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給人騰空而上的感覺,不能妥帖地道出霧的輕柔)

(2)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的爲何用畫不用印?

“畫”——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印”不能寫出美)

(3)“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爲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種朦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畫面美:淡月輝映下荷塘裏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成的朦朧景色

7.寫景技巧:虛實結合,虛中見實,貼切的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態,一種攝人心魄的意境

討論第6節

學生自己分析,教師作適當點撥:

這一節寫荷塘的四周在這裏,作者以樹爲着眼點,由遠及近,寫出了楊柳、遠山、燈光、蟬聲、蛙聲

(1)四面的樹(照應第2節)有遠有近:楊柳最多遠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近

(2)寫樹不忘寫月色:陰陰的

(3)路燈光把作者從幻想中召回,最後兩句雖似寫景,實則點明心境寫樹上的蟬聲與水裏有蛙聲,由寂靜到熱鬧,充滿了生機,將荷塘和月色襯托得更加突出,並含蓄地表明作者雖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寧靜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悶還是籠罩在心頭關於動靜: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荷葉本來是靜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動的.,是舞女的裙化靜爲動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以動襯靜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葉、荷花、荷香(靜);荷波、荷韻(動)動靜結合、

(4).運用了繪畫技巧來寫荷塘的環境

(5).作者筆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濃淡相宜,明暗結合,喧寂相間板書:景物的特點:淡雅、朦朧

(6).襯托手法:單寫月光單調,作者着力摹寫月的投影,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美麗的圖畫

(7).出示五六段知識結構圖示

(8).總結畫面美:月光如水、薄霧似紗、花葉如夢、黑影斑駁、楊柳如畫、光影似曲

5.教師小結:朱自清就是就是這樣一位神奇的國畫大師,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語言之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雅、朦朧和諧之景,讓荷塘與月色融爲了一體,心境與景物融爲了一體,整個天地融爲了一體!給我們以巨大的審美享受!寫景是爲了抒情,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難以言說的情!

6.總結:

畫面——美麗 氣氛——寧靜 格調——雅緻

7.技巧:動靜結合、虛實相生、遠近相宜、巧用修辭、煉字、襯托、巧用疊詞效果;濃淡相宜

8.一番賞析後,相信同學們對這一段已經有了全新的感覺,下面讓我們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讀來詮釋

4.5.6段教師小結:朱自清的想像是多麼豐富啊,古人有讀《漢書》來下酒,今天我們是品“荷塘月色”來純淨我們的心靈!

9.作業:

收集寫月的詩句,背誦4到6段

 教學反思

教師視學生爲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這一節課教學處處以學生爲本,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爲本,學生的求知慾望得到滿足,對語言的揣摩,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領悟,均能打開思想的閘門,知無不言,又言無不盡,再佐以教師的推敲,因而,精彩紛呈,常閃發智慧的火花教師始終與學生處於平等的地位,不以“權威”自居,而是作爲學習課文的一員,積極參與討論,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時要言不煩,意在點睛,給學生以深深的啓迪;有時明說“不過我也不知道,因爲這可能永遠是個迷”,意在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繼續學習的空間;有時提出“現在,我能不能也提幾個問題啊”,意在深入開掘,彌補學生探究的不足教師、教材、學生三維空間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諧的語文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