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樞密韓太尉書教案設計(精選8篇)

樞密韓太尉書教案設計(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樞密韓太尉書教案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樞密韓太尉書教案設計(精選8篇)

樞密韓太尉書教案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進一步瞭解詩歌朗讀的技巧,並運用朗讀知識反覆讀這首民歌。

2.通過咀嚼民歌的語言,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3.掌握“漢樂府”常識。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漢樂府”常識的瞭解和語言文字的品味,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2.通過對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一定的想象能力。

3.通過詩歌的誦讀,培養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詩歌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讚美我國古代勞動婦女對封建官吏的卑劣可恥行爲的憎恨。

2.通過領會詩歌的語言,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學的感情。

二、學法引導

誦讀品味、點撥引導。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通過反覆吟詠,領會我國古代詩歌的優美韻律和意境,並做到通暢地背誦詩歌,爲加深體會詩歌感情內容提供可靠的基礎。

四、課時安排

l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反覆朗讀,從朗讀中欣賞羅敷的美,憎恨官吏的醜。

2.學生自學.老師質疑點撥。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學生掌握一定的漢樂府的常識。

2.反覆誦讀,課堂上能夠背誦。

(二)整體感知

這首民歌刻畫了秦羅敷這一形象,她美麗、善於勞動,言辭鋒利,對於不軌之徒敢於鬥

爭,且善於鬥爭,人民通過她的口說出了他們的願望和要求。

(三)教學過程

1.介紹“漢樂府”的文學常識

“漢樂府”原來是指漢武帝劉徹設立的“樂府”,就是掌管音樂的官府。它的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和訓練樂工。這個官署相當龐大,成帝時“女樂近千人”。後來,把樂府官署所採集、創作的歌詞也稱“樂府”或“樂府詩”,就成了一種音樂性的詩體名稱了。其中屬於漢代的叫“漢樂府”。

2.老師範讀課文,學生跟讀,正音。

出示投影片。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東南隅yú 倭墮髻wō duò 襦rú 下擔捊髭鬚lǚ zi 脫帽著峭頭zhuó qiào

踟躕chí chú 誰家姝shū 驪駒lí 緗綺qǐ 鬑lián

3.學生對照註釋,弄懂課文意思。

4.分析課文。

全詩在內容上由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段:交代故事所發生的地點、季節以及女主人公的姓名、年齡、服飾等等,並通過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矚目顯示女主人公秦羅敷的美,爲下文使君求同載作了導引。

第二段:寫使君爲羅敷的美貌所驚,不懷好意地詢問她的姓名、年齡,最後圖窮匕首見,露出猙獰面目,羅敷義正辭嚴地給予斥責拒絕。

第三段:則通過羅敷的誇夫,使使君相形見絀,自感形穢。

5.討論書後練習題。

(1)作品是怎樣表現羅敷美貌的?

討論後,老師點撥,在表現羅敷的美麗時作者不從正面寫羅敷的容貌,卻寫了許多爲她的美貌所傾倒的羣衆,從側面寫羅敷的美。

(2)羅敷爲什麼那麼誇張地誇她的丈夫?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這樣使使君相形見細,自感形穢。反映了羅敷善於鬥爭。

(四)總結、擴展

這首民歌通過美麗的採桑女子羅敷拒絕使君所邀的故事,歌頌了勞動婦女堅貞不阿的品質和勇敢機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卑劣可恥的行爲。

八、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十、背景知識與課外閱讀

在這首民歌中稱太守爲“使君”,這種稱謂始見於《後漢書·寇恂傳》,是東漢時的習慣,據此可以推斷這首民歌大概產生於東漢時代。

1.漢樂府民歌有什麼藝術特色?

兩漢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是:

(1)敘事性強,出現了第三者敘述的故事,出現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較完整的情節。

(2)能調動各種藝術手段來描寫人物,如個性化的對話,人物行動和細節描寫等。

(3)形式多樣,有四言、五言、雜言、少數承繼四言,大多數採用雜言和五言。雜言體句式自由,長短不拘;五言則更是樂府民歌的創新。

(4)不少作品有豐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2.漢樂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

漢樂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極高,一方面它反映了廣大人民的生活和愛憎,是從民間或受民間文學影響而產生的藝術碩果,以它燦爛的花朵和濃郁的芳香裝點了荒蕪的漢朝詩壇,與《詩經》《楚辭》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它在中國詩歌史上,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它繼承發展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也繼承發展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它的成就,沾溉了中國後代詩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的成長。

樞密韓太尉書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作文順養氣的觀點,學習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體會文章跨越時空的聯想,體會作者關於把聯想交織於議論、抒懷中的思維和寫作方法。

3、積累文言實詞“形、致、稱、溢、廣、冠、志、壯”等,掌握虛詞“以,而”的作用。

教學重點:

理解“文者氣之所形”中“文”、“氣”及其兩者的關係;學習作者步步推進的議論方法,學習議論和抒懷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作者此文爲干謁處處自薦,既要表現出自己對鉅公碩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氣,其分寸進退的把握確實是非常不易的,講解討論時順注意於此。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

蘇澈(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蘇洵之子,蘇軾之弟,人稱“小蘇”,“唐宋八大家”之一。

公元1056年,蘇軾、蘇轍兄弟隨父親去京師,在京城得到了當時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第二年,蘇軾、蘇轍兄弟高中進士,“三蘇”之名遂享譽天下。蘇轍在高中進士後給當時的樞密使韓琦寫了一封信,這就是《上樞密韓太尉書》。

樞密韓太尉指韓琦。韓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陽人。寶元三年1040任陝西安撫使與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爲樞密副使。後自請爲揚州、幷州等知州。喜祐年間重入政府,擢升爲樞密使、宰相,主持全國軍政,歷任三朝。他反對王安石變法,與司馬光等同爲保守派道首領。封魏國公,蓍有《安陽集》。

二、教讀新課:

1、解決重點詞句

2、課文內容理解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觀點是什麼,如何證明他的觀點?

討論並歸納:

作者提出觀點是“文不能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認爲不培養自己的氣質、修養,單去學習寫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個人的氣質、修養又是靠學習、培養而獲得的。之後,先引用孟子的話爲道理論據來證明,然後舉孟子,司馬遷二人的事例爲論據來證明。孟子通過內修養,司馬遷通過外在閱歷,殊途同歸,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氣,可以理解爲人的胸襟氣度,學問閱歷,見識情趣等。蘇轍認爲死守經卷,刻意學習寫作技法,絕對寫不出好文章,道德道德養氣。

(2)第二段作者爲什麼“決然捨去”?

討論並歸納:

所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

所見者:不過數百里之間,不足以自廣。

所讀者:百氏之書,古人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3)作者“決然捨去”的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

“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廠大。以養其浩然之氣。”

(4)作者“決然捨去”看到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

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

於地:見秦漢故都、京師卞梁。於人:見歐陽修。(未見太尉)

(5)提問:最後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作者所樂的是什麼‘Z

討論並歸納:

所樂的是“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爲政”。

(6)提問:第二段寫“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

讚頌太尉,表達自己對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見;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興,對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實現。

三、深入理解,點撥課文內容:

1、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明確:全文可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了自己的寫作觀點。

第二部分(第2段):寫自己的遊歷過程。

第三部分(第3、4段):點明瞭求見韓琦的目的。

2、通讀全文,討論:作者認爲寫文章最重要的是什麼?

明確:是“氣”,而這種“氣”必須通過修養才能得到。也只有通過“養氣”,內在充實,發爲文辭,纔可以達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3、提問:作者認爲怎樣才能養氣?

明確:作者提出了孟子和司馬遷兩個例子,指明瞭要養氣,一要注意內在修養,二要注意外在閱歷。

4、提問:作者在第2段中大寫特寫自己的遊歷過程,目的何在?

明確:目的在於強調外在閱歷對於“養氣”的重要作用,強調山川形勝、奇聞壯觀的激發和人物交遊的影響對作文的意義。

5、提問:這是一篇干謁文章,而作者卻在文中說:“向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他這樣說,是否說明他這個人口是心非,非常虛僞?

明確:教師首先補充,蘇轍此時已經進士及第,取得了做官的資格,還須參加吏部的考試,考中後才能授官。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強求答案的一致,允許學生暢所欲言。但要注意,作者這篇干謁文章與一般的干謁不同,沒有這類文章常見的俗套,通篇無一句求仕進之語。這並不能說他就是口是心非,非常虛僞。

6、你認爲這篇文章寫得怎麼樣?你對其中的哪一段內容或哪些內容最感興趣?請說說你感興趣的理由。

四、小結:

作者在給韓太尉的信中發表了自己對作文章的看法,以及離開家鄉壯遊天下的所見,並希望見到韓太尉,得到他的指教。這封信寫得汪

洋恣肆,才情橫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讒,不愧爲大家手筆。

五、翻譯:

太尉執事:轍生性喜好寫文章,對此想得很深。我認爲文章是氣的外在體現,然而文章不是單靠學習就能寫好的,氣卻可以通過培養而得到。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現在看他的文章,寬厚宏博,充塞於天地之間,同他氣的大小相稱。司馬遷走遍天下,廣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之間的英豪俊傑交遊,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羈,頗有奇偉之氣。這兩個人,難道單靠執筆學寫這種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嗎?這是因爲他們的氣充滿在內心而溢露到外貌,發於言語而表現爲文章,自己卻並沒有覺察到。

轍出生已經十九年了。我住在家裏時,所交往的,不過是鄰居同鄉這一類人。所看到的,不過是幾百裏之內的景物,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臨觀覽以開闊自己的心胸。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然而都是古人過去的東西,不能激發自己的志氣。我擔心就此而被埋沒,所以斷然離開家鄉,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我經過秦朝、漢朝的故都,盡情觀覽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黃河奔騰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傑。到了京城,擡頭看到天子宮殿的壯麗,以及糧倉、府庫、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這才知道天下的廣闊富麗。見到翰林學土歐陽公,聆聽了他宏大雄辯的議論,看到了他秀美奇偉的容貌,同他的學生賢士大夫交遊,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匯聚在這裏。太尉以雄才大略稱冠天下,全國人依靠您而無憂無慮,四方各少數民族懼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內像周公、召公一樣輔君有方,領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樣禦侮立功。可是我至今還未見到您呢。

況且一個人的學習,不是有志於大的方面,即使學了很多又有什麼用呢?轍這次來,對於山,看到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對於水,看到了黃河的深廣;對於人,看到了歐陽公;可是仍以沒有謁見您而爲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夠一睹賢人的丰采,就是聽到您的一句話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壯,這樣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壯觀而不會再有什麼遺憾了。

轍年紀很輕,還沒能夠通曉做官的事情。先前來京應試,並不是爲了謀取微薄的俸祿,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歡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賜還鄉,等待吏部的選用,使我能夠有幾年空閒的時間,將用來更好地研習文章,並且學習從政之道。太尉假如認爲我還可以教誨而屈尊教導我的話,那我就更感到幸運了。

樞密韓太尉書教案設計 篇3

教學假想

這是一篇干謁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寫文章的獨到見解,特別有啓發作用。既要注意字詞的學習,積存重點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與意義,又要注意多朗讀,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特別注意作者所表達的寫作觀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從下面這首朱慶餘的干謁詩說起:

閨意獻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是一篇著名的干謁詩,然而也沒有顯著干謁的痕跡,特別有些獨到之處。由此,引出本文的教學。

二、作者介紹、釋題

1.介紹作者:

要求學生迅速閱讀課文註釋①,接着教師補充:

蘇轍:宋仁宗嘉枯時進士,累官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王安石變法初期,曾被任命爲制置三司條例司的“檢詳文字”官,參與草擬新法。因與呂惠卿不合,對“均輸法”也有意見,被免官。他的作品特別多,文集名《欒城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不及其父兄,但也有自個兒的特點,也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一。

2.釋題。

這篇文章是一篇干謁文字,寫在嘉祐(1057),作者考中了進士以後,時年19歲。這篇文章當中儘管也有些浮誇和奉承的習氣,但作者把“百氏之書”看作是“古人之陳跡”,不甘“汩沒”,而“求天下奇聞壯觀”,則表現出了一些少年銳氣。論文感覺“氣之所形”,而氣則得之於遊覽名山大川和交遊豪俊之士,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教師範讀課文,或者聽朗讀帶

教師範讀後,引導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樞密汩沒慨然恣觀倉廩苑囿宮闕恃以無憂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接着齊讀全文

要求學生自由朗讀時,注意把字音和節奏讀準。

五、學習第1段

1.聽朗讀帶,初步感知第一段的內容。

2.教師講解其中的重點字詞。

執事:供使令的人。不直接稱呼對方,而指對方左右管事的人,表示尊敬。

浩氣:博大剛正之氣。

太史公:指司馬遷。

燕趙間豪俊:按照近人高步瀛注說,當指田仁、董仲舒、徐樂等人。

疏蕩:指文章的作風疏暢而又跌宕有勢。

其氣充乎……而不自知:這是因爲他們的浩氣充滿在他們的胸中而流露在他們的形貌之外,體現如今他們的言語間而表現如今他們的文章中,而他們自個兒卻並沒有意識到。

3.考慮:在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個啥觀點?

明確:提出了“養氣爲文”的觀點,感覺文章是氣的自然表現;只有通過“養氣”,內在充實,發爲文辭,才能夠達到文章的最高境地。

4.考慮:文章引用了孟子的話,並舉了太史公的事例,是要解釋啥問題?

學生討論後明確:以孟子和司馬遷作爲養氣爲文的範例,指出怎麼樣“養氣”的兩個方面,即內在修養和外在閱歷。

5.學生自行朗讀第1段,要求讀得流暢。

六、安排作業

預習第2、3、4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學習第2段

1.男生齊讀第2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行翻譯第2段。

3.採用師生互問的方法,解決疑難字詞。

要求注意以下重點字詞:

十有九年:即十九歲,“有”通“又”。

鄉黨:泛指鄉里。相傳周朝的制度以五百家爲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爲鄉。

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自廣,指開闊自個兒的胸襟;全句意爲:沒有高山曠野可供登臨觀覽以開闊自個兒的胸襟。

恐遂汩沒:估測因此埋沒了自個兒。

過秦漢之故都:通過了秦、漢的故都。

恣觀終南、嵩、華之高:盡情觀賞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

北顧黃河之奔流:北望黃河的奔跑巨流。

四夷:指四方各少數民族。

而轍也未之見焉: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然而我蘇轍至今還未曾見到您。

4.考慮:這一段主要敘述了自個兒的生平經歷,請簡要複述作者的這一段經歷。

5.考慮:作者敘述這一段經歷,目標是要解釋啥?

明確:這是承第1段進一步論述自個兒的觀點。在內在修養和外在閱歷之間,作者更重視外在閱歷的作用,強調了山川形勝、奇聞壯觀的激發和人物交遊的阻礙對作文的意義。這爲後文寫自個兒想求見韓琦打下基礎。

6.學生自由朗讀這一段。

二、學習第3、4段

1.男生齊聲朗讀第3、4自然段。

2.採用同學互相發問、師生相互提問的方法,引導注意以下重點字詞:

且老婆之學也,不志其大:且夫,句首發語詞,能夠懂得爲“況且”;志,有志於。

雖:即使。

光耀:指人的風采。

接着能夠盡天下之大觀:這樣就能夠說是飽覽了天下的壯觀。

向之來:指先前來京城應試。向,往常。

斗升之祿:指特別菲薄的俸祿。

待選:等候朝廷提拔。作者當時差不多進士及第,取得做官的資歷,還須參加吏部測驗,

考中後才能授官。

優遊:安閒。

治:研究。

辱教:屈尊指教。辱,謙詞,承蒙的意思。

幸:榮幸。

3.考慮:請概括這兩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這兩段點明瞭自個兒求見韓琦的目標。

4.考慮:這本是一篇干謁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解釋自個兒求見韓琦的目標的?

明確:在這個地點,作者點明自個兒求見的目標,與他出仕一樣,是想豐富自個兒的閱歷,“益治爲文,且學爲政”。這樣說,就巧妙地解釋了自個兒干謁的目標,又不致於落人俗套。

5.學生熟讀第3、4自然段。

三、整體把握,深入懂得

1.學生自由朗讀全文。

2.考慮:在文中,作者提出的最主要的觀點是啥?對這個觀點你有過啥體會嗎?

明確:提出了“養氣爲文”的觀點,並通篇圍繞這個觀點行文,既列舉了孟子和司馬遷這兩個例子,又有自個兒的親身經歷爲證,使文章觀點得到了充分的支持。

3.考慮:這篇干謁的文章,脫離了一般的習俗之氣,請認真體會,作者在寫法上有啥巧妙之處?

明確:作者特別巧妙地從自個兒作文下筆,在論文中表現出自個兒的識見,以博得對方的稱賞。全文從論文開始,又在論文中結束,一以貫之,紆徐波折。在提出了“養氣爲文”的觀點後,作者順勢而下,點明“養氣”的方法,這樣,後文的求見自然也成爲了“養氣”的一個目標所在了,倖免了直接求官的爲難。

四、體會文章語言

1.學生決定自個兒最感興趣的段落朗讀,讀中感受:這篇文章的語言有啥特點?

2.指名學生談談自個兒的體會。

教師提示:這篇文章語言鋪張揚厲,筆勢縱橫,體現了蘇轍青年時代的朝氣和銳氣。

注意蘇轍寫此文時年僅19歲,卻已顯示出過人的文學才幹。

3.學生自由朗讀背誦自個兒最感興趣的段落。

五、安排作業。

樞密韓太尉書教案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一、熟讀成誦,體會文章氣勢。

二、理解蘇轍“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的觀點。

導入:今天,咱們共同探討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衆所周知,蘇轍有一個才華冠世、絕世無雙的兄長蘇軾,兩人共爲唐宋八大家的成員。試想,如果這兩人當中的一個站在我們面前,我們也就只有誠惶誠恐的份了。如果兩人來個珠聯璧合,一左一右立於我們面前,那架勢,那氣象,要多嚇人有多嚇人。有例爲證:一天,蘇軾帶着年少的弟弟蘇轍遊巫山。山上一位老道聽說神童蘇軾光臨,便想當面考考他。老道出了個異字同音對:“無山得似巫山好。”蘇軾不假思索,立即對出下聯:“何葉能如荷葉圓?”老道連連稱好。誰知,蘇轍也不甘示弱,在一旁說:“我也有一聯。何水能如河水清?”蘇轍話語一落,老道驚訝得目瞪口呆,連連說道:才子,才子,世間罕見,千古難逢啊!

同學們說,誰的對子對得好?

對聯是懸掛或粘貼在壁間、柱上、門兩旁的聯語。又稱楹聯、對子。體現中國人民生活情趣的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其基本特點是對仗工整、平仄相間、節律動人、意境優美。字數多少無定規。

蘇轍略高一籌。蘇轍自有過人之處。蘇轍不僅對子對得好,文章也寫得氣勢磅礴,灑脫自如,別具一格。《上樞密韓太尉書》便是一例。

教學過程:

一、學生出題。

學生討論、探究

二、老師出題。

重點實詞:

1、轍生好爲文。生:通“性”,生性

2、氣可以養而致。致:到達

3、天下之所恃以無憂。恃:依仗,依靠

4、將以益治其文。治:研習

重點虛詞:

之:

1、稱其氣之小大。

2、轍也未之見也。

乎:

1、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表。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而:

1、氣可以養而致。

2、而後知天下之巨麗。

雖:

1、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

2、不知其大,雖多而何爲?

翻譯: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爲?

翻譯應考慮的問題:實詞的語境義,虛詞的用法,活用現象,通假字,古今意義,倒裝句式。

翻譯達到的效果:文通字順,表意完整準確。

三、探究文本。

1、文中表明作者文學觀點的句子是哪一句?

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2、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這一段是全文的綱,下面段落就自身經歷進一步對“養氣”說展開論述。

3、閱讀全文,理清文意

以圖表的形式

4、蘇轍的文氣論

蘇轍的文氣論在我國文學批評史上有一定地位。雖然“氣”看似一種無影無形、玄妙非常的東西,但在中國古代哲學和文學批評中,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所說的“氣”,大略是指人的胸襟氣度、識見情趣、學問閱歷等。作者認爲“文”不過是“氣”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刻意學習寫作技法,決然寫不出好文章來——爲文之前必先養氣,然而“氣可以養而致”,決不是與生俱來,一成不變的,可以通過遊歷名山大川、擴大見識、結交英雄豪傑、拜見大家等方式加強修養得到。這些觀點闡明瞭文章風格與人的氣質修養之間的關係,強調了後天實踐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四、作文練習。

1、這是一條通向智慧的通衢,在這條漫漫無際的大道上,總有幾位靈魂的歌者被我們銘記。生命有限,精神卻萬古長存;是你,第一次將火把高高舉起,驅散了愚昧的濃霧,照亮了前方的路。儒家學說因此成爲華夏民族的血脈。

當奧運聖火傳到中國,當那些被歷史淘洗的話語再次響起,開明盛世又一次見證了你永恆的睿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全世界都沐浴着你博愛的雨露,歡聚一堂,譜寫華美的樂章。

合上《論語》,慢慢閉上眼眸,彷彿又回到了那個長戈爍日夢想叢生的年代,智者言語濤濤,沿夢而歌,一路散播,一路收穫,真理入你目,仁字握手心,你見證着歷史的變遷,歷史見證了你的偉大。

2、是你嗎,朋友?自遠方而來,一襲輕衣,溫和儒雅。兩袖清風,毅然而至。你眉頭微皺,似在思索,似在追尋,以《春秋》《詩經》作爲你的開場白,又在不知不覺中給予我們一部文化發展的見證------《論語》,衆人欣然,我亦樂乎。

我在你身後,隨你而行。見證你所見證的那段文化史。狼煙四起,烽火連天。羣雄逐鹿,百姓流離。面朝你所面對的方向,我肅然,你凝然,我屈身於你的身後,從雙臂之間窺探。身處亂世,獨善其身,你說:“非禮勿行。”面對推崇儒學卻又能力庸凡的萬千之衆,你毫無驕矜,亦不惶恐,而是以聖人的姿態,廣播沁人的香露,讓他們昇華爲別樣的璀璨。

隨你走上夕陽古道,落日的餘輝映照着你仁愛的面龐,目光掃過嫋嫋的炊煙,面帶着似有若無的微笑,你向着落陽走去,等我從剎那的恍惚中驚醒過來時,你早已隨着落日下山悄然不見。

是你嗎,朋友?自遠方來,將人們心底的文化夯實,爲人們的思想奠基,卻不念一絲一毫,又像來時一樣離去。你是華夏民族文化精神發展的見證者,雖然來去匆匆,留下的思想卻將永遠見證着你曾經的到來。

3、獨自彷徨在悽楚的西樓,寂寥中看見你柔弱的身影,同我一樣默默地彳亍着。

你身着一襲慵懶的素白,盤着鬆散的髮髻,黯然神傷的樣子讓我詫異:這是原來的你嗎?我不敢上前叫住你,只是悄然聽見你“紅藕香殘玉簟秋”的嘆息。是你,我聽出了你的聲音,更聽出了你的哀愁。

我愀然走進,輕輕詢問:你怎麼這般消瘦?你低着頭,淺吟着《一剪梅》的纏綿。西風乍起,吹皺你的髮髻,卻聚攏了你的閒愁。你哀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看你憔悴的面容,我心疼地爲你拭去眼睛裏泛起的一抹清澈的月光。我想你一定還在思念那個遠行的人吧。思念見證着永恆的愛情。

思緒飄遠間,你拾級而上,遠望東流的細水,空垂下兩滴瑩淚,喃喃啜泣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望着眼前的這個癡情女子,我終於明白了世間情爲何物。你的寸寸柔腸、盈盈粉淚見證着愛情的矢志不渝,見證着愛情的不朽與長存。

五、課堂練習。

繽紛如飛的落葉,已悄悄地帶走了秋的裙裾。當我站在秋天袒露無盡的心田時,我知道,今年的秋天已經變成了歷史的車輪,走進了歷史的記憶。但當我悄然閉上雙眸,在冬的雪原上,我仍能感受到那大把大把的菊花莊重而又寧謐地開放着,我真想問一句:菊花,你不寂寞嗎?五柳先生呢?我想與你做一次思想的交流。

菊花默然,臉上除了冰冷的霜雪,一覽無餘的,是一種本色的金黃,它靜靜的臉龐上,寫着的還是亙古未變的悠然。

這燦漫無畏的菊花,一年一年的開放,可你又找到知音了嗎?五柳先生,你一年一年地行走於心魂之路,可你曾與志同道合之人暢飲而醉,“既醉而歸,曾不吝情留”,那麼率性地活着嗎?

請以“xxx,我想對你說”爲題,寫一作文片斷。

樞密韓太尉書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讀:學生熟讀課文,並背誦課文第一、二節。

2、說:學生能結合課文下注釋和教師指導翻譯課文。

3、議:師生共同討論,理解此封書信是怎樣打動韓太尉的。

4、練:向你仰慕的人寫一封求見信。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同學們,假如讓你寫一封自薦信給一位有名望的人士,你打算從何人手,打算採用什麼辦法打動對方,讓他接納你?當年,年僅19歲的新科進士蘇轍,竟以一篇《上樞密韓太尉書》的信,讓當時身居要職的樞密使韓琦爲之擊節稱誦,從而對他刮目相看。蘇轍在信中都說了些什麼?怎樣說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封書信(板書課題、作者)。

說起書信,我想問大家一下,一封書信應由哪幾部分組成?(稱呼、正文、祝頌語、署名、日期。)大家迅速掃描一下課文,此封書信都有這幾部分嗎?

解題:此文系蘇轍19歲時寫給韓琦的信。樞密韓太尉即韓琦,當時任樞密使(掌管軍事大權)。“太尉”,秦、漢時官名,掌兵權。樞密使相當於太尉,所以稱韓琦爲太尉。

二、導學:

(一)讀課文:

1、自讀課文:

要求:對照註釋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的音,不能通讀的地方做上記號。

2、交流自讀情況:

生字讀音:轍生好(hao4)爲文動向乎其言而見(xian4)乎其文嵩、華(hua4)之高

難讀通的句子:根據學生提出的不能通讀的地方,或請學生幫助讀,或教師作範讀指導。

3、教師範讀課文。進一步幫學生爲生字正音,排除不能通讀的地方。

4、學生自讀:要求:結合課文下的註釋,讀熟課文。

5、指名朗讀課文。

6、學生對照註釋,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翻譯課文:

1、質疑:學生問疑不能翻譯的句子,然後由學生或教師爲問疑學生解疑。

2、指名分節翻譯課文。

3、指導學生注意下列詞語:

一詞多義:

生:生性、平生。轍生好爲文

出生。轍生十有九年矣

見:拜見。而轍也未之見焉

同“現”。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

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故決然捨去

連詞,但是。然文不可以學而能

雖:雖然雖無所不讀

即使雖多而何爲

顧:看、望北顧黃河之奔流

回頭看顧野有麥場

拜訪三顧茅廬

古今詞義:

黨:古義:五百家爲黨。鄰里鄉黨人今義:政黨、集團。

向:古義:以前,先前。向之來今義:方向。

遊:古義:交往。其居家所與遊者今義:遊覽,游泳。

三、學生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語:

蘇轍在1057年科舉考試中以《刑賞忠厚之至論》中進士,但他寫給韓琦的《上樞密韓太尉書》這封求見信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卻是他那篇應試文章所無法相比的。

蘇轍寫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韓琦的接見。

蘇轍當時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他是怎樣向韓太尉表達希望得到他的接見這個意思的呢?這節課我們帶着這個問題去品讀課文。

二、品讀:

(一)再次朗讀課文,努力做到能背誦課文第一、二節,然後小組討論,蘇轍是怎樣向韓太尉表達希望得到他接見這個意思的呢?

(二)交流討論結果:只要學生能大致講出理由即可,不要求準確、全面。(主要是爲學生提供一個綜合分析問題的機會,只要能說出以下內容就說明學生已初步讀懂了課文:蘇轍在文章開篇即提出了“以爲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的觀點,然後談自己養氣的方法,從而很自然的把拜見韓太尉納入談論的話題,從而表達出了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見的意思。)

(三)深入理解課文:

1、提問:蘇轍在文章開篇即提出了“以爲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的觀點,對作者的觀點說的明白些就是:文章要有“文氣”,寫文章的方法不是學會的,寫文章的人要善於“養氣”。“文氣”是就作品而言,指充盈於作品中的充沛的精神力量;“養氣”是就作者而言,指文章作者培養自己的思想內涵和藝術修養。蘇轍的觀點說的再明白一些就是:文章要有充沛的精神力量,寫文章的方法不是學會的,寫文章的人要善於豐富自己的思想內涵和提高藝術修養。你同意這種觀點嗎?(這個問題應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主要觀點:文章的語言、技巧必須通過學習才能學會,但文章中所體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氣質則必須通過加強修養而得到,不是學會的。)

2、提問: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如何證明他的觀點?

討論並歸納:作者提出觀點後,先引用孟子的話爲道理論據來證明,然後舉孟子、司馬遷二人的事例爲論據來證明。

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內在修養→養氣

司馬遷:行天下→豐富外在閱歷→養氣

二人養氣的途徑不同,但都使他們的文章達到了文氣充沛的效果。(學生讀相關內容)

作者在第一節末總結孟子、司馬遷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因爲養氣的結果。(學生讀相關內容。)

3、提問:作者在第二段中爲什麼說“決然捨去”呢?首先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

討論並歸納:

1)所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

2)所見者:不過數百里之間,不足以自廣。

3)所讀者:百氏之書,古人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教師小結:因爲在蘇轍看來,外在閱歷不足以增長見識,內在修養不足以激發志氣,總之對他來說不足以養氣。所以蘇轍“決然捨去”。

4、提問:作者馬上道明瞭“決然捨去”的目的,是什麼呢?

討論並歸納:“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廠大。以養其浩然之氣。”

5、提問:作者“決然捨去”看到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

1)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

2)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

3)於地:見秦漢故都、京師卞梁。

4)於人:見歐陽修。(未見太尉)

從這裏看到蘇轍認爲養氣的途徑(養氣的途徑有加強內在修養和豐富外在閱歷兩條)哪個更重要?(豐富外在閱歷)這樣作者就很自然的將結識韓琦納入豐富個人外在閱歷的話題之中。

6、提問:第二段寫“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讚頌太尉,表達自己對大尉的仰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見;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興,對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實現。(教師補充:蘇轍的讚頌是否言過其實。“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數句,並非對韓琦的溢美之辭。《宋史·韓琦傳》載:“琦與范仲淹在兵間久,名重一時,人心歸之,朝廷倚以爲重。”當時民間還流傳“軍中有一韓(琦),西賊聞之心膽寒”的諺語。可見蘇轍的讚頌是實事求是的。)

至此,蘇轍非常曲折而委婉地將自己希望得到韓太尉接見的意思表達了出來。

7、後兩節中作者進一步將希望得到韓琦接見之意明確表達了出來。請說說是哪些地方?

8、小結:作者在給韓太尉的信中發表了自己對作文章的看法,以及離開家鄉壯遊天下的所見,並希望見到韓太尉,得到他的指教。這封信寫得汪洋恣肆,才情橫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讒,不愧爲大家手筆。

(四)韓琦對這封信爲什麼會擊節稱誦,歸納寫作上的特點:

1、作者的切入點好,從自己獨到的見解問題寫起(還可以從名人感興趣的話題談起);

2、對太尉的稱讚是發自內心的,沒有過分的吹捧之嫌;

3、作者非常尊重太尉,委婉地提出見面請求。

三、練筆:試借鑑蘇轍的做法,請給自己仰慕的名人寫一封信,表達希望你去拜訪時能得到他的接見之意。

樞密韓太尉書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高遠的志向和養氣爲文的做法。

2、學習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構思。

3、反覆誦讀,體會本文的“氣”、“勢”。

[教學重點]

1、理解養氣與爲文的關係。

2、領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

3、反覆誦讀,體會本文疏蕩的文氣和跌宕的文勢,背誦課文第1、2段。

[教學時數]1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語

同學們,我們都非常熟悉大文學家蘇軾,他的詞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唱出了中秋之夜對胞弟蘇轍的思念,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美好的心願。蘇軾、蘇轍,還有他們的父親蘇洵,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堪稱文壇佳話。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轍19歲時寫下的一篇佳作——《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解題

蘇轍(1039—1112),字子由,映號潁濱遺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博聞強記,勤奮好學,少年時即顯露出出衆的`才華。嘉佑元年,蘇轍與父、兄同至汴京,頗得當時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次年與蘇軾同榜考取進士,名動京師。蘇轍踏上仕途後,在對待王安石新政等事當中,表現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後來因其兄“烏臺詩案”的牽累和忤逆了元豐諸臣等而屢遭貶謫,晚年在貶官處許州(今河南許昌)築室定居,自號潁濱遺老。“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宋史·蘇轍傳》)有《欒城集》傳世。

樞密韓太尉,即韓琦。當時掌管全國軍事,相當於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職,故稱之。當年,蘇轍考中進士之後,未得見身居要職、詩文並擅的韓琦,就寫了這封才氣橫溢的自薦信求見。寫這封請謁書時,蘇轍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節未顯,怎樣才能說動名滿天下的韓琦呢?聰敏的蘇轍沒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諛,而是獨從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細語,一落筆便純是一片奇氣”(金聖嘆),一路跌宕蓄勢,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謁求進之事納入文學活動的範圍,顯得高雅拔俗,這不能不讓韓琦對這位初出茅廬的後生刮目相看。文中,蘇轍提出的“文氣說”,強調後天實踐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性,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關於“文氣”的文學理論,九百多年來,這篇佳作一直傳誦不衰,深受人們喜愛。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請學生自讀課文,掃除字、詞等障礙。

汩沒恣觀宮闕倉廩苑囿翰林恃憚嵩(山)

(2)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請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每一段的主要內容。

學生討論後明確:

第1段主要闡述自己的文學主張。作者提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明確“氣”對於爲文的重要性,並以孟子和司馬遷爲例來佐證。

第2段寫實踐自己文學主張的情況。說自己去鄉遠遊,飽覽了名山大川、秦漢故都、天子宮闕,頓時眼界大開,尤其提到見到歐陽修後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見韓琦的願望。

第3段進一步申述想見韓琦的迫切願望。第4段迴應開頭,重申“生好爲文”的志氣,並以求教之語作結,含蓄得體。

(解說:課文的立意、構思均以奇巧見長,理清文章脈絡有利於重難點的突破。)

2、具體研習。

(1)結合課文和自己的實際,簡單談談對“氣”的理解。明確:文中的“氣”當是指胸襟氣度,識見情趣,學問閱歷等,“文”不過是“氣”的一種表現形式,“氣”因作者修養的提高、閱歷的豐富而形成,正所謂“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因“善養吾浩然之氣”而寫出“寬厚宏博”的文章,司馬遷因“行天下,周覽四海”而“其文疏蕩,頗有奇氣”。因此,我們在乎時的寫作實踐中,應該大量涉獵好的作品,廣泛接觸社會、自然,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感悟,從“養氣”人手,方是根本之道。

(解說:“文氣說”是第1段的論點,也是全文立意的至高點,理解它有助於解讀全篇。)

(2)作者的目的是求見韓琦,可爲什麼要從爲文治學落筆?

明確:爲的是給求謁塗上高雅的文學色彩,讓韓琦在賞識蘇轍深刻見地、出衆才華的同時,享受被仰慕、被盛讚的欣悅之感,並讓韓琦知道,他是成全蘇轍養氣爲文、“且學爲政”的關鍵人物,如此,求謁之事就順理成章。作者始終把最後的目的建立在談氣論文的基礎之上,把自己和韓琦的關係嚴格限定在文學活動範圍之內,這樣非但沒有絲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讓人覺得其請求是那樣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樣難以拒絕。

(解說:這是課文的重難點,教師可在學生的自主討論中相機點撥,由求見韓琦這一目的,

逆向推導其途徑,便可打開一片天地,領略文章“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妙處。)

(3)聲情並茂地誦讀全篇,體會文章“疏蕩”“有奇氣”的風格,並背誦第1、2段。

(解說:在誦讀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並落實文言字詞。)

3、欣賞品味。

(1)誦讀第2段。

明確:第2段寫作者遊歷的經過,“決然”一詞寫出他去鄉遠遊時的果斷灑脫、英氣勃勃;“恣觀終南、嵩、華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傳神地寫出作者徜徉於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態;“慨然想見古之豪傑”中的“慨然”則生動地傳達了作者追懷往古、蒼涼慷慨的情懷。文中如此精妙恰當的用詞比比皆是。

(解說:在誦讀中涵泳品味,學生可將用得好的詞挑出來品析,教師可用替換替換詞語的方法,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體會。)

(2)誦讀第3段。第3段怎樣表達想見韓琦的強烈願望?

明確:先頓挫一筆,仍說爲學之道,說“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爲?”表面上不提求謁,實際上暗示韓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於水”、“於人”之“已見”襯托“猶以爲未見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勢的基礎之上,把太尉擺在了名山大川、文壇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說到極致,把誠懇之態寫到極致了。話說到這份上,韓琦又怎能不爲之心折?

另外,“于山”、“於水”、“於人”這一組排比句,寫得意氣飽滿,然至“猶以爲未見太尉也”,趁勢把想見韓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盤托出,“總是筆勢疏宕之極”。(金聖嘆)

(解說:通過誦讀體會文章風格,學生找出相關詞句品析玩味後再讀,讀時注意恰當運用語氣、語調。)

4、課堂練習。

(1)蘇轍用什麼方法打動了韓琦的心?這對同學們今後踏人社會追求上進有什麼指導意義?

(2)背誦第1、2段。

四、課堂小結。

本文憑藉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構思、流暢精練的語言、疏朗跌宕的風格而爲歷代文選家所鍾愛。如今我們讀這篇文章,在享受它不朽的美學價值的同時,結合我們的學習實踐,還應該有更豐富的體驗。

五、佈置作業

1、查閱資料,結合蘇氏父子三人的生平和作品,談談三人在創作上的異同。可用好的小論文出一期板報。

2、開展蘇軾、蘇轍詩文吟誦

樞密韓太尉書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作者“作文與養氣”的觀點,學習作者遠大志向和養氣爲文的獨到見解和做法。

2、體會文章中“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學習作者借用事例來進行議論、抒情,論述自己觀點的寫作思路和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積累文言實詞“形、致、稱、溢、廣、壯”等的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遠大志向和養氣爲文的獨到見解和做法。

教學重點

理解“文者氣之所形”中的“文”“氣”及其二者的關係。

教學難點

作者寫此文自薦,爲的是能得以拜訪韓太尉。作者在文中既要表現對韓太尉的敬仰之情,又要不卑不亢,表明自己的志向。其間的尺度很難把握,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行文思路,學習作者得體合適的語言。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自學《上樞密韓太尉書》

要求如下:

①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生字並標記讀音。

②讀順文,能夠準確劃分句子內部的停頓,流暢、清晰地朗讀課文。

③讀懂意,知道一些詞語在句中的意義,並能夠了解文章大意。

完成自學內容

一、文學常識

關於作者

二、字詞的音形意

1、易錯字參考(抄寫並注音)

2、重點詞語的理解

3、重點詞句理解

三、體會主旨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熟悉大文學家蘇軾,他的千古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的美好心願。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這首詞有一個小序,作者通過這部分內容闡述了自己寫此詞的緣由:“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裏的“子由”指的就是他的弟弟蘇轍。這一年蘇軾政治上很不順利,和弟弟已有七年沒有相見,作者藉此篇來抒發政事不順的抑鬱和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我們知道,蘇轍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上也很有造詣。蘇軾曾評價蘇轍的文章:“其文如其爲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蘇轍的代表性作品《上樞密韓太尉書》,來品味他文學上的才華。

二、整體感知。

1、介紹作者和韓太尉。(見教師教學用書資料)

2、解題。

公元1056年,蘇軾、蘇轍兄弟隨父親去京師,在京城得到了當時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第二年,蘇軾、蘇轍兄弟高中進士,“三蘇”之名遂享譽天下。蘇轍在高中進士後給當時的樞密使韓琦寫了一封信,這就是《上樞密韓太尉書》。樞密韓太尉,指當時掌握全國軍事大權的韓琦。樞密使之職等同於秦漢時的太尉,故稱韓太尉。本文是蘇轍寫給韓琦的一封求見信。文章曲折委婉地從做好文章決定於作者的精神氣質談起,認爲人的氣質除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增加閱歷和知識外,還要向卓越的人物求教,最後點明自己仰慕韓琦的雄才大略,爲了“養氣”,希望能獲得一見。此封求見信寫得結構嚴密而跌宕,內容浩蕩而深邃,文氣淡泊而用意顯明,能使看信人頓生不能拒之門外之情,而欣然接納。

3、教師範讀,強調重點字音、斷句。

稱其氣之小大十有九年

恐遂汩沒華山

嵩(山)苑囿冠天下

天下之所恃四夷之所憚且夫

4、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朗讀。

5、翻譯課文,注意以下詞語的含義。

生:平生,生性。氣:精神,氣質。宏博:廣大。豪俊:豪傑。奇氣:奇異的氣度。中:內心。有:同“又”,表餘數。與遊:結交,往來。鄰里鄉黨:當時五家爲鄰,二十五家爲裏,五百家爲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爲鄉,此處泛指鄉里。慨然:感慨萬端地。想見:想象。巨麗:宏偉壯麗。宏辯:雄辯。秀偉:秀美,魁梧。才略:才學謀略。冠:位居第一。恃:依賴。憚:怕。入:在朝廷。出:在邊境,在朝廷外。未之見:動賓倒裝句。未見之,沒有見到您。且夫:句首發語詞,表示下文發議論。何爲:何用,有什麼用處。自壯:自強,使自己得到提高。盡:窮盡,遍覽。大觀:豐富多彩的景象,這裏包括山門名勝和賢人名流。通:通曉,熟悉。吏事:爲政做官之事。有取:求取,謀取。所樂:樂意做的事。賜歸:經皇帝批准回鄉。

三、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概括寫作內容。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

文章結構及內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闡述自己的文學見解(文氣論)。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講述自己實踐文學主張。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申述欲見韓琦的願望(主旨)。

這是一篇著名的文論,作者首先具體地說明了“養氣”的新含義,強調了後天的學習和修養。然後論述了怎樣“養氣”的問題,篇末才點明文題。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他是如何證明自己的觀點的?

作者提出觀點是“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認爲不培養自己的氣質、修養,單去學習寫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個人的氣質、修養又是靠學習、培養而獲得的。之後,先引用孟子的話爲道理論據來證明,然後舉孟子、司馬遷二人的事例爲論據來證明。孟子通過內在修養,司馬遷通過外在閱歷,殊途同歸,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氣”,可以理解爲人的胸襟氣度,學問閱歷,見識情趣等。蘇轍認爲死守經卷,刻意學習寫作技法,絕對寫不出好文章,需要道德養氣。

2、第二段中作者爲什麼要“決然捨去”?目的是什麼?

因爲所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者:不過數百里之間,不足以自廣;所讀者:百氏之書,古人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目的:“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以養其浩然之氣。

3、作者“決然捨去”看到了什麼?

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

於地:見秦漢故都、京師汴梁。於人:見歐陽修(未見太尉)。

4、作者在第二段的末尾處寫“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目的是什麼?

讚頌太尉,表達自己對太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見;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興,對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實現。

5、本文的目的是求見,但是作者卻從爲文治學談起,爲什麼?

爲了展示自己深刻的見地和出衆的才華,讓韓琦知道,他是成全自己養氣爲文、“且學爲政”的關鍵人物。同時也讓韓琦享受被仰慕、被讚譽的欣悅之感。

6、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是如何表達想見韓琦的強烈願望的?

先頓挫一筆,仍說爲學之道,說“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爲”,表面上不提求見,實際上暗示韓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於水”“於人”之“己見”襯托“猶以爲未見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勢的基礎上,把太尉擺在了名山大川、文壇盟主之上,把誠懇之心寫到極致了。

7、最後一段作者說“偶然得之,非其所樂”,那麼作者所樂的是什麼?

所樂的是“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爲政”。

8、全文以什麼爲線索而展開論述的?試加以分析。

全文以“氣”爲線索而展開。

首段(第1自然段)論述文與氣的關係,說明養氣爲文的重要。

其次(第2自然段)論述增廣閱歷對養氣的作用。

最後(第3、4自然段)點出求見太尉的原因,是爲了擴大交遊,豐富閱歷以養氣。

9、作者在文中賦予“養氣”的新含義是什麼?

蘇轍在孟子“知言養氣”的基礎上,提出了“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的觀點,強調了後天培養修養的可能性。作者認爲,“氣”應當是胸襟氣度,見識情趣,學問閱歷等。“養氣”的途徑有二:一是內心的修養;二是“行天下,覽四海”的閱歷。

10、蘇轍在這篇文章中表現出的語言特色是什麼?結合具體段落加以分析。

文章語言灑脫,氣勢恢宏,一氣呵成。如第2自然段寫作者遊歷的經過,“決然”一詞寫出他去鄉遠遊時的果斷灑脫、英氣勃勃;“恣觀終南、嵩、華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傳神地寫出作者徜徉於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態;“慨然想見古之豪傑”中的“慨然”則生動地傳達了作者追懷往古、蒼涼慷慨的情懷。文中如此精妙恰當的用詞比比皆是。

三、總結。

19歲的新科進士蘇轍寫信給掌管全國軍政大權的樞密使,希望得到賞識和提拔。聰明的蘇轍避開了常見的求見文字,從文學與修養入手,不但表達了對韓琦的景仰之情,求見之心,而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

四、拓展遷移。

閱讀下面的兩首干謁詩,引導學生閱讀、欣賞,瞭解大意,進行比較閱讀。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閨意獻張水部

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賞析: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請求援引的詩,是詩人遊歷長安時贈給當時的丞相張九齡的。全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表現了詩人積極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這首詩可分爲前後兩部分。

前兩聯爲前部分,描寫作者所見洞庭湖的雄宏景象:水勢浩渺,與天混一,霧氣蒸騰,籠罩雲夢,波濤鼓盪,撼動嶽城。其中“混”字把水天相接的恢宏氣勢描摹至極;再如“蒸”字活現出霧氣籠罩蒸騰的縹緲之感;再如“撼”字極寫洞庭湖水澎湃動盪的力量之大,彷彿有撼山動地的偉力。

後兩聯爲後部分,由寫景轉入抒情,生出求薦之意。“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起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人援引,這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類比點非常相似而又巧妙。“端居恥聖明”,本出自《論語泰伯》:“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意在表明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閒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跡,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任求官還是心嚮往之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於是在“坐觀垂釣者”一句中,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徒有羨魚情”,巧妙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古語,並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便不露痕跡地表明瞭自己要求援引的心情。

本首詩語言得體,委婉含蓄,分寸得當,不卑不亢,不失身份,一直爲後人所稱頌。

《閨意獻張水部》一詩託言閨意,只是剪取了新嫁娘生活中一個小小的側面,加以細緻勾勒,深入開掘,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起首二句,渲染特定情境:洞房交代了詩中人物所處的地點。就時間而言,有“昨夜”“待曉”四字,表明了由晚至曉整整一個通宵。“昨夜停紅燭”,是說紅燭從昨夜開始燒起。拜舅姑,是說拜見公婆。從“洞房昨夜停紅燭”,到“待曉堂前拜舅姑”,表現了時間的轉換和地點的推移,也展示了人物內心感情的變化。與之相應的語言,也顯得和美流轉,自然貼切。

“妝罷”二字,從上句“待”字生出。隱隱點出她已梳妝了好長時間,無疑這些都是在“待”的過程中進行的。容貌打扮得如何?公婆是否滿意?自己沒有把握,得先問問新郎。於是低聲問道:“畫眉深淺入時無?”這“低聲”二字用得極其準確。因爲是新嫁娘,新來乍到,對夫家的環境還不熟悉;又因爲舊時女子,幼承閨訓,舉止不得輕浮,所以她才壓低了嗓子,表現出這種拘謹、嬌羞的神態。結尾“畫眉”一句,是全篇命意所在,前面的環境鋪敘也好,心理刻畫也好,都是爲了歸結到這一句。這一問,增加了無窮的詩意。古典詩歌的結句有多種形式,或以景語,或以情語,或以問句。此詩以問句作結,不讓夫婿作答,而讓讀者去想象。因此頗有言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餘味。

前人對此詩評價極高,清代賀裳《載酒園詩話》說:“朱慶餘《閨意》‘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宮詞》‘含情慾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真妙手比擬。”“妙手比擬”是此詩的主要特點。詩中將自己比爲新嫁娘,將許爲知音的張籍比爲夫婿,將知貢舉的官員比爲舅姑,又將自己的文章比爲所畫之眉。所詠在此,寄意在彼,旨在言外,確很巧妙,很能引人玩味。

由於此詩的藝術性很高,因此打動了張籍。張籍曾酬答一詩云:“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朱慶餘以比擬作試探,張水部也用比擬作暗示。因爲朱是越州人,所以把他比爲“越女”。越地向以產美女著稱,西施就出在若耶溪畔,唐人還有“越女天下白”的詩句。以越女稱譽越地出生的才子,取喻恰當。不僅如此,以“明豔”對“畫眉”,以“沉吟”對“低聲”,一問一答,也是備極工巧。“自知”以下三句是對朱慶餘的正面回答:你的容顏已十分明豔,何必還嬌羞?你的文章宛如鏡湖女郎所唱的菱歌,價值萬金,即使拿珍貴的齊紈,也不能酬謝於萬一。這個評價是夠高的了,怪不得一下子使朱慶餘的“詩名流於海內”。朱張酬唱,真可稱得上珠聯璧合,妙趣天成。

五、生活感悟。

1、蘇轍的“爲文養氣”觀點給你怎樣的啓示?

2、你如何看待蘇轍對韓琦的讚譽之詞?

3、蘇轍用什麼方法去打動韓琦?這對同學們以後踏入社會有什麼指導意義?

4、假設你想去拜訪某位名人,又怕不肯見你,試借鑑蘇轍的做法,先寫封信給他,儘可能地打動他。

樞密韓太尉書教案設計 篇8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瞭解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

2、疏通文意,準確翻譯課文,解決書後練習。

二、整體感知

未仁宗嘉祐二年,蘇轍考取進士,他因直言時政得失,得罪當權者,不能獲得理想的官

職,便寫信給韓琦,希望得到賞識、提拔,但它與一般乾癟的“干謁”(求見達官貴人)文字不同,實際上是一篇內容豐富的文學論文。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首先,具體地說明了“養氣”的新涵義,還論述了怎樣“養氣”的問題,篇末才點明主題。

三、閱讀課文

範讀課文,注意正音、正字。(字詞略)

學生跟讀課文。

學生對照註釋,運用工具書自學,對疑難詞句進行質疑討論,力求理解文章大意。

完成課後練習二。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總結、擴展

佈置學生課後進一步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l、學生理解文章養氣以及“養氣”的新涵義和作者寫信的目的。

2、體會文章語言特色,體會蘇轍作品的風格,豐富閱歷以養氣。

二、整體感知

這是一篇著名的文論,作者首先具體地說明了“養氣”的新涵義,強調了後天的學習和修養。還論述了怎樣“養氣”的問題,篇末才點明文題。

三、閱讀分析

全文以什麼爲線索?爲什麼?

提示:全文以“氣”爲線索而展開。

首段論述文與氣的關係,說明養氣爲文的重要。其次論述增廣閱歷對養的作用。最後

點出求見太尉的原因,是爲了擴大交遊,豐富閱歷以養氣。

文中“養氣”的新涵義是什麼?

提示:孟子的“知言養氣”說,漢魏以來有了新的發展,蘇轍在本文中提出了與之不同的觀點:“認爲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強調了後天的學習和修養。蘇轍還論述了怎樣“養氣”的問題,指出,一方面在於內心的修養,例如孟子善養浩然之氣;另方面依靠客觀的閱歷,例如司馬遷的“行天下,覽四海”。把寫作同社會和生活聯繫起來。

作者寫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文章步步深入,層層展開,有條不紊地闡述了作者爲文的主張,篇本點明正題,說出自己求見韓琦的原因,正是爲了擴大交遊,豐富閱歷以養氣。希望得到韓琦的賞識和指引。

蘇轍在這篇文章中表現出的語言特色是什麼?

提示:剛十九歲的蘇轍寫了這封信求見韓琦,以期得到他的賞識提拔。然而作者沒有把他寫成一篇“干謁文字”,故通篇之中少見爲求倖進而諛頌顯達,爲得功名而搖尾乞憐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書”爲“古人之陳跡”,意欲施展才具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氣溢於言表。

文章行間茂密,無懈可擊,風格紆徐澹泊、秀傑清落。

四、總結擴展

這是一封求見信,寫信人是剛滿19歲的新科進士,收信人卻是掌管着全國軍政大權的

樞密使。本文雖意在求見,卻以論“浩然之氣”開頭,洋洋灑灑,縱橫恣肆,層層深入,最後打動對方。

假設你想去拜訪某位名人,又怕他不肯見你,試借鑑蘇轍的做法,先寫封信給他,儘可能地打動他。

五、佈置作業(略)